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相约"渭读" | 一个人 · 一出戏 · 一部小说

2017-05-19 长安大学











       风雨乾坤三声叹,天上人间一回眸。青衣是一个人的梦,同样也是一代人的梦,青衣这个故事里只关注两个人就是男人和女人,这个故事里只关注两件事情就是幸福与不幸,这不是别人的故事是我们自己的故事。


本期渭读

我们与你一同走进

毕飞宇笔下的筱燕秋



虽然在生活中,毕飞宇为他的盲人朋友们努力治疗他们的情感疼痛,但在小说的世界里他将疼痛的感觉不断的放大,生存的疼痛在他的文字里真实而深刻的蔓延到读者的身心,小说《青衣》就是这样一部作品。


作品简介


《青衣》是毕飞宇的一部中篇小说。小说讲述了一个女人的故事,月宫中凌云而舞的嫦娥、舞台上光彩照人的青衣和大地上平凡琐碎生活的筱燕秋,它们成为一种女性形象的隐喻包容了世间所有女子的命运,是千百年来女性生存的缩影,毕飞宇通过这样一个女人的坎坷经历再现了社会物质发展的同时人们内心依然存在的挣扎,毕飞宇以让人内心疼痛的方式得到了读者与观众的一致好评。


2002年《青衣》的同名电视剧出品,2008年《青衣》的英译本入选了英国独立报外国小说奖的复评名单。 2013年由小说《青衣》改编的赣剧《青衣》获中国戏剧节大奖。2015年由小说《青衣》改编的舞剧在南京上演。



作品赏析


《青衣》的魅力首先来自于它的主人公筱燕秋。毕飞宇是一个特别善于把握和发掘人性与人心中最柔弱、最敏感的那部分内容的作家。


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感、心绪与人性的细节经过他细腻而传神的描写往往会化为一种浓烈的伤感艺术氛围叩击你的心怀、触碰你的神经,让你心有千千结。


《青衣》对筱燕秋的刻划可以说充分展示了毕飞宇在这方面的才能。在作家的笔下,我们看到,筱燕秋的悲剧既是性格的悲剧,又是命运的悲剧,既是时代的悲剧,又是人性的悲剧。而“命运”与“性格”在小说中又被赋予了丰富、复杂的辩证内涵。毕飞宇正是以他的小说 智慧,以他不动声色的笔墨写活了筱燕秋,也写尽了女人的虚荣和女人的妒忌,写尽了女人内心的曲折和波折。小说不同凡响之处在于作家并没有用批判的和审视的眼光去表现人性之恶,小说没有居高临下,甚至也没有怜悯,而是充满理解与同情,心痛与伤感。



自始自终,小说的叙事与精神基调都是与筱燕秋共振、共鸣着的。


二十年前心高气傲的著名青衣筱燕秋因《嫦娥》一戏而大红大紫,但因向师傅李雪芬脸上泼了一杯妒忌的开水,从此被剥夺了登台的机会。二十年后因烟厂老板的垂青,她又重新获得了登台的机会。对她来说,这是一次拯救,是困扰她二十年心理情绪的释放。她必须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样抓住这个机会。因此,她拼命地减肥、和老板睡觉、不要命地人流,甚至主动让徒弟春来演A角。但,可悲的是她毕竟老了,正如二十年前她没能胜过师傅李雪芬一样,今天她对自己徒弟春来的妒忌也仍然只能是一个悲剧性的轮回。她可以连演四场,但究竟不能阻止春来的登场。她在人们对春来的叫好声中崩溃、疯狂可以说正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在筱燕秋这里,作家把人性的、性格的、命运的和时代因素熔炼为一个令人怦然心动、黯然神伤的整体艺术氛围,立体地多层面地揭示了人生的悲剧性与悲剧感。筱燕秋的悲剧无疑是具有放射性的,某种意义上,筱燕秋就是嫦娥,就是李雪芬,就是春来,她们是不同的人,又是同一个人,她们是真实的,又是虚幻的,正是通过互文的方式小说赋予了那种人生的疼痛与无奈。


毕飞宇的小说用笔往往不露痕迹,但切入人性、人心、人情之深、之狠又非一般小说可比,应该说 《青衣》又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例证。




作品读后感


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著名文学评论家吴义勤是这样评价这部小说的。他说《青衣》的魅力来自于小说艺术上的成熟。毕飞宇是一个对现代小说的叙述技术非常熟稔的作家。他总是采用一种举重若轻、从容不迫的叙述方式去展开故事情节、刻划人物性格。在毕飞宇笔下,那些现实的矛盾与历史的纠结、社会的纷乱与家庭的震动,时刻都在发生着冲撞,而人与人之间以及人物的内心与精神深处更是充满了波涛汹涌的内在紧张,但这一切在小说中全部都变成了日常的生活场景和生活细节,我们看不到人为的设计,看不到剑拔弩张的情节冲突,一切都仿佛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


黄石理工学院的陈新瑶说,《青衣》是一部充满内在力量的小说,这种力量包括情感的、人性的、审美的、思想的等多个层面,但是小说的这种艺术力量又不是通过煽情性的语言来实现的,相反,小说的叙述是隐藏的,作家没有主观的视角,而是把视点完全归附在主人公身上,整体上营构的是一种朴素、客观的语言效果。小说的主体是筱燕秋20年来的心路历程,是她的心灵史和精神史,但小说却几乎不见正面的直接的心理描写和心理剖析,而是把心理刻划完全细节化、意象化、意境化了。比如,小说中筱燕秋重上舞台的复杂心情主要是通过她与丈夫面瓜的性生活折射出来;而她最后的精神崩溃则是通过雪中唱歌的意像凸显在小说中的。


长安大学政治学院的研究生杨晶说到: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小说的结尾,这一部分可以说是小说的高潮,它通过对于人物精神与心理的意象性、戏剧性的凸显,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转换,完成了对主人公的最后塑造,并进而把一种悲剧性的气息渲染成了笼罩性的精神氛围。



最后,在一段感悟中结束我们今天的渭读之旅。

人的一生,其实就是不断地失去自己至爱的过程,而且是永远的失去,这是每个人必经的巨大伤痛。而我们,从筱燕秋的微笑中,看到了她的释怀看到了她的执着和期盼。生活中充满了失望和希望,失望在先,希望在后。有希望就不是悲!


看完之后,你有什么想和大家分享的呢?欢迎在图文下方留言,点赞数前三的小伙伴将得到精美小礼物哦~


即使我们可能相隔东区与西区的距离、本部与渭水的距离、抑或校内与校外的距离,却可以在同一个夜晚,翻开同一本经典,阅读同一个故事。


渭读,我们下期再见。 


视频彩蛋


节目的最后扔给你一颗小彩蛋~小视频中的朗读作品就是《青衣》哦~想看文字版的往下拉哦~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a0505cvsnne&width=500&height=375&auto=0


朗读者简介


张艳沁,闲时热爱文学,喜欢朗读。非常开心加入到“渭读”这个大家庭,希望可以将更多的经典作品与大家分享!手动笔芯,么么扎!


朗诵稿件《青衣》片段


        自古到今,唱青衣的人成百上千,但真正领悟了青衣意蕴的极少。筱燕秋是个天生的青衣坯子,二十年前,京剧《奔月》的演出,让人们认识了一个真正的嫦娥。可造化弄人,此后她沉寂了二十年,在远离舞台的戏校里教书。学生春来的出现,让筱燕秋重新看到了当年的自己。


  二十年后,《奔月》复排,这对师生成了嫦娥的AB角。把命都给了嫦娥的筱燕秋,一口气演了四场,她不让给春来,谁劝都没用。可第五场她来晚了。筱燕秋冲进化妆间的时候,春来已经上好妆了,她们对视了一眼。筱燕秋一把抓住化妆师,她想大声告诉化妆师:“我才是嫦娥,只有我才是嫦娥!”但是现在她只会抖动着嘴唇,不会说话。筱燕秋知道,她的嫦娥在她四十岁的那个雪夜,真的死了……


  观众承认了春来,掌声和喝彩声就是最好的证明。筱燕秋无声地坐在化妆台前,她望着自己。目光像秋夜的月光汪汪地散了一地,她一点都不知道自己做了些什么,拿起水衣给自己披上,取过肉色底彩挤在左手的掌心,均匀地一点一点往脸上抹、往脖子上抹、往手上抹。然后请化妆师给她调眉、包头、上齐眉穗、戴头套,镇定自若,出奇的安静。


  筱燕秋并没有说什么,只是拉开了门,往门外走去。筱燕秋穿着一身薄薄的戏装走进了风雪。她来到了剧场的门口,站在了路灯下面,她看了大雪中的马路一眼,自己给自己数起了板眼。她开始了唱,她唱的依旧是二簧慢板转原板转流水转高腔。雪花在飞舞,剧场门口人越来越多、车越来越挤,但没有一点声音。筱燕秋旁若无人,边舞边唱。她要给天唱、给地唱、给她心中的观众唱。


       筱燕秋的告别演出轰轰烈烈地结束了。人的一生,其实就是不断地失去自己至爱的过程,而且是永远的失去,这是每个人必经的巨大伤痛。而我们,从筱燕秋的微笑中,看到了她的释怀看到了她的执着和期盼。生活中充满了失望和希望,失望在先,希望在后。有希望就不是悲!


党委宣传部  讯澜工作社


资料来源:文学艺术与传播学院“美与美学”小组

美与美学微信公众号:mei-meixue

文案、朗读:张艳沁

指导老师:韩春萍  

编辑:吴利明

审核:王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