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哥哥和他的抑郁症│为了更好的纪念│那年没有愚人节
你仍我憔悴,我仍你枯萎,
怎么也无法将天意挽回。
你为我落泪,更令我伤悲。
《一辈子失去了你》
2003年4月1日傍晚,香港艺人张国荣在香港中环文华东方酒店跳楼自杀,终年46岁。张国荣轻生的原因,普遍认为是严重抑郁症。然而,十几年以来,在忠实拥趸心目中,“哥哥”依旧风继续吹,仿似斯人从未曾远离。但遗憾的是,抑郁的阴影也从未散去。从李恩珠、崔真实等明星、到走饭、赛娜等普通人,先后因抑郁症自杀。今天,当再度怀念张国荣,希望人们不只留下哥哥的美好回忆,也要了解忧郁症。这大概是缅怀哥哥的最好方式。
抑郁症:遇到问题看不开?
“哥哥”张国荣在酒店房间留下的遗书中,第一个词就是Depression——沮丧、抑郁。其好友、室内设计师莫华炳曾在接受港媒专访时证实,他是和张国荣吃“最后午餐”的朋友,哥哥当年自杀,并非因为世间传言的艾滋,而是受身体绝症与心理疾病的双重打击。
那段时间,他不停找医生但每个人的说法都不同,令他头脑更加混乱,心情更加抑郁。大姐张绿萍则说张国荣的忧郁是因脑部化学物质不平衡,属于生理上,他至死仍不解为何忧郁找上他。哥哥曾问大姐:“我有钱,这么多人爱,又很开心,为什么会有抑郁?”哥哥一直不觉得自己有病,连医生开药都不吃。
莫华炳认为,张国荣有情绪病,主要是遇到一些问题,他看不开,脑袋打结。张国荣一向很想做导演,但是最后导演梦破碎,对张国荣打击很大。内地有一个老板非常欣赏他,打算斥资支持他拍戏,但剧本和外景拍摄与设想的有距离,而且投资的老板出了问题,资金未到位,令张国荣情绪越发低落,而张国荣情绪病严重时不断抽烟。
(晓南注:如果确诊有抑郁症,药物是最好的控制方式;抑郁症是因为遇到问题想不开?这里有些误解,明天的推文将向大家澄清。)
明星、平民抑郁皆是平常事
美国心理学家斯佩勒(Jeffrey Lynn Speller)曾说,抑郁症往往袭击那些最有抱负,最有创意,工作最认真的人。不少人也是通过名人的事迹中得知“抑郁症”这种疾病。
古今中外,有不少名人曾患过抑郁症,或者有过抑郁症倾向,有的甚至因此走上轻生的道路。抑郁患者中的名人,包括美国第16任总统林肯、中国传奇女星阮玲玉、美国著名影星玛丽莲·梦露、日本小说家川端康成、中国台湾地区女作家三毛、诗人顾城等。
有消息称,张国荣去世前患抑郁症已有20年历史,事业与感情是患病的主要原因。他在1987年的自传中曾这样写道:“记得早几年的我,每逢遇上一班朋友聊天叙旧,他们都会问我为什么不开心,脸上总见不到欢颜。我想自己可能患上忧郁症,至于病源则是对自己不满,对别人不满,对世界更加不满。”
但平民也会抑郁,例如因为抑郁自杀的微博名人“走饭”、“sienna 赛娜”等。
(晓南注:如果怀疑有抑郁症,需要通过专业的精神科医生诊断,切勿自行妄加判断。我校学生可通过心理中心,到定点精神科专家处接受评估。如哥哥这样,只有猜测没有确诊,或只有确诊未遵医嘱,都是对病情的耽误。)
抑郁就像感冒 但抑郁症是精神癌症
一个流传颇广的比喻说道,抑郁就像精神感冒,但这形容的只是普通的抑郁情绪;如果是重度抑郁症,它很可能是“精神癌症”。失眠、压力等是抑郁症的主导原因,而自杀行为是严重抑郁症的一种并发症,约有1/6左右的严重抑郁患者自杀死亡。女性抑郁患者是男性的两倍,女性中自杀行为的发生率是男性的三倍,但男性中自杀死亡的“成功率”却是女性的四倍以上。
人们遇到精神压力、生活挫折、痛苦的境遇或生老病死等情况,自然会产生情绪变化,尤其是抑郁情绪。但抑郁症要比抑郁严重得多,以显著而持久、脱离外界环境的心境低落、快乐感丧失为主要临床特征,伴有食欲减退、失眠等症状,且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也不随外界环境的好转有所改善。
(晓南注:媒体可能会夸大抑郁症者的自杀风险,但确实抑郁症与自杀风险脱不了干系。但媒体并没有指出,药物和心理治疗能为抑郁者带来的显著的积极作用,有失偏颇。)
想太多压力之事,削弱免疫系统致患病
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称,根据美国俄亥俄大学(Ohio University)的研究,过分担心本身就是一种致病因素。研究者称,只要沉溺于负面事件,人类的身体就会出现炎症症状。每当面临有压力的事情,人体的C反应蛋白(CRP)含量将提升,而这是一种应付组织发炎的物质,由肝脏分泌,它的出现意味着人体出现受伤或者感染。
在临床医学中,C反应蛋白的含量常被用以检验病人是否感染疾病,但也可以用来测算人们未来患病的风险度。该项指标若长期不正常,就表示人体可能存在慢性炎症,或者免疫系统出现问题。慢性炎症与许多疾病的发生有关,而免疫系统弱化,则与心脏病等多种心血管疾病、癌症、痴呆和自体免疫疾病有关。
(晓南注:压力在所难免,人人都背负着大鸭梨,想着压力太多,不如为自己开发出有效的减压方式。)
压力事件前,不妨来点消遣
美国心理学助理教授佐科拉(Peggy Zoccola)做过一个实验,让34名健康女性参加一项大计划,每个女性都要在两个面色铁青的面试官之前解说自己的方案。其中,一半的受测试者被要求必须仔细思考自己的表现,另一半则被允许考虑其他事情,或者做运动、购物等娱乐消遣活动。测试数据显示,两组人的身体指标有显著差异。
总是考虑着自己公开讲演表现的一半女性,他们的血液样本显示,与压力有关的激素指数水平,远高于另一组。而且,代表身体有问题的C反应蛋白指数,至少到完成演讲后的一小时内,依然在提升。与此同时,可以考虑其他事情、做其他活动的另一组女士,体内的压力激素指数已经恢复正常。
(晓南注:大鸭梨当前,不如来点消遣。这项技能,你get到了吗?)
抑郁症:治疗胜于预防
通常情况下,人们面对疾病,都会说“预防胜于治疗”。然而,在抑郁症问题上,却是相反。数据显示,我国抑郁症发病率约为3%~5%,目前已有超过2600万人患抑郁症。但全国医院对抑郁症的识别率不到20%,现有抑郁症患者中,只有不到10%的人接受了相关的药物治疗。这意味着,提高医院诊治抑郁症的技术以及加强人们对抑郁症的治疗意识显得更为重要。
此外,普通人也要抛开对“精神有问题”存在强烈抵触的传统看法,北京大学精神卫生博士汪冰表示:“虽说抑郁症离我们有点远,但是抑郁倾向、抑郁情绪在日常还是相当频繁,其中不乏抑郁患者的思维方式。了解他们的认知,能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自己的抑郁情绪。面对抑郁症患者的痛苦,你可以纳闷:‘你们怎么会这么想?’但是请不要有‘不应该这么想’的潜台词。”
(晓南注:面对抑郁者,该说和不该说的,晓南明天给你指南。)
用“反质疑”跳出抑郁
抑郁症领域知名研究者阿兰·贝克(Alan M. Beck)认为,抑郁的人存在一种负性的认知定势,其中包括三个方向:对自己消极的看法,消极的当前体验,对未来的消极的看法。当三者合而为一时,会使得所有的体验都变得黯淡消极。例如接到一个活动策划任务,如果你觉得“我不擅长、客户领导交待不清、预算不够必然失败”,就容易产生抑郁情绪。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E.P. Seligman)认为抑郁是因为善于将负面事件进行内部、整体、稳定的归因,使得人认为自己没有控制有意义生活事件的能力。遇到这种情况应该质疑自我否定的正确性:第一步,自问我是否真的不擅长组织?然后找到成功策划的事例;第二步,只考虑自己可控制的问题,例如是不是找客户领导详谈,是否申请增加预算;第三步,做好失败的最坏心理准备。
(晓南注:抑郁情绪不等于抑郁症。抑郁情绪经过调整可较快消失,可抑郁症需要借助药物和心理治疗方能控制。我们对抑郁症者典型的错误认识:为什么你不能积极点呢?你想开点不就好了吗?可是,理性在这里,真的比较无力。希望我们的同学和家长多给抑郁者一些支持和理解。)
晓南说:不怕,真抑郁了咱就一起挡~
图文选编自网络。
发送【抑郁症1】亦可提取专题全文。
【抑郁症】解读哈利波特的抑郁症,区分抑郁症和抑郁情绪。
【1】了解中心资源(含心理咨询预约信息)。
启发心智,共同成长。我是晓南,也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心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