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全球股市震荡!A股后市如何?今年还能买房吗?这8张手绘思维导图告诉你!(看完整个人就通透了)

2018-02-11 中国金融信息中心

 

CFIC导读:

2018年的经济趋势如何?赚钱方法在哪里?A股、房地产市场将会怎么走?一起来看看8位首席经济学家怎么说。

任泽平

今年炒股,明后年买房

恒大首席经济学家兼恒大经济研究院院长任泽平认为,2018年下半年到2019年中国GDP增速可能突破L型一横向上,那时候,新一轮产能周期叠加再度补库存周期,向上的动能很强。所以,市场上所有的经济空头必须在2018年上半年翻多,如果在2018年下半年还有没翻多就再也没有机会了。

对于投资,任泽平的建议是:2017、2018年炒股票,买有基本面的股票,2019、2020年买房,买人口流入地方的房子。

其思考逻辑如下图:

(点击查看高清大图)

高善文

金融去杠杆不会结束,地产有下行压力

 “中国经济在需求层面有非常明显的周期性恢复,不过由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影响,经济在需求方面的恢复趋势在数据上被掩盖了。” 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指出。

他认为,经过三年多的调整,中国的房地产市场目前可能已经完成了存货去化过程,短期内房地产投资和房地产销售增速面临下行压力,长期来看,或许会出现反弹和恢复。

此外,金融去杠杆是造成2017年以来流动性紧缩的主要原因,高善文表示,“这一过程在2018年仍然不会结束,但可能出现边际上的改善,值得留意。”

其思考逻辑详见下图:

(点击查看高清大图)


李迅雷

中国的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从资产配置看,中泰证券研究所所长、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认为,应该重配新兴产业、新动能,减持传统产业、旧动能。传统产业一定要配置在行业龙头上,因为随着传统产业增速的下降,投资机会往往是结构性的。但新兴产业的投资逻辑就是把握趋势性机会,因为大部分新兴产业都在扩展期。

在调控政策的持续之下,李迅雷认为,2018年楼市将整体疲弱,销量将出现负增长。但并非没有投资机会,重点要寻找三四线的强者,看好粤港澳湾区和杭州湾湾区。

其思考逻辑详见下图:

(点击查看高清大图)

刘煜辉

A股风格不会转换,小股票会跌得稀里哗啦

展望2018,天风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刘煜辉认为,首要任务是去杠杆。金融周期在未来一年发生变化的可能性相当小,无论是债券还是股票将“重复着2017年的故事”。利率大部分时间围绕4%的频段运行,在2019年中期之前,十年期国债见到4%是很合理的,可能这是一个新常态。

A股的成交量将在去年的萎缩水平基础上进一步缩量,不可能有所谓的风格转化。中小市值的股票指数很可能有效跌穿已经维持了两年半的平台。A股港股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会有仙股出现。

其思考逻辑如下图:

(点击查看高清大图)

姜超

中国经济将发生五大逆转,投资首选港股

在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姜超看来,未来的政策主线是去杠杆、补短板,2018年,中国经济将会发生五大重要的变化:CPI或将强于PPI;购房需求回流一二线城市,三四线城市则销量下滑;需求外强内弱,出口增速或平稳回落;融资增速趋降、货币增速趋稳;供给和需求关系逆转。2018年要从关注供给重回关注需求,要重视需求下滑对投资的影响。

对于投资机会,姜超表示,港股应该排在首位;第二是国内债市,国债利率处于历史高位,具备长期投资价值;第三是与避险有关的黄金。在内需当中,对和PPI有关的商品、房地产等相关资产相对谨慎,而和CPI有关的消费和服务仍有支撑。

其思考逻辑如下图:

(点击查看高清大图)

彭文生

中国金融周期拐点正发生,房价调整只是时间问题

2018年靠什么进行资产配置?

光大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指出,投资者依赖美林时钟进行经济周期资产配置不太奏效了。因为美林时钟是按照经济周期的过热、滞胀、衰退、复苏这四个不同阶段来看资产配置的,但这四个阶段特征越来越不明显,在大部分时间经济总是不温不火,同时金融风险在不断累积;出现这一现象与金融周期有关。

彭文生判断:

  • 中国的金融周期拐点正在发生。

  • 2018年中国的宏观政策大概率将呈现“紧信用、稳货币、宽财政”的组合。

  • 如果加强金融监管对限制杠杆的作用,房价调整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 中国不会发生美国式的金融危机。

  • 从杠杆和信贷的近期发展看,其对未来的资本利差有抑制作用,可能对股市不利、对债市有利。

其思考逻辑如下图:

(点击查看高清大图)

陆挺

继续看好特大城市,需警惕三四线风险

华泰证券研究所所长、首席经济学家陆挺认为,2018年将迎来经济下行周期,主要表现为GDP缓慢下行,因为2016年-2017年很多的刺激政策所带来的影响不可能长期持续。

关于城市化发展,他认为,2018年可能会放缓。从目前政策来看,正拉动特大城市的持续快速发展,防止过多的资源到小型城市。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产业会得到进一步的集聚。新一轮并购潮将产生。

2018年,新兴产业将爆发。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或迎来机会。此外,他还看好环保、国资、先进制造业等主题。

关于房地产,他认为,国家进入了一个新的加库存的阶段,看好大城市和都市圈。他提醒,要谨慎投资经济增速低迷、非都市圈的三四线城市。

其思考逻辑如下图:

(点击查看高清大图)

诸建芳

通胀渐起!金融监管总体更加趋严

展望2018,中信证券首席宏观经济学家诸建芳认为,全球经济将温和复苏,通胀压力逐步显现,更多的央行货币政策趋于收紧。中国经济筑底回暖,2018年流动性环境整体与2017年相当,消费增速回升,通胀渐起,投资回暖,实体经济融资需求进一步好转。十九大后,改革将乘势而上,金融监管总体看会在现有基础上更加趋严。

目前,房地产价格、销售和投资都处于回落通道中,未来3-5年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刚需仍保持稳定增长,限购对刚需的影响有限,房地产销售和投资仍有望保持一定增长。

其思考逻辑如下图:

(点击查看高清大图)

本文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新媒体中心

延伸

阅读一

从部门会议看2018房地产调控思路:今年稳楼市有啥"硬招"

房地产调控政策紧密关系楼市走向,社会对此高度关注。近期一些城市取消部分区域限购、推出人才安居购房,被误读为“调控松绑转向”,市场敏感性可窥一斑。

2018年调控政策有啥“硬招”?稳楼市关键棋子落在哪儿?近期,住建部、国土部、央行、银监会陆续召开年度会议,其中对今年房地产调控都做了部署。

调控目标不动摇 力度不放松

兰州、南京、合肥等地近期对购房政策进行了局部微调,引发市场对房地产政策将松绑的无限“遐想”。

实际上,定向取消限购、为高层次人才提供落户政策支持、租房落户只是部分城市“针对各类需求实行差别化调控政策”的最新政策注脚,从严调控仍是各部门合力保持楼市平稳健康发展、坚持“房住不炒”的政策基调。

“坚持调控目标不动摇、力度不放松”,住建部明确,要保持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严格执行各项调控措施。

“严”还表现在对住宅用地的规划上。国土部表示,国土资源处于供给端的重要位置。住宅用地是保障住有所居的、不能用来炒作投机,将强化分类调控、因城因地施策、制定住宅用地中期规划和三年滚动计划。

我国房地产市场在人群需求和地域特点上存在明显差异性,各城市、各地区之间的市场情况不一样,甚至一个城市内不同区域的住房供求状况也千差万别。过去一年,有的三四线城市从库存积压变为房价上涨,有的三四线城市库存规模依然较大。

针对这些差异,住建部强调,要抓好房地产市场分类调控,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针对各类需求实行差别化调控政策,满足首套刚需、支持改善需求、遏制投机炒房。要加强市场监测分析,提高精准调控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强化地方政府主体责任。库存仍然较多的部分三四线城市和县城要继续做好去库存工作。

夯实长效机制 深化住房制度改革

工、农、中、建、交五大国有商业银行近期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等人口净流入城市“试水”住房租赁市场,阿里、京东等电商平台成为住房租赁领域“新玩家”……

“租购并举”作为房地产长效机制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住房租赁市场的“一池春水”正在被日益完善的住房制度设计所激活。

住建部表示,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完善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要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

“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改革正在祭出“实招”:“政府垄断住房用地”格局将改变,房地产开发商也不再是一手住房的唯一提供方。

国土部明确,将研究制定权属不变、符合土地和城市规划条件下,非房地产企业依法取得使用权的土地作为住宅用地的办法,深化利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建设租赁住房改革试点,完善促进房地产健康发展的基础性土地制度。

央行工作会议部署,2018年要完善住房金融体系,建立健全住房租赁金融支持体系。

为补齐住房租赁“短板”、扫清市场障碍,住建部将大力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特别是长期租赁,在人口净流入的大中城市加快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推进国有租赁企业的建设,支持专业化、机构化住房租赁企业发展,加快建设政府主导的住房租赁管理服务平台,加快推进住房租赁立法,保护租赁利益相关方合法权益。

防范化解风险 加大房地产监管力度

信贷资金借通道为房地产企业融资、消费贷变“首付贷”变相流入楼市……尽管近年来我国采取了不少房地产调控政策,但仍有不少资金通过各种手段流向房地产市场,提高了杠杆率,加大了市场风险。

对于房地产市场风险,必须进行有效监管、防范、化解,维护房地产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央行和银监会2018年主要工作任务中,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上均加大了对房地产的监管力度。

房地产等资产市场天然容易加杠杆,具有“买涨不买跌”的特征,容易出现顺周期波动和超调,需要针对这种特性进行逆周期调节。央行提出,2018年要加强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管理,银监会强调要严控个人贷款违规流入楼市。

房地产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还有赖于良好的市场环境。机构违法违规操作势必会扰乱正常的市场秩序。住建部明确,要加大房地产市场秩序规范整顿力度,始终保持高压严查态势,严厉打击房地产企业和中介机构违法违规行为。

延伸阅读一来源:新华社

记者:王优玲、李延霞

延伸

阅读二

上交所:2018重点支持新技术、新业态通过并购重组进入上市公司

据上交所网站消息,上交所介绍2017年并购重组监管情况时表示,一是更加关注是否存在不当重组动机;二是更加关注资金来源的合法合规;三是更加关注标的资产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四是更加关注重组后续整合和承诺履行情况;五是更加关注行业信息披露的可理解性。2018年,上交所将在继续从严监管并购重组的基础上,重点支持新技术、新业态、新产品通过并购重组进入上市公司,继续支持产能过剩行业的兼并重组和产能出清。以下为上交所网站全文:

2017年沪市并购重组及监管情况答记者问

1、问:并购重组是资本市场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最主要的方式。在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后,如何更加充分地将并购重组的这一功能充分发挥出来,已经成为资本市场服务国家战略大局和实体经济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备受市场各方的瞩目。能否介绍一下2017年上交所市场这方面的情况?

答:证监会提出并深入推进“依法、全面、从严”监管两年来,证券市场运行健康平稳,融资功能显著发挥,市场乱象得到有效治理,市场秩序明显好转。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为上市公司实施并购重组,打开了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提供了更为坚实的市场基础。沪市集聚了一大批国民经济支柱型企业,近年来又新增了许多有代表性的战略新兴企业,沪市并购重组的总体态势,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

2017年,沪市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延续了近年来的良好态势,质量配比更为合理,扶优限劣效果彰显。全年共完成并购重组864家次,交易总金额9200亿,较上一年度分别增长45%和8%。重大资产重组方面,共有127家公司停牌启动重组,同比下降28%;共披露99个重组方案,同比下降34%,涉及交易金额近4500亿元;74家公司完成重大资产重组,涉及交易金额约2500亿元,合计增加市值约2300亿元,新增市值超过百亿公司13家。

从数据上看,沪市2017年重大资产重组数量金额有所下降。但具体分析,并购重组回归本源、服务实体的主旨却更加突出,涌现出一批推动改革、风险可控、设计合理、示范引领的重大突破性案例,成为我国经济稳中向好、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鲜明例证。

一是切实服务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国企改革。2017年,沪市国有上市公司并购重组金额超过5400亿,重大资产重组金额接近2000亿。混合所有制改革、债转股试点、资产证券化及专业化重组,多点开花、全线并进,创下多个第一,国企改革整体性突破的积极态势已经形成。其中,中国联通引入阿里、腾讯、百度、京东等战略投资者,同步完成增强资本实力与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成为国企混改的“里程碑”案例。中国重工推出首单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方案,整体降低资产负债率5个百分点,开拓出国企可持续化降杠杆的新路径,丰富了资本市场服务供给侧改革的思路和手段。国电电力与中国神华成立煤电合资公司,理顺煤电联营产业链,化解煤电顶牛难题,成为国企行业整合新样本。中远海控响应“一带一路”倡议,要约收购港交所上市公司东方海外,成为全球航运“三巨头”之一,双方的航线网络资源将形成有效的补充和完善,规模效应和成本优势将得到充分发挥。山煤国际、阳煤化工、大同煤业、潞安环能等多家国有公司的控股权由山西省国资委划转至国资管理平台,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从“管资产”向“管资本”的转变,从构想变为现实。

二是推动新经济、新技术、新产业与资本市场深度融合。在新旧发展动能的转换中,并购重组的发现、甄别、培育、激励功能日益显现。高端制造、节能环保、生物医疗、新能源等新兴行业标的资产,占据2017年沪市重组标的的半壁江山;计算机通信、设备制造、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等高端制造和信息技术产业,占据四分之一。一批已经显示出强大发展后劲的企业,登陆资本市场,为后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一批尚未实现盈利或盈利不稳定、但具备发展潜力的新经济企业,通过并购重组进入上市公司,获得了急需的资金支持。例如,360科技通过江南嘉捷实现重组上市,带动实现我国网络安全技术体系自主可控,夯实我国网络强国的坚实技术基础,成为沪市“新蓝筹”行动的标志性事件。泛微网络现金收购上海市数字证书认证中心,完善协同管理软件中身份认证、电子签名和电子印章的集成应用。国电南瑞收购继保电气,获得智能电网保护与运行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有望在继电保护、轨道交通信号控制、电力调度自动化等领域取得新的技术突破。

三是推动跨境并购服务国家经济转型。2017年,沪市公司共实施重大跨境并购17起,涉及金额近1400亿元。同时,沪市涉及“一带一路”概念的400余家上市公司中,有超过200家已开展海外业务,其中半数公司海外业务收入占比超过50%。在相关主管部门的引导下,跨境并购不断规范,与新技术、新产品相关的实体制造业,成为并购的主流目标。“全球并购、中国整合”,成为资本市场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又一生动诠释。境内上市公司通过境外并购获得设计、研发、营销、服务等高端生产要素,不断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地位,改变着我国上市公司在全球价值链中的被动格局。郑煤机收购博世旗下起动机和发电机业务,获得启停电机和能量回收助力系统这两项混合和电动车型领域的重要技术,志在成为全球领先的起动机和发电机制造商;天华院收购德国高端装备企业克劳斯玛菲,有望通过收购成为全球塑料和橡胶加工机械设备市场的行业领导者;申达股份收购世界第三大汽车内饰零部件供应商IAC集团的汽车软饰及声学元件业务相关资产,成为全球领先的汽车内饰零部件供应商。

此外,并购重组提升上市公司质量的作用依旧明显。2017年,多家上市公司通过并购重组提升产品、市场及技术的核心竞争优势,处于行业周期性低谷的公司通过横向并购强强联合,实现优化经营、业务互补,提升市场占有率,行业竞争格局进一步优化。复星医药收购印度注射剂药品生产龙头企业 Gland Pharma,有望借助标的资产当前在美国和欧洲市场的领先地位拓展海外销售市场;老白干酒通过收购其它区域性白酒企业,丰富现有白酒产品香型并拓展经营区域;招商轮船收购集团四家同行业的水上运输公司,通过优化经营共同应对运价震荡下跌的周期,通过提升市占率增加定价权;中国重工通过债转股方式降低大船重工、武船重工等核心资产负债率,应对订单量持续大幅下滑的行业周期波动,公司盈利能力得到改善。2017年前三季度,已完成重组的公司共实现营业收入4767亿元,同比增长42.2%;实现净利润277亿元,同比增长132.8%。其中,近八成公司实现净利润同比增长,超过半数的公司净利润增幅在100%以上。

2、问:许多市场人士都感觉到,与以往相比,上市公司2017年实施并购重组十分谨慎,投资者也不再盲目追逐重组概念股,并购重组市场整体更为理性。能否详细介绍一下并购重组在这一方面出现的变化?

答:并购重组是证券市场资本运作的高级形态,交易设计复杂,涉及资金量大,股价高度敏感,不仅会对特定上市公司产生重大影响,还关系到资本市场整体的稳定规范运行,甚至涉及国家金融安全和金融风险防控。以往的重组实践中,一些上市公司大股东、实际控制人和重组方,将上市公司作为资本运作平台,脱离主业,违规使用借贷资金和杠杆资金,盲目追逐市场题材概念,意图短期套利,直接侵害上市公司利益。经过两年来证监会和其他金融主管部门的持续从严监管,并购重组市场秩序明显好转,服务实体经济功能发挥更加突出,出现了不少积极的变化。

一是并购标的回归实体本源。2017年,沪市并购重组更加围绕实体经济主轴,产业整合成为主流。传统产业上市公司通过产业并购切入新行业、新业务,成熟行业上市公司通过并购实现业务扩张和产业链整合。并购标的为高端制造业等实体产业的方案数量和交易金额,占比均超过7成。其中,汽车零部件、集成电路、生物医药、软件开发等行业的标的资产最受青睐,合计占比超过50%。这些并购标的,代表制造业发展方向,为上市公司接轨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增材制造(3D打印)、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提供了必要的技术储备和科技准备,加速传统产业上市公司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步伐,成为“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推动。此外,受国内消费升级带动,服装、化工行业整合加速,分别有10家和9家公司筹划重大重组,部分公司连续筹划多次重组,跨境收购和上下游整合同步发力,行业整体性进入升级重塑期。

二是估值溢价回归理性水平。统计显示,2017年沪市重组标的平均估值溢价率为350%,同比下降50个百分点。其中,产业整合型并购的平均溢价率为220%,与去年基本持平;跨界并购整体溢价水平,从2016年550%大幅下降至390%,跨界并购“双高”现象有所缓解。溢价率数据表明,上市公司收购资产更为审慎务实,“热点类”“时髦型”并购重组降温明显,并购资产的后续整合受到更多重视。

三是股价反映回归价值投资。2017年,沪市共有87家公司披露重组方案并复牌。复牌首日,超过半数的公司股价出现下跌,平均跌幅7.3%。剔除个股停牌期间大盘涨跌影响,近70%的公司股价在复牌后的一周内出现下跌,平均跌幅15%;上涨公司也未出现连续涨停,平均涨幅15%。24家方案存在较大市场质疑的公司股价于复牌首日跌停。这其中,个别“壳”特征较为突出的上市公司,复牌后跌幅更为明显。

四是举牌行为回归产业逻辑。2017年,沪市共发生超过5%的权益变动,即市场俗称的“举牌”36家次,较2016年的49家次同比下降27%,回落明显。其中,举牌方为产业资本的共17家,接近50%,而2016年产业资本举牌占比仅为30%。产业资本举牌,并不仅仅考虑资本收益,而是谋求实业资产的控制和协同,实现产业链的优化布局。例如,格力电器举牌海立股份,意在通过并购产业链上游关键零部件空调压缩机,弥补自身产能不足。长江电力举牌国投电力,有利于更好整合水电资源,实现一体化能源布局。这些蕴含产业逻辑的举牌,从另一侧面反映出并购重组回归实体经济的良好态势。

2017年沪市并购重组估值情况和股价走势表明,并购重组一二级市场估值差异正在收窄,短期套利空间受到压缩,产业并购的政策引导和利益约束双轮驱动格局已经形成。

3、问:近年来,交易所强化了并购重组信息披露一线监管,对于重组方案的事中问询,已经与证监会的行政许可和稽查执法形成前后协同的“全链条”监管格局。能否介绍一下上交所2017并购重组监管有哪些重点关注的问题?

答:上交所监管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主要是坚持监管和服务并举原则。服务上,就是要大力支持上市公司通过并购重组,实现转型升级和质量提升,并以此服务国民经济发展大局;监管上,就是要发挥刨根问底式监管问询的事中干预和矫正作用,严防并购重组成为不当套利工具和风险传递管道,抑制部分市场主体“脱实向虚”的不良倾向,切实维护并购重组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2017年,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和证监会的总体部署,上交所将防控市场风险、服务实体经济中心任务,牢牢嵌入并购重组方案信息披露问询中。全年累计审核重大资产重组预案99单,督促公司补充披露各类问题1100余项,要求中介机构发表意见800余次,监管约谈财务顾问10余次。经过监管,十余单“类借壳”、标的资产质量疑点明显和存在利益输送嫌疑的重组方案主动终止。这其中,重点关注以下5方面问题。

一是更加关注是否存在不当重组动机。将上市公司重组方案的问询,与大股东和实际控制人的资本运作、主要股东的股份减持、上市公司高管参与PE投资、上市公司与大股东的关联交易等行为一同考虑、组合监管,严堵通过并购重组“炒壳”“养壳”“保壳”、实施内幕交易、进行概念炒作、配合股东减持、向大股东和高管人员利益输送等违法违规行为。例如,某公司在2014年重组上市时曾做出业绩承诺,但置入资产历年均未能实现前期承诺业绩。公司仍持续多次实施现金收购,资产负债率出现异常。2017年上半年,公司拟再次高溢价收购某境外资产。对此,除三次问询重组方案、要求公司澄清市场质疑外,还督促公司召开媒体说明会,三次约谈财务顾问及券商合规负责人,并及时提请证监会派出机构现场检查。多措并举下,该公司终止了此次境外收购。

二是更加关注资金来源的合法合规。上市公司并购重组通常涉及大额资金流动,一些不具备资金实力的收购和重组方,通过高比例股权质押、高利率借贷等方式筹措资金,实施“高杠杆”收购。此类行为,不仅可能向证券市场传导金融风险,还容易诱发大股东侵占上市公司利益等违法违规行为,严重威胁上市公司后续经营。为此,要求相关方说明资金来源的全链条、全过程,直至最终的出资方。通过穿透式披露,将资金筹措和使用中的违规行为和潜在风险暴露出来,达到“以披露促合规”的监管目标。例如,某公司控制权转让中,权益变动报告书披露收购人资金来源于自筹资金和受托管理资金。经问询自筹和受托管理资金的最终出资方,收购人不再使用受托管理资金。

三是更加关注标的资产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会计信息是标的资产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尺,强化会计信息问询,是防范“带病”资产进入上市公司的重要抓手。在问询中,强调会计信息的“三印证”,印证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是否一致、前期披露与后期披露的会计信息是否一致、会计信息自身勾稽关系是否一致,全方位甄别造假和过度粉饰疑点。例如,某公司拟收购曾在股转系统挂牌的某建筑装饰工程设计与施工企业,交易构成重组上市。问询中发现,预案披露的标的资产财务数据与其前期在股转系统披露的财务数据差异巨大,财务真实性存在巨大疑问。经数次问询后,公司终止了重组。

四是更加关注重组后续整合和承诺履行情况。将重组问询、年报审核、临时公告监管结合起来,持续监管重组信息披露的前后一致性以及业绩承诺的完成情况,重点关注业绩承诺完成率逐年下滑、上市公司无法有效控制重组标的等异常情况,督促相关方及时、足额履行补偿义务。例如,某公司2015年收购某干细胞类资产,双方签订有业绩补偿协议,但该资产2015年与2016年均未完成业绩承诺,交易对方未按前期承诺履行业绩补偿及股份回购义务。而后,上市公司又发生与标的资产方的借款纠纷,公司无法审计标的资产的业绩完成情况。发现问题后,前后发出5份问询函,及时向投资者提示标的资产业绩承诺未完成、补偿义务未履行、大额商誉减值、丧失控制力等重大风险。经督促,大股东承诺协助解决相关纠纷并通过收购标的资产,弥补上市公司损失。

五是更加关注行业信息披露的可理解性。目前,越来越多的拥有新业态、新技术、新产品的标的资产,通过并购重组进入沪市公司。这些标的资产在商业模式、产业链条等方面,拥有独特性和创新性,非专业投资者难以透彻理解。为此,在继续强化原有财务和合规事项监管问询的同时,更加注重标的资产行业信息披露的可理解性。力求通过重组问询,引导上市公司通过浅白语言,说清讲明价值和风险。例如,某公司收购某互联网数字营销类资产,预案称该资产自主研发的智能投放系统,可以实现互联网广告的自动生成及智能化自主调整,与传统的营销类公司经营模式区别较大。问询中,重点要求结合标的资产的客户获取方式、盈利方式、核心技术应用、行业发展阶段与发展趋势、同行业公司对标等情况,详细说明标的资产的商业模式,便于投资者理性决策。

2018年,上交所将在继续从严监管并购重组的基础上,着力提升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大局和上市公司发展的意识和能力,重点支持新技术、新业态、新产品通过并购重组进入上市公司,继续支持产能过剩行业的兼并重组和产能出清,在规则优化、政策咨询、方案调整、培训指导、技术保障等方面提供“一揽子”服务,发挥好并购重组在支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升上市公司质量中的独特优势,打造一批助力国家经济发展、具备新经济要素、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回报投资者的新蓝筹上市公司。

延伸阅读二来源:上交所官网

延伸

阅读三

李迅雷: 2018房地产投资回落 制造业、消费升级是新机会

2018年1月31日至2月2日,融资中国2018(第七届)资本年会在北京四季酒店隆重举行,来自政府机构、金融机构、投融资机构、第三方财富管理、以及热点、大型企业、上市公司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新时代背景下的股权投资行业趋势和方略。

2月1日,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副理事长李迅雷发表主旨演讲,并对2018年宏观经济进行展望。他表示,剔除外部因素,2017年投资增速在回落且2018年面临着中美贸易摩擦。他预测,2018年,中国整体经济走势仍处于平稳下行的阶段,但下行幅度不会太大。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一轮经济反弹中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模式没有发生变化。

李迅雷强调,投资主要还是靠房地产和基建投资两大因素。“这两大因素在今年可能有所回落。我认为制造业投资相对乐观一点,因为在投资中,制造业投资是占最高的。”

李迅雷直言,他对2018年消费不看好。他表示,收入差距在持续扩大,而拉动消费增长的主力人群是中低收入群体。对于消费升级,李迅雷认为,在中国,有20%的人群才是消费升级的对象,他们消费在哪里,哪里就是投资的机会点。此外,由于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医药消费,大健康也是值得关注的。

在政策方面,他预测,金融严监管仍将持续。“在政策上把握两点:一个是稳中求进,一个是底线思维。”


以下为2月1日融资中国资本年会,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的主旨演讲实录:

李迅雷:非常感谢融资中国的邀请,今天跟大家交流一下我个人对于2018年的宏观经济以及资产配置的观点。

首先要改变我们的看法和思路。我们过去一直在想,2018年经济增速会多少?我们处在周期的底部还是中部?其实这都不重要,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周期的思维判断机会呢?此外,我们总是在问股市什么时候变成牛市和熊市?我们不应该用传统的思想和传统的思维判断、预测未来,这样会影响你的投资资产配置收益。

总体来讲,2018年,外部环境对中国经济影响并不大。虽然有美国的加息,但是美国的加息已经在美联储报告当中写明了,2018年预计会有三次。我认为美国经济今年的复苏不会比2017年更加强劲,我个人判断也就两次,所以对中国利率上升压力并不太大。我们未必一定要把美国的加息跟中国是否加息联系在一起,因为这两套金融体制是不一样的。

很多人认为,美联储的缩表特朗普的减税,对中国会带来一定的压力,压力肯定有,但是必须量化。这个量化就是影响是不大的,因为我们一定要算实际税收水平到底有多少,根据我的计算,美国企业实际所得税率并不是30%,而是19%,所以即便降到了20%,实际上也只能够降到16%,实际溢价小很多,这样对中国影响也不是很大。

要强调的是,在判断目前中国通胀水平的时候,不要根据国家CPI数据来判断。总体判断,我们目前的利率水平并不算高,因为我们CPI权重上是有问题的,我基本结论是,在过去十年当中,我们CPI每年平均低出1.2个百分点。讲更加实际的问题,因为全球经济的复苏对中国GDP的贡献也是比较明显的。大家知道国家统计公布的2017年GDP增长了6.9%,2016年是6.7%,中国经济经过6年的下行之后首次出现了回升。但是如果把外部因素剔除之后就会发现,2017年外贸对GDP的贡献是0.2,2016年是负0.5个百分点,把这个剔除,2016年投资和消费对GDP贡献是7.2,2017年是6.7,所以实际上经济是往下走的。所以,把外部因素剔除之后,我们看到2017年投资增速在回落,消费基本持平,而且2018年面临着中美贸易摩擦。特朗普发表了咨询报告,他提到中美关系是竞争对手。此前他的讲话还比较温和,现在成了竞争对手,中美之间对立可能会更多一些,这是一个偏负面的因素。但是中美之间,肯定是既有合作也有竞争,总体影响还是中性的。

2018年,整体经济走势仍处于平稳下行,但下行的幅度也不会太大。因为这一轮经济反弹中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模式没有发生变化。我们发现,投资主要还是靠房地产投资和基建投资两大因素,这两大因素在今年可能有所回落。制造业投资比较乐观一点,因为在投资里制造业投资是占最高的。2018年需要关注的是民间投资回落问题,过去两年中国经济拉动主要靠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的投资,民间投资由于整个融资成本的上升,投资意愿显得不足。所以2018年总体来讲,我觉得是可控的。

消费上,我认为并不乐观,很多人非常看好消费升级,但总体消费是不行的。为什么不行?因为收入差距继续在扩大。居民可支配收入虽然在上升,但是实际上增速在回落,而且我们在看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时候,一定要看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中位数,不要看人均。因为拉动消费的主力是中低收入群体,而不是高收入群体,高收入人群群体的消费增长对我们拉动是非常少的。整体来讲,我2018年消费并不看好。

从政策角度来讲,我们过去所面临的问题依然还是没有解决,所以金融监管、严监管还是一个要持续的。在政策上的把握两点,一个是稳中求进,一个是底线思维。一是维持去杠杆、去泡沫的势头。对我们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来讲,也面临着资管新规对我们潜在的影响,这个影响是多方面的,也是非常深远的。未来资金池、资产错配等问题,一定会有解决的方案。当然去杠杆是长期性的,不是短期就解决的,尤其金融领域,金融的机构要做的就是风险管理。本身没有杠杆就没有金融,所以要把杠杆调整到合理的水平。

那对2018年来讲,大家所关注的几大问题。

第一个方面,增速会回落,也就是说我们的经济,潜在增速在往下走的,民意增速也会要有回落。在这种背景之下,如果加息,融资成本进一步提高,这对增长是不利的。

第二个方面,通胀率,大家担心通胀,我认为PPI在向CPI传导,但是这个传导也不是非常畅通,因为我们上游可以通过供给侧限制,下游都是民营企业为主,有资本调解的功能,消费不振的话怎么使CPI上行呢?我们发现2月份的CPI会上升到3%左右。随后,CPI会有所回落,整体CPI水平比今年抬高,也是在2.5,这是一个可控的范围。

第三个方面,人民币汇率,大家过去认为人民币要贬值,实际情况来讲,2017年人民币出现了明显的升值。2018年人民币应该还是可控的,这样的话也不会对加息产生一定的促进因素。如果人民币贬值压力大的话,可能会加息防止外汇的流出。现在国内理财产品利率水平还是维持在比较高的位置,去支撑美元跟人民币之间有套利空间,反而使得美元的回流。

第四个方面,美联储加息,这个影响不大,因为已经反映在大家预期里。我的观点是,操作利率会上调,但是可能也是前高后低。总体的判断,我觉得今年的货币政策是中性,金融监管会收紧,但是市场融资成本应该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对于经济的判断大家更多应该关注经济的质量,而不是经济增长的比例。长期来讲,中国经济肯定是下行过程。当你的存量越大的时候,增量对存量的影响是越来越小,这是一个数学问题,不要有任何的期望,中国经济回升到7%,甚至10%这是不可能的,这也没有必要了。

从结构变化的角度去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去产能、去库存,去的是传统产业,但是还是要补短板,补短板补的是什么方面就看投入,所以结构性机会需要把握两方面:一个从投入角度,一个从需求的角度。从投入的角度来看,中国在研发投入上,主要投入电子通信、科学工程与技术,地球物理、农学这几个方面。尤其在电子通信里边投入是巨大的,投了必定有产出。

2015年,计算机、电子通信和医药三个领域投入较多。再细化,国家对电子通信领域里芯片、半导体的投入是巨大的。过去中国在芯片领域中的进口总额超过原油进口量的。我们一直落后于别人。当我们巨量投入之后,别人速度放缓了我们还按照原来的速度,就有赶超的机会。比如像人工智能,环保节能这些领域,是国家今后重点投入的领域。

从需求端来讲,我前面讲到对中国的消费并不太看好。但是结构在发生变化,很多人说,中国人均GDP达到8千美元就是消费升级,这是错的。不能按照日本、美国人均GD达到八千美元来计算,他们八千美元相当于中国目前的12000美元,因为美元也是在贬值的,货币都在超发的,所以我们不能用现在的现值来对应十年前。

我讲的消费升级,就是中国20%的人口在消费升级。所谓的二八现象,20%的人口占中国人口的将近3亿人,中国3亿人口的消费升级,这些人均可支配收入在不断上行,跟我们10亿社会差距不断的拉大,精准投资就要找到这些机会所在。占中国人口20%的群体消费什么,你的投资机会就在哪。

2018年还要关注大健康,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消费的升级非常明显。比如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医药消费是非常惊人的。另外,需要关注偏高端消费。

所以整体来讲,我对资产配置的观点还是跟经济结构变化相契合。投资不应该注重面,而是从面到线。我们过去投资都是注重面的投资,比如西部大开发,东部振兴,中部崛起,现在行业集中度在提高。随着经济的分化,我们要找行业的龙头,配置的房子应该是在经济聚集的地方,随着人口的流向变化进行投资。所以第一步应该从面到线,所谓的线就是像杭州湾、粤港澳湾区。

时间关系,我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作者:李迅雷  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副理事长

延伸阅读三来源:首席经济学家论坛

延伸

阅读四

李迅雷2018年股市几点思考:别再纠结于风格切换

2018年股市几点思考:别再纠结于风格切换

遇到不少人问我2018年股指会到多少点,或投资风格会否转换,创业板会否有反转机会。我认为,预测市场就像求解一道无解题,搞再多的参数和假设,都无助于提升结论的准确性。专业人士预测结果的准确率未必比非专业人士的预测结果高。尽管如此,我仍试图从宏观角度对2018年的资本市场提出一些思考,我认为社会在进步,经济结构在变化;市场开放度提高后,投资理念会进一步趋同,所以,投资操作也要与时俱进,切勿刻舟求剑,被过去的思维定势所左右。

经济下行带来ROE上升:利好股市

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18年的发展思路上,不像往年那样,总会提一下适度扩大总需求,干脆就不提了,表明了中央对于提高经济质量的决心。事实上,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消减,高增长已经成为历史,经济步入中速增长阶段,是有利于中国经济转型的。这也是本人一直强调的经济步入存量主导阶段。

增量经济主导阶段,增量对总盘子的影响比较大,带来了趋势性机会,但随之而来的是债务上升、产能过剩、资产泡沫等诸多问题。存量主导阶段,经济结构优化,行业集中度提升,对股市而言,结构性机会大于趋势性机会。

在优胜劣汰的趋势下,一批优质的上市公司ROE上上升,于是就有了漂亮50的出现。以钢铁行业为例,2003年A股出现了“五朵金花”行情,那个时候,中国经济处在10%以上的高增长阶段,粗钢产量的增速接近30%,我们当初就推出了《未来蓝筹》一书,认为中国经济进入重化工业化时代,大市值蓝筹股很具有投资价值。如今,粗钢产量的增速基本维持在零附近,钢铁行业的投资负增长。因此,2016年以来的这轮钢铁股行情,其实就是在压缩产能、环保限产背景下钢铁行业存量调整、结构优化、行业集中度提升的结果。

从总量的角度看,我发现过去6年来,制造业的投资增速一直在下行,但制造业对GDP的贡献比例的下行速度,显然慢于投资增速的下行速度,这意味着制造业的效率在提升。A股3400多家上市公司中,制造业的上市公司最多,而且,上市公司中的大部分属于行业中的佼佼者。也就是说,制造业步入存量主导时代,对制造业上市公司整体而言,是有利的。因为存量格局下,行业的集中度必然要提升,优胜劣汰的结果对上市公司做强做大有利。

A股持续瘦身提升估值水平

自2015年6月上证综指从5000多点下跌以来,市场调整时间已经持续了2年半,据说2017年75%以上的股票是下跌的,其中创业板指数的跌幅超过10%。市场的持续调整,使得A股的估值体系趋于合理。

随着A股市场的逐渐开放,A股行业定价也存在全球化的趋势,我们对中美的市盈率体系做了详细研究,很多细分行业和龙头个股的估值要低于美股,而整体来看中国的估值水平和个股质量并不比美股差。

当然,用当前A股市场正在“不断消减的泡沫”与当前美股市场正在“不断上升的泡沫”做彼此之间的估值比较,并不见得合理,但至少也能说明,A股市场长期高估值的时代似乎正在淡去,如果2018年这些高估值的股票出现“超跌”,则同样会酝酿出新的投资热点。

坚守价值 淡忘风格

为何很多投资者总是盼着新的一年市场出现“风格切换”?2018年只是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一个计数,旋转方式和风格与2017年及之前的无数个年份并未显著差异。同样道理,股市也会延续它的过往特征与惯性,可能会出现估值逻辑的逆转或风格切换,但其频率也不应该以年为单位。

2017年价值投资理念被普遍认同,它是建立在存量经济主导下的“量缩价升”基础上的,而10年之前的价值投资理念被广泛接受,它则是建立在增量经济主导下的“量增加升”基础上。因此,称当前为“新价值投资时代”,我觉得还是有一定道理,它区别与过去的所谓“价值投资”。如果说的更尖刻一点,过去所谓的价值投资时代,只是恰好遇到重化工业化,大市值股票得以“价值回归”,投资者只是瞎猫碰到死耗子,找到题材疯炒一把而已。故过去的价值投资时代其实是“伪价值投资时代”。

如今,随着两地资本市场的相互开放,南下的资金与北上的资金相互融合,监管理念和投资理念也日益趋同,转送股的游戏玩不下去了,壳资源的游戏被限制了,军工概念、国企改革概念、区域振兴概念以及太多的没有技术含量、没有业绩提升的伪概念将不断被冷落。

我认为,A股市场的“存真去伪”才刚刚开始,因为A股市场的退市案例很少,将来应该会有不少公司伦为类似与香港的“仙股”,被市场所遗忘。在美国股市上如果股票的价格长期低于某一价格就会被摘牌,而目前国内A股还没有出现价格低于1元的股票,将来一定会有一大批股票的股价低于1元。不过,这个过程将是十分痛苦的过程,很多个人投资者会因此而离开股市。

有人说,今年价值股的价值已经兑现了,估值洼地已经被填平了,因此,就该切换风格。我觉得,价值需要去挖掘,投资永远是着眼于未来。但由于人们对未来的风险和收益的预估总是存在偏差,这就使得一大批真正价值股的估值水平总是被大大低估,一大批伪价值的估值水平总是被大大高估。

在过去10年里涨幅超过10倍的股票应该有一百个吧,今后难道就不会再有了?一定还会更多,因为A股体量在不断增加。这就需要去深度挖掘。我认为中国的价值投资时代才刚刚启程。

精准投资时代:围绕科技进步与消费升级两大主题

我没有行业研究的经验,更没有具体研究过A股市场,所以,对于股市的投资建议也无从谈起。不过,从宏观自上而下的角度看。我首先看到的是经济在转型,旧的动能在衰落,新的动能在提升,虽然提升的动力还不够大,但确实在逐步增大。中国经济转型若要成功,则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增速一定要维持高增长。

从经济转型的角度看,既然产业升级需要靠技术进步来推动,那就需要研究哪些行业的研发投入量更大,其成长机会也就更大。从大类行业看,我国在电子通信、核科学、工程与技术、地球与科学及农学等领域的投入较大,如果再进行细分,发现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等细分行业成为R&D经费的投入重点。

例如,半导体行业是中国政府巨额投入的战略性行业,此前的投入一直没有满意的回报,但近来据说是随着摩尔定律的“放缓”,给了中国半导体行业赶上的机会。中国每年在芯片方面的进口额高达1.6万亿元(人民币),据说超过原油的进口额,如果能从部分替代变成完全替代,将给中国半导体企业带来巨大的商机。如今,政府还在继续投入,设立的半导体产业基金总和是万亿级的,因此,这个行业就值得看好。

此外,如人工智能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也将导致多个产业领域的变革,从而带来新的投资契机。

消费值得看好吗?当然值得看好。尽管我并不认为2018年的消费增速会上升,我也不认为消费真的能替代投资增速回落,成为稳增长的支柱。我不认为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就是消费升级的标志,因为第一,我国人均GDP中所含的居民可支配收入偏少,成色不足;第二,按不变价格计算的人均GDP要大打折扣。此外,我也不认为消费升级具有普遍性。

但我看好的是中国3亿偏高收入群体的消费升级,因为其规模之大已相当于美国的总人口,其购买力水平可以与韩国媲美。此外,人口老龄化与少子化也是今后消费转型和升级的一个长期投资主题,它带来了服务消费如健康养老、教育娱乐、医疗服务等消费增速的持续上升。此外,随着5G的推出,中国在通信领域将领先于全球,这将进一步支持网络消费、网络金融等新型服务业更快发展。

大数据、数字货币、精准扶贫、精准滴管、基因检测、定点清除……当这些名词已经让我们耳熟能详的时候,其实也就表明当今社会步入了数字时代,过去我们推出了很多宏大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如东部优先、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这意味着中国的每个角角落落都需要大力发展经济,但事实上,产业发展的结果一定是集聚而非分散,经济结构的合理模式是规模经济,而非天女散花。

如今,东北的人口不断减少,西部的经济增速在放缓,中国的人才一定是集中在发达地区而非不发达的偏远地区。即便在东部地区,同样出现京津冀人口在流失、长三角经济在分化的现象,珠三角人口大量流入,最具竞争力,但也不是铁板一块。为此,当前的区域振兴口号也变得越来越“小而精准了”,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提到了发展“粤港澳湾区”,民间则看好杭州湾湾区。

经济发展越来越趋向于精准开发,投资也同样需要精准,即要从过去的“面”——炒地图、“线”——炒概念,到如今要选择“点”——细分行业龙头。如果总在期盼“创业板是否该涨了”,或者“是否该轮到二线蓝筹”等,窃以为这种老套路已经OUT了。

延伸阅读四来源:新浪综合

延伸

阅读五

李稻葵:我理解的新征程 新思路 新机遇

2018年1月28日,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指导,中国企业评价协会主办、万里智库作为战略合作的第十六届中国企业发展高层论坛,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召开,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先生作主题演讲。

以下为发言实录:

关于新征程,我的理解是十九大闭幕之后,我们国家描述了一个宏伟的发展蓝图,实际上也是给我们描绘了一个新征程。我认为,新征程的关键词就是要保持高质量的增长,高质量增长的关键词就是平稳的可持续增长。为什么这样讲呢?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做了一点测算,如果我们能够从2018年到2050年保持4.1%的增长速度,到了2035年我们国家的发展水平用人均GDP测量的话就能够达到500万人口以上大中型国家的前三十强,2050年就进入前二十强。不需要快速的增长速度,4.1%就够了,但关键是要平稳,不能摔跤,不能出现颠覆性的错误。

具体来说,未来七年平均保持5.5%。不快吧?去年是6.9%,今年是6.8%,未来七年平均5.5%,接下来十年保持4%。这就是金融危机爆发前后韩国的发展速度,再接下来十五年保持3%,现在南非、俄罗斯等等国家衰退之前都在保持这个速度,按照这个速度发展就够了。把高质量换成我们经济学增长的目标来看,就是要维系可持续,坚决不能犯颠覆性的错误。但是就国家层面而言,绝对不能出现金融危机,历史经验告诉我们,金融危机会让经济发展的时钟倒拨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第一条就是风险防范,尤其是金融领域的监管要加强、排毒要加强,就是排掉有毒资产。最近两个星期银监会、证监会出现了很多非常密集的政策,对于通道业务和私募基金对银行贷款的通道进行严格的管制。防风险的背景就是不摔跤,坚决不发生金融危机。

其次是要有持续的、不竭的增长动力。就算是已经到了全球最领先的企业还是要往前走。比如我们的华为,至少不能看错方向。日本就走错了,高解析度辨识的方向走错了就完蛋了。华为大的方向不能错。国家层面是不能摔跤,不能出现金融危机,不能出现社会动荡,对企业的要求就是创新和研发必须赶超,如果到了世界领先的话必须保持。除了这个之外还有一条,就是劳动力素质必须提高,未来中国的产业能不能留在中国,我们的企业能不能继续在中国生产,说到底就是劳动生产率要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要跟我们的工资赛跑,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速度要打破工资增长的速度才能够让我们的企业有生产的优势,否则的话就跑到印度和美国去了,这是对我们提出的新要求。

我的理解是,新征程对企业而言就是要求我们的企业必须要升级:研发要升级、劳动力素质要升级。劳动力不仅要打得过国外的劳动力,而且要打得过机器。人工智能不能替代我们的工人,我们的工人必须要干机器干不了的事情,必须要驾驭机器。当然,部分是全社会的工作,和企业也有关系。而对企业而言,就是必须要到国际市场上,要在国际市场这个战场上能够打得赢。比如中航油周总有天问我这个问题,竞争对手是在国际(层面的),上游的资源、下游的服务如果搞不好,别人就不用你的油了。

那么新机遇是什么?中国经济现在的新机遇,本质上是我们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个新的发展阶段的的确确有很多新的机遇,当然也有挑战。市场做大了,如果欧盟按照各个国家来单算的话中国应该是全球第二了,现在还是在往前赶,估计不到2030年就应该超过美国了。市场做大了以后就能够支撑得起大企业,大企业就能够砸钱去搞大研发,也可以在国际领域整合他人。

我们的要素价格变了。的确,过去便宜的劳动力现在贵了,劳动力的价格和劳动工资比上涨得非常快,年年超过GDP的增长速度,但是我们工程师的价格还很便宜。中国的企业一定要明白这一点,中国的工程师是极其“物美价廉”的,性价比极高的。从根子上讲,中国培养工程师的能力是很强的。《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每年4-5月都会发布全球大学的评估,应该是美国最权威的,也是美国的家长最爱读的,这家杂志是《US News》和《World Report》的并购,连续两年把清华大学的工科教育排到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前面,也就是第一名。

开始的时候我在清华感到非常惊奇,觉得是不是在忽悠我们?结果连续两年都是排在第一,去年年底12月份麻省理工学院第一次把他们的董事会放到了美国之外召开,就放在北京清华大学旁边,专门派了一帮人到清华大学调研,研究为什么中国的工科教育能够做到这样(好)。我们的工程师本科毕业稍微训练一下就可以搞设计了,国外不行,我专门到MIT调研了一番,他们四年的工科学生其中两年是通识教育,毕业以后干不了活。

刚才国强主任说华为有十万多人搞研发,要是到硅谷的话绝对搞不起,一个人的工资就要三十多万美元。这些研发队伍都是工程师,不是一般的蓝翔技校毕业的,所以一定要抓住机遇。我们的三一重工厉害、中联重科厉害、大疆厉害、华为厉害、高铁厉害,背后都是这些工程师。

由于中国的企业做大了,中国的市场做大了,中国的企业升级了,现在我们的技术便宜了。以前技术很贵,一条生产线包括技术要花很多钱,现在我们在国际上买得起了。我们的企业到德国并购很多企业,主要就是买技术,所以技术相对便宜了,劳动力相对贵了,土地贵了,环境贵了,环境排污费贵了,这是新的机遇。

此时此刻2018年的重要机遇是什么?尽管2018年有特朗普在美国折腾,叫嚣要对中国进行贸易制裁,很可能会有制裁。作为学者,我认为国家应该会反制,虽然有这种噪音,但必须看到2018年整体国际经济形势是不错的,整体的国际经济是回暖的,美国自己的经济也在回暖,因为是这一轮特朗普主要的税改发力点不是企业,美国的企业交的税很少,2016年不到六千亿美元,不到整个联邦税收的十分之一。美国的税收主要是来自于个人所得税和五险一金,就是养老、退休和医疗。

这次特朗普减税主要的发力点是在需求侧,不是供给侧,使得经济短期内消费得到刺激,贸易逆差还会增加,这对大家而言短期内是个机遇,美国的经济短期内还会回升,尽管搞了贸易保护,全球经济在2018年还会再回升。但是也要注意,很多人说美国经济已经连续将近八十个月扩张了,衰退的时间也不远了,所以大概还剩下一两年美国经济扩张的空间,世界经济还在稳步回升,包括欧洲经济,所以新机遇也体现在当前整个国际市场总体上讲是好的,在市场比较好的情况下大家应该适当地抓住机遇,根据自己行业的特征进行一点扩张。

最后是新思路,因为我们是企业发展高层论坛,企业的新思路何在?我特别赞同刚才国强主任说的,企业家的语言是必须要有全球视野。我们中国的经济要升级,国家继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强国,一定是企业全球范围要能排得上号,竞争要能打得赢,所以要有全球视野。

我们必须要在全球范围整合资源,国外有什么好技术,比如德国的中小企业很便宜,如果缺了某个核心技术,比如液压的零部件或者铸铁不过关,德国的中小企业可能是好几代人、两三代人研发这么一个技术。很多中小企业确实是想出售,他们的原因可能在于传不过三代。上次我碰到一个女的,爷爷创办的企业爸爸继续做,到了第三代没有儿子,一个女士四十多岁了还搞铸铁,她对这个没兴趣,实在难以为继,然后就卖给了我们的一个民营企业家。别看只有二十多人的企业,技术已经积累多少年了,把这些技术买过来,一下子铸铁技术就上去了。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我们的企业家必须在全球范围内琢磨一些好的技术,可能你会说不懂外语,德语也搞不懂,不要紧,德语很少有中国人能够学通的,因为语法结构极其复杂,即便是本科学德语的都不敢拍胸脯跟我讲他的德语语法是正确的,英文还比较简单,但是没有必要学德语,找个当地的德国人就行了,帮你跑一跑就整明白了。我的意思是要在全球范围内整合资源找技术,我呼吁我们的企业家一定要用好国际人才,一定要有这个心态,不要怕外国人。

我碰到过很多中国的学者,见到外国人就挠头,绝对不要怕他们,都是人,有什么好怕的?我在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当时创办的时候我就说必须要找外国人,以前我们是拜犹太人为师,四个导师都是犹太人,今天反过来雇犹太人,请犹太人当我的学生。现在英语材料不用操心了,绝对是百分之百过关的,我们的材料拿出去都没有问题,而且犹小伙子都讲清楚了美国谁厉害谁不厉害,谁是在美国思想界有影响力、有发言权的。现在我们中国大了,各位是老板、是甲方,还怕外国人干嘛?多用外国的人才为我们服务。

举个例子,吉利汽车确实是搞得好,不是给他们做广告。十年前吉利车谁去买?零部件一两年就坏掉了,现在吉利把沃尔沃都买下来了,当然也是李书福运气好,第二年就赚钱了。不光是这样,吉利并购了沃尔沃以后,李书福反复强调必须要做文化整合,国外的工程师要向中国人学习,中国人也要向外国人学习。吉利的自主品牌去年第一了,每年都出大车型,都是非常棒的车型,SUV设计得很漂亮,开起来你绝对会认为是一个进口车。为什么?整合人才、整合研发就上去了,所以中国的企业办成国际化企业,吉利是其中之一。

新思路就是全球视野,到国外去寻宝采药,缺什么补什么、补什么找什么,一定要用好洋人。

总之,要有新思路,利用好当前的国际经济形势这个大好时机,做好思想准备。美联储加息,今年可能会加快引发金融动荡,但是金融动荡之前经济形势是不错的,用好抓住当前大好时机,通过全球视野在全球范围内整合资源、雇用员工,来了以后按照我们的形式办事,给他们学习十九大报告,翻译成英文,有什么不可以?统一思想,如此,我坚信各位企业一定能够上新的台阶,一定能够为2035年和2050年的目标做出自己的贡献。

延伸阅读五来源:云帆商业评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