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读 |《悉达多》:二十世纪的文学异类
“大多数的人就像是一片片落叶,在空中随风飘游、翻飞、荡漾,最后落到地上。有少数人像是天上的星星,循着固定的轨道运行,任何风都吹不到他们那儿,在他们内心中,有他们自己的引导者和方向。”
——黑塞《悉达多》
二十世纪,战争迭起,故文学的主流精神色调暗淡无光,显得一切都似乎提不起精神来。加缪的《局外人》中,主人公冷漠对待一切,卡夫卡的作品阴郁沉顿,或者是“垮掉的一代”,只听其名,便知其韵调如何。
与此同时,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如同一个异类一样在书写,因为他在一战期间极力反战,被当时的政府驱逐出境,使得他只能隐居瑞士专心写作。就如同他笔下的《荒原狼》中描述了一个热爱艺术、只关乎自我而不与常人有过多交谈的那位老绅士一样。赫尔曼·黑塞用一种近乎于“陶渊明”的生活去逃避了那个即将孕育出“法西斯主义”的故土,与其说是“逃避”,更不如说是克服,正如尼采所说:“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
赫尔曼·黑塞之所以被我称之为异类,是因为能够在悲观文学横行的年代仍坚持十八、十九世纪的浪漫主义传统,因此他也被称之为“浪漫派的最后一个骑士”。不仅仅是一个“骑士”他更是一个诗人,会写诗的好处就是能连同将散文、小说都写得诗意盎然,为其他文体添上一色。
而小说《悉达多》就是这样一部具有诗意的小说。正如赫尔曼为它赋予的副标题“一首印度的诗”来看,《悉达多》的文笔一定是浓郁炼达,清新脱俗。
书中的主人公名为悉达多,但这个小说并非佛陀的故事。
历史上的乔达摩·悉达多,生而富贵荣华,为刹帝利之子,二十九岁见世间生老病死,遂顿悟,知名利为虚妄,故而出走,走向林中,向诸仙人求法,不成,于菩提树下禅坐,经数日,终证无上觉,成佛陀,转法轮,建立佛教。
而本书里的悉达多不同于乔达摩·悉达多,它讲述了一个青年人的故事。书中悉达多是一位俊美的婆罗门之子,幼时的悉达多聪慧甚众,印度的经典都能烂熟于心。他美丽富有智慧,深得其父母的喜爱,他的挚友乔文达也愿永远追随悉达多。
然而悉达多深知,尘世间的繁华仍不足使人寻找自我,一日,悉达多见林中沙门行过,他觉得苦行沙门一定很幸福,所以便跟同沙门修行。之后跟随他的朋友乔文达也选择皈依了佛陀,告别自己的挚友乔文达后,悉达多来到城中,与迦摩罗相识相爱,又与富贾迦摩施瓦弥学习经商之道。
之后世间淫乐,迷倒了悉达多,他贪爱恋人,沉迷于经商的财富。唯一能够使他快乐的只有将钱财投之于赌博的一瞬间的快感。曾经为沙门的悉达多,忘却了自己,但他的眼睛仍像一个沙门。为了再次寻找自己,悉达多又离开了城。
之后,悉达多看见一位船夫,这位船夫雍容自得,潇洒随意,船夫说自己时常与河流的波涛交流,故而善于与自己交谈。悉达多与船夫同住,与他终日共食共乘舟渡河,渡人也渡己,不仅仅渡过了许多行人,也因为二者的智慧,他们用自己的聆听也缓解了许多行人的烦恼。
《悉达多》一书的精彩之处就在于乔文达在最后亲吻悉达多的额头,看到最后这两页时,内心的激动是难于用笔写出来的,这样的阅读体验实在难以描写,除非你自己去读一读《悉达多》,也不妨去听一听巴赫的G大调第一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前奏曲 BWV 1007,此曲前面悠长寻味,到了高潮,忽然给人一种快感,后又平息。聆听巴赫这首曲子,就如同阅读这本悉达多。当然坂本龙一的Merry Christmas Mr. Lawrence也有这样的感觉。
悉达多所追求的是生命的圆融统一,看似宏大,但又是每个人无法回避的问题。
《悉达多》这本书写于二战期间,可以想象,也许这本书就是黑塞本人对这个问题的答案。它安抚了许多在战争中受伤的心灵,六十年代,美国掀起过阅读黑塞的热潮,当时的大学生几乎人手一本《悉达多》。
阅读《悉达多》,是一生的事情,它阅读不完,每次阅读都有不同的感悟。读罢这篇书评,不妨去看一看这本书,希望你也能有所感悟,并开始体验属于自己的人生。
赠品
“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万古长空,一朝风月。”阅读《悉达多》,就是观照我们的人生。
评论中点赞最高者,可以获得这枚书签~
近期热文回顾:
党委宣传部 讯澜工作社
图片来自网络
文字:亢子健
编辑:程钰涵
审核:羽 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