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上海世博园区总规划师吴志强新晋中国工程院院士,比尔•盖茨当选外籍院士

2017-11-28 中国金融信息中心

 


CFIC导读:

新当选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志强,很多人熟悉这个名字,因为他是上海世博会园区总规划师。



中国工程院2017年院士增选结果11月27日上午正式公布,同济大学吴志强教授当选。这一喜讯在同济校园内外不胫而走,迅速在同济广大师生及校友间广泛传播,引发热议,每一个同济人无不倍感振奋、倍受鼓舞。

据悉,中国工程院2017年院士增选工作于年初正式启动,通过中国科协组织学术团体提名和院士提名两条途径,共提名了533名有效候选人。6月4-10日,召开了院士增选第一轮评审会议,选举产生了进入第二轮评审的候选人205位。第一轮评审会议结束后,按照有关规定,组织开展了候选人材料公示、审核把关和投诉处理等工作,并将进入第二轮评审的候选人向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进行了备案。10月30日-11月3日,召开了院士增选第二轮评审和选举会议,经各学部选举和全院全体院士大会终选等程序,选举产生了67位新当选院士。

吴志强教授在我院2014年毕业展开幕式上讲话

吴志强

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副校长

吴志强,男,1960年生于上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德国工程科学院院士,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院士,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园区总规划师,北京城市副中心城市设计综合方案总规划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城乡规划学科评议组第一召集人,曾任全国城乡规划学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亚洲规划院校联合会主席,世界规划院校联合会首届联席主席。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世博全国劳动模范和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城市规划优秀科技工作者、上海市科技精英和领军人物等荣誉称号。曾获多项国家级、教育部、建设部、科技部和上海等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国内外诸多规划设计重要奖项。2016年,获评首批规划领域的“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吴志强长期坚守在城市规划工程实践第一线,致力于推进城市规划的理性提升。针对我国城镇化面临的重大挑战和建设问题,他积极探索规划技术的数理分析新方法,剖析城市发展内在规律,模拟推演规划效果,科学评价规划决策,系统优化规划方案,不断研发“以数明律、以流定形”的规划方法,逐步建立了“理性规划”的理论框架,取得了理性规划理论与方法的重大成就,在系列重大城市规划工程应用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城市规划的理性化做出重大科学贡献。

1982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专业,1985年获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专业硕士学位后留校执教。1988年赴德访学,1994年获柏林工业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专业工学博士学位,1996年回校任教。1997年至1999年,任建筑与学院规划学院城市规划与建筑研究所所长。1999年至2003年,任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2003年至2009年,任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2009年任校长助理,兼任设计创意学院院长。2011年11月任同济大学副校长。 

已主持完成4项国家级重大研究项目和课题,863项目1项,主持省部级重点课题12项,完成以2010年上海世博会园区规划、俄罗斯圣彼得堡波罗的海明珠新城规划、都江堰市灾后重建总体规划为代表的多项重大项目实践。著有《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上海世博会可持续规划设计》《中国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上海世博会建设丛书:上海世博会规划》《上海世博会建设丛书:上海世博会景观绿化》《Globalisierung der Grossstaedte um die Jahrtausendwende(千年纪之交的大都市的全球化)》等20多部中外文专著,译有多部国际经典城市规划著作,在国内外学术杂志发表论文200余篇。

祝贺吴志强院士!

本文来源: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

延伸

阅读一

上海新增工程院院士之一吴志强 | 城市如何让生活更美好?答案,他书写至今

此前采访吴志强时,他曾在便笺上信手两笔S形曲线,绘出河流蜿蜒,“如果要将这两岸整合为一体,按照西方现代设计主流思想,往往通过单一单元点对点完成,就好像扣上纽扣一样,沿两岸布局链状对称性建筑。但是,东方文化可以给出不一样的‘解’,比如只在这两处建两个标志性建筑……”,说着他分别在河流两侧的凹处画上两个小圈,至此,一幅大太极图清晰浮现,浑然一体。

新当选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志强,很多人熟悉这个名字,因为他是上海世博会园区总规划师。

不久前的浦江创新论坛上,同济大学副校长兼任设计与艺术学院院长的他,这样阐述对城市的理解,赢得阵阵掌声——一场基于城市的科技创新“空间革命”,正悄悄进行。在当前创新全球化、信息化的大趋势下,世界进入以创新要素全球流动为特征的开放创新时代。创新资源越来越明显地突破组织、地域、国家的界限,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城市作为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节点。

更多人不知道的是,在参与规划世博园区之外,研究和教学的领域中,他依然书写着,城市如何让生活更美好。

“我是村里小小技术员”

吴志强,时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自申博成功以来,他的名字就与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紧紧连在一起。

在他看来,规划世博会,相当于在上海建起一个“全球村”——各个国家和地区在这里通过文化演绎、科技展示,进行零距离的“形象打擂”、“眼球争夺”。采访时问过他“那你在村里啥岗位?”鬓边白发隐约的吴老师笑眼弯弯,“我就是个小小的村技术员,跟大家一起尽力保障盛会有序、和谐,让它成为一个全世界的节日,文化交流的盛宴。”

很多人难忘,当2004年7月26日,当吴志强代表同济大学拿出了2010世博会最终规划方案,所有的评审专家都被深深震撼。以28根构筑物编织而成的“世界眼”把浦江两岸连成一片……“我们要通过‘和谐城市’这个全新理念贯穿所有意象,让世博串起上海。这已不再是为了一个国际顶级水平的规划设计竞赛,而是为了一座城市在整个国际舞台上提升实力,为了一个古老民族的伟大复兴在谋划。心境到此界,自然第一名。”说话的时候,吴志强的脸上始终是笑眯眯的。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世博会的种子,在吴志强脑子里已经埋了20多年。1984年,在同济念研究生时,他所在的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受上海市政府委托,进行了上海举办世博会的可行性研究,吴志强在老师的指导下,一头“埋”进学校图书馆,寻找世博会的资料。当时相关资料少得可怜,而且全部是英文,他一篇一篇整理、阅读,心头,世博会的梦想正生根发芽。1989年以后,吴志强又投身世界大都市全球化进程研究。随着中国上海申办世博的脚步日益急切,他的研究重心再次扎进世博会,2000年,甚至自费前往德国汉诺威世博现场,收集所有能收集到的资料,一张票子,一份宣传海报都不放过……“当时只想着寻找更多材料,为上海申博准备得更充分些”。

37 39324 37 14745 0 0 5421 0 0:00:07 0:00:02 0:00:05 5420待更多规划思想与中国智慧相融

“我从小是在上海南京路附近长大的,1978年参加高考填写大学志愿的时候,我的志向是要把南京路建造得更漂亮,于是我选择了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专业。”吴志强曾这样说起选择专业的初衷。而当年那个“把南京路建得更漂亮”的志向,已在实践中日益宏大,世博园区的规划对他而言,不是起点,更绝非终点。

城市规划专家,通过重大规划工程,他探索了一系列基于大数据的城市规划核心技术方法。以世博园区规划设计为例,它为我国新型城镇化进行了一场科学实验。

面对世博会超大人流的安全压力,从2008年起,他带领团队自主研发了大规模人流动态模拟技术及其布局优化平台,将园区划分为22500多个单元,量化推演了40万、60万和80万人流动态分布的特征。通过软件精细模拟,他们发现了规划方案中潜在的10个拥挤事故高危场所,并据此优化场地设计。用如今一个流行的概念讲,规划团队当时运用了“大数据分析”。长期以来,我国城市规划从经验出发,采用的数据不多,导致在城镇化建设中出现了很多不合理现象。随着上海世博会“科学实验”的成功,我国各地的城市规划逐步采用基于数据的精密设计方法。这表明,只有在科技创新的推动下,城市规划才能科学合理。

汶川地震发生后,他被任命为成都灾区灾后安置规划总规划师,震后第六天便赶到灾区,带领同济团队先后完成了灾民紧急安置点规划、灾区重建总体规划等大量灾区规划。

许多人曾问过他,当今时代中,怎样的城市最美好。吴志强这样回答:第一,要有特色。好的城市一定是有特色的,不是一个复制品。第二,要保护好自己的文化遗产。城市要有自己的文化和故事。有的城市很新,到处是鲜亮的房子,到处是现代化的高楼,但没有故事就没有内涵。第三,要让生活在其中的人感到方便,感到有活力。城市要有活力,就要有创新文化,让每个人在其中都能爆发自己的潜能。

他更期待,培养出更多未来规划专才,不仅拥有强烈的历史责任感,掌握永不过时的团队作战能力,同时也将传承千年的中国智慧与现代规划思想相融。使之成为城市发展旋律中最激越的节拍——

此前采访吴志强时,他曾在便笺上信手两笔S形曲线,绘出河流蜿蜒,“如果要将这两岸整合为一体,按照西方现代设计主流思想,往往通过单一单元点对点完成,就好像扣上纽扣一样,沿两岸布局链状对称性建筑。但是,东方文化可以给出不一样的‘解’,比如只在这两处建两个标志性建筑……”,说着他分别在河流两侧的凹处画上两个小圈,至此,一幅大太极图清晰浮现,浑然一体。

“这,就是中国智慧,是中国规划水平从现在到未来,跻身世界一流水平的底气。”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本文来源:上观新闻

延伸

阅读二

中国工程院新增67位院士 比尔•盖茨当选外籍院士


中国工程院2017年院士增选工作于年初正式启动,通过中国科协组织学术团体提名和院士提名两条途径,共提名了533名有效候选人。


6月4-10日,召开了院士增选第一轮评审会议,选举产生了进入第二轮评审的候选人205位。


第一轮评审会议结束后,按照有关规定,组织开展了候选人材料公示、审核把关和投诉处理等工作,并将进入第二轮评审的候选人向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进行了备案。


10月30日-11月3日,召开了院士增选第二轮评审和选举会议,经各学部选举和全院全体院士大会终选等程序,选举产生了67位新当选院士。


新当选的67名院士中,


男性63人,占94%;女性4人,占6%。


最小年龄49岁,最大年龄67岁,平均年龄56.37岁。60岁(含)以下的57人,占85%;61岁至70岁(含)的10人,占15%,更多优秀的中青年工程科技专家当选。


新当选院士中,来自高等院校的有31人,占46.2%;研究院所18人,占26.9%;企业及医院18人,占26.9%。


多位来自企业和基层一线的工程科技专家,以及长期工作在新疆、甘肃等西部边远地区的优秀专家当选。


外籍院士增选结果同步产生,本次增选共有18位外籍专家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中国工程院2017年院士增选结果已经主席团会议审议通过并报国务院备案,现予公布。


本文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延伸

阅读三

中科院增选院士名单公布!在沪院所机构10名专家当选

中国科学院刚刚公布增选当选院士名单,共61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16名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当选。其中,复旦大学的龚新高、上海交通大学的黄荷凤、华东理工大学的刘昌胜等10名在沪院所机构专家当选。为他们竖起大拇指!


27日,中国工程院增选院士名单也已公布。


2017年新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名单

(共61人,分学部以姓氏笔画为序)

数学物理学部

(11人)

序号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1

马余刚

49

原子核物理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2

王小云(女)

50

基础数学

清华大学

3

方复全

52

数学

首都师范大学

4

汤涛

54

计算数学

南方科技大学

5

李儒新

47

光学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6

何国威

54

流体力学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7

陈志明

51

计算数学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8

徐红星

48

分子光谱和纳米光学

武汉大学

9

龚新高

55

计算物理

复旦大学

10

韩占文

51

天体物理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

11

蔡荣根

52

引力理论和宇宙学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化学部(9人)

序号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1

杨万泰

60

高分子化学

北京化工大学

2

张东辉

50

物理化学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3

陈军

49

无机化学

南开大学

4

岳建民

55

有机化学(天然有机化学)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5

赵宇亮

54

分析化学、放射化学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6

郭子建

55

化学生物学

南京大学

7

彭孝军

54

精细化工

大连理工大学

8

谢在库

53

石油化工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9

谢作伟

53

有机化学

香港中文大学


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13人)

序号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1

卞修武

53

医学(病理学)

陆军军医大学

2

刘耀光

63

植物遗传学

华南农业大学

3

陆林

50

精神病学与临床心理学

北京大学

4

陈化兰(女)

48

兽医学、病毒学

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

5

陈晔光

52

细胞生物学

清华大学

6

季维智

67

生殖与发育生物学

昆明理工大学

7

种康

55

植物生理学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8

顾东风

58

预防心脏病学与流行病学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9

徐涛

46

生物物理学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10

黄荷凤(女)

59

妇产科学

上海交通大学

11

蒋华良

52

药物科学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12

樊嘉

59

肿瘤学(肝癌基础与临床)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13

魏辅文

53

保护生物学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地学部(10人)

序号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1

丁林

51

构造地质学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2

张宏福

54

岩石地球化学

西北大学

3

杨经绥

67

岩石大地构造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4

邵明安

60

土壤物理学

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5

邹才能

53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6

侯增谦

56

矿床学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7

徐义刚

50

岩石学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8

窦贤康

51

空间物理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武汉大学

9

潘永信

53

固体地球物理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10

戴民汉

52

海洋生物地球化学

厦门大学


信息技术科学部(6人)

序号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1

毛军发

51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上海交通大学

2

王建宇

58

光电技术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3

吴朝晖

50

计算机应用

浙江大学

4

杨德仁

53

半导体材料

浙江大学

5

郑志明

63

信息科学/数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6

管晓宏

61

系统工程

西安交通大学


技术科学部(12人)

序号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1

田永君

54

超硬材料

燕山大学

2

刘昌胜

50

生物材料

华东理工大学

3

张清杰

58

材料科学与工程

武汉理工大学

4

杨伟

54

飞行器设计与飞行控制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

5

杨孟飞

54

空间技术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6

芮筱亭

60

兵器发射理论与技术

南京理工大学

7

欧阳明高

58

汽车动力系统

清华大学

8

段文晖

50

计算材料科学

清华大学

9

郭万林

56

力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10

郭烈锦

53

能源动力工程多相流与氢能

西安交通大学

11

滕锦光

53

结构工程

香港理工大学

12

魏悦广

57

固体力学及跨尺度力学

北京大学


2017年新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名单

(共16人,按英文姓氏字母为序)

序号

姓名

国籍

专业

工作单位

1

瓦列里·邦杜

Valery Bondur

俄罗斯

空间对地观测

俄罗斯联邦教育和科学部/俄罗斯科学院空间观测科学研究所

2

陈德亮

Deliang Chen

瑞典

地球科学

瑞典哥德堡大学

3

耶日·杜辛斯基

Jerzy Duszynski

波兰

生物学

波兰科学院

4

福田敏男

Toshio Fukuda

日本

机械工程

北京理工大学

5

安德烈·盖姆

Andre K. Geim

荷兰

英国

凝聚态物理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

6

约翰·霍普克罗夫特

John Edward Hopcroft

美国

计算机科学

美国康奈尔大学

7

黄永刚

Yonggang Huang

美国

力学

美国西北大学

8

廖国男

Kuo-Nan Liou

美国

大气科学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9

查德·米尔金

Chad A. Mirkin

美国

化学

美国西北大学

10

文森特·珀尔

H. Vincent Poor

美国

电子工程专业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

11

肖开提·萨利霍夫

Shavkat Salikhov

乌兹别克斯坦

生物有机化学

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生物有机化学研究所

12

沈志勋

Zhixun Shen

美国

物理

美国斯坦福大学

13

詹姆斯·弗雷泽·司徒塔特

James Fraser Stoddart

英国

超分子化学与纳米技术

美国西北大学

14

王小凡

Xiao-Fan Wang

美国

肿瘤分子生物学

美国杜克大学

15

谢晓亮

Xiaoliang Xie

美国

分子生物物理与生物化学

美国哈佛大学

16

叶军

Jun Ye

美国

物理(原子、分子、光物理)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局、美国天体物理联合实验室


本文来源:上海发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