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院长谈本科教学 | 信息学院

2017-10-31 讯澜工作社 长安大学

编者按

现代大学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教育和研究机构,肩负着人才培养、学术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等诸多功能。作为教育机构的大学,其根本任务在于培养人才。近年来,在国家提出“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战略思想指导下,长安大学抢抓机遇,强化“育人为本、质量至上、追求卓越”办学理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自学校本科教学审核评估迎评工作启动以来,各学院聚焦本科教学建设,不断凝炼人才培养定位、确立培养目标、制定质量标准,形成培养特色,把评估过程切实变成了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整改提高的过程。官微开设“院长谈本科教学”专栏,邀请各院系负责人,在迎评工作基础上,结合“十三五”规划,畅谈如何通过建立一流的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实现一流人才的培养目标。


 信息学院院长 宋焕生



落实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9月21日,教育部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我校入选一流学科建设院校。11月份我校将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信息工程学院高度重视本次审核评估工作,全员参与,根据“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审核评估方针,进一步突出学院内涵建设,突出特色发展,强化办学合理定位,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强化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习总书记指出,“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学院一贯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任务,注重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资源配置、学生培养过程管控、学生全面发展指导、学生培养质量保证等方面内容,并采取具有特色的多种措施,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目标,提升人才培养效果。


着眼“新工科”,推进学科专业建设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以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形势和巨大变化。今年教育部发布《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启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未来新兴产业和新经济对“新工科”人才的定义为工程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学院以“新工科”建设为契机,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夯实人才培养的基础。


目前,信息学院的学科布局、专业设置与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所依赖的新技术具有较高的契合度,新技术中的大家耳熟能详的技术名词,比如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一些是我们所办专业的名称,一些是专业方向或者核心课程的名称,学院将会在我校新工科建设中发挥重要的示范和支撑作用。


根据新工科建设的需求,学院积极组织相关系部室及专业负责人、资深教授、海外博士进行研讨,依据以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为中心、以应用和特色为牵引、以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为支撑的基本原则,落实了如下工作:确定了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课程体系、知识体系做出调整;对教学实践环节进行改革,让学生能够学习到前沿的、有助于发展的技术与技能;建设多学科交叉复合的新兴工科专业,培养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 45 32518 45 14918 0 0 3460 0 0:00:09 0:00:04 0:00:05 3459、交通信息及其他IT相关领域从事科研、开发和管理等工作的宽口径复合型人才。


立足“双创”,强化实践育人机制


学院主动适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形势和新要求,全面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到人才培养全过程,推进个性化培养,完善“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为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学院将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学院的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制订了一系列措施。一方面重视创新创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并制定考核指标,把学生在各项创新创业活动的参与度和获奖情况作为考评根据,在职称评定、考核评优等相关政策上向创新创业指导教师的倾斜。另一方面利用专门的经费对创新创业项目进行支持,学院先后在本部和渭水建起了两个较大规模的大学生创新开放实验室,学院省级“13115”重点工程研究中心、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全部面向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开放,充分利用现有的科研和实验教学平台,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提供有力保障。


学院注重激发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热情,开设创办SYB创业训练营、创业实训课等创业培训课程,构建必修+选修课程体系,重视对学生适应社会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尤其是注重实践教学环节。


学院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业园区和大学科技园等,与国内北京万集、安徽科力、中行电测、大唐电信等10余家知名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设立校外实习实践基地,提出将实习、毕业设计、就业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全面提升了学生创新、创意、创业、创造能力。


注重模式创新,改革教育教学方式


信息时代无论何种专业,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并具有计算思维能力是社会对人才能力需求的要件。信息学院承担了全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通识教育,在课程体系及课程建设、计算机教学服务、改善课程教学模式等方面,围绕技术发展改内容、根据专业需求增课程、参考学生志趣变方法、融合线上线下建资源、跟踪技术前沿引方向等角度进行教学改革。


 面对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软硬件更替快速高频的趋势,课程教学采取围绕技术发展改内容的思路,教学内容紧跟主流技术的发展,根据人才培养方向的不同,开设定制的计算机课程,并快速建设相关教学资源。针对选课人数最多的大学计算机和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开展混合式教学实践,利用已经上线的MOOC和SPOC课程,以MOOC+SPOC的形式承载线上教学环节,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时间,知识点及有关资料。同时,使用微课和网络考试系统等工具,采用翻转课堂的方式构建线下课堂。


该模式运用网络教学平台作为知识传授的载体,利用课堂授课来巩固教学效果并掌握教学节奏,引导学生了解和跟踪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前沿。把单一的课堂教学形式转变成为适应我校专业特色需求的学习范式,激发大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提高研究型学习能力,显著提升了教学效果。此外,学院进一步整合其它计算机公共课程,逐步完善特色需求导向的多元线上线下混合式计算思维培养体系。


      引导专家为本科生上课,

                        构建一流的本科教学课堂。


学院通过明确教师职责、完善评价机制、制定激励政策等措施,坚持教授给本科生授课常态化、制度化,同时重视引导一流专家为本科生上课,让更多的高端人才站上本科讲台,开研讨课、举办讲座,为一流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学院在高端人才引进时,要求他们每年要完成一定课时量的本科生教学工作。近年来,学院引进的国际信息学科专家邹理和教授(美籍),“百人计划”专家刘策教授(美籍)、王卫星教授(瑞典籍),美国Adobe公司计算机模拟与软件工程专家常心泰教授(美籍),我国交通控制学科的奠基人段理仁教授等10余名国内外著名专家都坚持给本科生上课或做专门的学术报告。学院还先后邀请美国田纳西大学、密歇根大学、加拿大滑铁卢大学、新西兰奥克兰大学、日本广岛大学、台湾中央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的专家学者讲学和作学术报告50余场。


课堂教学中,学院实施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课堂建设,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满堂灌”,推行“交互式”教学、小班研讨教学,形成研讨式、案例式、互动式等形式灵活气氛融洽的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型学习能力。学院还对不良课堂学习行为和风气予以矫正,实行无手机课堂,把有底线的警示与惩戒手段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良好学风形成。


学院积极开展国际化教学的探索,依托“电子信息工程陕西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建设项目,招收国际留学生,采用英文授课,学制4年,在课程设置方面既重视学科前沿,同时也考虑国际维度。教学方式侧重介绍和讨论,同时包含一定量的实地考察和社会实践,拓宽学生视野,加深了留学生对中国国情的了解。




学院注重人才培养工作,重视学生的适应社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推动了我院本科生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近年来学院本科生就业率达到96%以上,在全校名列前茅,毕业生的社会认可度也不断提升,在行业领军企业就职的学生逐年递增。学院毕业生在社会中获得了认可,他们个人价值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相关专题回顾:


党委宣传部  讯澜工作社


资料来源:信息学院

文字整理:冯秋香

编辑:杨世凤

审核:王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