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他们是漳州的“地下工作者”

庆昊 年臻 文彬 闽南日报 2023-10-03


有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工作在城市的地平线之下,他们面对的是幽暗深邃,他们呼吸的是浑浊的空气,甚至还可能遇到有害气体、蜘蛛、马蜂、红火蚁的侵袭……这个环境与地平线以上风景宜人的公园、人声鼎沸的街巷商城、车水马龙的街道似乎大相径庭。


正是这些不为人知的“地下”工作者默默辛苦付出,才支撑起“地上”世界的灯火繁华,他们便是守护地下电网主动脉的电缆运检人员。



近日

受台风“苏拉”“海葵”影响

为了保障市民供电安全

他们又频频出发

记者跟随

国网漳州供电公司

输电运检中心输电电缆运检班(下简称“电缆班”)走进“地下世界”





直击现场活动空间狭窄 温度比地表高


拉开井盖向里望,直径约80厘米的井口底下圈起一块潮湿的水泥地,那是电缆班班长吴立炜的“着陆点”。


当日巡查任务是漳州高新区的电缆沟以及龙文区的电缆隧道。检测110千伏琥颜线电缆1号中间接头井时,发现该段电缆存在异常,电缆组成员立马开展地下作业。


待井内氧气、一氧化碳、硫化氢等气体含量达标后,记者跟随着吴立炜,钻进小小的通道口,爬梯下行,四周是斑驳的墙面。


来到距离地面两米多的电缆所在处

只见井内一侧

多条电缆分上下两层

固定在一排金属支架上

让本不宽敞的通道愈加狭窄

仅容一人前行

由于先前下过雨

地上有一层积水

与渣土混在一起

此时井内的味道并不好闻


“地下空间有限,空气里不仅有氧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气体,还因与污水管道有交叉,我们通常都要通风半个小时,甚至一个小时才能下井作业。如果遇到大暴雨抢修,我们除了做好通风、排水工作外,10分钟就得重回地面换气再下井,来来回回有时要三四十趟。”吴立炜说。


此时是上午十点,室外气温在27℃左右。虽然井内没有阳光直射,但因为贴近地表,井内温度达34℃以上。吴立炜头顶安全帽,手戴绝缘手套,身穿工作服,汗水没一会儿就浸湿他的工作服。周身飞舞的蚊子即便隔着衣服,仍对皮肤“狂轰滥炸”,若非已然适应,实在难得心静。


巡视一周,确认电缆外观无明显异常后,吴立炜拿出测温仪,对准电缆中间接头、接地箱等进行检测,这里的活动空间很小,吴立炜必须保持蹲姿,挪步到隔板下方进行检修。仔细检查后发现,是接地电缆一处绝缘层破损。他对破损点依次缠绕绝缘自粘带、防水包带和防火包带,环流最终恢复正常。


吴立炜、吴进平对接地电缆破损点进行绝缘防水修复


收拾完现场,吴立炜马不停蹄地驱车带队前往下一处工井。“其他处的工井有些隔板更低,我们需要爬进去,匍匐作业。”吴立炜边说边打开车窗,原来,刚才有几只蚊子“潜伏”在衣服里,被带进了车内。



日常工作

负责漳州地区110千伏及以上高压电缆


在进入电缆班从事“入地”工作前,吴立炜的工作地点在“天上”。2014年,他入职国网漳州供电公司输电运检中心输电带电作业班,负责高空带电作业,彼时漳州的大部分输电线路还架设在空中。


随着经济发展,高压线路逐渐入地,既能增强供电安全性、可靠性,也能给城市腾出更多发展空间。为适应新兴需求,2016年,吴立炜和同事吴进平在兼顾本职工作的同时,着手钻研高压电缆作业。他表示,地下作业和高空作业的工作对象都是输电线路,但工作内容大相径庭,“在当时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我们全靠自己摸索”。


国网漳州供电公司输电运检中心输电电缆运检班,成立于2019年,目前成员4名,主要负责漳州地区110千伏及以上150余公里高压电缆的日常运维检修、试验检测、工程管理等业务。110千伏以下的由供电系统其他工作人员负责。每个月,运检班成员不仅把全市215个电缆工井全部检修一遍,还要将总长约14公里的地下电缆隧道走一遍。


相比工井作业,隧道环境要整洁、宽阔许多,但日常运维起来会更累。“人全部进了隧道,车还留在入口,为了回来开车,实际上要走个往返。最长的一段隧道有6公里,通常早上八点半进去,出来已经是下午两点多了。”吴立炜说。


电缆运维人员郭彩虹、吴进平在220千伏漳江隧道内开展电缆本体红外精确测温


在地下电缆作业中,工作人员会时刻面临感应电风险,谨慎显得尤为重要,更不用说吴立炜在“零经验”的前提下,负责110千伏及以上的高压电缆作业。他清楚地记得,2020年7月的一次地下作业中,一条停电电缆线路亟待检修,虽然该线路已停电并装设了接地线,但受电缆工井内另一带电线路影响,产生了强烈的感应电流。


吴立炜回忆:“幸亏我们复测了接地电流,当时测到的电流已经达到50安(为人体致命电流——50毫安的1000倍)。我们马上补充安全措施,消除了护层感应电压。规程规范关于电缆停电检修的安全措施只要求在线路两侧接地,没有细化到同一通道双回电缆线路如何防控感应电流。”在谨慎摸索中,他们不断积累电缆检修经验。

自2019年成立至今,电缆班已取得一定成果与荣誉。2021年,他们被公司授予“工人先锋号”称号;2022年,他们开始研发避雷器阻性泄漏电流在线监测系统,使相关数据的测量时间由1-2小时缩短至1-5分钟;今年,他们获得两项省级QC成果一等奖。不过,面对日益增多的地下高压电缆,这些远远不够,他们尚算是一支刚刚起步的“新队伍”。


电缆运维人员吴进平对高压电缆中间接头及接地箱开展红外热成像检测



年轻力量

平均年龄“90后” 红颜不逊儿郎


电缆班成立之初,成员只有3名,吴立炜、吴进平和女同事谢贞贞。2021年,郭彩虹研究生毕业后进入班组,自此组里男女人数达到平衡,人均年龄“90后”。


缘何选择电缆班?郭彩虹表示,学生时代的她很喜欢做挑战性强的事。地下作业是新领域,专业性很强,她一眼就喜欢上这个岗位。不过学生阶段,她接触高压电缆的机会很少,入职后初次面对横在地下的高压电缆时,她一时有些不知所措。此时的她恰似5年前对地下高压电缆一窍不通的吴立炜,不同的是,郭彩虹无需“单打独斗”,她身边有经验丰富的老师。“从理论学习高压电缆的结构,到现场检测重点部位,他们手把手地教我每一步,让我迅速熟悉岗位工作。”郭彩虹说。


但是,有些事情终归是经验难以直接传递的,如何面对工井内各种各样的生物就是其中一项。


开井盖如同开盲盒

没人能预料到井内藏着什么

时至今日

除常见的蚊子、蜘蛛、老鼠外

郭彩虹还“开出过”一窝蜜蜂


当时工作现场的工井有三个井盖,像往常一样,她和同事打开其中两个以满足通风需求,待井内气体达标后,便爬了进去。落地、抬头,她发现未打开的井盖有处凸起,走近一看,竟是一座蜂巢。最后电缆班联系了专门的养蜂人,把蜂巢“送了出去”。近期,电缆班还常遇到红火蚁,“只要在附近一站定,它们就会主动过来咬你”。从第一次咬得整只脚都肿起来,到现在被咬一下只会起几个小白点,郭彩虹笑道:“我已经免疫了!一点也不逊色组里的男同事。”


记者随行的当日,结束检修工作的电缆班回到办公室。队员谢贞贞熟练地放下装备、贴上冷敷贴、穿上护腰带。她解释道:“最近迎峰度夏,检修工作很多,我的腰又长期拉伤,要趁空闲时间简单护理下。”


办公室的墙上有一块展板,展板上有一个直径约20厘米的圆,如井口一般圈起一块区域,不过这次向里望,目之所及不再是潮湿的水泥地,而是三张带字的便利贴:

“电缆设备安全稳定运行!”

“家人健健康康!工作顺顺利利!”

“开开心心工作!平平安安回家!”


它们的书写者潜入地下

守护着地上的灯火繁华



往期推荐

刚刚,漳州发布重要天气预警报告
最新!漳州一地继续推迟开学!
快讯!台风“鸳鸯”生成!

来源:见习记者 孟庆昊 通讯员 张年臻 文 本报记者 许文彬 图一审编辑:赵露佳 张江璐二审编辑:徐镜正值班主任:林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