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曾国藩:心安即万难可过,心乱则小事难越

2018-03-15 中国金融信息中心

 

CFIC导读:

曾国藩在咸丰五年三月二十日给诸弟的家信中,有这样一段话:近日吾乡人心慌乱否?去年迁避,终非善策。如贼窜上游岳、常等处,谣言四起,总以安居不迁为是。季洪弟尽可不必教书,宜在家读书……吾夏季衣服有在家者,可交来人即日送营,特袍褂不宜带来,余皆可送也。他从理学的高度总结出“心安即万难可过,心乱则小事难越”的道理,开篇就问家乡人心是否安稳。最后嘱咐家中弟弟在乱世就别奔波了,劝弟弟在家读书,其实曾国藩劝弟弟在家读书也是让弟弟修得“遇事心安”的方法之一。

曾国藩在咸丰五年三月二十日给诸弟的家信中,有这样一段话:

近日吾乡人心慌乱否?去年迁避,终非善策。如贼窜上游岳、常等处,谣言四起,总以安居不迁为是。季洪弟尽可不必教书,宜在家读书……吾夏季衣服有在家者,可交来人即日送营,特袍褂不宜带来,余皆可送也。

这封家书的背景是当时湖南有土匪作乱,曾国藩非常关心家里的情况及家人的安全,但他并不是直接问“土匪骚乱可有波及家中?高堂二老是否安然?”

他从理学的高度总结出“心安即万难可过,心乱则小事难越”的道理,开篇就问家乡人心是否安稳。最后嘱咐家中弟弟在乱世就别奔波了,劝弟弟在家读书,其实曾国藩劝弟弟在家读书也是让弟弟修得“遇事心安”的方法之一。

遇事冷静可以让我们迅速地找到避免直接的对自己危害最大的祸害的方法。每逢大事有静气,静能生慧,不仅可以让我们找到规避危险的方法,还能让我们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遇事冷静,更容易让你在一众凡人中崭露头角。曾国藩家书中有一封给父亲“点赞”的,称父亲在匪乱面前稳若泰山,起到了稳定人心的作用,可为曾国藩及诸兄弟表率。

如果我们从一件事情完整的从发生到解决的过程看,事情处理的方式、手段、方法等,事后总结非常有必要,这就需要客观地看待问题和解决方案。尤其是对于重复性事务来说,旧经验的总结和新经验的积累往往会使你在处理问题时更加从容有效。

我们在处理事情时不仅要做到自己“心安”,还要能让别人“心安”。在这点上,曾国藩在这件事情上的处理可谓巧妙。他举了一些日常琐事,要的就是让诸弟及父母知道自己的事情是多么井井有条。上文所引最后一句的意思既平淡又让人心安:

我在家中的夏装就麻烦送信人给我拿回到营中吧,携带不方便的衣服就没必要拿了,就像关袍大褂这种。

虽说合身舒适的衣服确实不太容易买到,但对当时已身居高位的曾国藩来说,恐怕定制几件质量上乘的夏装不是问题吧!曾国藩之所以这样说,并不是说让送信人一定要带回来点什么夏装,其用意就是要让父母及诸弟安心,怎么才能给他们这种感觉呢?就是自己在公务之余对随身之物还了如指掌,并没有忙到焦头烂额,另外自己还可以从容地嘱咐送信人拿几件合身衣物。

其实这也算是一种策略,古代的大将出征前有些人会向皇帝要房要地也是这种情形,不同的是,大将要房要地是为了让皇帝相信他们没有野心,贪恋富贵,曾国藩这样说是为了让家人更加放心。

有时候“烦人”的事情会起到安定人心、增进友情的效果,这点我们在与长辈沟通、与亲友交往的时候还真得多学学曾国藩的这个技巧。

本文来源:品读曾国藩(pinduzgf)

延伸

阅读一

曾国藩:把自己修炼好,做什么成什么!

曾国藩是28岁(道光十八年)中的进士,也就是从这一年他开始进入体制, 30岁(道光二十年)做了翰林院检讨,正式开始官宦生涯,每月可以领朝廷俸禄。而后每年都官升一级,等到他36岁(道光二十七年)时,已经是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按照正常的升官途径,从七品升到七品,曾国藩用了两年多时间,差不多每三年升一级,那么升到二品需要30多年,但是曾国藩才30多岁就做到二品。

短短十年,曾国藩从一个小职员升到一个部长级别的官员,多么励志的故事,虽然这些官职都只是些虚职。但也说明曾国藩的官运亨通,深得皇上青睐。曾国藩自己也觉得自己这几年升职太快,心里面也不是特别踏实,所以给家中父母写了家书,说的就是自己的一些想法。

他在信中这样说的:

九月十七日接读家信,喜堂上各位老人安康,家事顺遂,无任欢慰。男今年不得差,六弟乡试不售,想堂上大人不免内忧,然男则正以不得为喜。盖天下之理,满则招损,亢则有悔,日中则昃,月盈则亏,至当不易之理也。男毫无学识,而官至学士,频邀非分之弟,祖父母、父母皆康健,可谓盛极矣。

现在京官翰林中无重庆下者,惟我家独享难得之福。是以男悚悚恐惧,不敢求非分之荣,但求堂上大人眠食如常,六弟不中为虑,则大慰矣。况男三次考差,两次已得;六弟初次下场,年纪尚轻,尤不必挂心也。

曾国藩给父亲写信的这年,他没有得到朝廷的升迁,而他的弟弟也没有考取乡试,曾国藩怕父亲大人为此担心,故而写了这封信。在信中,曾国藩以一种豁达的心态对父亲说,没有升官反而是件好事。天下的道理,太过太慢就会招致损失,位子越高越容易衰败,太阳东升西落,月有阴晴圆缺,这是千古不易的道理。我才疏学浅,做到学士,多次得到不该得到的荣誉,况且祖父母、父母又都康健,可以说是盛极一时了。

曾国藩说这话并不是谦虚,大家都知道曾国藩进入仕途时间比较晚,读书也没有什么超高的天赋。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并不出众的人,近年来深得圣恩,官运亨通。他自己也看的明白,当官的风险太大,木秀于林太招风,知道自己做的太招摇,很容易得罪人。特别是晚清时期,满汉不和,一个汉族官员却能够这样,自然会遭到满族或者汉族官员的妒忌。所以曾国藩就在家书里面表达自己不敢贪图非分之荣。这是一种自知,更是一种明智,这种以退为进的大智慧会给自己带来好运气。这不到了下一年,曾国藩就升到了礼部侍郎。

曾国藩曾这样说:名者,造物所珍重爱惜,不轻以予人者。有句俚语说“运气来时门板都挡不住”。意思是好事降临到你的头上时,你想推掉都是不行的。那么,好运没有来到呢,你就顺其自然,想都不要去想。人生造化,不是求来的,是在天道法则中悄然到来的。这个法则就是你要有足够的信心、耐心,安然地在平凡岁月里做好自己该做的。

有个成语“无欲则刚”,就是形容有些人能够克制住自己的欲望,无论在任何环境中都不违背天理,而且始终如一,不轻易改变,这才算是真正的“刚”啊。曾国藩就是这样的人,他有欲望吗?有,作为家中长子,光复家业的担子在他身上。但是他能懂得克制,懂得不图非分之荣。

古人说: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没有真才实学而突然暴得大名,是不祥的征兆。所以,曾国藩曾说:古人谓无实而享大名者,必有奇祸。曾国藩这是警醒自己呢!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名实相符呢?曾国藩给我们的提示是克制自己的欲望,打好自己的基础。静下心来,增强能力,提升实力。

有求皆苦,无欲则刚”,前面是佛家思想,后面是儒家思想。急是没用的,静下来,沉淀自己,该来的自然就来了。因为来的时候,你就得有足够的实力接住,不然最后还是会鸡飞蛋打的,空欢喜一场罢了。所以,不要着急做什么事,先把自己练好了,做什么成什么。

本文来源:品读曾国藩(pinduzgf)

延伸

阅读二

曾国藩:你能让多少人追随,你就能做成多大事!

曾国藩怎样立下千古奇功,成就“无湘不成军”的传奇?答案是:会识人用人。

曾国藩幕府20余年,入幕者超400人。幕中走出三品以上高官47人,督抚33人。左宗棠、李鸿章、彭玉麟、郭嵩焘、沈葆桢等等栋梁之材,“悉出曾门矣”。左宗棠目空一切,唯独佩服曾国藩,“自愧弗如元辅”。李鸿章自视甚高,却说自己外交本领全赖曾国藩“一言指示之力”。蒋介石目中无人,却佩服曾国藩到五体投地。

曾国藩“识人”有绝招,“用人”亦有绝招。“识人”之绝招,被称为“俯近式识人法”。“俯”者,俯瞰,取高屋建瓴之势;“近”者,抵近,得察颜观色之妙。

初见江忠源,曾国藩即云:“此人必名立天下,然当以节烈称。”数年后果证其言不虚:江忠源先剿湖南新宁雷再浩起义,后平太平天国广西起义,以战功卓著升安徽巡抚,“名立天下”;后又战死合肥,“以节烈称”。此即“俯观”。

李鸿章受曾国藩指派练淮军,期间荐三人于曾国藩。曾国藩自三人前走过,即云:右立者忠厚可靠,可委以后勤补给之职;中立者阳奉阴违,不得委以重任;左立者为上上之材,可予重用。李鸿章异之,问其缘由,曾国藩云:右立者垂首不敢仰视,可见其恭谨厚重;中立者先毕恭毕敬,继左顾右盼,可见其阳奉阴违;左立者始终挺直腰板,目不斜视,不亢不卑,可见其有大将之风。左立者即是刘铭传,后来成为台湾巡抚,大名鼎鼎。此即“近观”。

曾国藩“用人”之绝招,在用其“愚”与“拙”。曾国藩创湘军、选将领,专挑“讷于言”之乡人,讨厌“善言”之人。他说:“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又说:“将领之浮滑者,一遇危险之际,其神情之飞动,足以摇惑军心;其言语之圆滑,足以淆乱是非。故楚军历不喜用善说话之将。”大胆使用“刚毅木讷”者,不太任用“巧言令色”者,正合湘军“结硬寨,打呆板”之精神。

梁启超曾谓:“文正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畴诸贤杰中,称最钝拙。”曾国藩亦自况“秉质愚柔”、“余性鲁钝”。清廷重用曾国藩,正是用其“钝拙”,用其“愚柔”,用其“鲁钝”。曾国藩自己“用人”,亦是贯穿此原则,用人之“钝拙”、“愚柔”、“鲁钝”。从而能一改官场积习,形成与八旗绿营“兵痞油滑”完全不同之风气。

曾国藩“用愚”、“用拙”,自然先德而后才。于是“德大于才”成为曾国藩“用人”之第一要旨。曾国藩云:“德而无才以辅之,则近于愚人;才而无德以立之,则近于小人。与其无德而近于小人,毋宁无才而近于愚人。”

他以为人之才能,各有偏枯,或偏于兵,或偏于饷,或偏于吏,或偏于文,关键是在使用。使用得当,即是人才;使用不得当,即是废物。他说:“世人聪明才力,不甚相悬,此暗则彼明,此长则彼短,在用人者审量其宜而已。”“凡于兵事、饷事、吏事、文事有一长者,无不优加奖借,量材录用。”

在巧与拙之间择拙者而用之,在锐与钝之间择钝者而用之,在柔与刚之间择柔者用之,在精与鲁之间择鲁者而用之,此即曾国藩“用人”之道。

作者:张耀南

本文来源:品读曾国藩(pinduzgf)

延伸

阅读三

曾国藩:做人求拙,做事求缺

做人求拙——抱朴守拙大境界

《史记》上记载,孔子年轻时曾经向老子请教做人的道理。老子告诉孔子:“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老子告诉年轻的孔子,一个头脑精明的商人非常懂得深藏财货,而外表看起来好像空无所有;一个品行高尚的君子非常懂得内藏道德,而外表看起来好像是愚蠢迟钝。你要去掉骄傲之气和贪欲之心,如此才能成为圣人。这便是所谓的 “抱朴守拙”“大智若愚”。

“抱朴守拙”历来被推崇为高明的处世之道。很多人所追求的“朴拙”的境界,这其实是我们做人的最高境界。明明什么都知道,却一副痴呆愚顽的表情。做人切忌恃才自傲,不知饶人。锋芒太露易遭嫉恨,更容易树敌。

曾国藩自幼智商平平,甚至有些愚鲁笨拙。既然天性钝拙,他便勤能补拙,笨鸟先飞,以致养成做事不绕弯子,不走捷径,踏实肯干,吃苦耐劳,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习惯。

他指挥湘军打仗,也往往用常人看来笨拙的办法,如同巨蟒缠人一样,用一道道壕沟把城活活困死。他当年与太平天国作战,攻陷安庆、九江、天京几乎都是这样打下来的。

曾国藩待人接物也不离“拙”字经。他一向要求自己“不说大话,不求虚名”,做事“情愿他人占我便宜,断不可我占他人便宜”。

左宗棠骂他“愚猪”,无论挖苦嘲讽,还是以怨报德,他顾全大局,终未还手。同朝另一重臣李鸿章发迹前做过曾国藩的门生弟子,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耍心眼、逞能耐、显私心,曾国藩却惜才爱才,始终不改对他的关心、爱护、包容、提携。正因历练出这种至朴至拙的交友处事之道,曾国藩一生谋士如云,身边人才众多,具有令人无比叹服的人格魅力。

曾国藩“不怕费心、不怕费力,不惜对事物进行不留死角的深入细致分析”,直到在此基础上找出症结要害,把握问题关键,而且每次完事之后,还要积累经验,总结教训,以利下次参考。

尚“拙”的曾国藩说过:“不说大话,不好虚名,不行架空之事,不谈过高之理,如此可以正天下浮伪之习。”

正因如此,曾国藩才具有大智慧、大能量,才能胸怀壮志、成就伟业。他一生待人接物更是以诚为本,以拙为用。他的想法是:“纵人以巧诈来,我仍以浑含应之,以诚愚应之;久之,则人之意也消;若钩心斗角,相迎相距,则报复无已时耳。”

做事求缺——花未全开月未圆

花一旦全开,马上就要凋谢;月一旦全圆,马上就要缺损。而未全开,未全圆,会有所期待,有所憧憬。所以做人要“求缺惜福”。


老子说:“大成若缺。”《西游记》中孙悟空也说:天地本不全。

鲁迅《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中说,中国人大抵有一种"十景病",凡看一个县的县志,必然有"十景",什么"远村明月"、"古池好水"之类,把眼前的所有事物排出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然后似乎生活就圆满了,可以安于现状了,得到了心理上的满足,忘却了现实的痛苦。

可见,人世间不存在大成功大圆满的东西,天然地都存在着相当的缺陷。苛求圆满的人注定会失败,所谓的圆满也只不过是一种心理上的满足。

曾国藩一直用这个道理告诫自己,“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为此,他把自己的书斋命名为“求缺斋”,以警示自己万事求缺,“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

曾国藩相信风水,但他对风水的追求是“不求好地,但求平安”。他去世前把自己的墓地选在了长沙郊外的坪塘伏龙山,有一个好朋友劝他把阴宅选在东台山,说那里风水好。

曾国藩不愿意,说那边是“天子之地”,他不能去,还是选择伏龙山好。后来东台山那边建了东台书院,出了陈赓、谭政、黄公略,还有毛泽东。

乾隆皇帝自称“十全老人”,可是民国军阀盗了他的墓,并破坏了他的尸骨,而“求缺”的曾国藩,不愿葬在“天子之地”,他的墓反倒得到了保全。

左宗棠、李鸿章这些人生前风光无限,死后却都被掘墓,而曾国藩的墓挺过了民国,挺过了日本鬼子进中国,文革中“破四旧”,用炸药也没能把曾国藩的墓炸开。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曾国藩的墓又挺过了30多次盗墓,除了外部有些损耗,里面的墓室和棺材安然无恙。

本文来源:深圳市国力南方企业设计研究院(ID:daishiyj)

延伸

阅读四

古训:层次低的人,有4大衰相;境界高的人,有4大贵相

一个人境界和层次的高低,决定着生命质量的好坏。

01

  • 层次低的人乱发脾气,境界高的人控制脾气。

人发脾气的时候,是没有理智的,说出的话,做出的事,很容易给人带来无可挽回的伤害。

有人曾经问过大s这样一个问题:夫妻之间吵架怎么办?

大s说:夫妻吵架的时候,就隔离开来。

一个把自己关在卧室,一个把自己关在洗手间。等大家冷静下来之后,再开始交流沟通。

心理学家证明,人的情绪由大脑的边缘系统负责,边缘系统在第一时间产生情绪,比如恐惧、愤怒,而控制情绪的大脑皮层要在整整六秒之后才能开始处理,进而进行控制,完成整个过程需要一分钟。

在一分钟之内,一个人的智商、情商再高,也是一只无法控制的野兽。

一分钟之后,一个人的理智才可以恢复。

层次高的人懂得管理自己的情绪,层次低的人随意宣泄自己的情绪。

懂得管理自己的情绪,无非是控制好情绪爆发之后的一分钟。

利用跑步,隔离,深呼吸的方式,让这一分钟过去,避免给人带来伤害,也避免自己为后果买单。

能够控制情绪的人,才能控制人生。

02

  • 层次低的人喜欢八卦,境界高的人喜欢读书。

一个人将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在于他往自己脑袋里装了什么。

有些人天天看八卦,谁谁谁出轨了,谁谁谁吸毒了。

平时和朋友的聊天也全是明星八卦,这样的人明星隐私如数家珍,八卦起来没完没了。

如今只要打开手机,就能看到各色的花边新闻,人们很容易被吸引其中,沉溺于娱乐新闻不可自拔,脑袋空空,技术没有,知识没有,只能陷溺在网络的狂欢中。

有人曾经请教杨绛,杨绛说了这样一句话:你的问题就在于读书太少,想得太多。

一个人天天以八卦为精神食粮,又能把自己的生命安放在何处呢?

八卦是把自己的眼睛盯着别人,而读书,更多的是致力于发现自己,修炼自己。

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肯读书的人,气质定然不凡。

黄山谷说:“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

一个人如果不读书,就会变得俗不可耐,说话做事,都会乏味不堪。

历史上的名人,几乎都喜欢读书,孔子韦编三绝,穿竹简的牛皮绳都断了好几次。

曾国藩日夜不辍,连行军打仗都要翻几页书才能入睡。

梁实秋先生也说,读书不读书,过得是两种人生。

一个喜欢看八卦,一个喜欢看书,层次境界,高下立判。

03

  • 层次低的人斤斤计较,境界高的人大度宽容。

《伊索寓言》里讲,当初普罗米修斯奉宙斯之命造人时,特意在每个人身上挂了两个口袋———胸前一只装别人的缺点,背后一只装自己的缺点。

层次低的人,只能看到自己胸前的口袋,层次高的人才能看到自己背后的口袋。

只能看到别人缺点的人,无比苛刻,能够看到自己缺点的人才懂得了宽容。

在一辆火车上,有个醉汉喝得醉醺醺地冲撞了乘客,女孩问妈妈,他是坏人吗?

妈妈说了一句:不,他只是不开心。

这位妈妈想到了自己,想到了自己也曾经在挫折困苦的时刻,脾气暴躁,伤害过身边的人。

所以,她才不会和这个醉汉计较,因为她知道,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时刻。

张爱玲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因为懂得,所以慈悲。你如果了解过去的我,就一定会原谅如今的我。

境界高的人,对外,见过更大的世面;对内,有过很深的反省。

所以,他们从来不会跟别人计较,更多的是温柔宽和。

子路问于孔子曰:君子亦有忧乎?

子曰:无也。君子,其未得之,则乐其意;既得之,又乐其治。是以有终身之乐,无一日之忧。

小人则不然,其未得也,患弗得之;既得之,又恐失之,是以有終身之忧,无一日之乐也。

小人才喜欢计较得失,君子真正计较的,是自己有没有更丰富,更立体,有没有获得更多的成长。

04

  • 层次低的人随波逐流,境界高的人坚持自我。

庄子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宋元君打算画些东西,于是召集全国的画师,画师们来了之后,无不毕恭毕敬,行礼作揖之后安安静静地站在一边。

只有一个画师迟到了,行礼作揖之后,慢慢悠悠地走进画室,解开衣襟,坦露上身,盘腿坐下,不顾及别人的目光,自顾自地调墨。

宋元君看到之后,选择让他为自己作画。

宋元君的原因很简单,这个人有真性情,不会因为别人的看法而改变自己。

一个人唯有坚持自我,不肯随波逐流,做事的时候,才能不分心,更专注更投入。

周国平曾经说过,每个人降生到这个世界上,都有一个他最合宜的位置,这个位置是他降生的时候就准备好的,只等他来认领。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他的天赋都是独特的,他的位置也一定是独特的。如果他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那么他的位置就浪费掉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不能随波逐流,若是人云亦云,那么这一生,又到底是为谁而活。

人生只有一次,专注于自己的内心,活出自己的样子,才算没有白活。

本文来源:儒风大家(ID: rufengdajia)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