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战的八大误区,你了解吗?

2018-03-27 中国金融信息中心 中国金融信息中心

 

CFIC导读:

中美贸易争端硝烟再起,舆论一时间成鼎沸之势。有惊呼中美贸易战全面开火的;有建议中国采取强硬态势,全面反击,大豆、汽车、飞机是重点回击方向的。中美外交辞令上也是针锋相对,美国贸易年度报告声称将使用“所有可用工具”向中国施压,中国官方亦表示打贸易战奉陪到底。这几天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中美贸易战问题也一跃而起,成为最受关注的议题。一旦贸易战开打,很可能将中美关系带入冷战模式,中国经济增长奇迹将受到很大的打击,需要竭力避免。当前中美贸易战激辩还需走出以下八大误区:


“财道”观察:

中美贸易争端硝烟再起,舆论一时间成鼎沸之势。有惊呼中美贸易战全面开火的;有建议中国采取强硬态势,全面反击,大豆、汽车、飞机是重点回击方向的。中美外交辞令上也是针锋相对,美国贸易年度报告声称将使用“所有可用工具”向中国施压,中国官方亦表示打贸易战奉陪到底。这几天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中美贸易战问题也一跃而起,成为最受关注的议题。一旦贸易战开打,很可能将中美关系带入冷战模式,中国经济增长奇迹将受到很大的打击,需要竭力避免。当前中美贸易战激辩还需走出以下八大误区:


文/沈建光 (瑞穗证券亚洲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复旦大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客座教授) 。



误区一

中美贸易战已经开打


虽然态度上剑拔弩张,但从已经落地的贸易制裁来看,只能算是贸易磨擦,并未达到贸易战的标准。目前,美国针对中国的钢铁和铝产品加征关税对中国影响有限。中国对美国钢材出口不到20亿美元,占中国钢铁出口比例的3.6%;中国对美国铝出口约为19.3亿美元,占中国出口比例16%。而中国针对美国对钢和铝232措施反击清单涉及到30亿美元,基本相当于对等还击,而且涉及到30亿美元商品份额只占中国对美出口份额的0.7%,和前几年一般贸易磨擦相当,远非贸易战的开始。


当然,值得警惕的是,美国301条款对中国制裁备忘录可能涉及到600亿美元商品,如果最坏的情况出现,14%的中国对美出口份额会受到影响,主要是高科技和机械产品受到波及,而中国也势必会采取还击。但从目前情势来看,还有很大回旋空间,美国301备忘录签署后,会留出15天清单制定,30天公示时间,且当前美国商会的反对声音也十分强烈,美国45家商会致信特朗普要求勿对中国加征关税。而且45天的期限也没有说不可延长,从这个角度来看,中美贸易战只是山雨欲来,特朗普率先叫阵,公开价码,中国斡旋仍有空间。

 

图表 1:中国对美国贸易顺差再创新高


误区二

中国打贸易战赢面大


中美是全球第一、二大经济体和出口国,两者贸易额从1979年的25亿美元增长到2017年的5836亿美元,增长了233倍,贸易战不会有赢家。而且二者在地缘政治,意识形态,知识产权保护、网络安全等诸多领域都有着很大分歧,一旦贸易战开打,经贸压舱石动摇,很可能将中美关系带入冷战模式,中国受到的外部冲击对于改革开放以及加入WTO以来延续的经济增长奇迹是很大的打击,需要竭力避免。


首先,中国有巨额贸易顺差,受到的影响更大。因为从中国方面来看,中国对美国出口的依赖体现在多个方面。2017年,中国对美商品出口占中国商品总出口的19.1%。对美商品出口不仅集中在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上,如玩具,家具,纺织等对美出口均占该行业全部出口的三分之一左右,并且随着中国自身制造业的升级,资本密集型产业如电子机械等对美出口也大幅增加,出口量甚至赶超劳动密集型产业。


虽然,理论上中美爆发贸易战后,中国对美国的商品出口会转向其他国家地区,但笔者研究发现,中国主要出口商品中在其他几大出口国所占的比重已相当之高,进一步提高出口比例和市场占有率的空间极其有限。例如,对美国出口量最大的电子机械与设备,日本从中国的进口占全部进口的49.6%,韩国从中国的进口占全部进口的40.7%,德国占23.0%,英国占22.7%,消化更多的中国进口相对困难,而非主要贸易国市场的自身需求又相对有限。


当然,贸易战也势必对美国造成严重打击。原因在于中国是美国继加拿大和墨西哥之后的第三大出口国,美国对华商品出口不仅包括高附加值的工业产品,如飞机、汽车、电子设备,也包括资源型商品,如原木和谷物。当前中国零售市场比肩甚至超越美国,一旦引起中国方面的反击,美国企业来自中国利润会大幅缩减。事实上,美国绝大多数的大型跨国公司都视中国为重要市场。


此外,中国服务业对美国也十分重要,相比于贸易逆差,美国对中国的服务业是顺差;此外,如果考虑到香港“超级联系人”的角色,每年有相当多的中资企业利用香港作为并购和投资平台,真实的影响会更大一些。从替代的角度而言,笔者认为,美国同样依赖从中国的进口,短期内找到中国制造的完全替代品相对困难。贸易战将会推升美国人民的生活成本并提高通胀风险。例如,美国九成的雨伞进口,八成的玩具进口、七成的头饰进口来自中国,一旦贸易战开打,则难免推高通胀,对美国消费者不利。实际上,当前已经有担心美国工资上涨会推动美国通胀的上升。


图表 2 中国出口美国金额排名前十


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长楼继伟提到,当前中国商务部给出的措施比较温和,应该对美国大豆、飞机、汽车等对华出口占比较高的领域三箭齐发。但在笔者看来,这一声明可以看作是防止美国贸易战的直接威胁,提醒美国需三思后行,但若切实付出行动,则真正打到美国的痛点,有可能会开启贸易战并推向难有回旋余地的境地。


误区三

当前中国反击措施过于温和


实际上,正如上文所说,虽然美国目前看来剑拔弩张,但并未打到中国痛点,如落地的钢铁和铝关税对中国影响不大,针对2025产业的抑制也并非中国对美出口的主要构成,不能说贸易战的开始,只是率先叫价,试图赢得更多利益,中国还有很大的周转空间。而中国目前的回击,也以对等还击为主,并未冒进。在笔者看来,这是避免贸易战升级的姿态,也是正确的应对策略。毕竟中国对美的巨额贸易顺差,一旦打起,必将影响多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保持定力,防止贸易战不到最后迫不得已,始终是努力争取的方向。


此外,纵观这三种产品,作为应对武器,也均是有利有弊。首先,飞机是美国对中国出口第二大商品,年出口接近150亿美元,占美国出口到全球的11%,回击的话,对美国直接影响不言而喻。但正是由于市场份额较重,短期内国产大飞机替代还困难。即一旦大幅减少美国波音进口,唯一替代是空客,欧洲政治风象也多变,过度依赖欧洲同样十分被动。


其次,美国对中国汽车及零附件出口约110亿美元,对汽车反击同样效果明显,但同样非到万不得已不宜动用。美国通用汽车在华投资亦在逐年加大,目前通用在中国生产的别克昂科威及凯迪拉克CT6车型均以进口车的形式返销美国市场,美国通用去年在华销售400万辆汽车,2014-17年在华投资120亿美元,打击美国汽车企业对外资流入不利,也可能加剧当前对,外资不能一视同仁的批评。


再有,美国对中国油料种子出口接近150亿美元,超过其全球出口的一半。打击大豆等农产品,虽然单品价格不高,但影响群体广泛,而且美国农产主是特朗普的重要选民,可以影响特朗普的选民基础。但从中国而言,减少美国大豆进口短期内也会造成供给短缺,推升饲料价格上涨,并引发通胀。


总之,在全球贸易联系日益紧密的当下,难以找到对一国绝对有利,对他国无利的回击手段。以打促谈,避免贸易战仍然是最佳策略,从这个角度而言,不到紧急时刻,仍然坚持你来我往的回击策略,并非温和,而是避免矛盾升级到不可收拾,尽量在多个回合中寻求双方合理价位,早日结束贸易争端的相对占优选择。

 

图表 3 美国出口到中国商品按金额前十名


误区四

抛售美债、打汇率战是终极武器


有观点建议,中国可以抛售美债,或让人民币汇率贬值加以应对。但在笔者看来,二者均不宜作为贸易战的应对方式。一方面,中国虽然拥有1.18万亿美元美国国债,是美国国债第一大的持有国,抛售美债会造成美元一定程度上贬值,但大举抛售,难以找到体量相当的接盘者,必定会造成抛售时的大幅折价。而且纵观全球,也难以找到匹配美债收益率与稳定性,且足以承受中国如此大体量的金融资产,抛售引起的金融市场波动将造成中国巨大的财富损失,并加剧恐慌,让事态升级。


另一方面,汇率政策亦不应作为应对武器。实际上,当前中国出口表现良好,对欧盟、日本、“一带一路”国家出口强劲,尽管对美出口或有下滑,也不需要通过贬值刺激。且从近年来的观察来看,汇率若非单方向大幅波动,对贸易影响其实有限,贸易情况更多的与海外经济复苏情况以及关税政策关联更大。一旦采取贬值策略,如果贬值幅度很小,很难起到效果,大幅贬值则可能出现预期恐慌,加剧资金外流,葬送难得的汇率企稳局面,并引致他国竞相效仿,使得第一次贬值效果大打折扣,得不偿失。



误区五

贸易战会推迟中国开放步伐


在这场贸易冲突中,中国仍有较大的回旋空间。在笔者看来,中美贸易战演化的方向大概率是以战促和,边打边谈,中国会做出一定的妥协与让步,如在增加进口方面做出努力,以减少逆差;承诺加大金融、服务业开放、增加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保护以及劳工保护;真正做到确保外资主体市场地位一视同仁,降低强制技术转让比例等。但笔者并不认同这些改革全是受外部环境所迫。在笔者看来,这既是对抗美国咄咄逼人态势的反制让步,也是中国既定的改革方向,一举两得。


实际上,近年来,外资企业在中国利润逐步增加的同时,对中国市场环境的抱怨已然增加。至于外资企业抱怨中国政府对国有企业的补贴,也并非全无根据。僵尸企业大量存在对于中国而言也造成了资金运用低效率,推高企业杠杆率等问题。未来推动国企改革,实现微观主体地位一致,不仅是外资企业在华发展的要求,也是打破中国资金软约束,降低金融杠杆与金融风险的必要举措。此外,外资企业近年来对中国强制转让技术的抱怨加大,在笔者看来,以市场换技术虽然获得巨大成功,但中国终究要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加强自主研发投入与提高自我创新能力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要求。


更进一步,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对外需的依赖程度已然降低,内需已然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未来加大力度支持消费转型升级,提高中高端产品消费和服务品质,并配合新一轮服务业的供给侧改革,有助于解决消费领域供需错配难题,增加内需以减弱外部冲击。


笔者认为,当前中国金融业、高科技行业与服务业都有开放的空间。例如,金融领域,当前中国金融市场外资参与度不高,加大开放力度,既可以缓释外部压力,也可增加竞争,适应全球化与提高国内金融业潜能。同时,适度增加对美国进口,特别是增加美国高科技公司、服务类公司的中国市场份额,可以提升中国的服务业发展水平和争取更多的盟友。


总之,切实落实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减少政府补贴、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打破隐形玻璃门、旋转门,完善监管与法律,既是外部诉求,也是延续中国改革开放的未尽之路。



误区六

多边贸易体系已经失效


有观点认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有国际承诺,即自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日起15年后自动取得市场经济地位。但当前,美国、欧盟与日本仍然拒绝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因此中美贸易战是寻求国际组织框架也难有帮助,甚至中评社社评称,中国应无惧退出世界贸易组织。在笔者看来,这样的建议并不可取。


美国政府贸易保护主义在全球引起广泛批评。在双边贸易冲突背景下,加强广泛的多边合作仍是应对之法。实际上,开放与加入WTO是近四十年中国获得经济腾飞奇迹的重要原因。如今,中国跃升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货物贸易国,对全球经济贡献达30%,经济实力空前提升。与此同时,经济上竞争力的增强也使得近年来中国在金融与全球治理方面的话语权大幅提升,一带一路、亚投行等倡议的提出,G20会议、金砖国家领导人会议的举行,中国在全球治理方面正在发挥越来越强的领导力,而这些成就都得益于全球化背景下广泛合作共赢的理念。


展望未来,除了上述硬回应与推动市场化改革以外,最大程度上争取倡导全球化国家的支持,共同抵抗美国贸易战威胁,还是一个重要策略选择。在笔者看来,在WTO框架下寻求解决途径,并在全球范围内,争取越来越多的支持自由贸易国家的盟友,十分重要。与此同时,争取美国企业界反对贸易战解决争端的力量,重视美国企业的合理诉求,并通过美国商业界反对贸易保护的理念,有助于对美国特朗普政策形成掣肘。



误区七

中国会重蹈日美贸易战的覆辙


一种悲观的判断认为,中美贸易战会重蹈日美贸易战覆辙,并向日本一样,成为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对此,笔者仍然认为,两者有比较大的不同,结论难以轻易复制。最主要的不同体现在:


第一,中日市场规模对美影响不同。中国零售今年有望超过美国市场;而日本1985年零售市场仅为美国的三分之一,零售业市场规模相对较小,且多为自产自销,对进口消化能力相对较弱,使得日本市场对美国的牵制较小。


第二,中日对美的出口产品构成不同。当前中国有一半出口来自外商投资企业,其中又约半数是美国企业。如若美国通过贸易战重挫中国出口,其实也间接打击了美国在华企业的产销和利润。而当时日本对美出口多为本国品牌,限制日本出口对美国企业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第三,中日应对方式不同。与日本采取对美自动出口限额不同。中国或会更加开放国内市场,同时通过在促进公平竞争、企业待遇均等、开放金融市场以及价格市场化改革等方面做出改变,以增加来自美国的进口,而非采取对美出口限额。


第四,中日汇率政策的选择不同。广场协定后十年,美元兑日元从1:240三年内跌至1:120,之后三十年以1:120为中心波动,一度触及1:80。日元大幅升值促使日本政府采取了过度宽松货币政策,引爆了后来泡沫经济破灭。而中国政府自去年以来一直致力于维持汇率稳定,尽力避免通过汇率波动来调整贸易。


从上述角度来说,笔者认为,中美不会重蹈美日之间贸易战的覆辙,回旋的余地可能会更大。



误区八

中美“修昔底德陷阱”不可避免


有观点认为,美国对中国挑起贸易争端只是耍花腔,对中国2025制造业涉及到的领域如高性能医疗器材、生物制药、新材料、农机装备、工业机器人、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航空产品和高铁装备等征税,而考虑到这几类中国并不是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强项,更不是中国出口到美国的主要商品和服务项目,因此美国贸易战是放空枪,主要针对技术转让问题。笔者希望此言成立,但情况未必如此乐观。


这涉及到问题的关键,特朗普的底线究竟在哪里?一种解释是选举的制约。由于去年美国对中国贸易逆差再创新高,今年年底美国议会中期选举,特朗普为赢得选民支持,以贸易战要价,作为讨价还价的筹码。但还有另外一种担忧,就是特朗普此举是对中国全面反制的开始,不仅贸易领域,美国大打台湾牌、朝鲜牌,对华鹰派人士全面上位,说明对华将展开全方位的强势抑制。甚至更为深刻的一种观点是,这是“修昔底德陷阱”的必然体现,无关乎特朗普,甚至未来无论谁出任美国总统,紧张情绪都将延续。


实际上,上述担忧早在几年前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便有所涉及,2015年前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博士便在发展论坛演讲中指出的,中美摩擦背后的实质是“崛起大国与守成大国的传统冲突”,笔者同年发表《中国经济“新常态”和外交“常态”》一文,做出了伴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显着增强,中美未来不仅仅在传统的安全领域,就连一向被视作中美利益交汇点的经济领域,两国摩擦也将持续上升的预判。


从这个角度来说,目前就断言美国出招是虚晃一枪过于乐观,当然,也不应反应过度,没有逻辑的出牌。虽然特朗普真正的底线在哪里尚难知晓,或许只有通过以战促谈,通过打出来、才能摸出来。但笔者认为,无论怎样,坚持守住中美经贸关系压舱石不动摇,在应对策略上,软硬结合,审慎选择回击标的,并以同等程度的回击为宜,争取在WTO框架下寻求解决途径,并在全球范围内,争取越来越多的支持自由贸易国家的盟友。同时,加速改革开放,促进市场环境更加公平,加强环境、知识产权、劳工保护,完善法律与监管等应是始终坚持的策略。


如今看来,中国的应对也并未偏离这样的方向,是值得欣慰的。例如,刘鹤在出任国务院副总理以来,首次与美国财政部长通电话时便提到,希望双方保持理性,共同努力,维护中美经贸关系总体稳定的大局。央行新任行长易纲在谈中美贸易时,表态做好自己的事,对市场风险,要用市场化、法治化的方式化解。商务部副部长王受文也提到未来重点将会对金融、电信、医疗、教育、养老等领域扩大开放,在银行、证券、基金管理、期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方面对外资的股比限制也将进一步放宽,甚至取消。


总之,正如习近平在2017年与特朗普在北京会面时提到的,经贸合作是中美关系的稳定器和压舱石。中美经贸关系的本质是互利共赢,合作给两国和两国人民带来巨大收益。我们希望特朗普此时扣下贸易战扳机是虚张声势,但也要为美国对华策略发生重大改变的局面有所准备。如今美国政治上对中国强硬的势力越来越壮大,如美国新国务卿蓬佩奥(Mike Pompeo)、白宫全美贸易委员会主席纳瓦罗(Peter Navarro)、以及新晋首席经济顾问拉里.库德洛(Larry Kudlow)等,都是鹰派代表。在笔者看来,越到这时,越需要强调中美经贸关系压舱石的重要性,以避免突破这一屏障将矛盾升级为全面对抗。

本文来源:世纪名家讲堂

延伸

阅读一

中美贸易战:不怕打仗,但要算好大帐

随着特朗普签署总统备忘录,宣布将对从中国进口的600亿美元的商品大规模征收关税,开出历任美国总统都不曾开出的最大一笔贸易惩单,中美贸易战一触即发,全球股市用大面积急速跳水作为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反应。


大家都在算账

这个周末各方都在评估和猜想,算各种各样的账。

算法比较激烈的说,这可能是一场史诗级贸易战、制度战、两种文明之战、意识形态战、体制战、旧霸权与新力量之战、新冷战、遏制战、围堵战、零和游戏战,等等。3月22日被看作一个历史性的日子,如中美彻底开战,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全球复苏进程将逆转,中国GDP增长在严重情况下可能下降两个百分点。

反应相对平静的,认为这就是一场贸易争端,且目前并未失控。从特朗普签署备忘录前的讲话看,他谈的是生意而不是其他,生意总是你来我往,先漫天要价再逐步妥协,谈上几个回合,慢慢消停。双方都经不起把贸易战当成杠杆,撬动全面对抗,激发关系雪崩,世界也承受不起。

特朗普是个商人,他肯定算过账。他要替美国国内的全球化loser(利益受损者)出气,那些从倒闭的工厂中走出的失业者是他选票的重要来源,他要替共和党内的建制派说话,这些人长期对中国的人权和制度不满,也需要一个发泄口;他还要转移由于Facebook用户数据泄露激起的对“通俄门”的新的注意力。最后,作为总统,美国逆差的一半源自中国,如果不能有所作为,缩小逆差,加速投资和就业回流,那完全不符合他竞选时的纲领。

美国在给中国算账。你们每年有几千亿美元顺差,历史上从未有过;你们对制成品征收的关税都高于美国,再加17%的进口环节增值税,税率远高于美国;你们的知识产权有严重问题;你们没有很好遵循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的很多承诺。所以,我们很可能向你们的信息技术、机器人、高铁、新能源汽车等支柱产业加税施压。

中国也在给美国算账。我们廉价的商品帮你们省钱,避免通胀;你们商品贸易逆差,服务贸易却有很大顺差;贸易逆差不等于利益逆差,我们大量顺差来自外企,如果利润在未来汇出,我们反而会产生资本项下的很大逆差;你们要提高来自中国的原材料和中间品的关税,会增加你们很多产业的成本,降低竞争力,等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我也在算账。一笔是美国历史的账,看美国的关税政策是怎样演化的;一笔是中国的帐,特别是“外账”后面的“内账”。算完账,我的观点也就出来了。

美国历史上长期是关税保护主义

美国建国至今,在贸易领域绝大部分时间都奉行保护主义。主张自由贸易,主要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的政策选择,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托马斯·杰斐逊、亚历山大·汉密尔顿

美国立国之初有过一场“杰汉之争”,发生在主张农业立国的国务卿杰斐逊和主张工商立国的财政部长汉密尔顿之间。杰斐逊主张自由贸易,认为各国应互通有无,“解除使商业陷入困境的条例、关税禁令及一切管束”。但他之所以坚持自由贸易,根本原因是为了农业主们的利益。他说,拿农产品这样的生活必需品和制造品、奢侈品进行交换,好处在于,农产品是供大多数人用的,制造品、奢侈品是少数人用的,因此一旦中断贸易,对工业国打击更大,因为涉及的人口更多。若农业国实行“禁运”,中断对工业国的“原产品”供应,会成为对付工业国的一种有力武器,虽然同时也会对美国带来一定影响。

汉密尔顿主张发展制造业,因为制造业能带来比农业更复杂的分工和更高的效率。为了保护新兴工业发展,他主张对进口制造品征收“保护性关税”,对本国的原料生产和加工工业给予直接的财政补偿。他说,最重要的是保护关税制度,它一方面可以阻止外国产品的大量输入,另一方面又可利用征收来的税款奖励国内制造业,一举两得。

汉密尔顿代表的是工商业利益。1785年4月,波士顿商人和工匠召开联合会议,强烈要求限制进口、阻止贵金属外流和保护制造业。同月在费城,市镇代表大会决定,“应该通过绝对禁止进口或通过征收充足的关税,打击与邦联制造业品相竞争的外国制造业品的进口”。

当时美国工商业的保护主义流行,也有一个重要外因,就是英国的重商主义和商业垄断的压迫。国父之一的约翰·亚当斯有句名言,“必须以商业垄断驱逐商业垄断、以禁止政策回击禁止政策”。麦迪逊表示,尽管本人希望实行“完全自由的商业体系”,但“面对外国针对美国商船、水手施加的障碍和歧视”,美国“必须遏制、抵制这种歧视”,“采取报复性贸易规则乃唯一选择”。杰斐逊也提出,“除非其他国家同样对美国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否则美国必须同等地以限制性商业体系对待外国;美国应该通过征收保护性或禁止性关税,或禁止进口,或报复和反制外国针对美国的重商主义政策”。

从建国起,报复性和反制性就是美国重商主义传统的一部分,也是一种为了“促进美国与外国缔结公平互惠的国际商业条约”的筹码。“互惠”(reciprocal)一词特朗普这次说了好几遍。互惠政策成为美国保护主义的工具,最典型的时期是1881到1885年切斯特·A·阿瑟总统任内,这位共和党总统决心使所有的谈判都是严格的互惠和双边的,如果贸易伙伴歧视美国产品或者不向美国产品提供关税减让,那就取消给对方的任何单方面关税减让;而且所有互惠条约中插入附带的条款保证:关税减让将不给予其他国家,不论其地位如何,除非它们满足美国规定的特殊条件。

表1是美国建国后几十年一些产品关税的税率表,可以看到,关税一直在提高。1789年美国国会通过的第一部关税法的平均税率不超过8.5%,由于英国工业制成品大举进入,严重威胁新兴产业,在1816年定型的关税法中,大大提升了税率。这一趋势不断延续,如1890年的《麦金莱关税法》规定应税产品的平均税率为48.4%,1930年的《斯穆特——霍利关税法》将应税商品的平均关税率提高到55.3%。

在20世纪30年代之前,除了1913年威尔逊总统通过《安德伍德——西蒙斯关税法》将一般商品关税降低了10%,美国所有的关税法体现的都是保护主义态度。威尔逊之所以亲自到国会演讲推动关税改革,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工业产值已是世界第一,要更多地开拓海外市场了,威尔逊说“现有的关税制度切断了我们与世界各国的联系”,“使联邦政府成为私人利益集团手中的便利工具”,因而必须改革。

二战后美国霸主地位离不开开放市场

美国浓厚的贸易保护主义一直到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和国务卿赫尔任内才终止。1934年的《互惠贸易协定法》是一个里程碑,再到1947年美国带头签署《关税贸易总协定》,从保护主义走向了自由贸易。这一转型,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被逼无奈。

1930年的美国关税法让所有贸易伙伴国深受其害,比如瑞士进口到美国的钟表量一年内下降了48%。各国纷纷加强贸易壁垒,指向美国。瑞士政府和媒体号召对美国产品进行抵制;法国恢复对美国的进口配额制;西班牙和加拿大通过了新关税;英国1932年通过《进口税法》为本国工业建立全面保护制度,并和英国的自治领、印度等英殖民地签订《渥太华协定》,规定英国和其自治领之间实行自由贸易,但对从美国进口的全部产品施加高关税。由于英国的报复,免税进入英国的美国产品占美国出口的比重从1930年的70.5%降至1932年的20.5%。

1930年美国关税法带来的恶果,是1933年世界贸易总量降低到1929年的70%左右,美国自身的出口额也从1929年的51.57亿美元降至1932年的15.76亿美元,也接近70%。可见,让世界都受伤,自己的命运也好不到哪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世界霸主,构建了贸易自由化、美元中心化的国际经济秩序。其霸主地位的获得,和打开市场、降低壁垒是分不开的。美国向全球输出秩序和对全球打开市场,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但一旦出现威胁,美国仍会向重商主义倾斜,如1971年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1985年迫使日本签订《广场协定》,要求日本限制汽车出口和半导体出口数量,将一部分汽车工厂建在美国,1988年通过《综合贸易法案》,等等。

从美国关税演变的历史看,在美国成为世界经济领头羊之前,贸易保护色彩很浓,习惯于高关税、报复性和惩罚性关税,甚至拒绝让那些被认为是“不公平贸易”的国家的产品入境。二战后,美国推动了贸易自由化的发展,并让很多国家和地区受益,促进了全球贸易和全球经济的增长,从上世纪60年代的联邦德国、日本,到70年代的亚洲四小龙,到80年代的中国沿海开放地带,都大大受惠于自由贸易的进程。贸易自由化符合美国的总体利益,但从结构上看,也有一些产业和人群很少受益,乃至受损,这一矛盾在中国入世后日益突出。中美贸易战并不是新事物,小的摩擦从未停止过。

算算中国的账

1979年中美建交,当年7月就签署了为期三年的《中美贸易协定》,规定两国相互给予对方最惠国待遇,相互提供便利。美国作为全球最大市场向中国开放。

按照中国海关统计,1979年中美双边贸易额为24.5亿美元。38年后的2017年,双边贸易总值达到3.95万亿元人民币,占中国进出口总值的14.2%,其中中国对美出口2.91万亿元,自美进口1.04万亿元,对美贸易顺差为1.87万亿元。

中国对美国有如此大顺差,可以有很多解释。我尝试用最简单的方式来说明,即中国是依靠强大的企业家精神,以及不逊色于美国历史上的强烈的重商主义,实现了出口的高增长。

 曹德旺

福耀玻璃董事长曹德旺日前在公司2017年度业绩发布会上回应中美贸易摩擦,他说:“贸易是你愿意买,我愿意卖。你也有好处,我也有好处,才能成交。美国要买东西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美国有需求又不会生产;二是中国愿意卖给你。你不是救济中国,是中国在卖给你产品。你很喜欢这些产品,这些产品卖的便宜。美国要增加关税,20%不够就40%,50%我也支持。因为不赚钱的话我不会卖给你。”

曹德旺的话很朴实,但道出了生意的本质。当美国放弃生产某种产品时,就是在选择逆差。不选择来自中国的逆差,就选择来自别的经济体的逆差。相比而言,中国的逆差可能是“最好的逆差”,因为中国产品性价比最高,美国得到的消费者剩余最多。

那为什么是中国,能生产出又让人喜欢又便宜的东西呢?靠的是曹德旺这样的不计其数的企业家。他们的工作时间、强度、耐受性、服务客户的精神,岂是今天的美国企业所能比拟的?

欧美国家老是抱怨中国不开放市场,事实上,如果一个个行业去研究,在开放环境下,中国企业赢的概率也很高。一位外资产险公司高管曾对我说,中国目前有80多家产险公司,外资有20多家,但市场份额一共只有2%,还有1%是安盛收购中国的天平保险获得的。他说,有些情况属于“猫腻”,外资玩不了,比如车险领域和4S店的复杂勾兑。但总体上,还是因为中国公司成长快,响应市场的速度快,学习的快,而且更加拼搏。

广泛而旺盛的企业家精神是解释中国增长和中国顺差的不二法门,绝不会错。但还不够。还要加上重商主义的文化和政策,也就是重视出口、喜欢顺差、注重财富积累、重视加工制造业对就业带动作用的一整套安排。对外高关税,对内出口退税,提供各种政策优惠,进行汇率管制,还有劳工,他们付出了欧美劳工所无法想象的血汗努力和工作时间,所有这一切,造就了中国的出口奇迹。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中国“外账”的巨大顺差,来自“内账”的低成本加超常努力。而重商主义政策,加班不加薪的劳动力,对环境消耗代价的忽略或少计算,这都是保持“低成本”的条件。

中国如何和美国打贸易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我的理解看,中国更应该关注“内账”。一方面是最大化地调动企业家、创业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他们是具体做生意、做产品和服务的人,保住这股力量就保住了我们最重要的资产。历史上有过很多贸易战,市场的动荡危机也不是一次两次,但企业家总有办法应对。要相信企业家。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思考,新时代究竟需要怎样的重商主义?传统的重商主义要不要调整?正是在各地的重商主义政策刺激下,导致过度投资,产能过剩,出口价格战自相残杀,成绩是突出的,代价是高昂的,要素价格是扭曲的。这并不是好的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中国如何有所作为?

从“内账”的角度看“外账”,立足于高质量发展,而不是一味追求高顺差高外储,则中国可以有所作为的地方有三:

一是校正过度重商主义的倾向。减少微观干预,顺应要素的市场化定价和流动的规律,倒逼中国企业从成本依赖转向创新驱动。这样就能减少低价值、高消耗的一部分出口,不仅相应地减少对美国的顺差,也让渡一部分市场空间给新兴经济体。中国货物出口占全球货物出口的比例已经非常高,不可能这样一直下去。退一步,减一分,反而可能海阔天空。


二是加大本国市场的开放力度。以金融服务业为例,新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2014年在《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路径与逻辑》一文中说,金融业的基础性作用在于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如果金融系统的效率得不到提高,那么整个中国经济都将受到非常严重的拖累,这是中国金融安全和稳定的最大威胁。许多国内证券公司在发展过程中均吸收过国有资本、产业资本或民间资本,但公司治理并没有质的提高,违规是机构内部人及其所有者获益的来源。中国证券业并不缺少发展资金,主要是缺少“机制”,缺少严格的公司治理和创新意识。“从历史的教训以及其他金融行业对外开放的经验来看,外资参股证券公司有利于证券公司提升经营管理水平,构建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机制”,但是,“尽管证券业已全面履行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但中国证券业仍然是世界上少数存在对外开放限制性措施的国家之一。目前,大部分新兴市场经济体均实现了证券业对外开放,中国台湾地区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新加坡、俄罗斯、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巴西、阿根廷、智利、墨西哥等对外资参与证券公司均没有持股比例限制,泰国、印度、韩国等原先的限制条款目前也已全部取消。”这是三年多前的文章,直到最近证券业才加大了开放力度。除了证券业,中国还有很多服务领域都应该加大开放力度,不仅为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提供优质供给,也能减少对外顺差。

由此延伸思考,虽然外资企业近些年在中国的发展,比中国“入世”时很多人的预计要弱,但它们还是有独特的不可或缺的价值。比如金融行业,几乎没有听说过在中国注册的外资法人银行、外资保险公司出过什么合规问题,而看看我们的金融机构,从“萝卜章”到内外勾结做假账,出了多少违法乱纪、离谱荒唐事!

三是继续毫不动摇地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并通过更加市场化的资源配置的信号,对企业家进行引导。前两年,时任财政部长的楼继伟谈到玉米补贴时表示,补贴扭曲了价格信号,在保住基本口粮的前提下,一些非关键品种可以适度进口。企业家刘永好很有同感,他说,国家托市,高价收购玉米,导致玉米价格长时间比国际市场贵50%甚至贵一倍,玉米价格高了饲料价格高,又传导猪鸡鱼鸭动物蛋白的价格高,最后所有由老百姓买单。如果充分利用进口玉米和其他的非口粮的原材料,饲料价格将大幅度降低,猪肉、鸡肉、鱼、牛奶制成品以及餐饮价格都有可能降低。扭曲市场信号的重商主义,在中国很有市场,但并不是增进人民福祉的最佳路径。


中美贸易战,单就可能带给双方的伤害来评估,中国的回旋余地更大。心中有底,回击时,并不需要出什么大牌。中国理应更从容。中国成为和美国平起平坐的竞争者,这本身就是意味深长的趋势。谁都没有许诺过谁,“离开你日子就不能过”;但也要明白,对立互伤后,谁的日子也不会比以前更好过。

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我们不应过分纠结于在哪里开战、怎样开战,那应该交给商务部等专业部门仔细测算,拿出方案。大家天天嚷着开战,形成思维定势,说不定会觉得中美之间有更多的仗要打,这样下去,真就可能出事。

预期很重要。中国更应看到的,是更大的牌局。应该把美国对中国巨额顺差的发难,化作变革传统增长模式、实现高质量发展、自我超越的契机。中国努力确保自身继续健康发展,就是最大一张王牌,谁也动摇不了。

本文来源:秦朔朋友圈

延伸

阅读二

大国崛起 人民币当立!干翻美国 这是大趋势

大国外交,犹如儿戏。中美贸易战才打一个回合,美国就开始“示弱”,希望与中国达成贸易“停战协议”。

 

3月25日,美国财长姆努钦在接受福克斯新闻采访时表示,中美正在商谈,他对于双方达成贸易协议感到乐观。不管美国是真心求和还是只是放个烟雾弹,贸易战注定是个双输的结果,中国遭受损失,美国也难逃一劫,而制度“优越性”使中国能够承当比美国更大的损失。

 

更重要的是,全球经济格局今非昔比,中国有实力,更有决心捍卫国家利益。

 

新华网3月24日微博

 

其实,正是中国这个大国的崛起,才导致美国“心生嫉妒”,中美关系由合作为主转向对立为主。

 

守成大国和新兴大国发生冲突,这是数百年来的历史规律,无论是早期的葡萄牙和西班牙、英国和德国,还是近期的美国和日本都说明,老大一定会压制老二的崛起,只不过早期冲突都是真枪实弹,近期冲突都限于经济贸易领域。

 

美国的霸权地位,除了军事领域,最重要的就是美元霸权

 

二战后,美国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宣布每35美元兑换一盎司黄金,让美元与黄金挂钩,培养全球贸易结算、货币流通和外汇储备都用美元的习惯。1971年,美国黄金储备不足以支撑急剧膨胀的美元,被迫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

 

由于没有其它更好的选择,国际贸易只能依靠习惯,仍然用美元结算,但是脱钩黄金后的美元“可信度”还是受到了严重打击,有些国家就不再信任美元,要把美元换成黄金,运回国内。

 

1973年,为了维护美元信用,美国瞄准了全球最重要的商品——石油,迫使欧佩克放弃其他货币,统一用美元当作石油计价和结算的货币,石油美元体系正式建立,美国也开始通过美元霸权来割全世界的羊毛。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人民币挑战美元霸权也是必然趋势。

 

2010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2013年,中国成为全球第一大货物贸易国,但是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并没有获得同等待遇。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SWIFT)数据显示,全球交易和支付货币中,美元和欧元排名最高,分别达到40%和30%,人民币仅占1.78%,排名第六。

 

中国已经是个贸易超级大国,但是人民币却是支付和结算的“小货币”,这种不匹配已经严重阻碍了中国的国际贸易发展,比如石油交易等等。

 

2017年,中国原油进口量突破40000万吨,达到41,957万吨,创历史新高;平均每日进口840万桶,超过美国的790万桶,成为全球最大的原油进口国。更重要的是,2017年,中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达到67.4%,较上年上升3%。

 

中国已经是全球石油市场最重要的玩家了,由于没有定价权,中国仍然要忍受价格“歧视”:与欧美进口价格相比,中国从中东进口的原油价格平均贵1-3美元/桶,一年下来就是数亿美元!

 


3月26日,中国原油期货正式上市,首日参与交易机构413家,嘉能可夺得首单,1小时内成交规模超100亿人民币 。

 

这是一个里程碑事件!

 

中东原油巨头有了对冲油价下跌的金融工具,原油交易的价格风险急剧下降,出口到中国的原油也可以跟出口欧美地区一样,按照原油期货价格交割原油,中国也不用再吃“亚洲溢价”的亏。

 

或许有人会怀疑,现阶段中东原油巨头不希望大规模持有人民币,这可能打击他们参与人民币原油期货的热情。放心,中国的金融市场已经给他们吃了定心丸。他们卖出原油得来的人民币,完全可以通过上海和香港的黄金交易所,直接换成实物黄金。中东石油巨头只需要同时开出人民币原油期货空仓和人民币黄金期货多仓,就能规避掉人民币的风险。

 

随着中国原油期货的发展,以人民币计价和结算的原油规模将逐步增加,石油人民币将逐步崛起,这将极大的提升人民币在全球范围内的信用。

 


但是,我们也应该清楚,这只是刚刚开始,石油人民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挑战石油美元也需要很长时间。

 

中国需要做的事情也很多,比如原油库存管理。WTI原油价格会受北美原油商业库存影响,布伦特原油价格会受OECD库存影响,库存反应供需关系,它是价格发现的重要一环。中国加强库存管理,可以更好的反应中国和全球的原油供需关系,从而增强中国原油期货的价格发现功能。

 

而加强库存管理,需要华信国际等能源企业的配合。此处不展开讲。

 

总之,石油人民币崛起,美元霸权逐步衰落,这是一个大趋势。在这个过程中,美国必然会不断对中国施压,但是这个大趋势不会因为川普发动贸易战而终止。

 

美国要习惯中国的崛起,中国也要习惯和积极应对美国不断整出的幺蛾子。

本文作者:Aris

本文来源:叶檀财经

延伸

阅读三

郑永年:中美贸易战,“地缘政治又回来了”

北京时间周五凌晨,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了一份针对中国“经济侵略”(China’s economic aggression)的总统备忘录,宣布就中国在钢铁、铝贸易和知识产权方面的行为,向500亿美元的中国对美出口商品征收惩罚性关税,同时限制中国对美直接投资


随即,中国也做出强硬回应——


中国驻美大使馆就美国301调查结果发表声明,称“如果美方执意要打(贸易战),我们将奉陪到底”;


中国商务部发布了针对美国进口钢铁和铝产品232措施的中止减让产品清单,拟对自美进口部分产品加征关税,大约涉及美对华的30亿元出口(针对十几天前美国的关税决定)


今天下午,外交部也回应称,“美方有关人士错判形势;来而不往非礼也,我们会奉陪到底,不要捡了芝麻丢西瓜”


局势严峻,不言而喻。美国国内,当日道琼斯工业指数大跌2.93%,标普和纳斯达克指数分别大跌2.52%和2.43%。受紧张情绪影响,今天沪指跌幅也超过4%。


毋庸讳言,逾半年以来,中美经贸摩擦,一直是一个横亘在中美关系前的重要话题,也是媒体、学者等高度关注的问题。对此,各类观点也很多,甚至有一些分歧。有的观点认为,特朗普大概率还是讹诈中国、为国内中期选举造势;也有一部分悲观者认为,国内此前对美国有一定程度误判,中美经贸必有一战;当然,还有学者已经为双方可能的“交战”算清了底牌……


今天侠客岛推荐一篇文章,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IPP)学术委员会主席郑永年教授的《中美贸易战或将演变成为全面冷战》,从宏观层面分析了近年来的中美关系,认为“中国威胁论”始终是以西方国家为主体的国家群(即西方国家和它们的盟友)的一条对华外交主线。侠客岛略有编辑。


                                  

“中国威胁论”始终是以西方国家为主体的国家群(即西方国家和它们的盟友)的一条对华外交主线。冷战结束之后,“中国威胁论”已经经历了好几波。每一波“中国威胁论”浪潮轻则曲解和诬蔑中国,损害中国的国际形象;重则影响所在国的对华政策,阻碍甚至围堵中国的崛起。


2018年,正当中国在积极准备新年主场外交的时候,新一波“中国威胁论”浪潮扑面而来,并且比以往来得更凶猛和广泛。


这一波“中国威胁论”浪潮覆盖整个西方世界和它们的盟友,包括美国,欧洲的德国,亚太地区的澳大利亚、日本和印度等国。一些国家的政府官员公开出来“警告”中国,而另一些国家则政府在背后,民间人士在前,指责中国。


各国政界和学界尽其所能,已经制造了一大堆的新名字,例如“锐实力”、“债权帝国主义”、“新帝国主义列强”、“修正主义者”等等。尽管西方在创造概念方面一直被视为严肃认真,但在攻击中国时,造词一点也不科学了。一些人试图用学术的态度和方法来分析这些概念,但白费心思,因为这些根本就不是像样的学术概念,在学术上不值得推敲。



无力


说穿了,西方的“反华”力量所要做的就是要营造一个新的冷战环境。和中国发生一场新“冷战”甚至热战一直是西方“反华”力量梦寐以求的。简单地说,西方的新一波“中国威胁论”建立在西方近年来流行起来的至少三个新“冷战思维”之上。


第一,西方对中国发展过程中的政治制度抱冷战思维。近代以来,政治制度的不同往往是国家之间对抗和冲突的重要根源之一。在这方面,西方和中国的价值观全然不同。中国相信不同政治制度和谐共存,而西方往往把具有不同政治制度的国家视为竞争者甚至敌人。


长期以来,西方相信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会演变成西方那样的自由民主制度。但当西方看到中国不仅没有走西方式“民主道路”,而且发展出了自己的政治模式的时候,西方就莫名其妙地感觉到了“威胁”


今天,西方基本的判断是中国的“威权主义”趋于永久化。对西方来说,更为严峻的是,中国的“威权主义”政治体制已经对非西方国家产生很大影响,越来越多的国家会仿照中国的体制。在西方看来,这是对西方自由民主制度的最大挑战和最大“威胁”。 


第二,对中国经济制度的冷战思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制度渐趋成熟,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混合经济模式”。近年来,西方一直在炒作中国“国家资本主义”的概念。今天西方所认为的中国“国家资本主义”的内外部影响,主要包括如下几个层面——


1. 国家资本主义导致中国内部市场的不开放,西方企业在中国失去了“竞争力”;2. 中国国有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政治原则高于经济原则,影响西方企业的竞争力;3. 国家资本主义是中国“外部扩张”的主要政治工具。正如前苏联经济模式是对西方自由资本主义模式的最大威胁,今天中国的“国家资本主义”已被认为是西方自由资本主义的最大经济威胁。 


第三,对所谓中国“新帝国主义”的冷战思维。改革开放以来,西方对中国的战略基本上包括三个方面:围堵和遏制中国崛起,至少防止中国挑战西方的霸权;鼓励中国进入西方主导的世界体系,不想失去中国,即不想让中国成为另外一个“苏联”;把中国改为一个类似西方的国家。


但现在这些选项都没有了。西方的新冷战思维是:西方既没有能力围堵遏制中国,也没有能力改变中国。因此,一个可行的选择就是中国变成另一个“苏联”,这样西方至少可以团结起来尽最大的努力遏制中国的扩张,并且也能孤立中国,和西方进行一场新的“冷战”。 



特朗普政府2017年12月、美国国防部2018年1月分别发表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与《国防战略报告》,都直接称中国和俄罗斯是美国的主要战略竞争对手,并声称美国将聚集资源应对中俄的挑战。非常有意思的是,白宫新闻发言人把美国的这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称之为美国“新时代的新国家安全战略”。这种称呼和中国领导人所提出“新时代”相呼应,其针对中国的目标昭然若揭。 


美国防长马蒂斯(James Matis)最近在出席完德国慕尼黑安全会议返回美国的途中指出,美国决定公开称中国和俄罗斯是战略竞争对手,并非美国的自身选择,而是国际安全形势变化带来的必然结果。他说:“将竞争关系公开化的行动是(中国)将南海的岛礁变成军事哨所。在欧洲将竞争关系公开化的行动是俄罗斯越境侵占克里米亚,以及俄罗斯在乌克兰东部支持分离分子。”


再者,一些西方国家对“一带一路”有了新的冷战思维,认为这是中国国际扩张主义的体现。德国外长加布里尔(Sigmar Gabriel)最近的言论可以视为西方国家态度的变化。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这位外长声称中国借“一带一路”打造有别于自由、民主与人权等西方价值观的制度,自由世界的秩序正在解体,西方国家应当提出对策。这位外长还警告欧洲被中国和俄罗斯分化的危险。欧洲国家包括德国早先对“一带一路”倡议持积极态度,但现在立场出现变化。这种变化并非仅限于德国,而是相当普遍。


“反华”


这些互为关联的思维加在一起,成为西方对中国发起“冷战”的依据。正在形成中的“中国威胁论”浪潮覆盖西方世界和它们的盟友,“反华”情绪和行为表现在各个方面,可以说是全方位的,涵盖经贸、安全、文化教育与人文交流等领域。


在经贸方面,美国已经发起了和中国的贸易战。中美之间的贸易战对中美两国都必然会造成重大损失。特朗普政府聚焦的是美国的经济,为了美国经济,特朗普政府正在采取诸多非常的举措,尤其是贸易方面。


历届政府在考量对华贸易政策时会把贸易政策和其他政策联系在一起,并且抱有以贸易政策改变中国的企图。但特朗普政府没有任何这样的企图,其对华贸易表现得更为直接,就是看看贸易平衡数据。这种对单一因素的考量使得特朗普政府趋向于采取强硬的对华贸易政策。当然,特朗普政府对其他国家也如此。


其他主要西方国家包括美国的盟友如澳大利亚和日本尽管对中国的贸易依存度非常高,它们从对华贸易过程中获得了巨大的利益,但这些国家的一些政治力量宣称要对中国采取强硬举措,并声称要作好准备为此付出“代价”。以日本为核心的新版本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起死回生,同时这些国家向美国开放,随时欢迎美国的回归,而宣布退出TPP的特朗普近来在这方面也开始松口。


在安全方面,问题更多。中国经过这些年的努力稳定了南海局势,但美国正在推动南海问题重新“回归”安全议程。在核扩散问题上,因为朝鲜核问题,中国不仅面临巨大的国际压力(主要来自美国),而且的确也面临日益增长的核威胁。一旦被朝鲜成为核武国家,那么中国全部周边必将被核国家所包围。更复杂的是,美国、俄罗斯、日本、韩国等所有相关国家在朝鲜核问题上,和中国的利益不同,它们以各种形式拖延核危机,把压力转移给中国



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本意是为了带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并且中国一直抱开放的态度,欢迎各国参与这个倡议。不过,西方并不这么看。美国和日本一直持怀疑态度。这尤其表现在美日对中国主导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的态度上,它们一直相信亚投行是想取代美日主导的亚行


在亚洲,日本、澳大利亚、印度等国家为了应对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了“印太战略”,而美国特朗普政府也接受了这种思路。拉印度来对抗中国的崛起是美国和日本多年来的重点战略考虑,而随着“印太战略”的正式提出,这一战略会很快进入操作阶段,具体化和行动化。


这一战略大致会从两个方面进行,即军事战略经济战略。军事战略方面实际上已经进行了很多年,只是早些时候没有这样的提法。在围绕核武器、南海问题、东盟等问题上,美日印澳都把中国视为威胁,并且逐渐找到了“共同安全利益”。这些国家之间的军事合作已经有多年,且渐趋成熟。2017年,四国重启“四方安全对话”(Quadrilateral Security Dialogue,简称QUAD),确保印度洋和太平洋的“自由开放”。“四方安全对话”被视为亚洲版“北约”的开端。


现在美日印澳又开始转到经济战略层面。最近,这些国家初步达成对付中国“一带一路”的“另外选择”,即这些国家共同推出一个区域基础建设计划。在这方面,这些国家既有共同利益,如果合作起来也有相当的实力。


对美国来说,其所担心的是中国的“一带一路”会促成一个以中国为中心的地缘政治势力范围,从而抗衡美国。因此,美国必须力所能及地破解这个被认为是形成中的中国势力范围圈。这也是美国接受“印太战略”的理由,认为这一战略可以维持“自由开放的亚太区”。



印度对“一带一路”始终抱非常负面的看法。因为“一带一路”覆盖很多印度的邻居国家,印度担心其会被中国“势力”所包围。这些年来,印度提出“东进战略”,积极投资建设连接邻国的道路和铁路。


在安全方面,台湾因素也在变得越来越重要。近来美国一直在提升和台湾的关系来制约中国大陆,台湾当局主动配合。在两岸情势紧张之际,台湾的强硬派走上台面,他们希望中美之间陷入一场“冷战”,相信“冷战”局面有利于维持台湾的现状,并企图在这个过程中寻找“独立”的机会。


可以预见,无论是“印太战略”还是“四方安全对话”或者其他的组织,一旦针对中国的联盟或者网络形成,那么其功能会不断扩展,最终涉及网络安全、外太空安全、核安全等领域。“北约”的历史就说明了这一逻辑


人文


甚至在文化和人文交流方面,一场无硝烟的战争也已开始。


和从前几波“中国威胁论”浪潮不同的是,从前都是美国在挑头,鼓动其他国家加入。但这次是其他国家在挑头,鼓动美国来参与。实际的情况是,当美国挑头时,其他国家不见得一定要参加,因为其他国家觉得有美国在行动就足够了,它们自己不仅不用参加(至少不要那么起劲参加),而且可以和中国做生意。但这次,因为美国的特朗普要美国逐渐从国际事务中撤退,这些其他国家感觉到了要挑头对应付中国。如果这些国家成功游说美国加入,那么这一波“中国威胁论”浪潮要远超从前


美国一直是西方世界秩序的核心。或者说,整个西方世界的秩序是由美国组织起来的。现在,特朗普不想做世界秩序的组织者和领袖了,很多国家就担心忧虑起来。这种忧虑情绪最近一段时间以来越来越浓重,德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很多国家甚至公开表达出来。很多事情,这些中等国家本身做不了,但一结合美国它们就可以做了。或者说,这些国家各自的力量太分散,美国能够起到一个组织者的作用。美国是否和它们站在一起,对它们来说至关重要。


今天,这些国家开始采取两种方案:


其一,继续邀请美国回来成为它们的领袖。它们的努力也有成效,特朗普开始不那么坚持“美国优先”了,至少对美国的盟友来说。在一些方面,特朗普也不那么坚持双边主义了,而是强调和盟友合作的重要性;


其二,这些国家自己开始行动起来,通过把中国视为“竞争者”和“敌人”把自己组织起来。TPP是这样,“印太战略”是这样,“四方安全对话”也是这样。从前是美国倡议,这些国家再加入;现在是这些国家先倡议,再鼓动美国加入。 


新一波“中国威胁”声音到处可见。不同的反华力量正在聚集在一起,构成对中国越来越大的压力。在国际政治和外交关系上,A国对B国的外交政策是基于A国对B国的基本判断之上的,即是“朋友”,还是“敌人”?一旦A国判断B国为“敌人”,那么A国就会动用所有的力量来对付B国。


二战结束之后,美苏之所以形成冷战局面,就是因为美国所做的这样一个判断,而两大阵营之间全方位的竞争也从此开始了,直到苏联的解体。今天,中美两国之间也正面临着这样一种情形。


本文作者:郑永年

本文来源:侠客岛

延伸

阅读四

中国不怕贸易战,我们“底牌”还很多!

3月2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签署总统备忘录,依据“301调查”结果,将对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大规模征收关税,并限制中国企业对美投资并购,涉及征税的中国商品规模可达600亿美元。对此,中国表示将“奉陪到底”,中国不怕打贸易战,而且我们手中还有不少好牌。 


中国不怕贸易战


“中国不愿意打贸易战,贸易战没有赢家。但中国也不怕贸易战。”3月25日,中国商务部部长钟山应约会见美国鲍尔森基金会主席、前财长鲍尔森时说。


“美中关系是本世纪最重要的双边关系,美中合作才能推动全球经济增长。”鲍尔森说,如果双方在经贸领域出现问题,在其他领域只会更加麻烦。


许多业内人士一致认为,经贸关系是中美关系的压舱石和推进器。如果两国在经贸领域保持合作的态势,对两国和世界各国人民都将带来福祉。


“中美贸易关系是互利双赢的关系,中美建交到今天,两国贸易已增长230多倍,这为增加美国就业、降低美国通货膨胀以及美国寻找海外市场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商务部副部长王受文25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8年年会上表示。


在外界看来,相对于中美经贸关系的体量,出现一些贸易摩擦是难以避免的,关键在于如何处理摩擦和矛盾。让很多人不解的是,美国301调查放弃了世贸组织的共同规则,一意孤行选择了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


“美国对中国采取的行为并不可取,令人失望。”美国安利公司总裁德·狄维士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8年年会上接受采访时表示,中美两国在某些经济领域或许存在不同意见,但两国经贸关系不该因此遭受重创,而应通过对话解决问题。“中美贸易的重要性不容忽视,符合规范的公平自由贸易理应得到支持。”


很多人认为,美国近来在贸易领域发起的多起调查带有明显针对性。王受文说,以美国对中国钢铁和铝产品进行的232调查为例,中国对美国出口钢铁产品占美国进口的比例不到3%,这么低的比例怎能对美国国家安全造成威胁呢?如果美国232调查是基于国家安全,为什么要对那么多国家进行豁免?而且豁免的目的是为了在其他谈判里获得更好的谈判地位。“我们认为,232调查违背世贸组织规则,不符合美国的利益,更不符合中国的利益。”


不少企业家和业内人士关心,针对美方咄咄逼人的举措,中方会不会采取相应行动?中美之间近期会不会爆发贸易战?


“美国工商界是支持美中关系发展的重要力量,不希望美中发生贸易战。”鲍尔森说。“不希望发生贸易战”,也代表了广大企业界等“市场的声音”。


事实上,中国已多次表明“不愿打贸易战”的态度,因为“贸易战没有赢家”。钟山表示,合作是中美两国唯一正确的选择。中美双向贸易和投资能达到今天的规模,证明两国对话合作是有效的。


当然,中方不希望打贸易战,但绝不害怕贸易战。“任何情况下,中方都不会坐视自身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我们已做好充分准备,坚决捍卫自身合法利益。”商务部新闻发言人的这一表述已经非常明确。


走到悬崖边的美方,若能及时勒马,中美经贸关系或能回到正轨。若美方执意在单边主义的歪路上走下去,中方也有信心、有能力应对任何挑战。


“来而不往非礼也。”瑞华会计师事务所管理合伙人张连起说,如果中美打贸易战,中国可以选择在大豆、玉米和猪肉等农产品领域集中精准有效反击。特朗普能够赢得大选,很大程度就是依靠农业州的支持率。中方将关税矛头对准农产品,具有“点穴”效果。相比之下,中国很容易找到进口替代国。


“中方目前的态度比较克制,但并不代表没有好牌。”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与治理研究院院长胡怡建认为,贸易战会发展到什么程度,要看美国走到哪一步。中国要反击这场贸易战的“牌”有不少,从大豆到汽车、飞机,可以打出组合拳来回击,这些商品的可替代性都比较强。


“对于美方挑起的贸易战,我们完全有底气采取强有力措施精准还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董希淼说,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可以在对七类、128个税项美国进口产品加征关税之外,同时采取更加精准的反制措施,打到美国经济政治的“七寸”。


中国将打出什么底牌?


面对贸易战,中国表示将“奉陪到底”,底气何在?中国有巨大的市场、更强的承受损失的能力。


面对中美贸易摩擦,中国将打出什么底牌?


第一张底牌,是限制进口美国商品。目前,中国是美国除北美地区外最大的出口市场,也是美增长最快的主要出口市场之一。据美国官方数据,2016年中国是美国农产品第二大出口市场;每个美国农民平均向中国出口农产品约1.2万美元。



在此情况下,限制进口美国农产品和高端制成品将是中国的一大“王牌”。


最新公布的清单第一部分共计120个税项,涉及美对华9.77亿美元出口,包括鲜水果、干果及坚果制品、葡萄酒、花旗参、无缝钢管等产品,拟加征15%的关税。第二部分共计8个税项,涉及美对华19.92亿美元出口,包括猪肉及制品、回收铝等产品,拟加征25%的关税。



第二张底牌,是削减对美国出口。美国现为中国最大出口市场。各种性价比高的“中国制造”给普通民众特别是中低收入者带来了不小实惠。据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数据,2015年,对华贸易平均为每个美国家庭每年节省850美元。


专家表示,中国反击的目的是让美国意识到贸易战不可取,中美经贸合作唯有相向而行,回到正确轨道,才能惠及两国和世界。

本文来源:央视网

延伸

阅读五

对于美国挑事,这就是中国态度!

最近一周以来,中美关系出现了一些纷纷扰扰,尤其是美国在贸易等问题上不断挑事。在这几天外交部的例行记者会上,发言人华春莹都会对此进行回应。她的回答引经据典,妙语不断,同时也充分表达出中国的态度。


一、关于中美贸易摩擦


  3月19日


  问:美方已决定对进口钢铁和铝产品采取限制措施。中方怎么看?


  华春莹在当前形势下,以邻为壑,让子弹乱飞,绝不是解决问题的有益有效方式,也绝不具有任何建设性。



  3月21日


  问:美国贸易代表表示,欧盟要想豁免美对欧征收钢铁和铝关税,就必须和美一起应对中国钢铁“倾销”。对此有何回应?


  华春莹:打贸易战没有赢家。这个世界上没有谁能穿着传说中刀枪不入的“金丝软猬甲”,乱舞大棒伤人,自己却毫发无损。


  中方不想跟任何人打贸易战,但如果有人非逼迫我们打,我们一不会怕,二不会躲。


  3月22日


  问:美国白宫称,特朗普总统将于美东时间22日签署针对中国“经济侵略行为”的总统备忘录。你对此有何评论? 


  华春莹:我们完全不能认同也不能接受所谓“经济侵略”这样的说法,因为“侵略”这个词无论从任何方面来讲都绝不会扣到中国头上。



  3月23日


  问:2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签署对中国输美产品征收关税的总统备忘录。美国白宫国家贸易委员会主任纳瓦罗称,中国在美中贸易中的获益远高于美方,这意味着中方将很难作出对美进行报复的决定。你是否认同他的说法?


  华春莹:你提到的美方有关人士的话显然是有些“夜郎自大”,错判了形势。 


  至于中方是否会对美进行报复,中方的立场已经说得非常清楚,传递的信息也十分明确。来而不往非礼也。我们会奉陪到底。希望美方认真严肃对待中方立场,理性慎重决策,不要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既损人更害己。 


  问:美国白宫声明称,中国通过参与并支持对美国公司进行网络攻击,获得包括商业机密在内的敏感信息。同时,通过限制外国公司知识产权许可等手段强迫美国公司向中国大规模转让技术。中方对此有何评论? 


  华春莹:中国的创新成就一不靠偷,二不靠抢,而是13亿多中国人民靠智慧和汗水奋斗出来的。


  3月26日


  问:据报道,美国副总统最近表示,美国拟对中国输美产品征税新举措表明,美方经济“屈服时代”已终结。美商务部长称,最终将就有关问题进行谈判,而非为此而战。你对此有何回应? 


  华春莹:美方有关官员说美方经济“屈服时代”已终结,这句话听着非常别扭,感觉像是张冠李戴了。与其说美经济“屈服时代”已终结,不如说美经济恐吓和霸权可以休矣,可能更加恰当。



二、孔子学院


  3月22日


  问:三名美国共和党议员提议要求将在美孔子学院列为“外国代理人”,你能否就此发表评论? 


  华春莹:听到此类种种杂音,我有时候会想起中国《论语》中的一句话,叫做“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三、中国在非洲的活动


  3月26日


  问:美国国会众议院情报委员会主席努涅斯25日称,该委员会将调查中国在非洲扩展军事和经济实力。他认为中国在世界各地投资港口和基础设施,是出于军事和控制各国政府考虑。中方对此有何评论? 


  华春莹:中国有句话叫“相由心生”,意思是你心里怎么想,你眼里的世界就是什么样。中国还有个成语叫“疑邻盗斧”,指的是不注重事实根据,对人对事胡乱猜疑。我们希望美方有关人士大气一点,阳光一点。



四、洋垃圾


  3月26日


  问:美国官员23日在世贸组织货物贸易理事会对中国决定停止接收“洋垃圾”表示关切,中方对此有何回应? 


  华春莹:我只想说,你提到的美方有关官员表达的所谓“关切”于情不合,于理不通,于法无据。 


  你提到的美方官员将中方正当合法举动上纲上线,说什么“中方似乎正在违反WTO义务”,非常虚伪。难道美方对华限制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就是正当的,而中国依法限制洋垃圾进口就是违法的吗? 


本文来源:央视新闻(ID:cctvnewscenter)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