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习近平凉山考察:一定要驱走愚昧落后贫穷这些“鬼”

2018-02-12 中国金融信息中心


 


CFIC导读:

2月11日上午,正在四川省考察的习近平深入大凉山腹地,走进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沿着崎岖山路,他走访贫困户,并与村民代表、驻村扶贫工作队座谈交流,结合当地特点给村民们支招致富路。在彝族贫困家庭节列俄阿木家,习近平同村民围坐在火塘边拉起了家常,同大家共谋精准脱贫之策。习近平表示:“我们人民的美好生活,一个民族,一个家庭,一个人都不能少。”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o055157gxq3&width=500&height=375&auto=0视频来源:央视新闻

2月11日上午,正在四川省考察的习近平深入大凉山腹地,走进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沿着崎岖山路,他一一走访贫困户,并与村民代表、驻村扶贫工作队座谈交流,结合当地特点给村民们支招致富路。

习近平表示,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一个家庭、一个人都不能少。

— 1 —

彝族小姑娘为总书记演唱《国旗国旗真美丽》,总书记祝愿孩子们都能过上幸福生活

在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总书记走进贫困户吉好也求的家,仔细察看一家人生产生活情况。

得知10岁的吉好有果喜欢唱歌,总书记问她:“要不要唱一首啊?”小姑娘爽快地回答:“要!”话音刚落就唱起在学校学的《国旗国旗真美丽》。

纯真的歌声打动了在场的人们。总书记带头鼓掌,称赞她唱得好,发音很准。

习近平对吉好也求一家人说,看着你们生活一天一天好起来,我很高兴。希望孩子们都能过上幸福生活。

— 2 —

习近平总书记对彝族乡亲说:一定要驱走愚昧落后贫穷这些“鬼”

一位彝族村民告诉总书记,以前她生病了,以为是有鬼附身,后来村干部告诉她,“鬼”就是那些不讲卫生滋生的病菌,只要改变生活习惯,把家里和个人的卫生搞好,就会少生病。

听了她的叙述,习近平接过话来说,过去的确是有“鬼”的,愚昧、落后、贫穷就是“鬼”。这些问题解决了,有文化、讲卫生,过上好日子,“鬼”就自然被驱走了。

习近平总书记在凉山考察脱贫攻坚工作时强调,打赢脱贫攻坚战,特别要建强基层党支部。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要真抓实干、坚持不懈,真正把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 3 —

彝族同胞向习总书记敬献查尔瓦,唱起《留客歌》

离开昭觉县解放乡火普村时,村里的男女老幼排起长长的队伍,同总书记依依惜别。

村党支部书记向总书记献上彝族传统服饰查尔瓦,表达对总书记的爱戴和感激。总书记身披查尔瓦,同乡亲们握手道别。

“习总书记卡沙沙(谢谢)”“习总书记库史木撒(新年好)”“习总书记子莫格尼(吉祥如意)”,问候和祝福声此起彼伏。

队伍里有人唱起彝族民歌《留客歌》,乡亲们跟着唱了起来。深情的歌声表达了彝族同胞对党的感恩之情,唱响了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

本文作者:霍小光、鞠鹏、谢环驰

本文来源:微博@新华视点,微信公众号“新华每日电讯”,央视新闻

延伸

阅读一

重磅视频!习近平彝家火塘话脱贫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q0551sz2m1a&width=500&height=375&auto=0

2月11日上午,正在四川省考察的习近平深入大凉山腹地,走进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沿着崎岖山路,他走访贫困户,并与村民代表、驻村扶贫工作队座谈交流,结合当地特点给村民们支招致富路。

在彝族贫困家庭节列俄阿木家,习近平同村民围坐在火塘边拉起了家常,同大家共谋精准脱贫之策。习近平表示:“我们人民的美好生活,一个民族,一个家庭,一个人都不能少。”

本文作者:申勇 爱民 李铮 史伟 汉明 米鹤 关舟 晓鹏 德文 晓光

本文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延伸

阅读二

习近平在大凉山(大量现场图片) 

习近平给大凉山村民支招致富路

2月11日上午,正在四川省考察的习近平深入大凉山腹地,走进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沿着崎岖山路,他一一走访贫困户,并与村民代表、驻村扶贫工作队座谈交流,结合当地特点给村民们支招致富路。

习近平表示,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一个家庭、一个人都不能少。

彝族小姑娘为总书记演唱《国旗国旗真美丽》,总书记祝愿孩子们都能过上幸福生活

在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总书记走进贫困户吉好也求的家,仔细察看一家人生产生活情况。

得知10岁的吉好有果喜欢唱歌,总书记问她:“要不要唱一首啊?”小姑娘爽快地回答:“要!”话音刚落就唱起在学校学的《国旗国旗真美丽》。

纯真的歌声打动了在场的人们。总书记带头鼓掌,称赞她唱得好,发音很准。

习近平对吉好也求一家人说,看着你们生活一天一天好起来,我很高兴。希望孩子们都能过上幸福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对彝族乡亲说:一定要驱走愚昧落后贫穷这些“鬼”

一位彝族村民告诉总书记,以前她生病了,以为是有鬼附身,后来村干部告诉她,“鬼”就是那些不讲卫生滋生的病菌,只要改变生活习惯,把家里和个人的卫生搞好,就会少生病。

听了她的叙述,习近平接过话来说,过去的确是有“鬼”的,愚昧、落后、贫穷就是“鬼”。这些问题解决了,有文化、讲卫生,过上好日子,“鬼”就自然被驱走了。

习近平总书记在凉山考察脱贫攻坚工作时强调,打赢脱贫攻坚战,特别要建强基层党支部。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要真抓实干、坚持不懈,真正把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彝族同胞向习总书记敬献查尔瓦,唱起《留客歌》

离开昭觉县解放乡火普村时,村里的男女老幼排起长长的队伍,同总书记依依惜别。

村党支部书记向总书记献上彝族传统服饰查尔瓦,表达对总书记的爱戴和感激。总书记身披查尔瓦,同乡亲们握手道别。

“习总书记卡沙沙(谢谢)”“习总书记库史木撒(新年好)”“习总书记子莫格尼(吉祥如意)”,问候和祝福声此起彼伏。

队伍里有人唱起彝族民歌《留客歌》,乡亲们跟着唱了起来。深情的歌声表达了彝族同胞对党的感恩之情,唱响了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

本文作者:霍小光 

摄影:鞠鹏、谢环驰

本文来源:新华视点微博

延伸

阅读三

习近平当年为何主动申请下基层

1982年3月至1985年5月,习近平同志任河北省正定县委副书记和书记,在正定工作了三年多。近期,《学习时报》陆续推出习近平在正定的系列重大报道,其中展现了很多鲜为人知的从政细节、工作经历等。习近平以其几十年来一以贯之的为民情怀、实干精神、使命担当,为全党树立了学习的榜样。今天,党建网微平台带您了解30多年前的习近平。

1984年10月,习近平在正定县街头发放《民意调查表》

采访对象:周伟思,1952年生。曾当过知青、工人。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河北青年》杂志社工作。1984年,采访时任正定县委书记习近平,撰写报告文学《而立之年》。2014年退休。

采 访 组:《学习时报》记者 邱然 陈思 黄珊

采访日期:2017年3月24日

采访地点:中央党校电视台演播室

采访组:周伟思同志,您好!1984年,您在《河北青年》杂志社工作期间,采访习近平同志并撰写了一篇反映他主政正定期间真抓实干、锐意改革、积极进取的报告文学——《而立之年》。你们聊的时候,习近平同志有没有谈到他当时为什么从中央军委办公厅下到地方来工作?他主动做出这个转变的心路历程是怎样的?

周伟思:这是我问习近平的第一个问题。我说,你从清华毕业,穿上军装,到军委办公厅工作,一下就站到了很高的起点上,应该说前途无量,这些简直是我们想都不敢想的。可你为什么放弃这么好的条件,主动申请到一个小县城做基层工作呢?你的初衷是什么?

按照那个时代的语言特点,人们可能会回答“为了深入基层锻炼”“更直接地为人民服务”等等。但他并没有说那些绝对正确、随口就来的套话。

习近平对我说,他回到北京后,在清华上学期间也好,到军办工作后也好,节假日偶尔会参加一些同学、朋友的聚会。这些聚会,也多是知青“插友”的重逢,当年大家是一起下去的。他那些发小和同学基本都是高干子弟。“文革”结束,这些人的父母平反或升迁后,他们也陆续从各地回到北京,生活条件一下跃升回来。这样,许多人对自己在运动中、在插队时所遭受的“苦难”,或多或少都产生了一种“补偿心理”。不少人这样想:我本不该受那么多罪,现在好不容易有了弥补的机会,应该好好犒劳一下自己,就会有意无意地注重物质享受,安于现状。

对于这类现象,习近平开始倒没觉得什么,也还能理解这样的心理变化。但时间稍长,这种氛围让他心里越来越不是滋味,他开始认真思考一个问题:我们这代人就应该用这样的方式补回失去的青春吗?

7年的插队生活,使他忘不了农民的艰辛和农村的一切。即使他回到北京,从此生活优越,工作稳定,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让他内心深处始终牵挂着远方贫困的沟壑与山岭。

习近平觉得,如果我们一直在北京生活,没有多年的农村生活,每天心安理得、按部就班还算说得过去。既然亲身经历让我们深知老百姓有多苦,国家还那么贫困,我们如果还这样麻木不仁,那就实在说不过去了。

此外,他还讲了一个内心深层的动因,就是基于他对“文革”的一再反思。

他想,“文革”中,在那种人与人轮番争斗,忽视生产、经济停滞的混乱时期,我们目睹了残酷的“路线斗争”“阶级斗争”,深切感受了这场浩劫给中华民族造成的巨大灾难。我们要尽力避免这样的悲剧在中国重演。怎么才能避免呢?如果我们这些亲历了这段历史,深知它有多么可怕的人,回避现实,不思进取,不去努力改变它,又由谁来担此重任呢?如果任由那些糊里糊涂的,甚至极“左”的人去掌权当政,中国的前途将是怎样?会不会重蹈覆辙?在百废待兴、改革初起的当下,我们这些有了觉悟的人,就必须站出来身体力行,投身于改革开放的第一线,能做多少就做多少,能改变多少就改变多少。如果大多数人都这么想、这么做,这个国家的未来就大有希望了。

他欲奔赴“前线”的想法愈发清晰坚定,并渴望自己的同学朋友能和他志同道合,但他没法说服每一个人,只能同那些与他有相似感悟的朋友去交换意见。

在大机关上班,他平时工作勤奋,接触信息也广,加上自己用心,很多全局性的东西他都格外关注。但他仍然觉得,接触底层社会太浅,和老百姓离得太远,总觉得很“不接地气”,老有种使不上劲的感觉。同时,他也认识到,如果真正要做一些实事,像现在这样只是看文件、写文字,做例行公务,很难和人民群众直接沟通,也难以对具体事情产生作用。

渐渐地,他下基层工作的愿望变得愈发强烈,还向父母和一些长辈谈及自己的想法,征求他们的意见,表示自己“还是想到基层去锻炼,能为老百姓做一些具体的事情”。

最终,他得到了他们的理解和支持。

以上这些,大致上就是习近平跟我谈的他为什么离开北京到基层来工作的初衷。今天,我们可以评价当年的习近平“有远大的政治抱负”,或者说他“把理想付诸实践”,等等,这实际上都是基于他的今天而言的。在当时,我认为他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要为改善老百姓的生活,为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身体力行地做实事、影响人,能改变一点是一点,能起多大作用起多大作用。

那天,我们谈了很久,从两点钟一直谈到吃晚饭的时候。这一下午的交流,让我初步认识了习近平这个人,他有当时年轻人新潮的东西,却比我这类同龄人成熟不少,沉稳得多。他说话实在,信息量不少。

我们一起吃完晚饭,习近平掏出两张电影票,请我一起去看电影。去电影院的路上,我们边走边聊,那天的电影是《游侠传奇》,美国的一个西部片。我记得看完电影,大约是9点半的样子,习近平送我回招待所,我们又坐下聊了一会儿。关于这次采访,我也向他谈了自己的想法:不是主题非常集中的访谈,也不是那种通常的新闻报道。我们先以漫谈的方式展开交流,回头再看以什么样的体裁和内容更合适。习近平点点头说,这样好,这样好。然后他向我告辞,又回办公室加班去了。

那天晚上,我在想,习近平这个人很平和,也颇具特色,有种吸引我的人格魅力。

本文来源:党建网微平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