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和马尼拉,那些年一起干过的大事
海澄,
古地图中这座设置于1567年的县城
被九龙江水系紧紧环绕。
城墙边一座古老的三层楼台,
带着“波平海晏”的期许,
目送着身边的九龙江汇入茫茫东海。
500年的光阴荏苒中,
名叫“晏海楼”的它
见证了一座港口的兴起与衰亡。
海澄晏海楼
马尼拉,
西班牙王城外西北角人迹罕至的公园里,
一座不起眼纪念碑
被视之为人类全球化起点的一个象征。
中菲两座纪念性建筑遥相呼应,
共同叙述了海上丝绸之路的一段传奇故事。
马尼拉黎牙实比纪念碑
西班牙王城边的这座纪念碑上,站立着二个人物雕像,手擎旗帜者是黎牙实比,现代马尼拉的创始人;高举十字架的是航海家乌达内塔,马尼拉大帆船航线回航的发现者。
因为有中国人与当地人进行生意往来,1571年,黎牙实比在巴石河畔建立马尼拉城,“如果是与中国人通商,我们应该搬到吕宋。”他在给新西班牙总督的信中写道。
西班牙人到来之前,已有150名在这块地方做生意的中国人,他们大部分来自漳州海澄。以后数年里,西班牙人带来美洲白银吸引大批跨海而来的月港海商更多地涌入马尼拉。
西班牙王城外的中国人聚居区“巴利安”喧闹起来了,仿佛是把月港给复制了过来,里面挤满了来自福建的商人、农民、手工业者,闽南的文化也在异国他乡落地生根,西方世界轨道上的第一个唐人街出现了。
马尼拉中国城
马尼拉中国人聚居区巴利安
马尼拉最终成了西方学者眼中的“世界上首座全球性的城市”,是什么样的力量推动了这座城市的发展?
我们来到马尼拉圣·奥古丁大教堂博物馆内陈设的这艘西洋帆船模型身上寻找答案。
1565年6月,西班牙“圣·巴布洛”号大帆船满载货物从菲律宾起航,前往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连接亚洲和美洲的太平洋航线诞生了,这就是闻名于世的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同时也标志哥伦布航海初衷的真正实现:到达中国,寻找黄金。
源源不断的生丝、丝绸、瓷器和茶叶通过中国月港流向马尼拉,造就了这座城市的繁荣。万里之遥的美洲,同样因这些中国货物的到来,经济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美洲当地落后的纺织产业甚至因为中国丝织品的到来而崩溃。
纵横两个世纪的马尼拉大帆船
美国历史学家苏尔兹在1939年出版的《马尼拉大帆船》中指出:“中国往往是大帆船贸易货物的主要来源,就新西班牙的人民来说,大帆船就是中国船,马尼拉就是中国与墨西哥之间的转运站。”
美洲白银顺着这条航线来到月港,为大明王朝的经济发展注入充足的血液,江南一片繁华景象。
历史学家全汉昇向我们这样描绘这样一个惊人的图景:1571年至1821年间,从美洲运往马尼拉的白银货币有一半流入了中国。中国的经济结构脱胎换骨,随之而来的美洲的番薯、玉米、烟草、花生等作物,登陆中国东南沿海,向内陆传播,海洋交通带来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对中国的人口规模和饮食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
纵横两个世纪的马尼拉大帆船
美国学者弗兰克在《白银资本》一书中特别强调:1500年至1800年,“整个世界经济秩序当时名副其实地是以中国为中心的”。
月港一马尼拉一阿卡普尔科大帆船贸易将中国带入世界市场,带进世界全球化进程,这个湮没已久的辉煌时代,屹立着月港的历史身影,回荡着九龙江的涛涛声响。
有学者认为,这条 “太平洋丝绸之路”绵延两个半世纪,通过贸易促进了亚洲与美洲的经济文化交流,深刻地影响了东西方人们的生活,人类开始联结成了命运共同体。
《闽南日报》2023年3月20日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