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300万字的《资治通鉴》浓缩成精华,就这十句

2018-03-25 中国金融信息中心

 

CFIC导读: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耗时近20年主编的一部极其重要的史书。从周威烈王写到五代后周世宗,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论其地位,可用清人王鸣盛的一句话来概括:“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也。”据说这书被毛泽东读了17遍。由此可见,《资治通鉴》的历史地位有多么崇高。这么长的一部书,你没有那么多时间读全文的话,可以看看这10句浓缩了整部巨著的精华,本帖值得收藏。


1、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不善者反之…


信誉是君主至高无上的法宝。国家靠人民来保卫,人民靠信誉来保护;不讲信誉无法使人民服从,没有人民便无法维持国家。所以古代成就王道者不欺骗天下,建立霸业者不欺骗四方邻国,善于治国者不欺骗人民,善于治家者不欺骗亲人,只有蠢人才反其道而行之…

2、法者天下之公器,惟善持法者,亲疏如一,无所不行,则人莫敢有所恃而犯之也。


法律是天下共同遵守的准绳,只有善于运用法律的人,不分关系亲疏,严格执法,无所回避,这样才能使所有的人都不敢依仗权势而触犯法律。

3、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夫怒者逆德也,兵者凶器也,争者末节也。夫务战胜,穷武事者,未有不悔者也。


“国家虽大,喜好战争必定灭亡;天下虽然太平,忘掉战争必定危险。”愤怒是悖逆之德,兵器是不祥之物,争斗是细枝末节。那些致力于战伐争胜、穷兵黩武的人,到头来没有不悔恨的。

4、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诎,是之谓大丈夫。


君子处世堂堂正正,行天下之正道,得志便带领百姓,同行正道;不得志便洁身自好,独行正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才能算得上是大丈夫。

5、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


即使做一件坏事,杀一个无辜人便可得到天下,仁爱的人也不会去干。

6、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且夫富者众之怨也,吾既无以教化子孙,不欲益其过而生怨。


贤能的人,如果财产太多,就会磨损他们的志气,愚蠢的人,如果财产太多,就会增加他们的过错。况且富有的人,往往会成为众人怨恨的目标,我既然没有教化子孙的才能,也不愿增加他们的过错而落下怨恨。

7、知过非难,改过为难;言善非难,行善为难。


知道自己的过错并不难,改正过错才是难的;说好话并不难,做好事才是难的。

8、任人当才,为政大体,与之共理,无出此途。而之用才,非无知人之鉴,其所以失溺,在缘情之举。


重用有真才实学的人,是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与有识之士齐心协力地处理政事,也并不例外。但以往在任用贤才的时候,掌权的并非不具备知人善任的见地,之所以存在很多弊病,是由于过多地考虑情面的缘故。

9、无纾目前之虞,或兴意外之变。人者,邦之本也。财者,人之心也。其心伤则其本伤,其本伤则枝干颠瘁矣。


如果不解除眼前的忧患,也许还会引起意外的变故。百姓是国家的根本,财力是百姓的核心。核心受到伤害,根本也就会受到伤害;根本受到伤害,枝干也就会坠毁了。

10、正女不从二夫,忠臣不事二君。为女不正,虽复华色之美,织纴之巧,不足贤矣;为臣不忠,虽复材智之多,治行之优,不足贵矣。何则?大节已亏故也。


正派的女人不会跟从两个丈夫,忠诚的臣子不会事奉两位君主。做女人不正派即使再有如花似玉的美貌,纺纱织锦的巧手,也称不上贤惠了;做臣子不忠诚,即使再才气过人,足智多谋,政绩卓著,也不值得看重了。什么缘故呢?因为大节已经亏缺了。

本文来源:唐诗宋词元曲

延伸

阅读一

老子说:识不足则多虑,威不足则多怒,信不足则多言

人生是一条长河,得高人指明方向则幸也;人生如一本大书,深度阅读可乐在其中也!中华传统中,道家哲学,儒家智慧,可取之不竭!


识不足则多虑

见识不足、难以决断就会思虑过度、担忧狐疑、没有安全感。所以有时候,多思多虑、惶恐不安的生活并不是外界给我们的,而是自己见识浅薄造成的。


想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充实自己,开阔眼界。“读经长学问,读史长见识”——多读前人的优秀书籍,借鉴前人的智慧经验,遇到事情自然心开意解,知道如何应对处理。


威不足则多怒

威德不足以服众就会容易发怒。有人用发怒来树立威望,其实会事与愿违的,因为发怒暴露出了德行的不足。威望都是从德行而来,道德的力量可以摄服一切大众。而真正有学问、有道德的人表现出的,必定是谦虚恭敬和平易近人,哪里会用愤怒去招众人的怨恨呢?


信不足则多言

信用不足的人,说话别人不相信,通常就会费尽口舌去讲更多的话。《易经》又言: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话多有时候从侧面表现出了一个人信用的缺失,所以守信非常重要。


8句话,16个字,老祖宗为人处世精髓


1.站高


北宋王安石说:“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山中的浮云能够遮住登山人的双眼,而我们生活中又有多少“遮望眼”的“浮云”啊!不光是一切陈腐的陈规陋习,就连那些闲言碎语都可能成为遮挡我们视线、妨碍我们认清方向的“浮云”。

 

自然界的浮云有消散之时,生活中的“浮云”需要我们有较高的境界才能看清和忽略。

 

只有志存高远,胸襟旷达,才不会为私心杂念所困、功名利禄所累。

 

置身于崇高的境界当中,心灵才能得以纯洁而美好。

 

定位决定地位,心境跨越艰险。

 


2.望远

 

俗话说:“走一步看十步。”你能看多远,才能走多远;没有远见必寻短见,急功近利没有明天。


人生就像是一个舞台,如果你死守于枯井之中,那么你的人生将毫无起色,因为世界在你的眼里只有巴掌大的一块地方;如果想让自己未来的舞台更加绚丽多彩,那么就必须打破安于现状的心态,把眼光放得更长远一些。


古人云:“江海不与坎井争其清,雷霆不与鸟雀争其声。”


江海之所以浩瀚无际,雷霆之所以引动暴雨,都在于它们知其当为,眼界开阔。没有广远的目光,再有本事的人也会平庸而无所作为。



3.广闻

 

古人云:“多见者识广,博览者心宏。”


一个人见的世面多,经历、阅历多,知识面就广阔,经验就丰富。


北宋欧阳修说:“强学博览,足以通古今。”


书看得越多的人,就是博览群书者,他的心胸就一定比其他人开阔得多。


也就是说,人要有知识,有经验,一个人要有一个博大的胸怀,那就必须多看书学习,也包括多观察社会,多参加社会实践。


所见所闻成就一生,无知无觉葬送一生。 

4.慎言

 

西汉刘向说:“君子慎言语矣,毋先己而后人,择言出之,令口如耳。”


一言兴邦,一言丧邦。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不慎的语言,会在有意无意间伤人自尊,影响人际关系。


对个人来说,如果言语不慎重,轻则取其辱,重则丧其生。故出言一定要慎之又慎,特别是对别人羞辱、讥讽、指责、贬低等之类的话,更是不要轻易说出口。


言必适时,言必适情,言必适度。


不多说话,不乱说话。说实话不如说对话,说对话不如说好话。 


5.心宽

 

古人云:“心头无事一床宽。”


心若计较,处处都有怨言;心若放宽,时时都是祥和。心有多大,世界才会有多大。


世间不如意事十之八 九,能对你百依百顺的人,能让你如愿以偿的事毕竟很少。你若计较,没有一样能让你满意。量宽才能得人,无我才是境界。


心宽一寸,路宽一丈;心宽似海,风平浪静。笑看花开,宁静喜悦;静赏花落,随缘自在。

6.神定

 

北宋苏东坡说:“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不要一遭遇到不顺心的事情,立即心烦意乱,浮躁紧张,不知所措;也不要在顺境的时候,得意忘形,一副小人得志的嘴脸。


老子说,“祸兮福所倚,褔兮福所伏”,世上有很多的事情往往是因祸得福,因为福与祸两者是在不断地交替转换的,人生的一切都难以预料。


一个懂得生活的人,其性格是充满自信和豁达的,既使遭遇到困境,心也不乱、意也不烦,保持头脑清醒,泰然处之,从容应对。


因此,对于一个有智慧的人,不但在顺境中可以操控自如,同时在逆境中也能得心应手。 


7.意坚

 

南宋朱熹说:“立志不坚,终不济事。”


成功靠的是信念,而非条件。顽强的意志是成就梦想的可靠保证。只有拥有顽强的意志,我们才能不为困难吓倒,不为逆境屈服。没有顽强的意志,我们只能是在不幸面前徘徊不定,在逆境当中裹足不前。


意志坚定,是一切成就大事业的人所具有的特征。劳苦不足以使他们灰心,困难不足以使他们丧志。不管处境如何,他们总能坚持与忍耐。他们内心强大,神鬼难近。


8.气足

 

唐代李白说:“天生我才必有用。”


底气很足,就是自信,但绝非盲目自信,而是做了充足的准备后的胸有成竹。

自信的人内心富足,腹有诗书气自华,胸有丘壑天地宽。


自信的人纯净,不在乎别人的无聊看法,能正确处理自我与世界之间的关系,坦然对待生活中的得与失,工作中的是与非。


自信的人敢为天下先,用知识改变命运,用真诚赢得喝彩,用智慧得到尊重,用善良打动人心,用真情书写人生。

本文来源:一号书院

延伸

阅读二

古训:格局越大,越不纠缠;智慧越高,越不贪婪


1


格局越大,越不纠缠

 

真正有大格局的人,非常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到底是什么,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样的生活,所有的心思都放在改正自己的错误,升华自己身上,心无旁骛地朝着目标前进。

 

越是这样的人,越不会和烂人烂事、小人小事纠缠,不因旁人的看法患得患失,不因现实的流言蜚语纠结。

 

这正如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说,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工夫说闲话、管闲事?

 

真正大格局的人,坚守自己的志向,就如同心痛一样。念念之间,一心都专注在痛楚之上,哪里还有时间和精力去说闲话,管闲事呢?

 

曾国藩刚在翰林院任职时,上司赵楫的父亲进京,下帖子请同事赴宴。

 

当时曾国藩刚做官不久,俸禄也很少,日子很拮据。再者,他对这种敛财的事也深为不齿,所以不顾同事们的劝告,没有去捧场,因此得罪了上司。

 

幸好当时曾国藩紧接着连升几级,官职大过赵楫,赵楫纵使有千万个不满,也只能压在心里。


可惜好景不长,后来曾国藩遭弹劾,连降数级,再次在赵楫手下做事。

 

当时曾国藩皮癣发作,严重到不能久坐,便去向赵楫请假在家修养。赵楫好不容易等到报仇的机会,他板起脸来,没好气地训斥:“你才被降职,就要请假,是看不起本官吗?你的假,我不准!”曾国藩只得继续带病工作。

 

平日里,只要逮着机会,赵楫就要训斥他一番,还到处说他坏话,处处压制他,连同事们都看不过去。曾国藩却当作没事一样,只管做好手上的工作。

 

后来曾国藩立下丰功伟业,始终没有伺机报复赵楫。这就是格局越大的人,越不爱纠缠。

 

曾国藩说:“士有三不斗:勿与君子斗名,勿与小人斗利,勿与天地斗巧。”

 

对于小人小事,烂人烂事,与他们计较就是浪费生命,白白给自己找气生。最好的办法就是不纠缠、不计较。

 

不纠缠、不计较,就不会树立太多的敌人,不会时时遭人陷害;不纠缠、不计较,就能节省大量的时间,精力充沛地做自己想做的事。

 

正是因为不与烂人烂事、小人小事纠缠,曾国藩创下了九年内连升十级的官场奇迹,终于成为一代名臣。

2


智慧越高,越不贪婪

 

古书上记载,从前有一个很穷的农民救了一条蛇的命,蛇为了报答他的救命之恩,于是就让这个农民提出要求,满足他的愿望。

 

这个人一开始只求衣食,蛇都满足了他的愿望。后来慢慢的贪欲生起,要求做官,蛇也满足了他。一直到做了宰相,还要求做皇帝。蛇此时终于明了,人的贪心是无底线的,于是一口就把这个人吞吃掉了。

 

蛇吞掉的是宰相,而不是大象,留下了“人心不足蛇吞相”的典故。

 

今天,人们渐渐地把“人心不足蛇吞相”写成“人心不足蛇吞象”来比喻人贪心永远不会满足,就像蛇贪心很大最终想吞食大象。

 

其实真正贪心大的是人的心,而非蛇。

 

《庄子》中说,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鸟在林子里安家,所占用的不过无数颗树的一个树枝。偃鼠在合力喝水,最多不过喝到满腹为止。

 

这就是告诉我们做人不要贪婪,因为贪婪是许多祸事的根源。贪吃蜂蜜的苍蝇,会溺死在蜜浆里,有些人因为贪婪,想得到更多的东西,却把现在所有的也失掉了。

 

有人说,贪婪是一种精神病态,就像先天残疾一样,它是一种后天的残疾;就像肢体残疾一样,它是一种精神的残疾。渴求那些自己并不真正需要的东西,难道不是病态吗?

 

贪婪是个无底洞,满足是个无尽藏。人应当戒除贪欲,放弃那些多余的东西、不需要的东西。因为那些东西对于你的幸福来说,就是“余食赘行”。不但不是帮你得到幸福的,反而是阻碍你得到幸福的。

 

人生,应该舍弃贪婪之心,追求平静平和的内心状态。

本文来源:全球商界老板思维

延伸

阅读三

庄子:做好自己,别解释


无论你处在什么位置,做好自己才是本分。

01

  • 做好自己,别费力解释。

庄子说:“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

事物原本就有正确的一面,事物原本就有应该认可的一面;没有什么事物不存在正确的一面,也没有什么事物不存在应该认可的一面。

人人都有自尊,人人都有苦衷,人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做法、活法。

理念不同,做法不同,活法就不同,没必要去改变别人,做好自己就可以,不必费力解释。

俗话说:“人有三六九等,木分花梨紫檀。”

在什么位置,就做好自己的本分。这世界上有三种事:自己的事,别人的事,老天的事。

有人偏偏做不好自己的事,却喜欢指责别人的事,整天想着干涉老天的事。

别太在乎别人的评价,懂你的,不用解释;不懂你的,不需要解释。留点时间给自己,因着心之所向,为自己而活。

02

  • 做好自己,不变应万变。

庄子说:“物物而不物于物。”

“物物”,前一个“物”是动词,意思是立足于现实,驾驭外物;“物于物”,意思是超越于现实,不被外物左右。

对任何人来说,活着的心态最为关键,心态就算不能决定你的一生,至少可以影响你的一生!

生活中的幸福不是别人给予的,而是自己感受到的;以不变应万变,做好自己,一切便是最好的安排。

不管生活中的别扭有多少,生活还得继续,拥有良好的心态,你就会享受自己,从而达到做人的闲适之境界!

人生来即富足,后因世事变迁而失去;做好自己,守住初心,就可以重返自由。

不必浪迹天涯,不必受尽万难,只要是真人,就可以见真山真水!

庄子说:“得其环中,以应无穷。”

所谓“环中”,就是连环的中心。世界就像一个连环套,无穷无尽的变幻让人眼花瞭乱。

这个世界,看似有序,实则无序,如果硬要给出一个中心点,那么就是我们自己。

做好自己,才能应付无穷无尽的事。

如果一个人伟大得不得了,把自己交出去,很快就会迷失在各种力量的争夺中,直至消失。

如果夸父当初追的不是太阳,而是去追一只野兔,那么以他的身手完全可以轻松追到,大吃一顿,多美!

正因为不变应万变,我们才能在有限里品味无限,在短暂中活出永恒,因为一切的认知都需要一点,一个凝固成形的镜子才能映照出无穷无尽的精彩画面。

03

  • 做好自己,是一种才华。

庄子讲过一个“庖丁解牛”的故事,用“游刃有余”来形容庖丁的才华,他可以迅速把一头牛分解成皮归皮,骨归骨,肉归肉,筋归筋,而一把刀用了十九年,仍然像新的一样。

庖丁解牛过程虽然迅速,但是在解牛前需要慢慢凝聚起自己的精神。

人们通常以为“游刃有余”是巧,是圆滑,是聪明,其实刚好相反,它是很大气的,它重缓慢笨拙,所以有效,所谓“重剑无锋”。

在繁华而又复杂的社会,年轻时的我们很容易迷失自我,看不清前方的道路,摸不着自己的未来。

因为看不清而迷茫,因为迷茫而慌乱,因为慌乱而无知,因为无知而一错再错。

但是最后终要静下心来,不断地积累,完善自我,使自己强大,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当你终于知道自己要什么,慢慢走反而比较快。在这个纸醉金迷的时代,能做好自己,就是一种才华。

有故事的人,不用刻意媚俗。他们踏踏实实走过的路,吃过的苦,已经自然而然地渗进言行举止里。

这样的人,不用去俯就他人的喜好和口味。将自己做到极致,便自带光芒。

怎样才能游刃有余?庄子说,“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这样就可以永远游刃有余。  

“注焉而不满”,指永远注不满;“酌焉而不竭”,就是永远取用不完。  

大海就是这样的,既注不满,又用不完。俗话说,“海水不可斗量”,也就是这个意思。

海啸的时候,海水涌出海岸,自然是游刃有余的,因为它的力量太大,一切阻碍在它面前都荡然无存。

我们做好自己,做到大海的境界,当然就可以游刃有余了。万物本无聊,被我们的才华镀上一层色彩,立刻有了意义。

本文来源:京博国学(ID: jingboguoxue)

本文作者:谈虎

延伸

阅读四

人身上有三处风水,养好就是富贵

传统风水思想中,有这样一句话:福地福人居,福人居福地。

“福地福人居”,是说,福地不是对什么人都是福地,有福之人居住在福地,那确实是福地。

而没福之人,居住福地反而不好,不但得不到福,而且会变成“煞”,是有害的。

“福人居福地”,是说,对于有福之人,他所居住的地方就会成为福地,而不管这个地方对于别人是不是福地。

风水和人有着密切的关联,一个地方的风水好不好,要看对居住在这个地方的人是不是好。

人的第一风水:心

  • 养好一颗善良的心。

雨果曾说:善良是历史中稀有的珍珠,善良的人几乎优于伟大的人。

中国古人也讲:人之初,性本善。

善良是神赐予人的礼物,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

行善,不用求福报,善良本身就是福报,懂得善良的人,他们的生活温暖而快乐。

作恶,也不用惩罚,因为恶人的心永远是冰冷的,没有尝过温暖滋味本身就是悲哀。

一个人可以没有不富贵,可以不知名,但若失去了善良,人生就失去了根本。

播种一份善良,让人们在生活中感受到美好和幸福。

  • 养好一颗宽容的心。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所有的宽容都是设身处地。

设身处地地为别人想,也就懂了别人的难处。

心里也就柔软下来,开始饶恕别人的过错,原谅别人的过失。

宽容也有自己的底线,一味宽容,是一种软弱。

一个不懂宽容的人,将失去别人的尊重,一个一味地宽容的人,将失去自己的尊严。

  • 养好一颗谦卑的心。

谦卑是一种眼界,懂得谦卑的人一定见过更大的世面,他们知道山有多高,水有多深,他们不会因为自己一点的成就就狂悖。

谦卑是一种力量,谦卑的心就像一株野草,不取笑外面的世界,也不在意世界的嘲讽,默默积蓄自己的力量。

谦卑是一种包容,山不辞石而成其高,海不辞水成其浩大。

王阳明说:人生大病,一个是懒,一个是傲。

谦虚一点,总没有坏处。

人的第二风水:嘴

  • 不揭人短。

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

没有人不爱面子,伤了别人面子的人,也就伤了别人的心。

打人不打脸,揭人不揭短。

龙有逆鳞,触之即死。

你让别人没面子,别人肯定要找回场子。

瘸子面前不说短,胖子面前不提肥,“东施”面前不言丑。

多个朋友多条路。

管不住嘴的人处处树敌,人生之路,只能越走越堵。

  • 不乱吹牛。

赵国有一个方士好讲大话,他自称见过伏羲、女娲、神农、蚩尤、苍颉、尧、舜、禹、汤、穆天子、瑶池圣母等等,已经活了几千年了。

有一天,赵王从马上摔下来,伤的不轻,医生说,需要千年以上的血才能治愈,于是赵王就命令把方士杀了取血。

吓得方士赶紧澄清自己是吹牛,但是赵王不信他,认为他是为了保命而撒谎,还是把他杀了。

很多人没事儿就喜欢吹牛,好像不说大话显不出自己的本事。

但是一旦别人信以为真,那可就要付出代价了。所以,千万不要不知轻重,胡乱吹牛。

  • 不说废话。

墨子曾回答他的学生子禽说:话说个没完没了有什么好处呢?

比如池塘里的青蛙天天叫,弄得口干舌燥,却从来没有人注意它。

但是雄鸡,只在天亮时叫两三声,大家听到鸡啼就知道天要亮了,于是都注意它。

在生活中,精辟的见解才能受人欢迎,泛泛空谈则招人生厌。

实践证明,言之有物,正确把握好说话的分寸,才能够给自己增添魅力。

人的第三风水:行为

  • 不走捷径

人生当然有捷径,不需要付出多少努力,一下子就能把人摆渡到幸福的彼岸。

但是捷径走得多了,人就会失去攀登高山的能力。

捷径是一种取巧,而攀登是一种锻炼。

这个世界上,多的是崎岖,而非坦途,能走的捷径实在少之又少。

高楼起于平地,大浪浮于海底,人生需要一点点积累。

崎岖的路走的惯了,偶尔走一走捷径,是行得通的。但捷径走的惯了,再去走崎岖的路,就是一片怨声载道了。

  • 不损人利己。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向善很难,向恶很易。

人与之间都是相互的,相互真诚,相互帮助。

大家都不是傻子,你如何对别人,别人就如何对你。

你以为你是赚到了,其实却亏进去了自己的人格。

午夜梦回,怕是也会遭到良心的谴责。

  • 不占小便宜。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天上掉馅饼也不一定砸到你。

所有的小便宜背后,一定是藏着更大的代价。

时刻谨记,好事不会都让自己赶上。

不占小便宜,是一种教养。左宗棠说,“好便宜者,不可与之交财”。

占了小便宜,却失去了大家的信任,得不偿失。

有时候,不妨让人一步,人人心里有杆秤,久而久之,大家会尊重你的为人。

吃亏是福,不占小便宜,也是一种智慧。

本文来源:儒风大家(ID:rufengdajia)

本文作者:儒风大家

延伸

阅读五

儒家养正气,道家修大气,佛家化怨气

不要夸人好颜色,只留正气满乾坤。



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儒、释、道也是三家思想始终是在看似矛盾斗争中完美融合,犹如三枝奇葩,各彰异彩,相互辉映。

历代也多认为三者之间有着彼此补充的作用,后世的仁人君子也都在这种文化氛围中修身立人。

时代在变化,如何做人、如何做事,这都需要我们去探索和思考。

纵贯儒、释、道三家智慧,分别能带给我们什么人生启迪呢?

归纳来说,就是跟儒家养正气,跟道家修大气,跟佛家化怨气。



儒家养正气



如果用一句话来说儒家的核心思想,那就是中正做事,自省、中庸做人。要想做到这两点,就需要心有正气。


何为正气?

文天祥《正气歌》中说:“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正气于造化,便是充塞天地间的至大至刚之气;于人,正气便是光明正大、刚正不屈之气。

这就是孟子“浩然之气”的含义,他写道:“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是集义而生,非义袭而取之也。”

这里讲的“养气”就是培养精神,培养人格。具体说,就是培养正义感,培养一身正气的儒家人格。

如孔子说,“立乎其大者,其小不能夺也”。

家有正气家不衰,国有正气国不亡,人有正气是脊梁。

浩然正气是怎么养出来的呢?

气概浩大的孟夫子也跟我们说了:“夫志,气之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

志,是气的统帅,志向着哪里,气就跟随到哪里。

养气,先要立志;立什么样的志,就会养什么样的气;要养浩然之气,必靠浩然之志。

立志就是要在思想深处确立人生目标和远大理想,明确的目标可以确定努力和前进的方向。

志向一旦确立,便不容易被改变。立志是对于每个人来说一种自我约束和自我激励。

除了立志,王阳明还强调,人须在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

四十岁时,他与黄绾论学,说了一句颇富禅意的话:“若常人之心,如斑垢驳蚀(bān gòu bó shí)之镜,须痛刮磨一番,尽玄驳蚀,然后纤尘即见,才拂便去,亦不消费力,到此以识得仁体矣。”

翻译成白话就是说,凡人之心,如同生锈的铜镜,必须时时“痛刮”邪气,方可得仁体。

要想让自己一身正气,最好的方法就是不断自省、自查、改过

一个人骄奢淫逸,为邪气所主,为声色所迷,又能做成什么事业?

这是人生的悲剧。

时时警惕自己的心,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煎销恶习,正气自然滋养。

人生如此又有什么事情做不成?读书,经商,人生各种事业有此何事不成?这是人生的大根本,本立则道生。

自省也是提高自我修养的重要方法,在不断的反省自己,克制自己中,才能不断的深化自我道德修养,让正气萌发。

自省是为了反省自己,可是反省过后如果不改过,那么自省,其实是无意义的行为。

一个充满正气之人,行为应当光明磊落,对于自己所犯的错误,亦应当坦荡承当并加以改正。

人无完人,但这绝不是放任自己的借口。只有正视自己的不足,努力去改正它,才是对自省最好的实践。

所以元代王冕(miǎn)说:“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正气满乾坤”;西晋杨泉言:“一身正气为人师,两袖清风能生威。”


道家修大气


说完了儒家的正气,我们又该向道家学习怎样的人生态度呢?

道家的特质,就是“大”,眼界大,气象更大,直至大象无形、大音希声。

这种眼界与气象来自何处?来自将眼光投向天与地,将洞察直抵道与气。

合之,才有了内敛其内的大道,与显明其外的大气。

于是老子才看到了“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才推导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才郑重提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而这一切,都由一句话来贯通——“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概括成一个词,便是大气。

所以真正的大气,可以通天彻地,一气贯通而天地和。

天大地大人亦大,人居天地间而法天地之大气,这种境界便是庄子《齐物论》里那句“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有了这种眼界和气象,世间那些迷人眼的东西又算什么?为人处事自然可以大气豪迈。

大气是一种心态。心态如何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生活幸福感。

人在世上走,不如意事常八九。

若不时与人争利置气,心情肯定好不了,且极易产生郁闷、烦躁的心情,也就会相应形成偏执或暴怒的性格,于心于身均为不利。

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唯一的办法就是调整心理,学会放弃,看得长远一点,风物长宜放眼量。学会简单,坚持用阳光心态面对生活。

大气是一种美德。遇到矛盾纠纷,不要两眼只盯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有没有受到损失,自己是不是又吃亏了,而是能够权衡利弊,通盘考虑,为大家考虑,替他人着想。

在生活中我们也会看到,有的人豪气干云,义薄云天,为人爽快利落,喜交朋友,善交朋友,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凡事多为别人多想一点。

这样的人自然得到众人的称赞,四海之内皆是兄弟。

对于那些凡事斤斤计较,目光短浅,鼠目寸光,心胸狭隘之人,人们自然是嗤之以鼻,避之唯恐不及。

这样的人,不会走得很远,因为在前进的路上只有他自己的利益,没有朋友的扶持,不会生活幸福,天天只是担心自己的蝇头小利,患得患失,寝食不安。


怎样才能学到道家的这种大气呢?


要以大道为心,以自然为意,以日月为双眼,以天地为视野。别怕高不可及,说白了,就是以大观小,以全看缺

在做人做事、看待问题上,只要能力求更有高度、更加整体,不狭隘、不偏颇,便已经是在抵达大道、通往大气的路上。


佛家化怨气


现今的人由于生活压力大,许多人人内心浮躁。

浮躁的内心又让人们负面情绪膨胀,愤怒、嫉妒、苛刻、挑剔、计较、索取常常占满了人们的内心,于是失落、绝望、后悔、懊恼等等心情让大家眉宇间布满乌云。

这种负面情绪总结起来,就是怨气二字,也就是“贪嗔痴”中的嗔。

《大乘五蕴论》中说:“云何为嗔?谓于有情乐作损害为性。”《成唯识论》中则说:“嗔者,于苦、苦具,憎恚(huì)为性,能障无嗔,不安稳性,恶行所依为业。”

佛教认为对违背自己心愿的他人或他事物生起怨恨之情,会使众生身心产生热恼、不安等精神作用,对佛道之修行是十分有害的。

因而佛教把嗔看作是修行的大敌。

对佛教修行所言是这样,如果是对他人或社会而言,则嗔的危害更大。

因嗔怒他人而起仇恨之心,便会发生争斗,或导致互相残杀,轻者危害一家一村,重则使整个社会,乃致使整个国家陷入灾难,因而《大智度论》卷十四中说,嗔恚是三毒中最重的、其咎(jiù)最深,也是各种心病中最难治的。

如何化解我们心中的怨气呢?佛学上说要“看破,放下。”

看破什么?《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一切由条件构成的现象,都是虚幻的,好像梦幻泡影,好像露水闪电一样,应该这样看待这个世界。

在痛苦、烦恼和生气时,常常会听到朋友的劝说:“看开些,人生一世,就是那么一回事。赤溜溜地来到这个世上,最后,又是光着身子离开这个世界。人真是生带不来,死带不去。”

是啊,空,空,空,人生到头一场空。

不仅空,人生还充满了无常。就像一场没有彩排的戏,谁也料不到下一刻会发生什么。

今天腰缠万贯,一夜之间就可能负债累累;今天高居庙堂,明朝就有可能远走他乡;今天合家欢乐,明朝就有可能妻离子散……这样的事情时有发生。

看透了“空”的人生本质,你才能放下。放下的是自私自利、名闻利养、贪嗔痴慢、五欲六尘的享受,而不是什么事都放下。

一个人如果无论什么都放下了,他的人生还能拥有什么呢?

所以正念要提起,正行要提起,正语要提起,正见要提起,慈悲要提起,道德要提起,善缘要提起,精勤要提起,不把这些提起,人生的价值、意义在哪里呢?

看破,放下就会心中无事,就会心中无物,更别提区区怨气了。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到处都是净土莲华,无有挂碍。

禅宗有言“大隐隐于市廛,小隐隐于山林”。

这也就是说,心有无所执,身无有所系,不管生活在什么环境,都自由自在。

山林的穷山恶水,毒虫猛兽,都不能使你烦恼;市朝的繁华喧嚣,人来人往,都不能让心动摇。

本文来源:京博国学(ID:jingboguoxue)

本文作者:耕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