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2018-05-24

CFIC导读:

心为物役,我们总觉得自己活得很累。王阳明却有诗曰:“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参考这位心学大家的故事,我们就会发现,心其实很强大。只要内心足够坚定,又何苦让自己陷入现实的夹缝中苦苦挣扎……

心为物役,我们总觉得自己活得很累。王阳明却有诗曰:“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参考这位心学大家的故事,我们就会发现,心其实很强大。只要内心足够坚定,又何苦让自己陷入现实的夹缝中苦苦挣扎……

今天,心为物役似乎已是常态,外界的物左右了内在的心,以至于人们普遍感觉是,物与幸福的增长不成比例。其实,我们的心并非如此的脆弱,只不过是我们在追逐外物的过程中,将其迷失了。

王阳明的心学会对我们现代人的生活有所启发,使我们看到,心本来有其不可动摇的力量之所在。

1496年,大明王朝举子们的全国会试结束,当朝状元公之子王阳明又一次榜上无名。

说起这王阳明,此时不是等闲之辈,1493年春天,他已参加过一次这样的考试,那次落第后,许多人都感到不应该,京城里的一些达官贵人都到王宅里去安慰他,甚至连宰相李西涯都来了。

我们也可以想见,考试以前的王阳明,已经承担了人们多重的期待,按李宰相的揣测,王阳明一定有很大的心理压力,因此就以开玩笑的方式来缓解,他对王阳明说:“汝今岁不第,来科必为状元,试做来科状元赋。”王阳明也真不含糊,提起笔来就写了一篇,以至在座的诸位大老,连连惊叹:“天才!天才!”

就是这个天才,没想到第二次考试又失败了,按一般人的心理推测,这压力太大了,当时跟王阳明同舍的一位考生也落第了,感到无脸见人,王阳明安慰他说:“世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显出了其心不为物役的力量。

就是这位对心的力量有所体悟的王阳明,在官场上遭到了一次大的劫难,1506年2月,他因上书言事,得罪了权奸刘瑾,被抓了起来,并被贬谪到贵州龙场驿干驿丞,这年王阳明35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

1508年春天,他终于到了龙场,在龙场艰难困苦的三年里,王阳明对心的力量又有了新的体悟。一开始,他对得失荣辱都可以超脱了,但生死一念尚觉未化,于是在困难的生活中,经常问自己:“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在一个夜深人静的时刻,“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寤寐中若有人语之者,不觉呼跃,从者皆惊。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这就是王阳明心学哲学,相对于当时主流的程朱理学,在中国人的生活实践领域,一种新的思维角度、一种新的范式诞生了。王阳明心学在以后还有发展,其基本内容有心即理、万物一体、知行合一、致良知。这一学说,高扬了每一个人的精神力量、心的力量。

儒学是为己之学,心学也不例外。将心学知行合一是可以让人受用的,从王阳明此后的行为上,就可以看到其受用之所在。

1519年明王朝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江西的宁王朱辰濠叛乱,得到消息的王阳明未及报告朝廷,果断地起兵平叛,事后,王阳明有大功而见嫉,非但没有受到应有的奖赏,反而差一点被诬告谋反杀头。

一般人处此状况,大多是会忧愤难平的,但王阳明却能从容化解。经过这样的变故,他更加坚信了“良知真足以忘患难,出生死,所谓考三王,建天地,质鬼神,俟后圣,无弗同者”。

他给学生的信中说:“近来信得致良知三字,真圣门正法眼藏。往年尚疑未尽,今自多事以来,只此良知无不具足。譬之操舟得舵,平澜浅濑,无不如意,虽遇颠风逆浪,舵柄在手,可免没溺之患矣。”

王阳明有个学生叫聂豹,晚年曾被谤逮捕下狱,锦衣卫来抓他时,他从容镇静,毫无惊恐之态,时人无不叹服,这就是一个有心学修养的人的受用之处,也是其做人牛气的地方。

当心学在中国大地上逐步传播普及之后,聂豹并不是一个孤例,而是许多中国人的生活常态。

王阳明曾曰:“乐是心之本体,虽不同于七情之乐,而亦不外于七情之乐。

虽则圣贤别有真乐,而亦常人之所同有,但常人有之而不自知,反自求许多忧苦,自加迷弃。虽在忧苦迷弃之中,而此乐又未尝不存,但一念开明,反身而诚,则即此而在矣。

”许多信服王阳明心学的人,就这样生活在快乐之中,“素富贵,行乎富贵;素患难,行乎患难”。也许今天的人们,很难理解有一个时期我们中国人曾经这样心灵自由的生活过,内心有如此充盈的感情。

时下的生活弥漫着功名利禄的氛围,有了钱希望有更多的钱,有了权希望有更大的权,对房子、车子、色欲等等都是不知餍足,而一点点的不满足。

就足以让人辗转反侧焦虑异常,物质的丰富之下,是犯罪率、自杀率、离婚率、精神病率的升高,人们普遍的感觉是浮躁,浮躁久了就生暴躁,暴躁久了就生暴戾。

媒体上经常报道的灭门惨案、屠杀亲人,已让人嗅到了这种暴戾之气。对治这种情况,也许正需要王阳明的心学,当人们发现了自己内心的力量之时,就不会被外界所左右,从而就能生活得自得其乐。

梁漱溟先生曾讲过,跟西方文化相比中国文化是一种早熟的文化,对王阳明心学来说也是这样,可以看出,王阳明心学与当代西方海德格尔等人的存在主义哲学有着许多相通的地方。

而海德格尔的哲学就是对西方理性主义传统所导致的物质主义至上、人生意义缺失的一种反抗,反观我们周围的物质主义氛围,我们同样可以发现王阳明心学复兴的类似动力,不过需要有人对心的内涵加以现代化,使之适合现代人的生活。

阳明有诗曰: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在名利场中奔波,与世浮沉的现代人,是到了找找自己的定盘针的时候了。

本文来源:新华每日电讯、金融e党校

延伸

阅读一

王阳明:好的人生,要学会做减法

授权图片 | 陈卓  摄

每个人生来都是一张白纸,会随着生活阅历和知识见闻的丰富而变得五彩斑斓。但是好的人生,并不一定是浓墨重彩的。“淡极始知花更艳”,学会给人生做减法,往往会遇见更美的风景。

01

王阳明说:“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洒脱,何等简易。”

给人生做减法,要减去一些过度的欲望。大千世界,道不尽、画不完的繁华,总使人眼花缭乱,目光不自觉地被吸引,心里也暗暗地种下了欲望,容易成为被欲望驱使的奴隶。

朱熹曾说:“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这就是著名的“存天理,灭人欲”观点,但人欲并非指人的天性,而是过度的欲望。日常的饮食、一夫一妻的家庭生活,都是合理的。

但很多人不仅要吃饱,还要求山珍海味、求饱口腹之欲;不满足于当下已经自足无忧的生活,还要无休止地追名逐利,这就是过度的人欲。过度的欲望可能并不会带来更多的快乐,反而成为后来的拖累,埋下潜在的祸根。古往今来,诸多贪官的例子摆在面前。

如何做减法?王阳明的答案是省察克治。

“省察克治之功,则无时而可间,如去盗贼,须有个扫除廓清之意。无事时将好色好货好名等私逐一追究,搜寻出来,定要拔去病根,永不复起,方始为快。”

02

王阳明说:此心不动,随机而动。这是人生做减法后达到的至高境界。心学法门至简,但若真正参透其要义,便觉世事游刃有余,身心畅快。

王阳明用一个形象的比喻说明此理:圣人之心如明镜,只是一个明,则随感而应,无物不照。未有已往之形尚在,未照之形先具者。

圣人的心像干净明亮的镜子一样,不管面对何事何物都能如实照见,等他们过去了也不会留下任何痕迹。

庄子也曾说过:“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

每个人的心最初也是一面明镜,而我们大多数人的心之常态是被外事外物遮蔽了。外事外物如飘来飘去的浮云,我们的目光都集中在了倏然飘来、又倏然飘去的浮云上。

没飘来时,心里想着要来了而躁动不能安;既已飘过去了,心里还念念不忘而不能定。本心是永恒的,外物只是暂时的。不能专注于本心,而专注于外物,就会永远处在躁动与焦虑中。

所以,试着给心灵做减法,在心体上抹去那些扰乱本心的浮云,修炼自己的本心。

古希腊哲学家艾皮科蒂塔曾说过:一个人生活中的快乐,应该来自尽可能减少对于外来事物的依赖。

只要内心坚定,遇到外物时,都能应付自如而不为他们所累。

03

给人生做减法,要舍去一些东西。

孟子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想要鱼是正常的心理,想要熊掌也是正常的心理,但是想要把两者同时弄到手就是不合理的,如果硬要兼得,到头来往往是一场空。舍弃一些东西,其实是得到了更多。

无用的身外之物,可不必再汲汲地去追求。心中的念头一个接一个地闪过,有几个能真正停留扎根。

梁晓声先生曾说:一种人生的真相是——无论世界上的行业丰富到何种程度,机遇又多到何种程度,我们每一个人比较能做好的事情,永远也就那么几种而已。有时,仅仅一种而已。真正能紧握在手中的并不多,专注当下可能比贪多更有意义。

该放下的执念,不妨轻轻放下。给自己定下的宏伟人生目标,可能已经将人压得身心俱疲。为了遥远渺茫的目标拼命时,却忽视了生活的美好。

与自己没有交集的人,不妨渐渐遗忘。生命中,会与很多人擦肩而过,但只有很少数的人伴随一生。有些人注定是生命中的过客,成为定格在回忆里的风景。

试着放下一些遥不可及或者成为过去的事物或人,将他们从自己的生命中慢慢淡化。

就如在计划表上,划去那些细枝末节的琐碎事,只留下当前最重要的事。会发现,扰乱心绪的事物都被拂去,似乎不再迷茫,当下的生活如此明晰。

本文来源:新华每日电讯、儒风大家

延伸

阅读二

你根本不是怀才不遇,而是怀才不够

1

我有个朋友特别有意思。

大学毕业后进了一家报社实习,一直抱怨领导不给他上稿的机会,觉得自己就是怀才不遇。

有一次,他指着报纸上的一篇稿子和我说:“你看到了吗,这么烂的水平,领导就让上稿。我的水平比这强多了,但却没有机会,真是愁死了。” 

我劝他冷静下来等等机会。

后来,领导派他去做一个采访,他非常高兴,感觉大展拳脚的机会终于来了。可是采访完之后,他突然发现自己根本不会写稿,不是逻辑不行,就是结构有问题,不是语言不行,就是风格有问题。这一刻,他终于明白自己的水平存在极大的问题。 

很多时候,我们抱怨自己怀才不遇,觉得目前的工作根本配不上自己,只要给我们个机会,就能一飞冲天。我们一直以为自己缺机会、缺伯乐,所以才没发展成自己想要的那个样子,但凡有了机会,就能一鸣惊人。但当机会真的来了,我们却又不知所措。 

与其一直抱怨自己怀才不遇,还不如认真努力,提高自己的技能,克服困难。如果你这样坚持下来,才可能会有出头的机会。

2

同学小王就是个一直抱怨自己怀才不遇的人。

他是一家房产策划公司的老文案,大学毕业后,他就在这家公司干。看着身边的同事一个个升职加薪,小王心里愤愤不平,他觉得经理就是故意的。

他在微信上和我说:“和我同期进来的同事都升职加薪了,很多人学历没我好,能力也就那样,不知道领导是怎么想的,我真是怀才不遇啊。”

刚来单位的时候,小王心比天高,发誓一定要混出些名堂。很多基础的工作他根本不屑于做,总觉得以自己的能力,应该做更重要的。 

因为刚来单位,领导不敢把重要的工作交给他,每次都会给他一些小活,小王就马马虎虎应付了事。时间久了,领导再也不会给他活了,他自然也就失去了表现的机会。 

有人说,怀才就像怀孕,时间久了才能看出来。一个人只要认真努力地做,自然会得到领导的赏识。倘若你有真本事,那么一定会得到重用。

千万不要好高骛远,抱怨自己怀才不遇,这样只会让自己更加被动,失去原本应该有的机会,到最后一事无成,虚度了光阴。

3

一个一直抱怨自己怀才不遇的人,必然不会有一份好的前程。因为从未在自身上找问题,也不相信结果是自己造成的,更不会踏实地做好眼前的事,觉得这些小事对自己来说太low了。反而在别人的进步中,不断地用怀才不遇安慰自己。

事实上,抱有怀才不遇态度的人对自己极度不负责。他们一直在寻找机会,但从未为这个机会做好应有的准备。一旦获得渴望的工作,就会漏洞百出,彻底露馅。 

怀才不遇看似很有道理,很多时候却不过是自我安慰的一种精神胜利法。一直抱有这个态度的人,很难认清现实。对于这一点,朋友小李深有感触。

他和大学同学进入同一家单位,两人专业水平都差不多,但是同学会认真完成老板交代的工作,而小李则一直在抱怨,觉得老板安排的工作太小儿科了,所以根本不想做。

后来,同学越做越好,深得老板赏识,而他却被炒了鱿鱼。 

抱怨怀才不遇的人可能不会觉得小事有多重要,但你要知道,每一件大事都是由无数件小事组成的。只有脚踏实地认真做好小事,你的“才”才会慢慢凸显出来,才会得到重用。

这世上没有怀才不遇的人,只有怀才不够的人。

本文作者:林子树

本文来源:人民日报、林子树


封图来源:视觉中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