查看原文
其他

与911擦肩而过,病床上躺了一个月的我为何要去做公益教育?| 造就Talk·潘江雪

造就 造就 2020-08-13


大家好,我是潘江雪,曾经是一名金融从业者,在金融行业历练了13年。从深圳到香港,最后定居上海,接触到的都是踌躇满志的金融精英,感受到的是最繁荣的城市生活。


为什么我会放弃这个“金饭碗”,举起如今的“要饭碗”?这要从20年前说起。


潘江雪

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发起人、理事长


下载造就APP,观看更多精彩演讲

 

两次死里逃生

2001年9月,我和公司总裁在纽约华尔街拜访金融机构,就住在纽约世贸中心的万豪酒店。我们本来预定的返程航班是9月11日8:05分的UA77号航班。我觉得航班太早,于是改为9:05的航班。

 

9月11日起飞的UA77号航班

 

2001年9月11日飞机延误到十点才从杜勒斯机场起飞。刚升空不久,忽然广播就传来“Hijack Hijack”,随即飞机开始迫降。当我们拿上行李涌向候机大厅时,发现所有人都盯着机场的电视,前一天我们还住过的世贸双子大厦被2架飞机撞塌了。


在我们前面八点钟起飞的UA77航班,刚刚撞向了五角大楼!落地后听说我们的飞机上也有恐怖分子,他们要拿这个航班去撞白宫!能迫降下来真是不幸中的万幸!

 

一次大难不死,好像还不够。10个月后,在云南丽江的山路中,我翻了车,受了重伤,在丽江住院一个月,在病友们断胳膊断腿的日夜哀嚎声中,拿网友们的话来说,思考人生。

 

我读了索甲仁波切的《生死无惧》。你想啊,12个月里面与死神两次擦肩,这里面难道有什么隐喻,似乎有什么未竟的事业,要我留在人世间?我想出院后要是能恢复健康,我一定要换种活法,找到它。

 

躺在病床上思考人生

 

那些看见,改变了我

2003年我的工作正式从香港转到上海。当时我在一家外资基金管理公司工作,负责设计一款面向年轻父母的投资基金产品,第一次在东西方两个视角下完整地思考儿童的全面成长。


设计产品需要做市场调研和田野调查。于是,我一时在北上广深访谈家长,一时换上冲锋衣,走向这个国家美丽而荒凉的中西部。

 

踏上旅程,那些看见,改变了我。举几个到今天都忘不掉的例子吧。

 

2006年在四川甘孜州走访,路上碰到一个20岁的藏族小伙。他没上过学,从5岁开始,每年有两个月在山上挖虫草,剩下的时间就站在路边,看车辆来往。


我问他:“你想去上海吗?”

 

“想。可不知道怎么去,去了又能干什么。” 说着话,这个黝黑壮实的藏族小伙,露出了小孩子般胆怯的眼神。

 

站在路边的藏族小伙

 

在阿坝羌藏族自治州马尔康市的松岗镇,当地妇联主席带我们去一位藏族女孩家。女孩说,她的梦想是当一名老师。出门的时候,奶奶悄悄说,下个学期不给她念书了——虽然那时候上学不要学费,读书国家还有补贴,但是这家人觉得多上一年学,改变不了什么。

 

面临辍学命运的藏族女孩

 

大山深处、高原之上,孩子们的境遇深深地刺痛了我的心。


在城市家长调研中看到的教育焦虑,和藏区田野调查时看到的反差,让我开始反思教育的本质这些年,通过国家持续地投入、社会各界捐资支持像“希望工程”这样的教育民间投入,已经解决了让每个孩子“能上学”的问题。但如何让每一个孩子愿意留在学校,“上好学”就成为当下最迫切的问题。


我是个乐观的行动派,与其高谈阔论,不如躬身入局。


从“金饭碗”到“要饭碗”

2007年夏天,我告别了金融机构,从黄浦江边的写字楼,搬到张江一个厂房改建的小隔间,正式开始了我的公益创业。

 

过去我做基金,如今我做基金会,一字之差,天壤之别。从前在高档写字楼里,吹着空调,看着电脑,帮别人理财挣钱;现在是在厂房的小隔间里,计较花好每一分钱去帮助更多的孩子。

 

办公室的门没有锁,里面也没有空调。当时基金会的所有家当都放在一个背包里,上班的时候拎过去,下班的时候带回来。每天穿梭在出版社、建材市场和物流公司,为孩子们选择图书、购买教具、安排配送。在那个炎热的夏天,我平生第一次长了痱子。


搬到张江一个厂房改建的小隔间,躬身入局

 

当时的念头很简单,希望能够尽快在马尔康的学校里建一间孩子们可以看最新图书、上网学习的现代化教室,为他们打开一扇通往世界的窗,激发孩子们对学习的兴趣,点燃他们对未来的梦想。我们把这间教室叫做“梦想中心”。

 

我希望他们长大后,不管在家乡务农还是来城市工作,都可以自信、从容、有尊严地生活。

 

半年后,第一家梦想中心在川北藏区马尔康第二中学落成。我至今清晰地记得开业的日子,是2008年3月18号。孩子们走进梦想中心,直接涌向书架,手捧崭新的图书,情不自禁地大声朗诵;我还记得他们穿着鲜艳的民族服装,在梦想中心里载歌载舞的样子,我的眼泪流了下来。


那一刻,我觉得半年来所有的辛苦都值了。


那一刻,我觉得所有辛苦都值了

 

比起当初捐钱助学,要把帮孩子“上好学”这件好事做好,其实比想象中难。尤其是我们选择了教育公益中最难的骨头啃——帮助孩子们培养科学求真的精神、健全有爱的品格、敢于追梦的能力,以迎接未来生活的挑战,而不是为了提高分数。这是「育人」的大问题。

 

还记得去年的那部电影《少年的你》吗?讲的是校园霸凌话题。不知道你在校的时候,是否也遇到过同学之间那一场场惊心动魄却又隐秘的体力较量呢?

 

《少年的你》

 

还有在疫情之后,报道中日益增加的青少年轻生事件等等,这些社会热点事件所映射出的,正是我们课堂上的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存在着一个巨大的鸿沟,孩子们的情感教育、生命教育缺失,与成人之间缺乏平等沟通,学习动力不足,学习乐趣和幸福感低等问题。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在易变的、不定的、复杂的、模糊的时代,我们今天的孩子要如何自处?又如何与外界共处?

 

比起传授学生知识,生命教育、批判性思考、同理心、倾听与沟通的能力、媒体信息素养、大规模协作的能力……这些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相对缺乏的素养教育,会变得越来越重要和紧迫。我们希望培养和训练孩子们的人文素养,唤起他们内心最朴素的感情。


专业高效,公开透明

做公益,不仅需要一颗柔软的内心,还需要理性的头脑,顽强的意志来实现你想要的改变。


潘江雪和藏族儿童

 

在马尔康的第一家梦想中心落成后的兴奋劲没持续多久,问题也来了:我们花了6个月才建成2家梦想中心,什么时候才能让100所学校的孩子都用上梦想中心?我们找来百货零售业朋友加盟,决定向商业学习,把梦想中心建成“知识连锁店”。

 

到2020年5月底,我们建设了3882间梦想中心,惠及到480万师生。我坚信用专业、理性承载起来的柔软,才更有力量、更有韧性。

 

有了专业高效,还要公开透明。大家出于信任把钱交给我们,我们要对亲友负责。

 

当然我相信此时我站在这里,无论如何讲我们追求极致透明,也还是会有人会对公益组织提出质疑。公众对公益组织的质疑从“郭美美事件“开始已经根深蒂固。但是,直面、回应、解答这类质疑是我们公益人的宿命,也是我们的使命。

 

潘江雪在造就的舞台上演讲

 

从2009年开始,我们系统化、结构化地披露公益项目的进展,诚恳地反思公益探索的得失成败,这是我们从公益透明2.0结构化披露向公开决策、过程透明的3.0进化的路径。


我知道在追求公平正义的路上,我们也会犯错,所以要诚实的面对真相,善于从错误中学习,持续改进。这就是「求真」,是我们的价值观。

 

“面子”和“里子”

当你有了一些成绩,就会有人说:其实她背后有人。是不是女人当一号位,常会被说成是“花瓶”呢?冷遇、拒绝、质疑、嘲讽,甚至恶意中伤……我默默地接住了。

 

这些年我体会到一个真正的创业者,必须舍得“面子”做足“里子”。因为我坚信自己在做的事情本身的价值和意义大过自己,something bigger than yourself,“面子”终究只是一时,而实打实创造的价值才是一世。

 

所以我不参与关于如何做到“工作和生活的平衡”的讨论,那是给别人准备的题目。我只是心无旁骛地工作,公益不仅是我的志业,甚至成了我生活的享受。


这些年我不在乎什么面子了,也不想再做“成功的证明题”。如果说要我还想证明什么,那就是证明女性公益创业者,是可以堂堂正正地成为受人尊重的“社会企业家”的。

 

当然成长和收获,背后也确实是有代价的。我们常听人说,事业和家庭之间要如何平衡?我认为这两者之间并不存在一种绝对的平衡。我女儿今年15岁,她的同学在寒暑假都是和家人出国度假,而她从4岁开始就跟着我去偏乡僻壤,去孤儿学校,不是去探望孩子老师,就是去做师资培训。

 

相较同龄人,我女儿或许失去了很多孩子之间可以炫耀的谈资和话题,她偶尔也会有抱怨,甚至还说过:“我以后绝对不做和你一样的工作。”从一个母亲的角度,我有时会觉得对她有亏欠。


有一天傍晚,她在散步的时候突然对我说,“妈妈,等我以后工作赚了钱,也会去做公益的。”

 

潘江雪和女儿

 

在我身边,这样的成长不占少数。能见证一群人的成长,是让我觉得非常有成就感的事。我们所做的素养教育,它可以影响几代人的精神品质。弱势和困境中的人们,不仅是接受资助的一方,而且必须是改变的行动者。

 

作为公益人、捐赠人和志愿者也不是单方面付出方,是通过助人自助,成就每个人的品格之路。这条路上,是我们每个人都会发光。这微光,就是爱。

 

我所追求的教育公益事业是一份有爱的事业,爱是一种珍贵的能力。我们要学会用爱、感知联结他人,促进彼此成长。我和我的团队也在这个过程中,学会成为有爱的、现实的理想主义。


很多人问我:江雪,自己为什么会辞职做公益?你每天做这么多事,坚持12年,你不觉得累吗? 


每逢这个时候,我都会想起茨威格(Stefan Zweig)的这句话:“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中途,还年富力强的时候,发现了自己的使命。”


茨威格

 

我很幸运,能在36岁的时候,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使命。为使命而活的每一天,我都觉得兴致勃勃,充满力量。

 

担起“提升中国儿童素养教育”的担子,我不仅有无知者无畏的勇气,更有一份万事抵不过我愿意的自觉。欢喜做,甘愿受,是因为我相信,相信青少年素养教育是接续未来几代中国人精神启蒙的事业。

 

每逢想到这里,如同我心里有一把火,在熊熊燃烧。我知道,那就是爱。因为热爱成就改变,从一个人就是一支队伍,走着走着就有了一大群人,彼此成就。

 

我相信,爱,造就一切!


感谢上海市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上海市妇女联合会对本次大会的大力支持和指导。


(本文未经造就授权,禁止转载。)

文字 | 田晓娜;视频 | 孙晓鹏
版面 | 田晓娜


互动话题:感谢你的在看、转发、评论,你身边有什么感人的公益故事吗?


每周评论区,被zan最多的评论者,将获得造就送出的书籍一本。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勾搭小编

或直接添加造就小助手(zaojiu16)微信

发送暗号“课程”混各种有趣有料的课程社群





由于微信规则改版

欢迎将造就公众号添加为星标

或点击文章下方的“”或“在看

每天看到造就推送的精彩内容




点击阅读原文,看「造就」更多演讲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