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能够承受的重量│心理学如何看待生命中的丧失│老电影.心故事11
晓南说
每周一部“老”电影,每篇一个“心”故事。看胶片记录的斑斓世界,读光影演绎的鲜活性情。大家好,这是晓南为你打造的周五影院,“老”电影“心”故事,本周共享《儿子的房间》,下周解读《小王子》,愿你周末愉快!
外文名称:Chambre du fils, La
中文名称:儿子的房间/生命中的最痛
出品时间:2001年
制片地区:法国 意大利
导 演:Nanni Moretti
主 演:Nanni Moretti Laura Morante Jasmine Trinca
类 型:剧情
文/芊科 编选自《青年心理》
原标题:《生命能够承受的重量》
我们无法控制命运,我们只能尽力而为。
摘得2001年法国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的意大利影片《儿子的房间》,又译作“生命中的最痛”。影片讲述了一个幸福的家庭在儿子溺水身亡前后的变迁,简洁的情节却带我们走近一个深刻的问题——人们将如何面对亲人的死亡。
[剧情简介]
心理医生乔万尼一家居住在意大利北部的滨海小城,他有相爱至深的妻子宝娜,有关系融洽的儿子安卓和女儿爱琳,家庭十分美满温馨。
一个星期天早晨,乔万尼接到屡有轻生之念的病人奥斯卡的急诊电话,他尽职地取消了与儿子安卓跑步的计划,前往病人家里进行患癌危机干预的辅导。等他回来时,却接到安卓与朋友出海潜水意外丧生的噩耗。全家人抱头痛哭,原本美满的家庭陷入哀伤和绝望。
一个月以后,他们收到一个女孩写给安卓的情书,这个之前不为家人所知的儿子的女友安妮带来了安卓曾经恋爱的信息。而安妮的来访更是对这个忧伤家庭的莫大安慰。经过一夜的奔波,一家人开车送安妮和她的朋友一直到达法国边境海岸。当乔万尼一家挥手与安妮告别以后,一家人面朝清晨的碧蓝色大海,第一次相视着露出愉悦、释然的笑容。
[心理分析]
亲友亡故——生命无法承受之痛
如果把人生比作一次旅行,那它必然漫长曲折、充满起落,每个人不可避免在某段旅程上与某些人分离。一般的离别固然惆怅,但还可能有在下一站重逢的惊喜;而另外一些别离,是由于生命的中断而造成无法跨越的阴阳相隔、生死苍茫。
影片的主人公乔万尼,每天在咨询室里倾听形形色色的来访者倾诉,解决各种各样的心理疾病和精神困苦。他让强迫的人缓解焦虑,让恐惧的人增添勇气,让抑郁的人提升情绪……然而儿子的死,还是让对儿子关怀备至的父亲,这位敏感于生命的喜悦的心理医生,同样无可救药地跌入生命最哀痛的谷底。村上春树写过:“当你真的面对死亡,无论谙熟怎样的真理,也无以解除所爱之人的死带来的悲哀。无论怎样的哲理,怎样的真诚,怎样的坚韧,怎样的柔情,也无以排遣这种悲哀。”即是在说,所爱亲友的死亡,是人类生活中最痛苦的经验,人们面临这种苦难时的反应也是相同的。
然而,电影的主题并非为了呈现死亡的残酷,而是旨在表现活着的人如何走过悲伤,回归正常的生活。这一历程从心理学运用的角度理解,相当于“悲伤辅导”和“悲伤治疗”。前者是辅导当事人由丧亡引致的心理创伤,协助引发正常的悲伤反应,完成哀悼的任务。后者则是处理异常或复杂的悲伤症结,恢复心理平衡和个人功能。
悲伤的许可:哀伤情绪的体验和宣泄
失去亲友后,常见的悲伤现象是悲哀、愤怒、焦虑等强烈的情绪体验,种种反应的强度在个体间存在差异。不同人的不同伤痛程度,取决于彼此之间感情联结的深度和关系的性质,当事人的人格特点、文化背景、过去经验以及死亡的形式也会产生影响。突然的毫无精神准备的意外死亡,往往带来更加缓慢而沉重的哀伤。
儿子的突然身亡,让整个家庭陷溺在思念和悲痛中。伴着盖棺时刺耳的焊枪和螺丝刀冰冷的声音在乔万尼耳中回响,钻心的愧疚感也在他心里剧增。他无法面对不完整的家庭和哀伤的家人,坐立不安而失魂落魄地来到街上。他似乎在车流中不停的寻找着什么,空洞的目光却再也溶不进街头的热闹和欢畅。他又茫然地坐在游乐场上下翻转的滑车里,试图用激烈的刺激麻痹痛苦的神经。
无论是神伤地孤单奔跑在路上,还是沮丧机械地反复听一段乐曲,乔万尼的脑海都不断闪现出往日与儿子一起跑步的快乐景象。他在心中追悔和自责当天的出诊,不断地纠缠于无数的假设,固执地想回到从前去。恍惚之间,他仿佛又回到那个星期天,他温情地看着儿子提出一起跑步的建议,他拒绝而顺延了奥斯卡当日的请求;他仿佛又与儿子一起轻松地跑在路上,然后安卓停下来想去和朋友潜水,他诚恳地请求儿子与自己呆在一起,而儿子欣然同意……如果一切仍在继续该有多好,然而幻觉终究是幻觉,能留下的只是眼中伤痛的泪滴。
母亲宝娜在悲恸的号哭过后,处于触景生情和睹物思人的高敏感期,丝毫与儿子有关的事物都能让她泪如雨下。她寝食难安,无心工作。
成熟懂事的女儿爱琳用照顾家人的饮食和精心陪伴来担负抚慰父母的责任,但也因此压抑起自己悲伤的情绪。而得不到抒发的哀伤反会积累为更为强烈复杂的负性情绪。篮球赛场上激烈的争抢冲撞中,爱琳忽然情绪失控,原本善良开朗的她冲动地和裁判争辩,愤怒地攻击对手。她所压抑的悲伤膨胀、转化后再次伤害了自己,不仅被处以停赛的惩罚,也和男友以分手告终。
在丧亡面前,人在心理上所经验的一切震动事实上同身体的创伤一样,要经过疼痛、流血、包扎乃至消炎的过程才能平复。那些痛苦的心理应激反应就如同身体的免疫系统,是心理的自我保护机制,对恢复心理的平衡具有保护性的意义。因此,悲伤的许可,既接受和完全表达一个人痛苦的情绪,不硬性逼迫其“节哀顺变”对于心灵的修补是必要的。单纯的抑制虽然没有让负向能量流露,却也把正向的能量阻挡在心门之外。哀伤反应是极其混乱和矛盾的,对于亲密关系的失落,往往需要更长的时间化解。但是如果悲伤反应慢性化而达至数年仍没有缓解,就会成为“病理性哀伤”和情绪障碍,也需要介入“悲伤治疗”。
哀悼的进行:承认失落的事实
在接收死讯的最初,人们常常还会有震惊和麻木的反应。思维空白和停滞,认知中有一种不真实感和噩梦感,不能相信和接受现实。这一点在影片中也有体现,包括乔万尼事后去潜水用品商店询问装备的使用,既表现了突然的死亡会让生者有更明显的探究真相的需求,也表现出他需要用更合乎逻辑的理由说服自己接受事实。
否定和逃避事实只是暂时的适应,并不意味永远不必再面对现实。尽快接受失落的现实,尤其是承认逝者永不复返的事实,能够避免和减少长久的挣扎。一些传统的哀悼仪式如葬礼和追悼会,对于帮助人们接受事实、表达哀伤和纪念逝者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女儿爱琳提醒心神不宁的父亲希望举行追悼会。
教堂举行的追悼会上,牧师郑重地说:“命运由上帝所定,即使我们不明白原因,我们只有用信念对待,超越我们所能理解的事物。”——某些时候,并不是因为生命有答案,我们才需要接受和承认现实,而是信念要求我们必须接受现实的活下去。
拜祭逝者的哀悼仪式一方面增强了失落的真实性,一方面增加了生者用直接的痛苦宣泄和哀伤表达来哀悼逝者的机会。此外,仪式也是一个对逝者感恩和纪念的时刻,藉由对美好生活片断的回想,经历生平思想个性的追忆,生者对逝者的生命价值和情感关联更加清晰而归整,由此以敬意或谢意向逝者最后的道别。
生命的继续:适应缺失的环境
一般葬礼仪式结束后的丧宴,象征了生命虽有丧失,但是仍然要继续。失去重要的人,等于在情感上失去一份支撑,在生活和社会空间里,留下一块空白。这种状况下,大多数的人都会深感无助、焦虑,甚至产生退缩和消极的行为。对缺失的环境的适应能力,一方面受彼此关系性质和逝者曾在生者生命里所扮角色的影响;一方面受制于死亡本身对个人的生命观念和价值取向所产生的冲击。突如其来的死亡常会严重破坏原有的逻辑和秩序。
乔万尼身为心理医生,他的生命观念和职业信条势必是乐观积极的,他也以此影响着来访者。但不幸的突然发生,让他本来乐观积极的生命态度发生剧烈的动摇。所以当那个病人奥斯卡再次来访并询问对癌病的态度是否不应放弃时,心情复杂的乔万尼竟然脱口而出:命中注定也就逃不了,即使尽力战斗,为生存而不惜任何代价。他已经不能平和地对待奥斯卡,也不能再客观分析问题。他心神散乱,忽而分心走神,忽而又被卷进病人的情绪。有一个病人提到喜爱孩子但自己没有,被触动痛处的乔万尼更是禁不住掩面痛哭。
沉重的打击对乔万尼的工作能力损害巨大,暂停咨询和转介病人是妥当的。对心理医生来讲,适应缺失的环境和修复创伤的自我是首要和必须的。这需要接受心理督导的帮助,也需要给自己检视自我、调适失落的空间。只有完成哀悼任务,走出悲伤,乔万尼才能做出自己是否还热衷和胜任心理医生工作的正确判断。
悲伤的平定:爱和接纳
女孩热烈细腻的情书,犹如爱的天使送来恩赐的救赎。有心理学者说“我不相信人会害怕死亡,他们所害怕的,只是生命上的不完全。”而与儿子相爱女孩的出现,让丧子的父母意识到,儿子的生命虽然短暂,但并没有欠缺爱。除却其乐融融的温暖亲情,还享有过人生最纯美的初恋欢欣。那些幸福过、爱过的往事并不因儿子的离去而失去意义,反而印证着生命在得与失之间并不空虚。
乔万尼和妻子怀着凄楚和喜悦,充满爱意地接待了女孩的到访,也胸怀宽广地接纳了女孩可能的新男友。儿子在人间的遗爱无疑给予他们鼓励,让破碎过的心没有失去爱和包容的能力。他们不再把失落的爱闭锁在逝去的儿子身上,而是延展化做关心和爱护,无私地投注给另外两个可爱生命。长长的路途上,是孩子们熟睡的香甜和一份爱的指引,让乔万尼夫妇不辞劳顿,穿过幽暗的隧道和茫茫黑夜,到达海边的黎明。他们送别了安妮,仿若也是完成了儿子安卓的未竟之事。
在心理学上,衡量生者是否彻底地完成了哀悼任务,是要看其能否将情感活力从逝者身上放开,转而重新投注于新的关系。如果紧抓着过去的依恋不放,完全依靠回忆获取精神安慰,或者因为体验过失去的痛苦而从此不能去爱、不敢再爱,那么生命也就会在此停滞。因为有爱,才会有失落的悲伤,但也唯有去爱,才能平定和愈合创痛。
转移并不意味着忘却,也不代表对逝者的爱有所消减,而是在永留回忆和思念的同时,重建生存价值和目标,重拾对生活的信心和希望,在新的关系中感受温暖和喜悦。
儿子的房间因主人的伤逝而空寂,但是生命的余温终会留存。在人生的黑暗时刻,唯有借着拓阔的宽广的爱,才能走出死亡阴霾,才能继续在阳光下感受生命的跃动。
影片延伸:在失去中学会珍惜
电影《儿子的房间》讲的是失子之痛,事实上失落并不限于死亡,失落体验可以发生在所有显著的变迁、流失和损伤中。此时正值年终岁末,每到这个时候,很多人的心中都会涌起几许怅惘。虽然生命固有的进程,不可避免地让我们遭遇失落,但我们却能从中学会珍惜,学会了解未来。其实,生命能够承受的重量远远超过了我们的想象。
岁月的流逝让我们意识到生命的有限,我们往往也是在失去一个人之后才真正体会和懂得他对于我们的意义——因而,我们要及早学会珍惜。正如乔万尼在咨询时说的那句话:“我们无法控制命运,我们只能尽力而为。”抱紧眼前的人,及时地热烈地去爱,不让感情留有余恨;也珍重此际的拥有,作别旧有的遗憾,在新的起点整装出发。
往期内容阅读,发送:
【断背山】【达芬奇密码】【蕾切尔的婚礼】
【松子】【穿普拉达的女王】【美丽人生】
【头脑】【陌生女人】【杀手】【熊猫】
------
下周五<老电影 . 心故事>预告:
《小王子》
周末愉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