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庞引明:区块链与新金融变革

2018-04-21 中国金融信息中心

 

CFIC导读:

4月19日下午,由陆家嘴金融城发展局、上海市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中国金融信息中心、陆家嘴互联网金融协会、上海市各地在沪企业(商会)联合会金融分会主办,国泰君安、资邦金服、翼勋金融、有鱼普惠协办的“陆家嘴互联网金融+沙龙”第六讲在中国金融信息中心举行。鑫苑科技集团执行总裁庞引明做题为《区块链与新金融变革》的主题报告。

鑫苑科技集团执行总裁庞引明

4月19日下午,由陆家嘴金融城发展局、上海市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中国金融信息中心、陆家嘴互联网金融协会、上海市各地在沪企业(商会)联合会金融分会主办,国泰君安、资邦金服、翼勋金融、有鱼普惠协办的“陆家嘴互联网金融+沙龙”第六讲在中国金融信息中心举行。鑫苑科技集团执行总裁庞引明做题为《区块链与新金融变革》的主题报告。

活动现场

庞引明简介

复旦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专业博士,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金融学博士。上海市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理事,上海交通大学金融EMBA导师,中国科技大学金融学硕士生导师。曾任绿地金控集团互联网金融事业部总经理、绿地创新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绿地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绿地支付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绿地网络小贷 (广州)有限公司总经理。2017年8月起,担任鑫苑科技集团执行总裁。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先后出版《互联网金融与 大数据分析》、《Fintech与资产证券化》、《区块链:重塑新金融》、《金融科技新引擎:区块链与人工智能》。

嘉宾致辞

中国金融信息中心副总裁 张凤明

中国金融信息中心副总裁张凤明表示,最近有关区块链主题的论坛数量很多,区块链正变成一个很密集的风口。区块链到底是风口还是风险?还是风险与风口共存?这些都值得研究。目前区块链已经开始有许多应用尝试,引起了广泛关注。大家都搞不明白到底区块链如何应用?监管政策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很多时候技术是走在政策前面,区块链技术肯定是一个蓝海,会诞生新的商机。美国有一个州开始做通过区块链技术的投票,这种投票不可撤销但可以溯源,这就解决了很多投票安全和提升效率的问题。此外,食品安全领域也开始运用区块链技术保证原料来源和安全认证。那么区块链技术将对金融带来怎样的变化呢?研究发现,通过区块链可以为供应链金融进行赋能,找到真实的仓单、真实的票据和真实的贸易用途等,这些都是非常好的应用空间。

鑫苑科技集团执行总裁 庞引明

以下为演讲实录:

区块链从去年开始到今年热度很高,很多人说区块链的泡沫已经起来了,但我们到国外去看了一圈,我们觉得这个泡沫肯定是世界性的,其他国家区块链也很热。比如我们去澳洲,澳洲的PAC会议里面当时一个八十几岁的老教授,他是研究数据库的,他上来说我现在开始转型研究区块链了,他下台以后上来几个女子中学的中学生,大概是初二,她们也说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研究和应用区块链,我们感觉到国外的区块链其实比国内有过之而无不及。

从去年到今年,我们也在宣讲对区块链的看法,大家听了我今天的讲座,两个方面,第一个,我们努力用平实的语言把区块链是什么讲清楚。其实我发现我最初的时候把区块链讲成一个技术课程,很多人三个小时听下来,还是不知道区块链是什么,我后来改了方式,用平实的语言努力把区块链讲清楚是什么。

2015年的时候,我开始在证券公司讲,第一堂课5000多人来听,听完之后,区块链能不能成为一个风口,那时候还有争论,有人觉得区块链风投已经过去了,而且认为当中有很多计算的问题,确实区块链有很多挑战,那么这个挑战很可能使得区块链的应用下一步可能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并不妨碍区块链慢慢会成为一个颠覆性的技术。所以能不能用一句话把区块链讲清楚。第二个问题,区块链为什么成为一个颠覆性的基础,它的颠覆性表现在哪里?我相信大家听了我的演讲之后,原来的认识可能往前走了一步。

关于区块链一句话的定义,到2017年的时候,工信部有一个专家组写了一个白皮书,对区块链有一个定义。这个定义里面有两个,一个是狭义的定义,一个是广义的定义,这个文章登在《人民日报》上面,这篇在国家把ICO加强监管以后,很多人对区块链能不能走下去,区块链跟比特币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都有很多的疑问。我比较推崇广义的定义,这就是一句话把区块链讲清楚,把这句话理解得深刻了以后,应该会加深大家对区块链是什么的认识。

广义来讲,区块链技术是利用快链式数据结构来验证和存储数据,利用分布式结算来生成。首先区块链是一个技术架构,所有的基础是存储。那么存储的特点在哪里呢?我知道大家都听过区块链不可篡改,区块链的不可篡改,不是说发明了全新的存储设备,这个存储是以往没有过的,不是这么回事,它是把我们过往的技术进行继承和整合,然后产生一种非常巧妙的设计,这种设计使得我们修改数据或者篡改数据成为不可能。

所以存储是理解区块链这个概念的基础。我们首先看它的底层,底层的数据是用哈希函数存在底层,这一层也有一定的加密作用了,你要想把这个数据改掉的话,要把这个哈希函数找到,才能自由的操作,这一点已经进步了。我们现在很多存储是原码,你原来是什么样就什么样,最多做一个加密。但做到这一点是不是就不可篡改呢?还不行,它有第二个发明,通过一个纵向的东西,把它传播到远处的N个结点中,起到远处的存储和本地的存储之间互相印证。使得你改掉本地的存储变成没有用,远程互相之间验证去改的话,难度非常大。而且共识的算法里面规定,你要想把这个数据改掉,最好是改掉超过一半的数据,那么就能把这个数据改掉了。那么这个修改可不可能?数学家证明这是不可能的,在那么多的节点中,想改变超过一半的数据从而达到篡改数据的目的,是不可能做到的。我底层存储然后通过远处的互相印证,然后通过数学的定律使得篡改这个数据不可能。

做到这一点,保证了我们底层数据存储的可靠性,这一点是很伟大的。我觉得它的颠覆性就在这一点,我们人类社会的痛点在哪里?我们大部分的机构,成本浪费在中间结果的判断。

举个例子,我们经常会出现两方因为对某个结果的不认可打官司,我们订立合同,写个30万,当然有大小写,我可以改啊,我们俩对同样一个结果不能认可,为什么?因为底层没有办法保证我存储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从这一点来说,底层存储解决了对人类颠覆性的贡献。底层如果有了这一点,我们俩合同对这个结果不认可,章也是假的,那我们官司打两年都有可能,这个给人类带来了大量的社会成本的浪费。所以去中心化,为什么要去中心化?其实从底层的概念来说,其实我们反的是过度冗余的,过多的不必要的成本在底层的正确性方面。所以存储的变化,实际上是一个非常革命性的变化。有了这个存储的底层正确性,我们上层的很多应用都会变得简单,我们工作的性质,工作的规则,工作的很多程序都可能变成简单。比如说未来的律师、会计师的职责,从对底层数据正确性的判断上有变化了,你不需要再花很多的功夫,底层只要信奉区块链的存储就可以了。

第二点是共识的算法,共识的算法修改数据,也就是说不能是不可以改,大家看到“不可篡改”,千万不要理解成不可以改,数据是可以改的,但改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你改的时候是有时间戳的,1点钟的数据盖一个时间戳,2点钟的时候盖一个时间戳,我只要存最近的数据就可以了,你想改也很方便,传播到所有的节点上去。我经常举个例子,通过纵横两个方面把底层数据的正确性得到确保。使得数据不能篡改。你在网上传播N个自治的节点,当做一条记录下来,后面有修整的机制,这个数据跟本地是相互印证的。这是第一个数据的存储和修改的模式,这是很伟大的发明,所有的区块链都是以这个为基础,这是一个革命性的变化,跟以往不太一样,金融单位做到两地三中心,理论上还是具有同时改变的可能性。

最后一层是智能合约,智能合约是干什么的?你的底层数据正确性得到保证了,传输的安全性也得到保证了。最终这些数据是要用,怎么用呢?你可以把你手头的业务逻辑变成一段自动执行的代码。为什么叫智能合约?你符合了我的前提条件,才能启动我的逻辑来执行。我们过去的IT,就是现在非区块链的IT系统,有一个什么样的弱点呢?我都拿统一的尺子量所有的输入,很多时候我的业务,比如说银行里面贷款,符合一定的条件,我就能提供贷款,确实有一些个性化的,你还能扩大业务范围能提供贷款的,智能合约使得个性化的东西有了处理的办法,可以针对不同的条件设置智能合约,这个就是智能合约的作用。有了这些东西之后,存储已经有了比较好的解决方案,把我们现有的存储技术做了一个非常好的结合,使得我们很多算法在这个基础上,把底层的正确性得到保证,共识的算法保证了修改的正确性,密码保证更加安全。

下面我们来说一说可追溯的技术,我们可以举一个应用的案例,我们在山西做汾酒。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喝酒是我们中国人的一个传统。但假酒一直很难禁绝,我们常用的技术是有一个二维码,把二维码放在瓶盖上面,通过二维码的方式鉴定真的还是假的,但如果管理不严,生产部门就可能会把二维码透露出去,这很难做到酒类的真实性。我们要做这个事,用区块链来做,它有一个简单的链条,是产自东北的高粱,三斤高粱一斤酒,首先从地里收割出来变成粮食,通过运输公司运到酒厂,然后存储罐,进入酿造的过程。每一个环节的数据都采集下来,放在区块链上面,刚才说到区块链不可更改,具有真实性。有了这个以后,可以生成两个码,这个码,通过某种设备登上来,看到的都是为这一瓶酒的生产过程,一旦出现问题,比如说农民在田地施了化学农药有残留,就可以追溯到田里去。这个过程不复杂,为什么选择白酒呢?成本不是特别高,当地政府很积极的做这个事,有了这个区块链以后,这个码一旦扫了之后就失效了,你想再装假酒不可能。

为什么说区块链会颠覆金融?你有50万,我想借,传统的打借条,但是你没有抵押,很难获得银行的支持。但现在我在价值网上就可以,区块链就是我的银行,量很大怎么办?搞一个智能合约,智能合约里约定你满足一定的条件,自动的把款打过来。这个成本应该比银行要低。我们过往的金融文明非常辉煌,我们把它称为华尔街模式,那我们陆家嘴模式其实跟华尔街模式基本上是模仿的。这个金融体系,我们认为它有一些不足的地方,值得改进。

关于对区块链技术的发展,所有的政府应该是支持的,没有哪个政府反对一项技术,但对于币的态度,很多国外有两种办法,一种把币看作是金融资产,管理就会趋严,在任何国家金融资产的交易都是要特许经营的,特许经营是需要牌照的。如果看成像德国把它看成私人资产,那就简单了。但我们在外面看到,像其他国家,伦敦有一个币,在欧洲大陆,但他们对英国脱欧也深恶痛绝,觉得影响他们的生意,他们还是做整个欧洲的生意,整个欧洲很多家庭都把这个币作为资产在存储,这也是我们看到的一种新的现象,跟他们国家的法律规定有关系的。一般这个事他们目前不监管,是一个开放的空间,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进行监管,跟我们也比较类似。

同时,区块链在国外金融机构的应用,我举两个简单的例子,一个是澳洲的澳交所,已经基于区块链的系统打造已经接近完成了,他们会择机把现在的系统替换成区块链系统,当然目前还没有时间表,可能还会考虑很多方面的因素。我们在伦敦也看到,有一些银行在用区块链系统,国外也是比较审慎的,他们在一些外围的系统先实验起来。什么场合适合运用区块链技术是我们的技术人员需要考虑的,比如说现在用的比较多是多方交易的,有各自记账系统是最适合的。这里面包括比如说银行间互相拆借,通过我们这个第三方的机构来做这个事,当然他要充分信任第三方机构。但第三方机构,国家可以通过牌照化的管理使他进入做这个事情。第二个,跨境支付,原来是集中式处理,集中式出来肯定有问题,现在怎么做呢?点对点来做。这里面做得比较好的,通过自己的币在做中间的兑换,这个比较快,如果光靠双方法定货币的兑换比较慢。这里面大家可以看到,在这样一个环节里面,这个币可能会成为一个有用的工具来做相关的事情。

国内的区块链,比如说央企区块链数字票据的交易平台,央企在技术系统打造方面也做了相当多的准备。他实际上已经做好了可以发数字货币的准备了。在这里我还是要先理解几个概念,比如数字货币,在这里我简单介绍一下,从2009年到现在为止分成链圈和币圈。链圈的人一直在致力于做技术,币圈的人都发了财,反过来把钱用在链圈里面。当然他们也不糊涂,币是依赖于链的,如果链得不到发展,那这个币就不存在了。链圈、币圈合一现在是一个趋势,可以共同推动区块链在实践中的应用。虽然我们也在做努力,找到区块链应用的一个真实的场景,使得刚性的需求杀手性的应用尽快的出现,但最成功的应用目前还是在币上面,还没有超越这一点。币还在继续证明着这个链的正确性。

各国对数字货币态度不一,这也是可以理解,一方面认识问题有不同的,而且各国的国情不同。如果一些小企业融资,在国外的成功实践我们可以参考一下,小企业融资,智力创造,如何在里面分到一杯羹,我们可以学习借鉴一下。支付清算队账等等的业务,用技术来做了以后,对账的环节就没有了,就可以使得传统的金融得到改良,不像现在重模式,非常重,每天FA都不能生病,一定是熟手才能做。这种工作是可以通过技术的方式进行迭代,使得现在的模式有变化,区块链现在就可以做,这种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了,可以应用了。当然包括监管方面,也要把这个事情提到议事日程,在一些行业先做试点,试点完了以后慢慢开展开来,起到节约成本的作用。

区块链技术对传统金融的改造、彻底的颠覆,就是我有一个价值网做基础的话,不再需要一个庞大的中央体系,未来很多的监管,税收等等这些问题,如何来适应这种变化,其实都值得去思考。传统的证券交易,中央对手方一点不能错,区块链技术以后,可以把它划分成不同的区块之间的交易。

同样,区块链技术还可以运用到房地产交易,我可以给大家举一个比较有意思的案例。大家知道现在北京上海的房价很高,假如说要买一个象样的房子,可能要上千万。上千万的话,拿工资的人很难买得起这样的房子,所以提出租售同权,解决了孩子的户口入学等。这里面我们建议还加一个发币的环节,把十分之九数字资产化,流动性增加了,一定程度上把房产市场给盘活了,老百姓呢,尤其是大学刚毕业的人。区块链在里面什么作用?确权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而且存证,发币的资产天然的用区块链的技术做的。这里面值得我们去思考,怎么做得更好。当然房产房源的真实性,是一个长远的痛点,通过区块链可以得到真实的房源。我们觉得更深入的来解决,把发币资产化的环节拿进来,得到一个更优质的闭环循环,其实把金融做得很有意思了。

在银行间市场同样可以运用区块链技术,银行间市场发债,可以通过区块链让它透明化。第二块是交易市场,资格拿到以后,以前是靠交朋友的方式取得信任,通过区块链的话,自然的分层了。债券市场来做的话,尤其是发债的环节,使得债券的成本降低。

区块链发展的瓶颈,其实我刚才讲了一个,还有很多。我再一个,刚才我讲了,大家也理解了,区块链最伟大的发明实际上是底层的存储有了革命性的变化,通过纵横两条线,把底层数据的正确性和可靠性得到了保证。那么有效性,其实区块链还没有特别的办法来解决,也就是说我可能存了大量的数据,但这个数据对解决问题不一定有效,这个需要大数据的技术结合起来做。大数据,大家看到国外的四维定义,数据量大,处理复杂,要求高等等等。我们是不认可这个定义的,我们认为什么样的大数据?关于一个应用的关键核心数据的集合,才是大数据,也就是说这里面要解决有效性的问题。比如说我们要问一个人,人的头发有十万八千根,它的体积、粗细、长短、颜色等等的数据,数据量不小的,但你把这个头发研究清楚以后,这个人的形象能描述出来吗?这就是数据的大小和本身的应用没有关系的。有时候你看一眼一个人,一辈子都忘不了,实际上你的脑子把大数据抓下来了,你把他的关键特征抓下来了。我们区块链的应用未来一定要用大数据的数据把底层数据有效的解决,我把它称为区块链应用的2.0。所以底层的数据怎么去形容它,都不为过,因为底层解决解决了以后,上端的很多应用都好办。

区块链发展的瓶颈,刚才讲了几个方面的问题,当然更多的从技术角度来讲,去中心化。这里面我们列了一些国内外政府对区块链发展的一些政策。我们看的主要国家,不用看得那么复杂,从法律体系来看,这个世界分为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我们是大陆法系,从发展区块链来讲,我们不断的出各种指引,这个很费劲。我们从做技术的角度来说,倒不担心这个,我们把技术打造好,应用到一些场景里面去,一旦在自己的场景里用,就会牵涉到法律条文等等。这些大家在用区块链的时候,可能需要一个明确的态度。国外的一些用法,我们先看币的国外政策,关于区块链技术,所有的政府应该是支持的,没有哪个政府反对一项技术,但对于币的态度,很多国外有两种办法,一种把币看作是金融资产,管理就会趋严,在任何国家金融资产的交易都是要特许经营的,特许经营是需要牌照的。如果看成像德国把它看成私人资产,那就简单了。但我们在外面看到,像其他国家,伦敦有一个币,在欧洲大陆,但他们对英国脱欧也深恶痛绝,觉得影响他们的生意,他们还是做整个欧洲的生意,整个欧洲很多家庭都把这个币作为资产在存储,这也是我们看到的一种新的现象,跟他们国家的法律规定有关系的。一般这个事他们目前不监管,是一个开放的空间,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进行监管,跟我们也比较类似。

新金融的变革,我们以往的征信系统就是人民银行的贷款系统,数据量不大,对很多人的数据抓取不是时时化的,做信用的判断是不够的。假如加入一些电商平台的数据,加上P2P平台贷款的数据,其实我们可以作出完整的判断。数据的鱼龙混杂,区块链可以重新打造一个新的数据具有可信度的框架,这么一个框架以后,再来建征信信用体系,就有基础了,否则的话,大量的数据也不敢用,也不好用,数据的真实性、正确性,还有一些法律问题。如果保密性做好了,我也不担心被泄露。 区块链到底是风口还是泡沫?区块链颠覆性是毋庸置疑的,它解决了我们长期人类没有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底层数据真实性问题。这个解决了以后,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确实是非常大。新金融变革,为什么叫新金融?新和老是怎么来划分的?新金融呢,我认为在老金融的基础上做一些改良。比如说一开始互联网金融和金融互联网出现的话,金融互联网就是金融信息化,互联网金融呢,像P2P等等这些东西。但在1.0的网络上面是很难做到真正的金融创新,在2.0的基础上,有了价值交换的基础,我们觉得新金融的变革真的是呼之欲出了,是一个可以看得到的,我们把这个新的金融,把创新和相关的东西都做好。

活动现场

中国金融信息中心主持人 刘令仪

本文来源:陆家嘴金融网

文字整理:陈汉

摄影/图片:赵竟皓

延伸

阅读一

“三问”区块链:价值取向、发展态势与监管原则

区块链,寰球同此凉热。在今年年初的世界经济论坛上,一众区块链领域的行业领袖、技术达人、创业先锋者们齐聚达沃斯,与全球政商界领导人共同探讨这一技术对全球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区块链技术更是被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兼执行主席施瓦布认为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关键技术”。4月,博鳌亚洲论坛期间,“区块链”议题炙手可热,著名经济学家、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盛松成断言“区块链与虚拟货币的结合没有前途”,引发广泛共识;央行行长易纲郑重发声,“正在研究如何发挥数字货币的正能量,让它更好的服务于实体经济”。

在坊间,一个叫“3点钟无眠区块链”的微信群在网上迅速“攻城掠地”,林林总总关于区块链的言论,自今年春节起即持续刷爆朋友圈、微信群。随之,各种“3点钟区块链”群在全世界“分叉”兴起,有北上广深、香港澳门的,也有硅谷、巴黎、日本、澳洲的,还有哈佛大学、麻省理工的,一时形成无数个节点,涵盖各种社交网络形式。线下,“区块链”亦成为各大论坛、集会,甚至街谈巷议的话题。

狂热之下,尤需冷静思考。鉴于此,笔者“三问”区块链,初步梳理了一下有关的基本问题。

一问:区块链价值几何?

《易经·系辞》有言,“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对于区块链的价值认知,总体上可分为“道”和“器”两个层面:道,是信仰层面,可以归为意识之流;器,是中微观层面,可谓技术应用。

从“道”的层面认知区块链价值,需要宽广的历史视野

中世纪的欧洲,封建制是主流,城市是作为“法外之地”游离于封建领主之外的边缘地带,一开始不起眼的“城市”逐渐成为商人、手工业者、流浪者的乐园,资本主义得以萌芽。最终,城市在不可逆的历史潮流中发展壮大,商业文明开始成为历史的主流。在我国,自古以来,所谓“士农工商”,商排末尾,地位低下。在太史公的《史记·货殖列传》里记载,“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其中之意认为,虽然商业能致富,却是末业,是贫穷者赖以生存的手段。当时对于商人的鄙夷之情溢于言表,与现今时下大力推崇的企业家及企业家精神有天壤之别。

这其实也是一种的唯物史观。任何时代、任何概念,都处在动态的变化、革新中。目前来看,区块链起于草根、荒野,还未登大雅之堂,但是创新口子正在渐渐撕开,时代潮流,或快或慢,总是向前推进。

区块链价值具有革命性的历史意义。从本质上看,当前某些权力机构,制度框架,几乎所有的交易场所、中介机构,都是某种中心化的产物,都是基于“委托信任”的方式存在。那么,当区块链“去中心化”、自建“共识生态”而重构互联网时,当今既成格局和利益归属将大为改变。随着区块链技术在多个领域的应用落地,势必会在多领域重新进行资源配置,这种调整和冲击将不可逆转。

从与实体产业结合的角度,理性认识其真实价值

前段时间“区块链概念股”很火,中外科技公司纷纷“拥抱”区块链,许多传统互联网公司也入局区块链。资本市场一般出于主观偏好都会对新科技给予比较高的溢价,比如互联网技术刚出现的时候,只要抛个概念就会带来市场机会。但所有新技术在资本市场的表现有一个“经典资产泡沫价格曲线”,即一开始涨到最高点,然后遇到泡沫掉下来,之后再慢慢复苏。而在这样的曲线过程中,新技术慢慢接近其真实的价值。

区块链备受资本市场关注,有理性因素,也有非理性因素。理性因素在于:区块链技术的成熟程度进一步增加了,和产业的结合更紧密了。与前几年区块链技术主要应用于加密数字代币不同,这轮区块链概念股显示,区块链技术的应用集中在数字版权交易、供应链管理、供应链溯源等与实体经济结合紧密的领域。非理性因素在于,很大一部分人还是关注数字加密代币的应用及其投机行为。应该看到,区块链的应用场景要远远多于在发行代币,未来随着和产业的结合,以及在推动实体经济中发挥作用,区块链的技术价值会越来越多地释放出来。

区块链技术作为一种技术创新,衡量其现实价值的一条重要标准在于:是否有实际应用场景,是否能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任何脱离了实体经济的技术创新都没有任何意义。比如,如果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不为实体经济服务,只是进一步深化金融空转,那这样一个技术就无任何意义。只有能够切实服务于现代化经济体系产业新生态的区块链技术,才能体现出更高的市场价值。

技术落地的关键,是找对应用场景

综观而言,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处于一个探索期,概念性的东西更多一些,实际落地的真实交易、真实项目可能少一些。不过现在一些产业已经开始尝试区块链技术,区块链技术就可以和产业开始深度结合,目前基本能达成共识的是:在分享经济、供应链管理、数字资产管理这三个领域区块链应用能实现落地。而应用能否落地,其关键点是找对应用场景。其一,分享经济。分享经济的资源、资产呈现分散化特点,供求双方处于低信任的状态。其二,区块链技术适用于链条具有连续性的交易。比如一些电商使用区块链技术进行供应链管理,实现所有商品可溯源、且记录不可更改,以保证食品安全。第三,适用于高频交易的数字资产管理。以P2P网络借贷为例,区块链技术可以把借款人和出借人的行为记录都保存下来且不可篡改,低信任状态的双方可以通过区块链这一技术建立一个智能合约,使得双方对交易全程清晰明了,相关记录全程保存,大大提升违约难度。

区块链技术有很多应用领域,可以构建整个可信任的网络,应用于交易、存储、智能合约等。但是,区块链技术也不是万能的。我们拥抱新技术,对区块链技术持有良好预期,但也不能神话区块链技术。因为区块链是分布式数据库,应用场景有限,不是所有场景、每个行业都需要区块链技术。任何技术都有局限,技术最大的价值在于能够解决某个行业原有的痛点。所以,区块链未来的应用场景和需求应该能够真正解决一些实体经济产业发展的痛点,为实体经济装上“飞翔的翅膀”。

二问:区块链发展态势如何? 

比特币只是区块链的一种应用,但比特币向世界演示和传播了其核心技术,即区块链技术。比特币之后一方面形成了各种复制比特币技术的“山寨币”和在比特币基础上形成的衍生产业,紧接着是使用区块链技术为核心创建各种市场应用,最后是政府意识到区块链可以用于公证、投票和数据公开等,形成了各部门研究使用区块链的态势。

应用众多,但不成熟

虽未有公认的说法,但一般认为区块链应用分为三个层次:区块链1.0主要指使用区块链产生货币并用于交易,是一套分布式网络应答协议和无法串改的账簿系统;区块链2.0主要指去中心化的应用和去中心化的自治组织,是使用区块链建立各种市场机制,主要是应用于金融交易和智能合约;区块链3.0 是指运用于其它方面,使用区块链管理和组织社会事务,比如房产登记证明等。当然,也有人提出分成两类,即区块链1.0这样的以代货为中心的称为币圈,其它区块链应用称为链圈。

币圈的应用除了比特币,有名的还有以比特币为基础提供智能合约应用服务的以太坊,以及各种其它类比特币等。市场机制中的应用包括类似纳斯达克的LINQ这样的证券交易、区块链保险、股票众筹等。另外,很多国央行(包括中国央行)都在考虑使用区块链技术发行国家法币。链圈的应用民间公证、奢侈品防伪、学位证明、投票系统、房产登记、音乐版权、艺术品防伪、遗产登记、工商登记等。

从应用的内容看也可以分成资金端应用、资产权益应用和价值之外的信用应用。资金端的应用除了各种类比特币及其上的应用外,还包括票据等资货币。票据市场有各类票据,原来很少的防伪来匹配很大的面额,这方面可能会出现相关应用。资产权益的应用包括以下几类:传统的资本市场,如股票、期货、基金、债券、理财等;大宗商品、贵重商品等;房契、地契等;各类积分;以及各种准金融,如供应链金融。价值之外信用应用是非金融的,如美国犹他州在开发的选民投票系统,可以做到区块链网络公布候选人信息,信息透明、投票结果不可篡改、投票结果可追溯,以及选民匿名保护等。

正如互联网的发展,区块链发展也有一个逐步走向成熟的过程。区块链虽然看起来应用众多,但还没有出现大规模的商业生态,也没有出现杀手级的应用。

并非欧美银行投资重点

在投资领域方面,近期热门的区块链技术并非欧美大型银行的投资重点,过去五个季度美国银行机构逐步减少对区块链领域的投资,资本市场基础设施则成为欧美银行的投资首选,对资本市场涉及销售和交易以及通讯的软件类企业加大投资力度。包括高盛、花旗、摩根大通在内的美国前十大银行在金融科技领域的投资相比2016年均有所减少,投资领域主要集中在数据分析、基础设施、另类贷款和支付等方面。

过去五个季度,美国大型银行中只有花旗集团新投资了一家区块链企业Axoni&SETL,很多银行宣布放缓在区块链方面的投资。高盛,摩根大通和摩根斯坦利在宣布退出R3联盟后,都在开发自己的区块链项目。

欧美大型银行积极拥抱金融科技,有三个特点值得关注:银行会优先投资那些能够满足其战略目标的技术,而不是“颠覆性技术”;银行开始从投资于外部金融科技企业,同外部金融科技企业合作向内部开发金融科技平台转变;投资与合作主要受监管环境的影响。同美国银行机构类似,2017年欧洲大型银行包括桑坦德,巴克莱,UBS等都放缓了对金融科技企业的投资,但是从2018年1季度看欧洲银行对金融科技的投资力度有所加强。同样,欧洲银行业也大力投资基础设施领域,并非投资于目前热门的区块链技术。

走向标准化

由于涉及大量可能的应用和需要大家认可的形态,除了开源方法以增进对某一程序的认可外,区块链生态系统首先要做的是底层协议的标准化。为了节约整个区块链生态系统的成本,标准是需要的。同时,由于记录的历史是写在区块链上的,一种标准一旦形成要改成别的标准成本是很高的,也比较麻烦。

标准的形成需要先形成联盟。现在区块链联盟是比较松散的,成立联盟成本也不高。这些成员有共同的诉求,比如增加互操作,成员之间可能业务上比较紧密,需要交换数据和相互转账。要共享区块链资源,就需要用同一套方法来记账。由于大型金融机构和一般企业的诉求不同,可能在标准的形成上有一个相互竞争或标准共存的时期。

标准能否活下来,一方面看这种标准是不是受到某种生态系统中的成员的认可,另一方面要看看联盟的核心方是不是足够强大。如果核心方能活下来,联盟就能活下来。在某一方面的应用中应该只会存活一种标准,如转移支付最后可能只需要一个标准就好了。就像互联网的HTTP协议、TCP/IP协议等,都是一系列的协议构成,而且不断的演变。

三问:区块链监管何以必要? 

如今,区块链概念被“热炒”,许多不明真相的大众混杂其间,甚至“街头大妈”也开始谈论区块链、炒虚拟代币。疯狂的背后,风险如影随形。

存在主观投机风险

就区块链技术和应用创新的现状来说,本身还处于初级阶段,以比特币为代表的各种虚拟代币的产生,仅仅是目前一种不具有大规模实际应用价值的区块链技术应用产品。且以比特币为例,目前投入到比特币的资金已经很多了,更可怕的在于,类似比特币的加密货币种类越来越多,使得比特币的稀缺性不再,而稀缺性正是比特币价格的重要支撑。许多人为了短时间内获取更多的财富,都去开发属于自己的加密货币,然后转手卖给别人,用赚到的钱再去开发新的加密货币,导致新的加密货币品种不断涌现。据不完全数据统计,全球加密虚拟货币已有1400多种!某位业内资深人士一针见血地指出其要害,“本质上是一场利用政策真空期,宣传造势,吸引韭菜的收割游戏”。按照“经典资产泡沫价格曲线”,假如把比特币价格走势套用到这个模型上,比特币的泡沫一旦破灭,谁又会是那批最倒霉的接盘侠呢?

美国投资界曾一度流行所谓的“零股理论”(Odd Lot Theory),又称擦鞋童理论(Shoeshine boy theory),是一种股市理论,意指当擦鞋童都在讨论股票投资的时候,就是股市交易达到最高峰之时,之后就会下跌。这种理论应该可以给当下的区块链热以警醒,区块链技术本身有很多应用场景,但它能够创造多大价值还有待观察,竞争的残酷性会使得行业面临大规模洗牌,最终其价值将回归理性。

存在客观技术性风险

区块链作为当前金融科技的热点,虽然还处于行业发展的早期,但被认为是潜力巨大的变革性技术。区块链作为一项技术是有益的,区块链技术有利于保护网络不受攻击、促进普惠金融、金融安全、信息透明和可追踪性、创造经济增长、降低税收欺诈等,可能会成为金融的基础设施,一定程度上说甚至具有颠覆现有金融的力量,在此过程中会带来各种风险并提出各种金融监管的问题。 

不得不承认,区块链技术存在诸多风险。首先,技术风险。就技术本身而言,区块链技术已暴露出不少问题,如51%被攻击的分叉问题、成本偏高、交易区块具有选择性等,这些问题迫切需要通过技术的发展不断修复和得以完善。其次,体系外的诚信风险。区块链技术本身和真实世界联通,但在实际交易过程中,如果有伪区块链技术公司打着区块链的名义,实际扮演超级管理员的角色进行敲诈,参与方将损失巨大。再则,网络性风险。如果黑客攻击交易所、破解用户密码,就可能进入到交易所个人钱包把代币转走。此外,还有可能出现网络堵塞,不同的区块被迫硬分叉,硬分叉的结果会导致对整个网络体系的信任受到质疑,网络体系的价值就会崩盘。

曾经,互联网技术勾联了各种物体间的关系,社交网络让我们的沟通触手可及,电子商务重构了人的商业行为,网络支付加速了金融服务效率,共享经济提升了资源利用价值......如今的区块链技术,正以其强大的创新优势,不断突破,成为新时代的“宠儿”。作为一个非常有前景的技术创新,随着区块链行业发展的深入,监管层必定会对区块链技术和有价值的应用创新给予激励和支持,将随着行业的发展逐渐释放出一些促进政策。但是,又正因为客观风险的存在,区块链监管即成为必要。

区块链技术极具变革性,这一技术将对现有的金融生态产生重要的影响,并由此产生相应的风险和监管的问题,监管当局应该在立法、规章和监管方式上不断做出调整。由于区块链技术较为复杂,涉及密码学、点对点通讯、分布式存储、经济激励机制、开源生态等等,如何进行监管值得深入研究,但就总体原则而言,金融监管部门应该抱支持态度,对引入的新的问题要关注、跟踪并随时在监管规章和管理方法上做出调整以适应区块链技术可能带来的变革。

监管有宽容空间,更有防控底线

目前,主要是对数字货币的监管,没有针对区块链的监管。比特币起源于美国,一开始只是小范围使用并没有引起政府重视,但美国联邦调查局发现丝绸之路网站使用比特币进行毒品交易,监管得到重视。2013年美国金融犯罪合作调查局签署文件要求虚拟货币运营商需要和正常的货币运营商一样进行注册和汇报交易记录等。纽约提出了使用数字货币的牌照进行监管,税务部门把比特币定性为一种资产,对其利得加以课税。

2013年12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等五部委联合印发了《防范比特币风险的通知》,认为比特币不是由货币当局发行, 不具有法偿性和强制性等货币属性,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货币,并且提示公众应该注意虚假商品和虚假货币的投资风险、金融机构应防范沅钱风险。2016年1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在北京召开数字货币研讨会,时任行长周小川指出需要密切关注区块链等技术发展对金融带来的影响。

未来,区块链监管有宽容的空间,但也绝对会有严格防控风险的底线。区块链是全球化的网络,直接触及用户端,而且很容易与金融相结合,参与者通过持有代币或积分等参与到区块链体系中,如果使用范围不断扩大,就会增加系统性金融风险。因此,基于消费者尤其是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底线,未来区块链技术在务实推进技术真正落地应用的同时,尤应重点防范区块链被炒作为ICO工具,避免区块链沦为直接诈骗、非法集资、地下黑市的“加工厂”。

当然,对于区块链的监管也不能“因噎废食”。纵观中国近年来的新经济发展,不难发现,新经济发展得好不好,在一定程度上就取决于能否平衡好创新和风险之间的关系。在这个意义上,区块链监管就是要把作为底层技术的区块链应用好、发展好,把打着区块链幌子搞非法勾当的应用抑制住、清出去。诚然,区块链在资本市场上表现的价值存在不同程度的泡沫,但我们也应该意识到,互联网技术兴起时,同样存在很多泡沫,但最终也孕育出了BATJ(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京东)这些好的企业。因此,不能因为区块链项目有泡沫,就一棍子打死,而是要加强监管能力,有效甄别,以“扬弃”的态度对待区块链技术。

本文来源:华尔街见闻

作者: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院长助理、研究员,上海市支付清算协会副秘书长,复旦大学博士后刘功润

延伸

阅读二

黄益平:区块链现在更适合风险投资,能否引领数字金融还需观察

近日,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学术委员会主席、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在接受金融界网站采访时,对数字金融领域的一系列热点问题如区块链技术、P2P平台、互金独角兽等进行了深入分析,以下为访谈要点:

谈区块链:区块链技术看起来确实具有非常大的潜力,在金融领域运用的空间也很大。但起码从目前看来,技术还不太成熟,能不能引领下一代数字金融,还要再观察。对于区块链的投资要特别强调投资者适当性的原则,什么样的金融产品适合什么样的投资者,目前大多数运用区块链技术的项目还是更适合风险投资者和创业者去推进。

谈P2P:目前看来,6月底完成备案的最后期限再次往后推的可能性很大。监管部门对平台“信息中介”的定位,其实很难做到。无论是做信息中介还是做信用中介,网络贷款这个行业一定会出现非常大的调整。综合起来看,除了在支付领域具有显著的优势,短期内数字金融更多地还是发挥补充性的作用。

谈互金独角兽:所谓的独角兽公司,其实是个约定俗成的概念,通常指市值超过10亿美元、创办时间较短的企业。上榜科技部独角兽名单甚至在美股上市,并不一定代表业务模式完全成熟、靠谱。金融平台能否持续的核心考验依然是风控。

以下为采访全文:

黄益平

区块链是非常有前途的技术

但更适合风险投资

Q:有人说区块链金融是下一代互联网金融,您如何看当前国内区块链的现状与监管?

黄益平:区块链技术看起来确实具有非常大的潜力,在金融领域运用的空间也很大。但起码从目前看来,技术还不太成熟,能不能引领下一代数字金融,还要再观察。迄今为止应用最成功的领域应该是数字货币像比特币、跨境支付像Ripple和理财产品管理像交行开发的系统。区块链技术的特点是数量大、速度慢,这样它就无法成为支撑第三方支付的技术。另外,分布式账户、安全、无法篡改等,也是经常被提到的优点,不过比特币交易所就曾经被黑客劫持了,可见确实还不成熟。技术的优势要尽量发挥,但也不要过度夸大,“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绝对的技术优势是不存在的。

虽然我看好区块链技术的潜力,但对当下这个“风口”有点担忧。目前它还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可能更适合风险投资者和创业人员去关注、去投入。跟金融行业打交道这么多年,我形成了一个根深蒂固的理念,就是金融投资是一个风险很大的行业,一定要坚持“投资者适当性”的原则。冒风险是金融的本质特征,但一定要明白冒的是什么风险。呼啦啦把不明就里的老百姓的钱圈进来去做高风险的投资,这是有背金融伦理的。要说区块链投资有泡沫,这我不担心。任何有前途的技术都很容易形成泡沫,关键看泡沫过去之后能留下什么、看获得资金的人是不是在认真地发展技术?

我们看监管部门采取的跟区块链技术相关的一些监管措施,主要也是在金融领域。如果用区块链技术去支持扶贫,估计政府也会大力支持。区块链技术应用最成功的,主要就是数字货币,后来衍生了“初次货币发行”即ICO,这就引发了一些问题。如果ICO是股权众筹,那就应该像任何股权公募或者私募模式一样,有清晰的约束和规范,比如发币收钱的机构需要有一定的信息透明度,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对投资人也要设定基本的资质门槛。不然的话,很容易产生风险,甚至造成事实上的旁氏骗局和非法集资。去年监管部门喊停ICO应该就是出于这个考虑。

监管部门限制网络数字货币的流通,考虑的因素可能更多一些,比如对市场流动性的调控、对跨境资本流动的管理甚至反洗钱、反腐败等任务。各国对网络数字货币的监管态度不太一样,我国的情况相对特殊一些。第一,中国老百姓手里有很多钱,能投资的地方又很少,因此非常容易催生泡沫。股票、房地产就是这样,比特币也是这样,据说世界上的比特币绝大部分是中国人持有的。第二,目前我们对跨境资本流动还有一些管理措施,比特币一流行开来,这些措施很可能就被废掉了,因为国内外资本可以通过比特币作为中介实现自由对流。当然我们还有很艰巨的反腐任务。所以目前监管部门对网络数字货币抱持谨慎的态度,主要还是考虑市场稳定和金融安全。当然,人民银行一直在积极探索官方数字货币的创设。

网络贷款行业也许会相对收缩

Q:《关于做好P2P网络借贷风险专项整治整改验收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在2018年4月底前完成主要P2P机构的备案登记工作、最迟6月底之前全部完成网贷备案。您曾认为部分监管规则难以落地,现在看来呢?

黄益平:目前看来6月底完成备案的最后期限再次往后推的可能性很大。现在有两个比较大的问题,一是各地方政府自己制定的备案要求,标准不一,容易造成监管套利。因为数字金融平台本来就是在网上的,很容易迁移。二是很多平台无法在限期内达到备案的要求,这既有时间的问题,也有要求过高的因素。比如监管部门对平台“信息中介”的定位,其实很难做到。核心问题是中国的信用文化严重缺失,平台又无法利用官方的征信系统,两个互不认识的人在平台上借贷资金,难度很大。2015年底监管办法的征求意见稿公布的时候,我们就对这两条提了意见。现在还是这些问题。

当然,如果监管部门坚持信息中介的定位,那也可以。但一方面需要更好的信用环境,比如把网络贷款纳入征信系统,尽可能缓解一个人在多个平台上同时借贷的“共债”问题和“老赖”问题。另一方面,网络贷款这个行业过去发展过快,现在出现相对收缩,这也算正常。当然,行业相对收缩,并不一定意味着贷款余额减少。假如监管部门重新考虑让网贷平台转型信用中介,持牌经营,其实执行的难度也很大。什么是信用中介?就是变成类银行。如果几千家平台都做成信用中介,监管难度太大了,人力财力能力恐怕都不够。所以,无论是做信息中介还是做信用中介,网络贷款这个行业一定会出现非常大的调整,平台的数量已经在大幅减少。最近互联网资管政策的出台,也可能会让相当一部分网贷平台断了生路。综合起来看,除了在支付领域具有显著的优势,短期内数字金融更多地还是发挥补充性的作用。

数字金融缘何火爆?

得益于移动终端和大数据

Q:数字金融在其它国家规模都不太大,在中国怎么就这么火爆?

黄益平:需要说明一下,人们在提到互联网金融的时候往往将其等同于“互联网公司做金融”,其实人民银行十部委的定义包括两个方面,既有“互联网公司做金融”也有“传统金融机构利用互联网技术提供金融服务”,所以我们的机构叫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就是想强调这两个方面的成分。当我们说到数字金融,希望大家既能想到蚂蚁金服、宜信、陆金所和京东金融,也能想到工商银行和广发证券。数字金融的核心是用数字技术帮助解决金融问题。

中国的数字金融之所以能火起来,有多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是较好的市场基础。中国的传统金融部门十分庞大,但政府对金融体系运行的干预比较多,实际加剧中小企业和低收入群体金融服务供给不足的问题。可以说,传统金融部门之外,中国的金融服务空白远远大于其它国家。所以,数字金融一旦产生,就受到了市场的普遍欢迎。

第二,数字技术快速发展提供的技术支持。数字技术主要是移动终端和大数据分析。以淘宝、微信、京东为例,这些平台移动终端通过“场景”吸附客户的成本,比传统金融机构全国的获客成本要低很多;过去市场遵循“二八法则”,抓住百分之二十客户基本上就能获得百分之八十的市场份额,剩下的百分之八十主要是中小企业和低收入群体。银行只能使用财务数据或者抵押资产进行金融决策,但这群人既没有历史数据,融资规模也过小,同时还缺乏抵押资产。而基于人们行为的大数据进行风险评估,就可以弥补这个不足。

第三,相对容忍的监管态度。也许是监管部门看到这种金融形态对实体经济的益处,尤其是在普惠金融领域。如果前面监管不宽松的话也发展不起来,英国、美国全管的死死的,这个行业也没法发展。但宽松的坏处就是不规范,乱来的不少。如何求得平衡是下一步要思考的。

大数据风控仍然处于学习阶段

传统机构对金融的理解更深刻

Q:既然互金平台降低了获客成本又采用了更先进的大数据风控方法,为何利率比传统银行高?互联网公司与传统金融机构在数字金融领域的竞争优劣势分别是什么?

黄益平:这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是数字金融其实规避了传统银行受到的利率管制,相当于是一种变相的利率市场化。二是数字金融平台的资金成本确实比较高,要是它们提供的投资回报跟传统银行利率一样,谁会把钱给它们?三是大数据风控依然处于学习阶段,不排除违约率高的可能性,更何况现在有一些平台都不怎么会做风控,这种风险本身就很高。四是因为它们服务的客户本身就是银行不愿意服务,金融的一条基本原则就是成本要覆盖风险,对于风险本身比较高的客户,利率高一些也很正常。

数字金融的优劣势都很明显,做互联网出身的人懂技术,做金融的人懂金融,一开始的时候互联网公司做得很快,因为他们理解用户体验,能比较精准地把握这个特定市场的客户的心理,互联网公司做的APP一般都很好用。传统金融机构比如像老大牌的银行,原来做的APP都很不好用,因为传统机构以前不面对低收入群体,它擅长服务有钱人,更讲究服务质量。当然,传统金融机构也有优势,他们对风险的把握会比很多互联网公司好很多,它对金融的理解更深刻,知道金融风险是怎么回事。很多现金贷公司把钱贷给了没收入,没资产,没职业的人,这在传统金融领域简直难以想像。它的目的就是把市场迅速扩大。如果它以扩张市场规模作为主要赚钱依据的话,你觉得可持续吗?当然,无论是互联网公司还是传统金融机构,都会学习,因此我们很快看到这两者之间的业务出现了趋同的现象,两类公司之间相互合作的案例也越来越多。

独角兽不是不能倒台

靠不靠谱和上市也没有直接关系

Q:科技部独角兽名单中出现多家互联网金融平台,这些独角兽互金平台是否更靠谱?对当前未备案先上市的互金美股公司您怎么看?究竟该如何判断互金平台质量?

黄益平:国际上独角兽的定义为设立时间少于10年估值高于10亿美金的企业。这个概念更多地强调企业规模和创立时间。无论是上榜科技部的独角兽名单,还是上市国内外资本市场,都不能被简单地看做对一个企业或者业务模式的背书。独角兽的发展时间很短,业务模式也还在动态变化过程中,有没有风险,未来发展前景如何,有很多不确定性。金融平台能否持续?核心依然是看风控。如果一个公司不能好好地做风控模式,不论它是在科技部的名单上还是它在美国资本市场上市,都是难以存活下去的。

最近数字金融公司普遍热衷上市,这是一件好事,既然上了市,就要符合相应的监管要求,对于公司治理的规范化,会有帮助。同时也说明资本市场越来越接受这类新业务模式。但对于具体的企业,投资者还是要自己做独立的分析。公司上市的动机是多种多样的,有些希望通过上市,提高知名度,获得新的资本,甚至改善治理结果,更好地提升业务质量、扩大企业规模。有些则是希望通过上市,让监管部门在执行监管措施的时候有所顾忌,甚至给创始人提供退出套现的机会。所以,对于上市的数字金融公司,也不能一概而论。我也担心,一些公司靠快速扩张市场规模来支撑业务,然后尽快地到资本市场上市,如果业务模式以及风控能力尚不成熟,可能会引发风险从数字金融部门向资本市场传导,这应该引起监管者和投资者的高度关注。

本文来源:金融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