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渭读 | 落魄过,幸福过,我对生活一往情深
生活不是我们活过的日子,而是我们记住的日子,我们为了讲述而在记忆中重现的日子。
——马尔克斯《活着为了讲述》
提起马尔克斯,首先会想到的便是孤独。不仅是因为他的代表作《百年孤独》,更是由于“孤独”思想一直贯穿于马尔克斯的整个创作过程中,他用自己的文字刻画了人类心灵中最深刻、最本质的“孤独”。他打破了个人的孤独、他的祖国哥伦比亚的孤独、整个拉丁美洲的孤独。本期渭读,我们一起走进马尔克斯和他的小说世界。
作者简介
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1927年3月6日-2014年4月17日),是哥伦比亚作家、记者和社会活动家,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作为一个天才的、赢得广泛赞誉的小说家,被誉为“二十世纪文学标杆”。加西亚·马尔克斯将现实主义与幻想结合起来,创造了一部风云变幻的哥伦比亚和整个南美大陆的神话般的历史。代表作有《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等。
(马尔克斯)用丰富的想象能力,把幻想和现实融为一体,勾画出一个丰富多彩的幻象世界,反映了拉丁美洲大陆的生命与斗争。
——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
生活经历
加夫列尔·马尔克斯1927年3月6日生于哥伦比亚阿拉卡塔卡。他的童年时代在外祖父家度过。外祖父是个受人尊敬的退役军官,曾当过上校,性格倔强,为人善良,思想激进。外祖母博古通今,有一肚子的神话传说和鬼怪故事。马尔克斯7岁开始读《一千零一夜》,又从外祖母那里接受了民间文学和文化的熏陶。在童年的马尔克斯的心灵世界里,他的故乡是人鬼交混,充满着幽灵的奇异世界,以后,这就成了他创作的重要源泉。
1940年,马尔克斯迁居首都波哥大,1947年入波哥大大学攻读法律,并开始文学创作,在大学期间,马尔克斯如饥似渴地阅读西班牙黄金时代的诗歌,这为他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48年因哥伦比亚内战中途辍学。1955年,他因连载文章揭露被政府美化了的海难而被迫离开哥伦比亚,任《观察家报》驻欧洲记者,不久那家报纸被哥伦比亚政府查封,于是他被困在欧洲。同年发表了第一部长篇小说《枯枝败叶》。
1959年,马尔克斯回国,此后任拉丁美洲社记者。1961年至1967年他侨居墨西哥,从事文学创作、电影编剧和新闻工作,这是他文学创作的黄金时期。1967年,马尔克斯耗时18年写成的代表作《百年孤独》单行本在阿根廷出版,引起了整个西班牙语文学界的注意,奠定了他在当代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
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并任法国西班牙语文化交流委员会主席。同年,哥伦比亚发生地震,他回到祖国。1985年,《霍乱时期的爱情》发表,被加西亚·马尔克斯称为“一个老式的幸福的爱情故事”。
2010年,中国得到了《百年孤独》的出版授权。之后,《我不是来演讲》、《霍乱时期的爱情》等多部马尔克斯作品在中国陆续出版。
2014年4月18日,据法新社报道,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于北京时间18日凌晨在墨西哥城去世,享年87岁。
孤独与魔幻
马尔克斯曾受乔伊斯、福克纳、卡夫卡等西方现代主义作家的影响,但更多的是继承了拉丁美洲本土文学传统,同时也从阿拉伯东方神话故事中汲取养料,从而形成了他特定的审美心理品格与艺术思维方式。他以“魔幻”的方式观察生活,把神奇的事物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来描写。
他的小说源于现实,但又以夸张的手法渲染拉丁美洲生活中的神奇性。他的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小说,往往在扑朔迷离的神秘魔幻色彩中,反映了哥伦比亚和拉美国家在独裁统治下的愚昧、落后和贫困的现实,表现了拉美人民不屈不挠地与各种天灾人祸作斗争的意志与愿望,也表达了作者对人类现实处境与未来命运的理性思考。所以,马尔克斯的小说不管怎么样充满神秘魔幻的色彩,却都是对本身充满神奇性的现实生活的真实再现。正是马尔克斯的这种创作,把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推向了高峰。
2014年04月21日,在马尔克斯逝世后的第三天,莫言说,他是在医院看牙时,从牙医那里得知马尔克斯去世的消息。
“在牙钻的轰鸣声中,我想起了上世纪80年代中国作家几乎是集体阅读《百年孤独》的情景。我不能说马尔克斯是当代世界上最伟大的作家,但自上世纪60年代至今,世界上的确没有一本书像《百年孤独》那样产生广泛而持久的影响。”这是那时59岁的诺奖得主莫言对87岁的诺奖得主马尔克斯的目送。
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百年孤独》曾被翻译成30多种文字,翻译成中文的《百年孤独》对中国作家产生很大影响,包括莫言、贾平凹和韩少功等都从中获益。该作品中的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助推了中国寻根文学和本土文学热。
“多年以后,站在行刑队面前的时候,奥雷良诺·布恩迪亚上校想必会记起父亲领他去看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百年孤独》这个开卷句式,曾出现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作家笔下,从莫言的《红高粱》、韩少功的《雷祸》、刘恒的《虚证》、叶兆言的《枣树的故事》,到苏童的《1934年的逃亡》、余华的《难逃劫数》、和陈忠实的《白鹿原》。对于这一代中国作家来说,《百年孤独》无疑使他们从机械的现实主义文学解放出来,并由此拉开了一个新的魔幻现实主义创作时代。
读小说
我们当然可以不读小说,不读小说也一样生活。小说是讲故事的,故事一般诉诸人的感性、经验和情绪,我们比较容易接受和理解,不像理论著作诉诸人的理性。
小说在满足我们各种需求和欲望的同时,又帮助我们认识生活、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和认识人性,我们可以从别人的故事中汲取经验和教训,汲取智慧和情感,因而小说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生活,拓宽了我们的胸襟和视野。加缪说:“重要的不是活得最好,而是活得最多。”“最好”是跟别人比较,你无法确定你是不是“最好”,总有人会在某个方面超越你。“最多”则是跟自己比较,你可以向世界敞开经验,超越自己单调、贫乏、刻板、机械的生活,走向无限的丰富性和可能性。
读小说的最高层次是在小说中读到自己。小说写人,写人性,而我们都是人,都有着共同的人性,那么尽管小说写的是某一个特定时代、地域和社会条件下的人,但每一个人都能“在其中寻觅并且体验到他自己”(黑塞《获得教养的途径》)。好的小说,最终都是展现“那由千百种矛盾的表情神奇地统一起来的人类的容颜”,所以读小说读到最后,都是在读自己。
读得越多,越能从不同的角度更清楚地认识自己,认识“人类的容颜”。我们总是希望在不同的小说里再一次遇见自己,每一次相遇都会有新的发现,尽管这个发现并不都是惊喜,还有惊悚和痛苦——丰富的痛苦。但是伴随着这种发现,我们会离真正的自己更进一步。
马尔克斯的小说就是这样的小说,我们读《百年孤独》,就是在读自己。
近期渭读将围绕《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等马尔克斯作品,与您一同走进那个魔幻现实的世界,敬请期待。
“我年轻过,落魄过,幸福过,我对生活一往情深。”
往期精彩图文回顾:
长安大学入选“一流学科”建设高校(附:三部委七答“双一流”建设)
省委书记娄勤俭寄语长安大学:对标国家战略定位,服务陕西追赶超越
党委宣传部 讯澜工作社
语音:张梦 李安康
文案:陈旭
编辑:赵良英
审核:王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