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封台湾来信,九十多年后漳州亲启!

肖颖婧 闽南日报 2023-08-31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一首《乡愁》

道出两岸同胞的心声


作为台胞主要祖籍地之一

漳州与台湾的连接

是剪不断的血脉亲情

镌刻在一件件弥足珍贵的档案资料中

2023年6月9日是第十六个“国际档案日”。“国际档案日”前夕,市档案馆举办“迁台记忆”档案资料捐赠仪式暨座谈交流会。社会各界人士向市档案馆捐赠了一批珍贵涉台档案资料。它们中有饱蘸时代笔墨的台批台信,有诉说闽台记忆的古籍,还有记录漳台情缘的各类作品等。抚摸档案,追根溯源,请一起沿着档案架起的两岸桥梁,探寻闽台历史渊源,体悟藏品背后深刻的情感记忆。


阅台批,阅见两岸往来


81件台批台信捐自漳州市政协文史研究员林南中
横跨近一个世纪
台批台信虽已泛黄褶皱但字里行间的时代印记却未随岁月的流逝而褪去


在林南中看来

读懂一封封陌生的家书

就如同找到了一把把

“解码”两岸不同时期历史文化的“密钥”


在一封1928年由金门寄往马州金源顺(今龙海区榜山镇一带)的台批台信中,一串似字非字、似数非数的笔迹引人注意。“这是苏州码,是一种曾在民间十分流行的传统数字手写方式,曾被广泛用于商业文件中。”顺着林南中的指引,“10千”“20千”等字样如同谜底揭开般呈现在眼前。
1928年金门寄马州金源顺台批,写有“苏州码”形式的“红料”货品数量。
这些金门客商向马州金源顺大宝号购买红砖、红瓦等“红料”的货品清单,不仅是当时金门与龙海之间货物往来的佐证,也见证了九龙江下游闽南建筑产业的兴盛岁月。


批信上的邮票提示了特殊时代的信息。其中一封1946年11月从台北宫前町寄往漳州三民路华莆茶庄的台批,批封上同时贴有日本邮票和“中华民国”邮票,且日本邮票上还加盖了“中华民国台湾省”戳文。

1946年11月台北宫前町寄漳州三民路华莆茶庄台批,批封上同时贴有日本邮票和中华民国邮票。

据林南中介绍,台湾日据时期,台湾使用日本邮票,日本投降后,中华民国政府下令在台湾发行中华民国邮票,对于日本发行的邮票,无论流通与否,均须加盖“中华民国台湾省”戳文后才可流通。那一时期,也出现了日本邮票和“中华民国”邮票并用的现象,这是台湾光复初期闽台批信的重要特点。


林南中说:“每一封台批,都是反映不同时期两岸之间的政治、军事、经济、交通、文化等状况的珍贵文献载体,是有待挖掘的两岸历史文化‘富矿’。”

透过台批,饱览不同时期、不同人物的家长里短、悲欢离合,是解读台批的乐趣所在。即便这些鲜活的故事早已沉寂在历史尘烟里,从宣纸墨香中洇出的历史记忆依然能穿越时光,勾勒出迁台历史的流变脉动,讲述着两岸血脉相连的民族情感。



读古籍,读懂两岸渊源


在本次捐赠仪式中

一批由欧阳家族珍藏五十余年的

92册原版古籍《福建通志》

首次走出“深闺”

入藏市档案馆


同治戊辰春(1868年)由福州正谊书院刻印出版的《福建通志》

“该书从历史的角度印证台湾历来是中国的领土,记载海峡两岸同根同源的历史渊源,对于研究福建省历史、地理、人文、交通、政治、军事、经济具有重大意义,是全面反映古代福建省情的‘百科全书’。”


据市档案馆专业人员介绍,此书于乾隆二年(1737年)纂辑而成,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重新修订,同治戊辰春(1868年)由福州正谊书院刻印出版。







书中包含福建全图、福建海防图、台湾海口大小港道总图、台湾府山险水道关隘古寨疆域图等多幅珍稀舆图,清晰展示台湾府归属福建管辖。还系统记载清朝以前福建各地区(含台湾府)的疆域、城池、山川、水利、田赋、风俗、物产、学校、兵制、海防等内容。


而如此珍贵罕见的成套古籍,却曾经屈身于杂乱污秽的破烂堆之中。


“幸亏父亲热衷文史研究,这些古籍才被‘抢救’过来。”

欧阳皓明告诉记者,上世纪70年代初,欧阳皓明的父亲无意中在破烂堆里发现这套清代古籍,可惜部分古籍残破不堪,全套100余册只剩下92册得以幸存。回到家中,父亲如护理伤员般仔细清理古籍的脏污,精心修复古籍,装订散落的书页,将其装箱收藏。



在欧阳皓明的童年记忆里,父亲讲述的两岸风土人情、天文地理、历史典故、奇闻轶事,皆来自这套《福建通志》。一直以来,父亲都将这套古籍视若珍宝,时不时开箱品读。“相信捐给档案馆,是它的‘好归宿’。”欧阳皓明表示,籍放在家中,只是束之高阁的“传家宝”,只有在专业的档案库房里妥善保存,才能真正传承下去,发挥研究两岸历史渊源的更大价值。


收族谱,收拢两岸亲缘


除了“饱经风霜”的台批和古籍

不少由今人编写的漳台书籍

也“落户”市档案馆


此次漳州本土作家郑惠聪捐赠的研究漳台关系书籍中,就有15册出自他的手笔。这一部部凝聚心血的作品,还造就了一段“无心插柳柳成荫”的佳话。


郑惠聪捐赠的自著漳台关系系列丛书


“起初只是为了写作寻找素材,渐渐地,手里的族谱越来越多。”郑惠聪告诉记者,为了搜集写作资料,他进宗祠、访古厝、查古籍、翻谱牒,足迹遍布两岸各地。其间,他结交不同姓氏的台湾好友,大胆向他们索要族谱,台湾好友欣然相赠。


不知不觉间,郑惠聪的手头已掌握了大量的族谱资料。在一次帮助台湾游客寻找漳州祖籍地时,由于旅游行程的限制和查询资料的不便,台湾游客失望而归。由此,郑惠聪便萌生了搭建台胞寻根访祖平台的念头。
从1997年至2002年,郑惠聪历时多年,整理出第一本漳州族谱。2012年,郑惠聪还自费创办漳州首家民间闽台谱牒交流会馆,帮助台胞追根溯源,并免费向群众开放。


郑惠聪收集的原版谱牒


“阿祖啊,阮回来了,阮回来了……”回想起台东方先生一家初次回到云霄访亲祭祖时热泪横流、扑倒在祠堂的一幕,郑惠聪依然眼眶湿润。

为了确保谱牒准确、全面,20年间,郑惠聪先后赴台12次,辗转东西南北20个县市,收集到105个姓氏的2000多本族谱,帮助许多台胞找到了祖籍地。一些台胞回漳谒祖时,都要叫上郑惠聪一同祭拜。



“族谱就是‘根’和‘魂’,闽台族谱更是印证了两岸一家亲。”对郑惠聪而言,族谱可以飞越海峡,跨越时空,联结起两岸同胞割不断的血脉亲情
如今,已经83岁高龄的郑惠聪依然积极奔走在漳州各地,帮助两岸各姓族人修复族谱。“族谱要修,血脉宗亲才能延续下去,家风才能在续写中得以传承。”郑惠聪说。


往期推荐
诚、准、抢 | 漳州亮出引才“高招”
龙海:月港扬帆 海晏河清
龙文:“九九”为功 幸福流淌

来源:本报记者 肖颖婧 文/图

本期编辑:赵露佳 张江璐

值班主任:林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