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美总统特使、财长姆努钦将于5月3日率团访华

2018-05-02 中国金融信息中心

 

CFIC导读:

中方欢迎美国总统特使、财政部长姆努钦率美方代表团于5月3日至4日访华。



中方欢迎美国总统特使、财政部长姆努钦率美方代表团于5月3日至4日访华。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将与美方代表团就共同关心的中美经贸问题交换意见。


来源:新华视点(ID:XHSXHSD)

记者:于佳欣


延伸

阅读一

一文读懂美国赴华贸易谈判团队,最强硬鹰派在列,鼓吹中国威胁论

据媒体报道,美国财政部长姆努钦、贸易代表莱特希泽、首席经济顾问库德洛以及贸易顾问纳瓦罗将于5月3日或4日到访北京,与中国就贸易问题进行磋商。中美贸易争端在经历一番争锋相对后,当前正步入务实谈判阶段。


特朗普在贸易领域比较重视莱特希泽和纳瓦罗的意见,对华“301调查”以及重谈北美贸易协定均直接由二人实施。财长姆努钦在税改之后的重要性相对弱化。特朗普不满于商务部长罗斯对华态度不够强硬,对其信任在逐步减弱,本次他并未赴华参加谈判。


总体来看,本次美国谈判团队以对华鹰派占据主导,谈判核心之一的莱特希泽更是“身经百战”,而纳瓦罗则是异常强硬。预计谈判的过程将是曲折而艰难,对谈判的结果持谨慎乐观态度。


主要观点如下:


莱特希泽:一直以来都是对华鹰派。他指责中国的不公平贸易行为,赞扬里根的保护主义,建议美国应对中国提起更多诉讼。在担任里根时期贸易副代表期间,通过谈判达成了许多双边国际协议。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1983年美国和日、加拿大等八国的钢铁贸易谈判以及1985年的广场协议谈判。他在谈判领域经验非常丰富,态度强硬,善于使用高强度的谈判来消耗对方。莱特希泽与特朗普在贸易问题上的理念非常接近,均主张对不遵守贸易规则的国家增收关税。2017年8月他提出了对中国的“301调查”,并全权负责调查。


纳瓦罗:鼓吹中国威胁论,最彻底的对华鹰派。在《即将到来的中国战争》与《致命的中国:直面巨龙》中,他大力宣扬中国威胁论。据Politico报道,“纳瓦罗在所有的经济领域,都希望对中国采取强硬立场”。纳瓦罗认为美国同意中国加入WTO是最大的错误之一。为了应对中国的威胁,纳瓦罗主张征收关税,拒绝贸易协定,大幅增加军费开支,加强与台湾的军事联系。他认为中国相对于美国的竞争优势,很大程度上源于中国不公平的贸易行为。


库德洛:从自由贸易支持者逐步向对华强硬转变。库德洛自称是“里根供给派”,以支持减税和放松管制而闻名。在被任命为首席经济顾问之前他支持自由贸易,但被任命后,他表示支持特朗普对钢铁和铝的关税措施。尽管通常而言他不赞同关税,但将对中国在国际贸易中采取强硬立场。他指出中美之间贸易冲突的根源是中国不遵守贸易规则。


姆努钦:对华贸易态度偏温和,强调贸易互惠。姆努钦与特朗普相识多年,曾担任其竞选委员会财务主席,他称其为特朗普政府的工作为:“确保美国人的平均工资增加,就业机会增加”。他相信与个别国家的贸易协定,而不是地区性的贸易协定。在特朗普宣称要对中国进口的1000亿美元商品加增关税后。姆努钦表示愿意通过谈判解决美、中贸易纠纷,预计不会就此与中国发生贸易战,但不排除贸易争端进一步升级的可能。4月9日,姆努钦指出对中美两国在实施任何关税之前达成协议持“谨慎乐观”态度。他补充强调说,“美国正寻求互惠待遇,这与保护主义无关”。


罗斯:商人属性较浓,对华态度“由爱转恨”。以并购闻名,擅长破产重组,对钢铁、纺织、煤炭和电信等行业均有涉足,被称为“秃鹫”投机者。罗斯对中国文化有深入了解,具有同中国国企合作的丰富经验。2010年属于民主党的罗斯对中国经济政策表达了赞赏,支持中国社会主义式的经济规划体系。此外他也收藏中国艺术品,并为四川地震后的灾后重建做出了贡献。2016年9月之后,他对中国的态度出现转折,并向纳瓦罗靠拢。他批评中国是大型经济体中贸易保护主义最严重的国家,称中国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是“美国经济缓慢增长的关键催化剂”。但是近半年以来,特朗普依然不满于罗斯对华态度不够强硬,对其信任在逐步减弱,本次他并未赴华参加谈判。


作者:华创宏观牛播坤、张伟,节选自《中美贸易战专题:一文读懂美国赴华贸易谈判团队》

本文来源:华尔街见闻


延伸

阅读二

美国赴华谈判团名单正式公布(附美财长最新讲话汇总)

当地时间周一,美国白宫在官网上公布了于5月3号启程前往中国进行贸易谈判的美国代表团名单。


美国代表团成员包括: 


美国驻华大使特里·布兰斯塔德(Terry Branstad);


美国财政部长斯蒂文·姆努钦(Steven Mnuchin);


美国商务部长威尔伯·罗斯(Wilbur Ross);


美国贸易代表罗伯特·莱特希泽(Robert Lighthizer);


美国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拉里·库德洛(Larry Kudlow);


白宫贸易顾问彼得·纳瓦罗(Peter Navarro);


美国总统国际经济事务副顾问埃弗雷特·埃森斯塔特(Everett Eissenstat)


颇令人意外的是,除了三大鹰派,此前被认为由于对华态度不够强硬,而不被安排赴华参加谈判的美国商务部长罗斯也赫然在列。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去年罗斯曾代表美国政府与中国就钢铁生产问题进行谈判,但特朗普对罗斯作出的让步感到不满,并命令他停止谈判。


罗斯曾是特朗普政府贸易政策中“打前锋”的人,与中国颇有渊源。他赞赏中国五年经济计划,爱收藏中国艺术品,还帮助汶川灾后重建,但也曾怒批中国是贸易保护最严重的国家。


目前特朗普对罗斯的信任正在逐步减弱,贸易代表莱特希泽被认为是此次谈判的美方核心人物。


莱特希泽是对华贸易鹰派代表人物,一手主导了此次对中国的301调查。他曾在美国参议院金融委员会供职,里根政府时期担任美国副贸易代表,处理了数十起贸易纠纷;并因和日本的贸易战而成名,迫使得日本全面妥协,为美国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


代表团中还包括了鼓吹中国威胁论的纳瓦罗。纳瓦罗一直认为美国同意中国加入WTO是最大的错误之一,为了应对中国的威胁,他主张征收关税,拒绝贸易协定。


库德洛虽然是自由贸易支持者,但他对华持强硬态度。他声称中美之间贸易冲突的根源是中国不遵守贸易规则。


华创宏观分析认为,总体来看,本次美国谈判团队以对华鹰派占据主导,谈判核心之一的莱特希泽更是“身经百战”,而纳瓦罗则是异常强硬。预计谈判的过程将是曲折而艰难,对谈判的结果持谨慎乐观态度。


申万宏源指出,由于中美关于市场开放的利益诉求并无根本矛盾,双方在汽车关税削减、金融开放等领域达成阶段性共识是大概率事件。在贸易摩擦方面的谈判依旧困难较大,中国继续坚持在WTO框架下解决问题,也不排除中美在谈判期间“以战促谈”的可能性。


美国财政部长姆努钦在周一上午福克斯电视台播出的采访中对本周四、周五将举行的双方会谈表示“谨慎乐观”。他说:“希望我们能取得重大进展。我们会取得进展”。


姆努钦对华贸易态度偏温和。自中美贸易摩擦升级以来,姆努钦多次释放温和言论,称中美之间没有贸易战,美国的目的也不是发动贸易战。美国媒体分析认为,如果姆努钦参与中美贸易谈判有助于缓解目前的中美经贸紧张局势。




中美谈判在即,这是美国财长最新讲话汇总


在启程赶赴中国前,美国财长姆努钦周一多次接受主流媒体采访,除了美国经济、东北亚与中东地缘政治等“常规话题”外,也屡次提及与中国贸易谈判的问题。


姆努钦在加州参加独立智库米尔肯研究所(Milken Institute)全球投资年会时表示,他刚与美国总统特朗普及其经济智囊团开完远程视频会议,预告特朗普将在“今日晚些时候”宣布与钢铝关税豁免有关的决定,但他没有被授权可以提前“剧透”。


华尔街见闻曾提到,美东时间5月1日凌晨12点01分(北京时间当天中午12点01分),美国对欧盟、澳大利亚、加拿大、墨西哥、阿根廷和巴西等经济体的钢铝关税临时豁免会过期。最终决定权掌握在特朗普手中,但直到美东周一上午,白宫的做法都尚不明确。


(美东时间4月30日(周一)晚,美国白宫称,特朗普推迟对欧盟、加拿大、墨西哥关税问题作出决定至6月1日;与阿根廷、澳大利亚以及巴西达成原则性协议。)


姆努钦还提到了本周出访中国贸易谈判的主要焦点是:解决贸易失衡、技术转让、外资企业市场准入等问题。他期盼与中国就贸易事务举行坦诚磋商,希望开放更多的中国市场给美国商业。事实上,这一立场与他早间接受福克斯新闻采访时的观点一致。


华尔街见闻曾提到,美国财长从4月21日参加IMF春季年会起,就屡次透露出对“与中国谈判持谨慎乐观态度”,认为会“就特朗普总统去年一直关注的问题”进行非常坦率地讨论,并将取得进展。众所周知,特朗普最想要缩减与主要贸易伙伴国的逆差问题。


不过姆努钦在周一下午活动中,对去年美国保持巨额贸易逆差的原因言之不详。他一方面承认,是国内的减税政策刺激了经济增长,导致美国贸易赤字激增;相信今年在税改的持续作用下,美国经济“绝对能实现3%的持续增长”;另一方面他又表示,致力于扭转贸易赤字扩大的现状。


在谈到敏感地区的地缘政治局势时,姆努钦表示,特朗普总统在“伊朗不能拥有核武器”的问题上态度坚决。稍早时,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曾表示,伊朗拥有一个名为Amad的秘密核武器项目,已与美国分享了证明伊朗违反限核协议的文件,分析称,这为美国5月12日退出该协议或恢复对伊制裁埋下了伏笔。


在谈到东北亚局势时,他认为,正是美国特朗普政府强硬的经济制裁,才促使朝鲜重回和平谈判桌前,对此美国、尤其是白宫“大脑”特朗普应该领走很大一部分功劳。此前也有消息称,韩国总统文在寅认为,美国总统特朗普应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原因正是他为打破朝鲜无核化谈判僵局所做的努力。


周一稍早的官方数据显示,美国财政部一季度共发售了4880亿美元的适销债券用于融资,超出预期近500亿美元。这创下2008年四季度金融危机顶峰时发债5690亿美元以来的新高,也是史上一季度官方融资额最高,令分析师担心美国财年预算赤字提早触及1万亿美元大关。


对此,姆努钦表示,美国债市是全球最具流动性的市场,因此不担心债市有能力“轻而易举地”吸收增加的国债供应,到最后“供求等式会达到平衡”,美国国债还有许多潜在买家。他还认为,当前美国的信用质量非常好,银行借贷活动非常强劲,触发经济衰退的风险“相对处于低位”。

来源:华尔街见闻(ID:wallstreetcn)


延伸

阅读三

叶檀:美国贸易代表团快来了 赶快统一认识 对华为与中兴的苛求是不公平的!

美国的贸易谈判代表团就要来了。这不是一场普通的谈判,而是贸易战的延续。

美方谈判代表大概包括,美国财政部长姆努钦、美国贸易代表莱特希泽、白宫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库德洛、白宫贸易顾问纳瓦罗。都是对华鹰派,换句话说,收钱来的。这场硬战,不在一局的胜负,而是长期怎么布局,怎么迂回。

 


中国怎么办?

 

我想把话说远一点。

 

中国买美国国债、日本国债,被很多人诟病,实际上,这是最聪明的做法。在全球产业链、金融链布局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中国金融业的人,集中了大规模的精英,他们在博弈中有纰漏,但是,没有出过大的纰漏。

 

开放B股,大规模开放互联网金融,是无视中国信用土壤的收割韭菜之举,结果,出了泛亚、钱宝这些大事。现在,索性收紧水龙头、提高门槛,一些地方甚至不开放P2P。

 

2016年人民处大规模贬值,有人还在嚷嚷资本项目可兑换。但现在,直接收紧资本项目可兑换,再加上拥有离岸人民币的定价权,做空人民币的对冲基金熄火,如此一来,人民币就稳定了。

 

中国大规模的外汇储备,就是你中有我、互相纠缠的利器。中国还在增持美国国债,4月16日,美国财政部发布国际资本流动报告(TIC),数据显示,今年2月,中国所持美国国债规模环比增加85亿美元,总规模增至1.1767万亿美元,创六个月来最大环比增幅。

 

过去12个月,外国主要债权人增持了2791亿美元国债,中国以1170亿美元的增持总额在其中占了近42%,是美国最大的债权国。中国官方手中应该还有欧洲、日本等国的国债。

 

买美债不是卖国而是爱国,持有多种资产是个明智的选择,只有拥有多种变现快的资产,中国财政的速动率才比较高,才能在国际市场尤其是对美国金融市场形成威慑。

 


按照川普这样的做法,降税、投资,美国政府的债务还将继续攀升,这是美国挥之不去的阴影。靠美国的创新力、能源与军事实力,美国债务还将靠信用维持,但谁知道会不会有一个替代美国的国家,就像当初美国替代日不落帝国一样?

 

在投资上互相纠缠,在核心技术领域,也应该互相纠缠。形成产业链,我们掌握部分核心技术,可以跟其他国家交换,不至于被卡着脖子。

 

比如说,在芯片领域,如果我们掌握一些核心技术,比如光刻机,我们出口最精密的机械、进口芯片,这样互相捏着脖子,就像互相进行核威慑一样,才能形成动态均衡,做到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现在之所以如此“芯痛”,主要是核心技术几乎一个也没有,无法捏住对方的七寸。

 

我们引以为豪的高铁,也有这样的问题。

 

中国能够建造高铁,确实是了不起的成就,但我们的制动系统、轴承、受电弓等,全部要靠进口,如果有一天,德国等国家宣布停止向中国出口,估计会像中兴一样,用完库存不知该如何是好。一旦无心,高铁瘫痪。

 

网络图


很多人怪中兴,怪华为,是怪错了对象。中兴为什么不早就开发自己的芯片,为什么不用国产的芯片?经济学上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国际上的芯片物美、价格不高,而且良品率高,用一句口号就想让厂家用国产芯片,几乎是不可能的。企业首先是经济动物。

 

所以,大型、基础型的项目主要靠政府,德国如此、日本如此,中国也是如此,进口替代必须靠补贴,而新能源车的补贴丑闻再次印证,国内有些企业信用之低下,是没有极限的。

 

找到一个正确的补贴方法,剔除“汉芯”这样令人匪夷所思的造假公司,才是关键,这是激励机制的问题。

 

怪华为,更加不对。华为是难得的中国早就看到了技术瓶颈的公司,而且每年不惜代价投入在研发领域,尤其是在芯片等领域,我听到不止一家企业说,华为挖走了多少工程师。

 

看看任正非的文章就知道,任正非对高科技的重视,对中美差距的清醒认知。因此,对有个国外研发中心的投入,根本不看当下回报,给研发人员高待遇,为什么?就是为了日后的技术支撑。而且,华为有底线思维,他们已经作好了最坏的打算。

 

芯片是条生产链。从上游的多晶硅,到芯片的设计生产,到下游的封装,到安卓系统生态链的形成,在美国也是数家巨头垄断核心技术,而不是靠一家企业来做。没有中兴的使用,就不可能有上游的芯片,关键是怎么让中兴这样的企业用中国国产的芯片。

 

中国的劳动力大部分是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初中毕业生,这些人只能在中低端产业链上,充其量,在貌似高端的流水线上做做装配,而流水线和核心零部件大部分是进口的。12年制义务教育,让底层劳动力起码接受3年以上的专业培训,最好是6年,韩国连西点都是职业学校出来的。

 

另外,中国有数量庞大的工程师,但是没有创新型人才,这些人才在应试教育中死了一大批,到社会受到巨大的实际压力又死一大批,只有在角落里才能生存几个。

 


政府非常重视芯片产业。在中美贸易战之前,我听到芯片、半导体,耳朵已经起茧子了。其实,在上世纪50年代,中国已经有半导体项目了。

 

引用一组数据,十三五规划期间,政府第一次以市场化投资的形式,成立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大基金)。

 

这支国家队财力有多雄厚呢?大基金初期规模 1200 亿元,截止 2017 年 6 月规模已达到 1387 亿元。现“二期”正在酝酿中,或达1500-2000亿元。截至2017年11月底,大基金已成为38家公司的主要股东,覆盖17家A股公司和两家港股公司。

 

大基金撬动了地方政府层面的产业基金,截止至2017年6月,达 5145 亿元。我相信,按照注水习惯,大基金与地方产业基金1万亿是达不到的,但两三千亿是有的。

 

为什么还会芯痛?先说一个故事。

 

五一假期参观了两家企业,我跟有的人是神交,很少谋面,见面一笑。

 

有个细分行业的高科技龙头企业的创始人是老朋友,一流的科学家兼企业家,为了保护他叫L先生。他90年代回国,从科学家转型,不知道脱了几层皮。

 

他几次死去活来。

 


死去,是因为其他科学家和某个草根创业主和江湖术士们,一起“偷”他的技术,用高价从他那儿挖人,把全套图纸拿走,评职称、申请专利、赚钱,利益一条龙。还套上了国产、爱GUO的大帽子,别人批评这些人就是不爱国。

 

幸亏,L先生在DNA片段上做上了自己的标记,最后,官司基本赢了。

 

不要以为科学家都是谢耳朵,在中国玩得转、经费多的科学家,有很多是半个江湖人士。去年7月,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在中国裁判文书网上以“科研经费”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共获得287个结果,其中有34份判决书与科研人员犯罪有关。像屠呦呦,已经得到诺贝尔奖了,才有大量经费。而此时80几岁的屠教授早已过了她学术的黄金期。

 

地方政府的不守信,让他吃足了苦头,最好的地方官清廉做事,次好的贪腐做事,最坏的是贪腐还坏事。

 

有个地方政府让他搬家,补偿原本9亿多,最后得到1亿多,最糟糕的时候,他甚至想到用10亿元出售自己数百亿的企业。

 

即使如此,还有很多人眼热他的技术,眼红庞大的市场。幸亏,他挺过了两关,未来,还有N多磨难。

 

华为也是从这样的企业摸爬滚打出来的,他们能够成长到现在,我们应该给予足够的掌声,鼓励市场诞生更多的不怕死的上下游企业,而不是跟川普一起,把唾沫喷到他们的脸上。


作者:叶檀

本文来源:叶檀财经

延伸

阅读四

中美贸易战,欧盟怎么办?

中美贸易战爆发以来,从争端态势上,欧洲和日本的地位和态度渐渐微妙起来,颇有当年楚汉争霸时韩信“为楚则楚胜,为汉则汉胜”的意味。据美国彭博新闻社报道,世贸组织(WTO)在4月5日公布的文件显示,欧盟和日本要求和特朗普政府一道,向WTO投诉中国歧视性的技术授权规定,称美中争端与他们有“很大的贸易利益”关系。而欧盟方面则宣称,其向中国出口的高科技产品总值300亿欧元,向中国直接投资合计1800亿欧元。

美中大动干戈进行贸易战,鹬蚌相争,欧盟就会渔翁得利吗?恐怕实际的情况并非那么简单。欧盟会做出什么选择?

4月23日,法国总统马克龙到访美国,这是马克龙就任后第一次访美。4月27日,德国总理默克尔在华盛顿与美国总统特朗普会面。法国和德国领导人相继访美,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求美国对欧盟钢铁和铝制品永久豁免关税。结果不尽如人意。

| 马克龙、默克尔、特朗普

中美贸易战,欧盟也没好过到哪里去

中美贸易争端爆发以来,双方火力逐渐升级。作为世界贸易中的第一大和第二大经济体,两国爆发贸易争端,甚至升级为贸易战,对整个世界贸易而言都足以引发巨大震动。世界贸易组织(WTO)4月12日发布的年度预测报告估计,今年全球货物贸易额预计增长4.4%,显著高于2008年全球危机爆发前的3%平均值。但是,美中两国的贸易对立,有可能对全球贸易的增长构成不利影响。

根据德国知名财经媒体《经理人杂志》在线4月24日的题为《世界贸易指数下降,对此默克尔应当紧急与特朗普谈中国》的文章中写道,世界贸易指数(Welt-Handelsindex)是德国科隆资本市场分析研究所(IfK)计算并常态发布的,相比于四周前的79.2已经下降到当前的77.7。在美国挑起与世界其他国家的贸易争端之前,该指数还接近85,之后就在一路下行。

| 世界贸易指数,来源于科隆资本市场分析研究所(IfK),查伯博士绘制。

科隆资本市场分析研究所(IfK)资产管理部主任马库斯·查伯(Markus Zschaber)认为其中的联系非常清楚,这种状况的背景就是人为的,事实是,由于美国以及其他国家的措施,引起中国相应的反制措施,所造成的对全球商品和服务交流的攻击将可能显著地拖慢全球化和世界贸易的繁荣。

查伯认为罪魁祸首除了美国总统,没有其他人。其目的无非就是强迫中国降低关税水平,否则他将继续提高美国的关税水平。根据查伯的计算,目前美国的平均关税水平大约只是欧洲的一半,而中国的关税水平大约是欧洲关税水平的一倍。因此这种差距对美国而言是巨大的。

根据IfK的研究,中美两国的贸易争端会威胁德国公司的利益,尤其是对那些在中美两国都非常活跃的公司。查伯认为,德国企业在中美两国均有上千家分支机构和合资公司,两国市场相互征收关税因此不可避免也会影响德国的经济。

他的研究还显示,仅仅是宝马公司和戴姆勒公司就将会比美国的汽车生产商更强烈地感受到中国的惩罚性关税的威力。相比较其竞争对手通用汽车、福特和菲亚特克莱斯勒公司,宝马公司和戴姆勒公司输往中国的成车要比输送到美国的要多得多。

事实是否真的像查伯所研究的那样,中美贸易争端对德国到底有什么影响呢?对这个问题,德国举足轻重的国家级媒体《南德意志报》在4月9日的一篇题为《德国外贸趋弱》的文章中报道说,今年2月,德国出口下降3.2%,是三年来最大降幅。如果美国和中国继续相互孤立,将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保护主义的恶性循环。德国工业联合会的约阿希姆·朗(Joachim Lang)警告说,这将使世界经济的整体发展势头受到削弱。

德国慕尼黑Ifo经济研究所研究专家加布里尔·费伯麦尔(Gabriel Felbermayr)估算说,如果所有的惩罚性关税都予以落实,没有任何一方是赢家。美国和中国单单在2018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就将减少0.1-0.2%。欧洲企业看起来似乎有点像渔翁得利——如果被免除在惩罚性关税之外,那么欧洲企业在中国市场上比美国企业有优势,在美国市场上比中国企业有优势。但与此同时,如果美国和中国的国民经济萎缩,那么他们整体的购买量也会减少,欧洲企业的订单也随之下降。

如果美国5月1日开始向之前豁免的欧洲国家和南美国家征收惩罚性关税,而所涉及的国家针锋相对予以报复的话,欧洲的经济将遭到更强的波及。这位慕尼黑Ifo研究所的经济专家预计德国将会产生40亿欧元的经济损失,而整个世界将会有近700亿欧元的损失。这个还没有计算美国和中国之间的惩罚性关税所造成的影响。

| 欧盟发布对美报复性关税草案

关于这个问题,德国主流媒体《世界报》的题为《欧洲人将会成为中美贸易战中的第三个倒霉蛋》的文章也有分析,中美贸易争端,最终受害的并非仅仅是美国的农业从业者和中国相关行业的从业公司。欧盟也可能成为间接的倒霉蛋。布朗担心,最终,欧洲、加拿大等等会成为愚蠢的第三方倒霉蛋,因为美国农民会得到扶持,那么欧洲加拿大等国家的农民在全球市场上就会更加缺乏竞争力:特朗普的贸易政策可能会把所有人都拉进一场冲突的漩涡,最终,每个人都是输家。

事实上,《世界报》所担心的问题也得到其他德国媒体的证实,据德国《萨克森报》4月7日刊登的一篇题为《中美贸易争端将会剧烈波及欧盟》的报道对该问题同样作出了详细的分析。文章作者、该报驻布鲁塞尔记者米尔娅姆·摩尔(Mirjam Moll)采访了柏林德国经济研究所所长马塞尔·弗雷兹策尔(Marcel Fratzscher)。弗雷兹策尔担心,欧盟无法保护自己,只能控制损失的规模。他认为,如果中美动真格打起贸易战,欧盟也会受伤,在未来5年内就会出现经济增长下滑,失业率上升,德国也会受到牵连。受到影响的可能包括机械制造、汽车工业等等。

华盛顿将会在五月初就向中国征收惩罚性关税举行听证会,最终决定将会在5月22号做出。欧洲议会贸易委员会主席朗格(Bernd Lange,隶属于德国社民党SPD)推测,最终结果如何,取决于升级如何继续,如果华盛顿的“理性力量”不能成功让特朗普起码减弱其政策的话,那么就可能出现灾难性的后果。

另外美国针对所有贸易伙伴在钢铁和铝制品的惩罚性关税也不会让欧盟好过到哪里去。在钢铝关税谈判过程中,美国没怎么出声,德国和欧盟却频频发出极其鹰派的“回应”。表面上看,强硬姿态只是为了争取更加有利条件的手段,但实际上,在应对美国针对钢铝制品征收惩罚性关税的问题上,欧盟和中国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形成了“唇亡齿寒”的关系。美国向欧盟开出豁免钢铝关税的条件包括欧盟对美出口钢铁维持在2017年水平,以及欧盟承诺对中国“钢铁倾销”采取措施,并同美方在更多贸易议题上开展合作。尽管美国是寻求欧盟作为其对华贸易战的盟友的姿态,但是欧盟在寻求美国继续豁免钢铝制品关税的问题上仍然是要仰美国人的鼻息。这从四月底法德两国领导人相继访美都没有取得预期成果可以很清楚地观察得到。在一向注重利益的国际政治中,涉及中美贸易争端问题,欧盟所看重的主要还是其自身利益,因此不会也不敢轻易地倒向任何一方。

中美贸易互怼,欧盟不敢乱站队

中美贸易战爆发以来,欧盟就一直是中美都拉拢的对象。作为传统西方的重要组成部分,欧美实际上并非铁板一块,而且上文已经分析过,美国发动贸易战,部分实际上也有针对其西方盟友的意图,欧盟内部如德国等对美国有巨大贸易顺差的国家,日子也并没有好过到哪里去。欧美内部利益犬牙交错,外加特朗普与欧洲领导人的私人关系某种程度上并没有前任的美国总统们做得好,尤其是特朗普在德国总理默克尔访美期间“公开拒绝握手门”以及参加北约峰会时粗鲁地推开人流冲到前面的镜头更是让人印象深刻。

| 特朗普参加北约峰会推开人流冲到镜头前场景

特朗普宣布对钢铁和铝征收惩罚性关税,针对的是所有贸易伙伴。然后他开始给一些国家,比如墨西哥和加拿大免除关税,之后是欧盟,最终剩下的国家中主要是中国受到影响。美国与贸易伙伴因为出口贸易引发的一场争端,早就上升到了另外一个层面。在欧盟商品对美顺差的问题上,特朗普将提高北约盟国军费开支的要求与征收关税威胁混为一谈。在与中国的你来我往的相互角力中,美国人也间接地把毫不相关的争议话题混在一起。

德国工商协会(IHK)的发言人托比亚斯·哈瓦斯(Tobias Havers)在接受“德国之声”采访时表示,中美贸易战只有输家没有赢家。“我们比较担忧,贸易战的危险确实存在,但我们希望参与双方最终能够清醒地意识到,这场战争到最后只有输家。就在几个月之前,中国和美国还表态称将继续深化经济合作。对于许多美国产品来说,中国是一个重要的销售市场。而且美国也需要依赖从中国进口商品。除此以外,中国是美国最大的债主。如果中美双方在相互制裁的螺旋上不断上升,最后谁都不会是赢家。对于我们德国本地的经济来说也是如此,因为德国和这两个国家的经济联系都非常紧密。”

哈瓦斯接着说,“对于中美贸易战,好像没有人能从中获益。世界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一是由美国和中国贡献的。两国经济关系的负面发展会给世界经济的走势带来风险。如果像中国这样的出口大国把货物大量转运至欧盟的话,会导致市场的严重位移,甚至有可能导致欧盟采取保护措施。这一系列事件都不符合自由国际贸易精神以及德国的经济利益。在供给和价值链全球化的今天,经济发展需要可靠而优秀的政策架构。单方不能打破这种架构。而且这样做还会带来模仿效应的风险,也就是说可能会导致其它国家也奉行地方保护性政策,加大货品和服务流通的阻力。”

作为德国商会的发言人,哈瓦斯的话显然是含糊其辞,指望略陈弊端,息事宁人。

德国主流财经媒体《经济周刊》刊发题为《特朗普的贸易战注定要失败》的文章,认为这场把欧洲也拉下水的贸易战根本不能让美国获得更为公正的中国市场准入。“美国总统既没有一个明确可以实现的战争目标,也没有准备一份让美国能够及时从贸易战中脱身的策略。这位商人政客的脑中有着经济上完全不理智的想法:贸易逆差意味着美国受损,贸易顺差则意味着美国在国际贸易中获益。”

“要赢得贸易战,可没有像特朗普所说的那般容易。它更像美国2003年对伊拉克发动的军事冒险,直到15年后的今天华盛顿依然没有脱身。而欧洲,是否能够像当年的伊拉克战争那样,与这场贸易战保持距离?这非常值得怀疑。如果欧洲想要在暂时搁置的美欧钢铝争端之后,与华盛顿达成持久的和平,就不得不给特朗普以一定的回报。欧洲固然也是中国不公正贸易的受害者,但是欧洲人必须努力让这场冲突降温,防止这场贸易战失控升级,引发上世纪三十年代那般的全球性经济衰退。要实现这一目标,唯有进行艰难的谈判。化解贸易冲突,需要的是规则。在钢铁、铝材等许多领域,WTO早已制订了规则,只是这些规则应该得以实施。这点尤其针对中国:北京必须明白,国际贸易不是单向的,而是双方互相做生意。特朗普要求中国在市场准入机制方面提供对等待遇,这是正确的。问题在于,贸易战作为手段,只会取得相反的效果,对美国乃至全世界造成损害。”


该文虽然似乎态度明确,但是言辞之间,仍然是要欧洲应当努力为中美贸易冲突降温,防止贸易战失控升级,因此主张按照世贸规则举行谈判。

在德国埃森出版的《西德意志汇报》同样关注了欧洲在中美贸易战中的角色。该报以《并非庆祝的理由》为题,指出特朗普在最后一刻将欧洲的钢铁、铝材产品排除在关税惩罚之外,这固然是欧洲外交的阶段性胜利,但是欧洲现在还不是这场争端中的赢家。

“从欧洲、德国政界几个星期以来的表态来看,现在已经有了一个欧洲层面上的共识:特朗普以国家安全为由推行的贸易保护主义是对世贸组织规则的侵犯。……欧洲固然可以欢庆阶段性外交胜利,但是决不能丢失大局观。要是美国开始搞封闭,欧洲必须在长期层面上更多地转向东方。”

在欧盟官方层面,针对中美贸易战,实际上早在本月初就有了相关表态,欧盟将独立审查美国所计划的对中国商品征收惩罚性关税做法。欧盟强调,(美国针对中国)所采取的措施必须始终符合世贸组织规定框架。欧盟不支持有悖于世贸组织法规的任何措施。

四月下旬,欧盟两大核心国家法国和德国的领导人马克龙总统和默克尔总理相继在一周之内造访白宫,十分引人注目。不过目前来看,特朗普表面上营造了与两国领导人的亲密友好形象,但是实际上可以说两国领导人此次造访美国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成果。特朗普与马克龙镜头前亲昵的诸多举动瞬间被马克龙在美国国会的犀利演讲打了耳光。而特朗普与默克尔虽然举行了大约两个半小时的会面,双方就贸易问题、伊朗问题、国防开支和环境保护等问题举行了会谈,但是对德国来说,最重要话题是美国暂时豁免德国和欧盟的钢铝进口关税只到4月30日,就德国期望的长期豁免,默克尔在会谈后只说“(美国)总统会作出决定。”她还说,德国已削减了对美贸易顺差。但特朗普觉得还不够,她表示能够理解。甚至直接可以说默克尔此次访美实际上是两手空空,德国经济界已经难以掩饰默克尔此次造访美国的失望和担忧。

欧盟在全球权力博弈角逐中尽显弱势

德国前总理施密特在谈及德国在世界中的地位以及欧洲一体化问题时,曾经有过一段著名的论断:德国对于欧洲而言太大,但是对于世界而言又太小。在当今的世界政治格局中,能够称得上是“global player”的国家无疑非美国、俄罗斯和中国莫属。虽然欧洲一体化进程进行了有超过半个世纪之久了,但是无论在政治领域,还是经济,军事领域,欧盟似乎难以称得上能够与中美平起平坐,更遑论单个的欧盟国家了。欧盟对于欧洲而言或许很大,但是对于整个世界而言,还是弱小了一点。

| 多特蒙德理工大学经济政策新闻学教授 亨里克·穆勒

关于欧盟在当今全球权力博弈中的地位和处境,多特蒙德理工大学经济政策新闻学教授亨里克·穆勒4月22日于法德两国首脑相继访问白宫前夕,在德国知名财经媒体《经理人杂志》上以题为《德国逐渐让欧盟遗笑于世》论述到:“德国外贸盈余在本年度接近2800亿欧元——遥遥领先位居世界最高。这是一项历史记录,但是也是一个巨大的风险。假如美国发动一场世界性的贸易战,那么德国可能要比任何其他的大经济体都要直接受到波及。世界贸易盈余冠军是极易受伤害的。德国制止灾难性的贸易保护冲突的兴趣相应地同样巨大。截至目前特朗普只是小试牛刀地发出了威胁(布鲁塞尔和北京已经做出了针锋相对的反应)。有可能事情到此为止,但是反弹的可能性仍然巨大。默克尔总理在柏林接待来访的法国总统马克龙时谈到,欧洲必须是“当今世界的重要一极”。但是在现实中这意味着什么,以及会在未来产生什么,仍然是模糊不清的。”

这个象征意义究竟是什么呢?耐人寻味。德国和中国一样,对美国有巨大的贸易顺差,在国防开支,气候保护,伊朗问题上与特朗普政府存在显著的分歧,并面临着特朗普政府巨大的压力。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已经进行了超过半个世纪的欧洲一体化不能给欧盟国家提供和美国讨价还价分庭抗礼的筹码吗?

针对这个问题,穆勒教授同样做出了精彩的论述:“欧洲在全球权力博弈中无足轻重。较大的欧洲国家的政府首脑虽然会受到听取看法的待遇,但是在决定性的政治领域里是由美国、中国和俄罗斯一锤定音最终定调的。在国际政治中所尊奉的是强权,这主要意味着:从所拥有的权力资源——经济与金融,军事,文化吸引力(“软实力”)中获得的强势的谈判地位。所有这些领域欧洲原本是可以秀秀实力的。经济上,欧元区是世界上三大经济体之一;欧盟总体上是最大的贸易区。身后的文化多样性和活跃的大都市让欧洲格外的富有吸引力,就像大规模的游客旅欧和大量的外国留学生赴欧留学所显示的那样。欧盟国家联合起来似乎也能爆发出巨大的战斗力。那么欧洲缺的是什么呢?欧洲所缺乏的,是强大的联合机构。在防务领域,欧洲一直还仰仗着美国的保护。”


欧洲的政治缺陷是一项根本性的不可测因素。欧洲专家委员会不久前断言,在欧洲,国家与国家之间缺乏信任,而即使在各个社会内部也同样如此。面对这样的欧洲,美国和中国会怎么想呢?

总结起来说,欧盟在华有大量的利益存在,中国实际上完全不用担心欧盟完全站到美国的阵营里去,对美国实际上也有类似的策略。美国的贸易战和关税大棒虽然看似是挥向中国,但是对欧盟未尝不是有威胁和杀伤力,欧美并非是铁板一块,他们自己也是各自心怀鬼胎各打自己的算盘。而由于欧盟在国际政治的二流地位,对于中美两国,事实上它是谁都不敢轻易得罪。

鉴于上文分析,中美贸易争端中,中国对欧盟所要采取的策略应该是有打有拉,防止欧盟一味倒向美国阵营。中国应该呼应欧盟在知识产权保护和欧盟在华企业经营环境的关切,采取措施予以改善。但是同时,对欧盟的后续行动也应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至少争取欧盟在中美贸易争端中保持中立。


作者为德语财经社科译者,混迹高校德语界,以观察研究德国问题,以他者视角看中国。

本文作者:黄昆

本文来源:秦朔朋友圈ID:qspyq2015

延伸

阅读五

鞠建东:应对中美贸易争端,要防止哪些误解和危险?

4月26日晚,“陆家嘴资本夜话”系列讲坛第六期在中国金融信息中心举行。本期讲坛特邀清华大学国际金融与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鞠建东教授作题为“中美贸易争端一二三四五”的报告。该讲坛由陆家嘴金融城发展局、上海市银行同业公会、上海市证券同业公会、上海市上市公司协会、上海股权投资协会、中国金融信息中心共同主办,钜派投资、有鱼普惠联合主办。

致辞

上海市证券同业公会秘书长 张伟

上海市证券同业公会秘书长张伟表示,作为主办方之一,非常荣幸受邀出席并致辞。中国金融信息中心是信息高地,组织了一系列高质量的活动,这次讲坛聚焦中美贸易争端,主题非常好。当前,美国单方面发起了贸易战,对我们国家的经济,特别是证券市场也产生了很多的影响,比如最近的中兴事件已经导致其股票停牌。今天,在座的有很多证券公司的同仁,相信清华大学鞠教授通过分享他对这件事情的权威解析,一定会给大家带来很大的收获。

中国金融信息中心总裁助理 潘恒宁

中国金融信息中心总裁助理潘恒宁讲到,“陆家嘴资本夜话”系列讲坛是中国金融信息中心联合权威机构搭建的众多平台之一,每次邀请一位既具实战经验又有理论修养的大咖来主讲,分享经验、传授知识、发布信息,助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国家战略。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是重要国家战略,金融中心的背后必定是一个知识中心、思想中心和信息中心。“陆家嘴资本夜话”采取专题讲座的方式,每期邀请一位专家,用一个晚上的时间将专题讲深、讲透,让陆家嘴金融城的白领、金领听得过瘾、有所收益。

他表示,陆家嘴资本夜话迄今为止已经举办了5期,分别邀请上海黄金交易所理事长焦瑾璞、金砖新开发银行副行长祝宪、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上海重阳投资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王庆和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等围绕黄金市场、国际金融体系、中国贸易摩擦、股票证券市场和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等热点话题展开了精彩阐述。

今晚,鞠建东教授则将为我们带来有关中美贸易关系最深度的分析,今年3月2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总统备忘录,依据“301调查”结果,将对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大规模征收关税,并限制中国企业对美投资并购,这标志着积蓄半年多的所谓“中美贸易战”开始。过去一个多月,事件有了进一步发展,包括中美双方互相发布关税清单、博鳌论坛中国发出更加开放的声音、“中兴”事件爆发等等,使得中美贸易摩擦的前景和走向扑朔迷离,成为中美两国人民共同关注的焦点。接下来事态会如何发展,相信在座各位也非常想聆听鞠教授更加深入和权威的分析。

中国金融信息中心是新华社的直属机构,我们的大厦位于东方明珠东侧,被誉为“东方蓝宝石”,是新华社和上海市政府战略合作项目,依托新华社在政治、品牌、渠道、信息、网络、人才等方面的综合优势,既服务于上海国际金融信息中心建设的国家战略,同时也服务于新华社打造国际一流的新型世界性通讯社的战略目标。

主题报告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紫光讲席教授、国际金融与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鞠建东

鞠建东简介: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紫光讲席教授、国际金融与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4-2017年担任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院长、教授,2009-2015年担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国际经济研究中心主任,1995-2014年担任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经济系助理教授、副教授(终身聘任)、教授,2007-2009年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常驻学者,世界银行咨询顾问。获南京大学数学学士、清华大学经济学硕士、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经济学博士。研究领域集中在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和产业组织,在American Economic Review、Journal ofInternational Economics、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等国际一流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多篇,获2016“浦山世界经济学优秀论文奖”。近期就中美贸易问题受邀做客央视访谈节目。 

以下为演讲实录: 

当前,中美贸易争端对于中国经济的影响、美国经济的影响和全球经济的影响还在发展过程中。

我个人认为,中美贸易争端对于中国而言,很可能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影响最大、最具有实质性影响的一件事情,当然,这纯属学术探讨的观点。

所以,我们过去40年的开放战略——包括国民经济的结构,都有可能需要从现在开始做相当实质性的调整。因而,对于这样一个大事件本身作各种讨论、研判,然后进行恰当的政策和战略调整,是非常重要的。

引言 中美贸易争端大事记

1、四个阶段

到目前为止,中美争端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时间上是有重叠的。

第一个阶段:特朗普的突然袭击。

2017年8月18日,美方宣布开始301调查,2018年2月16日,美商务部披露232调查结果,认为钢铝进口现在可能威胁美国家安全。3月8日,特朗普宣布对进口钢铝产品征收关税。3月22日,特朗普签署总统备忘录,15天之内制定对中国商品关税征收方案。3月23日,美对中国钢铝产品关税生效。4月2日,中减让产品关税清单实施。4月3日,美发布500亿美元进口产品惩罚关税(25%)清单。

第二阶段:讨价还价阶段。

4月3日美国发布清单,4月4日,中国宣布对美500亿美元进口反制清单。4月5日,特朗普宣布考虑追加1000亿美元关税。

第三阶段:争取民意阶段。

美国国内政治体制的运作由利益集团所推动,美国大的政策调整需要较大范围民意的支持。中美双方都需要争取民意,争取中国人民的民意,争取美国人民的民意,也争取世界各国人民的民意。 4月10日,习主席在博鳌论坛宣布中国更多开放的措施,主要是4点:大幅放宽市场准入(金融市场、制造业);创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扩大进口,降低汽车关税。

习主席提出的四项开放政策,显示出我们对于中国持续的对外开放的诚意。4月10日,特朗普推文表示感谢习主席,希望取得进展。第三阶段一直在进行当中,现在也还处在争取民意阶段。

第四阶段:贸易争端实施阶段。

美方惩罚关税具体措施讨论到5月23日结束,5月15日召开听证会,但我个人认为从后面的事情来看,实际上贸易争端的实施阶段已经开始了。

众所周知,4月16日晚间,美国商务部发布对中兴通讯的出口禁令。由于中兴在2012年参与对伊朗的出口,违背了美国对伊朗禁止出口规定,已经受过惩罚,现在又旧话重提,而且美国给出了出口禁令,中兴董事长说这个禁令将使中兴立即休克。此事量刑过重,非常极端,这与美国前面所表达的对中国高科技产业发展进行限制的战略是一致的,所以这应该看成是中美贸易争端的一部分。

其他方面,我们还需要注意的是金融市场,比如说港币的汇率。最近,由于美联储调高利息,美国放水的资本开始回流,会导致发展中国家遭遇金融危机的冲击。假如美联储继续加息,也会对港币的联系汇率造成一定的冲击。这从侧面提醒我们,中国国际金融体系还相当脆弱。 

2、美对华301调查的实质分析

美国政府曾明确承诺双边多边贸易争端在WTO框架之下进行,中国驻WTO的代表团指出美国301调查的做法是违背了WTO框架的。美国301调查的报告内容主要是两点,第一个是完全针对中国2025的制造项目,针对中国的高科技产业。比如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天航空设备等等,无一例外在美国的惩罚清单上。

301清单中涉及的高科技行业,根据2016年的数据,其进口总值占美国从中国进口总值的94%。

美国按照两个原则排序列出清单,第一个原则是中国的高科技领域,第二个是影响美国的消费市场,即中国进口在美国消费市场的比例较小。明显看出,美国希望限制中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不希望影响美国国内的消费市场。我们从2016年的统计数据中看出,301清单中涉及的高科技行业,其进口总值占美国从中国进口总值的94%。

有讨论认为,特朗普挑起贸易争端是出于中期选举。美国的中期选举是11月份,特朗普有短期政治上的考虑。但我认为,中美贸易争端更多的是长期战略调整,我将从从下面几个方面讨论。 

个中心

美国301调查结果很明确,这次贸易争端的核心问题是阻止、减缓甚至打断中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如果中国高科技行业能够延续过去三年到五年的发展态势,继续向前发展,中国就打赢“贸易战”了;如果发展态势被美国挑起的贸易争端减缓或打断了,中国就打输“贸易战”了。

为什么说中美贸易的争端是以中国的高科技产业为核心?这里从三个背景讨论。

1、全球化的结构新变化

全球化结构的旧常态是高速增长,以美国为核心,中国驱动。上一波的全球化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每年以1-2亿的低成本劳动力涌入世界生产体系,是这次全球化的最重要动力之一,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要素禀赋结构变化,也根据改变了全球的生产格局。

随着过去30到40年的发展,全球化结构已经从美国核心逐步变成了增速放缓、三足鼎立、区块结构的新常态。全球逐渐形成北美价值链,欧洲价值链和亚洲价值链的三足鼎立的全球生产格局。

首先,看一下全球国际贸易的增长。2012年是一个分界点,全球货物贸易增速(按总出口计算)已连续5年下滑,自2013年起连续4年低于3%。2015年的全球贸易已出现了降幅达13.6%的负增长,其严重程度仅次于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机;2016年虽有反弹,但仍为负增长;2017年首次出现3.8%的恢复性增长,为2011年以来最快增速。

其次,我们可以看出,全球贸易结构发生了变化,从货物贸易转成服务贸易,服务贸易本身增长速度就比较慢。

此外,在全球的贸易垂直分工里面,中间产品的贸易份额在缓慢下降。

基于以上3点,我们得出结论,全球化的速度在下降。

我们认为,自2012年以来,北美价值链、欧洲价值链和亚洲价值链“三足鼎立”新结构已经形成。这种全球贸易的常态性、结构性变化,反映了全球经济的发展与治理格局正在发生根本性、结构性的演变。

中美贸易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2000年,美国的贸易占全球贸易的比是15.48%,比第二大贸易国德国的7.96%和第三大贸易国日本的6.51%之和还要多。

到2016年,完全发生变化,美国是11.48%,中国是11.44%,德国是11.75%。2014年,最多的国家将中国作为最大贸易伙伴,其次是美国,然后是德国。2014年以后,全球已经呈现出三足鼎立的结构,北美价值链、欧洲价值链和亚洲价值链“三足鼎立”新结构已经形成。

 比较1995年和2015年的变化可以看到,亚洲地区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多,特别重要的是,中国取代了日本成为亚洲几乎所有国家的贸易核心国。

从全球的生产依存网络也可以很清楚看到,1995年的日本是亚洲大部分国家的核心国,德国是欧洲国家的核心国,美国是北美的核心国。


到2015年,中国取代了日本成为了核心国。

2000年前后三大核心国,美国在北美,德国在欧洲,日本在亚洲,但是美国在德、日都是有驻军,所以那时美国是全球贸易的主导国家。

现在,全球经济不仅出现了三足鼎立的局面,而且中国在政治上、军事上是独立的,不像德国和日本在政治、军事上依赖美国,因此美国主导的全球经济和贸易的主导地位被打破了,这个是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

中国的贸易发展历程是否与日本相似?

日本的贸易也曾经历高速增长。从1955年到1975年,日本经历了20多年的高速增长,并达到70-75年的平均23%的惊人增长率。此后逐年向下,从80年代开始回归到发达国家的6%左右的平均值。

日本“刘易斯拐点”的出现大致位于1975年前后。日本劳动力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停滞现象与70-75年贸易增长的拐点同步出现

亚洲乃至全球的贸易增长并没有受到日本在70年代的转型拖累。

中国的经济改革迅速给世界市场提供了巨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中国也迅速接过日本的角色,推动全球贸易更加快速地增长。

时至2011年,中国也来到了“刘易斯拐点”,贸易增长率也开始下降。

但中国与日本存在显著不同。

日本在经济增长速度达到顶峰时,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外贸总额,均与美国存在明显的差距,所以未能改变“美国核心”的旧格局。

中国在经历了30余年的高速增长之后,外贸总量已稳居世界首位,经济总量亦达到全球第二。

“美国核心”的旧格局已被打破,而东亚、北美及欧洲“三足鼎立”的新经贸格局已经开启。

2、用两个国家GDP比较,中美互动分五个阶段。

中美关系的发展阶段由两国的相对实力所决定;一国的经济实力由GDP(购买力平价)代表。

第一个阶段是1949年到1972-1979年,这一阶段中国和美国是敌对国,在经济上中国的经济体系完全不进入美国的经济体系。

第二阶段定义为小国与大国的阶段,小国定义是中国的GDP是小于美国GDP的1/2,1980年的时候中国GDP不到美国的10%,但是2010的时候是美国的1/2。在小国与大国的阶段,小国无论做什么对大国经济没有太大影响,所以在小国与大国的阶段最优的策略就是韬光养晦。

第三阶段是潜在大国和大国的阶段,中国的GDP大于美国GDP的1/2,但小于美国GDP,基本上判断是2010年-2023年。预计中国GDP将于2023年追上美国。这个阶段是合作与竞争共存的阶段,产品变成竞争性的产品,不只是替代性的产品。

第四阶段是两大国阶段,预计是2023年-2040年。中国GDP大于美国,但小于美国GDP的两倍。

第五阶段是共建新世界阶段,如果顺利的话2060年中国GDP将接近美国的三倍。2100年,美国人口将达到4亿-6亿,中国人口将达到10亿-15亿,两国人均GDP接近。

从这个分析来看,2060年以后会有很大的变化,取决于中国人口怎么变,但是2060年之前的分析没有太大的变化,因为人口的变化在这个时候还没有体现出来,所以第三阶段,第四阶段没有太大的变化。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的看法是以2018年3月23日为标志,中美关系引入了一个新阶段,这个阶段是潜在大国与大国或者是两个大国的竞争阶段,我称之为合作与竞争共存的阶段,尤其在中国GDP没有达到美国GDP之前,在2018年到2023年中美关系很有可能是由竞争主导。 

3、全球面临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

谁在工业革命里面占有主导地位,谁就主导全球经济的格局。

从上世纪80年代到现在,全球经济经历了一个黄金的发展时期,无论中国人民、美国人民还是全球的其他国家人民都在生活水平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如果全球经济和中国经济发展的格局均没有大的变化,到2060年全球经济将由美国主导转变成现在已经开始的三足鼎立的格局,进入个新的时代。

2018年前后,如果没有大的政策变化话,我们可以得出两点结论。第一,随着全球贸易经济格局的变化,中美关系的变化、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和发展,全球整体经济水平会有大的提升。第二,美国逐渐失去了全球经济主导地位。如果美国要继续保持在全球经济的主导地位,它必须对这样的发展进行干预。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觉得中美贸易争端是长期的,带有战略意义的。而且中美贸易争端的本身也在美国已经讨论过很多年了,从小布什的战略合作者改成战略竞争者,到奥巴马推出的PPP,其目的都是使得美国在亚太地区重新掌握贸易规则和经济的主导权。

这次美国301贸易调查的报告非常明确,目的非常简单,就是中国在高科技领域的迅速发展已经影响到美国在全球经济尤其是高科技领域的主导地位和霸权地位。对于这样的发展态势,美国社会表示担心和不满,希望改变。从这个意义上讲,中美贸易争端在美国有相当的民意基础,两党也有相当一致的看法。

中国应对美贸易争端,必须紧紧抓住发展高科技产业这个核心利益。不管白猫黑猫,能发展高科技产业就是好猫。

个基本点

1、在战略上,坚持中美合作共赢。

我们需要看到,中美双方是整个世界经济体系的基石,是全球价值链的基石,中美互为最大贸易伙伴,中美互为中间产品最大贸易伙伴,共同构成全球价值链的基础,目前这种全球分工是经济自然发展的结果,而且也符合各个厂商的利益,符合企业家的利益,也符合人民的利益,是自然发展的结果,因此中美是有合作共赢的基础。

这个是中美的中间产品贸易来源,2014年的时候,第一大是加拿大,然后是中国,已经占中间贸易产品的16.3%,还在增加,说明中美贸易之间是非常互相依赖的。

2、在战术上,坚持“竞争对抗、以战止战”。

在贸易争端中的最优策略是什么?那就是怎么做才能使得收益是最大的。过去的学术研究通常的做法就是最优关税理论。我觉得这一次中国打贸易战的目的不是这个,或不仅仅是这个。我们的目的是止战,以战止战。

中美两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是不一样的,美国的贸易战是由利益集团影响的,有可能将国内矛盾转移国外,不会放弃美国对全球经济的主导地位。

中国的贸易政策就是中央政府决定,而不是利益集团决定,中国是一盘棋。通过镜像策略,可以让美国不同利益集团先争起来,然后达到他不打贸易战的目的。以战止战使得对方贸易争端的成本高于收益,从而使得他打不下去。

个防止和三个危险 

基于前面对于世界格局、中美关系、高科技发展的分析和判断,我认为,在中美贸易争端上,我们一定要坚持三个防止。

第一个防止在战术上轻视退让。从历史上看,美国对第二大生产大国——德国、日本、前苏联——发动的经济争端,都达到了目标。前苏联是所谓星球大战,德国和日本是贸易战,美国到现在为止在贸易战上没有战败的记录。所以从历史上来看,我们没有数据来支持这次美国贸易战它会输,也不能盲目乐观中国一定会赢,因此,不可轻视。因为轻视和退让,日本经济长期受到了美国对日贸易战的负面影响,所以,防止在战术上的轻视退让,这点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个防止在战略上的情绪化的过度反应,从而看不到中美具有广泛的合作基础和共同利益。中美贸易之争是利益之争,情绪化是没有意义的。中美之争是实力之争,如果是意识形态之争的话,就不容易找到解决的思路了。如果中美之间关系越好的话,能使贸易之争更容易结束,如果中美之间关系越差的话,贸易之争更难解决,将中美之争理解为主要是利益之争,可以使大家回归理性。

第三个防止偏离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大局。中美贸易争端之后,尤其要防止产生“不敢开放,不敢发展高科技产业”的想法,这种想法不可取的。我们要沿着既定的对外开放步伐前进,要坚持推进“中国制造2025”,占领高科技产业的制高点。我们需要防止三个危险。

第一个危险是日本式。日本在过去20多年里,经济发展呈现几个特征,第一是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缓慢,尤其是高科技产业结构的调整缓慢。第二是国内投资缓慢,都到国外去投了,第三是经济增长迟缓。假如发生日本式的危险,将会使2060年的全球经济格局发展趋势得到改变。

第二个危险是前苏联式的。苏联经济在上世纪70年代80年代越来越差。为了达到快速发展,苏联采取了激进的体制改革,结果反而导致了社会和政治动荡。

我们要用“两弹一星”的精神,但不能照搬“两弹一星”的方法,大会战的方法,不一定适合消费行业的产业发展。我们过去的产业政策需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比如说光伏产业、新能源汽车的一些教训需要吸取。每个省都搞光伏产业,全民都搞新能源汽车,反而造成资源的浪费。

政策细小的变化常常会引起完全不同的结果,对芯片生产厂家的直接大规模补贴,会出现“全国攻芯”的局面,反而造成一批小的低效的企业。从生产端的补贴往往不是好办法,从需求端入手会更好,比如,可以通过政府购买,形成对国产芯片的市场需求,这样依然能保持生产芯片的竞争态势,提高企业的效率。

第三个危险是国际金融危机,我们资本市场在一步步的开放,但同时必须注意国际金融危机的风险。

如果出现这三个危险,中国的经济有可能出现大规模下滑,金融危机一旦发生,一两个星期就会使GDP下降25%以上,中国要做的事情无非是排除美国对中国经济和全球经济的干扰,继续过去的渐进式的改革开放与发展。

个任务

基于以上分析,我提出四个主要任务。

第一个是推动中国高科技产业的迅速发展。

中国的人工智能发展为什么这么快,第一是规模优势,比如说人脸识别,人工智能的技术取决于流量的大小,中国人口本身就有规模优势。第二是中国有相对灵活的市场,到现在为止中国对个人数据的使用限制不是那么严格,这个是双刃剑,一方面有一些负面的社会影响,另一方面也推动了这个行业的发展。第三是中国在计算机和机电行业上拥有技术积累。中国有巨大的市场规模——14亿人的国内市场和20-30亿的亚洲市场,我们完全有可能去推动技术的发展。

目前,很多高科技行业的技术关键设备不在我们手上,国内的市场占有率是0%,比如,美国的高通公司在有些细分市场拥有100%的占有率。我建议我们逐步采取进口替代的方法,来保证中国经济上的安全和技术体系上的安全。 

第二个任务,推进全球治理体系的重构。

G7框架下“一超多强”的全球经济治理格局,已不能反映当前世界经济形势的发展演变。美国,欧盟和中国三足鼎立的全球经济体系正在逐渐形成。欧洲有欧盟,美国有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但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经济的深度合作一直没有发生,所以我们建议成立亚洲共同体,建立以中国为核心的亚洲国家地区的深度合作。

借鉴NAFTA及欧盟经验,深度的FTA合作均存在一个明显的核心国家(美国和德国),在区域生产和贸易活动中发挥中枢作用,其余经济体则以“辐条”形式,与这一核心国紧密联系在一起。

但由于中国和日本这两个大国对东亚地区经贸主导权的争夺——复杂的东亚地区政治关系、中日政治互信的脆弱、美日政治军事同盟的约束,都使得中日近期在东亚经济治理上的深度合作希望式微。为了推动一个有效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建立,中国有必要率先建立一个中国大陆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深度自由贸易区,推动东亚地区的深度经济合作。

 

第三个任务,推动中国开放新战略。

中国开放战略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劳动力成本优势丧失,所以通过“一带一路”转移过剩产能,进行全球的产业分工。

第二个更加严厉的挑战是技术升级的上升空间被发达国家压制,这就要求以巨大的市场规模来打破束缚,通过组建亚洲共同体,形成以中国为核心的超过20亿人以上的市场,在此规模上实现技术的升级换代。用规模来换取技术上升的空间,打造亚洲价值链,冲破技术升级阻碍。

我们要推动“一体两翼”的开发新战略,建设“亚洲共同体”,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为两翼。

第四个任务是推动国际货币体系的重构。

人民币和美元的汇率绑定使美元能代表了世界两大经济体,造成其在全世界无与比伦的强势地位。既然中美之间的关系现在已经进入竞争阶段,人民币和美元应该尽快结束目前绑定的状态,以免继续被美国的货币政策制约。

此外,从竞争风险上来看,固定汇率隐藏着很大的国际金融危机的风险。人民币和美元的汇率应该尽快浮动。

资本帐户的开放一定要谨慎,在此之前要先建造金融资本跨境流动防火墙。对于中美贸易争端,我最担心的是金融危机。 

项措施 

第一,纠正特朗普行政当局对舆论的错误导向。

美国失去对全球经济的主导地位是一个历史的选择和进程,美国非要打断这个历史的进程从而挑起贸易争端是非正义的。中国的崛起和经济增长只是全球人力资本配置的自然表现,中国有14亿人,在校大学生数量有4000多万,这么多的人力资本,自然会显示在全球经济实力的配置变化,这不是意识形态之争。所以,我们需要纠正特朗普行政当局对舆论的错误导向。

第二,用镜像策略(以战止战)制定对美贸易报复清单。

比如中兴倒下了,中国要不要找美国报复?在通用汽车最困难的时候,由于中国市场使得它免予破产。

中国市场对于全球的跨国公司的重要性是无法忽略的。如果美国公司对中国的高科技公司采取打击的手段,那么中国应该很明确,我们会选择美国的公司,在适当的时间点也会给予它反制性打击,从而使各大跨国公司认清美国对中国公司打击的危害。

第三,在WTO框架下,团结大多数(美国国内大多数,世界大多数),共同反对贸易战。

我们只是希望避免贸易战、希望维持以前的增长态势,所以我们所做的事情是符合美国大多数、中国大多数、世界大多数人民的利益。在抗日战争的时候,毛主席《在论持久战》里面讲过三个条件,第一是中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二是国际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三是日本国内人民和日本殖民地人民的革命运动的兴起。什么时候美国人民反对中美贸易战,什么时间中美贸易战就停止了。所以,我觉得,应该在WTO框架下团结大多数,中美两国人民共同反对贸易战。

第四,对受到贸易战影响的中国企业进行政策性保护,减少企业损失。对于中兴应该怎么做,现在有很多讨论,我个人认为对于受到中美贸易争端影响的企业需要受到政策性的保护,宁可养着也不能倒了,减少企业的损失,因为这关系到企业对贸易争端信心的问题。如果今后贸易争端很残酷,会有两到三年经济的波动,对于核心企业的保护是非常重要的。 

第五,适度退让。

在有利于中国的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原则下,我们可以做适度退让。

文字整理:吴天宇

摄影:金伟良

统筹:李志琴

本文来源:陆家嘴金融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