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漳州古城,你需要这串“福”文化密码
探“福”巷访“福”脉
一起“福”见漳州
“以木为偶,以偶做戏”是漳州的一张世界级名片,漳州木偶艺术展示馆也成为此次探访的第一站。馆内着装各异的木偶们神态逼真、动作传神,展柜里丰富的木偶戏服饰、布景、道具令参观者们啧啧称奇。
“布袋木偶戏是我国现存的既珍贵又古老的艺术品种,在南宋时就已经传入漳州,清朝中期达到兴盛时期,并且出现了以‘福春’‘福兴’‘牡丹亭’为主的三大流派。新中国成立以后,漳州各地陆续成立布袋木偶剧团,漳州布袋木偶戏也成为集木偶表演、木偶制作、木偶布景等于一体的综合性表演艺术。”漳州木偶艺术展示馆负责人岳思毅向参观者们娓娓道来,在木偶戏演出时,表演者用手指和手掌来控制木偶,使它做出类似于人物的动作,再加上表演者与木偶行为相一致的唱词和道白,使得布袋木偶的表演惟妙惟肖。
“静止的木偶,反映的只是雕刻艺术,而动起来的木偶,才更能体现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与高超。”参观中,常山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何少栋颇有感触地说,漳州非遗中的“福”文化不仅仅是作为一种共享的公共文化资源而存在,也应该让它如同木偶头般“动起来”“说起话来”,与群众的日常生活相通,从而推动漳州“福”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发展。
踏着青石板路,沿古色古香的老街巷行进不远,就看到了古城记忆馆。千平见方的面积里,通过视频短片、全息投影、互动屏等方式,全面展示漳州古城在城郭演变、文物古迹、非遗人文、保护规划建设等方面的历史变迁,将时光分类打包,让参观者追寻老城回忆、唤起乡土深情。
“漳州古城是漳州城市的根与魂,是展示漳州形象的魅力之窗。这里有1.8万人定居繁衍生息,因而这里的‘福’文化也染上了让人心安的烟火气息。”在台商投资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郑建和看来,“福”作为“福、禄、寿、喜、财、吉”六大祥瑞之首,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福”文化的传播正需要这样充满烟火气的基底,并通过去粗取精、推陈出新,不断丰富老百姓的文化生活,从而实现更好的繁荣发展。
穿过一方小巷,古色古香的两层白色小院落出现在眼前。“这里是迄今海内外收藏灯谜资料最多的灯谜馆,被海内外谜友称为‘中华灯谜第一馆’。”爱好灯谜的芗城区文体旅局周景超,一踏进漳州灯谜艺术博物馆,便兴奋地向同来参观的小伙伴们介绍起来,“这里收藏有众多古籍、谜笺、书画、印章、碑刻等灯谜文物,每周都会有众多市民前来猜谜互动,最近开设的‘喜迎二十大’‘闽山闽水物华新’等猜谜专栏,更是成为谜友们的打卡必到处,热闹极了。”
于是,“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推广优秀‘福’文化,增强公众参与感、获得感和认同感”,成为参观者们认真记录到参观笔记中的关键词句。
在漳州文庙前的泮池广场上,熙攘的游客饶有兴致地拍照留念,市民许原艺正为远道而来的朋友当“导游”。“广场虽是重新修建的,但充满着古朴韵味,即便我们这些本地人,依旧是来了还想来。”他的言语间充满了自豪,也让参观者纷纷点头赞同。
“一路感受一路点赞,不论是古城许通海微雕艺术馆里精致小巧的‘福禄吉祥’,还是漳州市博物馆里的‘海贸明珠’,这些亮点纷呈的漳州‘福’文化硕果令我感到惊喜,更发自内心想要为漳州‘福’文化的繁荣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在平和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真看来,要以传统优秀思想文化为主体,不断提升“福”文化传播的眼界与站位,并以“福”文化为基点扩大内需,打响“福”文化品牌,因地制宜将“福”文化融入产业经济发展,让宝贵的“福”文化资源串珠成链,全面链接各地丰富的旅游文化等要素,从而带动漳州相关产业加快发展、做大做强。
福景满漳州 文化耀古城
全市“福”文化工作推进会
暨“用闽南文化点亮千年漳州古城”
行动计划推进会召开
会议指出,去年以来,漳州大力传承弘扬“福”文化,全面实施“用闽南文化点亮千年漳州古城”行动计划,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深受群众和游客喜爱。会议要求,下阶段,要提高政治站位,将“福”文化工作与文明建设、文艺创作、产业发展、宣传推介等结合起来,全力推进“福”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抓住核心关键,全力推进“用闽南文化点亮千年漳州古城”行动计划,特别是要打造漳州古城这一核心区;以一批好项目的建设推进为抓手,讲好一批历史名人故事,提升一批展馆展陈,开展一批展览展演活动,创作一批文艺精品,提升一批漳州文旅品牌;打好一套“组合拳”,进一步建强主阵地、培育带头人、提升聚合力、夯基强保障。要坚持守正创新,通过把牢方向导向,精选内容主题,创新表现形式,拓展传播渠道,全力推进“闽人智慧”系列主题传播计划。
会上,市文旅局、文旅康养集团以及芗城、长泰、漳浦的相关工作负责同志作交流发言。
会前,与会人员参观了漳州古城的木偶艺术表演馆、展示馆、古城记忆馆、许通海微雕艺术馆、文庙、灯谜博物馆及漳州市博物馆等。
交流亮点摘编
“
市文旅局:
弘扬闽南文化 注重活化利用
今年六月,市委宣传部和市文旅局联合制定印发了《“用闽南文化点亮千年漳州古城”行动计划》。一段时间以来,各相关单位积极推进,文旅融合发展成效显著。
例如,在激活闽南文化特色资源,推进文物保护工程方面,组织举办了“朱子与闽南”文化论坛暨第五届海峡两岸朱熹陈淳学术研讨会,进一步发掘朱子文化的当代价值。闽南日报社组织编印出版《朱子文化丛书》,龙文区组织编排了闽南语音乐情景剧《朱熹陈淳与龙文的隔空对话》。组织举办“让文物‘活’起来”节目展演和漳州文庙“开笔礼”仪式。配合国家文物局积极推进“圣杯屿”元代海船考古挖掘工作,中央电视台组织百人团队全程直播,完美呈现大事件传播效应,央视“圣杯屿考古”节目观众超2亿人次;在市博物馆举办“海贸明珠”漳州圣杯屿元代海船遗址水下考古成果展,广受市民欢迎。
“
文旅康养集团:
打响“古城温泉”品牌
在全国141个历史文化名城中,漳州古城是唯一处于温泉带上的古城,被称为“泡”在温泉里的古城。文旅康养集团将着力打造“温泉康养游”,依托古城温泉资源,融合周边建筑特点,打造一批具备古城特色的高质量温泉民宿、温泉酒店,串联疗养、休养、保养上下游项目,衍生发展温泉小吃、洗浴产品等周边产业,集聚形成“温泉+”产业链条,打响独一无二的“古城温泉”品牌。
未来,文旅康养集团将持续深耕挖掘千年漳州古城文化内涵,致力于通过释放闽南文化内涵,以打造精品化的漳州古城,升级闽南文化生态保护核心区功能,构建集历史博览、都市旅游、温泉康养、集散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闽南文化生态旅游中心、全域旅游首接站,坚持突出特色与融合发展相统一,打造漳州“城市会客厅”,力促古城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不断释放文旅新活力。
“
芗城区:
立足中心城区 打响“福”文化品牌
今年来,芗城区立足中心城区定位,扎实推动“福”文化宣传推介、创新创作等工作,致力打响中心城区“福”文化品牌,点亮千年漳州古城。紧扣三节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主题宣传活动,实施“福”文化与文旅、文创工作一体推进,创作少儿锦歌《福见少年》等文艺精品,推出“福虎”挂件等文创产品,举办“福”文化文创集市,拍摄“福”文化影视作品《红房子》,描绘闽山闽水物华新的美好乡村幸福画卷。
同时,芗城区持续把“福”文化融入城市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之中。打造一批以人民新村、群裕小区为代表的“福”文化小区,建成81所农村幸福院,依托漳州古城打造“福”文化街区,利用许通海微雕艺术馆、灯谜艺术博物馆等场馆开展“福”文化宣传创作和艺术体验,将“福”字融入3A景区和各大公园、文化景点等文旅场所,凸显“福”文化主题氛围。
“
长泰区:
以“+文旅”“+福文化”为重要抓手
长泰区积极推进体育、夜经济、教育等“+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例如,在“体育+文旅”方面,培育了十里蓝山、南山谷等12个户外拓展训练基地,打造出了国家级体育特色小镇——林墩乐动谷、中国体育旅游精品景区——长泰漂流龙凤谷景区等产业典型。在“夜经济+文旅”方面,成功举办“一江两岸文化夜市”,积极打造奇趣谷“梦幻王国”等夜间旅游项目,扶持发展自在野一号、长泰文庙等主题营地。
在实施“+福文化”战略上,长泰区全方位推动“福”文化资源转化利用,打造出岩溪福柑、坂里福酒、陈巷福地等一批创意景观,开发龙人古琴五“福”临门(福琴、福香、福茶、福花、福音)等系列文创产品。联合省广播影视集团举办“让世界看见福文化”采风采访活动,吸引二十多个国家四十多位境外生参与,持续掀起福文化传播热潮。
“
漳浦县:
线下“主动出击” 线上“借船出海”
文化是对外交流的重要手段和主要方式,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剪纸之乡”“中国书法之乡”“中国竹马戏之乡”之称的漳浦县,通过多元化的形式,不断推动文化对外传播。线下“主动出击”,深入群众开展各类演出活动,比如漳浦县杨跃宗芗剧团,每年在闽南地区演出高达340场。漳浦剪纸艺术家陈秋日、高少苹、张峥嵘、陈燕榕、卢淑蓉等作为文化使者,经常性地到世界各地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漳州科技学院的漳浦剪纸课程,更是深受外国学员的喜爱。线上“借船出海”,该县的民间艺人们善用抖音、快手、微信等新媒体,借助新媒体让漳浦文化走出国门。特别是“阿梅木偶剧团”,一年时间创作近300个作品,内容涵盖经典戏曲选段、闽南民谣、抗疫防疫作品等,在国内外各新媒体平台收获粉丝67.6万,粉丝分布东南亚多个国家。
▲2022年10月15日5版
责任编辑/徐镜正 张江璐
版头设计/黄宇萱
刊头书法/陈建新
来源:本报记者 邱丹燕 蔡柳楠 肖颖婧 文 张旭 图本期编辑:郑斯楠 李伟
值班主任:林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