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们对外星人唱过的歌-旅行者金唱片解析(上)
原创文章•谢绝转载
2018年12月11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宣布,旅行者2号于11月5日通过了日球层的外部边缘,进入了星际空间。而在此之前,旅行者1号已于2012年8月进入星际空间。这不仅是航天界的一大新闻,也吸引着世界音乐爱好者的注意力。
航天和音乐有什么关系呢?事情要从四十多年前讲起。1977年, 美国向太空发射了名为旅行者(Voyager)1号和2号的两架空间探测器。它们是人类历史上运行时间最久、飞行最远的航天器,到目前为止已经分别飞离了地球210多亿和170多亿公里。
旅行者号探测器
除了不断发回有关太空的各种探测数据,旅行者1号和2号还负担着一项特殊的使命──向宇宙其他星球上可能存在的高智慧生物传递地球人的信息。这些信息存储在一张镀金的唱片里,其中有一个半小时的录音,包括自然界的声音、人类的问候语以及音乐。这张唱片包含来自世界各地的二十七首音乐,堪称当时最具代表性的一张世界音乐精选集。
策划这张唱片的是美国天文学家、科幻作家、康奈尔大学教授卡尔·塞根(Carl Sagan,1934 -1996)。受NASA之邀,塞根从1976年开始着手设计旅行者所携带的人类信息。在跟一些专家讨论之后,塞根决定以镀金铜质唱片的形式承载发给外星人的信息,因为它的寿命很长,甚至可以超出飞行器本身的寿命,在十亿年之后仍然能够播放。旅行者1号和2号还各自携带了一台带有金刚石唱针的唱机以便于播放唱片。塞根选择唱片的另一个原因是,他认为音乐可以表现人类的情感,从而可以向外星人传达其他方式无法传达的信息。
但是如何从浩如烟海的人类音乐中精选出一张唱片呢?为了尽可能呈现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塞根邀请一些专家推荐曲目,其中既有西方古典音乐领域的专家也有民族音乐学家。后者当中最重要的是罗伯特·布朗(Robert E. Brown)和艾伦·洛马克斯(Alan Lomax)。
六十年代,布朗(1927-2005)最早在学术界提出了“世界音乐”的概念(音乐产业的“世界音乐”概念要到八十年代才兴起),并以此命名他在卫斯理安大学创立的专业。布朗也是位于加州的“世界音乐中心”的创建者。洛马克斯(1915-2002)是著名的民间音乐搜集者、传播者、研究者,也是美国和英国民谣复兴运动的推动者。
在布朗和洛马克斯的主张下,非西方音乐的比重进一步上升。比如,洛马克斯所推荐的阿塞拜疆风笛演奏的木卡姆以及秘鲁的排笛和鼓最终入选,而德彪西不得不被拿掉。旅行者金唱片挑选的曲目既包含了不同地区的民间音乐与古典音乐,也包含了爵士和摇滚这样的流行音乐。正如唱片上刻着的那行字所说的:“献给所有世界、所有时代的音乐创造者”(To the makers of music, all worlds, all times)。
旅行者金唱片
四十多年以后再看这张唱片,有些当时的信息或者有误或者已经发生了变化,选曲也有当时的局限,但这不影响它的巨大价值。由于当时信息不像如今这样通畅,大部分中国人是在几十年之后才知道管平湖演奏的古琴曲《流水》已随着旅行者号飞往太空。
旅行者金唱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并未公开发行。除了旅行者号所携带的两张和NASA收藏的几个拷贝之外,只有当时的美国总统吉米·卡特有一张,连策划人塞根都没有。1978年,塞根与参与该项目的一些人出版了一本名为《地球的呢喃》(Murmurs of Earth)的书讲述旅行者金唱片的故事。这本书1992年再版的时候附上了一张CD-ROM,其中包含该唱片的曲目。然而直到2017年,美国的Ozma唱片公司才通过众筹发行了黑胶唱片和CD版。
美国总统吉米·卡特随旅行者金唱片发给外星人的声明(部分)
金唱片后来分成两张唱片出版发行,我也将分两次来介绍其曲目。本来QQ音乐和虾米网都收入了旅行者金唱片,但后来又被下架了。因此我只能把这些音乐连在一起放在语音里,而语音又不能超过30分钟,因此有些曲目只能播放一部分。
前面的问候语与自然界的声音都有删节,不过完整版可以在NASA的网站上下载。还有巴赫的《第二勃兰登堡协奏曲》、莫扎特的《魔笛》只保留了一部分,有兴趣的听众可以很容易通过其他方式找到它们。印尼加美兰《花的种类》因为较长也有删节,其他曲目都已完整保留。下面我们就边听录音边了解一下旅行者金唱片的曲目吧。
1. 时任联合国秘书长的库尔特·瓦尔德海姆致辞
Greetings From Kurt Waldheim, Secretary-General Of The United Nations
瓦尔德海姆说:“……我们很清楚地知道,我们的星球及其居民只是环绕我们的无边宇宙中的一小部分,因而,我们在走出这一步的时候满怀着谦卑和希望。”
2. 55种语言的问候
Greetings in 55 Languages
金唱片的策划委员会邀请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用55种语言/方言向外星人致以问候,其中包括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的阿卡得语(Akkadian)等非常冷僻的语言,也有汉语普通话以及三种方言(闽南语、粤语、吴语)。由于时间关系,我在语音中只保留了(依序)古希腊语、粤语、阿卡得语、拉丁语、普通话、英语这几种语言的问候,完整的录音可以在NASA的网站上下载:https://voyager.jpl.nasa.gov/golden-record/whats-on-the-record/greetings/。
有意思的是,录音者可以自己选择如何去问候外星人。讲闽南话的女士说的是“太空朋友,恁好!恁食饱未?有闲着来阮遮坐喔。”每当听到这里,我都会不由得感叹吃饭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3. 联合国代表与鲸的问候
UN Greetings & Whale Greetings
这部分主要是各国驻联合国代表的问候, 其中也穿插了鲸的问候。策划者希望以此表达对于地球上其他智慧生物的敬意。鲸的问候声录制于1970年的百慕大地区。
4. 地球之声
The Sounds of Earth
这一部分由来自大自然和人类的各种声音组成,包括火山、地震、风、雨、青蛙、心跳、笑声、亲吻、火车、飞机等等的声音。由于时间的限制,我也只能在语音信息中保留一小部分,完整版可以在NASA的网站上下载:https://voyager.jpl.nasa.gov/golden-record/whats-on-the-record/sounds/。
5. 德国—巴赫《F大调第二勃兰登堡协奏曲》第一乐章,慕尼黑巴赫管弦乐团演奏,卡尔·李希特指挥
Münchener Bach-Orchester—Brandenburg Concerto No. 2 in F Major, BWV 1047: I. Allegro
旅行者金唱片在欧洲古典音乐方面的选曲集中于几位作曲家,因为这样可能会更易于外星人“解码”。其中巴赫有三首作品入选,是整张唱片里面最多的。《勃兰登堡协奏曲》一共有六首,巴赫于1721年将它们献给勃兰登堡的克里斯蒂安·路德维希侯爵。其中第二首后来最受欢迎。
《勃兰登堡协奏曲》采取“大协奏曲”的方式, 即一组乐器在演奏时与乐队彼此应答。第二首的领奏乐器组有长笛、双簧管、小号和小提琴。第一乐章是快板,小号在高音区与乐队的应和,使乐曲表现出一种辉煌的气氛。
6. 印尼—爪哇加美兰《花的种类》 ,Pura Paku Alaman 王宫乐队演奏
Pura Paku Alaman Palace Orchestra—Ketawang: Puspåwårnå (Kinds Of Flowers)
罗伯特·布朗制作的爪哇宫廷加美兰唱片
加美兰(Gamelan)是印尼的一种主要由打击乐器演奏的传统音乐,也是在西方传播最广的东方传统音乐之一,曾经影响了德彪西、萨蒂、梅西安等作曲家的创作。加美兰主要分爪哇和巴厘两种风格。巴厘岛的加美兰更加快速、炫技,而爪哇的加美兰较慢,常常带有一种迷幻的气质。唱片里收录的是罗伯特·布朗1971年在爪哇王宫里录制的《花的种类》,表现的是在印度教里代表几种微妙状态的花朵。
7. 贝宁—马西族打击乐“Cengunmé”
Mahi musicians of Benin—Cengunmé
查尔斯·杜代尔录制的贝宁音乐唱片
这首曲子由法国Ocora唱片公司的创始人之一、去年刚刚去世的查尔斯·杜代尔(Charles Duvelle)于1963年录制,在旅行者唱片中被标注为塞内加尔建筑房屋的音乐。不过,后来有人发现,这首曲子其实来自贝宁的马西(Mahi)族。
无论来自哪里,这里的鼓、铃和笛交织组成的复合节奏是非洲音乐的典型特色。旅行者金唱片的制作人Timothy Ferris在描述这首曲子的时候引用了中国的《礼记•乐记》中的“乐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来形容这首曲子带来的由音乐引起身体律动的感觉。
8. 刚果—姆布提人女孩成年歌
Mbuti—Alima Song
柯林·特恩布尔在刚果录音
这首歌曲由人类学家柯林·特恩布尔(Colin Turnbull)录制于刚果。由于现在的刚果民主共和国(刚果金)在1971-1997年称为扎伊尔,所以在旅行者唱片中这首歌曲被标注为来自扎伊尔。姆布提人(Mbuti)生活在刚果的伊图里热带雨林中,因身材矮小而被称为俾格米人(Pygmy) 。
特恩布尔曾在姆布提人当中生活了六年。这首歌是姆布提人为庆祝女孩月经初潮时唱的。对于姆布提人来说,这是一个重要的时刻,因为它代表着一个女孩的成年,也意味着她可以成为一个母亲了。这首歌值得注意的是其复调的织体,以及循环往复的旋律,听起来像是热带雨林里的回声。这是生存环境与音乐之间的密切关系的一个例证。
9. 澳大利亚- 原住民仪式歌曲“晨星”、“Moikoi”
Tom Djawa, Mudpo, Waliparu—Barnumbirr (Morning Star) And Maoikoi Song
Sandra Le Brun Holmes录制的澳大利亚原住民音乐的唱片
根据塞根等著的《地球的呢喃》一书,这首录音包含两首澳大利亚原住民歌曲的片段,分别是《晨星》和《邪恶鸟》,由澳大利亚人类学家Sandra Le Brun Holmes在1958年录制。然而,澳大利亚福林德斯大学的Alice Gorman 博士指出,Sandra Le Brun Holmes实际上1962年才首次进入歌曲的录制地点Milingimbi。另外,第一首歌《晨星》只有23秒的器乐(didjeridu和打击乐),而录音中剩余的部分并不是《邪恶鸟》,而是另一首名为“Moikoi”的歌曲。
《晨星》是一首仪式歌曲,描述亡灵从土地升往Barnumbirr 星所在的东方 ,而Moikoi讲述的是恶灵如何诱导新的亡灵远离他们部落所在的土地。
10. 墨西哥—《小铃铛》
Antonio Maciel And Los Aguilillas, Mariachi México de Pepe Villa, Rafael Carrion—El Cascabel
Lorenzo Barcelata的唱片
《小铃铛》是墨西哥的一首著名的“松”。墨西哥松(Son mexicano)是一种融合了欧洲、非洲和美洲原住民音乐的歌舞曲形式,出现于墨西哥被西班牙殖民之后。墨西哥松的曲调热烈欢快,主要乐器有小提琴、吉他、竖琴、鼓等等。
《小铃铛》由Lorenzo Barcelata(1898-1943)创作,歌词大意是:“我有一个小铃铛,上面有条紫色的丝带。铃铛闪着光,我把它送给了我的心上人,这样她就可以在凌晨时分把玩它……”
11. 美国—查克·贝里《约翰尼• B•古德》
Chuck Berry—Johnny B. Goode
查克·贝里( 1926-2017)是摇滚乐的先驱之一。他把节奏与布鲁斯发展成摇滚乐的主要元素,并对后人影响深远。《约翰尼•B•古德》是贝里1955年创作的一首关于一个弹吉他的乡村男孩的歌,是一首半自传式的歌曲。约翰尼• B•古德这个人物就带有贝里的影子。名字的前半部分来自他的钢琴手约翰尼·约翰逊,而后半部分的Goode是贝里出生的那条大街的名字。
Johnny B. Goode也是“Johnny Be Good”的谐音,暗示着音乐玩得好的穷小子终将出人头地,这也是那个年代无数黑人音乐家的梦想。约翰尼·B·古德是一个贯穿贝里作品的主题人物,在他的三十首歌里面都出现过。
12. 巴布亚新几内亚—Nyaura部落男性聚会音乐
Pranis Pandang And Kumbui Of The Nyaura Clan—Mariuamangɨ
歌曲的录制者、澳大利亚医学教授Robert MacLennan在1995年将旅行者金唱片的CD-ROM赠送给巴布亚新几内亚首相Julius Chan。
这首曲子录制于1964年,由两个人演奏,他们的名字分别是Pranis Pandang和Kumbui, 但除此之外我们对演奏者所知不多。他们演奏的是一种木制的号,旋律非常简单,两个人加起来也只用了四个音。听起来有点极简主义音乐的味道,但实际上应该说这是极简主义的祖宗。
初听起来,两个人像是在不断反复各自的两个音,整个音乐显得枯燥甚至催眠。但细听起来,他们并不是在简单地重复各自的那两个音,而是不断地变化。制作人Timothy Ferris把这段音乐跟一群蟋蟀的鸣叫声相对比──在貌似不变的声音里面暗含着无穷的变化。这首曲子录制的地点是在部落男性的公屋,这也是部落决定大事的地点──比如,过年到底应该宰几头猪之类的。
13. 日本—尺八曲《鹤巢》 山口五郎演奏
Goro Yamaguchi Sokaku-Reibo (Depicting The Cranes In Their Nest)
山口五郎的唱片
尺八是一种竖吹的竹笛,名称源于其一尺八寸的长度。尺八起源于中国,后来却在中国失传,而由日本人将其发展成一件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乐器。唐代赠予日本的尺八如今还在奈良的正仓院保存着。
到了江户时代(1603-1868),有很多被称为虚无僧的游方僧人开始演奏尺八。这些虚无僧属于日本禅宗的普化宗,他们在行乞时口吹尺八,头戴蔺笠,以象征弃绝物质和自我。十八世纪的时候,普化宗僧人黒沢琴古将三十六首尺八曲编订为本曲,作为琴古流的基本曲目,《鹤巢》就是其中的一首。
这首曲子表现的是鹤对子女的慈爱。而在一些听众听来,尺八所模仿的鹤鸣与旅行者探测器孤独地在太空中飞行的境界非常相符。这就是音乐的魅力所在──每个人都可以对音乐有自己的理解,而这种个人阐释是音乐意义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14. 德国—巴赫 《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 回旋曲式的加沃特 亚瑟·葛罗米欧 演奏
Arthur Grumiaux—Partita For Violin Solo No. 3 In E Major, BWV 1006: III.Gavotte En Rondeau
亚瑟·葛罗米欧演奏巴赫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的唱片
巴赫的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创作于1720年左右。就像生前默默无闻的巴赫一样,这部作品在巴赫在世的时候并不为人所知,直到作曲家去世五十多年以后才得以出版,后来成了小提琴音乐的经典之作。
这部作品由三套奏鸣曲和三套组曲组成,奏鸣曲的结构为“慢-快-慢-快”四个乐章,而组曲(partita)则引入了当时意大利的乐曲形式,以若干相对独立却又相互关联的舞曲组合而成 。
本首是第三套组曲中的第三乐章,本是一首法国的民间加沃特舞曲,巴赫对其进行了复调式的发展。在主要旋律下方的低音旋律时隐时现,而听者需要依靠想象力将其补充完整。这首作品具有一种宇宙般的和谐感,让人听了以后不禁感叹“此曲只应天上有”。把它送上太空可以说是物归原主。
15. 奥地利—莫扎特《魔笛》第14号夜后咏叹调“地狱之复仇沸腾在我心中”女高音:莫泽尔,巴伐利亚州歌剧院,沃尔夫冈·萨瓦利希指挥
Mozart: The Magic Flute, Act II: Hell’s Vengeance Boils in My Heart. Soprano: Edda Moser. Bavarian State Opera Orchestra and Chorus, conducted by Wolfgang Sawallisch.
《魔笛》是莫扎特的最后一部歌剧,首演于1791年莫扎特去世之前三个月。剧中的灵魂人物是“黑暗王国”的领袖夜后(本剧以此影射当时的奥地利皇后)。莫扎特以最难的华彩乐段来刻划她由善到恶的复杂本性。这首咏叹调以高音技巧知名,并被誉为有史以来将人物刻画得最为淋漓尽致的音乐作品之一。
夜后在其中唱到:“地狱之复仇沸腾在我心中,死亡和绝望在我四周燃烧!”这也是旅行者金唱片中四首与夜有关的音乐之一(其他三首是之前的澳大利亚原住民仪式歌曲,以及下半部分的Blind Willie Johnson的“Dark Was the Night” 和印第安原住民纳瓦霍人的《晚祷》。
旅行者金唱片的上半部分就介绍到这里了。下次我们一起欣赏唱片的下半部分,有中国的古琴、印度的拉格、美国的布鲁斯等等。另外,下次还要讲一下旅行者金唱片是如何在升空四十年后通过众筹发行的LP和CD而重回人间的。
作者简介:穆谦,伦敦大学亚非学院(SOAS)民族音乐学博士候选人,环球世界音乐排行榜(www.transglobalwmc.com)评委,《音乐人类学》(梅里亚姆著)中文版译者。
如果您喜欢本文章,请考虑以下面三种方式支持本公众号:
1. 将文章转发到您的朋友圈
2. 关注本公众号
3. 向作者打赏以支持其写作(多少不限,一毛也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