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比智慧更重要的是思维:经典思维50法

2018-02-08 中国金融信息中心

 

CFIC导读: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打破,才能得生机““关爱别人,受益自己”……经典思维50法, 总有一种能帮你提升自己!

本文来源:共产党员

延伸

阅读一

凯文·凯利:获取未来巨额财富的12条思维

跟30年后的我们相比,现在的我们就是一无所知。必须要相信那些不可能的事情,因为我们尚处于第一天的第一个小时——开始的开始。

我想讲一讲未来20年的技术走向。技术都会有一个前进的方向,我把它叫做必然,就是这个趋势像重力一样,一定会发生。比如有了芯片、电波等,必然会出现互联网,会出现手机。

我不想讲苹果会不会取胜,特斯拉会不会取胜,中国今后怎样,美国将来怎样,这不是我说的必然。我说的是一种总体趋势,我相信这些趋势是可以预测的,但是它的细节无法预测,比如电话一定会出现,但苹果不是;网络一定会出现,但Twitter不是。我想讲一些长期的趋势,这种必然的趋势都是交织在一起的、互相依赖的,但最后朝同一个方向前进。

第一个趋势 :形成(becoming)——所有的东西都在不断升级

这是我的书《必然》中的第一章,就是所有的东西,都变成了另外的东西,所有的东西都是一种流动的状态,都在不断地改变。

下雨时每一滴水会如何进入到山谷,这个路线是肯定无从了解的。但是你一定知道方向——因为有重力,所以必然向下。

而类似于必然发生的“重力”,商业趋势也是必然的,总体趋势一定能够预知。

我们是有选择的。在未来,新的技术必然会出现,我们可以选择想要新技术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也就是说“到底出现什么”是我们可以选择的。

而今天聊到的必然趋势,互相依赖互相支持。在未来,所有的东西都变成了另外的东西,都在流动和改变。这样一种流动是时常在发生的。

比如有型的产品变成了无形的订购服务,过去在商场才能买到商品,但是现在,你可以在网上购买相应的服务,服务的一部分包含了你需要的商品。

比如从硬件到软件,现在所有的东西都是软件,这也是流动的趋势。

比如现在,名词变成了动词,有形的东西变成了无形的。还有产品向服务的转型,之前卖成品,是有形的,现在采取订购,订购服务,是无形的。

我们处在一个液态的世界,所有的东西都在不断地流动,不断升级,变得越来越好。比如汽车,这好像是我们能够想象到的最有形的东西,但是你在睡觉时,特斯拉汽车也在不断升级,它的确变得越来越好了,这就是我们将要进入的一个新世界。

第二个趋势 :知化(Cognifying)——与人工智能的合作表现决定你的薪酬

未来技术变革的影响是永久性的。技术将和人工智能相关,技术要做的事情是让所有的东西更加智能,这个智化的过程就是技术带来的改变。

未来技术跟人工智能相关,是会给我们社会带来根本性变革的技术趋势,可能就像之前的印刷术一样。

很多东西已经变得很聪明了。比如看X光方面的专家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的,法律方面的AI可以比人类律师助理更高效地阅读文件。

还有飞机驾驶员,比如一趟飞机的航程是12小时,人类飞行员只要工作七八分钟就行了,剩下的时间都是AI驾驶飞机,这些都是已经发生的。

我们为什么还需要人工智能去帮助我们开车呢?比如Google的无人驾驶汽车。因为他们的思考方式跟我们不一样,不会考虑杂七杂八的事情,只是专注去开车。

我们在AI方面做的事情,并不是让他们比人做得更聪明,因为它们很多方面已经比人更聪明了,我们要做的是各种各样的AI,让他们有多种思维方式。

Google训练人工智能玩电子游戏,十年前就开始做了,Google从来没想过去教AI怎么玩,而是教AI怎么学习,AI与人类的不同只在于思考的方式不同。

未来将有数以万计创业公司,他们从事的是人工智能用于某一个领域的工作。使用者越来越多的话,机器会越来越聪明,这是一种滚雪球的方式。

过去我们对智商的的认知就是一维的,这是一般的认知,我们不应该再这样看待智商。我们的智商像不同的乐器弹奏不同的乐曲,不同的人弹奏出的乐曲也不一样,所以大家的IQ不一样。动物、人类和机器的节奏也不一样,所以IQ也不同。

很多人也非常担心,机器人会跟我们抢工作。有一些工作实际上是可以直接让机器人来做的,我们在AI上做的事情不是要让AI更聪明,而是让AI自己去学习,有更多思考和思维。

有很多新工作,是机器人去帮助你完成的,工作职位是不断增加的。

AI帮助人类从电力电气、蒸汽时代到现在多彩纷呈的现代世界。现在的汽车,人类用手的肌肉力量即可开动250马力,我们假设将250马力的车转换成250种思想,那么你开的就不是车,而是自动化的电脑。人类未来的目标,是将智力作为一种服务,可以像电力一样传输。

所以,对效率要求不高的工作更适合人类,比如要求创造力的工作,因为创造本身就是不讲究效率的,不用考虑正确性,这是人类适合去做的工作。

任何看上去特别重复性的、没有意思的、没有什么乐趣可为的事情,都可以让机器完成。所以阿尔法狗和人比赛,是不公平的比赛,因为AI吸收了过去所有的套路。

未来不管是哪个领域,实际上它都是最聪明的人加上机器。与人工智能的合作表现决定了你的薪酬,你必须要和机器进行合作,而不是和他们对抗。

第三个趋势 :屏读(Screening)——任何一种平面都可以成为屏幕

这个趋势已经围绕在我们周围了,屏幕无处不在。任何一种平面都可以成为屏幕,看的书是一个屏幕,接触的所有平面都可以是一个屏幕。甚至有的人衣服都可以当成屏幕。

不同的屏幕之间形成了生态系统,不仅我们看他们,他们也在看我们。屏幕可以跟踪你的眼神,知道我们注意力聚焦在那儿了,我们重视什么东西,然后改变屏幕上呈现出来的内容。

情绪跟踪就是很好的例子,屏幕可以做注意力跟踪、情绪跟踪。可以根据用户的注意力、情绪做调整。知道你什么时候高兴,什么时候困扰。我们即将进入屏幕时代,无处不在的屏幕,以前是读书,现在是读屏。

原来书本给人权威,现在是流动开放杂乱的世界,现在的真相是要不断地自己组装。

第四个趋势 :流动(Flowing)——你做的所有生意,都是数据

计算机中的三大阶段:原来是文件夹,之后是网络,现在我们处于一个数据流动的时代。现在的阶段就是流标签,云端组成各种各样的流,通过微信、微博、Facebook等等,我们可以听流媒体上的音乐,看流媒体上的电影电视,所有东西都成为一种流。

什么东西在流动呢?数据,不管你是做房地产、医药、化工,还是教育,其实你做的生意都是数据。

商业乃数据之商业。归根结底,你在处理的都是数据。处理数据和处理客户一样重要。

全世界都处于同一个经济脉搏,企业不可能永远增长。但是城市不一样,城市永远在增长。

因特网像一个城市,而不是一个企业,正因为它拥有着无限增长的特质。比如Facebook现在有15亿的社交连接,15亿人相互连接可以做的事情太多太多了,可以产生的价值也不可估量。

很多公司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这么多的数据像是形成了超级生物体,远远超过人脑的容量了,这样一个巨大的机器星球,其实是全球化的一个运作,全世界的经济好像都以同样的脉搏在跳动,以同样的行为方式在运作。

第五个趋势 :重混(Remixing)——大多数创新都是现有事物的重组

经济学家发现,全新的东西很少,大多数创新都是现有事物的重新组合。这种重组就是我这里所说的重混。这是世界发展的方向,重要的趋势。

做重组或者重混时,首先是要做一个拆解,把它拆解成非常原始的状态,再以

另外一种方式进行重组,之后不断进行这样的循环,就像你把乐高拆开后再组装。

其实报纸也是一样,报纸不是一个单一的物体,它是一个组合,就是把不同的东西组合在一起:体育赛事、天气情况、书评,包括菜谱等等。

英特网上也是,不同的信息组合在一起,把之前所有的报纸拆解了,然后组合在一起。

同样,我们也可以拆解银行,把不同的银行功能分解之后重新组合起来,汽车也是这样,基本上所有的东西都可以这样做。

把化学概念运用到企业当中来,就像一张元素周期表,看一下企业当中的元素周期表,有哪些必要的元素,进行多次拆解重组,会形成新的东西。企业想要升级,需要拆解企业的构成,再进行重组,在重组的过程中产生新事物。

第六个趋势 :过滤(Filtering)——能吸引注意力,就能赚到钱

这是世界的另一面。现在有各种各样的选择,比如,每年会有600万首新歌,我们不可能听完,电影、书、杂志、文章,也是如此。

我们肯定需要一些人来帮忙,找到我们真正需要的东西,这就叫做过滤。

我们是缺乏注意力的,所有的东西都变得越来越丰富,唯一变得稀缺的是人类注意力,没有哪一种技术可以增加你的注意力时间。

金钱是会随注意力走的,你能够吸引注意力,就会赚到钱。只要人们在这个地方花了注意力,肯定需要这方面产生价值,你在这方面做文章,就会赚到钱。

既然我们的注意力是世界上最珍贵的资源,我付出了注意力,我就应该拿到报酬。比如,我如果看了广告,就应该拿到报酬。

第七个趋势 :互动(Interacting)——它的影响将和AI一样深远

在我看来,互动的影响力可能和AI一样深远,电脑就是依赖于互动的。

为什么现在电视那么有意思呢?过去电视就是一个开关或者直接换一个频道,现在可以和电视互动了,可以搜索了,可以做各种各样的事情。

2050年的时候,电脑会变成什么样子?基本上你可以用整个身体没有任何障碍地互动,电脑是全方位可互动的机器。就像交响乐团的指挥家一样。有一些纳米雷达技术,他可以知道你手指动作的意义。

智能手机之后应该是什么呢?一个是虚拟现实VR,把机器戴在脑袋上,你可以看到一些东西。

第二种是MR,也就是现实和虚拟混合。你如果把这样一个眼罩戴上的时候,每一件事情都是以3D的方式存在的,你可以用手控制这些现实,而且你真的是相信这些现实是存在的。

第八个趋势 :使用(Accessing)——所有权价值变成使用权价值

“使用”这个词其实很难去解释,也就是之前我们是拥有一个产品,之后我们去使用某一种服务。

优步是世界上最大的租车公司,但是它并不拥有一辆车,Facebook是世界上最大的媒体公司,但是它却不拥有内容,阿里巴巴是世界上最大的零售商,但是它没有库存。

这种拥有的概念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使用在很多方面比拥有更好,你马上用到一个东西,用完之后马上可以丢掉,肯定比拥有某些东西要更好。因为你的目的是使用,但是拥有的话,你要承担很多的责任。拥有的概念发生了改变,使用权优于所有权。很多东西,我们只需要使用,不需要维护、储存等其他工作。

现在很多的软件也是朝这个方向走了,不用购买,而是订阅,不仅是数字行业,在有形的行业也在发生这样的转变,包括汽车,滴滴、优步都是其中的例子。 我们不需要拥有汽车,只需要使用这种服务,使用无需拥有,无需维护无需储存。

未来按需提供的服务比你拥有这件事物的比例要高。按需经济:各行业的优步。有形的企业也在发生改变。

年轻人,我们把他们叫做游牧民族一样的人,他们在世界各地旅行,但是他们随身什么都不带,你需要什么东西的时候,在哪儿都能够拿到。

再过二三十年,新兴人类去哪儿都不用带任何东西了,去任何一个酒店,他们马上提供你想穿的衣服,你穿完后留在那里,酒店会帮你清理好。

甚至连手机都不用上,因为你看到任何一个平板,就可以认出你是谁,变成你的屏幕,任何一个手机可以认出你来,就变成你的手机,整个世界都是你的,非常了解你,你需要什么都可以给你提供,想送到哪儿都可以。不需要行李箱,不需要任何东西,都有相应的服务,就像是新型游牧民族,不需要携带,游走世界。

第九个趋势 :共享(Sharing)——核心不是分享,而是协作

经常会有人讲分享经济,我想拓展一下这个概念。

首先,现在的分享还属于非常初级的阶段,这个世界很大,有很多东西都是可以分享的。对于创业者来说有一个挑战:我们能够做什么? 能让分享得越多,价值提升越多。

其实我们在讲分享时,不是一般意义的分享,而是在讲协作,即:分享=合作,以一种规模化的方式合作,可以让成千上万几十亿的人以合作的方式进行互动,这些人的共同协作可以带来社会的变革。这种规模是之前大家都无法想象的,这就是未来分享的趋势所在,不仅仅是分享设备,这会产生巨大的价值和财富,带来巨大的社会变革。

这里面有一个例子,就是区块链,区块链技术就是把一些交易以分布式的方式呈现,所以你可以以合作的方式来进行计算,不是一对一的,而是整个网络上交易都可以计算出来,之前的任何一项交易都会成为之后的网络构建的基础,在这样一个区块链的网络当中,你是无法作弊的。

第十个趋势 :开始(Beginning)——技术的用途,是“用”出来的

关于技术,在最开始的时候,没有人知道新的发明是最适合用于什么的,比如爱迪生的留声机,爱迪生根本不知道这能用来干什么。

留声机慢慢应用于两个场景:一是录下临终的遗言,二是录下教堂里的讲话,包括唱歌,后来留声机主要用于这个用途。

所以,用途很多时候就是通过使用来发现的,不断尝试,在发明的时候,我们可能想不了那么多。新技术出来的时候,我们也不知道可以用来干嘛,只有通过使用。

我们要评估技术的时候,也必须要使用这个技术,而不仅仅是空想,因为这个趋势是必然的,我们要指引和控制技术发展的方向,必须要使用,然后去调试、优化,使这个技术变得更好。

因为这些是很新的东西,虽然我们每天花五个多小时在社交媒体上,我们也不知道社交媒体能够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这些问题都没有想通。它要求我们真正去学习它,使用它,这是需要时间的。

我们现在在做的工作可能和两年后完全不一样。150年前,美国70%是农民,现在只有1%的农民,难道那69%的农民就失业了?并不是,设想一下,在多年之后,工作可能就不存在了,我们在不断的时代的演变中,不断改变。

先去做,去尝试,去探索然后再思考,再规划,再去重复试验。要先做后想,再做再想。如果没有做就去思考,只是纸上谈兵。

所以我们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接受新的技能心得知识。我们要迎合这个时代的变化,所有人都是新手。

学习是不断创新的,如何去创造新的东西,如何去做创造和引领,不仅仅是学习,要去思考,勇于试错(不能害怕这个错误),犯错和学习进步不能分开。

持续性的小错误的容忍性,才能有大的创新的推动。最核心的一点,是需要有思考的原型,然后把它延长下去。

第十一个趋势:提问(Questionning)——好问题比完美的答案更重要

今天要找到答案很容易,你可以问百度,可以问谷歌,还有各种AI,他们都特别棒,回答变得越来越便宜。

但是同时,提问变得越来越贵了,我们必须要培训人们去提问,让他们创造问题,一个好的问题,会比一个完美的回答更有价值。

你必须要有非常好的驾驭问题的思维方式,因为问题本身可以开发一个新领域,是一个能动最好的推送者,像引擎一样,推动人的思维不断去创造。

问题比回答更有意义,好的问题是新的领域,问一个好的问题,必须要有一个驾驭问题的能力。

必须要有意识去挖掘问题,不管设想是怎样的,问题要提出来。

第十二个趋势 :颠覆(Disruption)——内因从来不是主要原因

最后我想说说颠覆,就是我们的创造性从何而来。当我们在思考颠覆时,有三个规律:

一、不管你在哪个行业,颠覆不是从内部出现的,而是从外部推动的,内因并不是最主要的原因。医药界的创新和发展,并不是医药界推动的。搜索引擎的创新,也不是从搜索开始的。

二、一些一蹴而就的现象和技术,只是看上去很突然,但它其实已经在背后存在了很多年,比如VR已经25岁了,只是因为没有满足成为产品的底限要求,所以到不了大众的视线。

三,创造或者发明,是一个不挣钱的市场。首先大多数的发明都是失败的,风险非常高,一开始的质量非常差,也就意味着利润非常低,任何商人都会告诉你,投资这一行是非常不挣钱的。

市场小、前途未卜是创业公司的坐标,成功的公司不需要承担这些风险。但是创业公司没有选择,因为他们挤不进那些体量大、很赚钱的市场,只能从这块看起来很差的业务做起。

下一波技术颠覆:

航空公司的颠覆者是无人机,现在无人机可以搭载人了,未来还会有更多的发展。也就是说航空业的颠覆来自于无人机的公司。

而银行的颠覆来自比特币、支付宝等外部公司。

电信行业颠覆不是来自手机、移动通讯网络,而是来自无线网。

汽车的颠覆不是来自汽车,而是特斯拉,带轮子的计算机。

物种进化过程中不断思考如何进化来提升适应度,低的物种就会被淘汰,高适应度的物种就会存活下来。

所有的企业都在不断追求卓越,也是为了提升适应度。当处于生态圈里卓越的公司,想要攀登到更高峰的时候,需要先下山(降低适应度)再提升来达到顶峰,企业越成功越难下山。

结语

我最后做一个总结,大家都知道未来令人难以置信,很多年前我在讲电脑,当时的计算机非常大,如果我说,以后计算机可以放到包里,甚至衣服上,人们会觉得我很愚蠢。

这些年来我发现一点,我们必须要相信那些不可能的事情,那些看起来不太可能为我们所使用的东西,将来肯定会为我们所用。我们尚处于开始的开始,处于第一天的第一个小时。

现在没有人是AI的专家——很多人懂AI,但是没有人是专家。跟30年后的我们相比,现在的我们就是一无所知。

我们看过去,认为过去是好的创业时机。同样,未来也是最好的时候。我们也处于最好的创业时代,因为我们还处在一个起点的时代。

如果现在我们已经处于20年以后了,人们会怎么说呢?可能会说,天呀,我真希望2017年活在这个世界上去创业,因为那个时候是创业的最好时期,很简单就找到商机了,很容易就改变世界了。

世界上最伟大的东西,现在还没有被发明出来,也就是说你现在开始,为时未晚。

延伸阅读一来源:凯文·凯利《必然》

延伸

阅读二

5个让人终身受益的思维习惯,你有几个?

人成熟的一大标志恐怕就在于在经历世事后,形成一套稳固的思维体系和思维习惯。执行力很重要,但在执行之前从对的角度想清楚问题更能事半功倍。而恰恰是思维方式和习惯,在从根本上区分成功者和普通人。想要改变周围的环境,往往可以从改变自己的思维习惯开始。

1. 客观冷静的事物分析意识 

记得在读大学本科时,我学的专业是新闻传播。当时一位有着深厚理论功底与多年实战经验的老师在授课中对我们说:如果有哪句话值得送给大家,并能对大家产生长久影响的话,我希望大家能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与工作中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千万不要对任何事物抱有成见。

当我第一次听到这句话时,觉得稀松平常,并没多大体会。但在那之后的很长一段实践经历与生活体验中,我渐渐明白了这句话的价值与分量。

我们生活在大圈套小圈的多层文化环境中,很容易在脑海中对某些事物或人形成一种概括固定的看法,并把这一看法推而广之,而忽视掉个体差异,这在传播学领域被称为“刻板印象”。

这种标签化的思维习惯有时能帮助我们更加方便快捷地认知与判断,但它更多时候,成为了一种思维枷锁,凝固成了我们前行道路上的藩篱与阻碍。比如,我们常会先验化地认为:男人有钱就变坏,女人穿的清凉些就是作风不良,长得丑的人都比较靠谱,学历低的人都比较肤浅等等。

然而这些观念很多时候是别人灌输给我们的,更多的时候仅仅是我们的自以为是。当我们抛却成见,客观冷静地进行一番观察与分析,事实往往会给理论一个截然相反的答案。

刻板成见是个害人不浅的东西,它不仅让你变得偏执而封闭,目光短浅,更会殃及你思维的独立性,影响你与他人良性关系的建立。如果有哪种思维习惯是需要最先确立起来的话,我想,客观冷静的事物分析意识,当仁不让。

电影《聚焦》剧照

2. 迎难而上的问题解决意识

曾经在知乎上看到一条热门提问:在情商高的人眼中,这个世界是怎样的?

有这样一条回答简短而深刻:没有什么问题是不能沟通的,没有什么矛盾是不能解决的。

面对困难首先想到的是情绪宣泄与逃避,这是人类的本性,然而一个人能走多远,取得多大成就,基本上就是看你能在多大程度上克服各种“人之常情”。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一个小男孩在搬石头,父亲在旁边鼓励孩子,只要你全力以赴,一定搬得起来。最终孩子未能搬起来,他告诉父亲:我已经拼尽全力了。父亲答:你并没有拼尽全力,因为我在你身边,你都没有请求我的帮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所谓迎难而上的解决问题,态度上要乐于沟通,手段上要穷尽一切可能。

很多时候,看似山穷水尽,但只要多往前探一步,多问一嘴,多做一些,一切都会大有不同。

所以说,你如果想要使人生获得质的改变,就要从此刻为自己确立一种积极的问题解决意识,告诉自己不要犹豫,不要拖延,勤于沟通,立刻行动。

嘴勤的穷人能问出金马驹,腿勤的匹夫能跑出三千里。

3. 富人思维

是什么原因导致富人越富,穷人越穷?是手里掌握资源的多少?是他们接受的教育水平更高?我承认这都是一些现实因素。然而,真正让穷人与富人拉开差距的,是看待事物和分析问题的思维角度。

富人与穷人看待问题有什么差别呢?穷人,或者说普通人,是手里有多少资源,才敢做多大的事情。富人,是脑子里先想到要做一件什么事情,目标定下了之后才开始考虑要怎样筹措资源。

富人思维把“目标”和“资源”之间的逻辑关系给倒转了过来,使得他们不会被一些看似无法逾越的门槛限制住。因为有这种思维,所以没有什么拦得住他们做一件事:没人可以请,没钱可以借,不懂可以外包,限制可以规避,敌人可以和好,对手可以买通。

总而言之一句话:办法都是人想出来的。

而我们在做事前,总会瞻前顾后,永远觉得自己的积累还不够,时机还不到,方法还需研究,经验再要学习,什么东西都能成为拦住做一件事的理由,我们眼中的世界,到处是羁绊与红线。

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所以说,在你还没有成为所谓的成功人士之前,不妨去观察一下他们是如何想事做事的,取法乎上得其中,取法乎中得其下,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不妨先去模仿那样的人。

电影《了不起的盖茨》剧照

4. 价值导向思维

我们在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过程中,情绪化的东西往往占据主导。在评判一件事该做还是不该做,到底该怎么做时,也常常是感性打败理性。

如果我们多运用一些经济学方面的知识来认识生活,多用一些价值导向思维来评判是非对错,长久坚持下来,一切都会变得井井有条,效率也会高很多。

有一种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叫SWOT分析法。SWOT分析,就是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内部优势、劣势和外部的机会和威胁等,通过调查列举出来,并依照矩阵形式排列,然后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而结论通常带有一定的决策性。

运用这种方法,可以对研究对象所处的情景进行全面、系统、准确的研究,从而根据研究结果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计划以及对策等。

当我们将这种方法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抉择时刻,就会收获一个更加理性与平衡的决策结果,这种方法,真的比抛硬币掷骰子一类靠谱得多。

5. 从本质上看待一切, 学会换位思考 


不得不承认,你我都生存在一个十分功利化的时代里。而这个时代最突出的特征与法则便是“交换”。所以说,从本质上来看,想让别人帮助你做某事,或是想通过你的努力获得你想要得到的收益,就必须从根本上看待问题,搞清楚你所拥有的交换筹码与对方的现实所需。

假如你口渴难耐,忍无可忍,只需要一杯水。而你的好友对你感情至深,他起早贪黑为你蒸了整整一大锅馒头,走了十万八千里路磨破了九百多双鞋送到你的身边,这对你来说是怎样的体验?

开玩笑?生活中的我们,却经常不自觉地犯这样愚蠢的错误。有时候,不是我们不用心,更不是努力不够,而是没有考虑到对方的真实需求,把劲儿用错了方向,最终做了无用功。

你的老板聘用你,他需要的是你为他创造出实实在在的利润收益,所以面试时,你大肆鼓吹你的学历、荣誉、人生感悟和职业规划,都不如切中要害地告诉他你能为他的公司带来什么东西,更能博得他的青睐。

你的导师选你做他的研究生,他最看重的是你的知识架构与他的研究方向是否有交集,所以你笑脸逢迎,打招呼送礼,都不如你为他的研究工作并做出贡献来得实际。

换位思考已经成了烂大街的鸡汤名句,我们的耳朵也已经听出了茧子,然而这句看似稀松平常的话却包含着处理社会关系的亘古真理,它从物物交换的远古时代就被先人采纳,即:看看自己手里有什么,再想想对方那里缺什么东西。

电影《辣妈辣妹》剧照

通过多年的学习实践与阅历积累我发现:真正让人与人区分开来,拉大差距的,往往不是那些可遇不可求的外力或奇迹,而是取决于你用什么样的角度看待、分析和解决问题。有句话说得真没错:思维决定行动,行动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延伸阅读二来源:优米工作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