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了解央行货币供给,这本书一定要看!

2018-04-18 中国金融信息中心


 

CFIC导读:

《中央银行与货币供给》受到各界青睐,被认为是货币领域国内最为权威系统的专著之一。


金融图书,乃金融思想的集萃。金融形势在变、金融政策在更新,获取专业、权威且最具深度的金融知识是每一位金融人的内在诉求。在2017年中国银行业发展论坛发起“十大金融图书”评选活动中,经业内专家、资深媒体人、上亿网友投票,“2017年度十大金融图书”最终出炉,盛松成等著《中央银行与货币供给(第二版)》赫然在列。



荣膺“2017年度十大金融图书”只是《中央银行与货币供给》获得诸多好评的一个缩影。《中央银行与货币供给》经由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于2015年推出第一版即受到金融理论界和读者的广泛关注,大众媒体、专家学人、读者体验等纷纷点赞,当时该书就被评为“2015年度金融版双十佳图书”。2016年度,该书获评“第一财经年度金融书籍”。


在京东按销量搜“货币银行学”,排第1位的是米什金的经典之作《货币金融学(第11版)》,排第4位的就是盛松成、翟春《中央银行与货币供给(第二版)》,该书仅京东自营就有1200多条评论,好评度100%,豆瓣评分达8.8。


《中央银行与货币供给》受到各界青睐,被认为是货币领域国内最为权威系统的专著之一。尽管我国货币政策调控方式正逐步从以数量型调控为主,转变为以价格型调控为主,但研究数量型调控方式在我国未来较长时期中仍具有现实意义。目前,我国的货币供应量变化与主要经济金融指标,如GDP、CPI、利率、汇率和资产价格等都有较密切的关系。货币供应量是宏观经济分析的重要指标。研究货币供给过程对货币政策操作具有重要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再版中不但修订了第一版前十章的部分内容,将统计数据更新至2015年末,还特别新增三章内容:第十一章“国际金融危机后非常规货币政策与货币供给”;第十二章“社会融资规模与货币供给”;第十三章“央行数字货币与货币供给”。


《中央银行与货币供给》既是一本专著,也可以作为大学金融专业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教材。该书以货币供给过程、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与货币供给的联系为主线,以当代西方主要的货币供给理论及美国和我国的货币政策操作为基本内容,对货币供给的基本理论和重要实践予以阐述和剖析,对于了解中国货币政策的思路和实践非常难得。


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人民银行原副行长吴晓灵专门撰文推荐:《中央银行与货币供给》兼顾理论与实践、国外与国内、历史与现实、理论论述与数量分析,结构合理、逻辑严密、条理清晰、论述深刻、文句精炼,既是一本货币供给的专门著作,也可作为高等院校金融专业的教材。自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金融改革步伐进一步加快,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也在发生重要变化,相信该书的出版有助于广大读者理解货币供给的有关问题,也有利于我国中央银行金融宏观调控的实施。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余永定认为,《中央银行与货币供给》一书对有关中央银行和货币政策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细致和准确的阐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中国与国外经验相结合是该书的重要特点。自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金融改革步伐进一步加快。央行的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中间目标和货币政策工具都在发生重要变化。《中央银行与货币供给》是帮助我们理解和把握这些变化的难得的参考书……总之,在我所涉猎过的国内已出版的货币供给问题著作中,《中央银行与货币供给》是对西方货币供给理论剖析最深入,对中、美货币政策实践比较研究最翔实的优秀专著之一。它是政府部门的决策者、经济金融领域的科研人员,以及大专院校有关专业的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的一本非常有价值的参考书。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宋国青表示,《中央银行与货币供给》是一本少有的好书,对于了解中国货币政策的思路和实践非常难得。该书不仅研究货币的基本理论,更重要的是探究中国货币供给多方面的特有情况和问题。从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到与中国特点有关的存款准备金管理,再到因应经济和金融新情况而产生的新工具和不同工具的组合,作者抓住要点,剥茧抽丝,令人不忍释卷。


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谢平指出,《中央银行与货币供给》一书阐释了作者在货币政策教研和实践方面的独到见解,也综述了各派观点之间的争锋,概念体系完备,行文论证严谨,特别是讨论了金融危机后国内外非常规货币政策,我国货币政策在利率市场化中面临的挑战,以及互联网技术对货币政策的影响。这本书达到了教科书和专著应有的权威性和准确性,对实务也有很强参考价值,属于上佳之作。        

  

清华大学苏世民学者项目主任李稻葵从“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催生了世界主要经济体超常规的货币政策,该政策意外的影响力导致全球经济学界重新审视货币的本质以及中央银行的机制”角度出发,认为《中央银行与货币供给》一书适逢其时。他指出,该书系统地梳理了货币的本质、货币创造的过程、以及中央银行的作用,总结了国际上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深入研究中国的现实课题,探讨互联网时代的货币问题。该书是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中国金融体制全面深化改革大时代的货币理论和实践的宝典,非常值得在校大学生、研究生、以及金融政策和业界操盘者保有和持续研读。

 

附一:盛松成教授简介

盛松成,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9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现任中国人民银行参事(正厅局级)、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统计分析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研究院院长,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与金融学教授,上海财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司长、人民银行沈阳分行行长等职。

盛松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货币经济学、货币理论与政策以及宏观经济分析。他在社会融资规模、资本账户开放、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房地产市场调控、虚拟货币与数字货币、互联网金融等理论与政策研究中,做出了积极贡献。多年来,他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金融研究》和《中国金融》等重要刊物发表专业论文100余篇,并出版多部著作,如《中央银行与货币供给(第二版)》、《社会融资规模理论与实践(第三版)》和《金融改革协调推进论》等。他组织研究、编制的社会融资规模指标已经成为我国金融宏观调控的主要指标之一。


盛松成1993年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科研奖二等奖(一等奖空缺),先后获全国高等院校金融类优秀教材奖、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首届院校“金晨”优秀科研成果奖、国家教委首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首届金融图书“金羊奖”和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优秀研究成果著作类一等奖等。


附二:《中央银行与货币供给》再版前言

去年4月本书出版后,受到金融理论界和读者的广泛关注。中国金融出版社经考虑大众媒体的评价、专家学者的意见、读者的认知度和专业价值等因素,将本书评为“2015年度金融版双十佳图书”。我们对专家学者和读者的认可表示感谢。


本书受到的广泛关注,体现了社会各界对货币供给理论和实践的重视。尽管我国货币政策调控方式正逐步从以数量型调控为主,转变为以价格型调控为主,但研究数量型调控方式在我国未来较长时期中仍具有现实意义。目前,我国的货币供应量变化与主要经济金融指标,如GDP、CPI、利率、汇率和资产价格等都有较密切的关系。货币供应量是宏观经济分析的重要指标。研究货币供给过程对货币政策操作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再版,我们删除了第一版第二章5-8节和第六章,对其余部分内容进行了修订,将统计数据更新至2015年末,并新增了以下三章内容:


第十章“国际金融危机后非常规货币政策与货币供给”。非常规货币政策思想最早起源于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对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和流动性陷阱的理论之争。为应对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的通货紧缩和低利率困境,日本央行于2001年首次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抗通缩和经济下滑。本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主要发达经济体的中央银行先后实施了大规模的非常规货币政策,关于非常规货币政策的讨论进入新阶段。从非常规货币政策与货币供给的关系看,严格讲来,非常规货币政策并不直接扩大货币供给而是创造基础货币——银行准备金。而且并不是所有的非常规货币政策均能创造基础货币,从基础货币的来源看,只有扩张央行资产负债表的非常规货币政策才能达到扩大基础货币的目的,如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而且央行要实现量化宽松政策预定目标,还需将基础货币转化为货币供给,这既需要银行有贷款动力和能力,也需要市场有借贷需求。所以短期内量化宽松政策并不必然带来货币供应量的大幅扩张。本章的分析显示,在本次金融危机中,美日欧等经济体的货币乘数大幅下降,量化宽松政策的确有助于稳定货币供给,由此避免货币供应量更大幅度下滑,从而起到防止通货紧缩和刺激信贷复苏的作用。


第十一章“社会融资规模与货币供给”。人民银行从2010年年底起研究推出了社会融资规模指标。在社会融资规模指标推出以来的五年多时间里,该指标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广泛认可。2016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今年广义货币M2预期增长13%左右,社会融资规模余额增长13%左右”。这是我国第一次在国家层面提出社会融资规模增长目标。由此,社会融资规模与广义货币供应量一起共同作为货币政策的调控指标。社会融资规模和货币供应量是一个硬币的两个面,共同构成了货币政策传导的二元机制。社会融资规模从金融机构资产方和金融市场发行方进行统计,从全社会资金供给的角度反映了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而货币供应量正好相反,它从金融机构负债方统计,是金融机构的负债,是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提供的流动性和购买力,反映了社会的总需求。社会融资规模不仅能完整反映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总额,也能反映实体经济通过不同金融工具融资的结构,以及不同地区、行业、部门融资结构的变化,从而避免货币供应量等总量指标所导致的结构数据缺失问题。因此,社会融资规模与货币供应量,具有不同的经济含义,分别从不同方面反映了货币政策传导的过程,两者互为补充,相互印证。社会融资规模统计制度的建立,是货币政策理论和实践的重要创新。这是我国首次在金融机构的负债方之外,创造性地从资产方提出的一个全新的涵盖范围最为全面的货币政策监测分析和调控指标。从世界范围来看,这也是第一次将资产方的指标直接地应用于货币政策实践。


第十二章“央行数字货币与货币供给”。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及支付技术的进步,央行数字货币引起了学术界和实务界的广泛关注。笔者首先从货币本质、现代货币发行基础、货币政策与现代国家的关系等角度论证,央行数字货币与私人数字货币大不同,央行数字货币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货币;数字货币的技术创新无法取代央行货币发行和货币政策;央行数字货币将提升货币供给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其次,根据我国支付体系发展特点和各社会主体支付习惯,综合考虑可行性和有效性,笔者认为央行数字货币的合理推广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先非现金,后现金;先金融机构,后非金融部门;先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后非银行金融机构;先单位,后个人。合理可行的推广有利于数字货币的发行和流通,可以更好地支持经济和社会发展,助力普惠金融的全面实现。最后,笔者根据央行数字货币的推广路径,研究了央行数字货币将怎样影响货币供给,为央行数字货币的设计提供参考。


新增三章分别由陈少敏、李夏炎、蒋一乐根据我的思路,完成初稿,并由盛松成、翟春修改定稿。她们三位为这三章的撰写做了大量工作,在此表示感谢。感谢专家、学者们对本书提出的意见、建议,也恳请读者不吝批评指正。


盛松成(2015年5月)


本文来源: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

延伸

阅读一

盛松成:资管新规与人民币汇率趋势


201816日,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在上海举行,中国人民银行参事、原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出席会议并做演讲。盛松成表示当前我国资产管理业务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目前券商、基金公司及集资子公司管理资产规模中,来自银行的委托资金占大多数。这次规范主要是规范银行,影响最大的一定是银行。盛松成还在演讲中谈到资管新规对市场的短期影响,他认为,新规会倒逼资金流向股市、债市以及保险市场。“这对资本市场是利好消息,但是资本市场能否接盘是两回事。”以下为盛松成在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演讲实录,敬请阅读!

 

文/盛松成(中国人民银行参事)

谢谢主持人,尊敬的各位嘉宾,各位专家,大家上午好!

 

我发言题目是“资管新规与人民币汇率趋势”,这两个直接看好像没有必要联系,但是内部深层次的实际上还是有联系的。资管新规讲的是如何使我们国家金融更稳健、更规范,对我们人民币汇率还是有一定影响的。我为什么选择这两个题目,因为这两个题目可能是在座各位大家目前比较关心的题目,也是对我们国家经济金融会有比较大的影响的问题。

 

首先,资管新规讲两个方面,一个是资管新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第二,人民币未来趋势。


一.资管新规意义


我们国家资产管理规模,剔除交叉因素有60万亿,不剔除有接近120万亿,资产管理涉及到相互间有交叉。请大家看我们银行理财表内理财和表外理财加一起接近30万亿,表外理财23万亿,表内理财5.9万亿,这是2016年末数据。信托公司业务有17.5万亿,公募基金、私募基金、证券公司资管计划,子公司资管计划,保险资管等等,相对保险少一点,一会儿会谈到保险。总体讲如果扣除相互持有大概60万亿,这是非常厉害的数据。我们算一下,我们国家GDP前年2016年74万亿,我们资管计划这么多,贷款目前为止119万亿,我们存款超过160万亿,我们资管计划达到了60万亿,这个数字是非常厉害的,也是很大的。

 

现在我们简单看看我国资产管理业务存在主要问题,有什么?我概括三个:

 

1,规避金融监管和宏观调控。我们金融监管对表内信贷额度,我们信贷政策对产业政策,我们都有一定要求,但是这个资管产品可以通过投资非标资产,一定程度突破信贷额度。有的时候甚至统计上都比较难做到。还有产业政策,如果对房地产政策,我们对产能过剩行业的这些贷款之类我们有一定限制的,但是通过资产管理,可能就会流向那个地方。因为理财买信托,信托买基因,最终流到房地产这是有可能,这个地方统计也是不容易,所以资管对于我们行业的管理,对于我们信贷额度都是有一定突破的。譬如房地产贷款,我们整个贷款现在是119万亿,不到120万亿,房地产贷款是多少,整个大概是在31万亿这是表外,不包括这些,如果加上这些表外通过资管流过去就更多。所以大家想想房地产的贷款,它的融资,它对整个国家经济占的比重非常高。

 

2,产品交易结构多层嵌套。资金链拉长了,透明度不够。这是很容易引发系统性金融金融风险,什么是拉长?大家一定知道最近几个月我们M2已经已经创历史新低,这是同比增速创历史新低,我们10月份是8.8,11月份是9.2,同比增速M2,这是历史比较低的,这个原因是什么,这是我们金融去杠杆,把这一块拉长的资金链缩小了,所以M2下降了,这是我们M2创历史新低一个原因之一。所以我们随着监管加强,随着我们这些资金链缩小我们这个广义货币供应链会下来。随着我们资管规范,我们的广义货币供应链逐渐回升,回升9以上甚至是10左右也是有可能。很重要一条我们的资管计划刚性兑付,这是整个资管计划里面大概最需要关注一点,也是如果我们真正打破刚性兑付,我们资管计划具有长远意义,规范化有一个长远意义。刚性兑付扭曲整个市场风险和收益匹配,刚性兑付只有收益没有风险,这个不是市场化,市场化一定是收益和风险相匹配。刚性兑付是引发不公平竞争,风险最后集聚银行体系,因为是他们搞理财,为什么搞理财,我们理财收益是4-5,年底是5.2都有,它的收益比较高,但是基本上没有风险,如果表内理财更没有风险。表外理财也是没有风险,有收益不低还高,风险是没有的,这个实际上就引发了银行风险,对银行也是不利。我们要打破刚性兑付,这是未来资管计划一个非常重要的一面。打破刚性兑付怎么样?这一点对银行转型,对资本市场发展,对金融管理思维模式都会产生很大影响。


当前我国资产管理业务存在的主要问题目前券商、基金公司及集资子公司管理资产规模中,来自银行的委托资金占大多数。这次规范主要是规范银行,影响最大一定是银行,会对银行未来经营产生很大影响,会促使银行规范化。

 

这是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外汇管理局关于这次金融资产管理意见,这里面内容有很多,我拉了四条大方向。1,资管业务规范及标准统一化。不管你是银行、证券、保险都要统一,同时加强供应监管和行为监管,不单单是机构监管。不是银政保各管一方面,是要加强监管协调、功能监管和行为监管。2,消除多层嵌套和通道,减少监管套利。M2为什么下降是因为内部转的逐渐缩小,缩小以后M2就下降,一部分是金融体系内部持有M2,另外一方面是实体经济持有M2。这是多层嵌套和通道在压缩。3,打破刚性兑付,实现净值化管理。大家为什么买理财,买理财是想刚性兑付不要承担风险,但是告诉你理财也要承担风险那你还买不买,那你可能买基金,基金收益就高了,但是这个基金风险很大,说没有就没有了。但是理财现在是没有风险,如果打破刚性兑付实行净值化管理也是有风险的,所以对银行压力,对银行考验是很大的。4,打破资金池。银行现在理财是搞资金池,还有期限错配。现在所有都混在一起投资,这样一来银行是有风险,但是如果做到了不搞资金池,期限必须规范,这是理财本身就是有风险的。

 

我想讲资管新规短期影响,短期影响实际上刚才提到,股市、债市资金增加,银行面临很大压力。30万亿钱什么地方去了,可能流向资本市场、股市、债市,对银行影响是比较大的。可以说对股市、债市是倒逼机制,一会儿讲到保险,对保险也是倒逼机制。我们资管新规出来以后,一个过渡期一会儿会讲,对银行影响也是很大,问题是你资本市场做好准备了吗,你准备怎么接盘,我们现在这样行吗,今天不谈资本市场问题,一谈要两个多小时。你准备好接盘了吗?至少是倒逼你资本市场要规范化和市场化。对资本市场是利好消息,但是资本市场能否接盘是两回事。资管业务规模和增速利润会面临较大下降。这个通道业务被禁止以后,一定会面临资管业务规模、增速、利润,面临大幅度下降。我要提醒大家,同时向有关方面反应,大家是否想过普通老百姓,包括我也是这样,我很烦有一点钱买股票和债券,我就跟家里人说买理财,理财现在是4.1,到年底5.2可能都有,那就买理财。因为理财我想的是刚性兑付,如果刚性兑付打破了老百姓怎么办,对老百姓的投资真的也是一大问题。我不知道我们的在座各位和上层是否想过这一点,老百姓30万亿理财,你刚性兑付他可能破产了。搞得他本金可能有问题,所以我觉得对于老百姓的影响会是很大的。我觉得应该加强宣传,过渡期也是很重要,我们现在一年半过渡期,大家还在讨论是否需要延长之类的。

 

资管新规有利于我国资本市场长远发展。刚才基本上讲了,首先防范风险,教育投资者以后中国所有投资都有新规,所有投资都有风险,不是说理财没有风险,银行存款基本上没有风险,除此之外大量投资都有风险,对老百姓风险教育,要求投资者风险偏好和风险承受相匹配。第二,促发展。我们要改变我们国家间接融资为主这样一个格局,我们国家间接融资是长期形成的,我们国家间接融资是通过银行来融资,大家钱存到银行,大概占80%,20%是股票债券,欧美是倒过来的,我们这样一种格局很容易引起整个社会杠杆率上升。个人按揭贷款那么多,企业贷款也多,政府贷款也多,所以杠杆率上升,杠杆率角度讲除了经济发展、金融规范以外,如果可以转变间接融资格局,间接融资比例下降,直接融资上升,这对于我们各方面都非常好,包括加杠杆去杠杆都是特别有利。所以我觉得这是从长远来看是有利于资本市场发展,也有利于改变我们融资结构的。

 

优化配制。当我打破刚性兑付,我鼓励金融机构更多寻找优质金融资产,优化我们国家金融资源配制,寻找金融机构管理资产能力和水平,更好支持经济发展。这对于金融机构也是很好的促进,所以我觉得未来时间内我们的银行会更艰难,资管规范化也面临转型。

 

最后我想讲资管计划对保险影响。这一点别人想的得不多我考虑过。我们国家保险应该是大发展阶段。举一个数字,美国整个金融上100%,保险占多少你们知道吗?在美国保险占整个金融37%,而我们中国占多少?我们中国占了不到7%,不到一个零头,我们保险在整个金融当中占的2016年是6.8,现在最多是7%,而美国是37%,这厉不厉害,当中原因有很多。所以凭借这一点可以看出我们国家保险是有大发展。而且我们国家保险未来应该甚至于接近或者是超过美国,我们国家人口多、老龄化,社保不健全,我们需要商业保险,我们商业保险一定会有大发展。这次资管新规如果实现好这是对于保险是很好的契机。如果刚性兑付吸引理财产品,保险能够提供保障,又有契约保证,也有签合同的,也是有收益,更重要是对于长期保险,所以会更受稳健投资者青睐。第二,我们新规要求对资产管理产品实行净值化管理,保险是投资什么?规范保险主要是投资债券和银行存款,为什么保险发展不起来,其中一个原因是债券市场不发达。美国保险是投资债券,因为债券是长期投资,保险是投资长期投资。所以保险特征是什么,是短期资金融入投资长期资金,短期资金长期化,这是符合资管新规要求,符合稳健投资要求。这个资金池,这个对于银行和信托、非标冲击很大,但是对于保险没有冲击。保险来源保费收入,保险资金是把短期资金拿过来运用于长期,这是符合现在发展规范。

 

期限错配。这个在保险里面也不存在这个问题,所以保险资金是与长期投资天然匹配性,这是资管新规未来要求方向。所以我说资管新规为保险大发展迎来很好的契机。保险行业从业人员你们应该意识到这一点。现在保险办理欠缺,不够等等之类有很多问题。一句话,资本市场股票债券和保险你能否接盘,能否有效接盘,这是考验你的能力。


二.人民币汇率

 

刚才讲了第一个问题是资管新规,接下来人民币汇率问题。因为人民币汇率最近波动非常厉害。首先,我们对于未来预见有一点问题,是什么问题?我们往往根据现在预测未来,不能这样根据,现在升的时候大家都说升到什么时候,人民币贬的时候大家又问贬到什么时候。大家想想一年前现在是什么,一年前现在是人民币贬值最厉害的时候。去年年底12月份绝大多数经济学家都预测2016年底破7,2017年上半年破7.2,大家都这样说。有很少经济学家说不会这样,我是其中之一,我大概也是讲得比较厉害的。在座各位当中还记得我在2016年12月3日财经年会上我说了稳定人民币汇率预期,我说了不会贬的那么厉害。我可以看出大趋势,“人无贬基”人民币没有长期贬低基础,人民币也没有长期升值基础,等一下我会讲。2017年3月份我多次讲过人民币没有长期贬值基础,我在非常大场合讲过很多次,到年底人民币汇率应该是6.5-6.6之间,现在看了基本是这样的。

 

现在目前从12月份以后,我们有过几次升,9月份、10月份升过一次,最近也是升得比较厉害。大家会问原因在什么地方,未来走势在什么地方?首先,分析一下为什么这次升值,这里面有市场预期在,就是“羊群效应”,大部分人哪怕搞期货和投资,我觉得他们很厉害,不然怎么赚钱。后来觉得还好也未必,因为他们经常让我给他们讲。我们看为什么人民币汇率升值,对人民币来说国内因素是主要的,还有一部分预期因素,美元指数下跌也是短期波动原因。

 

第一,人民币汇率是主要的。为什么?不单单对美元升值,一篮子都升值,外汇交易中心也有一篮子货币,一篮子货币都有提高,不单单对美元还要看我们自己内部。欧洲经济也是不错,你不能只看美国,还有对主要货币来看我们对美元是6.48,这也是比较厉害,创2016年5月、9月份以来新高。9月份是6.44,同时对日元、英镑、法郎都有升值。

 

我讲几个因素,一个是利率,很多人不明白一个道理,中国利率体系和美国利率体系不同,利率体系很复杂,一个是政策利率,金融市场利率,实体经济存贷款利率,有三个利率。美国调控就一个利率是政策利率,美国是联邦基金利率,联邦基金利率一动整个市场就动,动了就影响了就业、失业,我们国家非常负责,我们有政策利率、金融市场利率,金融市场利率有十年期国债利率、同业存单利率,还有实体应该利率,还有存贷款利率,美国加息是政策利率,我们国家是倒过来。我觉得不主张甚至是反对目前我国加息,为什么?我们加息不是加政策利率而是存贷款基准利率,我不认为我们现在有动的必要,因为实际上真正对金融市场和汇率有影响,不是存贷款基准利率,是金融市场利率。相信在座各位有很多专家,对汇率影响是什么,是金融利率,同业存单利率,这都是有影响的。存贷款基准利率我不主张加,因为一加就等于为金融体系,金融机构转嫁成本,转接转嫁实体经济打开了窗口,我们存贷款基准利率浮动比例在上升,这个转嫁是金融机构自发行为。如果我们加息,这意味着国家行为,而且是为金融机构背书,你可以加的,你可以上幅,你可以对世界经济上幅,这是不利,为什么?因为我们实体经济还比较困难。所以我不主张我们的存贷款利率目前加息,未来两回事,三个月五个月两回事,要看CPI。我们金融市场利率先于美联储加息了。十年期国债利率我们三季度提高了1.2个百分点,美国同期提高0.6个百分点,中美十年前国债利差扩大了,我们比他高1.5个百分点。事实上我国金融市场利率上行先于美联储加息,我们已经上升了,这个上升通过政策利率引导以及由于金融去杠杆使得资金紧张,这样利率就上去了。所以最近几个月利率上行是金融去杠杆原因,金融去杠杆资金紧了,紧了必定金融市场利率上升,上升以后就和美联储利率相差1.5个百分点,所以不存在汇率压力问题,也不存在一定提高实体经济存贷款利率。

 

有一条非常重要的方面,我们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文件,这个文件明确指出我们稳健货币政策要保持中性,保持货币供给总阀门,保持人民币合理竞争水平上基本稳定,这是对市场影响是非常大的。

 

海外因素讲一下,为什么现在美国这两天贬值贬的很厉害。我看到一个数据,美国非农就业不够理想,比预期少得多,说明美国经济本身比预期差一点。美国税改影响很有限,当初预测会不会税改以后资金回流,经过测算以后美国直接投资,利润回流由于税改因素最多回流150亿,没有什么大的影响对于我们。我们人民币交易每一个月超过1500亿美元,你回流一点点没有大影响。

 

我想说一个观点,我们需要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大升大跌都不利。人民币汇率升值就会使得我们错失当前经济复苏红利,我们全球都在复苏,最大灰犀牛是欧洲,经济复苏包括日本也还可以,韩国也不错,美国也开始复苏,复苏以后这个经济体就膨胀,这个机会我们不能失去,如果大量升值国外人高兴,特朗普也是高兴了,甚至对我们的出口不利,所以我们不希望大幅度升值。我们最近一两个星期升值不是人民币的干预,也不是逆周期调节因素。我不相信我们希望这么大升的值对我们不利,这是市场行为是市场预期,我们是需要稳定的。我们现在进口出口加一起是世界第一,我们要保持这个排列,保持这个水平就要保持人民币基本稳定。大量贬值资本外流,贬值以后我们得不偿失,通过贬值输送资本很不利,对企业就像吃鸦片一样并不利,我不主张贬值,还有贬值容易打贸易仗,所以我是主张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

 

未来一段时间我的看法,我们未来一段时间我觉得随着短期因素消退,人民币汇率会回调,我相信在6.5以上,但是也不会大幅度波动,仍然保持基本稳定。今年如果让我做一个预测,今年预测比去年难,为什么?因为去年矛盾太突出太激烈,我反而敢预测,因为矛盾激烈和突出我相信我们国家不会袖手旁观,我们一定稳定汇率该出手就出手。维持汇率稳定对我们经济、生意、社会稳定很有利。但是今年很难预测,我只能初步预测,我觉得是6.6左右,有三个理由,一个是人民币不会大幅度升值,也不会大幅度贬值。美元进入加息周期了,他是停不下来,他利率上升,利率上升对资本有吸引力。美国经济复苏可期这是毫无疑问的,现在GDP2.5左右了。美元资产有回流需求。这些结果是人民币不回大幅度升值。为什么不大幅度贬值?我们国家经济好于大多数国家,今年是6.8到6.5之间,明年大家预测是6.5左右,我国经济好于大多数国家。我们金融强监管,去杠杆不会放松。我们货币政策会放松有人讲到,我觉得不会放松,因为一放松前功尽弃,我们货币政策涉及金融也涉及实体经济,涉及房地产,我们强监管,我刚才说了资管规划、资管新规这是强监管,强监管不会放松。稳健货币政策中美利差会比较大,所以人民币不会大幅度贬值。(完)


文章来源:凤凰网财经

延伸

阅读二

盛松成:“以不变应万变”,美国央行缩表、加息、减税与我国的对策

中国人民银行参事、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盛松成教授

2017年12月22日晚,在中国金融信息中心,中国人民银行参事、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盛松成教授以《美国缩表、加息、减税与我国货币政策趋向》为题,结合最新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我国金融宏观调控作了较为全面的解读。本次讲座由中欧FMBA金融俱乐部、中欧校友会金融与投资俱乐部联合主办。

主旨演讲环节

虽然面对美联储缩表、加息,美国税改等多重外部环境的变化,但盛松成表示,2018年中国的货币政策不紧不松,“以不变应万变”。未来一段时间内,市场流动性还会比较紧,市场利率将在高位小幅震荡。一方面,我国金融去杠杆取得了一定成效,成果仍需巩固。另一方面,尽管目前经济运行仍较平稳,但下行压力犹存,应尽可能避免金融机构将资金成本的上升转嫁给非金融企业,抬升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因而,不赞成目前对存贷款基准利率加息。

首先,美联储加息和我国央行加息含义并不相同,我国“加息”一般是指提高存贷款基准利率。存贷款基准利率是直接影响到非金融企业的贷款成本的,商业银行对实体经济的存贷款利率以基准利率为基础,可以上下浮动。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稳健的货币政策要保持中性,管住货币供给总闸门,保持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更好为实体经济服务,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这并不意味着应当提高存贷款基准利率。

第二,我国央行并非跟随美联储的政策。今年3月和12月,美联储加息后,人民银行也随之上调政策利率,但12月上调幅度很小(仅0.05个百分点),而6月则未上调。

从汇率的角度看,也不存在为稳汇率而被动加息的情形,因为直接影响汇率的是金融市场利率,而不是存贷款基准利率。从金融市场利率看,目前中美利差仍然维持高位。即便美联储加息,由于此前市场已经有较充分的预期,美国金融市场利率在加息当日并未出现大幅提升。而我国由于金融去杠杆的影响,金融市场利率上升得比较快。我国1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已较2016年三季度末的2.7%提高了1.2个百分点;而同期美国1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提高0.6个百分点左右,中美10年期国债利差实际上有所扩大,两者相差1.5个百分点左右。近几日,人民币汇率(兑美元)再次升破6.6。此外,美联储继续数次加息已经在预期之中,明年美国应该是宽松的财政政策(减税+财政赤字率提高)与紧缩的货币政策(加息+美联储缩表)组合。然而,美国税改的影响还有待时间检验,尽管税改短期可能刺激经济、提升生产率,但将拉高财政赤字,且税改对就业的拉动可能体现为工资上涨,而工资上涨又会抑制企业劳动力需求。美联储缩表也有其必然性,是国际金融危机期间大规模扩表的结果,考虑到中美两国的经济增速、央行资产负债表的扩张程度,以及中美货币供给方式的根本差异,我国并没有缩表压力。

论坛现场

第三,从当前经济运行和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角度出发,应当谨慎对待利率的调整,尤其是存贷款基准利率。一是我国经济增长仍有下行压力,需审慎对待基准利率调整。二是我国物价压力不大,CPI同比增速有所回落。11月,CPI同比仅上涨1.7%,较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同时,CPI环比零增长,而上月CPI环比增速为0.1%。三是对存贷款基准利率加息会提高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应尽可能减少金融机构将融资成本的上升转嫁到实体经济。数据已经显示出市场利率上升向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传导的迹象,比如人民币贷款中实行利率上浮的越来越多,利率上浮的幅度也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提高存贷款基准利率,不仅将抬升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也不利于金融去杠杆。因为直接提高存贷款基准利率相当于为金融机构将资金成本上升转嫁给实体经济提供了背书,我们金融去杠杆甚至可能因此而倒退。

总而言之,为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推动“脱虚向实”,盛松成认为,中国目前不太可能选择加息。

主持人:中欧FMBA金融俱乐部会长 石磊 

统筹:夏寅

文字:刘暑冰

本文来源:陆家嘴金融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