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老夏看“两会”——预防“数字造假、虚假脱贫”

2017-03-08 夏永林 老夏说课

        国民经济发展状况与发展成果总是要通过一定的统计数字来反映的,客观真实的统计数字是现实经济发展的具体体现。但是,在现实中,数字造假行为屡屡发生、影响恶劣。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经进入了最后的冲刺阶段和倒计时,在实现精准扶贫和贫困户真正脱贫的问题上,一些地方、一些部门在多种因素影响和压力下,已经呈现出某种统计数字不实、造假的现象,已经引起中央和有关部分的高度重视,习近平同志为此专门做了重要批示。


      2017年“两会”期间,习近平在参加辽宁代表团的报告审议会议,在听取了几位代表回报发言之后,在谈到辽宁脱贫攻坚奔小康时,问到:辽宁现在还有多少贫困人口?当得知还有50万的时候指出,“脱贫攻坚一定要扎扎实实,我们的时间表就是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有几年时间,不要脱离实际随意提前,这样的提前就容易掺水。”为什么会专门强调这一问题呢?下面,我们先看一段视频:”“。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m0023eo7p5q&width=500&height=375&auto=0

1. ”统计数字掺水造假行为“官场活动中的一种痼疾 

 统计数字,是衡量和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状况的“晴雨表”,因此它必须是真实的。但多年以来,统计工作中的弄虚作假,已经成了“公开的秘密”。给统计数字“注水”、对数字进行造假的危害没有人不知道,不仅会严重损害党和政府的公信力,还会阻碍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这些危害对相关部门和人员来说不是不清楚,可为什么一些地方还仍在统计中竭力“用足”、“算足”数据,甚至不惜添加其他“水分”呢?

第一,从根上来讲是“利”字作祟。之所以要造假,是因为造假有利可图,可以为个人、部门或地方带来好处,特别是为当事人带来好处。因而他们不惜滥用公权力弄虚作假。这种统计造假行为败坏了社会风气,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对社会造成严重危害。从这个角度来看,统计造假,其实也是一种腐败,是公权力的一种变异。

第二,统计数据造假反映的是一种畸形的政绩观。在统计数据上弄虚作假,既反映出一些干部身上存在着严重的不实事求是、不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同时也折射出一种扭曲的政绩观。不仅如此,它还反映出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凌驾于党纪国法之上。毫无疑问,统计造假,是一种违法乱纪的行为。

第三,统计数据造假也反映了我们的制度设计存在一些缺陷。现实社会中,在政绩考核、官员遴选制度上往往是以数字论英雄,片面强调指标数字,不仅造成经济上的泡沫和畸形发展,同时也造成了“数字出官,官出数字”的恶性循环。在统计制度安排上,统计工作自身的独立性不够,统计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使得地方领导干部对统计工作的各种干预成为可能,为在统计领域滥用公权力留下了缺口。另外,相关立法以及司法解释也存在不足,惩罚统计违法犯罪缺乏刚性,造成对统计违法犯罪打击不力。在现实生活中,处置官员数字造假不痛不痒,更鲜见有由此而定罪的,如此低廉的违法成本,实际是对统计违法犯罪的一种纵容。

2.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的是真真实实的数字 

党的十六大确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党的十大大进一步明确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作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目标要求,就是要通过小康社会的建设,使数以千万计的贫困人口在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扶贫资助的政策下,能够真正实现脱贫,这本身是一位惠及千百万老百姓的惠民决策,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阶段性目标。党和国家希望各地区、各部门,能够真正规划与谋划自己的发展,通过创新驱动真正实现”精准扶贫、真正脱贫“的目的。那种提供”虚造统计数字“来完成所谓的”脱贫“任务指标的,既无意义,有非常有害。

要纠正这种行为,不能是因为领导人批示才引起注意和加以解决。这种现象之所以能够长期存在和屡禁不止,其背后是有多方面的原因的,因此,问题解决起来,就不能指望通过一次统计执法大检查就能从根本上杜绝数字造假。必须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严肃查处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理一批顶风作假的责任人;坚决遏制在统计上弄虚作假的现象,进一步净化统计工作环境。当然要注重加强统计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干部自身的素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应该带头养成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以及牢固的法治观念。

  但是,在处理“统计数字造假”问题上,我们不能依靠“道德假设”来解决问题,而要依靠法治解决问题,从制度建设入手,真正去“净化统计工作环境”。而不能寄希望于一次专项行动就可以解决。否则运动式查出往往风声一过,统计造假依然故我。

老夏总结

此次“两会”上,习近平同志通过参加辽宁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之际,就“精准扶贫、促进脱贫”的问题,再一次将我国经济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唯数字”、“唯指标”的所谓“刚性考核”所带来的一系列的问题与后果,警示各地区、各部门应在“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同时,杜绝统计工作中的造假行为,从根本上看,要转变地方及部门主要领导的非实事求是工作作风。既要加强学习,更要建立制度约束和有效的惩戒、追责制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