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谁?我在哪?我在干什么?|“成长留声机”第十二期
晓南说
似乎不管什么年纪,我们都会有一瞬间的迷茫:我是谁?我在哪里?我在干什么?
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未来不知,有时候甚至不知道自己想要去的地方。
今天,听听这位作者,让我们和他一起,走进我们自己。
文:徐圣凯
图:插画师 lost7
(本文为晓南特约)
2017年已经是我在财大的第5个年头了,从刑司学院转战到法学院,对过往人生的思考和新接触的知识给我的心灵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对于公安类学生来说,我学习的是规则和技能,目的在于服从和执行,而进入法学院之后,我接触到的则是思想和方法,目的在于反思和探讨,因而读研的这几个月给了我重新审视自我的机会。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没有研究方法的我其实是无能为力的,然而对法学名著的学习和法律人思维的影响给了我打开新世界的钥匙,我思想中“唯一答案”的潜意识发生了动摇,我认识到了思想的多样性,发现自己有太多毫无根据的判断,于是我开始推翻自己的原有认识,开始探求隐藏在心灵深处的自我。
令人欣慰的是,我找到了自己的“碎片”,我相信我现在看到的是真实自我的一部分,而这些发现给了我巨大的幸福感,因为它们让我有了掌控感,我开始知道我自己到底是什么样的性格,我开始知道我自己真正喜欢什么样的事物,我开始知道我自己为什么会发生改变,我开始知道我自己为什么会朝某个方向前行……
并且我坚信,认识自我纵然任重道远,但总有一天这些碎片会拼成完整的自我,从而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也就会达致心灵的最大幸福。在这里我想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分享给大家,以启发心智,共同成长。
迷茫,是一个大家都不陌生的词汇,只是见到它,我们心里可能就已经浮现出一幕幕充满问号的图景:我是谁?我在哪?我要干什么?……这些问题看上去简单,我们却并不总知道答案。
与常见的问题相比,这几个问题的无言以对会让我们感到格外的惶恐不安,因为它们不是靠知识的掌握或实践的积累就能解决的,我们还需要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下面笔者就在此和大家扯一扯发现自我的那些事。
为什么要认识自己
说到认识自己,你可能会想到很多贴在自己身上的标签,可能会使用各种各样的定语,当然也可能大脑一片空白……然而这些往往不是真正的你,因为他们可能只是家长眼中的你,朋友眼中的你,陌生人眼中的你。
作为“传统乖孩子”的我,一直以来都走在长辈用话语铺成的“建议之路”上,不可否认的是这条路确实会平坦一些,但我却时常遇到难以回答的主观问题比如:为什么选择这个专业,毕业想从事什么工作,我的工作目标是什么,甚至我喜欢什么样的女孩子等等都让我觉得如鲠在喉,可我还是一路走了过来,你可能会说“老铁,没毛病!”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1.内心独立的需要
“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
小时候的我们懵懂无知,随着知识经验的不断积累,我们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于是叛逆的现象就出现了(虽然我没有经历叛逆期,但我知道自己有着不同于家长的想法),我们喜欢自己独特之处,想拥有专属的空间来实施自己的安排,这说明我们有着渴望“独立的意思表示”之内心倾向。
你可能会说我们到现在也还有着“孩子气”的想法,不见得想要完全独立呀。生物的本性决定着我们必然会“趋利避害”,逃避独立所带来的责任负担,但无奈的是,独立是必然的,不会因为我们的逃避而消于无形。因此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来说,内心独立是历史的必然,而要想独立就要先知道我们的“独”是什么,也就是自我认知,正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知自己如何自立?
2.提高效率的需要
“那些年错过的大雨,那些年错过的爱情。”
我们可以先扪心自问:有多少事自己要做却不想做,想做却不能做;又有多少事因犹豫而错过,因错过而后悔。
纵然大部分事情我们只有试过才知道,但浩如烟海的世界是无法一一尝试的,因为上帝给每个人的时间都只是一辈子而已,所以我们需要有针对性的去尝试,比如交朋友,我们都会对陌生人有着第一印象的判断,面对新的同学你总会对其中的一部分产生兴趣,而这正是你基于对自身的了解所做筛选的结果,其目的就在于提高自己的生活效率,有些人注定和你合不来,何必在这上面多费心思呢。
其他事物亦是如此,当你认识自我之后,至少你可以清楚的知道某人某事为什么不适合自己,从而能够更快的抽身出来,而不会在犹豫之中白费时间和精力。
我们都知道“木桶效应”,可我认为这种鸡汤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一样的不切实际,平衡用力是不可能的,不仅因为没有人做到过而且我们读大学正是专业化的选择。因此我们需要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优势才能扬长避短,做最好的自己。
3.提升自己的需要
“想飞上天,和太阳肩并肩。”
从呱呱坠地以来,我们就在不断的成长,不仅仅是身体,更是心灵。人生路上,我们不断前行,为的是更加美好的明天,为此我们更需要以认识自己为前提。
认识自己,能让我们找到心里真正希望的自我;认识自己,能让我们有的放矢,重点突破;认识自己,能让我们定向塑造自我,把握人生。
怎样认识自己
其实我们一直以来都在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进行着认识自我的过程,在此笔者想与大家分享在发现自我的过程中有里程碑式意义的两点。
1.正确的心态
笔者给自己的心态起了个很中二的名字“360度无死角正视自我”,这种心态要求的不是简单的全面分析那么笼统,而是真正的不放过任何一个认识自身的机会。
首先,我们认识自我需要有大量的资料,这种资料不在书本上,也不在别人眼里,而只存在于你自己的心中。其实,生活中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每一个念头都是分析自我的材料,不论它是多么的短暂和细微。
打比方来说:在你看到公众号里这篇文章的推送之时,你心里是怎么想的呢?是觉得老生常谈还是想一探究竟或是不感兴趣呢?无论如何,如果你点开链接看到这里,你还能不能想起自己刚才的“第一印象”呢?如果你成功的想起了自己的先见,是不是会把它收集为认识自己的材料呢?
是的,这样细小的想法可能每时每刻都在发生,但只需略加注意并进行分类整理,你就能发现自己对待一类事物的观点完全可以从中总结出规律,那么恭喜你,你已经发现了自己的“一小块”了。
然而,仅仅如此还不够,因为这可能只是些无关痛痒的发现,我们其实总是倾向于忽视那些自己所不愿意相信的事物,而这些“不愿意”的背后所隐藏的正是我们最需要关注的问题。
还是打比方来说,我以前总觉得学习也好,写作业也好,需要有一个合适的环境(类似于强迫症的程度,而不是闹市读书那般),但我仔细观察自我之后,我看到的是拖延症的问题,我不愿去相信自己“不愿意”写作业的事实,尽管环境确实有着影响。
在这种情况发生时,善于观察的亲友就可能向我们提供“苦口良药”,一针见血的指出“你就是不想写作业”,但写与不写还是取决于我们自己。
可是,没有亲友能全天候的观察你,也没有任何人能够观察到你心里真实的想法,所以需要你自己来做自己的监护人,冷面无情的揪出自己隐藏在表象背后的本质。
这需要勇气,因为自己的伤疤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也不是一揭开件令人愉悦的事情,唯一能鼓舞你的便是经历挣扎完成成长之后的喜悦,而且这种发现会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2.比较分析的方法
在确立了自己坚定的信念之后,笔者想在此与大家分析一个效果显著的方法——比较分析法,其高效体现在强烈的针对性上,对比所展现的是矛盾和差异所在,这就使得问题足够清晰以便于我们捕获。作为对比的对象来说有两种,一是自我,二是他人。
对自我来说,你可能偶然间发现自己非常出色的完成了某项工作,以至于“不像自己”,这时“不像”的那部分就是你提升自我的关键之处。如上文所述,抓住这些点十分重要,即使它意味着你需要面对自己的缺点并要勇气和毅力进行克服。
从以他人为对象的角度来说,完全靠自身的监督机制是比较难的,因为我们没有与生俱来的独有的行为规范,对于无知的事情我们会先进行模仿。但我们有喜欢的和向往的形象,他们与自身的差异同样展现着你改变自我的关键所在,当然学习哪些应当由自己的理性进行充分的判断。
总而言之,当你掌握了对比方法之后,你就会敏锐的发现自己与别人的差异所在以及自己改变的目标所在,从而改变的效率就会得到提高,也就能让你更接近自己心目中的自己。
最后,祝愿大家成功找到真实的自我,发现人生的乐趣!
栏目介绍
影评书评杂评?故事诗歌随笔?都是表象。内里是大学生视角的成长沉思录。发现原创,珍视感受,尊重个性,期待真诚。如果你也愿意,我们也想在这里分享你的文字。
本期“助力晓南”团队亮相:
排版:@ 魏小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