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长大学人 | 刘国昌:地质学家的赤子之心

2016-05-23 讯澜工作社 长安大学

1978年,西安地质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为使这所新生的高校迅速提升教学科研水平,地质部从一些高校抽调了一批骨干力量充实西安地质学院师资队伍。工程地质学家、二级教授刘国昌于1981年从长春地质学院调来任副院长,主管教学和科研工作。




刘国昌,河北衡水人,北京大学地质系的高材生,也是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的得意门生。他大学时十分刻苦,学习成绩名列前茅。不仅如此,他还心系家国,那时正是20世纪30年代,社会动荡,国家贫困。他的大学同学回忆道:“国昌在北京大学学习时,每学期考试成绩各科都在95分以上,每年都获得奖学金100大洋,国昌只领取过一次,其余几次都主动放弃了。他说:‘现在国难时期,应节约救国’。”从这件小事上,刘国昌高尚的爱国情怀可见一斑。


出于尽快为祖国做贡献的目的,刘国昌主动放弃了自己进修的机会。他没有留洋和读研,而是毅然决然投入到了工作中。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湖南省建设厅所属的湖南地质调查所。不久被派到湘西辰州专区组织野外地质调查,勘测矿产资源。他在那里工作的五年间,跑遍了湖南63个州县。


刚刚工作的刘国昌就在岗位上大放异彩,成为了业内有名的“天才少年”。


1936年,地质调查所的领导分配给他的第一件任务是翻译两本有关地质专业的书籍,一本英文译成中文,另一本中文译成英文,要求三个月内完成。他只用了两个月就提前完成了任务,受到同事们的赞扬。




1939年4月,一位同事邀他去黔阳山区某地质带勘测沙金矿,他进行一番考察就肯定地下结论说,此处中段有沙金,上、下段没有。一个不到30岁的年轻人竟敢如此妄言?不相信刘国昌的话的人从地质带的上、中、下三段同时全面开工采金沙,忙了一阵,真的是只有中段淘出沙金,上、下段只有沙,没有金。青年才俊刘国昌因此得了个“神仙”的称号,因为成绩卓著,他很早就被公认为是杰出的青年地质学家。


新中国成立后,刘国昌又转入高等学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他先后在东北地质专科学校和长春地质学院任教。


活到老学到老,刘国昌在长春地质学院担任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系主任兼工程地质教研室主任期间不断学习,承担了创建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新专业的重任。他补充学习了与工程地质新学科相关的土质学、土力学、岩石力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弹性理论等力学课程,甚至连数学、水利、土木、建筑等相关学科知识也不放过。在他的建设下,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成为了长春地质学院的重点建设学科。也正是基于对工程地质学科及相关学科知识的总体把握,他很快就转换了角色,在我国区域工程地质特征研究方面有所建树,创立了中国区域工程地质学。


1956年,刘国昌结合我国大规模工程规划选址的实际需要,发表了长篇论文《中国区域工程地质学纲要》,之后又进一步充实和深入研究各地域、地带以及地区的工程地质特征,完成了《区域工程地质学基本原理》、《中国区域工程地质学》两本教材和专著,开创了我国区域工程地质这一重要研究领域,为我国工程地质区划工作奠定了基础。其后,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地质矿产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司组织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和各省市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综合建国后30多年的勘查研究资料,先后完成各省市区和全国工程地质区划,编绘了1∶400万全国工程地质区划图。刘国昌的《中国区域工程地质学》和后来这些成果都是我国地质科学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


说到我们国家的工程地质学研究,业内人往往会一语概之:我国工程地质学有两大特色,一是区域稳定性工程地质研究,一是岩体工程地质力学研究业内人公认,这两个特色研究推进了工程地质学的发展。这两个特色研究的创始者,一位是刘国昌,一位是谷振德。


我国地质构造较复杂,地震活动较频繁,与之相关联的山崩、滑坡等地质灾害也常造成严重危害。刘国昌在区域工程地质研究中,又重点研究了以地震活动为中心的工程地质区域的稳定性问题,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相继完成了辽吉东部山地、吉黑东部山地和长江三峡地区工程地质区域稳定性分析评价等研究课题。1979年,在第一次全国工程地质大会上,刘国昌发表了《区域稳定概论》的长篇论文,首次论述了工程地质区域稳定性的含义、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及方法。20世纪80年代又继续完成了秦皇岛市区、焦作—鹤壁矿区、西安市区工程地质区域稳定性研究。他的论文《区域稳定概论》也逐步从专题讲座讲稿,编写成专著和研究生的专业课教材,从而开创了工程地质区域稳定性研究的一个新领域。


基础理论研究是应用工程理论研究的基石。一个在应用工程理论研究中有建树的科学家,往往有深厚的基础理论研究学养。刘国昌就是这样一个有深厚基础理论知识背景的科学家。


上大学时,刘国昌师从李四光,对李四光的地质力学学说很是服膺。虽然毕业后长期从事微观的应用工程地质研究,但也常和同道讨论宏观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地质学理论。他曾和后来成为著名地质学家的孙殿卿讨论:古华夏系和新华夏系两者排列的方向有什么不同?这样的话题讨论真有些站在天外看地球的感觉。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宏观思考,刘国昌的工程地质研究才能够步步深入,不断开拓新领域。比如,他在进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的研究中,就注意将应用地质力学理论渗透于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之中,在20世纪60年代初就相继发表了多篇论文专著,并多次给地质学院高年级学生、研究生和生产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讲授《地质力学及其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方面的应用》这一课程。他在晚年发表的数篇论文中,也闪烁着地质力学学说在工程地质学中具体应用的光辉。工程地质学界的地质学家们公认:应用地质力学学说发展工程地质学,刘国昌是工程地质学科中的第一人


刘国昌跑遍了大江南北,他到过长江、黄河、松花江、鸭绿江,为开发我国主要水系的水利水电资源解决问题;到过燕山、太行山、太岳山、中条山、吕梁山、蜀黔山地,为京通铁路、京山铁路、太焦铁路及成昆铁路的建设排除困扰;到过海南、大连等地,为国防建设工程运筹谋划;到过淄博、金川等大型矿区,为矿产资源的开发提供建设性建议;亲临海城、唐山地震灾区考察,研究地震的机制与规律,指导震后的建设工作。他踏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解决了大量的工程问题,为我国的工程建设和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他在伴其一生的学术生涯中开展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工作,多项研究成果获得国家奖励。




刘国昌在西安地质学院担任副院长期间,西安地质学院的学科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学院制订了一套完善的本科和研究生培养的教学和科研计划,使原来的一所中专学校在很短时间内就进入了高等教育的办学轨道。学院创立了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系,引进了大批骨干教师,为其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85年,西安地质学院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博士点,刘国昌是第一个博士生导师,他在20世纪50年代和苏联专家在长春地质学院建立起来的专家小组集体指导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在西安地质学院继续得到应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至今仍对博士生的培养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党委宣传部  讯澜工作社

资料来源:《漫游中国大学—长安大学》

文字整理:高紫鑫

编辑:刘禄生
审核:王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