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马明哲:平安的对标对象是亚马逊和谷歌

2018-02-25 中国金融信息中心

 

CFIC导读:

30年间,马明哲带领平安从只有12名员工的小保险公司,发展为当下手握“金融全牌照”的大型金融科技集团。年营收从成立之初的418万元,到2016年末的7745亿。即便如此,集团内部仍有一种说法:平安的发展跟不上马明哲的思路。


|本文由华商韬略原创,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华商韬略(id:hstl8888)


金融界称他是“将来时”,如果你想知道未来金融商业要发生啥,去看看他在做什么。

 

过去20多年,他一直将花旗、汇丰视为参照物,但如今,他的对标对象变成了亚马逊、谷歌。

 

他就是平安集团创始人及现任董事长兼CEO马明哲。

 

30年间,马明哲带领平安从只有12名员工的小保险公司,发展为当下手握“金融全牌照”的大型金融科技集团。年营收从成立之初的418万元,到2016年末的7745亿。


即便如此,集团内部仍有一种说法:平安的发展跟不上马明哲的思路。

 

保险业内曾形容他“不是人,是神”,但他自己却说“马明哲只是一个打工的”。马明哲是如何带领平安实现今天的成就,工作上与他最亲近的平安同事眼中他又是什么样的人,不妨来看看吧。

 

本文由华商韬略原创,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华商韬略(ID:hstl8888),作者陈光。

  

从对标花旗汇丰,到对标亚马逊谷歌

 

1988年,任正非创立华为,郭台铭投资大陆,在深圳创立富士康,马明哲作为主要创办人,执掌中国平安。30年后,这些当年新奇而脆弱的物种,已经成长为全球业内数一数二的巨擘。

 

2017年,中国平安名列《财富》世界500强第39位,《福布斯》全球上市公司2000强第16位。500强榜单的前50强中,共有12家来自中国的企业,其中“国字头”占据十席,剩余两者,分别是中国平安和鸿海精密。

 

保险业内曾形容马明哲“不是人,是神”,金融界则称他是“将来时”——如果你想知道未来金融商业要发生啥,去看看马明哲在做什么。

 

马明哲做了什么?1988年,平安成立之初的年营收是418万元;2016年末,平安年营收7744.88亿,集团总资产5.98万亿。2018年1月,集团总市值突破1.4万亿,多项指标、数据位列全球保险业第一。

 

即便如此,集团内部仍有一种说法:平安的发展跟不上马明哲的思路。

 

过去20多年,马明哲一直将花旗、汇丰视为参照物,但如今,他的对标对象变成了亚马逊、谷歌。马明哲给平安设计了两条主线,分别是科技和金融,在他的部署下,平安越来越像一家科技公司。

 

2017年,马明哲就双线战略做了一次总结和规划汇报,台下的前花旗全球零售银行总裁Jonathan Larsen称听完后,心里只剩两个字:震惊!

 

整个2017年,马明哲和中国平安都在震惊业界,他们的大事件表刷新得比科技公司还要快:

 

9月28日,“三马”(马云、马化腾、马明哲)共创的众安在线在港交所主板上市,首日市值便突破千亿港币,这家企业,从筹备到上市,一共只经历了4年的时间;

 

2018年初,平安好医生赴港申请IPO,该平台已经斩获1.8亿用户,是全球最大的医疗健康流量入口,并且被认为构建起了全球最大的医疗健康生态系统;

 

同时传来上市消息的,还有平安旗下的陆金所。这个互联网理财平台,在2017年净利润达50亿,预计2018年至少翻一倍,企业当下的估值已经超过600亿美元。

 

2017年12月6日,中国平安牵头创立了中小互联网金融联盟,为总资产超过35万亿的230余家银行联合搭建起了一个线上平台。平安的金融一账通,将为这些银行搭建起涵盖前端营销、终端风控,后端支持的在线服务体系。

 

……

 

“过去,国内金融机构一边看平安,一边看西方。现在,只看平安就够了。”某保险集团董事长说。

 

不论是业内还是和他接触过的人,都对马明哲敬佩有加。平安的外籍高管中,一些在离职后仍会推崇马明哲的理念和作风。旗下各公司的管理层来来去去,却鲜有人道马明哲的“不是”,在中国企业界,这种现象很罕见。

 

但在普遍舆论中,马明哲却是个裹得严严实实的“神秘人”。除了一年出席两次业绩发布会外,他很少面对媒体。他认为“马明哲只是一个打工的,把个人的兴衰跟企业绑起来,是对平安的不负责任”。

 

 

过往大部分报道引用了一个说法:马明哲是初中学历,司机“上位”,他曾任蛇口“总设计师”袁庚的司机,得到其赏识后得以平步青云。

 

类似的谣言和讹传围绕了他十几年,马明哲没有反驳过,他似乎不是很在意。

 

 

“车夫逆袭”,初创平安

 

马明哲“车夫逆袭”的故事流传了很多年。

 

早年的报道称他初中毕业后参加工作,后调到深圳蛇口,因为会开车成了蛇口工业区总经理袁庚的司机,得到对方信任和赏识后,被“破格”提拔成了平安的总经理。

 

平安管理层曾经私下讨论这些报道,马明哲听了之后开玩笑说:袁庚在蛇口是神呐,我哪里有荣幸给他开车。这段讨论,直到2009年才经由平安保险副董事长孙建一转述给媒体。

 

蛇口是中国第一个外向型经济开发区,袁庚于此管理15年,被称为改革开放的“幕后操盘手”。此前的相关报道虽然多有不实之处,但袁庚确实对马明哲有知遇之恩。

 

马明哲生于1955年,18岁高中毕业后,他下乡当知青,在那里学会了两件事情,一是抽水烟,二是开拖拉机。回城后,他先被分配到阳春市八甲水电站,后被调到蛇口,从劳动人事处做到社保公司的经理助理。

 

一次社保经理请假,马明哲代之出席工业区的会议。会上他“积极”发言,总提意见,主持会议的袁庚因此显得有些不高兴。“袁董,你不是说大家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吗?对与不对,最终你来决定。”袁庚看了一眼这个“无名小卒”,抬手示意:你继续说。

 

当年蛇口的工人经常发生工伤事故,马明哲建议成立一支基金做保障,这个提议得到了袁庚的认可。会议后,袁庚记住了马明哲,后来再开会,他点名要马明哲和傅育宁(原招商局集团董事长、现华润集团董事长)等后辈一起出席,并委派马明哲研究工伤基金的方案。

 

马明哲当时不懂行,散会后他请教业内人士,一位银行副行长告诉他:工伤保险属于商业保险,你们要做得成立新公司、申请牌照。马明哲这才知道建议“玩大了”,后来很长时间,他都在研究商业保险公司的“门道”。

 

1986年,开始“懂行”的马明哲向袁庚建议成立一家商业保险公司,他汇报了5分钟,袁庚说“可以,具体怎么做?”马明哲随即拿出准备好的、模仿袁庚行文风格的信件,袁庚详读后略作修改,马明哲便带着信前往北京,单枪匹马“走审批”。

 

2年后,平安保险正式成立,这家公司带有显著的蛇口“改革”气息,是中国第一家股份制、地方性保险公司。多年后,它和招商银行一起,成了袁庚履历表上最辉煌的“作品”。

 

马明哲的雄心

 

作为项目很长时间内的“唯一工作者”,年仅32岁的马明哲成了平安保险的董事总经理。

 

当时的平安是一家很小的公司。证监会首任主席刘鸿儒此前经手审批了平安,后来他到蛇口考察招商银行,出来时看见马明哲西装笔挺地站在外面。马明哲说:平安就在马路对面,您一定要过去看一看。

 

“那实在是一家太小的金融企业:矮矮的一个楼层的门面,几百平方米的办公面积,十几个员工。”刘鸿儒说,因为“小”得很特别,所以他一直记忆犹新。

 

一共12名员工,加上马明哲是13个人。公司有3台电脑和一辆自行车,用最原始的铅字打字机,一个字一个字地打印保单。马明哲对大家说,“生于抗美援朝,长身体时自然灾害,读书时是‘文革’,参加工作遇到上山下乡,经历过这四部曲的磨练,现在的辛苦不算什么”。

 

团队规模小,工作任务很重。早期,平安的业务有“很硬”的保障,虽然是股份制企业,但是平安是国资控股,工行持股51%,招商局持股49%。

 

工行为贷款企业提供保险代理的业务中,不少单子给了平安,招商局的保险业务虽然不多,但能为平安员工解决户口问题。成立的第一年,平安的年营收418万元,利润190万。

 

早年的马明哲是一把利剑,锋芒毕露,不像现在这般内敛。金融圈盛传一个段子,前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行长王雪冰曾在多位国企老总面前对媒体说:我42岁时就当了行长,你们呢?马明哲听后一乐:我28岁(平安筹备期)就当上了全国第二大保险公司的总经理,你王雪冰42岁当行长,也真不容易。

 

 

平安赚“安稳钱”的格局不足以承载马明哲的雄心,他不想“靠体制给单子”缓慢发展。那段时间,马明哲经常出去考察,学习经验。在台湾,他发现寿险的发展空间比商业保险大,而国内该市场几乎是中保人寿(中国人寿前身)一家独吃。在香港,他发现银行除了存贷、信用卡,还能代销证券、保险,又萌生了做综合金融的念头。

 

雄心很大,转型很难,体制内的身份是“金牌”,也是桎梏。马明哲是总经理,但很多事情他做不了主。人事上,他得遵从招商局的安排,新的商业计划,也得经过层层审批,中间随时可能“被毙”。

 

马明哲做了两手工作,一是先发展容易通过的寿险业务,二是股份制改革。成立第2年,平安从地区性保险公司攻向全国,从产险进入寿险,率先在全国开展个人寿险营销,发展势头势如破竹。

 

股改方面,当时深圳不少公司采取员工合股基金持股模式,董事会批准了以马明哲持股为主的员工合股基金,但他转手将这些股份分给了近2万名员工。

 

 

集体持股计划发展至2004年、平安登陆港交所时,员工的持股比例已经达到14.5%,上市时,集体持股计划催生了平安内部超过2万名受益者,包括一大批千万富翁。这次IPO中,平安融资143亿港元,创造了年度亚洲最大的IPO。

 

为了公司长远的发展,情愿给人下跪

 

股权变更后,马明哲得以掌控全局,平安开始划出一条令人惊叹的曲线,这条线的开端,是全力追求综合金融。

 

平安最先打开的“新路”是证券,深交所成立时,平安同步设立证券部。那时候所有金融行业都统一归人民银行管辖,没有分业经营的概念,各金融企业都是哪里有利润就一股脑挤进去,出现新的金融产品马上复制、开战,导致金融秩序混乱、金融市场失控。

 

 

国务院在1993年颁布了《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对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原则。监管部门对平安的要求是:没有完成分业前,不审批新的产品和分支机构。

 

在政策出台不久前的平安员工大会上,马明哲刚刚明确了平安的发展战略:一定要朝金融控股这条路走下去。那一年也诞生了他沿用至今的“口头禅”:做XX,我们别无选择。

 

马明哲自认继承了“蛇口精神”,精神之一是民主、人人皆可发声。员工大会上,有人提出质疑:保险势头正火(是年保费收入2.6亿),综合金融政策难度大,为什么非要做?

 

马明哲回答说:综合金融是全球发展趋势,是未来的必然之选。“平安的唯一选择是顺应客户的需要,顺应市场变化,无论什么行业,只有顺应市场和客户的要求,企业才能生存并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和能力。人们的时间越来越宝贵,他们需要一种能省时省力,多元化、个性化、一站式的服务。这些,只有综合金融能够做到。”

 

他的这番分析,几年后被同行挖出来热议,马明哲也第一次有了金融“将来时”的称谓。

 

 

不过确定该战略之初,马明哲在业内仍是褒贬不一。他确实很能干,但似乎总和政策“对着干”。金融整顿风声最紧的时候,马明哲也不愿意放手,除了产寿险两项主营外,他还加大整合证券事业的力度。

 

马明哲非常不同意这种说法,他认为自己是顺应政策,在寥寥的对外发言中,他言必提及政策、法规。他常和平安管理层说:你不能逆势而为,我们不是盲目创新。而他所谓的“顺势”,指的是金融产业未来肯定得通过交叉销售来降低成本,满足客户,这是大趋势,文件规定会因此而变。

 

不过在当时,他的这种说法比较“可笑”,因为怎么看他都像个“刺头”。

 

监管部门的一次会议上,一位领导说:“保险公司就应专注在自己的保险上,把产险业务、寿险业务统统分开,信托、证券都剥离出去!有些人要搞什么综合金融?不是时候!”会场上,几百人的目光齐刷刷地指向马明哲。

 

 

“枪打出头鸟,你要是随大流吧,也没什么压力。但是你要想有所作为,走到大流前面的话,就会有不同的看法。”马明哲说。

 

他应付监管部门的策略之一是“拖”:只要没有红头文件明确马上撤掉、撤出,就先干着。

 

“拖”是很难的,马明哲一度内外交困。他求见监管部门领导,提出“只谈五分钟”都遭到拒绝,为了见领导一面,他在街道上站了几个小时,从晚上到深夜。

 

这种情况下,平安内部也开始动摇。有管理层选择离开,有人劝他放弃综合金融的想法,还有人觉得太憋屈:你成天在外面磕头作揖,为了说上几句话,站街上等到半夜,值不值?马明哲闻言后回答:“为了公司长远的发展,我情愿给人家下跪!”

 

如今看来,如果没有马明哲的“顽固”,平安将是一家完全不同的企业。

 

 

2002年,国务院批准中信、光大、平安为3家综合金融控股试点集团。时至当下,平安已经手握普遍意义上的“金融全牌照”(银行、证券、期货、保险、基金、信托、租赁),是国内屈指可数的几家“全牌照”企业之一。

 

这些门票,是平安从亿元级别跃升至7744亿年营收的根基。

 

过桥理论——持续借用外力

 

马明哲的“全牌照之旅”,和他的另一条主线——持续借用外力息息相关。

 

总设计师邓小平形容改革开放是“摸着石头过河”,马明哲则在此基础上发明了一条“过桥理论”:假如河上有桥,我们就不必摸着石头过河,付一点过桥费就可以快速通过,这样既赢得时间,又避免风险。

 

马明哲的“桥”是指外部借力,一是引入外资,二是聘请外籍专家。

 

引入外资,使得平安股权变更的过程很复杂。1993年,平安的股东数目增加至114家,摩根士丹利和高盛进入,工行、中远集团、招商局等因国家政策相继退出,汇丰入股成为平安第一大股东,后正大集团又强势杀出,全盘买下汇丰所持股份。

 

2003年实施准MBO后,平安已经脱胎换骨,成为一家非国有企业。此后,不论股权如何更迭,马明哲始终是这家金融巨头的“话事人”。

 

摩根士丹利和高盛在1994年入股平安,这是马明哲长期“追求”的结果。

 

 

几方间的谈判挺挫折。第一次和摩根谈判破裂后,马明哲把团队拉到一个大排档吃饭,大家兴致不高,马明哲点了一支烟,悠悠地说:“看来,拿外国人的钱不容易啊。”

 

这次谈判持续了一年,最后对方以每股净资产的6倍价格进入,随后平安又引入了高盛。高盛前执行董事胡祖六回忆称当时的平安只是一个“稚嫩瘦弱的小企业”,但是在这家企业身上,高盛做了中国境内的首笔直接投资,这也是国内金融机构引进外国资本的最早案例。

 

马明哲希望从外国人手里拿到的,不仅仅是钱,摩根士丹利和高盛给平安在治理和内控方面产生了很大影响。

 

平安向监管部门上报的集团控股模式,即由一个集团全资拥有(或控股)产、寿子公司和投资子公司,通过控股公司进行分业的模式,据称就是由马明哲和摩根士丹利共同研究出的应对政策“妙招”。

 

在这个模式下,平安用10多年时间完成了产险、寿险、证券、信托多元金融业务的布局,一路突飞猛进。马明哲在2004年拿下了最后一块高地——银行,平安先后并购福建亚洲银行、深商行,又在2012年以“不惜代价”为决心,“鲸吞”下了资产1.37万亿的深发展。

 

保险吞并银行的大案,在中国很少见,马明哲却在8年间,让3家银行更名为“平安银行”。

 

 

银行版图是平安综合金融宏图发展的缩影,整个过程看似势不可挡,实际一直在“走钢丝”。大战中,平安既有和花旗、法国兴业“刚正面”的保卫战,又有静等政策、随时调整方案的“步步惊心”,“平深恋”更是几经周折、满城风雨。

 

期间,周围人称马明哲的状态很复杂,经常是“昨天还精神抖擞,第二天走路都有点歪扭”。

 

去年的马明哲,领导不了今年的平安

 

平安能够踏着钢丝急速奔驰,背后的团队功不可没。马明哲对于求贤极度“饥渴”,平安副董称其做什么都“抠着时间”,只有见人时格外大方,而且马明哲看人不拘一格,各行各业的精英他都要。

 

平安的求贤计划始于1996年,麦肯锡首席顾问张子欣是首员大将,其后,安达信最年轻的高级合伙人汤美娟、林肯金融集团高级副总裁史蒂芬-迈尔……平安在数年内吸纳了50多位外籍精英进入管理层,这个数量占国内保险行业的90%。

 

再之后,梁家驹、理查德-杰克逊、费莫雷、吴世雄、计葵生等业内“大拿”前赴后继,2009年时,平安的前100位高管中,有60位来自海外。中国大型企业中,平安的国际化程度始终位列第一。

 

财经作家秦朔曾分享见闻称:马明哲求才若渴,谁在行业里冒尖了就会被他盯上,他可以让猎头公司的高管在你办公室楼下的咖啡店上班,一两个星期天天找你说喝杯咖啡,从来不怕被拒绝。

 

陆金所的CEO计葵生回忆称,麦肯锡的老同事曾告诉他:如果一个外国人想来中国做金融,最好的选择就是平安。于是计葵生选择和面见马明哲,后者用100分钟说服了他。

 

为了说服这些人才,马明哲下足了功夫。有着亚洲保险之父之称的梁家驹,加盟平安前已经衣食无忧,每次和他见面,马明哲都要事先准备几个小时,从民族大义谈到责任与使命,最后才打动梁家驹。

 

马明哲为这些外籍专家提供世界500强顶级经理人级别的薪酬,平安的人力成本也因此为国内业界之最。但马明哲认为这些付出很值得,“他们为平安带来的收益,足够平安为他们发500年工资。”

 

平安旧总部大厦有两尊雕塑,左边是孔子,右边是爱因斯坦,马明哲希望藉此彰显平安中西方融合的企业文化。

 

这座大厦刚竣工的1996年,大厅里立着的还是孔子和牛顿。2年后,一位美国记者到访,看到雕塑后很好奇:为什么是牛顿而不是爱因斯坦?在西方,爱因斯坦更代表现代文明。

 

马明哲听后一愣,没过几天,平安员工发现大厅里的牛顿换成了爱因斯坦,马明哲居然听从了美国记者的意见。孙建一借这个故事评价马明哲:只要是好的,就可以影响他。

 

 

马明哲和外籍专家团队之间关系也是如此,他给予对方高度信任和自由。主管投资的叶黎成在2008年投出了680亿元,马明哲没有参加任何一个项目;公司的财务,10几年没有找过马明哲签字。

 

但同时,马明哲在平安又是“一言九鼎”,他的意见,管理层都很认可。《中国企业家》曾专访孙建一,马明哲“陪聊”了一会儿。期间孙建一想抽烟,刚拿出烟盒,见马明哲做了一个轻微向下的手势,随即将烟送回口袋。这篇报道称“马明哲已深入平安灵魂,你可以在随时、任何一个细节感到他对平安的掌控力”。

 

大家都服马明哲,很重要的原因是他本身就是专家。马明哲不是金融科班出身,但自从进入平安后,他始终保持学习和进修,不仅考取了金融学博士学位,还成了南开大学的博士生导师。

 

马明哲有句名言:去年的马明哲,领导不了今年的平安。平安每进入一个新领域,他都是第一个进去研究的人。找领导、和外资谈判,也是他带队打头阵。业内曾评价称:一个人弄懂一个行业已经不容易,马明哲是保险、银行、信托样样精通。

 

马明哲负责“0到1”,其他人负责“1到N”,确立了方向,他便放手交给其他人。“他能看到远景。”平安银行前行长理查德-杰克逊说,“我们这种人看事情是看风险和困难,他看到的世界、想到的事情,是别人看不到、想不到的。”

 

Change Or Die

 

孙建一曾说:马明哲三十年如一日,几乎每天都工作13到15个小时,永远带着强烈的危机感推动创新。

 

马明哲很喜欢谈错误,有媒体分析他是典型的疑惑型性格,充满忧虑。华为的任正非被认为是同一种性格,华为成就世界级企业的同时,任正非始终紧锁眉头,几乎不谈华为的辉煌,只说“华为的冬天一定会到来”。

 

马明哲曾经历寒冬,2008年金融危机时,他一度身陷困境。是年,中国平安提出了巨额再融资方案,被认为彻底击垮了A股市场,其股价一跌再跌。几乎同一时间,媒体大幅报道马明哲的天价年薪,他第一次频繁出现在公众视野,迎接他的却是熊熊怒火。

 

马明哲本可以就此作出解释,其当年的年薪中,80%以上来自2004年的期权,工资占比不足7%。孙建一曾劝马明哲出面说明,后者随即反问:“为什么说呢?我又没做错。”

 

嘴上虽“倔”,但外界的言论并非没有效果,2008年起,马明哲决定实行“零年薪”。几年后,再被问起此事时,他的态度也变了很多。“骂得也有一定道理。”他说,“一个民办教师一个月才200多块钱,马明哲拿10万块钱也是多了。大家所处角度不同。我们国家收入差别太大,(争论)避免不了。”

 

 

如果说薪酬争议是清者自清,马明哲可以由着性子不做理会,那另一起“事故”则真正让他焦头烂额。

 

2008年1月,平安以近22亿欧元入股比利时富通集团4.99%股份,成为其单一最大股东。这笔交易曾被视为一笔精明的抄底和国际化投资,但不到1年,金融风暴侵袭欧洲,比利时政府将富通收归国有又拆卖,导致富通股价一落千丈。

 

这笔投资因此成了平安迄今为止最惨痛的一次失利,集团亏损近百亿。

 

此役催生的恶评可想而知,外界质疑平安的风控有问题。但实际上,“平安除了富通外,在这么多的金融行业基本上没有损失过。集团的坏账率千分之一都不到。平安是做保险出身的,对风险的考量,我们还是比较谨慎的。”孙建一说。

 

那是马明哲最艰难的时候,他和朋友自嘲称“死皮赖脸地熬着,不知道能顶多久”。这之后,马明哲的烟瘾更大了,一天至少抽两包烟。到了晚上,他要靠三片安眠药才能入睡。

 

股东大会上,马明哲承认这是一次“严重的错误”,但他依旧顶着众怒,认为平安的综合金融模式没有问题。

 

有评论称马明哲是“死鸭子嘴硬”,但这一说法很快销声匿迹。2009年,平安集团的总资产9357亿元,2012年6月,这个数字上升至2.6万亿,2017年又蹿升至5.98万亿。这个速度不是恢复,是飞跃。

 

挺过2008的马明哲,危机感越来越强。他曾多次告诫平安上下,“Tomorrow will never come(不要幻想明天)”,2010年,他又在内部说:互联网浪潮下,金融产业是“Change Or Die(非变即死)”。

 

 

那时候,主流金融对于互联网金融的态度比较抵制。一方面,金融产业多年“躺着挣钱”,碰上竞争对手很不开心;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在风控、制度化领域确实有很多不专业之处。

 

但马明哲说:平安是互联网金融新来的“小伙伴”,要向BAT等优秀前辈学习。平安好医生CEO王涛曾回忆,第一次见马明哲时,他发现这个60多岁的老头对互联网的理解,超越了业内的绝大多数人,而马明哲做“医网、药网、信息网”融合的想法,10年前便有了。

 

 

马明哲对于互联网的思考,催生了众安在线、陆金所、平安好医生等一系列全新业态。他和马云、马化腾并称为中国互联网金融产业的“三巨头”。其中,马云上榜靠蚂蚁金服,马化腾靠微信红包,马明哲则靠一长串企业所组成的庞大事业群。

 

很难统计清楚马明哲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做了多少事情,他自己都在业绩发布会上调侃称“平安做了这么多互联网金融,外界看起来好像有点乱”。

 

从早期的陆金所、壹钱包,到平安好医生、好车、好房,再到平安付和万里通、一账通、前海征信……平安的互联网版图几乎随时都在更新。

 

 

新事业层出不穷,但马明哲的心里有本明白账。他称平安就是两个聚焦,分别是“大金融资产”和“大医疗健康”。2017年,在两个聚焦的基础上,他又提出,平安要站在新起点,成为一家全球领先的科技公司。

 

提出这个口号之前,平安已经拿出了足够多的科技硬货。马明哲明确要求集团每年在科技领域至少投入百分之一的营收,截止2017年中旬,平安的科研投入已经超过500亿。

 

这些投入培养了超过2万名科技研发人员,在金融、医疗专利方面,平安申请超过3000项。

 

他们给业界展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金融世界:车险在线理赔申请,30分钟内赔款到账;人寿签单通过“黑科技”认证,实现“秒级”签约;离退休老人通过平安“城市一账通”APP,只需“刷脸”即可在线领取养老金……

 

除金融本身外,平安的科技还辐射向了多个行业,比如,其全球领先的人脸识别技术,被应用于多个机场和大型公共设施的安保;在与民生息息相关的政务、财政、安防、医疗、教育、房产、环保、生活八个关键领域,平安均有深入布局,对于智慧生活有着提纲挈领的贡献。

 

“马明哲只是一个打工的”

 

互联网与各项新技术,持续将平安隐于水下的储备托举而出,而在可见的部分,马明哲几乎都做到了最强。

 

“金融一账通”服务超过450家银行、2100家非银金融机构;陆金所是全球交易规模最大的线上金融资产交易平台;平安健康管理平台覆盖全国250个城市,服务人口超过5亿……

 

这之外,汽车服务领域,平安还通过汽车之家、平安产险、平安好车主,覆盖C端的车主;通过汽车经销商平台、新车二网平台、二手车交易平台,打造了汽车服务生态圈。地产领域,超过300家开发商,正依托平安好房和房产交易所做大规模,共同构建了地产的金融生态圈……

 

伴随生意规模做大的,还有平安的公益项目。2018年初,马明哲宣布投入100亿启动“三村建设工程”,该工程包括100亿元总公益投入、1000亿元免息贷款、1000家乡村诊所、10000名乡村医生、1000所乡村小学,以及10000名乡村教师。

 

 

每个突破的背后都是一门大学问和一堆烦心事。计葵生称陆金所成立初期,处处都是矛盾和冲击。他和马明哲找了三类人:一类做互联网,一类做金融,另一类只负责沟通双方,陆金所这才起步。这之后,还得不断试错和“转舵”。

 

“马明哲是一个很理性且很有危机意识的人,一直关注市场变化。”联手期间,计葵生认为马明哲最难能可贵之处,是能及时承认错误并且调整方向。“平安支付曾买了两个牌照,但发现支付宝和财付通的优势已经很难逆转,于是马上改做中间阶段。陆金所也曾做了半年的小贷公司,不成功就及时停掉。”

 

做了5年陆金所,计葵生的“自信心爆棚”。身为美国人,他觉得过去10年间美国对世界最大的贡献是苹果。而现在,中国在互联网金融领域有同样的机会,“再过5年,全世界都会来学习中国在互联网金融的成功经验。”他说。

 

 

互联网与科技领域的强势,正催生平安出现更多的“马明哲”。中文倍儿溜的计葵生是平安的新名片,平安好医生的王涛也备受媒体追捧。

 

马明哲应该很欣慰这样的局面,因为他从不想出面“代表平安”。在他看来,自己为企业宣传是对平安的不负责任,因为“一个人在这个位子上迟早要离开,不能把个人的兴衰跟企业绑起来”,他马明哲只是一个“打工的”。

 

马明哲确实只是“打工仔”,一手创立中国平安的他,仅持有非常少量的股份,这还是证监会为了维护市场稳定、鼓励上市公司管理层持股的背景下,马明哲和其他管理层,用自己的长期奖励从二级市场公开买来的。

 

“马明哲在尽量淡化自己的烙印,他希望把平安变成一个职业经理人运作的集体产物。”一位平安前高层说。

 

马明哲对于自己的定位是:平安创立100年时,时任CEO谈起历史时会说,我们最早的CEO叫马明哲,那家伙干得还不错。

 

平安离百年还有很长的路,马明哲终究会离开。但在大多数人看来,平安从0走向5.98万亿的30年里,这个拥有超过160万名员工和寿险销售人员的庞大帝国,核心人物有且只有一个马明哲。


文章转载自华商韬略(ID:hstl8888),禁止私自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华商韬略授权。

 

本文来源:华商韬略

延伸

阅读一

中国平安,30年讲好一个“中国故事”

截至1月22日,根据Wind资讯统计,按照基金在2016年年末到2017年三季度末的持股数量以及相关重仓股在次季度的涨幅测算,中国平安以累计为公募基金带来209.08亿元的浮盈,成为最为基金赚钱的个股。A股中国平安(601318.SH)当日上涨1.48%,收盘报78.74元。


而就在这个月,中国平安刚刚在发展的里程碑上刻下了重要的一笔——1月8日,中国平安A股盘中最高触及80.11元,1月23日,平安H股盘中报98.25港元,均创历史新高。集团总市值冲上14000亿元。


这个规模轻松的为其在世界级企业“朋友圈”中谋得了一个位置。值得注意的是,在2017年的财富500强排行榜前50强中,中国制造的世界级企业共有12家,其中“国字头”的企业10家,剩下的两家分别是鸿海和平安。


过去30年,得益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天时地利人和,“深圳奇迹”已经成为中国“春天的故事”里最重要的篇章,而作为其中主角之一的中国平安从零起步,完成了对国内外同行的弯道超车,谱写了其中“后发先至”的关键章节。


行至当下,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站在新时代起点,中国平安的探索也来到了新的路口:站在市值之巅,平安故事的下一页将着墨在哪里?


现在,这个答案正在逐渐显现:做科技!这个大胆的想法正在逐渐变成一个个落地的业务和产品,在超前战略部署下,目前中国平安已拥有中国金融机构中规模最大的数据平台和云平台之一,大数据科学家超过500人,科技研发人员超过2万名,拥有金融、医疗专利申请超过3000项,多项技术全球领先。


一家传统印象中的保险公司、一家拥有卓越技术的金融科技公司,这两个身份逐渐与“中国平安”这个名字上融合在了一起。传统行业讲出新经济的故事,这也重新激活了市场对中国平安的想象空间。


30岁的中国平安还能讲好这个进化的新故事吗?  


“出格”创业路

从蛇口只有13个员工的办公室起航,到如今拥有超过170万员工,1.53亿客户;从一家“服务于深圳外向型经济”、家底不过5000万元的单一保险公司发展成为市值14000亿元的综合金融服务集团,中国平安用30年时间完成了从“小舢板”到金融巨轮的转身。


这个转身伴随着一系列从0到1的跨越:中国金融保险业中第一家引入外资资本,率先聘请国际会计师进行审计工作,第一家建立大型综合性后援中心等,树立了中国金融行业经营模式的样板。


而拉开历史的刻度尺,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平安在一些关键的时候都抓住了时代给予的机会。


1988年,在中国改革的“试验田”蛇口,马明哲看准了商业保险这个空白领域,游说当时改革“关键人”袁庚出面,才有平安在保险领域的立足之地。


“牌照”解决了身份问题,但是并不解决发展问题。彼时,国有保险企业已经抢占先机,非国有的属性、远离广阔的内地市场的平安没有选择保守,而是用一次又一次“出格”的行为,拓展了自己的业务版图。


1992年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年,在这一年10月召开的会议上,新任领导集体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界定为五个部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建立和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产权清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中国平安作为“现代企业制度”的样板企业,开始见诸报端。这一年也成为平安发展历史上关键的一年,平安在机动车辆保险保险上寻到了突破的机会,但是在落实过程中,来自相关部门的重重阻力考验着平安上下的协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放到今天来看,一项业务的展业似乎不值得举公司之力来争取,但当时光拉回到那个年代,任何一个创新、任何一个领域的突破都意味着对既往利益格局的打破。而在这个过程中平安所展现出的非国有企业所具有的“危机感”以及如何在体制内的制度管理中游刃有余的博弈和游说能力,奠定了往后很长一段时间“平安速度”的基础。


两年后,“平安速度”开始与国际接轨。高盛和摩根斯坦利以超过每股净资产6倍的价格取得平安13.7%的股份,每家入股3500万美元。而平安从这桩交易中收获的远不止7000万美元的资本金,在资本市场上具有丰富经验的合伙人带领下,中国平安在行业内创下了多个第一:唯一一家聘请国际会计师事务所,采用国际会计制度和国际精算师的公司、帮助其在国内率先建立了一整套精算体系、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这一次,平安展现了作为体制外企业的远见、开拓和执行能力。


这两种能力在未来的20年中不断完善着平安版图。2001年,中国平安抓住行业股份制改革契机,促成集团整体上市,首开员工持股先例;2002年,引入战略投资者汇丰;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破冰,平安主动向监管部门申请作为“综合金融”试点企业; 2008年,这个开始只决定做中国“最大、最好?”的保险企业已经悄然将自己的目标具化为“以保险为核心,融证券、信托、银行、资产管理、企业年金等多元金融业务为一体的综合性金融服务集团。”


新金融冲击波


平安集团董事长马明哲每年的元旦致辞都是外界观察平安战略变化的重要窗口。 回头看,2013年提出“科技,引领综合金融”则被认为是中国平安扩展赛道的关键年份。


此前三四年间,中国的金融市场正在悄然发生变化:2007年首家P2P网贷平台拍拍贷成立、2011年人民银行开始发放第三方支付牌照,2012年”互联网金融“的概念提出,当年成立的网贷平台就达到240家,一个手机、电脑驱动的新金融时代呼之欲出。


彼时,这股新势力尚不被传统正牌金融机构放在眼中,但马明哲却从中嗅出了潜在的市场。2011年5月,美国人计葵生(Gregory D. Gibb)被委任为“首席创新执行官”。其主要职责“分析和洞察金融业进步的趋势与方向,创新性确立和实施新的商业模式,参与发现和研究全球金融业各类新兴商业模式、科技应用的前沿信息和趋势,参与公司相关决策”。这也是国内金融机构首次设立“首席创新执行官”一职。


4个月后,陆金所在上海成立。作为首批“银行系”网贷平台之一杀入互联网金融市场,也由此拉开了中国平安“自我革命”的序幕。


随后的事实证明了这个战略前瞻的重要性。2013年,横空出世的余额宝用科技创建的参与“低门槛”激活了一般人参与金融业务的热情,随后各类自带互联网DNA的互联网金融服务提供商纷至沓来。金融科技不再作为技术名词,而成为一个价值数万亿元的产业成为了一个时代风口。


从“2014年:提供全新的移动智能服务体验”到 “2015年‘四个市场、两朵云、一扇门’”和 “2016年:全面开启3.0时代” ,马明哲新年致辞中的中国平安战略重心不断向金融科技倾斜。今天受到资本市场追捧的金融科技业务均是在这一时期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在2017年平安策略日上,平安集团展现了一个完全不同于传统印象中的金融世界:车险在线理赔申请时,30分钟内即可赔款到账;平安人寿在签单过程中,通过“黑科技”认证,实现“秒级”签约,整个过程比以往缩短75%;离退休老人通过平安“城市一账通”APP,只需“刷脸”即可在线领取养老金······


这个带着强烈科技DNA的“新”平安背后,是正在形成的基于大数据、云平台、人工制能以及区块链和失误识别等技术运行的“智能大脑”。


“通过人工智能AI,利用生物识别获知客户身份,捕捉需求,利用后台的风控模型,有效地远程非现场处理各种各样的服务需求。通过这种方法,90%客户可以通过客户远程自助或远程处理,9%是用远程视频处理,只有1%是需要客户到现场去处理的。自动核保率可以达到96%,理赔在医院现场的结案率可以达到50%。”平安集团副总经理兼首席保险业务执行官李源祥介绍,老客户的加保率提升了2/3,贡献了新保费的40%以上,每年产生的新保费有40%是来自于老客户的重复购买。


这些通过金融科技赋能的平台已经开始向集团业务提供正向的回报:平安寿险规模保费复合增长16.7%,2016年突破3000亿元大关,2017年上半年实现规模保费2871亿元;代理人数量跨越100万大关,增长至132.5万;新业务价值增长超30%。


新生态领跑


2017年12月6日,中小银行互联网金融(深圳)联盟在深圳成立,总资产超过5万亿元的230余家银行联合搭建起了一个线上平台,利用科技创新助力服务模式转型。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次各家银行都将以平安旗下金融科技公司金融一账通搭建起来的涵盖前端营销、终端风控,后端支持的在线服务体系作为支撑。


这并不是平安第一次向外界输出自己的金融科技成果。在2017年9月,金融壹账通联合平安产险、平安寿险、平安科技向保险行业全面开放保险领域的人工智能技术,通过“智能保险云”开放的“智能认证”、“智能闪赔”两大产品,帮助中小保险公司迅速接入智能服务平台。


这些金融科技的赋能能力来自于平安在过去10年中在金融科技、医疗科技应用领域等方面的投入——10年间已累计投入约500亿元,做出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而这些也正在支撑中国平安在成立30年之后完成了又一次发展愿景的更迭。在中国平安举行的2017投资者日上,中国平安首席财务执行官兼总精算师姚波表示,中国平安将以五大核心技术(生物识别、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与云平台)为基础,深度聚焦金融科技与医疗科技两大领域,致力成为世界领先的金融科技公司。通过向金融机构输出模块化服务,产生轻资本的收入。


除了金融生态圈的构建,在医疗领域,注册用户达1.8亿的平安好医生已经成为医疗健康的第一入口;汽车服务领域,则通过汽车之家、平安产险及平安好车主APP,覆盖C端车相关金融客户及互联网用户;通过汽车经销商平台、新车二网平台、二手车交易平台以及汽车零部件平台广泛覆盖B端服务提供商,打造了一个汽车服务生态圈;而超过300家开发商则依托平安好房和房产交易所被纳入了平安的房地产金融生态圈。


四大圈层相互作用,演绎出这个时代最主要的个人金融生活服务场景,而在这些场景需求中,中国平安无不成为那个离得最近的服务供应商。

 

距离从蛇口出发的清晨已经过去了30年。这期间中国平安的愿景在变,中国平安的业务领地在变,而不变的是在面对机遇和挑战时,无所畏惧,专注向前的决心。


这一次,从保险公司到金融科技公司,中国平安又一次在大型金融机构之间的竞赛中,抢先起跑。


至此,平安的“中国故事”,已经翻开新的一页。

延伸阅读一来源:中国经营报

延伸

阅读二

平安三十而立,解码马明哲的成功之道

2006年中央电视台播出《大国崛起》的时候,我写过一篇《20世纪看外商,21世纪看华商》的文章,提出从经济角度看,一个真正的世界大国必须拥有一批世界级企业,也即有世界竞争力的企业,并相信中国将出现世界级企业群和世界级企业家群。

在改革开放40周年到来之际,“中国造”的世界级企业已经不是梦。2017年的世界财富500强,中国占115席。财富50强,中国占12席,仅次于美国的21席,它们分别是:国家电网(2)、中石化(3)、中石油(4)、中国工商银行(22)、中国建筑(24)、鸿海(27)、中国建设银行(28)、中国农业银行(38)、中国平安(39)、上海汽车(42)、中国银行(42)、中国移动(47)。这些中国规模最大的企业不仅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也在代表中国参与全球经济舞台的竞争。

位居财富50强的这12家中国企业,从创立到今天,企业创始人仍在掌舵的,是中国平安的马明哲和鸿海的郭台铭。1988年,马明哲作为最早的倡议者和主要创办人,在蛇口催生了平安。同年郭台铭在深圳成立富士康精密组件厂、生产电脑周边接插件,任正非在蛇口创立了华为,2017年华为位居财富500强第83位。如果说1984年是中国现代公司的元年,那么1988年可以说是中国世界级企业的元年。

从1988年到2018年,这些世界级企业是怎样走过来的?他们的成功有什么秘诀?他们还能带给我们怎样的期待?本文将以中国最大的混合所有制企业中国平安及其创始人马明哲为样本,探寻这家诞生在蛇口、最初只在一个区域经营单一产险的金融保险企业,如何能在创立30年后,市值和品牌位居全球同业前列。我和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张海濛交流时,他说,马明哲应邀在麦肯锡全球合伙人大会演讲后,这些挑剔的专家们评价,平安的很多探索已经走在全世界最前沿,没有样板可以学习了,也未必都能成功,但平安的创新勇气令人鼓舞。

一个可资比较的事实是,2002年汇丰集团耗资6亿美元认购平安10%股份时,汇丰的利润、市值等指标是平安的大约15到20倍;2017年12月,平安通过旗下平安资产管理公司累计买入汇丰控股5.01%股权,成为这家欧洲最大银行的第二大股东,此时平安的市值已超过汇丰,利润也相差不远。

深圳平安金融中心

平安是我在商业文明和企业家精神研究中长期关注的案例。虽然马明哲本人不接受采访,只在财报发布会上回答问题,但通过查阅大量原始资料,采访相关部门和平安成长的亲历者、见证者以及业内专家,我们还是能够比较清晰地描绘出平安和马明哲30年成功之路的大致轮廓。

平安姓什么?

创始人为何没有什么股份?

中国平安因有“中国”二字,会被一些人认为是大国企甚或央企。确实,金融业几大国有银行、证券、保险机构,或者像中信、光大这样的混业集团,凡有“中国”字头,基本上都是国企,主要股东是国家财政部门。但平安的大股东,既不是财政部,也不是深圳市政府或其他国有资本。“中国平安”的“中国”二字,是1992年中国人民银行在平安从地区性保险公司向全国性保险公司发展过程中,批复更名的。

那么,平安姓什么?偌大一个平安究竟属于谁?

有人说,平安不是国企,是由其董事长马明哲一手创立且长期管理经营的企业,应该算民营企业。

但纵观中国的民营企业,创始人在创业之初大都有大部分股份,至少能控股,即使后来融资稀释股份,也会保留相当比例的股权。而马明哲却是一个打工仔,仅持有非常少量的股份。这些微小的股份基本上还是在2015年,证监会为了维护市场稳定,鼓励上市公司管理层持股,平安实施核心人员持股计划,马明哲和其他管理层一样,用自己的长期奖励从二级市场公开购买而来。在这一点上,马明哲和万科创始人王石、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有一定相似之处,就是作为创业者股份稀少。

中国平安目前单一最大股东是泰国正大集团,深圳市政府的持股平台深圳投资控股公司是第二大股东。这两家股东持有的股份比例分别为9.3%和5.3%。中国平安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及香港联交所的上市招股说明书中明确表示:本公司没有控股股东,也没有实际控制人。

作为一家集团整体上市的企业,平安股权分散,且全流通,其中60%是内地市场流通的A股,股东有中央汇金、社保基金等,40%是香港市场流通的H股。可以说,平安是名符其实的混合所有制企业,或者按国际资本市场的说法,是一家社会性的公众上市公司。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股东,30年来平安股东买进卖出,离开时几乎都带着盈利的微笑,而平安则一步一步越做越大越做越强,成为全球市值第一的保险集团。

平安姓什么?这里蕴含着平安能走出一条不一样的路、脱颖而出的根本因素。

1988年,平安保险公司在深圳创立,孵化平安的地方是改革开放的试验田蛇口。当时马明哲是招商局蛇口工业区社会保险公司的副经理,他最初提议创立平安的动因是蛇口的外资企业有保险需求,但发现市场上只有一家国有保险公司可以选择,相当于没有选择。

改革开放试验田要冲破很多计划经济时代延续下来的樊篱,第一个樊篱就是市场垄断。蛇口创业者们的创业冲动就是破垄断,建市场,让消费者有更多选择。

平安最初的两个股东是招商局和工商银行深圳分行,后来摩根斯坦利和高盛高价入股,也成为平安的重要股东,这也是中国金融业第一次引进外资。外资的引进,从体制、机制上使平安高度重视公司治理,注重经营管理行为的长期化。

在引资过程中双方有多轮谈判,摩根斯坦利和高盛一开始谈判时提了一个中方从来没有想过的条件,要求平安创始人马明哲及其管理团队持有公司股份。他们说,外资进入中国处在试水时期,政策可能有变化,只有马明哲有较高股份,他们把钱交给平安才放心。

1988年5月27日上午,平安保险公司在深圳特区招商局蛇口工业区招商路北六栋举行开业典礼

深圳是改革开放的经济特区,当时不少公司尝试通过员工合股基金持股的模式。马明哲考虑再三,将董事会批准的以其持股为主的员工合股基金,分配给了近2万员工,其本人在合股基金里仅持有极少的股权。这部分股份到2007年平安上市时,使一大批早年一起打拼的员工成为千万、百万富翁。

我在深圳采访时听到的一个说法是:“平安、万科、华为的创始人在公司股权很少,和马明哲、王石、任正非的背景有很大关系。马明哲是工业区社会保险公司的,王石是广东省外经委派到深圳办公司的,任正非复员转业后在深圳南海石油后勤服务基地工作,他们都很有追求,但多多少少都有国有单位的痕迹,做事的第一目标不是个人要成为怎样的富豪,而是想找到一个大有作为的空间,事业成就是最大的驱动力。因此他们不太在意个人的股权问题。这对他们后来的发展也有积极作用,因为在金融、通信这样的重要行业,又是龙头企业,如果私人拥有很高股权,政府在心态上就会掂量掂量。同时,对马明哲、任正非来说,正因为动力是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所以他们敢闯敢试,干起来心态也更加从容。”

如果问马明哲,平安姓什么?他曾不止一次说:平安姓社会,属于全体股东。管理层就是打工仔,我们不为某一单个股东服务,而是服务于全体股东。按照平安的董事会决议,股东无论大小,需要秉持“三不”原则,即不干涉具体业务经营,不派员参与平安经营管理,不与平安发生关联交易。这样形成了公司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各司其职,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的良好公司治理结构。

“体制优势确保了平安管理团队的稳定,确保了公司战略的延续性及经营的稳健性。”这是多年来多家中外投行的评价。一位国际投行高管说:“观察平安的业绩,会发现每年复合增长超过20%,除了金融海啸这样个别的年份,从来不会出现业绩大起大落。平安业绩增长是一根很难模拟的优美曲线。”

30年光阴,从零开始,平安发展到年收入近9000亿元,员工180万人,客户2亿人,每天交税3亿元,公司市值名列世界金融业前7,中国金融业前3。这些难有先例的成就背后,体现的是混合所有制经济、现代公司治理、以马明哲为代表的企业家精神和职业经理人群体专业能力的综合效应。

“孩子王”马明哲:闯劲和韧劲

2017年5月18日,马明哲以支教志愿者的身份来到平安援建的第一所希望小学——安徽六安希望小学,在学校里分享了儿时的一段经历:小学时曾因家庭被打为“右派”遭受牵连,落选了班长,后来不甘心落后,严格要求自己,奋发学习,与同学良好相处,重新当上班长。他以此鼓励孩子们遭遇挫折时永不气馁。

马明哲生在“抗美援朝”后,长在自然灾害年代,读书时正值“文革”,下乡当过知青和水电工人,身上有着浓厚的时代印记。

2017年5月18日,马明哲前往安徽六安平安希望小学支教

社会上有个传言,说马明哲幼年丧父,由母亲一手带大,所以磨砺了坚强的性格。其实,马明哲父亲上世纪90年代中期才去世。马明哲虽然经历曲折,但幼年时期的家境是不错的,算是“红二代”。他父亲是解放战争时期“四野”的干部,吉林蛟河人,祖籍山东龙口,随“四野”征战一路南下,直至打下海南岛后,转业到广东省公安厅,再到湛江地区公安系统担任领导职务。马明哲的外祖父是马来西亚华侨,祖籍广东汕头澄海,早年移居海外经商,在东南亚一带打拼数十年。据汕头市委统战部的有关资料记载,1938年开始,这位商业成功后的老人家一直捐资家乡修学,架桥修路,被誉为乐善好施的潮商侨领之一。

马明哲的母亲早年曾在南洋大学接受教育,在她父亲的鼓励下,新中国成立初期归国,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她身上有浓厚的传统潮汕人持家教子的气质。

马明哲继承了父亲坚毅不服输的军人性格,和母亲热爱学习、善于内省的性格,从小便是个天性爱闯的“孩子王”。“孩子王”的气质,一方面奠定了他日后敢闯敢干、引领潮流的企业家风格,一方面也使他后来面对巨额平安股份诱惑时,选择和团队及全体员工共同分享。如今的平安既是庞大的金融集团,又是矢志推进创新的科技新锐。但30年成长过程中,马明哲也经历太多曲折和艰辛。

创业伊始,平安保险的业务被局限在深圳一地,承保的船舶或者货物在异地出险,需要同业帮助查勘理赔。同业当了没多久“雷锋”,就全面取消了合作,这意味平安有可能死在摇篮里。马明哲苦苦思索一宿,突然开了脑洞,认为同业不合作了,自己反而有了名正言顺的理由,申请将业务开到深圳以外。

1994年,平安的寿险业务开始破局,证券、信托业务也逐步开始组建和营运。但中国金融业开始进入分业改革阶段。马明哲认为综合金融是未来趋势,为此顶住无数压力,到处找人沟通,也忍受了被停止开设机构的巨大压力,苦熬8年,终于等来了综合金融的尝试机会。

2008年,是平安和马明哲最为悲情的一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席卷全球,中国“5.12”汶川大地震死亡及失踪人数近10万人,受伤人数近40万,举国悲痛。中国平安也流年不利。先是在股市上提出巨额再融资,被认为是压垮A股市场的最后一根稻草,市场一泻千里;此后,马明哲在上一年按照董事会制定的计划所领的奖金被认为是“天价薪酬”,即使其后连续两年放弃薪酬,口水讨伐也无法平息;到了10月,平安投资比利时富通集团,由于比利时政府处置金融海啸时惊慌失措,导致公司整体肢解,令投资损失200亿元,相当于当时一年的利润。

一浪又一浪,似乎灭顶之灾随时而至,马明哲晚上要靠三片安眠药才能入睡,那是他精神上最受打击的时候。但他咬牙坚持,扛了下来,不仅没有丝毫的退缩,而且从2008年后,平安的经营发展得更快、更扎实。不到一年时间,他利用难得的市场机会,启动了对深发展的收购兼并,从美国新桥集团手中收购了深发展的控股权,历时三年完成了中国资本市场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资产重组,真正完善了平安的综合金融版图。

马明哲超强的抗压能力来自哪里?也许,不服输的特质在童年时就铭刻在成长基因里:有父亲带给他的闯劲,有母亲带给他的韧劲,也有他自己永不停止的学习修炼。

马明哲在给公司管理层的一封邮件中曾说:人活着,必须有追求。有了追求,成功的欲望越强烈,承受成功过程中的痛苦的能力就越强。

从0到1:永远在创业

有段时间,坊间传闻马明哲早年给袁庚当过司机。作为当时蛇口改革开放的当家人,袁庚像蛇口的“神”,而马明哲从湛江调动到工业区劳动人事处,从一名普通干部做起,基本上只能在报纸和电视上看到他。

马明哲和袁庚

2016年1月31日,享年99岁的袁庚逝世,马明哲撰文深切悼念,也难得借此机会回应了传闻,“坊间一直有传说,我曾是袁董的司机,可惜我无此荣幸”。他曾对同事开玩笑说,如果大家认为“我从当司机到董事长”是草根逆袭,是大众奋斗的榜样,我很乐意“被当司机”。其实,在马明哲当知青的“文革”年代,司机、理发员是很好的职业。

虽然无缘给袁庚当司机,但袁庚却对马明哲的人生产生过重大影响,他支持创立平安保险公司,为此还给中国人民银行的相关领导写信促成,他也是对马明哲影响至今的精神导师。

退休后曾担任平安名誉董事长的袁庚说,“我不参与平安的任何经营管理,我的唯一使命,就是要支持像马明哲这样有理想、有追求、敢想敢做的年轻人,为他们营造一个好的干事业的环境”。马明哲日后多次回味,这句话一直激励着他历经艰难坎坷,走到今天。

袁庚还在另外一个重要的节点上,帮马明哲做出了一个重要的人生抉择:做官,还是创业?

1994年,时任深圳市委书记历有为、市长李子彬计划为市政府配备一个金融专业较强的副市长,配合发展深圳的金融产业。他们不厌其烦、苦口婆心地劝说马明哲,连深圳老书记李灏也加入说服之列。当时马明哲还不满40岁,事业初成,也拥有中南财大的博士学位,综合条件可谓一时之选。面临诱惑,他陷入长考,并去请教袁庚。老人家说:“小马,你的性格还是更适合做企业。”

也许马明哲自己本就有答案,但袁庚的话,无疑更加坚定了他未来的职业方向感:要做中国最好的企业,跟随中国的崛起,进入世界顶级企业前列。此后当更高级别的职务向他招手时,他很释然:从政是为国服务,做企业、尤其是做一个伟大的企业,一样是为国服务。

一心一意的马明哲,领导平安从保险开始,一路前行,几乎跨越了所有金融领域。今天的平安集团直接管辖着超过20个在行业内都很有影响的各类子公司。对马明哲而言,每个业务子公司的设立,都是一个创业过程。

我主要负责从0到1的创新,从1到N就交给团队去做。平安从无到有,从产险到寿险,到信托、证券,到陆金所、好医生、金融壹账通等30多家子公司,每一个新模式出来,想明白后就开始找团队,推一把、扶上马,然后我再开始下一个0到1。”马明哲说。曾有一位金融业领导问他,平安有20多家公司,你只有一双手,可以管的过来吗?他说,我两手是空的,专业的事情让专业的团队去做,我负责的是平安2到3年后的事情。

在业内关于马明哲的说法中,我印象最深的是三个。

  • 第一个是另一家大型寿险公司董事长告诉我的,“马明哲这个人爱学习,他到保监会开会,听领导讲话,别人觉得司空见惯,不怎么记录,他坐第一排,用iPad一张张拍,弄得比他年轻的人不记都不好意思。”

  • 第二个是业内流传很久的,“马明哲求才若渴,谁在行业里冒尖了就会被他盯上,他可以让猎头公司的高管在你办公室楼下的咖啡店上班,一两个星期天天找你说喝杯咖啡,从来不怕被拒绝。”

  • 第三个是关于创新的,马明哲时刻洞察全世界的商业创新,在亚马逊刚刚起步不久就在研究为什么线下连锁书店的业务规模远大于亚马逊、但市值远低于亚马逊。很多金融机构的一把手总是说,要创新跟着平安走就好了。北京一家保险集团董事长曾说,“以前做保险是左眼看平安,右眼看友邦,现在是左眼看平安,右眼也看平安”。

正是秉承着强烈的事业心、学习心、聚才心和创新精神,马明哲领导平安走上了一条“没有最远,只有更远”的路。

平安历史上的第一个从0到1,是从无到有打破旧的思维和体制的束缚,从高度垄断的体制中突围,成立一家市场化的保险企业。初创时,马明哲带着仅有的13名员工,白天头顶烈日、冒着暴雨四处展业,晚上用最原始的铅字打字机,一个字一个字地打印保单。开业时的办公室只有426平方米,包括楼梯和厕所,生产工具是3台电脑,外加唯一的展业工具自行车。马明哲对大家说,“生于抗美援朝,长身体时自然灾害,读书时是‘文革’,参加工作遇到上山下乡,经历过这四部曲的磨练,现在的辛苦不算什么”。

产险做起来后发展寿险,尤其是真正意义的个人寿险,对马明哲和整个寿险市场都是从0到1的过程。当时马明哲考察了台湾地区华人寿险公司和产险公司的差异,看到了寿险业的发展前景,坚定投入寿险,大批台湾寿险业精英人才被挖角到平安。

2002年,平安开始经营银行,来自花旗亚洲区的顶级团队陆续加盟平安,直至2012年完成对深发展的收购、兼并及重组。

如果是在一个领域的产业链其他环节做延伸,还比较容易理解,马明哲的不同之处是他总想放眼全球,追踪最新潮流,在看起来完全是年轻人天下的互联网创业领域,也要发起从0到1的工程,而且是同时展开多个创业创新。这在很多人眼里不可思议,美国最大的全球投资基金公司的创始人说,马明哲是全世界极其罕见,可以从保守的传统金融走到现代科技前沿的领导人。

2011年,创办陆金所,迅速成为中国最大的线上财富管理平台;

2014年,创办平安好医生,如今1.8亿注册用户,成为中国最大的移动医疗健康咨询服务平台;

2015年,创办金融壹账通,如今成为服务超过450家银行、2100家非银金融机构的云服务平台;

2015年,平安医疗健康管理公司成立,这个从平安养老险孵化出来的医保云服务平台,已经覆盖全国250个城市,服务人口超5亿……

今天,人工智能、生物识别、云计算、大数据成为马明哲最关心的话题。他永在创业,创最新的业,不断迸发新的火花,然后快速尝试,孵化出“1”。

要在如此多领域完成从0到1,如何能确保成功呢?马明哲曾将平安成功之道概括为“三多一执行”,“三多”就是同时下多盘棋,比对手看多几步棋,多平台,多团队,“三多”之后是找人执行。有体制和机制的优势,只要想好业务方向,马明哲就舍得花大代价将这个方向顶尖的人才网罗过来。平安的管理团队堪称“八国联军”,无论什么国籍、背景、履历、学历,只要愿意做大事,做新事,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找到大施拳脚的空间。

心怀家国,融入家国

马明哲有广东人特有的商业头脑,但在平安,他常说的一句话是,“平安不是一个赚钱机器,而是一个有责任心的企业”。

平安脱胎于招商局集团在内地开办的第一个外向型工业区——蛇口工业区。创立于1872年的招商局浓缩了中国经济近代化、现代化的足迹,其“以商务立富强之基”(李鸿章语)的理念也深深融入了平安的血脉。

招商局最早创立时,在上海的报纸上刊登启事说明设局宗旨,“潮流如斯,势难阻遏,中国惟有急起直追”。招商局要谋利,但不仅是谋一企一时之利,而是谋一国万世可行之利。李鸿章说,创办招商局,“乃借纾商民之困,而作自强之气”,“冀为中土开风气”,“谋深虑远,实为经国宏谋。……(国家)转贫为富、转弱为强之机,尽在此举”。在那个年代,一批先觉醒起来的中国商人已经意识到“国运即商运”,“公司不举,则工商之业无一能振;工商之业不振,则中国终不可以富,不可以强”(清政府驻欧洲四国公使薛福成语)。

百年之后的改革开放年代,袁庚在蛇口创造了招商局的二次辉煌,他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勇闯禁区,全面改革,缔造出激情燃烧的蛇口“试管”,给仅处香港一隅、实力薄弱的招商局注入了全新的活力。

1986年袁庚提出引入竞争机制,不要国家投资,创立一个商业银行,1987年在工业区内部结算中心的基础上成立了新中国第一家企业股份制商业银行——招商银行。

1986年马明哲最早倡议办保险公司,后来得到袁庚的肯定,认为一可为蛇口工业区的发展提供金融保障,又可突破中国金融体制的计划限制、探索股份制保险公司道路。1987年12月6日,蛇口工业区向中国人民银行递交了《关于合资成立“平安保险公司”的请示报告》,1988年5月27日,新中国第一家由企业创办的商业保险机构——平安保险在蛇口开业。

有这样的历史传承和创新探索,让马明哲从创办平安开始,就“脑子装着生意,心里装着情怀”。平安三十而立之际,他宣布投入100亿元启动“三村建设工程”,面向“村官、村医、村教”的三个方向,实施产业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助力中国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实现和美丽乡村的建设。“面向未来30年,我们要更加铭记初心,更加懂得责任之重,更期待为民生改善尽绵薄之力。

100亿元总公益投入、1000亿元免息贷款、1000家乡村诊所、10000名乡村医生、1000所乡村小学、10000名乡村教师,这些百千万的数字构成了平安“三村建设工程”的内涵,也诠释了马明哲的立业初心。

“三村”工程只是平安投身扶贫公益数十载的缩影。从1994年起,马明哲就扎根教育公益,他没有时间抛头露面,接受采访,却多次下沉到平安希望小学。在他带领下,如今已有114所平安希望小学在全国30个省市的农村开花结果。他还带动家人出资成立“明园慈善基金”,致力扶贫帮困,十年来,马明哲及家人已累计捐赠超过亿元,用于乡村教育公益。

马明哲的社会责任感和公益观深刻影响着平安人。除了投身精准扶贫、教育公益,马明哲还要求平安要不断开放自身的核心技术,为社会、政务与行业赋能。9年前,平安“智慧医保云平台”在厦门开始试点,目前智慧医保的控费成果在200多个城市获得了实实在在的体现。

去年5月11日,平安联合深圳市人社局,推出养老金领取“刷脸”在线认证服务。离退休老人由于身体不便或异地养老等原因,无法认证导致暂停发放养老金的情况得到了解决。

一个多月后,6月30日,平安研发的首个“智慧财政”平台在南宁正式上线运行,这意味着南宁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政府对公共资产负债“摸得清、来去明、管得住、利用好”的全面动态预警、管控和监测。

12月27日,作为首个“人工智能+大数据”与疾病防控的结合,平安研发的重庆智能疾病预测与筛查两大模型,可以提前一周,像天气预报一样,预测传染病发生情况,指导民众进行疾病预防,助力政府部门在相关疾病的防控工作中提升效率,降低疾病预防和控制成本。

平安而立,蔚为大观。中国古语说:“三十年为一世而道更”,意思是大概每三十年会有一次巨大的变化。在马明哲看来,平安所处的时代,是呼唤那些有着伟大理想和格局的企业涌现的时代,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可以“批量化地创造出好企业”,平安和很多企业一样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是不断创新的产物,“一家企业,只有把自身发展融入国家命运、民族复兴,才能基业长青”。

如今,平安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云技术的“云平台”已经延伸到财政、社保、医院管理、公共健康、交通、社区、房产、教育、养老等多个公共服务领域。不仅帮助当地政府提高治理现代化的能力,推动智慧城市建设,也为百姓创造简单便捷的生活体验。

袁庚在蛇口有诸多探索,他的初心是,“看看什么叫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看看此路通不通?如果不通,我们愿意接受实践法庭的审判!”以中国平安、招商银行、中集集团为代表的一批源自蛇口优秀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表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环境下,完全可以造就出利民利国、对利益相关者高度负责的企业公民。站在新时代起点上的马明哲,饮水思源,无愧初心。

三十年,从河东走向河西

创业难,守业更难。从蛇口出发,危机感已经宛如基因一样的马明哲,不敢有丝毫懈怠。

平安集团资深副董事长孙建一在接受采访时说,马明哲三十年如一日,几乎每天都工作13到15个小时,而且永远带着强烈的危机感推动创新,平安从1988年创立、当年保费收入522万元,到2017年集团收入可能接近9000亿元,是当年的16万倍,但马明哲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平安要向科技驱动转型,新的三十年刚刚开始”。孙建一说,像马明哲这样的企业家,是用灵魂入股了企业,一息尚存,就永不停止拼搏奋斗。

这就是马明哲这一代企业家的襟怀,他们在企业的股份何其微小,但却融入了整个灵魂。

2017年11月,马明哲在公司执委会全体大会上,作了一份题为《新时代 新起点 新征程》的报告。与会的Jonathan Larsen(中文名罗中恒)是2017年加盟平安的著名银行家、前花旗全球零售银行总裁,他用一个词形容自己的感受——Shocked!(震惊)

Jonathan的诧异在于,他原以为花旗的科技布局在金融领域很领先,但马明哲这次讲到的科技规划和平安的发展步伐颠覆了他的认知。平安在科技领域的动作让人惊叹连连。

从刷脸进入平安金融中心,到手机上传图片实现受损车辆秒级定损,平安已将人脸识别与图片识别技术等AI技术应用于集团内外数百个场景当中。作为金融集团的平安,依靠一系列的前瞻性布局和探索,正在成为AI时代的领跑者。

过去20多年,马明哲一直将汇丰、花旗等国际金融机构作为参照系。近几年,他则将亚马逊、谷歌等互联网公司作为重点对标对象。在他的超前战略部署下,目前平安拥有中国金融机构中规模最大的数据平台和云平台,大数据科学家超过500人,科技研发人员超过2万名,拥有金融、医疗专利申请超过3000项,多项技术全球领先。

马明哲在报告中提到,如果说过去30年,平安打造的国际领先综合金融集团这个孤品是“河东”,那么,站在新起点上,平安要走向“河西”——一个全球领先的科技公司。

面对下一个未知的三十年,马明哲的愿景很清晰,“面对科技发展带来的挑战,平安要成为行业的领导者,必须先成为科技的领导者,而非追随者”。

2017年10月31日,平安与清华大学合作成立全球金融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全球医疗与健康研究中心

按照他的设想,未来30年平安将成为“国际领先的科技型个人综合金融集团”,并聚焦于“大金融资产”和“大医疗健康”两大领域。

马明哲多次谈到哈佛大学的一个研究案例,从30年的长度来看,从小做到大的企业80%都不见了,从单元到多元进行跨界发展的企业99%都不见了。“公司发展大了容易冲动,而扩张到不同行业的管理方法完全不一样,所以聚焦是非常重要的,平安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这就像一棵树要长成参天大树,必须不断修剪枝叶,在做加法的同时也要不断地做减法。”马明哲说,他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让平安更为“聚焦”,这样才会更加有力。

从单一产险到综合金融,平安的上半场精彩不断。从综合金融到金融科技,平安的下半场让人期待。

对“未来全球领先的科技公司”这个目标,马明哲底气十足。他认为,过去30年间,平安的综合金融模式在人才储备、资金累积、数据深度和场景维度等方面为自身积累了大量科技优势,已拥有五大核心技术,包括生物识别、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与云平台等。

平安的生物识别技术水平全球领先,覆盖多元场景,包括金融、医疗、生活/服务、安防等;平安大数据已建立起“1+N”生态圈合作伙伴关系,全集团数据量覆盖8.8亿+人群;“平安AI+脑”贯穿人工智能所有环节,其中疾病预测技术实现健康、控费用两大诉求;平安区块链可提供安全、可追溯、高效的交易记录方式,在金融及医疗健康、房产交易等多个场景中已经深入运用;平安的云服务则在社会公共服务、智慧城市、智慧政务等多个领域被广泛运用。

有时想不明白,为什么马明哲拼搏30年后,思想还如此新鲜。也许他说的一段话可以解答:“我的司龄是30岁,30岁算是正当年吧。我还要继续努力,让平安创立100年时的CEO说,我们最早那个叫马明哲的CEO干的不错。

晚清时代的思想家、实业家、招商局创始人之一的郑观应尝言:“欲攘外,亟须自强;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可叹当时,如同龚自珍所说的,“衰世者,左无才相,右无才史,阃无才将,庠序无才士,陇无才民,廛无才工,衢无才商,抑巷无才偷”,衰败的朝代没有能人,没有贤能的文官,没有清醒的史官,没有聪颖的将军,学馆里没有饱学的才子,民间没有智慧的百姓,街巷没有聪慧的商人,山野丛泽连机智的小偷都没有。一个呼唤振兴工商业、富民强国的时代,却没有条件让有智慧的企业家发展,这是时代的悲哀。

今天当我们看到无数才工才商遍布中国商界,创造出几十年前不可想象的伟业,不能不感慨生逢盛世。正是改革开放,天公抖擞,亿万中国人民的才华才如磅礴之雨倾盆而下,如浩瀚星空熠熠生辉。以马明哲为代表的世界级中国企业家的涌现,以及他们所展示的胸怀国家民族未来、奋力拼搏、兢兢业业、永葆创新锐气的精神,让我们相信,我们正处在一个呼唤伟大企业同时也能够造就伟大企业的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必将有更多世界顶尖企业的绽放。

三十年芳华如此壮美,明日,是你更加动人的新的芳华。

延伸阅读二来源:秦朔朋友圈

延伸阅读二作者:秦朔

延伸

阅读三

三十而立的平安:本分与境界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说,一个社会里最重要的不是静态的多数,而是动态的要素;不是大多数的事实,而是一个社会模式中组织事实的象征事物。因此,如果我们想要更清楚地看懂我们所处的时代与社会,找一家典型的企业来分析它的成功就是一个很好的路径。

这家企业存活的时间必须足够长,至少经历过两到三个经济周期(Business Cycle,当代英国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认为,标准的经济周期是持续时间为九至十年左右的“朱格拉周期”) 71 83879 71 59745 0 0 8449 0 0:00:09 0:00:07 0:00:02 12270它必须有足够的体量,毕竟一家便利店存活再长也没有解剖的意义;它的业务还必须和时代一起发展,打上时代的印记。只有这样,经历过时代的洗礼,也与社会有共鸣,才有意义。在过去30多年中国社会的发展中,改革、创新和伴随着企业发展的社会责任是主旋律。而在中国今天的标杆企业中,踩准了每一步的,最典型的代表是平安集团

生于1988,扎根于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深圳,平安今年也已经30了。三十而立,平安从创业13人的队伍,成长为今天拥有170万员工、1.5亿客户、4.5亿互联网用户的金融科技集团,跻身《财富》世界500强第39位,《福布斯》全球2000强第16位,市值及品牌居全球保险集团第1位。很多人都纳闷,平安为什么能成功?

这背后,在我看来,正是因为平安做对了三件事:抓住趋势,敢于创新,承担自己应有的责任。

每一个节点都走对了方向

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教授德隆·阿西莫格鲁在《国家为什么会失败》中说,一国维持长期的繁荣关键在于不断有新经济产生,而新经济之所以可以源源不断地冒出来,最终要依靠好的制度。

抓住制度和趋势的红利,是今天中国所有伟大企业成功最重要的原因。上一个30年,改革开放所形成的制度红利和人口红利罕见地相遇,创造了中国的经济奇迹,平安正是抓住了这一波红利发展起来的。1988年,在中国改革的前沿,平安成为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保险公司;上一个15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融入了全球经济,外需和投资继续维持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平安抓住了中国融入世界、开始轰轰烈烈全球化的趋势,也利用中国这一波高速增长,从保险向银行、投资扩张,成为世界500强;上一个10年,互联网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科技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平安也走在了创新的第一线。

平安几乎踩准了中国发展所经历的经济周期所有的节奏,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这三十年中,很多企业因为踩错了节奏经历“大败局”。吴晓波在《大败局》一书中,举出的关于健力宝、顺驰、三株、德隆等曾经赫赫有名的企业都死于看不懂的趋势。平安恰恰是在每一个节点都走对了方向,尤其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创新成为每一家金融科技公司的底色,像国际投行高盛、制造业巨头GE都宣布自己转型成为一家科技企业。

每一个创新都解决社会的痛点

作为一家从传统保险业务起家的金融机构,创新是平安踩对鼓点最好的节拍器。

平安有一些产品,在创新时代,是引领行业的。

医疗一直是中国民生问题最急迫的问题,看病贵、看病难屡屡被诟病,为此平安看准时机,在2014年推出“平安好医生”,通过移动互联网连接医生和患者,大大减轻了患者的费用,提高医疗效率,成为行业中医疗健康互联网第一入口,在今天互联网医疗APP如雨后春笋般崛起的情况下,平安好医生仍稳稳把住了国内覆盖率第一的移动医疗应用的宝座。

又比如在金融领域,普惠金融也一直是个问题,中小企业和个人,由于银行风控系统落后,采集到的数据不全面,享受不到普惠金融的红利。平安响应普惠金融的时代趋势,平安普惠在风控上创新,引入了反欺诈、远程审批和风险筛查等手段;在运营上创新,同时推出客户APP与销售APP,并大力应用电销智能决策引擎,大大提高了便利性和用户体验;产品创新也是平安普惠的一大特色,根据不同客户群体,开发出的涵盖信用卡客户、小贷客户及无征信记录的信用小白的各类产品,让平安普惠成为今天市场上最安全、最便捷的金融产品之一。

平安普惠还到农村,设立“农村金融服务发展委员会”,大力发展农业保险,设立普惠业务集群,推动保险下乡、银行下乡、互联网金融下乡等工作,据悉,平安普惠累计为农村提供保险保障及融资服务超万亿元。

即使是在扶贫方面,平安的创新也是成绩斐然的。

用技术和金融为“精准扶贫”赋能

在彼得·德鲁克的思想体系中,“企业社会责任”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在《公司的概念》一书中,德鲁克将“企业社会责任”称为“社会、企业和个人”三者关系的枢纽,赋予企业以具体的内容。在德鲁克看来,理解任何企业都要看它所处的社会环境,企业作为社会的一员,其自身目标与其在社会中发挥的功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也就是说,企业的发展要参与到社会的发展与建设中来,这既是社会责任,也是趋势。


平安董事长马明哲的2018年新年致辞也谈到了关于平安社会责任的话题。马明哲说,企业的发展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与社会的发展休戚与共。平安的成长,得益于国家富强,得益于社会繁荣,得益于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也正是我们30年前从蛇口出发时最原初的想法和憧憬,是中国平安立业的初心。面向未来30年,我们要更加铭记这个初心,更加懂得责任之重,更期待为民生改善尽绵薄之力。”

扶贫攻坚既是中国今天的政治任务,民心工程,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趋势。为了响应中央“精准扶贫”号召,2017年5月18日,在29岁生日即将来临之际,中国平安宣布将5.27司庆日设立为首个“平安公益日”,并发布“六一公益行动”,号召150万全体平安人参与精准扶贫。马明哲还亲自前往平安教育扶贫事业的起点——安徽六安进行支教活动。

企业参与支教,这是平安的一个不小的创新。德鲁克说组织的本质是利他,就是激发每个个体的善意,创造价值。平安在扶贫方面的创新,激发出了150万员工的善意,这是一股巨大的力量。2017年,平安的扶贫体系升级,从过去的支教、捐助体系中对扶贫进行升级,用自身在金融和技术方面的实力为扶贫赋能,制定了“1234行动战略”,即围绕“弥合城乡教育差距”1个核心理念,利用“线上和线下”2个渠道,通过“师资、科技和创新”3大战略,为希望小学提供“硬件、技术、组织和奖金”4种支持,把平安支教行动做成中国平安教育精准扶贫的一块金字招牌。

精准扶贫,聚焦产业、健康、教育这么大力度的三者投入,平安在企业界是第一家,并且通过三者的协同,为精准扶贫创造了一种新的实现模式。据马明哲介绍,2018年,平安还将投入100亿元启动“三村建设工程”,面向“村官、村医、村教”的三个方向,实施产业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

马明哲说,所谓“村官”计划,就是实现“贫有所助”,实实在在帮助村集体做实产业,帮贫困户自力更生;“村医”计划,就是实现“病有所医”,让乡村家庭健康有托付,让乡村居民看病不再难,从2018年开始,平安将在贫困地区新建和升级1000家乡村诊所,完善乡村诊所认证标准、医疗设施,改善诊疗条件;所谓“村教”计划,就是“学有所教”,让农村孩子享受到更高质量的教育服务,带着梦想飞得更高更远。目前,平安产险全国首推的免息免担保“台江模式”落地;平安万家互联网远程诊疗服务“医视平台”走进乡村,平安人寿“幕天捐书”公益活动启动,为20万乡村少年在5500多个图书角募得115万册图书。平安的精准扶贫探索正在变成现实。

“企业的本分,是做大、做强,拥有反哺社会的能力;企业的境界,在于用自身能力为国家、为民族撑起众安道泰的一片天。”马明哲说。这和德鲁克组织的本质是利他的精髓一脉相承。

英雄所见略同!

延伸阅读三来源:秦朔朋友圈

延伸阅读三作者:梁云风

延伸

阅读四

平安的“三村”建设:三十而立,伏地前行

一场80年前的大论战

20世纪30年代,美国公司法学界和商界有一次著名的“多德—贝利论战”,两位学者就“企业是否应该承担社会责任,公司的经理人员是谁的受托人”展开了大论战。

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多德(E.Merrick Dodd)率先指出:企业的管理人员既是股东的受托人,也是社会的受托人;企业既应为股东谋取利润,也要承担社会责任。随后,代表了传统的公司法理论的哥伦比亚大学教授(Adolf A.Berle)立即发表针锋相对的意见,他认为,商业公司乃营利性经济组织,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为股东营利,一切企业权力都是股东委托的权力,如果要求管理人对股东之外的其他人负责,既削弱甚至颠覆了所有者的控制权,也会导致在公司承担社会责任的名义下,各种各样的利益群落都会向公司提出财产要求,最后动摇作为市场经济基础的财产私有制。

直到20世纪60年代,随着“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悄然萌芽,西方学术界和企业界才开始逐渐认同“企业双重责任理论”,并逐渐形成共识,即一家伟大的企业不仅要能为股东创造利益,更重要的是,能平衡社会责任与财富之间的关系。

今天的中国,正是一个财富大爆炸时代,优秀的企业层出不穷,高估值的独角兽屡见不鲜,但能慷慨地将自己巨额的财富反哺社会的企业家和热衷于社会帮扶的企业是不多见。当然,也有例外。比如巴菲特、比尔·盖茨,又比如微软、腾讯,还有投入100亿元开创“三村建设工程”的中国平安

成立三十年来,中国平安进入“中国500强”,又闯进了“世界500强”,在市场上成为一家受欢迎的企业。


而平安面向“村官、村医、村教”三个方向的“三村建设工程”,在中国最需要帮扶的农村实施产业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助力中国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实现和美丽乡村建设,则让它成为一家受尊敬的企业。

平安的新“乡村建设”

在中国,进行乡村建设不容易。20世纪30年代,中国知识界、实业界有一场著名的“乡村建设运动”,梁漱溟在山东邹平、晏阳初在河北定县的实验,卢作孚在重庆北碚的建设,陶行知创办晓庄书院,都曾在当时取得了瞩目的成绩,但其过程千辛万苦,中国“乡建派”用个人的力量在中国乡村的改革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时至今天,中国一些偏远地区仍在进行艰苦卓绝的脱贫攻坚战。

最近,“冰花男孩”王福满在网上受到关注。王福满是典型的留守儿童,和奶奶生活在一起。因家境贫困,加之缺少家人生活上的照顾,王福满在寒冷的冬天只穿了两件单薄的衣服去上学。王福满家离学校有4.5公里,在走了一个小时左右的艰难路程后,已经头顶冰霜成了一个“白发老人”,被网友称作“冰花男孩”。

王福满是中国乡村留守儿童艰苦求学的一个缩影。《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发展报告》(2016)显示,2015年我国留守儿童数量为2019.34万人,留守儿童占农村学生的比例在27%-30%之间。无法就近上学,缺少教师、缺少医生,中国乡村建设,“三农”的发展,需要像梁簌溟、晏阳初这样对中国乡村建设有感情、有决心的学者和中国平安这样的企业。


在2018年的新年致辞中,中国平安董事长马明哲提出,2018年,中国平安将正式启动总公益投入为100亿元的“三村建设工程”,面向“村官、村医、村教”的三个方向,实施产业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改变中国最底层的面貌。

平安开启的,是新时代精准扶贫背景下的新一轮乡村建设。

一次穿越80年的传承

在河北定县的乡村建设中,晏阳初指出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是农民的“愚、贫、弱、私”,主张用教育手段改造社会,即以文艺教育救“愚”,以生计教育救“贫”,以卫生教育救“弱”,以公民教育救“私”。因此在他1930年正式进入实验期后,采用学校、社会和家庭三种教育方式,大力推行文艺、生计、卫生、公民教育。

| 晏阳初(右一)与爱因斯坦博士(左一),膺选“现代世界具有革命性贡献十大伟人”之一

找出弱势群体的真实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扶助,被称为“精准扶贫”。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中国平安的“三村工程”既是对当年中国“乡建派”的衣钵相传,也是对今天中国精准扶贫号召的响应。

从内容上看,平安的“村官”计划让“贫有所助”实实在在帮助村集体做实产业,帮贫困户自力更生,这既是晏阳初提出的以生计教育救“贫”,也符合十九大提出的扶贫同扶志相结合的理念,平安将为全国所有贫困地区的“村官”提供1000亿元免息贷款,将“输血”扶贫转变为“造血”扶贫,助力贫困村产业升级,实现根本性脱贫。

“村医”计划和晏阳初的以卫生教育救“弱”异曲同工。医疗资源的分布不均一直是困扰中国民生的重要问题,纾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就是对中国医疗改革的最大贡献。平安将从2018年开始,在贫困地区新建和升级1000家乡村诊所,完善乡村诊所认证标准、医疗设施,改善诊疗条件。并通过“平安好医生”等线上平台,投入资源,为全国10000名贫困偏远地区的乡村医生提供服务,提升乡村医疗服务能力,真正做到“病有所医”。

与医疗同样列入民生重大难题的是教育,社会公不公平,首先看教育,因为教育意味着家庭和人生未来的希望。中国“乡建派”中,无论是晏阳初、陶行知、梁簌溟,还是在北碚建设的卢作孚、南通建设的张謇都将教育放在重要位置。扶贫先扶智,平安的“村教”计划,将从2018年开始,为全国1000所贫困地区的乡村小学提供图书馆和电教室等硬件设施,改善教学条件,提高贫困学生受教育水平,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从晏阳初到中国平安,中国人对社会建设孜孜不倦的执着与责任穿越80年的乡村建设,让平安的“三村”建设工程,有了历史的底色和现实的外衣。

伏地前行

 “三村”建设工程,是而立之年的平安给自己的“成年礼”。

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平安已经成为中国实力最强的金融集团之一,但站得越高,平安越发懂得伏地前行。

马明哲说,“三十而立,我们愈发体会到,企业的发展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与社会的发展休戚与共,平安的成长,得益于国家富强,得益于社会繁荣,得益于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作为改革开放中国第一家股份制银行,平安用专业的金融创新让生活更简单,让生活更美好,也让扶贫更有力量。平安产险全国首推的免息免担保“台江模式”落地,贵州山区的蘑菇产业种植户低门槛参与,无风险经营,省钱省心得实惠;平安人寿“幕天捐书”公益活动启动,20万乡村少年在5500多个图书角的115万册图书中,尽情享受阅读的乐趣和精神营养,不断成长。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k0548ww2qoe&width=500&height=375&auto=0

平安深谙企业的双重责任。商业上的巨大成功,让平安成为全球资本市场的“白马股”,也让平安有更多的力量参与社会公益与扶贫,对社会进行反哺;而一直致力于社会的建设与发展,也使得平安获得了更好的发展机遇和动力。在2017年12月15日发布的全球首份A股上市公司社会价值“义利99”排行榜中,平安银行因其长期对社会的投入高居榜单前列。

诗人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伏地前行的中国平安,也深深地爱着这片黄土地和土地上的人民。

延伸阅读四来源:秦朔朋友圈

延伸阅读四作者:梁云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