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这位漳州人,创建了中国“海学”
10月15日, 漳州闽南书院举办《张燮创建中国“海学”的划时代意义》专题讲座,特邀文化名家陈庆元教授主讲。省闽南文化研究会会长林晓峰以及50多名闽南文化爱好者聆听了讲座。
专题讲座上,陈庆元从张燮的生平、家世及其主要著作、《东西洋考》写作缘起、《东西洋考》写作的两个阶段、创建中国“海学”的划时代意义、拓展张燮研究的范围等几个方面展开,深入浅出、形象生动地讲解了张燮创建中国“海学”的划时代意义,让大家了解到漳州月港兴起与发展成就了张燮,成就了《东西洋考》,成就了张燮“海学”的创建。
据悉,张燮是龙溪(今漳州)人,万历二十二年(1594)举人,一生致力于名山事业,有集数百卷。张燮创作的《东西洋考》是中国“海学”初步形成的第一部著作。其创建的“海学”是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学科,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当代性的特质。月港的开发为张燮“海学”研究提供了有利外部条件,而当时的府、县两级官员诚聘博闻强识的张燮出山,设采访局,提供便利,确保《东西洋考》顺利完成和中国“海学”的创建。
陈庆元,福建省金门县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福建省教学名师,福建师大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闽学研究中心主任,闽南师大特聘教授,主要从事汉魏六朝文学文献、闽海文学文献等领域研究。
张燮的《东西洋考》顺应世界大航海时代而产生,是一部划时代意义的地理书,标志着十七世纪初中国人已经把更多的注意力放眼于海上航行,放眼于世界大格局的通商贸易。
《东西洋考》是中国“海学”初步形成的第一部著作。月港的开发为张燮“海学”创建提供了可能。当时,府、县两级官员邀请博闻强识的张燮出山,设采访局,提供便利,确保《东西洋考》顺利完成和中国“海学”的建创。
《东西洋考》是当时世界海洋贸易形势、明朝地方治理思想转变以及漳州月港海上商贸发展等诸多合力的产物,经由“博学多通”的张燮之手而完成。
万历四十三年(1615)三月,海澄知县陶镕拜访张燮;闰八月,张燮受陶镕邀请前往海澄修《东西洋考》;冬初,北上参加进士考试。万历四十四年(1616)七月至家。
万历四十五年(1617)九月,漳州别驾王起宗督促张燮前往海澄完成《东西洋考》;当年十二月《东西洋考》完成,张燮回龙溪。
在坐船回龙溪的路上,张燮写了一首诗《修东西洋考竣事归舟放歌》,表达完成著作的愉快心情,也写到他自己创新研究方法、自成一家之言的得意之处。诗中表达了世界各国平等通商的观念,突破了传统的朝贡意识,具有跨时代的意义。
创建中国“海学”的划时代意义《东西洋考》是中国“海学”初步形成的第一部著作。
张燮创建的“海学”是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学科,它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当代性、地域性的特质。
科学性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体现在研究的内容属于科学范畴,一般认为海洋学包括海洋气象、海洋潮汐、海洋经济、海洋文化、海学贸易、海洋关税等多学科领域,是研究海洋的自然现象、性质及其变化规律,以及开发利用海洋有关的知识体系的总称,张燮的“海学”同时还包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另一方面体现在研究方法的科学性,“海学”的建构来自多方面的合力,如设立专门机构,注意文献搜集整理工作,同时运用田野调查的方法等等。
系统性是指作为当时的一个学科的建设,《东西洋考》已经系统地收集到当时所能收集的资料。《东西洋考》12卷,前6卷记录了东西洋列国,每个国家都有写到;后6卷记录了国家海洋策略,海洋交通及相关文献,其系统性、整体性超过同时代的相关著作。
当代性是指基于当时的情况构建国家的海洋策略与海洋安全。明末倭寇频繁进犯边境,严重危害当地人民的生产安全和生活秩序。明政府实行海禁政策,但倭寇猖獗也导致民间走私的增加,使得国家税收大减。到隆庆年间海禁政策被废除,而当时西方殖民者势力范围逐渐延伸到东南亚,我国海外贸易再次面临严重威胁。明统治者为维护南方税收和海上贸易正常运行,此时获取更多的关于海外各国的信息资料、构建国家海洋安全策略尤为迫切。漳州海澄县承担着海外贸易往来任务,政府、民间都极其重视,因而当地学者张燮便承担此重任。
此外,《东西洋考》是研究张燮“海学”最重要的文献,知人论世,还应了解张燮家世生平、张燮九上春官行踪、诗文别集、七十二家集、万石山房遗迹、张燮与黄道周的交往等;同时还应关注相邻省份如浙江、广东的海洋分支科学,如港口、水道、岛礁、贸易、船税海关、海防等,才能深刻把握张燮“海学”的精髓要领。
总之,张燮不仅是月港的张燮、漳州的张燮、福建的张燮,也是中国的张燮。月港的兴起和发展,成就了张燮,成就了《东西洋考》,成就了张燮“海学”的创建。张燮“海学”的创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给漳州、也给海澄带来荣耀和光辉。
1、通过漳州闽南书院公众号预约
2、通过漳州古城官微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