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台湾来信,九十多年后漳州亲启!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一首《乡愁》
道出两岸同胞的心声
作为台胞主要祖籍地之一
漳州与台湾的连接
是剪不断的血脉亲情
镌刻在一件件弥足珍贵的档案资料中
2023年6月9日是第十六个“国际档案日”。“国际档案日”前夕,市档案馆举办“迁台记忆”档案资料捐赠仪式暨座谈交流会。社会各界人士向市档案馆捐赠了一批珍贵涉台档案资料。它们中有饱蘸时代笔墨的台批台信,有诉说闽台记忆的古籍,还有记录漳台情缘的各类作品等。抚摸档案,追根溯源,请一起沿着档案架起的两岸桥梁,探寻闽台历史渊源,体悟藏品背后深刻的情感记忆。
阅台批,阅见两岸往来
横跨近一个世纪台批台信虽已泛黄褶皱但字里行间的时代印记却未随岁月的流逝而褪去
在林南中看来
读懂一封封陌生的家书
就如同找到了一把把
“解码”两岸不同时期历史文化的“密钥”
这些金门客商向马州金源顺大宝号购买红砖、红瓦等“红料”的货品清单,不仅是当时金门与龙海之间货物往来的佐证,也见证了九龙江下游闽南建筑产业的兴盛岁月。
据林南中介绍,台湾日据时期,台湾使用日本邮票,日本投降后,中华民国政府下令在台湾发行中华民国邮票,对于日本发行的邮票,无论流通与否,均须加盖“中华民国台湾省”戳文后才可流通。那一时期,也出现了日本邮票和“中华民国”邮票并用的现象,这是台湾光复初期闽台批信的重要特点。
林南中说:“每一封台批,都是反映不同时期两岸之间的政治、军事、经济、交通、文化等状况的珍贵文献载体,是有待挖掘的两岸历史文化‘富矿’。”
透过台批,饱览不同时期、不同人物的家长里短、悲欢离合,是解读台批的乐趣所在。即便这些鲜活的故事早已沉寂在历史尘烟里,从宣纸墨香中洇出的历史记忆依然能穿越时光,勾勒出迁台历史的流变脉动,讲述着两岸血脉相连的民族情感。
在本次捐赠仪式中
一批由欧阳家族珍藏五十余年的
92册原版古籍《福建通志》
首次走出“深闺”
入藏市档案馆
同治戊辰春(1868年)由福州正谊书院刻印出版的《福建通志》
“该书从历史的角度印证台湾历来是中国的领土,记载海峡两岸同根同源的历史渊源,对于研究福建省历史、地理、人文、交通、政治、军事、经济具有重大意义,是全面反映古代福建省情的‘百科全书’。”
欧阳皓明告诉记者,上世纪70年代初,欧阳皓明的父亲无意中在破烂堆里发现这套清代古籍,可惜部分古籍残破不堪,全套100余册只剩下92册得以幸存。回到家中,父亲如护理伤员般仔细清理古籍的脏污,精心修复古籍,装订散落的书页,将其装箱收藏。
在欧阳皓明的童年记忆里,父亲讲述的两岸风土人情、天文地理、历史典故、奇闻轶事,皆来自这套《福建通志》。一直以来,父亲都将这套古籍视若珍宝,时不时开箱品读。“相信捐给档案馆,是它的‘好归宿’。”欧阳皓明表示,古籍放在家中,只是束之高阁的“传家宝”,只有在专业的档案库房里妥善保存,才能真正传承下去,发挥研究两岸历史渊源的更大价值。
除了“饱经风霜”的台批和古籍
不少由今人编写的漳台书籍
也“落户”市档案馆
郑惠聪捐赠的自著漳台关系系列丛书
从1997年至2002年,郑惠聪历时多年,整理出第一本漳州族谱。2012年,郑惠聪还自费创办漳州首家民间闽台谱牒交流会馆,帮助台胞追根溯源,并免费向群众开放。
郑惠聪收集的原版谱牒
为了确保谱牒准确、全面,20年间,郑惠聪先后赴台12次,辗转东西南北20个县市,收集到105个姓氏的2000多本族谱,帮助许多台胞找到了祖籍地。一些台胞回漳谒祖时,都要叫上郑惠聪一同祭拜。
如今,已经83岁高龄的郑惠聪依然积极奔走在漳州各地,帮助两岸各姓族人修复族谱。“族谱要修,血脉宗亲才能延续下去,家风才能在续写中得以传承。”郑惠聪说。
来源:本报记者 肖颖婧 文/图
本期编辑:赵露佳 张江璐
值班主任:林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