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习近平的最大爱好

2018-04-23 中国金融信息中心

 

CFIC导读:

习近平总书记的最大爱好是什么?今天,新华社AR系列报道带你穿越时空,到北京中南海与陕西梁家河寻找答案!


习近平总书记的最大爱好是什么?今天,新华社AR系列报道带你穿越时空,到北京中南海与陕西梁家河寻找答案!


只要点击新华社客户端首页下方的“小新机器人”,使用“AR功能”扫描二代身份证带有国徽和长城图案的一面,就可以随时和新华社记者一起出发。


↑进入新华社客户端首页,点击“小新机器人”后,选择AR扫描功能(AR扫描功能不会保留任何用户信息)。将新华社客户端升级到最新版本可以获得更好的体验。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i133797widf&width=500&height=375&auto=0

↑操作视频。手机在联网环境下,扫描二代身份证带有国徽和长城图案的一面。初次扫描时,尽可能使镜头垂直并完整覆盖身份证。#小编提示#一定要使用新华社客户端完成扫描,使用期间,需将身份证始终保持在屏幕中。


↑成功进入AR新闻后,可以选择两个不同的场景。用户可打开声音并通过点击提示按钮进行阅读和交互。


2013年在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时,习近平说:“我爱好挺多,最大的爱好是读书,读书已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


对读书的热爱与痴迷,贯穿习近平的人生轨迹。从梁家河的窑洞到中南海的办公室,从基层工作到治国理政,习近平一路走来,始终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


“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青年时代的习近平,对知识有着发自心底的热切向往。上山下乡的日子里,他随身带了满满一箱子书。为了借阅《浮士德》,他走了30里地。在梁家河村,习近平上山放羊也不忘读书。书本的滋养,对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2015年10月,习近平在伦敦金融城市长晚宴演讲时感言:“年轻的我,在当年陕北贫瘠的黄土地上,不断思考着‘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最后我立下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信念。”


就任总书记以来,尽管政务繁忙,个人时间被大量挤占,但习近平还是坚持“经常能做到的是读书”。


古人说,“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在习近平看来,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每年4月23日确定为“世界读书日”,提出“让世界上每一个角落的每一个人都能读到书”。


打开新华社AR新闻,今天,跟总书记一起读书。


本文来源:新华社

出品人:赵承 陈凯星

策 划:冯瑛冰 霍小光

监 制:贺大为 齐慧杰

主 创:焦旭锋 史竞男

编 辑:梁恒 马发展 牧小湘 赵逸赫 张杨

出品单位:新华社新媒体中心 新华社国内部


延伸

阅读一

世界读书日,习近平为你讲述他与书的故事

习近平爱读书。他涉猎的书籍,包罗古今中外。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新华社《学习进行时》原创品牌栏目“讲习所”梳理了习近平与书的故事,送给爱读书的你。

习近平说:“我爱好挺多,最大的爱好是读书,读书已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

腹有诗书气自华。习近平在讲话中常引经据典,由此可看出习近平读书范围之广内容之博。

习近平说:“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书籍,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读书,是承继文化的重要方式。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这些习近平与书的故事送给你。愿你多读书,读好书。

习近平2013年11月26日来到曲阜孔府考察,并来到孔子研究院。桌子上摆放着展示孔子研究院系列研究成果的书籍和刊物,他一本本饶有兴趣地翻看。看到《孔子家语通解》《论语诠解》两本书,他拿起来翻阅,说:“这两本书我要仔细看看。”

岳飞铜像

记得我很小的时候,估计也就是五六岁,母亲带我去买书。当时,我母亲在中央党校工作。从中央党校到西苑的路上,有一家新华书店。我偷懒不想走路,母亲就背着我,到那儿买岳飞的小人书。当时有两个版本,一个是《岳飞传》,一套有很多本,里面有一本是《岳母刺字》;还有一个版本是专门讲精忠报国这个故事的,母亲都给我买了。买回来之后,她就给我讲精忠报国、岳母刺字的故事。我说,把字刺上去,多疼啊!我母亲说,是疼,但心里铭记住了。“精忠报国”四个字,我从那个时候一直记到现在,它也是我一生追求的目标。(引自《人民日报》2016年10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学情缘》)

《中国古代文学家(四)》纪念邮票之冯梦龙

“文革”时,我们家搬到中央党校住。按当时的要求,中央党校需要把书全集中在科学会堂里,负责装车的师傅都认识我,他们请我一起搬书。搬书的过程中,我就挑一部分留下来看。那段时间,我天天在那儿翻看“三言”(明代文学家冯梦龙编纂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其中很多警句我都能背下来。(引自《人民日报》2016年10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学情缘》)

《光明日报》2014年1月13日02版

在回忆贾大山的《忆大山》一文中,习近平评价贾大山是一位“有着洞察社会人生的深邃目光和独特视角”的作家,他还提到其小说《取经》,并说“我曾读过几篇大山的小说,常常被他那诙谐幽默的语言、富有哲理的辨析、真实优美的描述和精巧独特的构思所折服”。

柳青

文艺工作,习近平强调最多的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他反复讲,文艺的根本宗旨是为人民创作。这样的作品,习近平最为重视,也读了许多。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重点提了柳青的《创业史》。

习近平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1982年,我到河北正定县去工作前夕,一些熟人来为我送行,其中就有八一厂的作家、编剧王愿坚。他对我说,你到农村去,要像柳青那样,深入到农民群众中去,同农民群众打成一片。柳青为了深入农民生活,1952年曾经任陕西长安县县委副书记,后来辞去了县委副书记职务、保留常委职务,并定居在那儿的皇甫村,蹲点14年,集中精力创作《创业史》。因为他对陕西关中农民生活有深入了解,所以笔下的人物才那样栩栩如生。柳青熟知乡亲们的喜怒哀乐,中央出台一项涉及农村农民的政策,他脑子里立即就能想象出农民群众是高兴还是不高兴。

奥斯特洛夫斯基

2013年3月19日,习近平在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时说:“我年轻时就看过很多俄罗斯作家的作品,像普希金、莱蒙托夫、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涅克拉索夫、托尔斯泰、契诃夫、肖洛霍夫,他们的书对我们有很深的影响。”

2014年2月7日,习近平在俄罗斯索契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一口气列举了11位俄罗斯作家的名字,“克雷洛夫、普希金、果戈里、莱蒙托夫、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涅克拉索夫、车尔尼雪夫斯基、托尔斯泰、契诃夫、肖洛霍夫,他们书中许多精彩章节和情节我都记得很清楚”。他还提到,我年轻时多次读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小说。

在2014年10月15日召开的文艺座谈会上,习近平再次谈到:“我读过很多俄罗斯作家的作品,如年轻时读了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后,在我心中引起了很大的震动。”

雨果

“我青年时代就对法国文化抱有浓厚兴趣,法国的历史、哲学、文学、艺术深深吸引着我。”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在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说,“读法国近现代史特别是法国大革命史的书籍,让我丰富了对人类社会政治演进规律的思考。读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狄德罗、圣西门、傅立叶、萨特等人的著作,让我加深了对思想进步对人类社会进步作用的认识。读蒙田、拉封丹、莫里哀、司汤达、巴尔扎克、雨果、大仲马、乔治·桑、福楼拜、小仲马、莫泊桑、罗曼·罗兰等人的著作,让我增加了对人类生活中悲欢离合的感触。冉阿让、卡西莫多、羊脂球等艺术形象至今仍栩栩如生地存在于我的脑海之中。”

歌德

在2014年10月15日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讲了他插队时,走30里路去借《浮士德》的故事:“那时候,我在陕北农村插队,听说一个知青有《浮士德》这本书,就走了30里路去借这本书,后来他又走了30里路来取回这本书。”

摄影作品《打猎归来的海明威及其幼子格雷戈里》

2015年9月22日,在华盛顿州当地政府和美国友好团体联合欢迎宴会上的演讲中,习近平说:“我青年时代就读过《联邦党人文集》、托马斯·潘恩的《常识》等著作,也喜欢了解华盛顿、林肯、罗斯福等美国政治家的生平和思想,我还读过梭罗、惠特曼、马克·吐温、杰克·伦敦等人的作品。海明威《老人与海》对狂风和暴雨、巨浪和小船、老人和鲨鱼的描写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本文来源:新华网

记者:赵银平

延伸

阅读二

习近平谈读书

本文来源:中国文明网

延伸

阅读三

习近平的“阅读宝典”

        春风十里,书香拂面。23日是世界读书日。书籍是人类知识的载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尽管政务繁忙,身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习近平依旧非常重视读书,把读书当作自己的最大爱好和生活方式。

  无论是在考察出访还是在演讲谈话中,习近平经常引经据典,字字珠玑。在2014年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列举了近百部中外经典文艺作品,提及130多名中外文化大师,展示出深厚的文化底蕴,折射出他对精神世界的不懈追求。

  “现在,我经常能做到的是读书,读书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2014年2月,习近平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在谈到自己的爱好时,习近平把阅读放在了个人爱好的首位。

  “那个时候到处找书,到处看书,‘一物不知深以为耻',当时提出了这样一个自我要求。”在陕北,青年习近平给自己立下了这样的读书座右铭。

  从梁家河村的窑洞到清华大学的课堂,从正定到福建,从浙江到中央,读书不仅是习近平的最大爱好,而且已经成为他的一种生活方式;从“一物不知深以为耻”到“建设学习型政党”,从牧羊锄地、秉烛夜读的下乡知青到日理万机、宵衣旰食的人民领袖,习近平率先垂范,不仅做到了“言传”,更有“身教”。

2015年2月13日,习近平来到陕西考察调研,第一站便是回梁家河村看望父老乡亲。习近平走进这里,指着窗户下面说,那时候这里摆着一张绿色的书桌,那边还有个架子,我们装行李用的皮箱就放在上面。

  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

  提起当年那个“带一箱子书下乡”“点着煤油灯读书”的年轻人,梁家河村村民武晖感触良深:“你问我们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习近平插队期间最爱好什么?大家都异口同声地说习近平最爱看书。”在梁家河的那段时间,每天早上起来,习近平的脸、鼻孔、眼眶都被煤油灯的烟熏黑了。“

  我们读书最多的时候就是在农村,十年寒窗,读书知识的基础是在农村打下了。“ 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接受采访时这样说。

  “我到农村插队后,给自己定了一个座右铭,先从修身开始。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上山放羊,我揣着书,把羊拴到山坡上,就开始看书。锄地到田头,开始休息一会儿时,我就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2013年五四青年节,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回忆自己插队时读书的状况。“现在条件这么好,大家更要把学习、把自身的本领搞好。”习近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勉励青年。

  “那时候,我在陕北农村插队,听说一个知青有《浮士德》这本书,就走了30里路去借这本书……”2014年文艺座谈会上,习近平讲述自己青年时期“求知若渴”的故事。

  “要勤学,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2014年5月4日,习近平在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提出谆谆教导:大学的青春时光,人生只有一次,应该好好珍惜。有老师指点,有同学切磋,有浩瀚的书籍引路,可以心无旁骛求知问学。此时不努力,更待何时?

  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

  “要有本领不够的危机感,以时不我待的精神,一刻不停增强本领。”领导十三亿多人民的社会主义大国,党既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因此,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要求全党要“全面增强执政本领”,并强调“要增强学习本领,在全党营造善于学习、勇于实践的浓厚氛围,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推动建设学习大国”。

  为政之道,务于多闻。领导干部要多读书,修政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直是习近平治国理念的重要来源。2006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浙江日报头版“之江新语”专栏发表文章指出,我们国家历来讲究读书修身、从政以德。古人讲,“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读书即是立德”。

  只有读书才能“使自己任何时候才不枯、智不竭。”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多个重要场合提及领导干部读书的重要性。2014年5月,习近平在上海考察时提出要求:“要力戒浮躁,多用一些时间静心读书、静心思考,主动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一针见血地深刻指出:只有加强学习,才能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才能使领导和决策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避免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的困境,才能克服本领不足、本领恐慌、本领落后的问题。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在参加重庆代表团审议时进一步指出:各级党政干部不管在哪个岗位,都必须具备基本的知识体系,法律就是其中重要的方面。我们的干部是复合型干部,有些知识是基础性的,都得掌握,不可偏废,然后再术业有专攻。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我不到16岁就从北京来到了中国陕北的一个小村子当农民,在那里度过了7年青春时光。那个年代,我想方设法寻找莎士比亚的作品,读了《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等剧本。莎士比亚笔下跌宕起伏的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如泣如诉的情感,都深深吸引着我。”2015年10月21日,习近平在英国伦敦金融城市长晚宴上演讲时,深情回忆青年时代的心路历程。在当年陕北贫瘠的黄土地上,习近平边读书边思考,立下了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坚定信念。

  “我青年时代就读过《联邦党人文集》、托马斯·潘恩的《常识》等著作,也喜欢了解华盛顿、林肯、罗斯福等美国政治家的生平和思想,我还读过梭罗、惠特曼、马克·吐温、杰克·伦敦等人的作品。海明威《老人与海》对狂风和暴雨、巨浪和小船、老人和鲨鱼的描写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2015年9月22日,在美国华盛顿州西雅图市出席华盛顿州当地政府和美国友好团体联合举行的欢迎宴会时,习近平讲述自己的读书故事。

  读书最可贵的是终身坚持,无论处于哪个年龄段都孜孜不倦地读书。正是这股读书的“韧劲”让习近平把读书这个爱好坚持了四十多年。

  作为夙夜在公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阅读涉猎之广令人惊叹。2018年,在习近平发表新年贺词之后,有媒体细心地观察到了他身后的书架,其中的图书包括马列著作及重要文献汇编如《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也包括哲学、政治、法律、军事、历史、文学、文化、艺术、科学、经济类图书等等,当然,还有习近平一直推崇的国学经典。此外,今年的书架还有一个新变化:增加了《十九大文件汇编》等书籍。

  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

  曾担任中央党校校长的习近平对领导干部始终严管厚爱。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每有重大举措,习近平总要先组织“关键少数”专门进行学习、研讨,他屡屡强调,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有加强学习的紧迫感。

  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列出了领导干部应该学习的“书单”:

  首先,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 
  其次,要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
  第三,要学习经济、政治、历史、文化、社会、科技、军事、外交等方面的知识。

  除了鼓励领导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习近平还特别强调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把学习党章作为必修课,要做学习党章、遵守党章的模范。把学习党章当作“基本功”,这是习近平为全党同志指明的应尽义务和庄严责任。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读书,是习近平身体力行倡导的生活态度、工作责任,更是他一以贯之的精神追求、境界要求。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更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支撑我们奋进伟大征程。让我们在人民领袖的带领下,求知善读,好学乐学,把读书当作终身的爱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华文化繁荣兴盛不懈努力,永续奋斗。

本文来源:央视网

辑:刘雅虹

延伸

阅读四

习近平的“书柜”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内外不同场合,不止一次讲述过他的读书故事,也每每在演讲中引经据典、信手拈来,让听者叹服。

习近平总书记还号召大家尤其是领导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因为“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

在这个节日,央视新闻定制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书柜”,来看看总书记的“书单”和读书感悟吧。


习近平的“读书故事” 

    故事一:带一箱子书下乡

1969年,16岁的习近平在延安开始知青生涯。现任梁家河村村支书的石春阳在给知青扛箱子时,拿了习近平一个较小的箱子,以为轻松一些,结果在路上还是落在了后面。等歇息的时候,他随手掂量了一下别人扛的大箱子,才发现远没有自己的沉。他后来才知道,那个箱里面装了一箱子书。

——央视新闻时政微视频《窑洞里的读书人》

在送习近平上大学时,梁家河村民和习近平的合影(前排中为习近平)(资料图)

    故事二:田间地头看字典

“我到农村插队后,给自己定了一个座右铭,先从修身开始。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上山放羊,我揣着书,把羊圈在山坡上,就开始看书。锄地到田头,开始休息一会儿时,我就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

——《中国有梦 青春无悔——习近平五四青年节参加主题团日活动侧记》

    故事三:思考“生存还是毁灭”

“我不到16岁就从北京来到了中国陕北的一个小村子当农民,在那里度过了7年青春时光。那个年代,我想方设法寻找莎士比亚的作品,读了《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等剧本。莎士比亚笔下跌宕起伏的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如泣如诉的情感,都深深吸引着我。年轻的我,在当年陕北贫瘠的黄土地上,不断思考着“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最后我立下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信念。

——《共倡开放包容 共促和平发展——习近平在伦敦金融城市长晚宴上的演讲(2015年10月21日,伦敦)》

    故事四:30里借书30里讨书

“我年轻时读了不少文学作品,涉猎了当时能找到的各种书籍,不仅其中许多精彩章节、隽永文字至今记忆犹新,而且从中悟出了不少生活真谛。文艺也是不同国家和民族相互了解和沟通的最好方式。去年3月,我访问俄罗斯,在同俄罗斯汉学家座谈时就说到,我读过很多俄罗斯作家的作品,如年轻时读了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后,在我心中引起了很大的震动。今年3月访问法国期间,我谈了法国文艺对我的影响,因为我们党老一代领导人中很多到法国求过学,所以我年轻时对法国文艺抱有浓厚兴趣。在德国,我讲了自己读《浮士德》的故事。那时候,我在陕北农村插队,听说一个知青有《浮士德》这本书,就走了30里路去借这本书,后来他又走了30里路来取回这本书。”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年10月15日)》

 


△央视微视频丨窑洞里的读书人

本文来源:央视新闻


延伸

阅读五

习近平劝你多读书(附书单)

读书,是世界上门槛最低的高贵举动。当你的才华还撑不起梦想,就静下心来读书吧!

习近平是一个很爱读书的人,他把读书当作一种生活方式。他留给陕北梁家河村老乡们的印象之一就是“爱读书”。多年以后,已是总书记的习近平依然提倡和鼓励大家读书。

在习近平的大量讲话或文章中,都有关于读书的论述,让我们跟着习近平一起学习读书。

为什么要读书

读书是一种生活方式

  读书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

  ——2014年2月7日,习近平在俄罗斯索契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的讲话

读书可以净化灵魂

  要修炼道德操守,提升从政道德境界,最好的途径就是加强学习,读书修德,并知行合一,付诸实践。广大党员干部要养成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使读书学习成为改造思想、加强修养的重要途径,成为净化灵魂、培养高尚情操的有效手段。

  ——习近平《多读书,修政德》(二〇〇六年二月十七日),载《之江新语》

读书令人成长进步

  读书的好处很多,如可以获取信息、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可以陶冶性情、培养和提升思维能力等等。读书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进步很重要,对于领导干部提高自身素质、做好工作更为重要。

  ——2009年5月13日,习近平在中央党校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暨专题研讨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读书是一种工作责任

  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深刻认识现代领导活动与读书学习的密切关系,深刻认识领导干部的读书学习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工作水平和领导水平,真正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自觉养成读书学习的习惯,真正使读书学习成为工作、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一切有益的知识和文化入脑入心,沉淀在我们的血液里,融汇在我们的从政行为中,做到修身慎行,怀德自重,敦方正直,清廉自守,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2009年5月13日,习近平在中央党校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暨专题研讨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领导干部读书情况不容乐观

  我们今天的领导干部,大都受过高等教育,学习能力比较强,很多同志有自觉读书、勤于读书的习惯。同时必须看到,当前领导干部读书的状况不容乐观,归结起来主要是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追求享乐、玩物丧志,不好读书;二是热衷应酬、忙于事务,不勤读书;三是浅尝辄止、不求甚解,不善读书;四是学而不思、知行不一,学用脱节。

  ——2009年5月13日,习近平在中央党校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暨专题研讨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如何读书

用巧力

  一方面,读书要用“巧力”,读得巧,读得实,读得深,懂得取舍,注重思考,不做书呆子,不让有害信息填充我们的头脑;另一方面,也不能把读书看得太容易,不求甚解,囫囵吞枣,抓不住实质,把握不住精髓。

  ——习近平《求知善读,贵耳重目》(二〇〇六年三月一日),载《之江新语》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读书客观上是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必须联系实际、知行合一,通过理论的指导,利用知识的积累,来洞察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

  ——习近平《求知善读,贵耳重目》(二〇〇六年三月一日),载《之江新语》

把读书作为一种爱好

  领导干部应该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好学乐学。有了学习的浓厚兴趣,就可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学一阵”为“学一生”。

  ——2013年3月1日,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利用好时间,坚持不懈

  读书是一个长期的需要付出辛劳的过程,不能心浮气躁、浅尝辄止,而应当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水滴石穿。正如荀子在《劝学篇》中所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现实中,不少人都有长期坚持、积少成多,最后取得惊人收获的读书经历。有人研究过,一个人每天阅读一小时,三年之后可以变成某一问题的专家。领导干部要善读书,一个重要方面就在于利用好时间,养成坚持不懈的习惯。

  ——2009年5月13日,习近平在中央党校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暨专题研讨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求知若渴

  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上山放羊,我揣着书,把羊拴到山坡上,就开始看书。锄地到田头,开始休息一会儿时,我就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我并不觉得农村7年时光被荒废了,很多知识的基础是那时候打下来的。现在条件这么好,大家更要把学习、把自身的本领搞好。

  ——2013年5月4日,习近平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讲到

提高效率和质量

  读书不仅要有明确的目标、有不移的恒心,还要提高读书效率和质量,讲求读书方法和技巧,在爱读书、勤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中提高思想水平、解决实际问题、实现自我超越。 

  ——2009年5月13日,习近平在中央党校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暨专题研讨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善于思考

  “为学之道,必本于思。”“不深思则不能造于道,不深思而得者,其得易失。”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读什么样的书

读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把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看家本领,老老实实、原原本本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结合工作和兴趣来读

  在大量书籍中,领导干部应当围绕提高思想水平、增强工作能力、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精神境界,选择那些与所从事的工作关系密切、自己爱好和有兴趣的书来读,力争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读书效果。就一般情况而言,领导干部普遍应当读下列三个方面的书。第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第二,做好领导工作必需的各种知识书籍。第三,古今中外优秀传统文化书籍。

  ——2009年5月13日,习近平在中央党校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暨专题研讨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缺什么补什么

  经济、政治、历史、文化、社会、科技、军事、外交等方面的知识,领导干部要结合工作需要来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化、专业化水平。要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有针对性地学习掌握做好领导工作、履行岗位职责所必备的各种知识,努力使自己真正成为行家里手、内行领导。各种文史知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领导干部也要学习,以学益智,以学修身。

  ——2013年3月1日,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读点哲学和历史

  哲学是人类的智慧之学,历史是前人的实践和智慧之书。所以,各级领导干部要注重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和对历史的学习。领导干部不管处在哪个层次和岗位,都应该读点历史,通过学习历史不断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不断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这样才能使自己的眼界和胸襟大为开阔,认识能力和精神境界大为提高,使自己的领导工作水平不断得以提升。

  ——2011年9月1日,习近平在中央党校2011年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习近平提及过的书目,一起读起来!

本文来源:学习语录

延伸

阅读六

习近平谈读书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p06130gu1wi&width=500&height=375&auto=0
视频:窑洞里的读书人,时长约6分43秒

“我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公开场合强调读书修身的重要性。

“我们读书最多的时候就是在农村,十年寒窗,读书知识的基础是在农村打下了。” 2003年,习近平接受央视采访时这样说。

“读书知识的基础是在农村打下了”

1969年1月,不满16岁的习近平赴陕西省延川县梁家河村插队。梁家河村村民王宪平说,“当时我们村里人去把他的行李拉回来,有一个箱子很重,那时候也不知道是习近平的,后来才知道他那个箱子里装的全是书。”

从此,七年的日日夜夜,梁家河村多了一个秉烛夜读的身影。

提起习近平的插队生涯,梁家河村村民武晖颇有感触:“你问我们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习近平插队期间最爱好什么?大家都异口同声地说习近平最爱看书。”

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回到梁家河,他特意在一座山坡上驻足,追忆当年在山峁上读书的场景:“当时就把羊圈在一个山峁儿上,然后我就坐在那儿看书、冥想了。”

“出门的时候怀里揣一本书,我那时候揣字典,《成语词典》、《简明哲学词典》,背一个词的意思就去锄地,再找休息的时候再背一个词。”习近平这样描述自己曾经手不释卷。

曾任延川县通讯组组长的曹谷溪回忆,“近平的房东曾经跟我说,每天早上起来,近平的脸、鼻孔都是黑的,眼眶是黑的,被煤油灯的烟熏黑了。”

“一物不知深以为耻”

“那个时候到处找书,到处看书,‘一物不知深以为耻’,当时提出了这样一个自我要求。”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说出了当年给自己制定的读书座右铭。

一年之前的同一天,2013年5月4日,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习近平总书记也生动地讲述了一个当年自己求书若渴、韦编三绝的故事。“我那儿有一套歌德的《浮士德》,韦编三绝,就是不想还。那个人(书主人)讨书讨了三次,我请他吃了三顿炒鸡蛋,把他打发走了,再继续看。”

因为同去插队的知青也带了一些书,加上当时有些乡村老师也有藏书,大家互相借阅,形成了良好的阅读氛围,习近平收获颇丰。“涉猎各种史书,《二十四史》也都涉猎了,包括军事学的书。跟我一起共事多年的一位知青,他把他们家的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什么都带去,所以读得非常广、非常博、非常杂。到后来读各种政治书,哲学书一直在看,史学我特别喜欢。”

作家路遥,当年曾是习近平的书友

书,还让习近平找到了自己的“文学青年”朋友圈。后来凭借《平凡的世界》获得茅盾文学奖的陕北作家路遥,当年曾是习近平的书友。

见证了习近平与路遥书友情谊的曹谷溪说,“路遥和北京知青的交往很多,他从他们身上看到了一种新的闪光的东西。近平不爱说话,路遥也不爱说话,他俩有话说,都是爱好文学的青年,文学青年准确一点,有文学情结的青年。读书的问题的交流,对一些时政的看法,国家民族前途的事情都谈。他们有共同的语言,所以彻夜长谈。”

梁家河村村民王宪平至今还保存着当年习近平送给他的笔记本和书。

王宪平说,“习近平对学习抓得很紧,他对我的感染很厉害。我有时候把一些书拿上,我说这个东西我不理解,数学题或者语文啊,他能给我讲,就跟现在好像辅导老师一样的。他三番五次地给你讲这个东西。他说,黑子(王宪平小名),你听明白了没有?你懂不懂?我说大概差不多。他说,不能大概啊,你一定要把这个记下来。”

1971年3月,作为村里爱读书的“文化人”,王宪平被招工到延川县工作,从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2013年3月19日,在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时,习近平总书记这样感慨道:“我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读书已经成为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读各类书,我想,这是一个终身的爱好。”

本文来源:央视新闻、腾讯新闻

延伸

阅读六

缅怀!爱读书的毛泽东,一生读过多少书?

(一) 读书要为天下奇



(1919年,毛泽东在长沙)

  毛泽东早年常说:读书要为天下奇,即读奇书、创奇事。作为伟大的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毛泽东风云一生,书剑双修。所谓“剑”者,不单指军事,还包括对书本的运用之妙,以及思想和实践的力量。这样一来,何为奇书,怎样择书之事,便冒了出来。

  毛泽东是22岁那年遭遇这个问题的。作为师范生,他当时潜心古籍,但汗牛充栋的古籍押上一生也读不完。于是,他在给好友萧子升的一封信中开列了77种经、史、子、集书目,直言:“中国应读之书止乎此。”这是目前知道的毛泽东第一个择书而读的举动。可惜的是,毛泽东早年择读的书目大多都没有保存下来,这是毛泽东研究的一件憾事。

  毛泽东在投身革命去奋力“创奇事”后,便把读书、择书、荐书当作必不可少的工作。根据他留下的文字或当事人的一些记载,可归纳出他阅读、推荐和编拟的27个书目(名单附后)。这27个书目,少则3种,多则100种以上,涉及上千种书。这当然远非毛泽东一生阅读的全部。他逝世后,在中南海住地的藏书达9万多册,都是新中国成立后根据他的需要陆续配置的。当然,列入这27个书目的,也不能说他都详细读过或读完了,但大部分毕竟是他选择出来的,对于有“奇书”之效的经典,还详加批注。专做学问的人,一生读千种书,也属不易,何况毛泽东的主要精力还在革命和建设实践呢?

  

  最可“奇”者,不在择读之量,而在择读的内容和效果。毛泽东的择读,排在前三位的是哲学、马列和文史。但那些与他的实践活动关系不大的书籍,他同样也多有阅读。他同来访的法国政治家讨论拉普拉斯《宇宙体系论》同康德星云学说的关系,连对方也感到陌生。所谓用书之“奇”,由此可窥一斑。

(二) 实践为读书之旨归



(1925年,毛泽东在广州)

  择书而读的动力,不外两端:实践倒逼和兴趣所致。一个是由行而思的激发,一个是由内而外的延伸。与毛泽东有关的27个书目,比较具体地反映了他在不同时期自己阅读和希望人们阅读的重点,每个重点都折射出他当时集中处理的现实要务或特别感兴趣的问题。

  1920年,毛泽东在上海同准备建党的陈独秀建立联系后,回长沙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创办股份制书店。卖书他也是有选择的,从1920年10月到1921年4月,他先后撰写了三个售书目录,申明所列均是“书之重要者”或“比较重要的”,择书而卖之意尽在其中。


  列入这三个书目的,多属译介的“西学”。大致分两类:一是西方哲学、政治、科技等;二是马列主义和介绍苏俄情况的。这些书在三个书目中都赫然列出,可见毛泽东择书是有思想倾向的,这个倾向,折射出当时先进分子的思想风景。

  毛泽东由开列阅读书目切入的政治实践,在国共合作的大革命时期,有了新的景象。他先后担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和广东农民运动讲习所所长,推动工作的重要方式是编书。他亲拟编纂计划和具体书目,编了《国民运动丛书》和《农民问题丛刊》两个系列。前者涉及国际政治经济、世界革命运动、国民党思想及其策略、苏俄研究、国内政治经济5个方面的内容。后者计划出版52种,实际出了26种,有《列宁与农民》《中国农民问题研究》《土地与农民》等。

  从卖书到编书,共同之处是都要先读书、择书,不同之处是从被动的择书到主动的择书,从泛泛的思想传播到有针对性的政治宣传,从推动思想变化到推动实践变革。毛泽东主持编辑这两套书,不是为了给书斋里的人群看,而是为动员和教育革命前线的人们,因此不能搞长篇大论。他很了解读者习惯和宣传规律,提出每本书不能超过1.2万字。对一些书应该怎么编纂,要求也很具体。比如,他列了一本《将来之国际大战》,特别注明:“此为各帝国主义国家武力与苏俄武力之比较及新式战备之研究,取材于俄国军事委员长福龙斯(伏龙芝)之论文。”


  如果说毛泽东的阅读生涯有过苦恼的话,那就是上井冈山后的一段时间里无“奇”书可读。这种局面,一直到1932年4月红军打下福建漳州,才得以改善。毛泽东在漳州一所中学图书馆里挑选出几担书运回苏区,其中有列宁的《两种策略》和《“左派”幼稚病》,以及恩格斯的《反杜林论》。1933年,他将《两种策略》送给彭德怀,附信说:“此书要在大革命时读,就不会犯错误。”不久又向彭推荐《“左派”幼稚病》:“你看了以前送的那一本书,叫做知其一而不知其二;你看了《“左派”幼稚病》才会知道,‘左’与右同样有危害性。”

  毛泽东说这些话,正是他遭受打击,靠边赋闲,心里苦楚无人领会的时候。他的实践创新不被看重,还被戴上了“狭隘经验论”的帽子,被说成“山沟沟里出不了马列主义”。与苏联留学回来的一些年轻革命家相比,毛泽东当时的马列理论水平确实有待提高,对苏联党内的理论纷争也缺少了解。心里憋了一口气的毛泽东,是带着《国家与革命》和《反杜林论》上路长征的,不少同行者后来都谈到他在担架上读这两本书的事情。

(三) 读书推动身份跨越



(1938年春,毛泽东在延安窑洞

  到了陕北,毛泽东迎来了阅读黄金期。他不断写信给国统区的同志,要他们购书带回陕北。大概在1936年秋,毛泽东同时收到两批书,一批来自上海,是鲁迅病中托冯雪峰转送的;一批来自北平,是一个叫王林的人托人购买带到陕北的。

  当时毛泽东择读的重点是军事与哲学。他后来回忆,“到陕北,我看了八本军事书”“还看了苏联人写的论战略、几种兵种配合作战的书等等”“看了克劳塞维茨的,还看了日本的《战斗纲要》,看了刘伯承同志译的《联合兵种》”。1937年10月22日给刘鼎的信中,毛泽东提出:“买来的军事书多不合用,多是战术技术的,我们要的是战役指挥与战略的,请按此标准选买若干。”初到陕北,集中阅读军事书籍,不仅因为制定军事战略是全面抗战爆发前后的第一要务,更在于他下决心总结中国革命战争的经验教训。

  毛泽东当时择读并写有大量批语的哲学书籍,保存下来的有苏联西洛可夫、爱森堡等人的《辩证法唯物论教程》,米丁等人《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艾思奇的《哲学与生活》等7种。写在《辩证法唯物论教程》上的批语就有1.2万字左右,最长的一条有1200字。《哲学选辑》他连读3遍,分别用黑铅笔、毛笔和红蓝铅笔作了批画。批语主要有三类:原著内容提要,对原著观点的评论发挥,结合中国实际发的议论。


  事实上,毛泽东当时批注的哲学书,远不止7种。为什么如此集中读哲学?他1937年8月同郭沫若谈话时径直道出原因:“抗日战争有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要研究,没有理论武器不行。”毛泽东发愤研究哲学,根本上还想为总结土地革命时期的经验教训。因为只有掌握理论工具,占领思想制高点,才能揭示饱读马列的教条主义者为何屡犯“左”倾错误。他读《哲学选辑》写的批语中,道出一个刻骨铭心的结论:“一切大的政治错误没有不是离开辩证唯物论的。”那么,什么样的思想方法才对头呢?大道至简,毛泽东把他读哲学所得,概括为八个字:实事求是,对立统一。

  中国共产党对领袖的选择,比较注重理论。随着一套新的理论话语逐渐为全党接受,毛泽东也完成了身份跨越:从1935年10月长征到达陕北时的军事领袖,到1938年10月六届六中全会成为政治领袖,再到1941年开始成为思想领袖。对此,教育家、革命家吴玉章在回忆录里说:“《论持久战》的发表,使毛泽东赢得了全党同志发自内心的、五体投地的赞许、佩服甚至崇拜,从而最终确立了在党内无可替代的领袖地位和崇高威望。”这种认同与拥戴,“与一般的组织安排不可同日而语。”这种感受,在当时的党内高层也比较普遍。陈云1941年10月8日在中央书记处会议上说:“过去我认为毛泽东在军事上很行”“毛泽东写出《论持久战》后,我了解到毛泽东在政治上也是很行的。”可见,结合实际的择读和理论创新,在确立毛泽东领袖地位的最后一段路程上,起到了多么重要的作用。

(四) 荐书是种领导方式



(1961年,毛泽东在看《人民日报》)

  毛泽东1939年说过一段话:“我们队伍里边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领恐慌。过去学的本领只有一点点,今天用一些,明天用一些,渐渐告罄了。好像一个铺子,本来东西不多,一卖就完,空空如也,再开下去就不成了,再开就一定要进货。”所谓“进货”,就是读书。从延安整风开始,向党内领导干部荐书,是毛泽东习惯的领导方法。

  延安时期,毛泽东推荐了4批书目。主要有《“左派”幼稚病》《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以及党的一些现实文件。他还从《鲁迅全集》中找出《答北斗杂志社问》,列入整风学习的文件中,以期改变党内文风。为澄清党史的一些是非,又阅读大量文献,主持编辑了《六大以来》《六大以前》和《两条路线》,称之为“党书”,要求参加整风的高级干部认真阅读。


  从1945年党的七大开始,毛泽东先后四次向党内干部推荐马列著作,每次都有特定的背景。在七大上推荐《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等5本,是为迎接抗战胜利后的新局面,打牢马列主义的基础。在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上推荐12本,特意增加《列宁斯大林论社会主义建设》和苏联列昂节夫的《政治经济学》等,用意很明显:共产党人不应该只是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还应该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为此要学习新的本领。1963年,毛泽东又推荐30本,大概与他当时想让全党深入总结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有关。


  除了宏大的政治背景,毛泽东荐书有时也是为推动某个领域的具体工作。1954年1月,他主持起草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时,为初稿出来后便于中央领导层讨论,开列了一个中外宪法书目,要求阅读。这是中央领导层第一次大规模研读各国宪法,同时也说明,“五四宪法”并非凭空产生。当然,毛泽东荐书未必总与实际工作直接相关。1958年3月,他在成都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期间,从古代诗词中挑出65首作品,编成两个小册子发给与会者。有人不解,毛泽东解释:“我们中央工作会议,不要一开会就说汇报,就说粮食产量怎么样,要务点虚,要务虚和务实结合”“要拿一点时间来谈谈哲学,谈谈文学,为什么不行呢?”

(五) 落花时节读华章



(1961年,毛泽东在庐山查阅图书)

  1959年10月23日外出前开列的要带走的书目,反映了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后的自读风景。这个书目中,直接写出书名的有19种马列书,17种中国古代文史书,20多种古今中外哲学和政治经济学书。只列作者的有王夫之、黑格尔、费尔巴哈、欧文、傅立叶、圣西门、杨献珍,以及“从古典经济学家到庸俗经济学家的一些主要著作”。这份书单还列有“《逻辑学论文选集》(科学院编辑),耶方斯和穆勒的名学(严译丛书本)”。爱哲学的人涉猎逻辑学是很自然的事,但毛泽东却是近乎痴迷地阅读逻辑学书。他晚年阅读和收藏的逻辑学书,达86种之多。


  毛泽东晚年的择读,还表现在对中国文史的偏好上。仅《红楼梦》便阅读和收藏了20种不同版本的线装书。阅读经典在于反复揣摩,毛泽东反复阅读《红楼梦》,读《资治通鉴》达17遍。他还讲,自己读《共产党宣言》至少100遍。

  晚年随着视力减退,毛泽东用自己的稿费印了不少大字线装书。据不完全统计,从1972年读《鲁迅全集》起,到1976年8月读《容斋随笔》止,他阅读过、有的还作过圈画和批注的新印大字线装中外书籍达128种。这还不包括他专门让人校点注释并按他的提示写出内容提要的86篇古代文史作品。


  毛泽东年轻时写诗明志:“管却自家身与心,胸中日月常新美。”阅读使他做到了这一点。阅读的佳境是由内向外的延伸:通过阅读,积累和营造“胸中日月”,延伸为通过实践,积累和创造“人间天地”。这是一个读有所得、得而能用、用而生巧的过程。27个书目,虽只是毛泽东一生攀援书山在一些景点的驻足痕迹,却可以从中看出他的“胸中日月”和“人间天地”相互影响的精神伏线。他的阅读,同他的轰轰烈烈的革命和建设实践,就这样相融在了一起。

附:27个书目名单

  1920年10月写的文化书社销售的重要书目(19种);

  1920年11月写的文化书社重要书目广告(62种);

  1921年4月写的文化书社销售的重要书目(47种);

  1926年主持编写的《国民运动丛书》书目(60种);

  1926年主持编写的《农民问题丛刊》书目(26种);

  1936年至1938年阅读的军事书籍(8种);

  1936年至1941年批注的哲学书籍(7种);

  1941年1月寄送毛岸英、毛岸青的书目(21种);

  1941年9月为中央和高级干部研究组开列的书目(4种);

  1941年11月为各地高级学习组开列的书目(10种);

  1942年4月提议和审定的整风学习文件(22个);

  1941至1943年主持编辑的中共党史文献书籍(3种);

  1945年4月在七大上提议干部阅读的马列书目(5种);

  1949年3月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提议和审定的干部阅读书目(12种);

  1954年1月提请中央政治局委员和在京中央委员阅读的中外宪法文献(10种);

  1958年3月为在成都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编选的《诗词若干首(唐宋人写的有关四川的一些诗和词)》(47首)、《诗若干首(明朝人写的有关四川的一些诗)》(18首);

  1959年提议编选的《逻辑丛刊》(11种);

  1959年10月南下视察前开列带走的书籍(100种以上);

  1963年提议和审定的中高级干部阅读的马列著作(30种);

  1970年提议和审定的中央委员和中央候补委员阅读的马列著作(9种);

  1972年至1975年嘱印阅读的大字本线装古代文献(86篇);

  新中国成立后阅读和收藏的不同版本的《红楼梦》线装书(20种);

  《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所收新中国成立后阅读的文史古籍(40种);

  晚年阅读和收藏的逻辑学书籍(86种);

  晚年嘱印大字线装本中外书籍(128种);

  晚年爱看的字帖、墨迹(123种);

  手书的历代诗词曲赋(句)(45篇)。


本文来源:人民日报,配图均来自人民网党史人物纪念馆

编辑:齐思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