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相约“渭读” | 你是否认识她?阿列克谢耶维奇

2017-01-08 讯澜工作社 长安大学

点击上方即可收听音频

Hello,大家好!不知不觉又周末了,本周渭读君和大家分享的作家是S.A.阿列克谢耶维奇。

“她的复调书写,是对我们时代的苦难和勇气的纪念。”

关于她

S.A.阿列克谢耶维奇:白俄罗斯作家,1948年生于苏联斯坦尼斯拉夫(现为乌克兰的伊万诺-弗兰科夫斯克),毕业于明斯克大学新闻学系,曾做过记者。她用与当事人访谈的方式写作纪实文学,记录了二次世界大战、阿富汗战争、苏联解体、切尔诺贝利事故等人类历史上重大的事件。



代表著作有:《战争的非女性面孔》、《最后一个证人》、《锌皮娃娃兵》、《死亡的召唤》、《切尔诺贝利的悲鸣》等。



2015年10月8日,因她对这个时代苦难与勇气的写作,获得2015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关于真实


“我们住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附近。我在一个面包房工作,做肉馅饼。我的丈夫是消防员。我们刚结婚不久,上超市都手拉手。核反应堆爆炸那天,我丈夫在消防站值班,他们穿着便服和衬衫就赶赴现场了,没有任何特殊服装。那就是我们的生活状态……你知道的……他们一整夜都在现场灭火,承受了大量身体难以负荷的核辐射。第二天早上,他们直接飞往莫斯科。严重的核辐射疾病……他们活不过一周了……”


“我丈夫是个运动员,身强体壮,他最后一个死去。我到了莫斯科,他们告诉我他在特殊的隔离室,任何人不得进入。‘但是我爱他。’我求他们。‘士兵们正在照顾他们。你要去哪里?’‘我爱他。’他们和我吵起来:‘他已经不是你爱的那个人。他是一个需要消毒的物体,明白吗?’我一遍遍对自己说:‘我爱,我爱……’”


“晚上,我爬上消防楼梯去看他,或者我喊值夜班的人,买通他们让我进去……我没有遗弃他,我陪他到最后……他去世几个月后,我生了一个女儿,但是她只活了几天。她……我们为她激动,但是我害死了她……她救了我,她吸收了我身上所有的辐射。她那么小……我爱他们俩。”


“爱怎么可能被消灭?为什么爱和死亡如此接近?它们总是同来同往,谁能解释?我跪在了坟前……”


 ——摘自《切尔诺贝利的悲鸣》


“我回答说:‘首先把我变成一个女人吧:给我鲜花,对我说甜言蜜语。等复员了,我会给自己做条裙子的。’我当时心烦意乱,很想打他。他也感觉到了。他的半边脸被严重灼伤,留着疤痕,我看到他的泪水从疤痕上流过。‘好,我嫁给你。’我说。就这样……我都难以置信,我竟然这么说了……我们周围除了断壁颓垣,什么也没有,只有战争。”


——摘自《我是女兵,也是女人》


令我感到困扰的是,真实不是存在于一颗心灵、一个头脑中,真实某种程度上被分裂了。有很多个真实,而且各不相同,分散在世界各地。陀思妥耶夫斯基认为,人类对自己的了解,远远多于文学中记录的。所以我在做的是什么?我收集日常生活中的感受、思考和话语。我收集我所处时代的生活。我对心灵史感兴趣——日常生活中的心灵,被历史宏图忽略或看不上的那些东西。我致力于缺失的历史。


——摘自阿列克谢耶维奇在斯德哥尔摩的演讲


心灵写作


她说:“我透过无数鲜活的讲述,无数深埋多年的欢笑和眼泪,无数无法回避的悲剧,无数杂乱无章的思绪,无数难以控制的激情,看见唯一真实的和不可复制的人类历史,我在写作中逐渐懂得,原来历史就是人类真情实感的汇聚。”


是的,没有什么可以轻易把人打动,除了真实。


真实,真情,真理。


它让我们离开凌空蹈虚的乌托邦险境,认清了虚伪与欺骗。直面真实的民族是成熟的民族,直面真实的人群是坚强的人群。



那是阿列克谢耶维奇坚守的,也是我们所信仰的。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坚定地相信:希望就是我们自己。


了解这位作家之后,你有什么想和大家分享的呢?欢迎在图文下方留言,点赞数前三的小伙伴将得到精美小礼物哦~

 

即使我们可能相隔东区与西区的距离、本部与渭水的距离、抑或校内与校外的距离,却可以在同一个夜晚,翻开同一本经典,阅读同一个故事。

 

渭读,我们下期再见。


党委宣传部  讯澜工作社


特别合作:长安大学广播台

语音 / 语音编辑:韩林源

文案:陈旭 / 图片:网络

编辑:罗静静

审核:王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