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当台湾邦交国归零 两岸统一就近了?

2017-07-18 每人娱

作者:林泉忠 

   蔡英文刚执政一年,随即遭遇外交上的重大挫折。源自于清末、并延续中华民国整整106年国祚至今的「中华民国--巴拿马」外交关系,终于在2017年6月13日划下句点。

   如何解读「台巴断交」的效应?

   毋庸置疑,此次「台巴」断交,对蔡英文上台后所推动的「踏实外交」是一大重挫,未来蔡如何重新思考扩展台湾的外交空间,固然是既绕不过去又难以轻易克服的棘手难题。同时,在蓝营炮火对淮蔡无力改善两岸政策,而独派则藉此呼吁在外交上放弃「中华民国」国号,并正名为「台湾」的两面夹击下,蔡会否因此调整两岸政策,放弃「不搞法理台独」的「维持现状」路线,则是未来的另一个观察焦点。

   另一方面,北京此次出重手,其目的自然不会只停留在对蔡英文的「惩罚」上,更希望藉此来「打击台独的气焰」,从而逼使蔡「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即承认「九二共识」或「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不难预测,台北面临的这场「外交危机」很可能引发骨牌效应,事实上失去巴拿马后,随即传出台湾五个非邦交外馆,在北京的压力下,被迫要求改名。

   如今台湾社会已在议论未来「邦交国归零」的可能性。国台办主任张志军在今年「两会」期间,曾发出重话,警告「台独走到尽头就是统一」。不过,倘沿此思路,认为台北的「邦交国」归零之日,就离两岸统一之时不远了;又或以为北京的如此进逼,最终必将迫使蔡英文接受「九二共识」,逼使台湾社会接受北京的「一个中国原则」,则未免率尔操觚,对经历了1990年代以来的民主化与本土化,尤其是2014年「太阳花学运」后台湾社会的严重误读了。

   

   战后台湾的「国家化」与「中心化」

   对北京而言,「中华民国--巴拿马」外交关系如今才终止,是「迟来的正义」,其中所涉及的是一段1949年后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国代表权」之争。

   二战结束后的国共内战于1949年告一段落,中共于大陆成功建政,蒋介石的国民政府则败退台湾。此后形成国共于两岸分治的局面,双方互争「正统」,各自宣称自己是「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前22年,在东亚冷战格局成型,美国转而支持台湾的情势下,失去大陆的蒋介石仍以「中华民国」代表中国之姿,成功地维持了在联合国的席次及安理会「五大国」之一的地位。从台湾本土社会的视角而言,此为过去被定位为「帝国边陲」的台湾,战后在「中华民国」的框架下,所经历的「国家化」与「中心化」的过程。

   然而,其后台湾的国际地位急转直下,遭遇挫折的「国家化」与「中心化」,甚至「中华民国」本身,随着1990年代「民主化」与「本土化」的进程,而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经历了1971年「退出联合国」及1978年与美国「断交」,当时仍坚持「汉贼不两立」的中华民国所处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邦交国大量流失,整个七十年代,台湾的外交部一时成了「断交部」。尽管放弃了「反攻大陆」,那个时候的蒋经国仍然强调自己「代表中国」的合法性,同时坚持「三民主义、统一中国」的国家发展方向。另一方面,为延续政权的合法性,蒋经国开始推动「本土化政策」,延揽本省籍菁英进入权力中枢。而更大的一批本土菁英,则以在野的「党外」势力迅速掘起。简言之,整个1980年代是「中华民国」走向「本土化」的过渡期。在此期间,中华民国的外交政策思维仍未改变,尽管邦交国日益减少的趋势不变,却还有像南非、韩国等具有一定实力的国家与台北维持正常的外交关系。

   

   从「正统中国」走向「告别中国」

   1990年代是台湾在政治、社会、文化等领域发生重大变革的年代,对外关系也在此浪潮下,随着对「中国」定义的重新理解,出现了新的思维。

   随着1987年戒严令的解除,台湾迎来了社会自由化与政治民主化的时代。在经历了「野百合学运」之后,李登辉启动「宪政改革」,并于1991年废除了凌驾于民主宪法的「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使1948年在中国全国选出的国民大会代表与立法院委员仅得以在台湾全面改选。此举一方面意味着「中华民国」的本土化,另一方面也使中华民国进一步失去了「代表全中国」的正当性。换言之,两岸争夺「中国代表权」的年代终于宣告终结,此后台湾则逐渐走向了「告别中国」的年代。

   除了「由上而下」的宪政本土化,1990年代更是台湾社会「由下而上」全面进入本土化的年代。此一时期,「台湾人」意识迅速增强,到了1990年代后期已超越原本占主流的「中国人」意识,标志着「台湾民族主义」的兴起。在此脉络下「两岸统一」不再成为台湾社会未来的主要选项,「中华民国」纯粹只是台湾的国号,不再与中国大陆有任何连接。尽管国民党仍然抱持连接「中国」的国家论述,但是由于北京一概不承认「中华民国」的存在,也使得国民党的国家论述失去了现实意义,并逐渐被台湾社会,尤其是「太阳花学运」后掘起的「天然独」世代所抛弃。

   理解了上述台湾社会国家意识的变迁脉络,相信就不会再天真地认为因「太阳花效应」而入主总统府的蔡英文会因与巴拿马的断交,而接受「九二共识」或「一个中国原则」。

   

   「台巴断交」是一把「双刃剑」

   诚然,当今「中国掘起」,北京凭借其早已与台湾发生逆转的经济力量及国际影响力,是有足够的能力让台湾的邦交国数量归零。不过这种凭借财大气粗的惩罚式举措,充其量只产生对蔡英文政府的民望及政绩的打击效果,并不能改善台湾社会对大陆的离心力,甚至产生反效果。而台湾社会似乎也已做好「没有邦交国」的心理淮备,适逢这次及上次与圣多美断交之际,台湾民视《政经看民视》节目分别做了直播民调,「宁可归零也不愿砸钱」稳住邦交国数目的都占了压倒性的99.5%。甚至还有一些民众表示乐见与巴拿马断交,「因为可以省了很多钱」。

   失去巴拿马之后,台湾仅剩下的20个邦交国中,都是一些国力人口都比台湾小,且除了梵蒂冈之外,都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因此台湾一些舆论强调未来台湾应另寻出路,将重点放在强化与台湾友好、关系密切且具国际影响力的非邦交国家上,如美国、日本等。而前副总统吕秀莲则强调推动「全民外交」,鼓励台湾每一位国民都努力透过与海外的联系,提高台湾的国际能见度与支持力量。而前行政院长游锡堃则抛出,干脆以「台湾」之名取代「中华民国」,重建对外关系的论调。现存的20个邦交国,台湾都是以「中华民国」名义维持双方的外交关系,游的主张其实揭示了北京不承认含有「中国」意涵的「中华民国」,是造成台湾社会越来越「本土」,越来越「倾独」的结构性原因之一。

   近年来,一如既往、长年累月地将「统一」挂在嘴边的北京强调「寄望于台湾人民」,笔者以为以民意为依归的此一思路值得肯定。然而,以惩罚式的姿态,来「打压台湾的国际空间」,多年来已证实此举无助于拉近与台湾人民之间的心理距离。

   北京主导的「台巴断交」戏码,俨然已成为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起到打击蔡英文政府威信的效果,另一方面却也起到进一步失去台湾民心的反效果,折射出近70年来北京在有效争取台湾人民归心的议题上,一直陷于不得其门而入的窘境。

   作者:林泉忠,原题:当台湾邦交国归零  两岸统一就近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