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渭读│20世纪最会讲故事的人,告诉你关于人生的意义

讯澜工作社 长安大学 2019-05-26


“刀锋锐利,越之不易;

      智者有云,得渡者稀。”


本期渭读,小澜将带大家走进一个物欲横流的世界,去找寻其中被忽略的精神世界。


“你不禁会问自己,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人生究竟有没有意义,还是只能可悲地任凭命运摆布。”


美国青年飞行员拉里在部队里结识了一位爱尔兰战友,在一次战斗中,这位战友为营救拉里而牺牲。拉里因此对人生感到迷惘,弄不懂世界上为什么有恶和不幸。复员后,拉里既不肯进大学,也不肯就业,一心想探求人生的。为此,他丢下未婚妻来到巴黎,又从巴黎遍游世界,最后到了印度,终于对人生大彻大悟,返回美国,当上一个自食其力的出租车司机,打算隐于人海,以终天年。


除此之外,毛姆也用他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了毛姆身边形形色色的人们——善于交际,左右逢缘混迹于上流社会的艾略特,深爱着拉里却难以割舍物质追求的伊莎贝尔,迫于生计卖身养女却依旧热爱着画画的苏珊,痛失亲人而自暴自弃的索菲……他们出现在拉里身边,一同刻画出了众生百态。



有人说,《刀锋》是毛姆另一本小说《月亮与六便士》的翻版,而我并不这么认为。毛姆将《月亮与六便士》中,囿于篇幅无法描绘出的多样的人生选择,在《刀锋》中成功地展现了出来。其次,拉里对精神自由的渴求与人生意义的探求远比思特里克兰德的“我要画画”更容易获得大多数读者的认同与共鸣。“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拉里所追寻的诗和远方,是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的人们,没有勇气去不顾一切找寻的。

 

毛姆刻画出的艾略特、伊莎贝尔的生活和拉里所追寻的似乎是两个极端。生命有很多形式,艾略特、伊莎贝尔们在追求物质富足与崇高地位,他们需要最好的派头,房屋需要最时髦的装修,需要最入时的画与最流行的家具装饰。他们认为人活着就是为了不停工作,而且需要一份体面与不错收入的工作。而拉里却对物质的富足与否不以为意,一心在追求精神的充实与生命的目的。工作在他眼中只不过是种使自己维持生存的辅助工具罢了。


追寻人生的意义,不过是在找寻一种能够心甘情愿的生活方式。


毛姆最让读者喜爱的地方在于他很会讲故事,他也从不会为一位人生赢家写一本书。相反,他笔下的人物常在他人眼中是不成功人士,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被世人当作反面典型看待。但正如毛姆所说的那样,思特里克兰德和拉里都是人群中凤毛麟角的人物,他们没有所谓的远大前程和抱负,拥有的仅是追随自身内心的想法和勇气。然后毫不后悔地以此方式度过自己的一生。他们不需要活在别人墨守观念建立的世界中,这样“不成功”却精神自由的生活是大多数人不敢付诸实践的。

 

毛姆在文中的尖酸刻薄洋溢着满满的嘲讽,却在反复阅读中,偏偏又看上去无比真诚。艾略特也许在书中站在了拉里的对立面,似乎成为了其中的“反面典型”。但细细想来,他也不过是在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也尽到了他作为长辈的责任。“与拉里的促膝长谈,关心他的生活,也不识图去伤害任何人,真诚待人,不弄虚作假,运用着自己的才智与交际手段积累着财富。”这是他想要的生活,他也将此践行至生命结束。仅仅因为道不同,他不该作为反例被读者错怪。他的人生目标确实不如拉里的纯粹,但不纯粹的事物才是这个世界丰富多彩的原因。



书中拉里身边一个又一个人——艾略特,伊莎贝尔,苏珊,索菲,格雷……不过是这大千世界的缩影。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怀疑并验证着自己的人生目标。我们并不需要苛求自己成为如拉里一般的人,我们可以有自己想追寻的生活,这份不完整与不彻底也正是这个社会的特别之处。

 


“或许吧,我并不怕犯错。也许我会在一条冤枉路上,找到我人生的意义。”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刀锋》


近期热文回顾:



党委宣传部  讯澜工作社


图片来自网络

文字:曹楠奎

编辑:李 浩

审核:羽 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