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路宽不如心宽,命好不如心好!(经典)

2018-04-26 中国金融信息中心

 

CFIC导读:

生活在天堂还是地狱,取决于你的态度,无法改变过去,但可改变现在。

心无物,天地宽。

人生在世,既短暂又坎坷、既荣幸又无奈、既辉煌又落魄、既坚强又脆弱、既开心又难过,它们总是相辅相成的纠缠着我们。

若把心中的种种凡尘杂念抛开,就会感觉到天地无比的辽阔,从而心气畅通,所谓“眼内有尘三界窄,心头无事一床宽”。

心宽一寸,路宽一丈。

西晋名士王戎家有几棵李子树,品种优良,结出的李子个儿大味道甜,卖得十分好。

很多人也都想有棵王戎家一样的李子树,于是买来李子后,会将吃剩的李子核种进地里,但令人不解的是,种下去的核从来没有发芽的。

久而久之,细心的人发现,买来的李子核上有一个小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小洞。观察其他的,居然也都类似的小洞,贯穿了整个核。

原来,王戎怕自家的李子被人买去后,得到核种,失了自己的专卖优势,于是用细钉在果实上打孔,贯通核,破坏核的生长活力。

后来朝廷下诏广纳贤士,有人举荐了王戎,但就在王戎一只脚即将迈进朝堂时。

有人却将他钻孔的事儿透露了出去,最后竟上达天听,被皇帝知道了,皇帝想:“一个如此狭隘的人,如果让他当官,简直是国家的悲哀,民众的不幸!”于是,王戎平步青云的道路就断绝了。

心宽路就宽,心窄路就窄。

一个心胸狭窄的人,考虑自己的太多,计较太多,谋划太多,慢慢地,圈子小了,朋友少了,名声坏了,形象倒塌了,无形中,把人生越走越窄。

而相反,一个心胸开阔的人,替别人想的多,还不计较算计,不蝇营狗苟,不争先恐后,慢慢地,圈子大了,朋友多了,名声响了,形象光辉了,自然地,人生的场景也就开阔了。

心小,所有的小事就大;心大,所有的大事都小。

清朝时期,宰相张廷玉与一位姓叶的侍郎都是安徽桐城人。两家毗临而居,都要起房造屋,为争地皮,发生了争执。张老夫人便修书北京,要张宰相出面干预。

这位宰相到底见识不凡,看罢来信,立即做诗劝导老夫人:

千里家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张母见书明理,立即把墙主动退后三尺;叶家见此情景,深感惭愧,也马上把墙让后三尺。

这样,张叶两家的院墙之间,就形成了六尺宽的巷道,成了有名的"六尺巷"。张廷玉失去的是祖传的几分宅基地,换来的确是邻里的和睦及流芳百世的美名。

心若计较,处处都有怨言;心若放宽,时时都是春天。

内心充满了温暖,爱自然溢出。

有些事不管我们愿意不愿意,都要发生,人生中遇到的所有的事,所有的人,都不是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

愿意也好,不喜欢也罢,该来的会来,没有选择,无法逃避,不如坦诚的接受和容纳。

调整好自己内心,用善良、爱心感染生活,感染人生。内心的爱充满了,自然就溢出了……

心宽路自宽,命好不如心态好。

一位老妈妈在她50周年金婚纪念日那天,向来宾道出了她保持婚姻幸福的秘诀。

她说:"从我结婚那天起,我就准备列出丈夫的10条缺点,为了我们婚姻的幸福,我向自己承诺,每当他犯了这10条错误中的任何一项的时候,我都愿意原谅他。"

有人问,那10条缺点到底是什么呢?她回答说:“老实告诉你们吧,50年来,我始终没有把这10条缺点具体地列出来。”

每当我丈夫做错了事,让我气得直跳脚的时候,我马上提醒自己:算他运气好吧,他犯得是我可以原谅的那10条错误当中的一个。"

要改变你的世界,先改变你的心态。

调整心态,把痛苦转化为能量,懂得平衡心态,烦恼就比别人少。选择人生最积极的一面,就有怎样的未来,控制心态,别让心态控制了自己。

一个人整天愁眉不展、闷闷不乐,就会感觉与世界矛盾不断,觉得生活不顺心。

生活在天堂还是地狱,取决于你的态度,无法改变过去,但可改变现在。

本文来源:经济商业圈

延伸

阅读一

曾国藩:任何时代,修身立志都是一个人成就事业的根本!(深度)


中国自古就有“立功”、“立德”、“立言” “三不朽”之说,但真正能够做到的人寥寥无几,曾国藩是其中之一。

曾国藩一生堪称中国士大夫的完美模版,三十多岁便官拜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升至二品,四十岁后独力支撑大清危局,力挽狂澜,平定太平天国,堪称晚清第一功臣。他是毛泽东、蒋介石、梁启超仿效的偶像,有人用这样的一副对联总结他的一生:“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

然而,这样一个被誉为“千古第一完人”的曾国藩,却也是出了名的“笨人”。他不够聪明,传说小时候背书甚至背不过梁上小偷。三十岁之前的曾国藩其实也有着一身毛病,他好色、好烟、懒惰不进取。这样一个原来智商不高,心胸不够开阔、又有很多生活恶习的庸人曾国藩怎会成为无数仁人志士、英雄豪杰之精神导师的曾国藩的呢?

有人说,三十岁是人生的一道重要的分水岭,那么三十岁时突然开始脱胎换骨的曾国藩,他成功的诀窍是什么?

30岁时的曾国藩,摆在面前有两条路,一是随波逐流,一是自脱流俗。是随大流,还是要另起炉灶,重开世界?曾国藩果断地选择了后者。他要自脱流俗。

这是一道选择题,至今仍然摆在我们每一个人面前。你今天的选择就是你将来的样子。

人是自己观念的产物,孔子说过:我欲仁,斯仁至矣。你想都想不到,怎么可能做得到?著名作家契诃夫也说,你认为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就将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志,是使人紧张、站立起来的东西,人生的意义、价值、境界全是被志趣所照亮的。我们讲做人,就应当从立志开始。有志的人断不会沦为下流。人生最大的悲剧,不是没有取得成功,而是根本不知道这一辈子要干什么?没有志趣,就没有目标,什么能力、方法、技巧都没有用武之力。

曾国藩受益于祖父良好的家教,以懦弱无刚为耻。什么是懦弱无刚,本质上就是没有远大的志向与抱负。进京后,科场上的顺利,加上受官场风气的影响和师友这面镜子的对照,使本来目无余子的曾国藩不甘下流,想做一个对得起家庭,并能一展抱负的臣子。

刚开始他的目标只是做一个好词臣。随着仕途的进步,特别是身边一群理学修养深厚的师友的影响,“所言皆身心国家大道理”,受共鼓舞,“师友挟持,虽懦夫亦有立志”。这志趣慢慢地发生了根本变化。“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沗于父母之所生,不愧于天地之完人。”

做天地之完人,这成了曾国藩矢志不渝的目标,开启了曾国藩咬牙励志的新的人生。有人讲,曾国藩之志何其虚妄?做完人,有那么容易吗?

不少人都知道静坐是曾国藩修身的一大智慧,然而,他很长时间都未能真正领悟到静坐的奥秘。道光二十三年正月,曾国藩终于觉悟道静坐的诀窍。他说:

自去年十二月二十日后,心常忡忡不自持,若有所失的样子,至今如故。原来是因为志不能立时易放倒,因而心无定向。心无定向,则不能静,不静则不能安,其根只是在志之不耳。加上一点鄙陋之见,检点细事,不忍不忿,故一毫之细,竟夕踌躇,一端之忤,终日沾恋。志不立,识又鄙,欲求心之安定,不可得矣。

这段话,道出了曾国藩修身而脱胎换骨的诀窍。归诸二个字,就是立志

立志是曾国藩悔过自新的第一步,然而,虽然有了志,但总归立志不坚,不能斩断葛根,截然由义,一引便放逸了。

为什么会立志不坚?曾国藩后来醒悟道,这是立志不真的缘故。今天立一个志,明天立一个志,这不是真立志。立志之真在于将立志本身看作是一种能力,一旦立下志来,就要能百折不回。不是遇到一个小挫折就放弃了。他告诉四位弟弟,说,“人苟能自立志,则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何必借助于人!若自己不立志,则虽日与尧舜禹汤同住,亦彼是彼,我自我矣。”时间过得很快,不能不在三十岁以前立志猛进。

我们从曾国藩励志改过长达六七年时间来看,就知道他的志是真的,其立志的能力也是不可小视的。立志这种能力很大程度体现在自我反省能力上。道光二十一年开始,曾国藩在长达六七年时间中,无一天不是自我反省,自我剖析,自我批评,自我责罚。

正是因为立志之真,立志能力之强,曾国藩才能坚持下来,才造就了脱胎换骨的曾国藩。因此,在后来带兵用人时,他首选人才的标准就是看志趣,“凡人才之高下,以其志趣所决定”。也以此来教子,“少年不可怕丑,少年当有狂者进取之趣”。一个人年青时候不要怕丑,不要怕别人说你志大才疏,相反要志不求易,事不避难。

古语有云: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

很明显,修身是一个人,

一个读书人想要成为君子的第一道门槛。

本文来源:经济商业圈

延伸

阅读二

别做一个散发负能量的人

生活是遵循能量守恒定律的。

朋友小丽是一个喜欢向身边朋友散发负能量的人,只要她有一点点不快乐,我们都能轻易从朋友圈了解到她的最新情况,她的动态大多都是一些心情不好、烦恼多的负能量内容,简直拥有一颗玻璃心。

最近整个朋友圈都知道她失恋了,谈了两年的男朋友因为事业选择放弃了她,她心有不甘,但却又无能为力挽回,于是整天在朋友圈上倾诉她的痛苦,以及对现实、爱情、男人的质疑和批判。

她不仅仅在朋友圈宣泄自己的负能量,甚至开始私聊列表中的好友,她天天因为这件事跟我们抱怨,刚开始大家都会安慰、开导她,久而久之,她再说些什么,大家都不太爱搭理她了。

生活中总有那么一两个爱传播负能量的人,一次两次还好,但次数太多,我们也无力承受。

毕竟,我们每天遇到的那些糟心事也够多了,何必再花精力去徒增自己的烦恼。


表姐是做生意的人,在一所小学旁开了一家加盟的糕点店,她最害怕那些身上带有负能量的朋友去她店里找她诉苦。

有一次,她的一位朋友——林林,前一天和婆婆闹了矛盾,第二天就跑到她的店里给她诉苦,把对她婆婆的种种不满一一道出,还说自己的老公也不帮她,越说越伤心,最后竟在店里开始哭哭啼啼起来。

表姐一边听她讲,一边开始安慰她、开导她,让她平时多多包容一下,毕竟她婆婆是上了年纪的人,要需要多理解和包容。可林林丝毫没有听进去,反倒一个劲指责她婆婆的不对,甚至把结婚时的陈年往事都翻出来又讲一遍,以表自己的委屈。

转眼就到了中午,表姐委婉地暗示林林该去吃午饭了,林林烦恼倾诉完了后心情大好,拉着表姐的手表示感谢,还说有她这样一个能够倾诉烦恼的朋友真好,客套几句后,起身跨起包,踩着一双高跟鞋就离开了店。

林林的心情倒是晴朗了,可表姐的心情甚是郁闷。

林林这样找她倾诉不是一次两次,刚开始表姐还觉得两人是朋友,该帮助的时候就帮助一把,可每次并不是什么大问题,就是一些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的小事,除了安慰两句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帮。

如今林林三番五次来,听的差不多都是同样的话,表姐实在不想再听了。

更重要的是,只要朋友一来店里找她倾诉烦恼,这一天乃至后面几天生意肯定不好,导致后来表姐开始刻意躲着朋友,生怕再来店里找她。

虽然朋友可以帮你承担快乐和痛苦,但不要过度以痛苦去消耗对方的人情。她可以接受你的负能量,但也请你要控制自己,在一定的负能量面前,对方可以当你的垃圾桶或者开导你,可是当负能量过度,连她都被压倒时,那么她就只能远离你。

不要做一个散发负能量的倾诉者,自己的烦恼,要自己试着去承担和解决。

那些情商越高的人,越懂得学会放下,越懂得如何调节自己的烦恼和情绪。时常抱怨自己人生不如意、不幸的人,假若没有学会承担和解决自己的烦恼,那么你就会经常陷入烦恼的循环中。

生活是遵循能量守恒定律的,你的正能量多,负能量和烦恼就会减少,如果负能量多,正能量和烦恼也就会减少。

同样如此,与负能量的人交往久了,导致自己身上的正能量也会减少,与正能量的人相处,易被照亮,防锈增光。


记得我大三的时候,看过一部电影《穿普拉达的女王》,相信很多人都记得其中的情节,女主人公安迪刚从学校毕业,原本想当一名记者,却误打误撞进了一所顶级服装杂志社给总编当助理。

服装杂志社的员工们个个画着精致的妆容,穿着时尚的服装,而安迪素面朝天,服装穿得再平凡不过,身边的同事把她当成一个异类来看,总编也对她异常苛刻,总的来说,她在杂志社一点也不受待见。

但是安迪始终未向自己的男友和身边的朋友抱怨半句工作的辛苦、总编的苛刻、同事的冷漠,而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把任务完成,用最真诚的行动去感动大家,和大家做朋友。

后来,她的工作能力获得了总编的认可和重视,也受到身边同事的友好对待,还经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时尚女神,虽然她最后辞职转行做其它工作,但在这其中的过程是无比可贵的。

我经常听到身边有人在抱怨老板很苛刻,抱怨房东太坑,感叹生活异常艰难,难道向朋友倾诉就有好转了吗?肯定没有,还得自己去想办法解决。

其实每一个人一生都会遇到数不清的烦恼,越长大,你就会发现,不得已的烦恼越多,有学业、爱情、工作、家庭、未来等等等等方面的烦心事。

而我们要做的就是,用乐观的态度承担和解决烦恼,而不是去做一个散发负能量的人,更不要做一个自己心情不好,却把脾气发在别人身上的人。

不抱怨、不谴责、积极乐观、奋力前行,做一个正能量的传播者,我想这大概就是我们一直在追求的为人处事的方式和态度。

所以,你可以给我谈工作、谈理想、谈人生,但尽量别给我三番五次散发你的负能量。

其实,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想做到不被烦心事困扰,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对着熟悉的好友亲人,倒苦水的愿望就更加强烈,脾气往往都发给了最亲近的人。

倾诉不是不可以,但一定要以积极的态度去解决,倾诉过后要尝试倾听,倾听对方的建议,获得解决问题的方式,这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希望我们都能够慢慢的化解内心的负能量。

本文来源:新华社

本文作者:怡安

延伸

阅读三

你若厚道,天必帮之

一个人如果始终认为别人都欠他的,那就大错特错了。人生里,不要想当然的以为别人都应该帮你,你若心存厚道,必然会有生命中的贵人来帮助你, 任何人,是相互的,所谓厚德载物,雅量容人,才能得到别人的服从,才能多福也。

人的厚道不是懦弱,不是笨,“重剑无锋,大巧不工”,事实上,所有看似老实善良的人一路艰辛,但最后得道多助,都走向了成功,因为厚道的人容易接触,合群,不会工于心计,以诚待人,所以没有人会提防厚道的人,反而大家都以为这种人是弱者,实则这是成功的必然要素。

你若厚道,你结交的人必然厚道,志趣相投者才能共处谋事,一个人活的就是内涵,做一个有内涵的人就是厚道,无私的人,厚道,即得道,得道必被人敬畏,厚道之人看似糊里糊涂,但这才是难得糊涂的睿智,看似沉默寡言,其实这才是韬光养晦的境界,“大象无形,大音希声”,这种人生来高贵,有福,气场和谐,有时候虽然坎坷艰辛也会春风化雨,因为他遇到的都是诚心要帮助他的人。

你若厚道,必遇贵人,什么是贵人,其实贵人无关贵贱,而是在我们生命中的每个节坎上,能让你逢凶化吉的人,这种人一生中不会有多少,但却帮助我们走出每一次困境,这种人只有厚道之人才会遇到,如若阴险奸诈之徒,只会遇到落井下石,棒打落水狗的结果。 人若厚道,人助,天也会助,冥冥之中,看不见的东西,实则是你平时作为的结果,出来混,迟早看是要还给你,还是还给别人的。

本文来源:倾听美文

延伸

阅读四

李嘉诚: 人生重要的不是所站的位置,而是所朝的方向

生命抛来一颗柠檬,你是可以把它转榨为柠檬汁的人。要描绘自己独特的心灵地图,你才可发现热爱生命的你,有思维、有能力、有承担、建立自我的你,有原则、有理想、追求无我的你。逆境和挑战只要能激发起生命的力度,我们的成就可以超乎自己的想象。——李嘉诚

他是华人首富、商业巨子、慈善家,他被人称为“超人”。他就是李嘉诚。李嘉诚做塑胶花起家,赚到第一桶金,然后进军香港房地产并发展壮大,后来凭着胆量、智慧和勤奋成为华人首富。

他的苦难和他的财富一样,让人难以想象

1943年冬天的一天,天气特别寒冷,这样的天气在香港是少有的。北国的风,翻越南岭,掠过珠江平原,直扑香港。香港沦陷时期,人人都过着担惊受怕、饥饿难耐的日子。再加上寒冷的天气,街上死一般的寂静。没有人会注意到这样一对母子。为了能有口饭吃,他们挨家挨户地找工作。整整走了一天,但是从他们沮丧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并没有如愿以偿。

因为燃料短缺,日军对灯火进行管制。天早已黑透,路边才开始有依稀的灯光。除了早晨喝了一碗菜叶煮的稀粥,少年一整天没有进食了。闻到路边饭店飘来的阵阵饭香,少年的胃里一阵痉挛。

“孩子,饿了吧?阿妈给你买糯米鸡。”母亲心疼地问道。

她身上还有几个零钱。少年已经饿得没有力气,但他深知现实的冷酷,如果找不到工作,别说吃饱饭了,一家人连一日两顿的稀粥都喝不上。他咬咬嘴唇,用坚定的语气答道:“我不饿。”看着如此懂事的儿子,母亲一阵心酸,微微侧过脸去,这时她已经泪如雨下。

母子俩步履蹒跚地回到家中,脚上磨出了好几个血泡。

第二天,少年不忍心看着母亲承受这样的疼痛和劳累,决定一个人出门。临走之前,母亲让他去找潮州的同乡和亲戚,并给了他几个地址。这些人都曾和少年的父亲有过交往。

按照母亲给的地址,少年最先来到上环的黄记杂货店。这是原来住在潮州北门的黄叔开的店铺,与他家曾经租住的房子仅隔两条巷子。少年的伯父还曾经是黄叔的老师。此时,少年愣在那里,一时不知所措,店铺已经关门,“黄记”布幌早已不知去了哪里。

从门缝往里看,里面空无一物,只有满屋子的垃圾。少年猜想着黄叔会出什么事:破产?外迁?还是被日本人抓去了呢?

走投无路的少年突然冒出个很天真的想法:银行是整天和钱打交道的,肯定不会倒闭,也不会没有钱。于是他想去银行找个打扫卫生的工作,或者打杂、跑腿都行。可想而知,等待他的是被冷漠地拒之门外。

又一个夜幕来临,少年再一次拖着疲惫的双腿回到家。这两天,他饱受了白眼冷语,这深深挫伤了他的自尊心。虽然他的双脚跑得又肿又疼,内心的委屈和疼痛只有自己承受,但是他什么时候能找到工作仍然是个未知数。

你的能量,超乎你的想象

之后,母亲告诉他:“你可以去舅舅的公司工作。”少年愣住了,一股热泪在眼眶里打转。

母亲一直瞒着少年,其实舅舅不忍心让年幼的外甥小小年纪就独自闯荡谋生,一开始就有意让少年进自己的公司,但为了让少年能够自立自强,明白在外找工作的艰辛,所以决定先让少年吃点儿苦,这样少年才会好好珍惜来之不易的工作。

“我不进舅舅的公司,我要自己找工作。”少年想起父亲的遗言及生前的行为,不假思索地做出这样的决定。他从小就受到父亲的鼓舞:凡事一定要靠自己的努力去实现。他不想受他人的恩惠,哪怕是亲戚。母亲还以为是自己听错了,愣愣地望着他。直到少年再次果断地重复了一遍自己的答案,母亲才确信这是事实。母亲没有言语,她发现在这一点上,儿子太像他的父亲,和父亲相比较,他的倔强有过之而无不及。

两天来遭受的种种挫折,激发了少年内心的倔强。困难非但没有使他屈服,反而让他更加坚定了一个信念:我一定要找到工作!

第二天,他一如既往地早早出门。功夫不负有心人,中午时他在西营盘的一个茶楼找到一份工作。这家茶楼名叫“春茗茶楼”。他的职位是煲茶的堂仔。终于,他靠自己的不懈努力,用勤劳的双手撑起了这个家。

这个少年就是李嘉诚。

打不垮你的,终究会成就你

李嘉诚在创办了长江塑胶厂之后,又一次陷入了人生的大磨难中。仓库堆满了因质量欠佳和延误交货而被退回的玩具成品。客户纷纷上门索赔。还有一些新客户上门考察生产规模和产品质量,见这种情形扭头就走。客户是企业的“衣食父母”。没有了这些“衣食父母”,李嘉诚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

库存积压太多,又没有进账,原料商仍按合同上门索要原料欠款,李嘉诚一时上哪去弄这笔钱呢?原料商扬言要停止供应原料,并要在业内传扬他赖货款的“丑闻”。墙倒众人推。得知长江塑胶厂陷入危机,银行也不断派职员来催还贷款。银行掌握企业的生杀大权,长江塑胶厂临近清盘的边缘。

长江塑胶厂只剩下半数产品的品种尚未出现质量问题,开工不足,不得不裁减员工。部分被裁员工的家属上门哭闹,有的赖在办公室不走,车间和厂部没有片刻安宁。工厂笼罩在愁云惨雾之中。

李嘉诚又一次被逼入了绝境。就这样让工厂破产倒闭,还是想办法解决?这一次,他想了整整一夜。

也许就是儿时的磨炼,使李嘉诚有了面对困难的免疫力。即使面对再大的困难,他都有勇气去承担和解决,不管结果如何。

第二天,李嘉诚回到厂里,召开员工大会。他真诚地向大家道歉,并坦诚地承认错误:由于自己经营失误,拖垮了工厂,损害了工厂的信誉,还连累了员工。

紧接着,李嘉诚一一拜访银行、原料商、客户,希望用自己的诚意打动他们,恳请他们再给自己一点儿时间,并保证在放宽的限期内分文不少地偿还欠款。这个时候,他选择的是面对,而不是隐瞒工厂所处的困境——随时有倒闭的可能,并恳切地向对方请教解除危机的对策。

就这样,银行放宽了还贷款的期限,但在长江塑胶厂还清贷款前,不再发放新贷款;原料商同样放宽了货款账期,但要求长江塑胶厂再新进原料时需要预付50%的货款才能发货。虽然客户态度不一,但大部分都做了一定的让步。

虽然缓解了当时的压力,但事态依然很严峻,李嘉诚一点儿也不敢松懈。

当务之急,李嘉诚首先想到的就是减少库存。库存中有一部分是质量不合格的产品,另一部分则是因为延期交货导致客户退的货,并无质量问题。于是他把主要工作都放在了整理库存上,对库存进行了详细的分类:一类是有机会作为正品推销出去的,另一类是款式过时或质量粗劣的。

为了能尽快减少库存,李嘉诚如初做“行街仔”一样,把产品带到市区推销,卖出了一部分正品。对于过时和质量粗糙的产品,他全部盖上“次品”的标记,低价出售。

就这样,随着库存的不断减少,长江塑胶厂陆续有了一定的资金流入。李嘉诚分头偿还了一部分债务,留了一部分资金进行投资再生产。产销慢慢走上正轨,长江塑胶厂出现了转机。这就是初出茅庐的李嘉诚。

是的,李嘉诚是我们当中的强者。但是,强者不是天生的,强者也并非没有软弱的时候。强者之所以成为强者,是因为他善于战胜自己的软弱。

海明威说过:“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人生的可贵不在于一帆风顺、全无障碍,而在于不怕任何失败、挫折和艰险,继续勇往直前,始终不辍。

本文来源:品读曾国藩

本文作者:李子霄

延伸

阅读五

曾国藩:小事不聪明,大事不糊涂

聪明与糊涂从来不是相对的花与果,而是一片树叶的两面。

聪明是齿轮,为生活提供动力;糊涂像润滑剂,让生命的滚轮更加顺遂。

人,真正的成熟,便是集聪明与糊涂于一身,需聪明时聪明,该糊涂时糊涂。

 

1

小事不聪明

老话说“与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小事不聪明是一种心态。

小事上懂得谦让、宽容,“以退为进”,有大格局大智慧。

生活中有不少人在小事上“精明”万分,在大的原则性问题上反而糊里糊涂,可谓“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小事上的精明,不是真聪明,而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小聪明。

斤斤计较,无时无刻不想着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占别人的便宜。这种“精明”,其实是在给自己未来的路添堵。

这世上,谁都不是傻瓜,当你把自身利益看的无比重要,寸步不让,把别人当傻瓜时,你可能失去了人品、友情、家庭等更重要的东西。 

生活不是数学题,不能靠算计,算计来的幸福也不是真幸福。

在小事上糊涂一点,好事不要自己都占了,懂得分享。钱财利益没有挣完的时候,别忘了感情排第一。

无关原则的事情,不要斤斤计较,大度一点,人生那么难,何必自己给自己找麻烦。

小事上糊涂一点,有胸襟有气量。吃亏是福,小事上糊涂一点,吃一点亏,是为自己的未来积福。

曾国藩在家书中也曾说“小事糊涂,大事清楚”,小事情上讲风格,生活中琐碎的事就像河水中的沙粒,既然阻断不了河水,又何不放一放呢?

曾国藩行走官场近四十年,官至两江总督,在复杂的官场中生存下来,并且步步高升,与他“小事不聪明”的心态息息相关。

聪明难,糊涂也难。一生那么短暂,不要在小事上较真,得饶人处且饶人,活得自在坦然。

2

大事不糊涂

在小事小利上可以“糊涂”,但在大是大非上却必须“精明”。

大事不糊涂是一种底线与原则。

生活中有很多朋友可能都做到了“小事不聪明”,对鸡毛蒜皮的小事从不计较,心胸宽广。

但很多时候你会发现,越不计较,反而越有麻烦找上门来。自己变成了一颗“软柿子”,或者变成了一个别人眼中“不靠谱”的人。

其实这是因为你只做到了“小事不聪明”,没有做到“大事不糊涂”,在原则性问题上要有自己明确的底线,不要一味“老好人”。

大事不糊涂,看破不说破,看透不说透,眼光长远,有大格局。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坚守自己的原则,不被眼前小利所诱惑。

北宋时期,宋太宗任命吕端为宰相。有人反对称“吕端为人糊涂”,宋太宗说“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

生性淡泊的吕端在同僚眼中是“糊涂”的,但在遇到了困难时,特别是在安抚李继迁与真宗继位问题上,他又能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显示出自己智慧的一面。

人的一生真正的事情就那么几件,能在关键时刻不妥协、有远见才是真正的靠谱。

与吕端相似,曾国藩也是个有大智慧,大格局的人。在做人处事上有自己的原则与要求,是一个靠得住的人。

大事不糊涂是原则,小事不聪明是心态。

“无忧无虑又无求,何必斤斤计小筹?明月清风随意取,青山绿水任遨游。知足胜过长生药,克己乐为孺子牛。切莫得陇尤望蜀,神逸梦稳慢白头。”

本文来源:品读曾国藩

延伸

阅读六

曾国藩:唯读书可放大格局

两个月的时间,读完了《曾国藩传》《曾国藩家书》。很少看人物的传记,因为我认为大多数的人物传记都是经过加工的。在没读他之前,我对“曾国藩”这个人仅限于历史教科书定位的“刽子手”“满清的走狗”。

但是在读过他的传记和家书之后,我才明白,为什么同一时代的两个伟人(毛、蒋)为什么都会如此推崇他。姑且不说他在洋务运动、留美幼童、近代军事工业等的方面做的贡献,单就从他本身来说,有太多需要我们学习的地方。

曾国藩的“读书”、“修身”、“克己”三方面让我受益匪浅,做一个总结。

读书

在曾国藩所处的年代,读书可以说是唯一的敲门砖,尤其是对寒门士子来说。他通过多年的寒窗苦读考取功名之后,并没有放下,而是通过更广泛的阅读和深入的思考,修身养性、知行合一。

从那个小偷的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出,他并非一个天才,不算一个读书的好料。但是,几百年过去了,我们记住了清朝的几个状元的名字,反而是他,在历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他三次参加院试而不中,这并没有让消沉,而是更名“涤生”,意即:洗涤自己、重获新生;他立志“不考取功名,不成家”,直到二十三岁考中秀才后,才娶妻;更为可贵的是,他中进士、点翰林后,仍然一如既往地玩命读书。他拜唐鉴为师,研读程朱理学,开始钻研考据学,同时还注重诗词歌赋的写作,不断地弥补自己学识的缺陷,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知识,终于以渊博的知识闻名整个翰林院。即使没有后来的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他依然可以成为那个时代顶尖的一群人之一,会像朱熹、王阳明一样以理学宗师名留青史。

反观我们自身,有多少时间用来读书?读的什么书?收获了什么?读书又是为了什么?又有多少书真正读完了?记得听一个朋友说过,很多人都说读书无用,知识不值钱,那是因为知识不够系统、积累不够,同时也缺乏把知识转化为做事、赚钱的能力。深有同感。

修身

曾国藩进入翰林院后,没有成为官迷,没有把精力用在钻营上。而是心怀“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愿,拜倭仁为师,开始“正心”“修身”。每晚睡前写日记,把一天来所为的事,不分大小逐一记下来,然后逐一问自己,哪些行为是君子所为?哪些正人君子的要求?同时还把自己的点滴进步向师友做汇报,不断地修正自己。

这一习惯曾国藩一直保持到离世前的一晚。正是他对自己近似苛刻的检点,完善了他的人格,塑造了他的魅力。

他不仅以知识渊博闻名翰林院,还以品行端正闻名翰林院。就连他的政治对手,在咸丰帝登基后肃清他恩师穆章阿结党时,都在帮他说话,说他是个品行端正的人。这也是他二十八岁中进士、点翰林,十年七迁的重要原因。做人做官做到这一步,即使没有后来的“武功”,相信他也会成为一代名臣。

每个人都有人品,但人格魅力并不是每个人都拥有的,只有具有高尚人品的人才能有人格魅力。一个人的素养可以通过后天不断的练习培养,但是一个人的修养绝对是在为人处世,在不断自省中形成的。让跟你交往的人觉得舒服,我认为,这就是最大的修养。把这件“小事”做好了,别人才愿意放心地把“大事”交给你。做一个让他人放心的人,真的不容易。

克己 

克己,也就是自律。我想大多数人对曾国藩的自我约束能力都会非常认同。他对自己要求严,对家人要求也严。曾国藩在京官至二品时,因为他给自己规定每餐只吃一个荤菜,所以被人戏称为“一品”大人。想想吧,一个相当于部级的官员,这么简朴,非常难得了。与当下比起来,不知道是我们时代的悲哀,还是人类的倒退。

继续说他的自律。坚持天天写日记,容易吗?现实中可以说几乎没人能够做到。我们总是在跟各种诱惑、懒惰、拖延、怀疑……做斗争,总有另一个自己在说服自己去享受,去活得更无拘无束,让自己过得更随意一些。克己,不是一时做的事,是每天每时每刻都应该做的事。

一直想写下自己的一些感悟,迟迟没有动笔,晚上有太多的事想做,今天决定必须写出来,突然发现,有些事真的是可有可无、可做可不做的,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洗涤自身上,可以让自己的内心更充实一些。

读几天书未必能让自己有什么改变。但是,读多了,在日积月累中,我们的价值观、人生观都会有所改变,进而影响我们的人生。读一些有意义的书,交一些有深度的朋友,做一些有价值的事。读书,做人、做事,洗涤内心,放大格局,改变身境。个人见解,欢迎探讨。

本文来源:品读曾国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