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风破浪 “嗨”上云霄
“云霄”雨霁
彩彻区明
这是一座望得见山、
触得到海的滨海小城
全县海岸线长75.5公里
海域面积106.7平方公里
大小岛屿12个
较大的海湾有漳江湾、东山湾
在山和海之间谋得一份自在与平衡
开启海洋文化新的篇章
一二三产“乘风破浪”
■云融
依海而兴
聚焦海洋种业“芯片”
加快现代渔业技术升级
礁美村养殖的海瓜子因其皮薄肉鲜,受到市场青睐,走俏广东市场。本报记者 张旭 摄
云霄滩涂广阔,育苗水体面积达110万平方米。靠海吃海,全县贝类育苗企业发展至今近百家,可年产各类名优海产贝类苗种2000亿粒,产业规模居国内同行业前列。县委、县政府立足优势、深挖潜力,积极争取上级支持,落实产业发展保障措施,以争创国家级现代农业(贝类种业)产业园为抓手,加快完善云霄现代农业(贝类种业)产业园水、电、路、污水处理以及育苗科研中心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全面打响“水产贝类育苗产业”这张县域海洋经济特色牌。
这是位于云霄列屿的山前一级渔港。目前,港区可满足五百艘船只停泊和卸货需求。本报记者 饶超毅 摄
点贝成“金”,云霄持续强化渔业科技支撑,结合“大学习、大调研、大讨论”活动,深入探索实践工厂化育苗、智能化生态繁养模式,先后建成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2家、市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区2个、省级水产良种场3家、无公害水产品及产地3家;同时,积极对接涉海专家智库、高校院所等优势资源,科学长远谋划海洋贝类研究实验室、贝类育苗车间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深化水产技术推广人员包村联户服务机制,集中孵化一批本土海洋科技人才,引导企业加快种业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推广,促进现代渔业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
向海图强
布局三大主导产业
打造临海临港产业集群
漳州核电项目建设现场 本报记者 游斐渊 摄
云霄积极融入市“中心集聚、拥江达海、环湾联动”发展战略,将列屿、陈岱、经济开发区划定为南部工业组团发展片,进一步连通内外、衔接陆海、双向开放,紧扣全市“千百亿产业培育行动计划”,全力打造清洁能源、食品制造、电子信息三大临海临港产业集群,拓展向海发展新空间。
青径风电场已建成发电,总装机容量为1.95万千瓦。云霄融媒 供图
坚持“绿色动能”海上来,云霄以漳州核电为龙头,积极培育核电配套产业园,靶向招商引资,推动一批临海装备产业项目和龙头企业落地生根,引办核电承包商营地等一批与核电建设运营管理、技术与维修服务、科研创新交流紧密关联的上下游企业集聚发展,谋划前江、下曾、岱山等渔光互补项目,加快清洁能源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开拓海洋食物新蓝海,云霄充分整合“全国地标第一县”优势资源,以陈岱工业园、富佳宝食品工业园为依托,结合山前中心渔港建设,提升一批万吨级冷库,做大列屿巴菲蛤、竹塔泥蚶等大宗水产类地标食品水产品预冷、低温仓储、运输、配送等全冷链物流,加快创建国家级渔港综合经济区。规划科技创新引领带,云霄全力做大奥克兰总部经济项目,优化临港电子信息产业园布局,大力扶持以华威科技、华锐锂能为代表的储能企业,以汉鼎科技、高贤电子为代表的照明企业,以彩亮光电为代表的显示产品制造企业等,加快海洋生物科技等领域的技术突破,推动沿海产业向智能化、高端化转型升级。
以海筑梦
释放海洋生态红利
擦亮滨海文旅金字招牌
云霄县坚持走生态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子,不断探索“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新路径,力争建成一批生态环境优美、文化特色鲜明、综合效益突出的“拳头”旅游产品,擦亮全域旅游品牌。
生态优先,打造和谐美丽海湾。云霄常态化开展海岸带生态整治修复,全力做好红树林退养还湿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销号工作,恢复滨海湿地生态功能,推动海洋碳汇开发利用,强化对接红树林在生态产业发展、科普研学教育、滨海文旅等领域项目资源,找准红树林生态保护效益与群众经济收益之间互惠共赢的平衡支点。串珠成链,构建滨海旅游廊道。重点开发打造金汤湾、剑石岩、石矾塔等滨海旅游景区景点,积极发展温泉养生、海钓休闲、房车公园等滨海旅游精品项目,塑造一批海洋特色旅游目的地、景点和精品线路,提升滨海旅游品质。业态更新,推进“休闲渔业+”模式。结合长洋水乡渔村生态旅游度假区、佳洲岛红树林之梦主题民宿等休闲渔业项目,打造一批创建省级“水乡渔村”示范基地,培育一批骨干休闲渔业服务企业,丰富拓展渔家乐、垂钓体验等经营业态,推动休闲渔业与农业、科普、农耕文化等资源融合发展。
来源:本报记者 蔡柳楠 李立平 张晗 苏水梅 饶超毅 张旭 通讯员 郭扬本期编辑:赵露佳 郑斯楠 李伟
值班主任:林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