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2018-05-24

CFIC导读:

“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真要想改变自己,什么时候都不晚。”

我不是什么成功女性,也不是什么女强人,只不过是干电视工作的,如果说还取得了一点小小成绩的话,不过是比别人多付出了一些汗水而已。

回头看自己走过的路,我觉得每一个脚印里盛满了坎坷和踏实。

从北京广播学院毕业后,我回到了家乡黑龙江,在省人民广播电台工作。因为经历过上山下乡的知青生活,我的文化底子薄,于是我报考了母校的研究生,可连续两次都名落孙山。

当时我已经29岁了,不想再这样折腾了,但就这样放弃,我又有些不甘。那段时间,我一直闷闷不乐。

母亲是个知识女性,她对我说:

“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真要想改变自己,什么时候都不晚。”

“什么时候都不晚”,就是这一句话,让我第三次走上了考场,终于在30岁的那一年成为了北广的研究生。

拿到录取通知书时,我感慨万千,30岁,我的人生又有了一个新的开始。

入学不久,我就结婚了,丈夫在清华大学读研究生。虽然有了家,但我们依然住在各自学校的集体宿舍里,一日三餐在食堂里吃饭,和单身生活没有什么区别。

3年的苦日子熬过后,我留校任教了。

一个女人在大学里当老师,工作既体面又轻松,收入也不错,而且有很多时间可以照顾家庭,很多人都羡慕我,但我对自己的生活状况并不满意,我觉得自己是学新闻的,更应该到一线去做更有挑战性的工作。

33岁那年,中央电视台经济部来北广要人,经过面试、笔试和实践考核,我幸运地被录用了。当时来自亲友们的阻力很大,他们说我是头脑发热,都30多岁的人了,还瞎折腾什么。

我想,如果我听从了他们的意见,也许自己这辈子就会在北广做一名老师,永远过着波澜不惊的生活,那将是我一辈子的遗憾。

在人生的关键时刻我又一次犹豫了,我真的还有能力面临这次新的人生考验吗?那段时间,我不断地想起母亲的话:“人要想改变自己,什么时候都不晚。”

我最后的决定是,不管怎么样,不能让自己的人生留下遗憾,哪怕失败了,我也无怨无悔。就这样,我在33岁的年纪走进了中央电视台,成为一名主持人。

中央电视台人才济济,竞争很激烈,我知道自己没有任何优势,只有多付出心血和汗水,才不会被淘汰,才能站得住脚。

我虚心向比我年轻的同事学习,经常在办公室加班加点到深夜,把每一项简单的工作当作重大的使命来完成。

付出不一定有回报,但不付出绝对没有回报。

经过不懈努力,我不仅在中央电视台有了一席之地,还以自己的名字开辟了“一丹话题”这个专栏,这是全国第一个以主持人的名字命名的节目,观众的反映还不错,这给我很大的信心。

一转眼,我就到了40岁,看到镜子里自己眼角细密的皱纹,我突然有一种深深的危机感和失落感。

40岁,对一个女人来说,是道迈不过去的坎,尤其对女主持人来说,更是尴尬的年龄。

每天早晨起床,我第一件事就是想到自己的年龄,每天患得患失,内心充满着苦涩和忧郁。

我把自己的困惑和烦恼向母亲倾诉了,母亲说:“丹啊,你不觉得这十几年来,你是越来越美丽了吗?每一个人都不可避免会变老,有的人只是变得老而无用,可是有的人却会变得有智慧有魅力,这种改变,不是最好的么?”

那一刻,我迷茫混沌的心豁然开朗,是啊,年轻女主持人的本钱是美丽和青春,而40岁的我,虽然青春和美丽已经不再,但我可以靠自己的智慧、学识、修养和内在的气质来赢得观众的喜爱。


年龄对一个人来说,可以是一种负担,也可以是一种财富。心态平和了,工作的热情又重新回来了,尽管我已40多岁了,但领导依然让我在栏目组里挑大梁。

我的人生,应该说没有被命运和机遇特别垂青过,每一步,都是自己踏踏实实走下来的。

我特别感谢母亲,是她在那些关键的时刻解开了我的心结,告诉我人生的方向应该把握在自己的手里。

如果到了50岁、60岁,又有新的梦想在诱惑我,我想我依然会义无反顾地朝着它走去。

好的改变,什么时候都不嫌晚!

本文来源:经济杂志

延伸

阅读一

“做完”和“做好”的区别,就是人生的差别

在工作中,“做完”和“做好”虽然仅一字之差,但前者只是完成了某项工作,而后者则不仅是完成了工作还有一个好的结果。

一项工作如果你抱着“差不多”的心态,只是完成而不注重结果,那么你将和职场中的大多数人一样,注定得不到晋升。

1

一旦执行,就应付出100%的努力

很多人都曾向我抱怨过:

“我们老板每天都让我做这做那,而且很多事情都是重复的,烦都烦死了,您说我该怎么办啊?”

每当这时,我就会反问他们:

“那你有没有想过,除了基础的日常工作,老板为什么会让你反复去做同一件事呢?你在第一次执行时是不是哪里没有做好呢?老板是不是因为对之前的执行结果不满意,所以要你再做一次呢?”

我发现,大部分人都回答不上来我的问题,因为他们“心虚”——只知道自己做完了很多,却不知道自己做得怎么样。


那么,每天看似忙碌不停的你,在工作中执行任务时,是否也只是满足于“做”,却忽略了做的“结果”?

虽然,“做完”和“做好”仅有一字之差,但二者的本质是不同的。

前者执行了但却不到位,只是走过场或者是纯粹地应付了事;而后者不但执行了,而且到位了,它代表着对自我目标负责、对上级组织负责,对公司利益负责。

而一名员工是否有较高的执行力,关键就在于他重视“做好”这一结果,所以,如果各位想要提高执行力,千万不可自我满足,更不可自欺欺人,明明是自己一开始就没有执行到位,最后却把责任怪在别人头上。

既然执行了,就要付出100%的努力去做事,一步到位交出满意结果,否则拖延到最后不合格,老板就可能反反复复地要求你重新执行,直到符合要求为止,但这不仅浪费了企业的资源,更浪费了你自己的时间。


2

没有结果的事,等于没做

有一年年终,我收到一家公司邀请前去参加年终表彰大会,当然不是表彰我,而是希望我借此机会和他们确定来年给员工培训的课题。

在表彰过程中,我发现那些获得奖励的员工,无一例外地是出色完成任务的人,而台下那些没有出色完成任务甚至没有完成任务的人,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别人领奖了。

很明显,同事对于我的解释很不满意:“99.9%和100%差别就那么大吗?明明就是没有差别啊?”

“不,你错了!我相信很多人都和你一样抱有这样的错误观点,虽然99.9%只要再努力一点点就变成100%了,其实不然。

这就像比赛一样,最终总要分出个胜负,如果大家实力相当,或者在99.9%时的成绩都是一样的,那怎么来评判呢?

这就要看最后那0.1%了,谁坚持下来了,把最后这0.1%的事做好了,谁就赢了。

所以,我们看到,在一场比赛中,平局的现象毕竟是少数的,大多数的比赛还是分出了胜负,因为大部分人还是输给了那0.1%……”

我正欲继续向同事解释,他却突然打断了我:“哦,您这么一说,我想起一件事,前不久我们主管辞掉了一位助理,原因是主管让助理给客户打电话,结果没人接,助理也没再去理会,当时我还想至于么,但现在我算是明白了,因为他电话虽然打了,但却没有任何结果……”

没错,一件没有结果的事,做是做了,但是它有什么意义呢?

但不幸的是,在企业中,和同事最初的想法一致的员工大有人在,在他们看来:

我只是企业雇佣的一名员工,我在这里上一天班就有一天的薪水,至于执行得如何,企业有没有赚到钱,那是老板和企业自己的事,与我无关。

所以,大部分人都只是像没有得奖的同事那样只做到99.9%,虽然可能已经尽力了,但却将最终结果好坏抛在脑后,企业不给这样的员工任何奖励也是理所当然的。

3

执行落地三法则

法则1:纠正“差不多”心态

纵观市场上的名牌企业,为什么它们的牌子百年屹立不倒,经久不衰?因为他们不但在产品品质上精益求精,对于人的管理也更加精益求精,他们从不允许自己的员工做事时总是一副“差不多”的心态。

我曾去到过一个知名的大企业,我发现他们每个员工手里都有一个比中华字典还厚的工作手册,光一项流程就有好几十页,这说明了什么?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要想做得出色,受到认可和欢迎,就必须严格要求自己,这也是把事情做好的保证,如果总是觉得“差一不二”就行了,那你将永远停留在“做完”那一步。

法则2:在执行中树立个人品牌

在如今这个年代,人们对于一份工作的渴望,早已不再是谋生的工具那么简单,每个人都渴望在职场中闯出一片天地,业绩出色,有所作为。所以,很多人对于职业的情感都是神圣的,工作更多地成了一种精神支柱。

既然如此,一次效的执行不仅可以带给你一个圆满的成果,还能使你渐渐树立其自己的品牌,产生源源不断的工作动力。


所以,既然做就做好,这样一来,你的整个工作流程就会变成一种良性循环,任务就会轻松一步到位地搞定。

法则3:对自己和结果负责

执行得不好,说到底其实是一个人对自己和结果不负责任的表现,而这样的人在职场中是很难提升自己的竞争力的。

因为竞争力的基础是执行力,执行不到位,甚至谬以千里,你之前描绘再好的蓝图也只是一张废纸,你交出来的最终结果对企业没有任何价值,不过是在浪费人力、物力、财力罢了。

所以,身为企业员工,不要一味地背诵执行的重要性,更要在实际行动中把任务执行到位,对自己和结果负责,这样才能在“做完”的基础上“做好”,逐渐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本文来源:中华品牌管理网

本文作者:张友源

延伸

阅读二

你生活的广度,决定了你的优秀程度 

读过的书,看过的风景,就是你的格局。

- 1 -

哈佛大学校长福斯特曾经有一场著名的演讲,她在演讲中说了这样一句话:“一个人生活的广度决定了他的优秀程度。”

许多人都认为这句话很有道理,但未必了解生活的广度是什么。

其实,一个人生活的广度就是他的格局。

而一个人的格局,是由他读过的书、走过的路所决定的。

你从书中读到的智慧,从这个世界获得的阅历,都将决定你未来的人生格局。

- 2 -

大家都知道读书很重要,但很多人不知道读书究竟为什么很重要。

知乎上有个提问,读了的书大多数忘记了,那读书还有什么用?

有一个答案获得了无数人的赞同:“我从小到大吃了很多食物,大多数排出了身体,剩下的成为了我的骨和肉。我想,读书之于思想和食物之于身体应该是一个道理。”

思想和精神都是无形无质的,读书获得的东西也一样。

因为它不能用金钱明码标价,所以许多人难以理解自己读过的书究竟对他有什么帮助。

但就如那个答案说的一样,你读过的书,即使忘了内容,即使不能让你迅速成功,但它给了你思考的机会。

读书与思考,是一个人格局的基础。正是这些无形无用的事物,让你保持清澈的头脑看待自己的人生和这个世界。

- 3 -      

读书之外,最重要的就是看看这个世界。

有一句诗说得很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你读的书会告诉你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也会告诉你你是什么样的人,但那终究是别人告诉你的事情。

而有些事情,只有自己经历了,它才会成为你的阅历,最终成为你的格局。

余秋雨给学生上课时,曾说过一句话。

有人问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两者关系如何?”

他回答说:“没有两者。路,就是书。”

我喜欢他的答案,你走过的路和你读过的书,本质上都是一样的,没有什么不同。

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其实是相辅相成的。不读书,不知道路在何方。不行路,不明白书中含义。

行万里路,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这不是一句空泛的宣言,而是一声真诚的建议。只要心中怀有远方,就有机会从生活的逆境中走出来。

走过许多路,看到了外面的风景和那些不同于过往的人与生活。你会发现,你在这样的行走中睁大了自己的眼睛,也扩展了你的胸怀。

你的格局,就在这样的行路中,被渐渐扩大。

本文作者:炉叔

本文来源:围炉夜话

延伸

阅读三

六幅思维逻辑图,决定你的人生层次!

你的思维模式决定了你的行为,你的行为决定了你的习惯,你的习惯决定了你的人生层次。

这六幅思维逻辑图,决定你的人生层次!

1

关于输赢

有输有贏才是真正的生活,在合作与共事中需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建立"我们"的思维才能贏得更好的支持与资源。

2

关于沉淀

所谓的经验,不仅仅是你经历了什么,更在于你在经历中沉淀了什么!这种沉淀是对经历过的人、事、物的思考,应用重构的方法将这些思考形成自己对世界的客观认知。这个认知至少由三个变量构成: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这看似简单,但你能坚持10年的思考、记录与整理,你就真的会超越很多同龄人。

3

关于等待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成功,也都很努力,但是,幸运总是属于少数人,因此,在奋斗的路上感觉到累的时候请告诉自己,有时候成功=99%的努力+1%的机会,在机会没有降临的时候,请耐心地学会等待,这本身既是一份能力,也是一份成熟。

4

关于评判

批评的本质是用自己的价值观及行为准则去衡量社会与他人。所以,不管是亲密关系还是教育子女;不管是面对社会上的热点亊件,还是在管理自己的下属,当我们试图去批判他人的时候,请有意识地告诫自己:从多个角度综合考虑,再给出评价,否则批评不仅不会使人进步,并且会带来伤害。

5

关于说话

很多人并非不善言谈,而是不善思考,开口讲话之前动脑想一想,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应该怎么说,这既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又是自我成长的修行。

6

关于个性

成熟是一个棱角被磨掉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很多人变得圆滑、世故,进而失去了最真实、最独特的自我,宁愿活在别人的评价中,也不愿意跟随自己的内心。其实,成长也可以换一种方式,让自己的个性与原则植根于自己的内心,用多赢的智慧去解决冲突,既能中立地保留自己的坚持与性格,又能愉悦地与人相处,既不会咄咄逼人,也不会畏手畏脚。

哪幅图打动了你?

本文来源:正商阅读

延伸

阅读四

幸福的密码终于被破解!(震惊所有人)

来源:中古传统文化

“幸福是什么”这个话题总让人捉摸不透,到底什么是幸福呢?每个人对幸福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科学界也一直在探索~

1988年4月,霍华德金森24岁,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哲学系博士。他毕业论文的课题是《人的幸福感取决于什么》。为了完成这一课题,他向市民随机派发出了一万份问卷。

卷中,有详细的个人资料登记,还有五个选项:

A、非常幸福。B、幸福。C、一般。D、痛苦。E、非常痛苦。

历时两个多月,他最终收回了五千二百余张有效问卷。经过统计,仅仅只有121人认为自己非常幸福。

接下来,霍华德金森对这121人做了详细的调查分析。他发现,这121人当中有50人是这座城市的成功人士,他们的幸福感主要来源于事业的成功。

而另外的71人,有的是普通的家庭主妇,有的是卖菜的农民,有的是公司里的小职员,还有的甚至是领取救济金的流浪汉。这些职业平凡生涯黯淡的人,为什么也会拥有如此高的幸福感呢?

通过与这些人的多次接触交流,霍华德金森发现,这些人虽然职业多样性格迥然,但是有一点他们是相同的:他们对物质没有太多的要求。他们平淡自守,安贫乐道,很能享受柴米油盐的寻常生活。

这样的调查结果让霍华德金森很受启发。于是,他得出了这样的论文总结:

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最幸福:一种是澹泊宁静的平凡人,一种是功成名就的杰出者。

如果你是平凡人,你可以通过修炼内心、减少欲望来获得幸福。如果你是杰出者,你可以通过进取拼搏,获得事业的成功,进而,获得更高层次的幸福。

他的导师看了他的论文后,十分欣赏,批了一个大大的“优”!

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如今,霍华德金森也由当年的意气青年成长为美国一位知名终身教授。

2009年6月,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又翻出了当年的那篇毕业论文。他很好奇,当年那121名认为自己“非常幸福”的人现在怎么样呢?他们的幸福感还像当年那么强烈吗?

他把那121人的联系方式又找了出来,花费了三个月的时间,对他们又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

调查结果反馈回来了。当年那71名平凡者,除了两人去世以外,共收回69份调查表。

这些年来,这69人的生活虽然发生了许多变化(他们有的已经跻身于成功人士的行列;有的一直过着平凡的日子;也有的人由于疾病和意外,生活十分拮据),但是他们的选项都没变,仍然觉得自己“非常幸福”。

而那50名成功者的选项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仅有9人事业一帆风顺,仍然坚持当年的选择——非常幸福。23人选择了“一般”。有16人因为事业受挫,或破产或降职,选择了“痛苦”。另有2人选择了“非常痛苦”。

看着这样的调查结果,霍华德金森陷入了深思,一连数日,霍华德金森都沉浸在自己的思绪当中。

两周后,霍华德金森以《幸福的密码》为题在《华盛顿邮报》上发表了一篇论文。在论文中,霍华德金森详细叙述了这两次问卷调查的过程与结果。

论文结尾,他总结说:“所有靠物质支撑的幸福感,都不能持久,都会随着物质的离去而离去。只有心灵的淡定宁静,继而产生的身心愉悦,才是幸福的真正源泉。

无数读者读了这篇论文之后,都纷纷惊呼:“霍华德金森破译了幸福的密码!”这篇文章,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华盛顿邮报》一天之内六次加印!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霍华德金森一脸愧疚:20多年前,我太过年轻,误解了“幸福”的真正内涵。而且,我还把这种不正确的幸福观传达给了我的许多学生。在此,我真诚地向我的这些学生致歉,向“幸福”致歉!

所有靠物质支撑的幸福感,都不能持久,都会随着物质的离去而离去。只有心灵的淡定宁静,继而产生的身心愉悦,才是幸福的真正源泉!而国学经典就能让人从世俗的渴望中解脱出来,充盈自己的内心。近日,在深圳举办的文博会中,就来了这样一名听众:他轻闭双眼,沉浸在耳机中的声音之中,一直静静伫立在人群之中,一个半小时过去了,他还沉浸其中。之后得知,原来他一直在聆听《张其成讲易经》,《张其成讲易经》让他甘之若饴,就像走进阳光明媚的春天,恬淡悠然、书香扑鼻,浑然不觉时间的悄然流逝。

幸福是我们毕生的追求,国学经典就是通向幸福最近的路线,让我们相约《张其成讲易经》,找回内心的淡定宁静,走向更幸福的人生。

本文来源:张其成

延伸

阅读五

王维:人生下半场,千万别矫情


人生下半场,最大的敌人只剩自己。


公元714年。

这一年,李白还在青城山练剑,杜甫还只是洛水边的一个顽童。

一个15岁少年,背着一把琴,提着一支笔走进了盛世下的长安。

两年后他以一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震撼整个文坛,在盛唐伊始的时候以少年才子之姿,独步天下。

他就是王维

当白居易24岁登临大雁塔,写下“慈恩寺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时候,王维21岁就已经状元及第,名耀整个大唐。

这是一个开局华丽,风生水起的人生上半场。

但是,王维的下半场一开端,就是他人生的滑铁卢。

01

本来作为新科状元王维有可预见的大好未来,但是却在无意中犯了唐玄宗的忌讳,一怒之下将他打发去了地方。

去地方就去地方,年少气盛的王维虽然满肚子怨愤,可还真没太拿得罪了皇帝当一回事。

他处理起政务也有声有色,觉得自己在外锻炼一下也没什么不好的。

好友孟浩然科举落地,他还安慰道:“杜门不欲出,久与世情疏。以此为长策,劝君归旧庐。”

老哥,科举当官太辛苦了,哪有在这青山绿水间待着快活?

但是,让王维没想到的是,他这一次被贬却足足在地方熬了十多年,直到过了而立之年才忽然发觉:狗日的,你们真得把我忘记了啊。

王维在《偶然作》中称:“小妹日长成,兄弟未有娶。家贫禄既薄,储蓄非有素。”

王维父亲早亡,长兄如父,人到中年,作为一家之主的他,自然要挑起照顾整个家族的重担。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从这一刻开始,那个“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的少年从王维的心底褪去了锋芒。

他放下状元郎的架子,也不再恃才傲物。

回到长安,王维求见丞相张说(yuè)献诗,诗中他自比贾谊,恳请张说提携,“尝从大夫后,何惜隶人余。”

意思是如果张说能看中他,他甘愿做任何工作。

开元二十三年,三十四岁的王维得知恩师张九龄重任宰相,立刻写信道:“侧闻大君子,安问党与仇。所不卖公器,动为苍生谋。贱子跪自陈,可为帐下不?”

一颗急切之心,毫不掩饰。

不久后,他便被提拔为八品上的右拾遗。

作家烟罗说过:“人生下半场,最大的敌人只剩自己。”

人这一生,前半程年少气盛,大多数人活得是心气,觉得自己不可一世;

后半程才发现人活的是心态,是自己与自己较劲。

所以说,人生下半场,千万别矫情。

你越是矫情,失去的越多。

02

王维中年的时候,还发生了一件大事。

和他患难与共的妻子难产而死,与此同时还有胎死腹中的骨肉。

中年丧妻又丧子,人生恐怕很难有比这还要悲惨的经历了。

王维这一生留下无数诗篇,流传至今的就有400多首,但是细细翻阅,你会发现,其中竟然没有一首是写给妻子的。

他难道不爱自己的妻子吗?

王维和妻子相遇时,彼此不过十三四岁的年纪,8年后他金榜题名,连公主都有意招为驸马,可他却丝毫没有留恋,大登科后便迫不及待地迎娶了自己的青梅竹马,迎来小登科。

他难道不擅长写情诗吗?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这首诗是王维写给朋友李龟年的,但是后世之人早已将其看做爱情诗的代表作。

既然友情都描摹的如此情真意切,一首爱情诗怎能难倒王维这样一个绝世天才?

有人说:“沉默的人,爱的最深;沉默的心,伤的最重。”

回望诗人的世界,写出“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苏东坡身边可曾缺少过红袖添香?

为妻子写下“生为同室亲,死为同穴尘”的白居易也不乏“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的风流。

唯有王维没有用文字祭奠自己的爱与悲伤,可史书却为他这段感情留下一句力重千钧的批注:

“孤居三十年,终生不娶。”

要知道,那可是男人三妻四妾皆属平常的古代。

王维没有给妻子留下只言片语,但是他却用他的余生证明了自己爱的深沉,伤的刻骨。

红尘过往,没有人握得住地久天长,感情之事岂能尽如人意?

尤其是进入人生下半场,生离死别总要走一场。

有些话,无须多言;有些事,只须去做。

最深的爱,最真的情,从来不是表演,也不会矫情。

03

公元750年。

十五岁出游,五十岁依然郁郁不得志的王维赶回家中探亲,然而子欲养而亲不待。

王维的母亲临终前曾问过他一个问题:

“知道你的名字为什么叫王维字摩诘吗?”

王维自然明白,“维摩诘”是印度高僧,母亲把他的名字拆开来为自己命名,还教他从小就背诵《维摩诘经》。

“维摩诘”这个名字翻译过来就是没有污垢,即“净”。

母亲学佛几十年,仿若就是为开导眼前历遭悲厄打击的儿子,让其解脱身心的桎梏。

要他看开苦乐两境,淡看是非成败。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有些东西,你越是在乎,越是失去。

奔波的人生,我们已经用力,尽心,何必还去耿耿于怀。

人生下半场,千万别矫情,经历的越多,你越会明白,这世上没有不带伤的人。

晚年,王维重新回到政治权力的中心,但是看过了人生无常之后,他不再关心官场上的种种是非。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从此后,他有事上朝,无事还家,抽空作作画儿,钻研钻研佛学,悉心经营他在终南山的辋川。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这时的王维官反而做得越来越大,当了太子中允后不久,他又加集贤殿学士,迁太子中庶子、中书舍人,一路扶摇直上,最后官尚书右丞。

王维的才华毋庸置疑,但这“迟来的辉煌”,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唐肃宗李亨和他的父亲唐玄宗李隆基在赌气,只要李隆基不喜欢的人,李亨偏偏要重用。

对此王维心知肚明,可他看破不说破,一边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一边过着“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田园生活。

朝堂上的尔虞我诈他管不了,也不想管。

人生下半场,不纠结,不纠缠,不矫情。

捧得越高,摔得越惨。

这样的事情,王维年少的时候早就经历了一遍。

沧桑世事,负累几许,只要紧守住自己的本心就好。

公元761年,王维在“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之中,平静地告别了这个世界。

“临终无病,遗亲故书数幅,停笔而化。”

去世前两年,王维上表将辋川别墅改为寺院,又将自己职田中的粮食用来为灾民舍粥。

无论先前的职场生涯如何,王维死的时候确实像一个得道高僧。

正如陈贻焮先生所说,“他采取了圆通混世的人生态度,半官半隐地生活起来了。”

王维在鱼龙混杂、朝不保夕的官场中,从小吏修炼成诗佛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

比起李白的骄傲,杜甫的深沉,王维活得更加洒脱,他就是这样一个温柔淡然的模样,过着普通人的生活。

人过中年,能让你挥霍的时间少之又少。不矫情、不做作、不畏惧别人的目光,想要的东西就去争取,得不到的东西就断舍离。

人生下半场,活的就是一份豁达,一份明白: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

如是,安好。

本文来源:洞见

延伸

阅读六

王阳明:好的人生,要学会做减法

授权图片 | 陈卓  摄

每个人生来都是一张白纸,会随着生活阅历和知识见闻的丰富而变得五彩斑斓。但是好的人生,并不一定是浓墨重彩的。“淡极始知花更艳”,学会给人生做减法,往往会遇见更美的风景。

01



王阳明说:“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洒脱,何等简易。”

给人生做减法,要减去一些过度的欲望。大千世界,道不尽、画不完的繁华,总使人眼花缭乱,目光不自觉地被吸引,心里也暗暗地种下了欲望,容易成为被欲望驱使的奴隶。

朱熹曾说:“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这就是著名的“存天理,灭人欲”观点,但人欲并非指人的天性,而是过度的欲望。日常的饮食、一夫一妻的家庭生活,都是合理的。

但很多人不仅要吃饱,还要求山珍海味、求饱口腹之欲;不满足于当下已经自足无忧的生活,还要无休止地追名逐利,这就是过度的人欲。过度的欲望可能并不会带来更多的快乐,反而成为后来的拖累,埋下潜在的祸根。古往今来,诸多贪官的例子摆在面前。

如何做减法?王阳明的答案是省察克治。

“省察克治之功,则无时而可间,如去盗贼,须有个扫除廓清之意。无事时将好色好货好名等私逐一追究,搜寻出来,定要拔去病根,永不复起,方始为快。”

02



王阳明说:此心不动,随机而动。这是人生做减法后达到的至高境界。心学法门至简,但若真正参透其要义,便觉世事游刃有余,身心畅快。

王阳明用一个形象的比喻说明此理:圣人之心如明镜,只是一个明,则随感而应,无物不照。未有已往之形尚在,未照之形先具者。

圣人的心像干净明亮的镜子一样,不管面对何事何物都能如实照见,等他们过去了也不会留下任何痕迹。

庄子也曾说过:“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

每个人的心最初也是一面明镜,而我们大多数人的心之常态是被外事外物遮蔽了。外事外物如飘来飘去的浮云,我们的目光都集中在了倏然飘来、又倏然飘去的浮云上。

没飘来时,心里想着要来了而躁动不能安;既已飘过去了,心里还念念不忘而不能定。本心是永恒的,外物只是暂时的。不能专注于本心,而专注于外物,就会永远处在躁动与焦虑中。

所以,试着给心灵做减法,在心体上抹去那些扰乱本心的浮云,修炼自己的本心。

古希腊哲学家艾皮科蒂塔曾说过:一个人生活中的快乐,应该来自尽可能减少对于外来事物的依赖。

只要内心坚定,遇到外物时,都能应付自如而不为他们所累。

03



给人生做减法,要舍去一些东西。

孟子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想要鱼是正常的心理,想要熊掌也是正常的心理,但是想要把两者同时弄到手就是不合理的,如果硬要兼得,到头来往往是一场空。舍弃一些东西,其实是得到了更多。

无用的身外之物,可不必再汲汲地去追求。心中的念头一个接一个地闪过,有几个能真正停留扎根。

梁晓声先生曾说:一种人生的真相是——无论世界上的行业丰富到何种程度,机遇又多到何种程度,我们每一个人比较能做好的事情,永远也就那么几种而已。有时,仅仅一种而已。真正能紧握在手中的并不多,专注当下可能比贪多更有意义。

该放下的执念,不妨轻轻放下。给自己定下的宏伟人生目标,可能已经将人压得身心俱疲。为了遥远渺茫的目标拼命时,却忽视了生活的美好。

与自己没有交集的人,不妨渐渐遗忘。生命中,会与很多人擦肩而过,但只有很少数的人伴随一生。有些人注定是生命中的过客,成为定格在回忆里的风景。

试着放下一些遥不可及或者成为过去的事物或人,将他们从自己的生命中慢慢淡化。

就如在计划表上,划去那些细枝末节的琐碎事,只留下当前最重要的事。会发现,扰乱心绪的事物都被拂去,似乎不再迷茫,当下的生活如此明晰。

本文来源:儒风大家

延伸

阅读七

人与人最大的差距是见识与格局(深度好文)


办大事,以识为主

曾国藩说,凡办大事,以识为主,以才为辅;凡成大事,人谋居半,天意居半。

凡是办大事,首先需要有深厚的阅历和识见,并以才能作为辅助。

识指的是见识、内心的格局,也就是面对问题时的思维高度,必须有足够的认识高度。遇到大事,首先解决问题的思路,或是方针要有高度。

曾国藩明确告诉我们,办大事要以“识”为主,才气、才能不过是辅助罢了。所以恃才傲物的人,往往难以成就大事。当然这里的“识”,不单单指知识,更指的是经验和见识。

而“人谋居半,天意居半。”则是说,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抱着“尽人事以听天命”的态度。不要因为有自己不能左右的的因素就不去努力,更不能因为自己努力了,最终却失败了而去怨天尤人。

国学大师钱穆老先生游一座古刹,看到一个小沙弥在一棵历经百年风霜的古松旁种一种观赏植物“夹竹桃”。

老先生由此感慨地说:“以前,僧人种树时,已经想到寺院百年以后的愿景,而今,小沙弥在这里种花,他的眼光仅仅是想到明年哪!”

一个人大事难成是因为心中的格局太小所致。小沙弥种花,仅仅想到明年赏花;而僧人种植松树,则是看到了百年之后的愿景。这就是见识和格局的差别。

见识与格局决定了你的层次

在这个世界上,真正能代表你水平的、展示你的生命层次的东西,不是金钱,也不是名利,因为这些都有可能失去。

真正决定你层次的就是你的见识与格局。

心学宗师王阳明十三岁时,母亲早逝。继母信鬼神。常常虐待他,父亲远在京师任职,不知王阳明的遭遇。

王阳明不得已,想利用继母笃信鬼神的弱点,于半夜悄悄起床,把茶盘放在佛堂门外,第二天早晨继母见了,觉得非常奇怪。日后每天都如此,继母不由得心中发毛,但她对王阳明的态度依然如故。

有一天,王阳明到郊外找寻捕鸟人,买下一只平日罕见的怪鸟,偷偷放在继母被内。继母整理床铺时,突然看见这只怪鸟,害怕鬼魅作祟,便赶紧请来巫婆占卜。

其实,王阳明早就买通巫婆,对继母说:“王状元前妻对自己儿子遭人虐待很生气,上告天帝,现在天帝派阴兵下凡拘捕你的魂魄,被中的怪鸟,就是阴兵的化身。”

继母听了这话,吓得脸色发青,赶紧下跪谢罪,王阳明也下跪向天帝求情,一旁的巫婆故意连声叹息离去。从此继母对王阳明便视如己出。

王阳明的继母,正是因为心中有“鬼神”,才会相信巫婆的说法,让迷信占据了内心,才让王阳明“有机可乘”。

我们所看到的世界,只是我们的内心“选择”看到的样子。这种“选择”往往都是不易察觉的。

当一个人内心充满某种情绪时,心里就会带上强烈的个人偏好暗示,继而会导致主体从客体中去佐证。

喜欢某个人或事物的时候,我们的心灵会让自己在现实中搜寻印证,然后再用这些似是而非的印证,来佐证自己的心理预期,最终形成一种「真是如此」心理定势。

若是在愤怒、仇恨或是怀疑时,我们又会不断寻找材料来强化自己的臆想,在偏执与愤怒、仇恨的情绪里,让暂时压抑的情绪得以宣泄。

你相信什么,你就能看到什么;你相信潜规则,就会发现无数潜规则;你相信不公平,就会发现无数不公平;而你相信努力,就会发现努力真有回报。

所以,决定人的视野的,决定人能看到什么风景的,不是人的眼睛,而是人内心的见识和格局。

本文来源:儒风大家

延伸

阅读八

别把公司影响力,错当自己的能力

“人生最大的不幸,就是无法清晰认识自己。有时,离开了平台,才发现自己狗屁不是。”

话说,自2017年开始,不仅是创业公司,就连大公司都面临着巨大压力。

比如,最近被闹得沸沸扬扬的裁员潮,大大小小的互联网公司经历倒闭与并购,就连端着“金饭碗”的国企人员,比如银行从业者,也每天提心吊胆地经受着组织瘦身的考验。

于是乎,这个社会陷入了集体迷茫。

然而,相较于企业的经营发展而言,更让人关心的,还要数每个人眼前那一亩三分地儿的“钱”途和安危。

1

人生最大的不幸

就是无法认清自己

不像前几年一片大好形势:无论你是猪是狗,只要站在风口就能飞

在满大街是“风口+资本”的年头,就算你是根皮筋都能卖出大葱的价。急功近利的环境下,快,是这个世界唯一的竞争法则。

于是乎,一个在BAT待过俩月的实习生,摇身一变就成了某A轮公司的运营主管;

一个原本在某媒体大号负责排版的小编,转身一跃就当上了某传统企业的品牌总监......

就连在某国企里负责端茶送水跑龙套的,都敢出门宣称自己是“机关领导”,张口闭口就是“谁谁是我老铁”、“某某和我贼熟”。

大量资本推动下的虚假繁荣,为职场滋生了一堆“过水蟹”。

有相当一部分人,忙碌在各个平台跳来跳去。一边心里暗骂自己的公司没发展、项目没新意,一边私下忙着给领导拎包擦桌子、出门吹牛逼。

如果恰逢公司的发展势头好,融资一轮接一轮,那么即使不是业绩的贡献者,有的人仍会陷入一种成功人士的幻觉。

如果不幸公司遇到了瓶颈,就如当下多半公司经历的那样,有的人就会洒洒脱脱离职,手上带着大把“资源”,趾高气昂地奔向薪水更高的公司。

倘若说,以上两种人都是庆幸的,那么不幸的则是在如今大环境下,大多数面临行业更迭、能力转型且岌岌可危的“职场过水蟹”。

2

如果离开了公司

你能靠什么赚钱?

30岁到40岁,是前有埋伏后有追兵的年纪。

这个年纪的多数人都处在上有老、下有小,家庭负担重,处处需要钱的境地。

如果你不是在非常传统的行业,那么你的上司可能都比你年纪小;比你年轻比你精力旺盛的人,薪水要求更低。

倘若你细心的话,就会发现许多公司的招聘年龄范围都写着“20~35岁”,这是人力资源之间心照不宣的秘密。

更可怕的是,在大平台呆久了,当站在30岁这个门槛时,很多人的心理会有落差。因为无论是精力还是适应力,都难比年轻人。

于是乎,有的人进入一种状态叫做:没有老板命,却有一身老板病。

比如我之前认识一个人叫A,他在一家国有背景的金融公司干了6年行政,算得上公司老员工了。

刚进公司时,赶上金融公司发展兴旺早些年,一进公司底薪就1万多。

因为身处金融行业,A平时接触的都是大客户与金融从业者,平时聚会进出的都是高档酒店会所,自然也少不了相互攀比,开口闭口都是几个亿几百个亿的融资生意。

那个时候,周围很多人都羡慕他的职业高大上,夸他年纪轻轻就有所作为。

然而,6年过去了,A的工资总共只加了2000块,平均是一年300的往上加。渐渐地,A的心理开始不平衡。

有一次,A所在的公司招了批90后新员工,他留了个心眼,特意偷偷跑去打听了下,发现新员工的工资基本都比他高。

为此,他十分生气,心想公司这不是拿他不当回事儿吗?

于是乎,A以一个公司元老的姿态,怒气冲冲地跑到老板面前,直接当面质问其新人工资高的原因,并要求给自己加薪。

万没想到,老板却轻描淡写地回了一句:“公司的工资是有规定的,不是你想加多少就加多少。如果你嫌赚的少,可以自己去开公司啊。”

听完这番回答,A气得攥起了拳头,指甲陷进肉里,心想:“行啊,既然你们无情无义,老子不跟你玩儿了总可以吧!”

随后,A请了两天病假回到家里,躺在床上翻来覆去无法入眠。直到那时,他才恍然大悟:

如果离开了公司这个平台,自己靠什么赚钱?

3

离开平台剩下的

才是你的真本事

混职场,无论你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只有你离开平台剩下的,才是你的真本事。

主持人窦文涛,曾在节目说过这样一段话。

“我的朋友99%都比我有钱。天天和这些有钱人在一起,以至于我以为他们买的东西,好像也是我生活世界的一部分。总和有钱人在一起,听着他们几十亿上百亿的聊天,好像自己也有钱了似的。”

这段话,真实地反映了职场中很多人的心理状态。

但只有你亲身经历过辞职、被裁、退休或者公司倒闭,才能体会到什么叫「人走茶凉」。

换句话说,你以往的光环,不过是平台聚光灯下的沉淀物,当你离开的时候,就会发现之前公司多半人际关系的结束。

当然,倘若你找到了一个更大的平台另谋高就还好,如果接下来你要面对的是没有稳定收入的一日三餐,或是一不小心跳进了残酷的创业深渊.....那么,直到你有所成就,你之前的友谊顶多换来一句无伤痛痒的问候。

其实,离职的时候若能看清谁是朋友、谁是过客,总归来讲是件好事。

因为你将面对更多残酷和现实的问题,比如,脱离了公司,你是否有能力赚钱养活自己?

许久以前,投资人蔡文胜说过一句话,“在大公司待5年以上基本就废了。”

因为多数人在大公司待久了,就会变得眼高手低,成了温室里的小白鼠,生存能力退化,却又自视很高。这样的人一旦离开了平台,身上的光环去掉之后,会顿显能力缺失。

你是否曾见过某个大公司的人四处吹嘘,自己手中有多少多少资源,可一旦要落实的时候却推三阻四。这些所谓的资源,仿佛就如海市蜃楼,只可远观,不可亵玩。

优秀的职场人都明白一个道理,无论工资还是级别,都应是个人能力的沉淀物。

但很多人却本末倒置,认为自己只要在一家公司,就应该享受到某种待遇。

但很可惜,在未来的大环境下,无法真正创造价值的人,终将会被所有平台淘汰

4

弱者依附平台

强者自造平台

当我们谈及创业的时候,认为最大的捷径就是刚好踩到了一个风口,第一时间赶上了红利,赚了一笔。

而找工作挑公司,也是这个道理。

两个能力相差无几的人,其中一人不小心进入了个处于发展红利期的公司,其带来的回报价值,远远不止薪水那么简单。

所以,好的平台确实能让一个人脱胎换骨。

然而,问题在于所有公司都有生命周期,万物的生长衰退都有规律,一个人若不能快速地将平台红利转换为个人能力,那么窗口期过后,一切归零。

就如被闹的沸沸扬扬的美团收购摩拜事件,造成了一大批人相继离职。表面上看,这是组织重构不得不面临的问题。

但事实上,多数主动离职的人都明白:摩拜已经度过了之前野蛮生长的红利期,接下来的洗盘,所有人都必须在重压之下克己奉公,好日子已然不复存在。

这个时代“躺着”赚钱的机会越来越少,随着互联网竞争格局的固化和资本的理性,越来越多的企业回归生意思维,更多注重投入产出比。

当老板们发现业务增长难突破,无法交出一张好看的利润报表时,“降薪裁员”就成了唯一的道路。

于是乎,公司的平台资源一夜间成为了稀缺品,更是普通员工眼里的烫手山芋。

你占着资源不带来价值,就是失责,你盯着资源不去利用,就是无能。

在老板重磅的业绩压力下,每个人都人心惶惶,草包英雄霎那间区分开来。

这就像我们所常说的,弱者依附平台,强者自造平台

5

机会属于那些无论在哪

都能创造价值的人

一个聪明的人,总能认识到哪些是平台带来的福利,哪些是自己真正的实力。

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喜欢做锦上添花的事,很少人乐于雪中送炭。

比如一个曾经大平台里出来的人创业,褪去光环从零开始,之前的资源能用到几分,又有几个所谓的人脉愿鼎力相助?

人心虽暖,现实残酷。这个社会你来我往,商业上讲的是利益互换

原本你在公司身居要职,周围人看重的是你背后的资源价值,可离开了平台,又有谁愿意为你的个人估值?

再回到赚钱这件事上。

当你身处平台时,如果你能为公司一年净赚100万,公司必然舍得花10万甚至更高薪水请你;

又如你做的工作替换成本太高,以至于市场很难找到比你更合适的人,那你肯定不会被盲目被裁;

再如你是某体制内领导的子孙后代,公司需要仰仗你的人脉,就算老板再不爽也不敢拿你怎样。

如果以上几点你统统不是,那么就该好好想想,若脱离了平台,你每个月的一百块、一千块、或者一万块,到底能从何处来?

这个问题并非危言耸听,不信你尝试回忆下,从毕业到现在,除了公司给你的薪水外,你有过多少真正的工资外收入?

想到这里,或许你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早已丧失了一种主动创收的能力。

所以,一个聪明人,无论身处何时何地都不能忘记自己是谁,自己究竟能有几分创造价值的真实能力

平台再大,你不参与,也永远是观众;平台再小,你若善用,也能施展威力。

毕竟,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本文来源:插座学院

延伸

阅读九

别做一个散发负能量的人

1

小丽是个喜欢向身边朋友散发负能量的人,只要她有一点点不快乐,我们都能轻易从朋友圈了解到。她的动态大多都是一些心情不好、烦恼多的内容,一看就明白她有一颗玻璃心。

最近,整个朋友圈都知道她失恋了。谈了两年的男朋友因为事业选择放弃了她,她心有不甘,却又无力挽回,于是整天在朋友圈倾诉自己的痛苦,以及对爱情的质疑。

她不光在朋友圈宣泄,还私聊列表中的好友,天天跟我们抱怨。刚开始大家都会安慰开导她,久而久之,她再说些什么,大家都不知该怎么接了。

生活中,总会碰到那么一两个负能量满满的人。如果遇到烦恼,当然可以找亲近的人倾诉,可一次两次还好,次数太多,谁都无力承受。尤其只会抱怨却从不想办法去解决问题,这样更是容易让别人难以招架。 

2

表姐开了一家糕点店。朋友林林前一天和婆婆闹了矛盾,第二天就跑到店里诉苦,把对婆婆的种种不满一一道出,还说自己的老公也不帮她,越说越伤心,最后竟在店里哭哭啼啼起来。

表姐一边听她讲,一边开导她,让她平时多多包容一下,毕竟婆婆是上了年纪的人。可林林丝毫没有听进去,反倒一个劲儿地指责婆婆不对,甚至把结婚时的陈年往事都翻出来又讲一遍,以表自己的委屈。

转眼就到了中午,表姐委婉地暗示林林该去吃午饭了。林林烦恼倾诉完后心情大好,拉着表姐的手表示感谢,还说有她这样一个能够倾诉烦恼的朋友真好。客套几句后,起身挎起包,踩着一双高跟鞋就离开了。

林林的心情倒是晴朗了,可表姐的心情却甚是郁闷。

虽然朋友可以帮你分担痛苦,但也不要总是拿痛苦去消耗对方。朋友可以接受你的负能量,但也请你控制好自己,不要让负能量过度。更重要的是,自己的烦恼要试着自己去承担和解决。

越懂得放下的人,越知道该如何调节自己的烦恼和情绪。而时常抱怨自己人生不如意的人,假若没有学会承担和解决自己的烦恼,就会经常陷入烦恼的循环中。

3

电影《穿普拉达的女王》中,安迪刚从学校毕业,原本想当一名记者,却误打误撞进了一家顶级服装杂志社给总编当助理。

杂志社的员工们个个化着精致的妆容、穿着时尚的服装,而安迪素面朝天,衣服也穿得再平凡不过。身边的同事把她当异类,总编也对她异常苛刻。

但是安迪始终未向自己的男友、身边的朋友抱怨半句工作的辛苦、总编的苛刻、同事的冷漠,而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把任务完成,用最真诚的行动去感动大家,和大家做朋友。

后来,她的工作能力获得了总编的认可,她也受到身边同事的友好对待,还经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时尚女神。虽然她最后辞职转行,但在这过程中的自我调适与不懈努力,仍是无比可贵的。

我们经常都会听到身边有人抱怨老板苛刻、房东太坑,感叹生活异常艰难。可如果只是抱怨,却不想办法解决,困境就会自然逆转吗?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想做到不被烦心事困扰,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对着熟悉的好友亲人,倒苦水的愿望就更加强烈。

倾诉不是不可以,但一定不要丢掉积极的态度。倾诉过后,要尝试倾听,倾听对方的建议,然后思考并获得解决问题的方式——这恐怕才是我们想要达成的目的。

本文来源: 品味遵义

本文作者:怡安

封图来源:视觉中国

延伸

阅读十

那些让你害怕的,也会让你更强大

与其做恐惧的奴隶,不如做恐惧的主人。

朋友阿辉说,他错失了一个很好的机会。

上个月,他接到了一个方案,因为涉及到新的领域,他感觉很难,怕做不好,便推掉了。

但是他的竞争对手接下了这个方案。

虽然说他的对手也不是很懂,但是下了不少的功夫去寻找资料、请教同行,又多次牺牲休息的时间去市场上考察,最终把这个方案给做出来了。

虽然方案完成得并不是很理想,但是公司因此成立了一个新的项目组,而对手当仁不让地成为了领头羊。

原来是害怕完成挑战的过程会给自己带来痛苦,但是没想到,错失机遇才是最痛苦的。

这一点我深有感触。

在实习的时候,我曾有一次参与产品试作的机会,因为需要在短期内做好大量的准备工作,我有些惧怕这种高强度的挑战,于是便退缩了。

然而,这困难并没有因为我的绕行而自动消失。

我没有参与试作而产生的知识缺陷,后来还是会时不时地跳出来成为我工作上的拦路虎。

在吃了两三次亏之后,我不得不拿起深奥的技术资料仔细来研究,一点一点的攻克,花了将近三个月的时间把那次试作的核心技术全都理解透。

如果当时我能克服恐惧,不把亲手参与产品试作的机会拱手让人,那这个过程只需要一周就可以结束了。

因为害怕而逃避并不能让痛苦变小,只是让我们承受痛苦的时间延迟,甚至还有可能将我们所需要承受的痛苦加倍。

只有迎上去,才可能战胜它,并让自己变得强大而从容。


成长,就是一个不断遇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为害怕而逃避问题,就是在拒绝成长。

你逃避的越多,失去的也就越多。你有勇气面对,才会有收获。

闺蜜小雅拿到驾照6年后才正式开车。

小雅胆子很小,不敢上路,正好她的老公会开车,她也就乐得清闲。

去年老公被外派到南非做技术增援,小雅就每天独自在接送孩子和上下班的中途上奔波,公交、地铁转来转去也确实是不方便,她只好自己开车。

小雅说,刚开始的时候,握着方向盘的手都是抖的。车流量少的路段还好,一碰到人多车多的路口,就只想踩刹车。

最紧张的莫过于等红绿灯,绿灯亮的时候本来想着要迅速开走,结果好几次都是离合松快了,车子熄火了。

还有一次,小雅熄火之后没来得及启动交通灯就变红了,后面的司机气愤地走下来猛敲她的窗户,恶狠狠地说:你到底会不会开车啊?

小雅委屈得眼泪直转,可是车里的孩子还赶着上学,她就连停在路边大哭一场的机会都没有,只能硬着头皮继续上路。

直到有一天,小雅在朋友圈里分享了这样的一句话:经历了一段痛苦得想死的新手期,我终于变成了老司机,一路畅行的感觉真是太爽了!

后来坐过一次小雅的车,她开得是轻松平稳,气定神闲。

小雅说,从新手到老司机的路程并不远,成长靠的不是时间,靠的是克服恐惧的次数。她经历了整整18个痛苦的红绿灯,才迎来了得心应手。

有句名言说:恐惧离我们尚远的时候,我们就能感觉到它,而当它真正得临近了,也就不感到那么可怕了。

面对新鲜事物,恐惧是人的本能,而你若迎面而上,它就会变成纸老虎。


难题、意外、还有跌倒……那些让我们害怕的东西,并不会因为我们的恐惧就缺席我们的生活。即使再害怕,它们也会如期而至。

今天害怕完成的工作,明天依然会等着我们;这次掩盖过的短板,下次也依然会暴露出来;害怕被人笑话而没有去做的事情,迟早会让我们丢脸。

与其做恐惧的奴隶,不如做恐惧的主人。尽早把非做不可的事情做完,把自己的短板补上,以修炼内功的方式来克服恐惧。

要知道,战胜恐惧的最好的办法不是逃避,而是迎上去。

迎难而上的瞬间,痛苦在所难免,但恐惧也会随之消失。

你如果再坚持一段时间,新事物带来的痛苦会让你慢慢变得适应,你还会试图去征服它,从中获得成就感。

恐惧、痛苦、适应以及征服,这是成长必经的四个阶段。经历了这四个阶段,你才能从困难当中获得经验。

而在第一步就停下的人,永远会被挡在经验的大门外。

学习如此,生活如此,人生中的各项挑战莫不如此。

成长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和困难去正面交锋:去做让你害怕的事情,直到你获得经验为止。

你要相信,那些让你害怕的,也能成就你。

本文来源:新华社

本文图片:王翚(清)编辑:王朝、徐祥达、董琳娜

实习生:杨蕙宁、雷雯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