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清明节三种精神,儒释道三大智慧(延伸阅读更精彩)

2018-04-05 中国金融信息中心

 

CFIC导读:

清明是节气,清明节是节日,二者在同一天。 作为节气,清明是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在每年的四月份前后,处在仲春和暮春之交。清明又是节日,人们称之为“清明节”,又叫踏青节,人们祭祀祖先,踏青赏花。在二十四节气中,是节气也是节日的,只有清明。

滕首诗 摄

清明是节气,清明节是节日,二者在同一天。

作为节气,清明是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在每年的四月份前后,处在仲春和暮春之交。

《历书》里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清明时分,春光融融,草木青青,天气清彻明朗,万物欣欣向荣。民谚里讲“清明前后,种瓜种豆”,万物生长,清明也是春耕的大好时节。

清明又是节日,人们称之为“清明节”,又叫踏青节,人们祭祀祖先,踏青赏花。

在二十四节气中,是节气也是节日的,只有清明。

儒家:慎终追远,民德归厚

祭祀扫墓是清明的重要习俗,人们在这一天扫墓烧纸、祭祀先祖。

科学昌明的今天,祭祀依然有它的意义。

《论语学而》:“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

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民风自然朴实敦厚。” 

我们祭祀祖先,是因为他们是我们的来源,我们缅怀先辈,是因为他们是我们的榜样。

我们哀悼祭祀,敬畏历史,尊重生命。

它让我们不忘先人的恩泽,在祭祀追思中,自勉自强,传承家风,不堕家声。

荀子说:“君子以为文,小人以为神。以为文则吉,以为神则凶。”

君子把鬼神之说当成一种文化,小人把鬼神当成一种灵异的迷信。当成文化是好事,当成迷信就坏事。

“举头三尺有神明”倘无敬畏,则无恶不作,鬼神世界的存在,让我们拥有一份敬畏,让我们约束自己,有所为有所不为。

滕首诗 摄

道家:顺应自然,吐故纳新

清明节来源于中国两个消失已久的节日。

寒食节和上巳节。

寒食在清明节的前一两日,相传在寒食这一天,人们禁烟火、食冷食、祭祀祖先。

上巳节在农历三月初(如今发展到固定在三月三),与清明的日期也十分接近,这天人们踏青、游玩、佩兰草。

在唐朝的时候,寒食节、上巳节正式归入到清明,三节合一,成为现在人们熟知的清明节。

所以,很多地方,清明依然保留了寒食的习俗,食冷食。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新的开始。此时光照日长,阳气日渐充盈。

道家认为,在阳气极盛之时,吃寒食或者辟谷,可以把体内的浊气逼出来,使得身清心明,身心清净。

想要迎新,必然吐故。

今天我们不必接受古人的观念,但是这也启示我们想要生命常新,就要吐故纳新,努力向前。

接受新的观念,新的知识,不停地自我学习,自我更新。如此,人生才能自在清明。

佛家:念念清明,时时当下

清明是一个哀悼追思的时节,同时也是一个踏青游览的时节。

哀悼先人,让我们感叹生命有限,人生无常,同时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

曾国藩曾经说:过去不留,当下不杂,未来不迎。

过去的不留恋,未来的不期待,去掉杂念,活在当下。

人在世上,总有很多俗心杂念、烦恼遗憾,如何得到解脱?

佛家讲:念念清明,时时当下。

不是要一个念头都没有,而是要每个念头都了了分明而不为所动,念头来,能觉察;念头去,能不留。

这就是“念念清明”,也就是真正的“静心”,然后才能“时时当下”,归于本心。

清明时节,天朗气清,风和日丽,万物欣欣向荣,人自身也开始愉悦振奋起来。

抛却杂念,踏青赏花,活在当下,享受当下,过好当下的每一天。

本文来源:儒风大家

延伸

阅读一

清明节必读的10首最美古诗词



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寒食

韩翊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苏堤清明即事

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寒食上冢

杨万里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

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

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闾门即事

张继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顷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郊行即事

程颢


芳原绿野恣行时,春入遥山碧四围。

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飞。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清明日忆诸弟

韦应物


冷食方多病,开襟一忻然。

终令思故郡,烟火满晴川。

杏粥犹堪食,榆羹已稍煎。

唯恨乖亲燕,坐度此芳年。


蝶恋花

晏殊


六曲阑干偎碧树,

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

谁把钿筝移玉柱,穿帘海燕双飞去。

满眼游丝兼落絮,

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

浓睡觉来莺乱语,惊残好梦无寻处。




王禹偁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清明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本文来源:读书369

延伸

阅读二

梨花风起正清明

大概是杜牧那首有名的诗的缘故:“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为死去的亲人扫墓,而且,这一天应该总是下雨才好才对。下着的,是那种沾衣欲湿的“杏花雨”。有一首歌的名字就叫《清明雨》。 

在北方,因为天气干燥,清明这天下雨的概率很低。不过,这时候是真正的春天,乍暖还寒的天气已经过去了,迎面扑来的风都暖和了许多。柳树早已经是一片旺绿了,草色也不再只是遥看近却无,而是茵茵如一片绿色地毯了。春花已经开过了一茬,玉兰、桃花、迎春、都开谢了,这时候开得正旺的是梨花。如果到了梨园,一片洁白如雪,正好与清明扫墓相配,是上天在墓前献上的祭祀的白花。

在我国的二十四个节气里,唯独清明兼有节日的意义。足见清明的重要性。应该说,在二十四节气里,它最富大自然和人的双重情感意义。

不过,在传统文化中,清明除了扫墓,还有一重意义,便是踏青郊游。这一点意义,常常被今天的人仅仅认为是旅游。其实,并不这么简单。旅游,可以在一年四季的任何时候,清明前后的踏青郊游,并不仅是旅游的一种游山玩水。

记得我童年的时候,因为母亲去世,父亲每年在清明这一天都带我出广安门,到母亲的墓前扫墓。他会把事先写好的一整页纸的信,在墓前读给母亲听,读完后,烧掉,算作祭祀给母亲的纸钱。然后,他会带我在周围踏青转上半天。那时候,广安门外就是农田,满眼绿色,生意盎然,印象最深的是小河沟里有很多蝌蚪,我会捉好多蝌蚪回家。父亲像似对我说,也像似自言自语:清明是万物复苏的时候,活着的人要好好活着,才对得起死去的人。那时候,我不懂他说这些话的意思,现在,我明白了,清明踏青,是要死去的人死得安心,要让活的人活得更好。满眼盎然的春天的生机和生气,是生与死的对话,是生对死的力量,也是死对生的一种延伸,一种还魂。

所以,清明雨,更多的是我们内心对于死去亲人的一种情感表达的象征物。清明这一天,迎接我们的更多的不是雨,而是温暖的风。古诗说: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只不过,这首诗没有杜牧的那首出名,常常被人们忽视。

在老北京,清明这一天,寻春半出城,主要到高粱桥外。那里两水夹堤,垂杨十里,《帝京景物略》引诗云:“彼美都人士,出郭清明游,高梁桥西畔,柳软莎亦柔。”在这里,除了梨花之外,柳树出场了,且成为出演清明的重要角色。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有折枝簪柳戴于发间的民俗。

如今,清明戴柳的民俗已经没有了。时代变迁,好多民俗都消失了。但是,清明放风筝这一传统,至今尚存。我小时候,没钱买风筝,自己用纸糊一个风筝,不过是用一张白纸糊在秫秸秆上,下面垂几条白纸条,北京人叫做“屁股帘儿”,照样放得热火朝天。放风筝,靠的是风,清明前后,风不紧不慢,正是放风筝的好时候。 

所以,除了杏花雨, 还有梨花风,再加上绿枝柳,这三者一体,是清明最佳的代言人。 

本文来源:人民日报微信(ID:rmrbwx)、为你读诗(ID:thepoemforyou),摘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肖复兴,1947年出生,祖籍河北,自幼生长于北京,曾到北大荒插队。出版有长篇小说《我们曾经相爱》,散文集《音乐笔记》等。

延伸

阅读三

清明节:生死两安,阴阳两间,善恶两报;天人一理,礼仪一统,家国一体

今日清明节。

清明首先是一个节气,作为节日又被称为“踏青节”,在二十四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

清明由节气变成节日,是因为它融合了另外两个起源古老的节日:上巳节、寒食节。

在唐、宋时期,这三个节日逐渐合一,清明节保留了寒食节的禁火、扫墓,以及上巳节的招魂、踏青,形成了固定的清明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

清明是最能体现中国人的生命意识与家国情怀的一个节日,它包含了中国人的生死观、善恶观、宇宙观,传达了中国人的信仰。

生死两安,生死两悦

清明节一方面扫墓祭祖,是追思去世亲人的日子;另一方面踏青赏春,是生的愉悦对心灵的治愈。

在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光景下,步入陵园墓地,怀念逝者,这显示了中国人“乐天知命、生死两安”的生命哲学。

生命就是由生向死的过程,古人说“生死事大”,生死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问题。

儒家说“生死有命”,又提倡“立德、立功、立言”这“三不朽”,这是要我们保持一份安静与清醒,以旷达的心态来看待生死:死乃定数,而生命崇高,生命可以用来做很多事情,立己立人,利己利人。

道家说“生死气化,顺其自然”,认为生死是一种自然现象,是阴阳二气的转化,把死看作是生的延续,而不是生的终结,这样不仅是“生死两安”,而且可以“生死两悦”。

阴阳两间,善恶两报

清明节,与中元节、寒衣节并称三大“鬼节”。

道家“生死气化”的观念,再加上后来佛教的影响,古人由此把世界区分为阴间与阳间。

阴间是人死后亡灵的去处,而活人则生活在阳间。二者之间并不彻底隔绝,而是可以沟通来往。

在古人的信仰中,阴间还是人间善恶的终极审判所,在阴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得以真正的、完全的实现。

首先,善人、恶人的亡魂进入阴间的待遇是不一样的,负责这事的鬼差是黑无常和白无常。

黑无常身穿青衣,相貌凶恶,头顶的高帽上写着“正在捉你”,手提铁链,横眉立目,专勾恶人的魂。

白无常身穿白衣,慈眉善目,头顶的高帽上写着“你也来了”,手摇蒲扇,满面笑容,迎接善人魂归阴间。

阴间有十座宫殿,有十个阎罗王主管,称之为“十王殿”,另外还有其它宫殿、城池,以及相关设施。

“十王殿”中的第一座还专门设了一个“孽镜台”,可以照出人一生中所做的坏事,作为审判、惩罚的依据。

“十王殿”中都贴有对联,内容多是关于“善恶有报”的。

比如“你那时争人田,夺人地,占人妻女是不是?手摸胸膛想想;我这里勾尔魂,摄尔魄,绝尔子孙怕不怕?睁开眼睛瞧瞧”。

比如“赏罚分明阴阳有律,善恶报应毫厘不差”。

古人用神鬼仙佛来教化民众,让人孝顺父母,多做善事,有所敬畏,不至于道德沦丧,这不能武断地视为“迷信”。

天人一理,清明一念

天人一理,物我同源。

天人一理,就是说自然是一个大宇宙,而人是一个小宇宙,人与自然界存在着互相对应的关系,人的一切活动,都与自然规律相符。

《历书》里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清明时节,阳光明媚,草木青青,天气清彻明朗,万物欣欣向荣,大自然焕发的勃勃生机可以引起人们愉快和振奋的情绪,从而身心清明。

大好春光里,人们插柳,踏青,放风筝,荡秋千,尽享美好生活,这时也是春耕春种的良机,“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古人说:“和气喜神,天人一理。疾风怒雨,禽鸟戚戚;霁日风光,草木欣欣。可见天地不可一日无和气,人心不可一日无喜神。”

意思是说,在狂风暴雨中,飞禽走兽惶惶不安,而风和日丽使花草树木充满欣欣向荣的生机,可见天地之间不能一天没有祥和安宁之气,人心也不能一天没有愉快喜悦的心情。

因此,清明也指一种天人和谐的生命状态,一种天地清明的人生境界。

生活难免有烦恼,只是不要被烦恼笼罩。烦恼就在一念之间,若一念清明,则烦恼不攻自破。

老话说:“烦恼从来有,不见哪个是?愣是没看见,才是真生活。”

我的心态我做主,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回归内心的清明。

礼仪一统,家国一体

清明节最重要的习俗是祭祖。

祭祖是一种礼仪活动,中国历来号称是“礼仪之邦”。

“礼”是内在的精神,是人们对自己、对他人尊重诚信的态度;“仪”是外在的规矩,通过一定的形式、程序、动作等表现出来。

礼和仪是密不可分的,没有内在的精神,外在的形式也就失去了意义;没有外在的形式,内在的精神也就无法体现,这就是所谓的“礼仪一统”。

祭祖的内在精神就是中国人的祖先崇拜与 “视死如生”的观念。

《朱子家训》里说,“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

祭祀的本义,不在于是否有神灵存在这个前提,而在于人的内心,在于人的精神世界。

祭祖首先是表达感恩,是对先人的怀念,是为了更好地记住他们,是为了永不忘却的纪念,因为一个人真正的死亡是人间不再有人记得他。

因为地下的逝者,围绕在墓前的生者,比在任何时候都觉得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一个个不在世的亲人把他们亲密的联系在一起。

祭祖其次是为了实践“慎终追远”的孝道,巩固家族的血缘关系,凝聚族人,继承和发扬祖先的家风。

将个人的生命融入家庭,进而融入家族,这样,虽然个人的生命会终结,但是血脉却在家庭、家族中绵延不绝。

家族成了联系家与国的中介,使得家国一体,家庭是国家的缩影,国家则是家庭的扩大。 

中国人特有的这种组织形式,大大提升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如今清明节公祭黄帝陵、炎帝陵,以及山西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等活动,也唤起了海内外华人的家国情怀。

本文来源:京博国学

延伸

阅读四

清明节简史,清明原来这么过

本文来源:绘聊

延伸

阅读五

清明,中国人的感恩节


清明节, 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有谁知道,它其实是由寒食节经过千年发展演变而来。

寻根溯源



“清明一词最早见于《淮南子·天文训》:明庶风至四十五日,清明风至。”明庶风就是指春分时的东风,意思是清明风在明庶风四十五天后来到。这里的“清明”还是作为节气。



节日意义上的清明起源于古代的寒食节。关于寒食节的来源说法不一,有周代禁火说、古代改火说、介子推说等。


介子推的故事


相传在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宠姬麵姬生下儿子夷齐。为了使自己的儿子登上王位,砸姬对太子申生加以迫害。申生被逼自尽, 公子重耳也被迫出逃。


因为重耳德才兼备,很多贤士都追随他,介子推就是其中一个。


在逃亡途中,介子推割下大腿上的肉进献给久未吃到肉的重耳。重耳很感动,表示登上王位后要重赏他。后来重耳成为晋文公, 但他却忘了介子推。此时, 介子推和母亲隐居在故乡绵山。有一天, 晋文公在别人提醒下记起了介子推, 并请他出山。但心寒至极的介子推不答应出山受封。


为了逼迫介子推出山,晋文公下令“焚山”,不料想,介子推和母亲竟被焚而死。文公后悔不已。为了悼念介子推,文公下令将绵山改为介山,并在此往后三日禁止生火做饭,只能吃寒食。于是,禁火和吃寒食成为寒食节的重要习俗。


此外, 插柳也是寒食节的习俗之一。寒食节期间,人们折下初春刚吐新芽的柳枝插在门上檐下应景过节, 谓之“ 寒食插柳”。


到了唐中期以后,清明寒食才合二为一,且以清明为重。扫墓、寒食、请新火成了唐朝清明节的主题。

由于清明扫墓、寒食的凄凉,人们往往在扫墓寒食后组织一些更具娱乐性的活动,如踏青、放风筝、荡秋千等。

清明习俗


我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地方特色浓厚,造就了多姿多彩的清明节习俗。如山西省清明节的习俗是“上坟”,以表达对先人的哀思。



“上坟”各地区又有自己独特的地方,比如山西南部多数地方“上坟”时男女都要到场,不燃香焚纸,而是将冥钱悬挂在坟头;而山西北部“上坟”则多是男子,且要给先人烧冥钱等物,这样才能转给“阴间”的他们。



南京人过清明节则是继承了秦淮河的放灯习俗,每一盏灯都有一个愿望,寓意放飞希望、祈福未来。深圳本土居民在清明节要举行“拜山”活动。



上海、西安等地清明节要逛庙会。西安的庙会可谓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有杂技、社火、秦腔表演、各类美食等,吸引了很多游客参与。


湖北人清明重祭祀。武汉清明节有“挂纸”习俗。



挂纸时,先要将生长在祖先坟墓上的野草,用锄头或镰刀整理清除,在用小石头或砖块将墓纸压在坟上,以示标记此坟有后嗣,以避免被破坏。


在沔阳,即仙桃,至今还有“三月三 地米菜煮鸡蛋”的民间风俗。



每到这一天,人们就从田野里采来一把地米菜,洗净后放入锅内,加适量水,配上桂皮、八角茴、五香粉、酱油等佐料,同鸡蛋一起煎煮,将鸡蛋煮熟后捞起食之,这既是美味食品,又可以健身治病。 



荆州的清明祭祖扫墓习俗又称“插青”,即人们用各色的彩纸剪成条纹,再挂于竹棍一端,做成“清明吊”插于先人的坟头。”

文化内涵



清明节祭祀,不论公私祭,都是表达孝心和感恩的方式,其主要内容是扫墓。


扫墓的习俗起源于最早的祖先崇拜。祖先崇拜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社会体制在宗教上的表现。



纵观清明节的发展历史,任何时期祭祀扫墓的目的都是“慎终追远”,表达孝心。长此以往,“孝”已成为清明节的节日符号,加上儒家一直提倡的“孝道”思想,就形成了中华民族重孝的文化信仰和民族性格。


“孝”还有感恩的意思,感谢祖先的奉献,才使后人有美好的现在。中国没有感恩节,但是谁又能说清明节不是中国式的感恩节呢?



年年几乎一样的祭祖扫墓,就是加深印记和弘扬、传播我们优秀的传统节俗,增强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尊心,使每一个炎黄子孙都自觉融人中华民族的骨血,用自己的爱国心撑起大中国的明天。


本文来源:武汉日报,整理自吴碧翠《清明节的风姿魅力》、闫建滨《清明旧事》等

延伸

阅读六

今日清明



梨花风起正清明

游子寻春半出城


今天4时13分,迎来清明节气

清明有气清景明之意

天气清新、明媚、和暖

正是鸟语花香的春日时节



在古人眼中

清明的标志性物候有三


一候桐始华

此时桐树开始开花



二候田鼠化为鴽

喜阴的田鼠都躲回洞穴

喜爱阳气的鴽鸟开始出来活动

田鼠化为鴽

意指阴气潜藏而阳气渐盛



三候虹始见

雨后的天空

若云薄漏日,日穿雨影

就可以见到七色彩虹



清明时节,桃花初绽

杨柳泛青,莺飞草长

人们会趁着大好春光踏青出游

二十四节气中只有清明

既是节气又是节日



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

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

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

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

  

在宋代欧阳修的《采桑子》中

清明时节,西湖已是风光无限

踏青的游人在日暮时分相随归去

醒的醒,醉的醉,热热闹闹

归途一路都是盛开的鲜花

 

 

荡秋千、放风筝

也是清明时节的民间习俗

人们把风筝放上天后便剪断牵线

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

期盼能除病消灾,带来好运


清明这一天

也是祭奠祖先、缅怀先烈的日子

因此,清明既有欢乐赏春的喜庆气氛

又有慎终追远的感伤情怀



相传清明扫墓与寒食节有关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唐代韩翃曾写下《寒食》诗

百姓人家不生火点灯

晚上才由宫中点燃烛火传出

是寒食节的真实写照



而大家更为熟悉的

应该是这样两句诗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又是一年清明时

又到一年寄托敬意、安放思念的日子

 


我们为逝去的亲人

献一束花,敬一杯酒

也向以血肉之躯捍卫祖国尊严

用青春热血换来我们安宁的英烈

致敬


 

这一天,让我们重新思考生死

学会珍惜拥有的一切

多关心身边的每一个人


唯有活好当下

才是对故人最好的缅怀

也才能不负这无法重来的人生

 


让我们心怀感恩

笃定前行


本文来源:人民日报微信(ID:rmrbwx)

延伸

阅读七

清明

桐始华,田鼠化為鴑,虹始见

万物至此,气清景明

酿酒花蒔趣,呼吸草木间

清明时候,等闲春过三分之二了

三春之景,至此绚烂已极

却也渐近阑珊

烟雨锁重楼,茶山绿遍阡陌新

都分付这良辰美景奈何天


这偏又是个缅怀追逝的节候

你说早已经忘记了

然而又偏偏记得

山坡上那束丁香花

是谁洒下如冰的酒,将冷的泪

一声叹

一夕风

花落雨纷纷

像我们的故事轮回了几次

一夕风

一声叹

在中蒙边境的起伏群山间赶路

太阳下山了

过一会又出现在山谷之上

那天看了无数次日落

从那之后

就没坐过这么好的车了

武大的樱花开了

大家纷纷去看

看完纷纷都走了

黄昏时候

那花竟然有些落寞

广州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如今也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公园

只有一些老头老太太

天天在这里打拳练舞

吸收天地精华

邻居的七阿婆

天天去上香

七阿婆的故事

只有七阿婆记得

那香

烧一段

掉落一段


悬停在午后的恍惚中

逆光

闪得朦胧耀眼

春兰

又发几支

岳阳张谷英村,窗棂上的蛛网

经历一件事,就在绳子上打一个结

慢慢的到后来

那些结所代表的事情

都记不得了

那些不知道纪念了什么的结

数来数去数不清楚

又舍不得解开

就这样一直记挂到老

本文来源:小林(inkcn020)

延伸

阅读八

“清明节”所蕴含的民族信仰与精神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4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中华民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易经》云“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逝去的祖先在阴间,是“阴”,坟前的我们在阳间,是“阳”,这一阴一阳的互动,就是“道”。

这个阴阳之道是怎么运行的呢?那就是“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何谓“继之者善也”?阴间的祖先之所以有我们阳间的这些后代来继承血脉,是因为我们的祖先曾经“积善”,因为有“善”,才能“后继有人”,我们的存在是因为“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是“善的继承”的结果,这就是“继之者善也”。

何谓“成之者性也”?“善”有类别,最起码有阳善和阴善两种,阳善留名,阴善不留名。而且“善”有大小,有“为国为民”的大善,也有“助人为乐”的小善。因为“善”的类别、大小不同,所以后代的“性”当然也不同,有生男,有生女,有生智,有生愚,这就是“成之者性也”。

何谓“仁者见之谓之仁”,仁者爱人,亲亲为大,想起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和祖先,而祖先现在却长眠地下,孤独寂寞,自然就生出思念的情感来,因此清明节要上坟祭祖,要亲亲,所以“仁者见仁”。

何谓“智者见之谓之智”,智,“日知也”。随着年龄渐长,就明白自己将来也会和祖先一样长眠地下,于是就会生出“繁衍后代、薪尽火传”的智慧。

而“气清景明,万物皆显”的清明一到,植树造林,种瓜点豆,“道法自然”的智慧也油然而生。

而要想血脉不断、后代昌隆,就可以从家族兴衰历史中找到规律,就会发现“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的家道,这当然就是进一步的智慧。因此,清明节让“智者见智”。

仁者“报本尊亲”,智者“光前裕后”,这是两种高层次的见识,虽然“百姓日用而不知”,但是在仁者和智者的带动下,“君子之道”就在中华大地兴起了。

清明节始于周朝,至今已有2500年的历史,因为古代以孝治天下,加上介子推“勤政清明复清明”的良好祝愿,清明节就得到了历朝皇帝的重视,唐玄宗就曾颁布“清明节休假四日”的政令。

唐朝以来,清明节就成为了一个全国性的祭祖扫墓的节日,中国人敬天法祖的思想,“祖宗教育”的独特宗教,“一阴一阳”的大道理,通过清明节而落地生根,可以说,清明节代表了中国人的“信仰”。

树老根犹健,春回气自雄,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今天,清明节表达的民族信仰和民族精神,必将在新的时代里大放异彩!

本文来源:云坤太极书院

延伸

阅读九

清明 ,一首《天边》致我们已经远离的亲人…..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e0333j7lvm0&width=500&height=375&auto=0

陈蓉晖 小提琴《天边》


谨以此文,

献给天下已经远离的亲人们

你们在比远方更远的地方,是否依然安好…

又到清明,眼前又浮现出你们的音容笑貌,善良慈爱、触手可及,仿佛从未走远,一直就在身边。

再回首,和你们相处的点点滴滴已然深深烙在我的脑海。你们热忱的爱,你们默默的付出,你们孜孜不倦的教诲,让我感受到来自家庭的温暖和这个世界的美好,让我懂得感恩,懂得宽容,懂得为人处世的道理,从而更加热爱生活。

人生终有一别,只是我始终没有做好离别的准备,来不及为你们做更多,你们已远去。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只有经历过,才能真正体会到这份彻骨的痛楚与哀伤,才能真正体会到这份绝望的遗憾与悔恨。此刻,我只能托付清风明月,将我无尽的思念捎给你们,只愿来生我们还是亲人,加倍补偿对你们的爱,花更多的时间陪伴你们。

亲人们,我想,此刻你们在天堂一定很幸福。那里没有病痛,那里没有烦恼,那里美丽怡人、宁静安详。

亲人们,你们的离去让我感到痛苦,但这种痛苦也让我对生命有了更深的认识。你们已经离去,但爱的力量依旧在,这种力量支撑着我勇敢前行。

亲人们,你们的离去,让我明白,人的一生,短暂而匆忙!所以应当好好珍惜。珍惜稍纵即逝的青春年华,珍惜一路同行的亲朋好友,珍惜现在所有拥有的,不要等到一切来不及时,而徒增遗憾和悔意。

夜已深沉,思念亦浓,

只言片语,情意绵长。

愿你们在天堂一切安好!

本文来源:每日音乐


延伸

阅读十

@所有党员干部:清明节期间,这几件事千万别做!

“清明寒食好,春来百花开”。

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清明节是民众祭奠逝者表达哀思的日子。但是,从各地案例通报来看,这也是党员干部容易产生违纪问题的重要时间节点。

哪些问题需要引起党员干部的注意?快来一起来看看!

1

别用公车去祭祖

私事别沾公家的光

《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管理办法》第十四条指出,党政机关应当加强公务用车使用管理,严格按照规定用途使用公务用车,不得公车私用,并接受社会监督。

《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第五章“公务用车”第二十九条明确,严格按规定使用公务用车,严禁任何理由挪用或者固定给个人使用执法执勤、机要通信等公务用车,领导干部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不得因私使用配备给领导干部的公务用车。

显然,清明节使用公车祭拜自己逝去的亲人,属于“公车私用”。那么,对这种“违规使用公务用车”的行为,如何界定情节轻重?

专业人士认为,这要根据具体行为、造成的后果以及认错态度等综合考虑。公车私用一经发现,除涉及费用由当事人自行承担外,还要给予批评教育、责令检讨、诫勉谈话或其他组织处理。如果经核实存在多次违规使用公车行为、造成严重后果如出了车祸,或被媒体曝光造成不良影响等行为,则不但要给予当事人党纪处分,同时要追究单位领导的责任。

2

别“做道场吹打念经”

搞封建迷信活动是违反政治纪律的行为

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就应该是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但一些党员干部在清明节祭祖时,大搞封建迷信活动,做道场吹打念经,请风水先生、巫婆等装神弄鬼。比如,四川省委原副书记李春城,就曾花费4万元为其老人迁坟做道场,影响恶劣。

不信马列信鬼神,大搞封建迷信活动,与党章党规党纪的要求严重背离,属于违反政治纪律的行为。

对组织迷信活动的,比如,在祭拜时,主动提出并出钱出力做道场、跳大神、鉴风水等活动,将根据情节轻重,给予撤销党内职务、留党察看直至开除党籍处分。

对参加迷信活动,造成社会不良影响的,将视情节轻重给予从警告直至开除党籍处分。比如,在祭拜时,党员干部参与了家人组织的迷信活动。给予其何种处分,要根据党员干部是否有阻拦劝说行为、造成的社会影响等综合考虑。

专家认为,“信仰迷茫,精神迷失”是党员干部信奉封建迷信的根本原因,因此,“加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锤炼党性修养,补足精神之‘钙’,已被提到更加重要的位置”。

3

别在坟头“秀排场”

引领新风尚是党员的责任和义务

给逝去的亲人烧纸“传物”,是许多地方清明祭拜时的风俗。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每年在清明节用于祭礼焚烧的纸张达千吨以上,“白色浪费”高达上百亿元。非但如此,有的人还不惜斥巨资雇请吹鼓手、乐队、戏班,在坟头吹拉弹唱,秀排场、比奢华;有的甚至烧纸“美女”等,充满低级趣味。

对这些祭拜时的陈规陋习,一些党员不但不加以抵制,反而以风俗为借口随波逐流,有的甚至借此显阔气耍威风,引发了群众不满,损害了党的形象。对这些行为,可能将面临严肃处理。

党章规定,共产党员必须履行“发扬社会主义新风尚,带头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倡共产主义道德”的义务。因此,面对清明祭拜中的各种不良风气,党员干部不但不应盲从,还要主动承担起引领新风尚的责任。比如,带头推广用植树、种花等方式取代焚香烧纸等旧风俗,积极倡导网上祭拜等新型绿色、安全环保的新风尚,做文明祭拜的参与者和引领者,让清明节真正“清明”起来。

除了以上三点,党员、干部还应做到以下六个禁止:

严禁假借祭祖扫墓,搞宗族串联活动;

严禁搞跨区域联宗联族祭祖;

严禁假借祭祀活动,向基层或企业乱摊派,增加基层或企业负担;

严禁用公款为回乡探亲、祭祀的党员干部提供旅游、餐饮住宿等接待;  

严禁以祭奠亲属等任何名义大操大办、借机敛财;

严禁在祭祀活动中毁坏国有、集体和他人财物。

作为党员领导干部,清明时节应当以身作则,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倡导文明新风,带头体现新时代新风貌。那么,怎样祭祀才更文明、更绿色呢?

倡导殡葬改革新风

广大党员、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带头树立殡葬新风,文明治丧,简办丧事,不借丧葬之机大操大办、铺张浪费、互相攀比,用实际行动影响和带动身边群众,推进党风政风建设。

倡导科学文明祭祀

广大党员、领导干部要争做文明之风的倡导者和传播者,崇尚科学,摒弃封建陋习的祭奠方式。用更加健康文明的方式表达祭拜逝者的哀悼之情。

倡导安全环保祭祀

清明期间,正值人流和车流高峰,交通拥堵。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应科学合理安排祭祀时间,自觉做到不在山头、林地、墓地烧纸焚香;不在交通要道两侧、景区及水源地等处建坟立碑和焚烧冥纸。在公墓祭扫时要听从民政、交管等部门安排,保证祭扫活动安全、顺畅、有序进行。

倡导厚养薄葬美德

从俭治丧,不乱埋乱葬,不修大墓、豪华坟,节约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共同营造整洁优美的城乡环境。

只要缅怀先人、尊老孝亲的真心真情在,过一个风清气正的清明节,更可收获环境之“清”、心灵之“明”。

本文来源:工人日报(ID:grrbwx),综合《中国纪检监察杂志》、工人日报客户端

延伸

阅读十一

清明:正是春光最盛时 桃花枝映李花枝


清明 · 气清景明


作者 / 宋英杰

节选自《二十四节气志》

4月5日前后为清明节气,气清景明之意,正是鸟语花香的盛春时节。“言万物去故而从新,莫不鲜明之谓也。”“万物生长此时,皆清净明洁,故谓之清明。”清明之名,便表征了这一时节的天气是清新、明媚、和暖的。

古人描述的清明物候是: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鴽,三候虹始见。

新摘的榆钱

在我记忆中,特别喜欢的清明物候便是榆钱儿。

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壶百瓮花门口。

道旁榆荚巧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

《戏问花门酒家翁》唐 · 岑参 

阳春时节,捋几串榆钱,鲜嫩、脆爽,又有淡淡的甜。捋榆钱,蒸榆钱饭,煮榆钱粥,拌榆钱馅儿,春天里的清鲜之食。

榆钱,音同“余钱”。榆钱在人们眼中,真是意好味佳之物。以榆钱为食,以榆枝为薪,“清明一日,取榆柳作薪煮食,名曰换新火,以取一年之利”。

阳春时节,人们以花叶为养。

《洛阳记》记载:“寒食日,妆万花舆,煮杨花粥。”

《遵生八笺》记录了青精饭的做法:“用杨桐叶,并细叶、冬青叶,遇寒食,采其叶染饭,色青而有光。食之资阳气,道家谓之青精干食饭。今俗以夹麦青草捣汁,和糯米作青粉团,乌桕叶染乌饭作糕,是此遗意。”

《法天生意》曰:“三月三日,采桃花浸酒饮之,除百病,益颜色。”

《万花谷》则有:“春尽,采松花和白糖或蜜作饼,不惟香味清甘,自有所益于人。”

有人说,季风气候掌控之地,诗歌在冬与夏的过渡季是最高产的。其实不只诗歌,气象谚语也如此,清明就是气象谚语最丰盛的时节。

有些谚语言说的是农事次第,例如: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有的是描述气候特征,判断旱涝、冷暖的年景,以及与其他节气的呼应关系,例如:“清明断雪,谷雨断霜。”

清明时节,二十四节气起源地区雪初断,雨尚少。平时“杜甫很忙”,清明时“杜牧最忙”,人们最乐于引用他的“清明时节雨纷纷”来描述清明气象。不过,雨纷纷的清明,往往只属于江南。

《汉书》中说:“仲春之月始雨水。桃如华,盖桃方华时,既有雨水,川谷涨泮,众流盛长,故谓之桃花水。”桃花水下清明路,很多诗句都写到此时的多雨:“清明时候雨初足,白花满山明似玉。十里春风睡眼中,小桃飘尽馀新绿。”

此时,恰是“正好时候”。古人说:“春梦暗随三月景。”想及唯美的情境,就会下意识地“脑补”阳春三月的景物。“正是春光最盛时,桃花枝映李花枝。”

早春二月是“二月柳争梅”,阳春三月是“三春桃照李”。桃花,几乎是文人笔下春天的“百搭”型物候,“春华之盛莫如桃”。

初春时,桃花与莺的组合:初春丽日莺欲娇,桃花流水没河桥。仲春时,桃与柳的组合: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暮春时,桃花与柳絮、杜鹃的组合:白雪柳絮飞,红雨桃花坠,杜鹃声又是春归。

公元353年,正是在这个节日里,微醺的王羲之,写就了著名的《兰亭集序》。

这种快然自足的状态,或许与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天气相关。古人说,阳春时节,“宜懒散形骸,便宜安泰,以顺天时”。网友觉得这是“甚慰朕心”的一则古训,终于为自己的懒散,找到了古老的依据。

清明,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中唯一的节气,既是节气,也是节日。说起它,就牵出了中国节气体系当中最大的一宗“兼并重组”。由于时间上较为接近,作为农事节气的清明,吞并了寒食节(清明前一二日)与上巳(sì)节(农历三月三),继承了寒食祭祖和上巳踏青的习俗,演化成为今日的清明节。

清明 · 花信

所谓花信风,就是某种花、某个方向的风,在某个时节应期而至,意即带来开花音讯的风候。花信风始于小寒,终于谷雨,涵盖了从隆冬到盛春的八个节气。每个节气十五天,一气分三候,每五天便有一种花绽蕾开放,共二十四候。

小寒:一候梅花 二候山茶 三候水仙   

大寒:一候瑞香 二候兰花 三候山矾

立春:一候迎春 二候樱桃 三候望春  

雨水:一候菜花 二候杏花 三候李花

惊蛰:一候桃花 二候棠梨 三候蔷薇  

春分:一候海棠 二候梨花 三候木兰

清明:一候桐花 二候麦花 三候柳花   

谷雨:一候牡丹 二候荼蘼 三候楝花

人们在开放的众卉之中,遴选一种花期最准确的花为代表,“晋升”为物候指标。风有常,花有信,以花事次第记载时光,于是岁月含香。


一候 · 桐花

梧桐是中国古老的树种,实用价值广泛。“清明之日桐始华”,是自然时序的物候标记。三春之景到清明绚烂至极致,但同时盈虚有数、由盛转衰。


图自网络

《伤春》

元·方回

怅惜年光怨子规,

王孙见事一何迟。

等闲春过三分二,

凭仗桐花报与知。

二候 · 麦花

小麦的花排列为复穗状花序,通常称作麦穗。麦花开放的时间短暂,5-30分钟就凋谢,被称为“轻化细细”“万顷雪光”的“寿命最短”之花。




《春日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高田二麦接山青,

傍水低田绿未耕。

桃杏满村春似锦,

踏歌椎鼓过清明。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k0621ay9uuy&width=500&height=375&auto=0

 

三候 · 柳花

柳花,为落叶乔木柳树的花,色彩不鲜明,但具有蜜腺,借花蜜来引诱昆虫传布花粉。而春末漫天飞舞的柳絮,是柳的种子和种子上附生的茸毛,非柳花。 


图自网络


《闲居初夏午睡起》

宋 · 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

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

闲看儿童捉柳花。

配图丨除标注外 皆出自视觉中国

清明 · 习俗


制图丨陈斐然

本文来源:央视新闻

延伸

阅读十二

清明:血脉里的眷恋

很少有一个节日,像清明这样意蕴深厚而含混:风清景明,慎终追远,这是一个悲怆的日子;放歌踏青,追逐春天,这是一个轻盈的日子。在我们慎终追远的时候,它就是节日;在我们放歌逐春的时候,它就是节令。大节气和大节日就这样水乳交融。

“清明时节雨纷纷”,每到清明,往往有着如丝如缕的春雨绵绵,总让我想起贺铸的《青玉案》:“若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看到这样的诗句,难道你还不懂人心上缭绕的那点忧愁吗?

清明的忧和愁,不是闲愁,它是实实在在有来由的忧伤,因为我们要在这个节日去祭奠祖先。在古代,清明是有很多习俗的,除了因为介子推而起的禁火、寒食、扫墓之外,还有踏青、植树、荡秋千、打马球、插柳条等。这个节日生机蓬勃,在生机中去告慰心中深沉的哀思和寄托。清明是一个清亮、明朗的日子,但是,这个日子里也有着深深的眷恋。

我总是在清明时节,自觉不自觉地想起很多人,有的时候是一个名字,有的时候是一段细节,有的时候甚至会想起一个电话号码,或者清晰而遥远的一首歌的旋律。我的记忆关乎一些逝者,也关乎一些生者,但牵连的那些往事也已然逝去。清明这个日子,给了人放纵感情的一个理由,尽可以让我们逐着思绪去天边飞,如同那些牵线的风筝,无论在天边、树梢,还是落进池塘,远远近近,总会有一根线,叫作清明。

每每清明,我总是想起《论语》上的那句话:“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父母安康俱在的时候,儿女的心永远是欣慰的、骄傲的,还带着一点点受娇宠的、活泼泼的欣欣然;但一想到他们年岁高,自己膝前尽孝的日子不多了,就会忧惧丛生。

所有节日中,清明究竟有什么样的独特意味呢?就是这样的血脉之情,就是这样的眷恋,就是我们在长辈生前没来得及懂得的那些深深的忏悔,还有他们走后魂牵梦萦、每到夜半都会惊醒的深深惆怅。幸亏我们还有一个大节叫作清明,我们可以去祭奠,可以去缅怀,可以告诉那些父母俱全的人,能做多少就做多少;我们也可以在风清景明的日子里采一朵花,种一棵树,放一只风筝,仰望一朵流云,就在这个日子里,我们的魂魄能和所有的亲人在天上相逢。

本文来源:摘自《人间有味是清欢》,有删节

作者:于丹

延伸

阅读十三

清明,慎终追远,民德归厚

清明节要吃青的食物。农村中有蒸制蒿饼的习俗。蒿饼类似江南的青团,制法是:“采新蒿嫩芽和糯米同舂,使蒿汁与米粉融和成一体,以肉、蔬菜、豆沙、枣泥等作馅,纳于各种花式的木模之中,用新芦叶垫底入笼蒸熟。”蒿饼颜色翠绿且带有植物清香,它是清明祭祖的食品之一,也用来馈赠或款待亲友。此外,清明淮扬还有吃茶叶蛋的习俗。

清明

qingming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4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中华民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晋文公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在山西大部分地区是在清明节前一天过寒食节;榆社县等地是在清明节前两天过寒食节;垣曲县还讲究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前二天为小寒食。

风俗习惯

1

荡 / 秋 / 千

这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载“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竟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帝呼为半仙之戏,都中士民因而呼之”,宋代宰相文彦博诗《寒食日过龙门》。

2

踢 / 蹴 / 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打马球,也是端午之戏之一。马球,是骑在马上,持棍打球,古称击鞠。三国曹植《名都篇》中有“连翩击鞠壤”之句。

3

踏 / 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4

放/ 风 / 筝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5

扫 / 墓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并相传至今。

6

插 / 柳

据说,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黄巢起义时规定,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起义失败后,戴柳的习俗渐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阴。

7

射 / 柳 

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据明朝人的记载,就是将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以飞鸽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

8

斗 / 鸡

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斗鸡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我国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到了唐代,斗鸡成风,不仅是民间斗鸡,连皇上也参加斗鸡。如唐玄宗最喜斗鸡。

9

蚕 / 花 / 会

蚕花会 “蚕花会”是蚕乡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过去清明节期间,梧桐、乌镇、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项民俗活动。其中以洲泉的马鸣庙和青石的双庙诸的蚕花会最为精彩隆重。马鸣庙位于洲泉镇西,在当地有“庙中之王”之称,每年蚕花会人山人海,活动频繁,有迎蚕神、摇快船、闹台阁、拜香凳、打拳、龙灯、翘高竿、唱戏文等十多项活动。这些活动有的在岸上进行,绝大多数在船上进行,极具水乡特色。近几年乌镇香市活动中的蚕花会,仅有迎蚕神、踏白船、翘高竿等几个项目,大有潜力可挖。

本文来源:上海韬图

延伸

阅读十四

清明里的唐诗宋词,诉不尽的古典情怀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o038870q5v8&width=500&height=375&auto=0



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途中寒食

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寒食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蝶恋花

苏轼


春事阑珊芳草歇。客里风光,又过清明节。

小院黄昏人忆别。落红处处闻啼鴂。

咫尺江山分楚越。目断魂销,应是音尘绝。

梦破五更心欲折。角声吹落梅花月。


闾门即事

张继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清明后登城眺望

刘长卿


风景清明后,云山睥睨前。

百花如旧日,万井出新烟。

草色无空地,江流合远天。

长安在何处,遥指夕阳边。



清明日曲江怀友

罗隐


君与田苏即旧游,我于交分亦绸缪。

二年隔绝黄泉下,尽日悲凉曲水头。

鸥鸟似能齐物理,杏花疑欲伴人愁。

寡妻稚子应寒食,遥望江陵一泪流。


清明即事

孟浩然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清明

孙昌胤


清明暮春里,怅望北山陲。

燧火开新焰,桐花发故枝。

沈冥惭岁物,欢宴阻朋知。

不及林间鸟,迁乔并羽仪。



清明日忆诸弟

韦应物


冷食方多病,开襟一忻然。

终令思故郡,烟火满晴川。

杏粥犹堪食,榆羹已稍煎。

唯恨乖亲燕,坐度此芳年。


长安清明

韦庄


蚤是伤春梦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

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

紫陌乱嘶红叱拨,绿杨高映画秋千。

游人记得承平事,暗喜风光似昔年。


清明日

温庭筠


清娥画扇中,春树郁金红。

出犯繁花露,归穿弱柳风。

马骄偏避幰,鸡骇乍开笼。

柘弹何人发,黄鹂隔故宫。



同锦州胡郎中清明日对雨西亭宴

张籍


郡内开新火,高斋雨气清。

惜花邀客赏,劝酒促歌声。

共醉移芳席,留欢闭暮城。

政闲方宴语,琴筑任遥情。


清明日自西午桥至瓜岩村有怀

张继


晚霁龙门雨,春生汝穴风。

鸟啼官路静,花发毁垣空。

鸣玉惭时辈,垂丝学老翁。

旧游人不见,惆怅洛城东。


江南清明

郑准


吴山楚驿四年中,一见清明一改容。

旅恨共风连夜起,韶光随酒著人浓。

延兴门外攀花别,采石江头带雨逢。

无限归心何计是,路边戈甲正重重。



清明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清明

王禹俏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苏堤清明即事

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寒食上冢

杨万里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

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

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郊行即事

程颢


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

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本文来源:中华传统文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