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廖昌永: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国际,当代音乐人责无旁贷

2018-03-17 中国金融信息中心

 

CFIC导读: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音协副主席、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廖昌永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艺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灵感源泉,文艺工作者就应该牢牢扎根在本民族文化的土壤里。“今年年初上海音乐学院创作了原创歌剧《汤显祖》,并赴欧洲参加欧洲青年歌剧节。在歌剧《汤显祖》的演出过程中,我们加入了昆曲,欧洲观众非常喜欢这样具有民族特色的唱腔,演出效果很好,不仅在国外成功圈粉,更增强了我们的文化自信。”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提出“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弘扬也是代表委员们在讨论中关注的又一个焦点。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音协副主席、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廖昌永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艺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灵感源泉,文艺工作者就应该牢牢扎根在本民族文化的土壤里。“今年年初上海音乐学院创作了原创歌剧《汤显祖》,并赴欧洲参加欧洲青年歌剧节。在歌剧《汤显祖》的演出过程中,我们加入了昆曲,欧洲观众非常喜欢这样具有民族特色的唱腔,演出效果很好,不仅在国外成功圈粉,更增强了我们的文化自信。”

这张照片是今年年初,我带领上海音乐学院的学生到欧洲参加青年歌剧节时拍摄的。学生们演出的剧目是中国原创歌剧《汤显祖》,我们进行了一定的创新,将昆曲、民乐、歌剧进行融合,在音乐里增加了古筝、竹笛、琵琶等元素。当这些乐器声响起,外国观众们瞬间被吸引,当我们的演员上台一亮相,很多外国观众拿起相机拍照,演出结束后,全场爆发长达十分钟的热烈掌声。外国观众对中国歌剧的喜爱程度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匈牙利李斯特音乐学院的院长和我交流时说:“你们的学生唱得太好了,你们的乐队演奏得太棒了。”同行的表扬让我感到十分开心,同时也让我对唱好中国歌剧更有信心。

这次欧洲之行一方面是带领学生参加演出,另一方面是到捷克和匈牙利这两个国家进行调研。这两个国家在东欧民族音乐的传承方面有非常大的成就,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非常注重对本民族音乐的传承和扶持。这给我们很好的启示和借鉴:如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国际,如何让更多的中国元素走向世界舞台,国家的重视和扶持很重要,当代音乐人责无旁贷。

今年两会我重点关注的就是这方面的问题。这些年,国家对民族艺术的传承投入很多,国家艺术基金也扶持了很多很好的项目。但是,在扶持投入的同时,还要加强对扶持项目的验收和后期推广,这样国家的文化艺术创作才能不断推出精品,不断向前发展。

(廖昌永:长安街读书会成员、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

本文来源:长安街读书会

延伸

阅读一

文艺界代表委员热议政府工作报告,廖昌永:牢牢扎根在本民族文化土壤里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引发文艺界代表委员热议。大家在审议和讨论时认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通篇贯穿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统揽大局,心系苍生,既全面务实,又细致入微。报告中提出“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盛,凝聚起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精神力量”,令大家备受鼓舞。

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提出“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弘扬也是代表委员们在讨论中关注的又一个焦点。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音协副主席、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廖昌永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艺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灵感源泉,文艺工作者就应该牢牢扎根在本民族文化的土壤里。“今年年初上海音乐学院创作了原创歌剧《汤显祖》,并赴欧洲参加欧洲青年歌剧节。在歌剧《汤显祖》的演出过程中,我们加入了昆曲,欧洲观众非常喜欢这样具有民族特色的唱腔,演出效果很好,不仅在国外成功圈粉,更增强了我们的文化自信。”






成都音乐产业发展应分两步走


作为音乐届领军人物,廖昌永先生对成都的音乐产业的发展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他表示成都音乐产业发展应分两步走:一方面是引进外来人才;另一方面则是本地培养输送更加优秀的人才,重视艺术院校人才培养和新领域的不断探索。

而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廖昌永先生也提出了宝贵建议:他希望广大学子立足中国,放眼世界。不论在什么地方,都应该有一个世界的目光,一个开放的心态,不忘初心。


成都的生活经历为我的音乐创作 提供原动力和灵感


此外,成都也是廖昌永先生的家乡。他表示曾经在家乡的生活给他的音乐创作的提供了不少的原动力和灵感。成都有非常好的地方特色与音乐传承,这形成了一种非常独特的文化风格,这为成都打造音乐之创造很大优势。


新经济能与音乐产业碰撞火花



而提到成都最近提出的发展新经济新动能,廖昌永先生也认为它能和音乐产业碰撞出火花,二者有众多契合点、碰撞点,例如在互联网产业的发展中,音乐产业为其提供了很多的增长点。

本文来源:廖昌永

延伸

阅读二

全国人大代表廖昌永:文艺作品要让人听得懂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讲到,我们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就是人民,我们创作出来的东西一定要是弘扬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一定要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要讲人话,要让大家听得懂,只有跟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创作的作品才会受到观众喜爱,才能万古长青。”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u1335kqrlqu&width=500&height=375&auto=0

廖昌永,男中音歌唱家,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上海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

本文记者:胡杨 邓植尹

视频制作:党建 林和

本文来源:中国文明网

延伸

阅读三

廖昌永:不休止的咏叹

他,出生在农村,高音大喇叭是他的音乐启蒙老师;他,曾连续三次获得国际声乐大赛第一名;他,是目前活跃于世界歌剧舞台上的少数杰出亚裔歌唱家之一……本期《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文艺名家讲故事》栏目对话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歌唱家廖昌永。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k0558iak340&width=500&height=375&auto=0生活养成我奔跑的惯性

1968年,我出生在四川成都郫县一户普通的农家。这个以豆瓣酱闻名全国的小县城,在我的记忆中总是散发着阳光下豆子微微发酵的味道。我父亲是一名警察,字写得非常清秀。七岁那年,爸爸就因病去世了。在我的印象当中,我爸会唱歌又会拉二胡吹笛子,多才多艺。记得我上了大学后回家唱歌给我妈听,她说:你唱得不错,但就是比你爸还是差一点。

爸爸去世后,妈妈一个人承担起家庭所有的负担,记得晒谷子的季节,母亲要把稻谷挑到田里的席子上晾晒。刚一晒上,就下雨了,然后又得收回来。刚收回来,太阳又出来了,又再挑出去,挑出去没几分钟就又下雨了……母亲又累又气,母亲哽咽地跟我讲:我们只能靠你了。

从小生活的磨砺,让我养成了奔跑的惯性。我本不争强好胜,但一直憋着一股子劲,总觉得父亲的在天之灵在看着我,所以我一直不想让父亲失望。内心倔强的我总是独来独往,村口那个形单影只的大喇叭成了我秘密的朋友。喇叭里偶而传出的美妙音符让年幼的我心中燃起了新的希望——放学时走在路上,看见鸟儿就唱鸟,看见树就唱树,看见菜唱菜……其实,像我这种“泥腿杆子”对音乐完全是迷茫的,但我知道自己就是喜欢音乐,只有我在唱歌的时候我是忘我的,忘记父亲不在的痛苦,忘记生活不好的烦恼,完全沉浸在音乐当中。赤脚踏进音乐殿堂

1988年9月的一个雨天,我攥着上海音乐学院发往成都的唯一一张录取通知书,来到了梦中的学府。19岁的我第一次站在了梦想的大门前,由于害怕雨水泡坏妈妈亲手的新鞋,我就赤着脚踏进了音乐之门。

刚进学院时,我傻乎乎的啥都不明白。记得第一次演唱会我高音唱不上去,低音低不下来。唱完之后,专业课老师都不选我,说不知道这个孩子该是男中音还是男高音,于是我急得直哭,只有罗魏老师安慰我。现在我都记得他当时的话——“你干嘛哭呢?你的声音挺好的,是会唱歌的。”他给我打气,“你肯定能唱得出来,将来一定会好的。”就这样,罗魏老师成了我在上海音乐学院的第一位老师,他家的客厅成了我在这个陌生城市,能找到归属感的地方。

在罗老师的精心培育下,我的音域很快从一个八度拓宽到了两个八度,换声也能顺利换过去,低音也低了下去。短短一个学期过去了,我的名字从成绩单的最后一行换到了第一行,并一直保持到研究生毕业。而我也把罗魏老师当成父亲、当成兄长,他让我做的任何事情我都愿意做,我希望学好专业,不让他失望。穷小子遇到天使爱人

我上大学的时候还不用交学费,但生活费总是要的,因为学音乐,常常还要买音像资料、演出服、谱子……一个农村家庭,每个月要拿出六七十块钱在当时是很大的一笔。我三位姐姐每月轮流给我寄60元当生活费。为了不想别人看到我吃得不好,我常常是最后一个去食堂,肉菜平时一般不吃,只有等到第二天要考试或演出才舍得买一份吃。我没钱买乐谱就用手抄,那时我所有的乐谱都是用手抄的。

常言道“上天给你关闭一扇门,总会给你开一扇窗”,我当时并不知道,正是我从里到外都有点“格格不入”的特殊气质,引起了一个钢琴系女孩的注意。王嘉是比我低一年级钢琴系的学生,由于我们是老乡,语言、口味、话题都比较合得来。后来王嘉发现我生活的窘迫,为了维护我的自尊心,常常匿名汇款给我。当时我收到钱挺意外的,有时候一个星期寄一次,有时候一个星期寄两次,找不着汇款人,退也退不回去。有一次汇款上有一句留言:“去买点肉吧,好好吃几顿!”我才认出了王嘉的字。

等我们确定恋爱关系后,王嘉把我的身世、情况、成长经历都告诉了她父母。她父母也是搞艺术的,觉得我很坚强不容易。所以,他们在经济上也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遇见妻子是我这一生的幸运,这种感情,不是用一个爱字可以形容得了的。将恩师的接力棒传下去

如果说父母给了我生命,那么是我的恩师周小燕老师给了我第二次生命——艺术生命。周老师对于我们这些学唱歌的人来讲,就跟神一样高不可攀。记得第一次见到周老师还是大学一年级。有次我在罗魏老师家里吃完饭回学校,迎面就看到周老师。第一次见到她,那么近的距离,心里怦怦直跳。我想打招呼又怕她因为不认识我觉得奇怪,矛盾又犹豫后,就跑掉了。

周老师培养学生不仅是培养声乐技巧,更是培养做人做事。她常说:“如果你内心是暗的脏的,到舞台上要表现一个很干净的人,短时间可以伪装,长时间你是做不出来的。你再热爱的东西,也可能中途会因为受到诱惑坚持不下去。”所以,我也深刻体会到,一个人精力是有限的,所以有人一辈子只做一件事情,如同龟兔赛跑,最后成功的,往往是那个天赋并不出众但持之以恒的人。

我一直对教师这个职业是心怀崇敬的。30年来,我从进了上海音乐学院的门之后就再也没出过,这与先贤和我的老师们给我的影响是分不开的。从蔡元培先生,到萧友梅先生,到黄自先生,到贺绿汀先生,到周小燕先生……一辈一辈的旗帜性人物让我对音乐、对艺术充满了崇敬,让我对这份事业充满着感恩,让我对民族音乐的未来充满着希望。我还将继续在发扬中华优秀音乐的这条路上执着地走下去。

本文来源:中国文明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