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话,要不要成为必修课?
闽南语有多“古”?
它是古汉语的“活化石”。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发音丰富,普通话只有1200多个音节,闽南话有2400多个。
闽南语有多“红”?
它也是方言中的“硬通货”。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说闽南话的有7000多万人,是海外华人使用较多的方言之一。
令人惋惜的是,目前,许多本地青少年儿童不会讲甚至不会听闽南语,闽南方言面临传承断档的危机。
好在,目前闽南方言文化正以多样化形式走进漳州多所幼儿园和中小学课堂:孩子们学唱闽南语童谣,用闽南话背唐诗,还做起了闽南旧时的游戏……
或者,你有其他独到的看法,欢迎评论区告诉小编!
闽南文化融入学生社团
挖掘多样化表达
机关第二幼儿园小朋友们跟着老师一起敲着快板念闽南童谣《漳州好》
机关第二幼儿园的小朋友向老师分享自己听过的闽南童谣
锦歌曲目《海底反》的曲谱
锦歌传承人王素华在锦歌社团课上手弹月琴,听学生们《海底反》的闽南唱腔是否正确
漳州一中的老师吴可菲教导学生们练习锦歌基本功“敲杯子”
外来娃爱上闽南戏 找到归属感
融入“第二故乡”
“今天吃什么了?”“卤面啦”课堂上,林钰雪用闽南语和孩子们问候起来。和她一问一答的是杨然之,来自山东菏泽。
如今,通过闽南童谣的学习,杨然之已经能完成“吃饱了吗?”“回家做了什么?”等基础性对话。“与平常上课不一样,我们的闽南语教学都源于生活,从童谣中一道小吃、一个游戏、一个新鲜词入手,利用学习生活中碎片化时间进行教学,在潜移默化中也让外地子女对闽南文化有更多认识。”林钰雪说道。
没有原生语言环境,刚开始学习闽南语发音,“听不懂,舌头绕不过来。”是杨然之的第一感受。每次回家,杨然之都会把闽南童谣分享给父母,有时候还会说上一两句闽南话。见孩子学习闽南语格外上心,家长特意找到童谣的标准音频,来自山东的他们,全家一起学习闽南语。“让外地子女逐渐能听懂、学会闽南语,更好融入‘第二故乡’,我们也特别高兴。”林钰雪说道。
漳州一中的学生们正在练习锦歌的形体基本功
唱腔清亮、手势唯美,站在台上的漳州一中学生谭江恩闽操着一腔地道的闽南话发音。很难想象,小姑娘来自武汉,学习锦歌才两个月,来漳州仅四年。
“参加社团前,我从没听过锦歌,更不用说用闽南话上台表演了。”为了唱好锦歌,谭江恩闽每天都要对着镜子练习动作技巧和唱腔一个多小时,一个台词甚至反反复复练习上百遍。
在吴可菲眼中,学习锦歌后谭江恩闽最大的变化是说话变大声了。“小姑娘原来上舞台怯生生的,唱得小心翼翼。学习锦歌后,孩子更好融入了学校生活,变得更加活泼开朗。”在吴可菲看来,锦歌在提供丰富文化“养料”的同时,也给外来孩子带来了自信和归属感。
漳州台商投资区金山中心小学也有一群“小戏骨”,对于外来随迁子女占多数的金山中心小学来说,如何让这些不说闽南话的“新角美人”通过芗剧增强沟通,融入当地文化,是这所学校成立戏剧社团的初衷。(点击下方图片了解这所学校的孩子们和闽南话的故事)
面临“年龄断层”
建议将闽南语列入中小学生必修课
虽然闽南文化进校园取得一定成效,但目前漳州青少年儿童闽南方言退化现象仍较明显,“我是漳州人,不会讲闽南话”渐成普遍现象。闽南语文化,正面临“年龄断层”危机。
漳州人刘宇说,小时候放学,在街头巷尾总能随处听到熟悉的闽南语对话。然而,如今即便在老城区,能听到闽南语的地方也越来越少。
闽南语境日渐消失,也导致了新生代、新生代的下一代,缺少对闽南语的认知。林钰雪发现,如今漳州不少“土著”家长,已不教孩子讲闽南语,“在家里一般用普通话进行交流。在幼儿园,大部分孩子也只会讲几个简单的闽南语单词。”邹志荣也发现,在华安的小学生中,不会说或者不习惯说闽南语的小学生占比较大。“家庭方言教育缺失,从小缺乏接触闽南语,对闽南方言的认同必然随之减弱。”
漳州市政协委员江国祥认为,闽南语的“落寞”将带来诸多不利影响。“首先不利于两岸民众从语言、饮食、生产劳动,到民间信仰、文化艺术、学术交流等方面的交流,也不利于闽南文化的传承弘扬和创新发展。”他认为,对于闽南人来说,闽南语不仅是一门语言、一种文化、一种交流方式,更是向上生长的过程中给予我们养分的“根”,承载着身份认同,也寄托着情感共鸣。
日前,江国祥提交了《关于将闽南语列入我市中小学生必修课的建议》,建议借鉴厦门部分学校的做法,将闽南语列入我市中小学生必修课程,同时提升闽南语的多样性应用和研究。“要加大对闽南民间童谣收集力度,并分门别类编写进教材,让更多学生学会用闽南语背唐诗宋词,学唱闽南曲。”他还提出,可以在公交车等公共场合播放闽南语歌曲,时时处处创造地道的闽南语环境。
来源:闽南日报记者 陈慧慧 文 严洁 图本期编辑:赵露佳 李伟 高丽君值班主任:林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