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2018-05-27

 

CFIC导读:

5月27日,是中国平安成立30周年纪念日,在昨天召开的平安2017年股东大会上,马明哲详细阐述了平安深化“金融+科技”,探索“金融+生态”的逻辑,表示平安未来30年“常胜靠生态”。马明哲将其概括为“三部曲”:第一步是用科技强化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第二步是用科技去建生态,第三步是将生态发展起来后,再把金融注进去。“这种发展才是可持续的发展。”







5月27日,是中国平安成立30周年纪念日,在昨天召开的平安2017年股东大会上,投资者在签到处惊喜地发现公司给大家准备了30周年的银质纪念币,场面好不热闹。


在股东交流环节,来自全国的投资者带来了各式各样的建议和问题,中国平安董事长马明哲多次回应投资者,详细阐述了平安深化“金融+科技”,探索“金融+生态”的逻辑,表示平安未来30年“常胜靠生态”。



参会股东持股市值超3800亿


5月23日下午两点,深圳观澜平安金融管理学院的大会议室里人声沸腾。平安2017年度股东大会在此召开,平安的机构投资者们聚在了一起,还有不少个人投资者自费从全国各地赶过来。



会议开始后,中国平安董事会秘书盛瑞生公布了今年股东大会到场情况:


来自A股的机构股东174家,H股的机构股东17家,机构加个人投资者总共代表了63亿股,约占公司总股本182亿股的三成。


据此粗略计算,现场投资者持有的中国平安市值加起来,超过3800亿。


“五倍哥”获现场掌声


不少股东千里迢迢地飞到深圳参加平安股东大会,不仅带着投资经历过来分享,还带来了问题和建议。


一位浙江舟山投资者自述,自己2014年买中国平安,赚了5倍,引起全场一片笑声和掌声。他提议平安增加股票投资,多买入茅台这类大蓝筹。


平安集团总经理任汇川解释,平安在股票投资上,需要考虑风险集中度,因此很少在单只个股上重仓,而是投了非常多的指数基金,间接参与大盘蓝筹股,分享经济增长的回报。同时,平安还积极参与一级市场,投资了药明康德、宁德时代等龙头企业。


券商中国记者现场随机采访了身边的投资者,为什么来股东大会?


坐在前排位置比较固定的机构投资者回答,虽然是作为投票代表带着任务而来,但与同行交流看法也是此行的重要目的。


一位长期关注中国平安的个人投资者表示,过来是为了听公司管理层谈谈未来的方向,同时也在寻找同类。也有投资者直接说,“为了见马董”。


“今年我就见了马明哲三次,分别是临时股东大会、业绩发布会和今天的年度股东大会。现在有不少公司的董事长是很难见到的,但平安不同,很小的股东大会都能看到董事长。希望这种优良的传统和作风,可以能够很好的传承下去,并且发扬光大。”一位投资者表示。


马明哲阐述平安的“生态观”


股东交流环节是下午会议的高潮,来自全国的投资者带来了各式各样的建议和问题,平安董事长马明哲多次回应投资者。


有股东对平安转型科技表示看不懂;也有人问,未来30年,平安到底是什么?


微信和支付宝都可以很快地购买保险了,公司管理层对新型的社交媒体有没有危机感或应对的措施?


针对这些疑问,马明哲详细阐地述了平安深化“金融+科技”,探索“金融+生态”的逻辑。马明哲将其概括为“三部曲”:第一步是用科技强化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第二步是用科技去建生态,第三步是将生态发展起来后,再把金融注进去。“这种发展才是可持续的发展。”


马明哲在阐述“生态”概念的时候表示,平安转型科技和做生态,并不是什么都做,是有所为,有所不为。


平安决定要不要做一个生态圈,会关注五大核心要素:


第一,它是不是个入口?“如果不是,我们绝对不会轻易进去,但一旦进去,我们会对这个生态的上中下游都要有抓手”


第二,它的规模够不够大?“小规模的我们不会去碰。”


第三,它必须有高的门槛。“也就是我们进去的时候,能垒起门槛,其他人不容易进去,如果这个门槛建立不起来我们就会退出。”


第四,它能不能转化价值?“如果建立了一个生态,不能转换为对我的价值,我也不做。”


第五,是否可以复制?“可以简单的复制去快速发展,这点也很重要。”


马明哲表示,平安正在迎接战略发展的转型时期, “小胜靠机遇,中胜靠人才,大胜靠平台,常胜靠生态。”


代理人仍会保持一定速度增长


2017年以前,平安代理人产能一直处于增长态势,不过今年一季报显示下降了31.4%。


平安代理人的数量已有130多万了,未来规模会不会继续增长?如何维持代理人队伍的稳定以及产能的增长?


面对股东的疑问,平安集团副总经理兼首席保险业务执行官李源祥表示,公司对代理人的发展非常关注的,对于寿险总公司、分公司的管理层的考核指标里,代理人的收入是非常重要的指标,因为只要代理人能赚到钱,他们就会留下来。


李源祥透露,平安的代理人收入,和当地社平工资相比,达到1.5倍,主任级别的代理人收入达到当地社平工资的4倍,部经理收入达到当地社平工资的15倍。


“我们对于未来代理人的展望,还是很有信心的。未来5年我们的代理人还是可以维持一个稳定的数量,每年有10%左右的增长。”


选举第十一届董事会


根据平安公司章程,公司董事会选举三年一届。2018年是换届之年,本次股东大会上进行了董事会人员的选举议程。


股东大会审议和批准了《关于选举公司第十一届董事会董事的议案》,具体内容包括:


重选马明哲为公司执行董事,任期至第十一届董事会任期届满时止;

重选孙建一为公司执行董事,任期至第十一届董事会任期届满时止;

重选任汇川为本公司执行董事,任期至第十一届董事会任期届满时止;

重选姚波为本公司执行董事,任期至第十一届董事会任期届满时止;

重选李源祥为本公司执行董事,任期至第十一届董事会任期届满时止;

重选蔡方方为本公司执行董事,任期至第十一届董事会任期届满时止。


选举完成之后,本届董事会成员维持原貌,公司高管团队保持稳定。


作者:潘玉蓉

本文来源:券商中国


延伸

阅读一

平安三十而立,解码马明哲的成功之道

2006年中央电视台播出《大国崛起》的时候,我写过一篇《20世纪看外商,21世纪看华商》的文章,提出从经济角度看,一个真正的世界大国必须拥有一批世界级企业,也即有世界竞争力的企业,并相信中国将出现世界级企业群和世界级企业家群。

在改革开放40周年到来之际,“中国造”的世界级企业已经不是梦。2017年的世界财富500强,中国占115席。财富50强,中国占12席,仅次于美国的21席,它们分别是:国家电网(2)、中石化(3)、中石油(4)、中国工商银行(22)、中国建筑(24)、鸿海(27)、中国建设银行(28)、中国农业银行(38)、中国平安(39)、上海汽车(42)、中国银行(42)、中国移动(47)。这些中国规模最大的企业不仅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也在代表中国参与全球经济舞台的竞争。

位居财富50强的这12家中国企业,从创立到今天,企业创始人仍在掌舵的,是中国平安的马明哲和鸿海的郭台铭。1988年,马明哲作为最早的倡议者和主要创办人,在蛇口催生了平安。同年郭台铭在深圳成立富士康精密组件厂、生产电脑周边接插件,任正非在蛇口创立了华为,2017年华为位居财富500强第83位。如果说1984年是中国现代公司的元年,那么1988年可以说是中国世界级企业的元年。

从1988年到2018年,这些世界级企业是怎样走过来的?他们的成功有什么秘诀?他们还能带给我们怎样的期待?本文将以中国最大的混合所有制企业中国平安及其创始人马明哲为样本,探寻这家诞生在蛇口、最初只在一个区域经营单一产险的金融保险企业,如何能在创立30年后,市值和品牌位居全球同业前列。我和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张海濛交流时,他说,马明哲应邀在麦肯锡全球合伙人大会演讲后,这些挑剔的专家们评价,平安的很多探索已经走在全世界最前沿,没有样板可以学习了,也未必都能成功,但平安的创新勇气令人鼓舞。

一个可资比较的事实是,2002年汇丰集团耗资6亿美元认购平安10%股份时,汇丰的利润、市值等指标是平安的大约15到20倍;2017年12月,平安通过旗下平安资产管理公司累计买入汇丰控股5.01%股权,成为这家欧洲最大银行的第二大股东,此时平安的市值已超过汇丰,利润也相差不远。

深圳平安金融中心

平安是我在商业文明和企业家精神研究中长期关注的案例。虽然马明哲本人不接受采访,只在财报发布会上回答问题,但通过查阅大量原始资料,采访相关部门和平安成长的亲历者、见证者以及业内专家,我们还是能够比较清晰地描绘出平安和马明哲30年成功之路的大致轮廓。

平安姓什么?

创始人为何没有什么股份?

中国平安因有“中国”二字,会被一些人认为是大国企甚或央企。确实,金融业几大国有银行、证券、保险机构,或者像中信、光大这样的混业集团,凡有“中国”字头,基本上都是国企,主要股东是国家财政部门。但平安的大股东,既不是财政部,也不是深圳市政府或其他国有资本。“中国平安”的“中国”二字,是1992年中国人民银行在平安从地区性保险公司向全国性保险公司发展过程中,批复更名的。

那么,平安姓什么?偌大一个平安究竟属于谁?

有人说,平安不是国企,是由其董事长马明哲一手创立且长期管理经营的企业,应该算民营企业。

但纵观中国的民营企业,创始人在创业之初大都有大部分股份,至少能控股,即使后来融资稀释股份,也会保留相当比例的股权。而马明哲却是一个打工仔,仅持有非常少量的股份。这些微小的股份基本上还是在2015年,证监会为了维护市场稳定,鼓励上市公司管理层持股,平安实施核心人员持股计划,马明哲和其他管理层一样,用自己的长期奖励从二级市场公开购买而来。在这一点上,马明哲和万科创始人王石、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有一定相似之处,就是作为创业者股份稀少。

中国平安目前单一最大股东是泰国正大集团,深圳市政府的持股平台深圳投资控股公司是第二大股东。这两家股东持有的股份比例分别为9.3%和5.3%。中国平安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及香港联交所的上市招股说明书中明确表示:本公司没有控股股东,也没有实际控制人。

作为一家集团整体上市的企业,平安股权分散,且全流通,其中60%是内地市场流通的A股,股东有中央汇金、社保基金等,40%是香港市场流通的H股。可以说,平安是名符其实的混合所有制企业,或者按国际资本市场的说法,是一家社会性的公众上市公司。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股东,30年来平安股东买进卖出,离开时几乎都带着盈利的微笑,而平安则一步一步越做越大越做越强,成为全球市值第一的保险集团。

平安姓什么?这里蕴含着平安能走出一条不一样的路、脱颖而出的根本因素。

1988年,平安保险公司在深圳创立,孵化平安的地方是改革开放的试验田蛇口。当时马明哲是招商局蛇口工业区社会保险公司的副经理,他最初提议创立平安的动因是蛇口的外资企业有保险需求,但发现市场上只有一家国有保险公司可以选择,相当于没有选择。

改革开放试验田要冲破很多计划经济时代延续下来的樊篱,第一个樊篱就是市场垄断。蛇口创业者们的创业冲动就是破垄断,建市场,让消费者有更多选择。

平安最初的两个股东是招商局和工商银行深圳分行,后来摩根斯坦利和高盛高价入股,也成为平安的重要股东,这也是中国金融业第一次引进外资。外资的引进,从体制、机制上使平安高度重视公司治理,注重经营管理行为的长期化。

在引资过程中双方有多轮谈判,摩根斯坦利和高盛一开始谈判时提了一个中方从来没有想过的条件,要求平安创始人马明哲及其管理团队持有公司股份。他们说,外资进入中国处在试水时期,政策可能有变化,只有马明哲有较高股份,他们把钱交给平安才放心。

1988年5月27日上午,平安保险公司在深圳特区招商局蛇口工业区招商路北六栋举行开业典礼

深圳是改革开放的经济特区,当时不少公司尝试通过员工合股基金持股的模式。马明哲考虑再三,将董事会批准的以其持股为主的员工合股基金,分配给了近2万员工,其本人在合股基金里仅持有极少的股权。这部分股份到2007年平安上市时,使一大批早年一起打拼的员工成为千万、百万富翁。

我在深圳采访时听到的一个说法是:“平安、万科、华为的创始人在公司股权很少,和马明哲、王石、任正非的背景有很大关系。马明哲是工业区社会保险公司的,王石是广东省外经委派到深圳办公司的,任正非复员转业后在深圳南海石油后勤服务基地工作,他们都很有追求,但多多少少都有国有单位的痕迹,做事的第一目标不是个人要成为怎样的富豪,而是想找到一个大有作为的空间,事业成就是最大的驱动力。因此他们不太在意个人的股权问题。这对他们后来的发展也有积极作用,因为在金融、通信这样的重要行业,又是龙头企业,如果私人拥有很高股权,政府在心态上就会掂量掂量。同时,对马明哲、任正非来说,正因为动力是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所以他们敢闯敢试,干起来心态也更加从容。”

如果问马明哲,平安姓什么?他曾不止一次说:平安姓社会,属于全体股东。管理层就是打工仔,我们不为某一单个股东服务,而是服务于全体股东。按照平安的董事会决议,股东无论大小,需要秉持“三不”原则,即不干涉具体业务经营,不派员参与平安经营管理,不与平安发生关联交易。这样形成了公司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各司其职,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的良好公司治理结构。

“体制优势确保了平安管理团队的稳定,确保了公司战略的延续性及经营的稳健性。”这是多年来多家中外投行的评价。一位国际投行高管说:“观察平安的业绩,会发现每年复合增长超过20%,除了金融海啸这样个别的年份,从来不会出现业绩大起大落。平安业绩增长是一根很难模拟的优美曲线。”

30年光阴,从零开始,平安发展到年收入近9000亿元,员工180万人,客户2亿人,每天交税3亿元,公司市值名列世界金融业前7,中国金融业前3。这些难有先例的成就背后,体现的是混合所有制经济、现代公司治理、以马明哲为代表的企业家精神和职业经理人群体专业能力的综合效应。

“孩子王”马明哲:闯劲和韧劲

2017年5月18日,马明哲以支教志愿者的身份来到平安援建的第一所希望小学——安徽六安希望小学,在学校里分享了儿时的一段经历:小学时曾因家庭被打为“右派”遭受牵连,落选了班长,后来不甘心落后,严格要求自己,奋发学习,与同学良好相处,重新当上班长。他以此鼓励孩子们遭遇挫折时永不气馁。

马明哲生在“抗美援朝”后,长在自然灾害年代,读书时正值“文革”,下乡当过知青和水电工人,身上有着浓厚的时代印记。

2017年5月18日,马明哲前往安徽六安平安希望小学支教

社会上有个传言,说马明哲幼年丧父,由母亲一手带大,所以磨砺了坚强的性格。其实,马明哲父亲上世纪90年代中期才去世。马明哲虽然经历曲折,但幼年时期的家境是不错的,算是“红二代”。他父亲是解放战争时期“四野”的干部,吉林蛟河人,祖籍山东龙口,随“四野”征战一路南下,直至打下海南岛后,转业到广东省公安厅,再到湛江地区公安系统担任领导职务。马明哲的外祖父是马来西亚华侨,祖籍广东汕头澄海,早年移居海外经商,在东南亚一带打拼数十年。据汕头市委统战部的有关资料记载,1938年开始,这位商业成功后的老人家一直捐资家乡修学,架桥修路,被誉为乐善好施的潮商侨领之一。

马明哲的母亲早年曾在南洋大学接受教育,在她父亲的鼓励下,新中国成立初期归国,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她身上有浓厚的传统潮汕人持家教子的气质。

马明哲继承了父亲坚毅不服输的军人性格,和母亲热爱学习、善于内省的性格,从小便是个天性爱闯的“孩子王”。“孩子王”的气质,一方面奠定了他日后敢闯敢干、引领潮流的企业家风格,一方面也使他后来面对巨额平安股份诱惑时,选择和团队及全体员工共同分享。如今的平安既是庞大的金融集团,又是矢志推进创新的科技新锐。但30年成长过程中,马明哲也经历太多曲折和艰辛。

创业伊始,平安保险的业务被局限在深圳一地,承保的船舶或者货物在异地出险,需要同业帮助查勘理赔。同业当了没多久“雷锋”,就全面取消了合作,这意味平安有可能死在摇篮里。马明哲苦苦思索一宿,突然开了脑洞,认为同业不合作了,自己反而有了名正言顺的理由,申请将业务开到深圳以外。

1994年,平安的寿险业务开始破局,证券、信托业务也逐步开始组建和营运。但中国金融业开始进入分业改革阶段。马明哲认为综合金融是未来趋势,为此顶住无数压力,到处找人沟通,也忍受了被停止开设机构的巨大压力,苦熬8年,终于等来了综合金融的尝试机会。

2008年,是平安和马明哲最为悲情的一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席卷全球,中国“5.12”汶川大地震死亡及失踪人数近10万人,受伤人数近40万,举国悲痛。中国平安也流年不利。先是在股市上提出巨额再融资,被认为是压垮A股市场的最后一根稻草,市场一泻千里;此后,马明哲在上一年按照董事会制定的计划所领的奖金被认为是“天价薪酬”,即使其后连续两年放弃薪酬,口水讨伐也无法平息;到了10月,平安投资比利时富通集团,由于比利时政府处置金融海啸时惊慌失措,导致公司整体肢解,令投资损失200亿元,相当于当时一年的利润。

一浪又一浪,似乎灭顶之灾随时而至,马明哲晚上要靠三片安眠药才能入睡,那是他精神上最受打击的时候。但他咬牙坚持,扛了下来,不仅没有丝毫的退缩,而且从2008年后,平安的经营发展得更快、更扎实。不到一年时间,他利用难得的市场机会,启动了对深发展的收购兼并,从美国新桥集团手中收购了深发展的控股权,历时三年完成了中国资本市场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资产重组,真正完善了平安的综合金融版图。

马明哲超强的抗压能力来自哪里?也许,不服输的特质在童年时就铭刻在成长基因里:有父亲带给他的闯劲,有母亲带给他的韧劲,也有他自己永不停止的学习修炼。

马明哲在给公司管理层的一封邮件中曾说:人活着,必须有追求。有了追求,成功的欲望越强烈,承受成功过程中的痛苦的能力就越强。

从0到1:永远在创业

有段时间,坊间传闻马明哲早年给袁庚当过司机。作为当时蛇口改革开放的当家人,袁庚像蛇口的“神”,而马明哲从湛江调动到工业区劳动人事处,从一名普通干部做起,基本上只能在报纸和电视上看到他。

马明哲和袁庚

2016年1月31日,享年99岁的袁庚逝世,马明哲撰文深切悼念,也难得借此机会回应了传闻,“坊间一直有传说,我曾是袁董的司机,可惜我无此荣幸”。他曾对同事开玩笑说,如果大家认为“我从当司机到董事长”是草根逆袭,是大众奋斗的榜样,我很乐意“被当司机”。其实,在马明哲当知青的“文革”年代,司机、理发员是很好的职业。

虽然无缘给袁庚当司机,但袁庚却对马明哲的人生产生过重大影响,他支持创立平安保险公司,为此还给中国人民银行的相关领导写信促成,他也是对马明哲影响至今的精神导师。

退休后曾担任平安名誉董事长的袁庚说,“我不参与平安的任何经营管理,我的唯一使命,就是要支持像马明哲这样有理想、有追求、敢想敢做的年轻人,为他们营造一个好的干事业的环境”。马明哲日后多次回味,这句话一直激励着他历经艰难坎坷,走到今天。

袁庚还在另外一个重要的节点上,帮马明哲做出了一个重要的人生抉择:做官,还是创业?

1994年,时任深圳市委书记历有为、市长李子彬计划为市政府配备一个金融专业较强的副市长,配合发展深圳的金融产业。他们不厌其烦、苦口婆心地劝说马明哲,连深圳老书记李灏也加入说服之列。当时马明哲还不满40岁,事业初成,也拥有中南财大的博士学位,综合条件可谓一时之选。面临诱惑,他陷入长考,并去请教袁庚。老人家说:“小马,你的性格还是更适合做企业。”

也许马明哲自己本就有答案,但袁庚的话,无疑更加坚定了他未来的职业方向感:要做中国最好的企业,跟随中国的崛起,进入世界顶级企业前列。此后当更高级别的职务向他招手时,他很释然:从政是为国服务,做企业、尤其是做一个伟大的企业,一样是为国服务。

一心一意的马明哲,领导平安从保险开始,一路前行,几乎跨越了所有金融领域。今天的平安集团直接管辖着超过20个在行业内都很有影响的各类子公司。对马明哲而言,每个业务子公司的设立,都是一个创业过程。

我主要负责从0到1的创新,从1到N就交给团队去做。平安从无到有,从产险到寿险,到信托、证券,到陆金所、好医生、金融壹账通等30多家子公司,每一个新模式出来,想明白后就开始找团队,推一把、扶上马,然后我再开始下一个0到1。”马明哲说。曾有一位金融业领导问他,平安有20多家公司,你只有一双手,可以管的过来吗?他说,我两手是空的,专业的事情让专业的团队去做,我负责的是平安2到3年后的事情。

在业内关于马明哲的说法中,我印象最深的是三个。

  • 第一个是另一家大型寿险公司董事长告诉我的,“马明哲这个人爱学习,他到保监会开会,听领导讲话,别人觉得司空见惯,不怎么记录,他坐第一排,用iPad一张张拍,弄得比他年轻的人不记都不好意思。”

  • 第二个是业内流传很久的,“马明哲求才若渴,谁在行业里冒尖了就会被他盯上,他可以让猎头公司的高管在你办公室楼下的咖啡店上班,一两个星期天天找你说喝杯咖啡,从来不怕被拒绝。”

  • 第三个是关于创新的,马明哲时刻洞察全世界的商业创新,在亚马逊刚刚起步不久就在研究为什么线下连锁书店的业务规模远大于亚马逊、但市值远低于亚马逊。很多金融机构的一把手总是说,要创新跟着平安走就好了。北京一家保险集团董事长曾说,“以前做保险是左眼看平安,右眼看友邦,现在是左眼看平安,右眼也看平安”。

正是秉承着强烈的事业心、学习心、聚才心和创新精神,马明哲领导平安走上了一条“没有最远,只有更远”的路。

平安历史上的第一个从0到1,是从无到有打破旧的思维和体制的束缚,从高度垄断的体制中突围,成立一家市场化的保险企业。初创时,马明哲带着仅有的13名员工,白天头顶烈日、冒着暴雨四处展业,晚上用最原始的铅字打字机,一个字一个字地打印保单。开业时的办公室只有426平方米,包括楼梯和厕所,生产工具是3台电脑,外加唯一的展业工具自行车。马明哲对大家说,“生于抗美援朝,长身体时自然灾害,读书时是‘文革’,参加工作遇到上山下乡,经历过这四部曲的磨练,现在的辛苦不算什么”。

产险做起来后发展寿险,尤其是真正意义的个人寿险,对马明哲和整个寿险市场都是从0到1的过程。当时马明哲考察了台湾地区华人寿险公司和产险公司的差异,看到了寿险业的发展前景,坚定投入寿险,大批台湾寿险业精英人才被挖角到平安。

2002年,平安开始经营银行,来自花旗亚洲区的顶级团队陆续加盟平安,直至2012年完成对深发展的收购、兼并及重组。

如果是在一个领域的产业链其他环节做延伸,还比较容易理解,马明哲的不同之处是他总想放眼全球,追踪最新潮流,在看起来完全是年轻人天下的互联网创业领域,也要发起从0到1的工程,而且是同时展开多个创业创新。这在很多人眼里不可思议,美国最大的全球投资基金公司的创始人说,马明哲是全世界极其罕见,可以从保守的传统金融走到现代科技前沿的领导人。

2011年,创办陆金所,迅速成为中国最大的线上财富管理平台;

2014年,创办平安好医生,如今1.8亿注册用户,成为中国最大的移动医疗健康咨询服务平台;

2015年,创办金融壹账通,如今成为服务超过450家银行、2100家非银金融机构的云服务平台;

2015年,平安医疗健康管理公司成立,这个从平安养老险孵化出来的医保云服务平台,已经覆盖全国250个城市,服务人口超5亿……

今天,人工智能、生物识别、云计算、大数据成为马明哲最关心的话题。他永在创业,创最新的业,不断迸发新的火花,然后快速尝试,孵化出“1”。

要在如此多领域完成从0到1,如何能确保成功呢?马明哲曾将平安成功之道概括为“三多一执行”,“三多”就是同时下多盘棋,比对手看多几步棋,多平台,多团队,“三多”之后是找人执行。有体制和机制的优势,只要想好业务方向,马明哲就舍得花大代价将这个方向顶尖的人才网罗过来。平安的管理团队堪称“八国联军”,无论什么国籍、背景、履历、学历,只要愿意做大事,做新事,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找到大施拳脚的空间。

心怀家国,融入家国

马明哲有广东人特有的商业头脑,但在平安,他常说的一句话是,“平安不是一个赚钱机器,而是一个有责任心的企业”。

平安脱胎于招商局集团在内地开办的第一个外向型工业区——蛇口工业区。创立于1872年的招商局浓缩了中国经济近代化、现代化的足迹,其“以商务立富强之基”(李鸿章语)的理念也深深融入了平安的血脉。

招商局最早创立时,在上海的报纸上刊登启事说明设局宗旨,“潮流如斯,势难阻遏,中国惟有急起直追”。招商局要谋利,但不仅是谋一企一时之利,而是谋一国万世可行之利。李鸿章说,创办招商局,“乃借纾商民之困,而作自强之气”,“冀为中土开风气”,“谋深虑远,实为经国宏谋。……(国家)转贫为富、转弱为强之机,尽在此举”。在那个年代,一批先觉醒起来的中国商人已经意识到“国运即商运”,“公司不举,则工商之业无一能振;工商之业不振,则中国终不可以富,不可以强”(清政府驻欧洲四国公使薛福成语)。

百年之后的改革开放年代,袁庚在蛇口创造了招商局的二次辉煌,他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勇闯禁区,全面改革,缔造出激情燃烧的蛇口“试管”,给仅处香港一隅、实力薄弱的招商局注入了全新的活力。

1986年袁庚提出引入竞争机制,不要国家投资,创立一个商业银行,1987年在工业区内部结算中心的基础上成立了新中国第一家企业股份制商业银行——招商银行。

1986年马明哲最早倡议办保险公司,后来得到袁庚的肯定,认为一可为蛇口工业区的发展提供金融保障,又可突破中国金融体制的计划限制、探索股份制保险公司道路。1987年12月6日,蛇口工业区向中国人民银行递交了《关于合资成立“平安保险公司”的请示报告》,1988年5月27日,新中国第一家由企业创办的商业保险机构——平安保险在蛇口开业。

有这样的历史传承和创新探索,让马明哲从创办平安开始,就“脑子装着生意,心里装着情怀”。平安三十而立之际,他宣布投入100亿元启动“三村建设工程”,面向“村官、村医、村教”的三个方向,实施产业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助力中国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实现和美丽乡村的建设。“面向未来30年,我们要更加铭记初心,更加懂得责任之重,更期待为民生改善尽绵薄之力。

100亿元总公益投入、1000亿元免息贷款、1000家乡村诊所、10000名乡村医生、1000所乡村小学、10000名乡村教师,这些百千万的数字构成了平安“三村建设工程”的内涵,也诠释了马明哲的立业初心。

“三村”工程只是平安投身扶贫公益数十载的缩影。从1994年起,马明哲就扎根教育公益,他没有时间抛头露面,接受采访,却多次下沉到平安希望小学。在他带领下,如今已有114所平安希望小学在全国30个省市的农村开花结果。他还带动家人出资成立“明园慈善基金”,致力扶贫帮困,十年来,马明哲及家人已累计捐赠超过亿元,用于乡村教育公益。

马明哲的社会责任感和公益观深刻影响着平安人。除了投身精准扶贫、教育公益,马明哲还要求平安要不断开放自身的核心技术,为社会、政务与行业赋能。9年前,平安“智慧医保云平台”在厦门开始试点,目前智慧医保的控费成果在200多个城市获得了实实在在的体现。

去年5月11日,平安联合深圳市人社局,推出养老金领取“刷脸”在线认证服务。离退休老人由于身体不便或异地养老等原因,无法认证导致暂停发放养老金的情况得到了解决。

一个多月后,6月30日,平安研发的首个“智慧财政”平台在南宁正式上线运行,这意味着南宁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政府对公共资产负债“摸得清、来去明、管得住、利用好”的全面动态预警、管控和监测。

12月27日,作为首个“人工智能+大数据”与疾病防控的结合,平安研发的重庆智能疾病预测与筛查两大模型,可以提前一周,像天气预报一样,预测传染病发生情况,指导民众进行疾病预防,助力政府部门在相关疾病的防控工作中提升效率,降低疾病预防和控制成本。

平安而立,蔚为大观。中国古语说:“三十年为一世而道更”,意思是大概每三十年会有一次巨大的变化。在马明哲看来,平安所处的时代,是呼唤那些有着伟大理想和格局的企业涌现的时代,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可以“批量化地创造出好企业”,平安和很多企业一样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是不断创新的产物,“一家企业,只有把自身发展融入国家命运、民族复兴,才能基业长青”。

如今,平安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云技术的“云平台”已经延伸到财政、社保、医院管理、公共健康、交通、社区、房产、教育、养老等多个公共服务领域。不仅帮助当地政府提高治理现代化的能力,推动智慧城市建设,也为百姓创造简单便捷的生活体验。

袁庚在蛇口有诸多探索,他的初心是,“看看什么叫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看看此路通不通?如果不通,我们愿意接受实践法庭的审判!”以中国平安、招商银行、中集集团为代表的一批源自蛇口优秀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表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环境下,完全可以造就出利民利国、对利益相关者高度负责的企业公民。站在新时代起点上的马明哲,饮水思源,无愧初心。

三十年,从河东走向河西

创业难,守业更难。从蛇口出发,危机感已经宛如基因一样的马明哲,不敢有丝毫懈怠。

平安集团资深副董事长孙建一在接受采访时说,马明哲三十年如一日,几乎每天都工作13到15个小时,而且永远带着强烈的危机感推动创新,平安从1988年创立、当年保费收入522万元,到2017年集团收入可能接近9000亿元,是当年的16万倍,但马明哲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平安要向科技驱动转型,新的三十年刚刚开始”。孙建一说,像马明哲这样的企业家,是用灵魂入股了企业,一息尚存,就永不停止拼搏奋斗。

这就是马明哲这一代企业家的襟怀,他们在企业的股份何其微小,但却融入了整个灵魂。

2017年11月,马明哲在公司执委会全体大会上,作了一份题为《新时代 新起点 新征程》的报告。与会的Jonathan Larsen(中文名罗中恒)是2017年加盟平安的著名银行家、前花旗全球零售银行总裁,他用一个词形容自己的感受——Shocked!(震惊)

Jonathan的诧异在于,他原以为花旗的科技布局在金融领域很领先,但马明哲这次讲到的科技规划和平安的发展步伐颠覆了他的认知。平安在科技领域的动作让人惊叹连连。

从刷脸进入平安金融中心,到手机上传图片实现受损车辆秒级定损,平安已将人脸识别与图片识别技术等AI技术应用于集团内外数百个场景当中。作为金融集团的平安,依靠一系列的前瞻性布局和探索,正在成为AI时代的领跑者。

过去20多年,马明哲一直将汇丰、花旗等国际金融机构作为参照系。近几年,他则将亚马逊、谷歌等互联网公司作为重点对标对象。在他的超前战略部署下,目前平安拥有中国金融机构中规模最大的数据平台和云平台,大数据科学家超过500人,科技研发人员超过2万名,拥有金融、医疗专利申请超过3000项,多项技术全球领先。

马明哲在报告中提到,如果说过去30年,平安打造的国际领先综合金融集团这个孤品是“河东”,那么,站在新起点上,平安要走向“河西”——一个全球领先的科技公司。

面对下一个未知的三十年,马明哲的愿景很清晰,“面对科技发展带来的挑战,平安要成为行业的领导者,必须先成为科技的领导者,而非追随者”。

2017年10月31日,平安与清华大学合作成立全球金融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全球医疗与健康研究中心

按照他的设想,未来30年平安将成为“国际领先的科技型个人综合金融集团”,并聚焦于“大金融资产”和“大医疗健康”两大领域。

马明哲多次谈到哈佛大学的一个研究案例,从30年的长度来看,从小做到大的企业80%都不见了,从单元到多元进行跨界发展的企业99%都不见了。“公司发展大了容易冲动,而扩张到不同行业的管理方法完全不一样,所以聚焦是非常重要的,平安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这就像一棵树要长成参天大树,必须不断修剪枝叶,在做加法的同时也要不断地做减法。”马明哲说,他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让平安更为“聚焦”,这样才会更加有力。

从单一产险到综合金融,平安的上半场精彩不断。从综合金融到金融科技,平安的下半场让人期待。

对“未来全球领先的科技公司”这个目标,马明哲底气十足。他认为,过去30年间,平安的综合金融模式在人才储备、资金累积、数据深度和场景维度等方面为自身积累了大量科技优势,已拥有五大核心技术,包括生物识别、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与云平台等。

平安的生物识别技术水平全球领先,覆盖多元场景,包括金融、医疗、生活/服务、安防等;平安大数据已建立起“1+N”生态圈合作伙伴关系,全集团数据量覆盖8.8亿+人群;“平安AI+脑”贯穿人工智能所有环节,其中疾病预测技术实现健康、控费用两大诉求;平安区块链可提供安全、可追溯、高效的交易记录方式,在金融及医疗健康、房产交易等多个场景中已经深入运用;平安的云服务则在社会公共服务、智慧城市、智慧政务等多个领域被广泛运用。

有时想不明白,为什么马明哲拼搏30年后,思想还如此新鲜。也许他说的一段话可以解答:“我的司龄是30岁,30岁算是正当年吧。我还要继续努力,让平安创立100年时的CEO说,我们最早那个叫马明哲的CEO干的不错。

晚清时代的思想家、实业家、招商局创始人之一的郑观应尝言:“欲攘外,亟须自强;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可叹当时,如同龚自珍所说的,“衰世者,左无才相,右无才史,阃无才将,庠序无才士,陇无才民,廛无才工,衢无才商,抑巷无才偷”,衰败的朝代没有能人,没有贤能的文官,没有清醒的史官,没有聪颖的将军,学馆里没有饱学的才子,民间没有智慧的百姓,街巷没有聪慧的商人,山野丛泽连机智的小偷都没有。一个呼唤振兴工商业、富民强国的时代,却没有条件让有智慧的企业家发展,这是时代的悲哀。

今天当我们看到无数才工才商遍布中国商界,创造出几十年前不可想象的伟业,不能不感慨生逢盛世。正是改革开放,天公抖擞,亿万中国人民的才华才如磅礴之雨倾盆而下,如浩瀚星空熠熠生辉。以马明哲为代表的世界级中国企业家的涌现,以及他们所展示的胸怀国家民族未来、奋力拼搏、兢兢业业、永葆创新锐气的精神,让我们相信,我们正处在一个呼唤伟大企业同时也能够造就伟大企业的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必将有更多世界顶尖企业的绽放。

三十年芳华如此壮美,明日,是你更加动人的新的芳华。

作者:秦朔

本文来源:秦朔朋友圈


延伸

阅读二

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纪|平安集团30年改革沉浮之路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战略决策,改变了中国长久以来对外封闭的局面,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以开放为主题的国策。自此之后,我国经济体制开始了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

1979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在全国分行行长会议上提出恢复国内保险业务;同年4月,国务院批准“会议纪要”;到了这一年秋天,已经有几个地区开始经营包括企业财产保险、货物运输保险、家庭财产保险在内的保险业务。但之后将近10年的时间里,国内的保险业务一直都中国人保垄断,直到1988年平安财产保险公司的成立。

一、成立之初,乘着改革之地的东风

1979年,早在深圳还未立市之时,由招商局全资开发的中国第一个外向型经济开放区——蛇口工业区,便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之下成立。而在最初,蛇口工业区便着手建立社会保障机制,为南下淘金的打工者缴纳养老、医疗、雇主责任险。不仅缴纳比例达到劳务费的20%,同时成立单独的机构独立管理这笔资金,招商局社会保险公司应运而生,而负责筹划建立此事,并在后来担任平安总经理的马明哲在此事中,完成了自身对于保险行业的初始经验积累。

1988年,时任招商局蛇口社会保险公司副总经理的马明哲在分析深圳地区的市场后,得出“仍有75%的保险市场没有开发,可做的业务量仍在70亿元以上,能赚到的保费不少于7亿元”的结论。在经过艰难的审批流程后,我国第一家股份制商业保险公司平安财产保险公司在蛇口区成立了,注册资本3000万人民币加3000万港币,由蛇口工业区、中国工商银行信托投资公司分别出资49%和51%,刘鉴庭任董事长,马明哲任总经理。

到了20世纪90年代,平安在经历几年的发展之后,虽然保费的收入不断增长,但其市场规模只占了中国整个保险行业的4.2%,人保在国内市场近10年的垄断地位在短时间内无法撼动。此时,平安的发展面临到了两个问题:其一,区域经营范围过小,仅在深圳、海南沿海地区设立代理机构,业务规模较小;其二,产品结构单一,只开展了财务险业务。

在意识到自身发展的限制之后,平安及时调整了发展策略。

1992年,在全民经济复苏,工农业大幅增长的背景下,政策开始放宽,平安借此机遇了全国的扩张之路,在大连、天津、上海、福建、广东、海南都建立了分支机构。于此同时,平安意识到,与国际上寿险保费占总保费已经超过50%的情况相比,我国人寿保险在90年代初还基本处于空白。

在面对相同的起步条件时,平安抓住了这次机遇。1993年,平安在原来只有产险业务的基础上同时经营寿险,并在1994年将产险及寿险分业经营;到了1995年,平安的寿险业务超过了产险业务。据平安官网统计,在总保费收入50亿元中有28亿元的保费收入时来自于寿险业务,占比达58%。

然而平安的野心不止于此。在保险业务为主营业务的基础上,平安于1995年成立证券公司,1996年成立信托公司,并于1997年获得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批准。至此,平安保险的地位算是正式确立下来。

二、加入WTO之后带来的机遇

1、从分业经营到混业经营

1992年国务院颁布《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明令要求银行、证券、信托和保险等金融业必须“分业经营,分业管理”,以解决当时开始出现的金融混乱市场失控的问题。1995年10月,国家颁布的《保险法》92条开始规定:实行分业经营,同一保险人不得同时兼营财产保险业务和人身保险业务。 但是这样的经营方式不仅使得资金的使用效率低,也会阻碍金融创新的发展。

随着中国加入WTO,金融业全面对外开放,保险行业在面对国际竞争环境下同样需要更加有利的政策面对更加复杂的国际形势。

2001年12月7日,保监会正式下发《关于平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分业经营改革的通知》文件,批准了平安以集团的模式进行改革,并于2002年进入实操阶段。至此,平安建立了由一家集团公司(或控股公司)全资拥有(或控股)产险、寿险子公司,还有证券、信托等子公司。

2、进军资本市场

中国加入WTO,对各个行业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保险业也不例外。2005年底,保险业提前结束入世过渡期,率先在金融业实现开放。在这个阶段,国内保险业除了市场的不断扩大,自身技术和管理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与此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深,国内的市场资源能够更加有限的和国际资本接轨。

有研究显示,全球40%的资产都控制在保险行业的手中,而整个保险业务对资本的需求量也是很大的,国外大多数保险公司都有通过IPO上市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根据华尔街日报的数据统计显示,1998年全球排名前25家的股份制公司中,上市企业为16家,占比64%,而我国却无一家。

保险公司上市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从经营角度出发, 公司上市之后可以募得更多资金,有利于自身企业的发展;而从市场化的角度来说,保险公司引入更多的股东,使得股权分散,对于进一步推动商业化、市场化运作,形成公平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有重大意义。

与此同时,从国家政策层面对于保险企业上市,同样给予了鼓励的态度。2003年初,保监会主席吴定富在全国保险工作会议上指出:“希望年内保险公司上市能有零的突破。”

这一切,都给平安上市提供了充分的先决条件。2004年6月,平安在港股完成IPO;2007年3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完成了进军资本市场的布局。

3、进军银行界

由于银行业在中国金融领域一直处于主体地位,平安在完成分业经营改革,和资本布局的同时,也没有忘记对银行业的布局。

2003年12月29日,经银监会批准,平安保险集团与香港上海汇丰银行一起正式收购福建亚洲银行100%股份,并于2004年将其改名为平安银行,成为我国第一家由保险品牌命名的商业银行。2006年12月,平安集团又收购了深圳市商业银行89.36%的股份,成为该行最大股东。完成对福建亚洲银行和深圳商业银行可以看作平安布局银行业的第一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平安通过对福建亚洲银行收获进入银行业的牌照。

2012年1月19日,深圳发展银行发布公告称,深发展和平安银行董事会审议通过两行合并方案,深发展吸收合并深圳平安银行,并更名“平安银行”。 深发展公告称,本次吸收合并完成后,平安银行将被并入深发展,平安银行注销,不再作为法人主体独立存在,深发展应为合并后存续的公司,公司的中文名称由“深圳发展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至此,原平安银行从深圳的城商行升级成为了一家坐拥万亿资产的全国性股份制上市银行。

三、平安“421”的互联网金融布局

2013年,被称为互联网金融元年,随着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等互联网巨头不断用新科技刷新金融形态,银行、券商、基金、保险等传统金融机构都开始向互联网金融转型,平安集团的互联网金融布局,同样始于这个阶段。

平安曾在2013年年报中透露,公司未来发展的目前将以科技为主,利用互联网金融实现弯道超车。平安集团副总经理、首席信息执行官兼运营官陈心颖曾在采访时介绍到,平安银行的互联网金融布局可以用“421”来概括。

“4”代表4个开放市场,分别为资产交易市场、汽车交易市场、房交易市场和积分交易市场。其实以P2P起家的陆金所可以算得上资产交易市场的代表;而在汽车交易市场,平安则通过车险积累下来的经验,布局二手车交易市场;在房交易市场,旗下平安好房主要利用科技的手段,在信息、交易、服务等各环节提升行业效率,同时在买房、装修、租售等各方面提供金融服务;而平安的积分交易市场——万里通积分,则是希望做开放的积分平台,因此除了平安集团内部之外,还可以给中小企业定制积分。

“2”是指平安在上述做四个市场的过程中关注两点:通过平安好医生APP进行的健康管理和依靠平安壹账通实现的资产管理。

而“1”代表1扇门,旨在连接不同的业务范围,让客户可以通过它接触到所有的产品。举例来说,平安主要的APP都在跨界,比如在平安好医生的APP中,通过记录用户的大健康数据,来推荐适合的保险公司,让客户在不同的“门”里面穿梭。

如今,平安科技又在AI领域不断发力,在人工智能的风口下用新技术为互联网金融赋能。经过改革开放30年洗礼,平安集团从一家只有13人的小公司,发展成为今天拥有超过8万人的综合性金融集团,其中离不开时代发展的机遇,也离不开每一次转折点上所作出的正确决策。

延伸阅读一来源:亿欧网


延伸

阅读三

马明哲的元旦寄语 百亿扶贫只是起点

每年年初发布一篇新年致辞,这件事中国平安董事长马明哲已经坚持了多年。但2018年这一篇却很不一样。

中国平安的业务,战略……这些往年彰显在主题中的目标被简单的“铭记初心,与您同行”所替代。不忘初心,这家从深圳蛇口起步,从只有13人的团队,到如今拥有170万员工、1.5亿客户、4.5亿互联网用户的金融科技集团,在30岁这一年,似乎要为下一阶段的自己的角色做出新的定义。

“我们愈发体会到,企业的发展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与社会的发展休戚与共,平安的成长,得益于国家富强,得益于社会繁荣,得益于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平安集团的掌门人马明哲在致辞中写到。

显然,他眼中,平安集团这一路的发展不仅是企业自身拼搏奋斗、拥抱创新的结果,更是受益于国家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红利。

所以,三十而立,回馈社会,精准扶贫,即刻出发。

100亿元聚焦精准扶贫

在这份新年致辞中,马明哲明确提出将正式启动总投入为100亿元的“三村建设工程”,面向“村官、村医、村教”三个方向,实施产业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助力中国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实现和美丽乡村的建设。

其中,“村官”计划,将为全国所有贫困地区的“村官”提供1000亿元免息贷款,将“输血”扶贫转变为“造血”扶贫,助力贫困村产业升级,实现根本性脱贫;“村医”计划从2018年开始,将在贫困地区新建和升级1000家乡村诊所,完善乡村诊所认证标准、医疗设施,改善诊疗条件;“村教”计划将为全国1000所贫困地区的乡村小学提供图书馆和电教室等硬件设施,改善教学条件,积极组织支教活动。

不难看出,聚焦“乡村”与“扶贫”是“三村建设工程”的核心关键词。而选择这两个领域作为突破点,则显示了平安集团对于当前中国正在发生的重要变化保持了敏锐的关切。

国家领导人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其中,发展存在的各类矛盾成为其中最突出的短板,而发展的矛盾更是集中体现在人群之间的不平衡、城乡之间的不平衡上。

国家领导人更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的倡议,为国家最大民生工程“脱贫攻坚”吹响了集结号。

“只有百姓富裕,社会和谐,经济繁荣,盛世太平,平安才会有更好的发展环境,才能成就更辉煌的未来。我们积极响应国家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号召,持续推进精准扶贫事业。”马明哲表示。

长效机制布局重塑“造血”能力

这并不是中国平安第一次在精准扶贫领域发力。在教育扶贫领域,连续11年的支教行动已经有超6000名志愿者累计支教时长26万小时,帮助逾30万偏远农村的孩子实现了“读书梦”。在实践的基础上,平安集团甚至在2017年成立了教育公益理事会,将公益行动纳入到长效机制管理中。

而对于教育的重视始终贯穿于平安的公益行动中。现实研究表明,这在对于彻底消除贫困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田野调查发现大规模的贫困发生的三个特征与根源包括:生产生活条件恶劣、贫困人口多数发生在高中失学人群中以及贫困的代际传递。这三个特征决定了单纯的物质“输血”并不能阻断贫困的持续发生,只有从根本上重塑“造血”能力,方能标本兼治。

在这个角度再看中国平安此次提出的“三村建设工程”,就不难理解,通过产业扶贫的同时更要致力于改善乡村医疗条件和教育条件的整体规划,其实是将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甚至将“扶智”作为一个“扶贫”的长效机制予以保障。

受益于消费升级、拥抱金融科技以及构建输出四大生态圈层的努力,2009年至2016年间中国平安归母净利润复合增长率达到24%,名列《福布斯》全球2000强第16位,市值及品牌居全球保险集团第1位。良好的增长态势为中国平安长期投入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有力的支撑,而各个业务部门在日常业务中也有意识的探索将金融业务与扶贫攻坚进行结合。尤其“农村金融服务发展委员会”的成立大力发展农业保险,设立普惠业务集群,推动保险下乡、银行下乡、互联网金融下乡等工作,累计为农村提供保险保障及融资服务超万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近十年来中国平安累计投入500多亿元在金融科技、医疗科技、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成果正在部分的被应用于提高公益活动的效率。例如得益于卫星遥感、物联网、DRS鹰眼风控等先进技术,平安产险率先在贵州台江县落地推出全产业链保险深度介入、可让贫困户“低门槛参与,低风险经营”的免息免担保扶贫模式,预期将在一年内带动5万至10万名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平安万家互联网远程诊疗服务“医视平台”走进乡村,依托平安大健康服务平台的医疗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让河南的山村基层患者通过电视与专家面对面交流。

“一滴水珠,只有融入大海才不会干涸;一家企业,只有把自身发展融入国家命运、民族复兴,才能基业长青。”某种程度上,马明哲在致辞中的感悟蕴涵了这批伴随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企业对于企业角色的深刻认识:大企业不能只是规模大,更要有大胸怀,担起大责任。

三十而立的平安,铭记初心,与您同行。

作者:罗佳

本文来源:中国经营报


延伸

阅读四

平安集团简介

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平安”,“公司”,“集团”)于1988年诞生于深圳蛇口,是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保险企业,至今已发展成为融保险、银行、投资三大主营业务为一体、核心金融与互联网金融业务并行发展的个人金融生活服务集团之一。公司为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及上海证券交易所两地上市公司,股票代码分别为2318和601318。

中国平安致力于成为国际领先的科技型个人金融生活服务集团,坚持“科技引领金融,金融服务生活”的理念,以深化“金融+科技”、探索“金融+生态”为发展模式,聚焦“大金融资产”和“大医疗健康”两大产业,并深度应用于“金融服务、医疗健康、汽车服务、房产金融、城市服务”五大生态圈,为客户创造“专业,让生活更简单”的品牌体验,获得持续的利润增长,向股东提供长期稳定的价值回报。

中国平安是国内金融牌照最齐全、业务范围最广泛、控股关系最紧密的个人金融生活服务集团之一。平安集团旗下子公司包括平安寿险、平安产险、平安养老险、平安健康险、平安银行、平安信托、平安证券、平安大华基金等,涵盖金融业各个领域,已发展成为中国少数能为客户同时提供保险、银行及投资等全方位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金融企业之一。此外,经过多年的部署和努力,平安互联网业务蓬勃发展,互联网用户规模高速增长。截至2017年12月31日,集团互联网用户规模约4.36亿,较年初增长26%。

中国平安拥有超过172万名员工和寿险销售人员。截至2017年12月31日,集团总资产达6.49万亿元,归属母公司股东权益为4,734亿元。

平安专注个人客户的经营,通过不同产品与服务间的交叉销售,让服务变得更加专业、便捷。2017年全年,集团个人客户数达1.66亿,较年初增长26.4%;集团客均合同数2.32个,较年初增长5.0%;集团实现客均利润355.85元,同比增长14.2%。借助综合金融模式所吸引的优质客户群体,公司个人业务价值稳步提升。

平安致力成为智能时代的领航者。近10年来,公司建立起科技驱动发展的业务模式,在金融科技、医疗健康科技领域持续创新。2017年平安的专利累计申请数高达3,030项,较年初增长262.0%,涵盖人工智能、区块链、云、大数据和安全等多个技术领域。平安的人脸识别技术准确率达99.8%,声纹识别文本相关准确率达99.7%,达世界领先水平。同时,平安不断利用丰富的场景开发、打造科技的成熟应用,并集成为核心科技能力向社会输出服务;经过多年培育,科技成果逐渐凸显,孵化出陆金所、平安好医生、平安医保科技、金融壹账通等多个科技创新平台。

中国平安在2017年《福布斯》“全球上市公司2000强”中名列第16位,居全球多元化保险企业第一;美国《财富》世界500强第39位,并蝉联中国内地混合所有制企业第一;除此之外,在英国WPP集团旗下Millward Brown公布的2017“BrandZTM最具价值中国品牌100强”及“全球品牌100强”中,分別排名第8位及第61位;在Brand Finance发布的“2018年全球最具价值保险品牌100强”排行榜中,再度荣膺全球保险品牌第一位。在全球最大品牌咨询公司Interbrand发布的“2017年最佳中国品牌排行榜”中,名列第六位,并蝉联中国保险业第一品牌。

中国平安是中国金融保险业中第一家引入外资的企业,拥有完善的治理架构,国际化、专业化的管理团队。公司一直遵循对股东、客户、员工、社会和合作伙伴负责的企业使命和治理原则,在一致的战略、统一的品牌和文化基础上,确保集团整体朝着共同的目标前进。通过建立完备的职能体系,清晰的发展战略,领先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公平对等的信息披露制度,积极、热情、高效的投资者关系服务理念,为中国平安持续稳定的发展提供保障。

中国平安秉承“专业创造价值”的文化理念,在为股东、员工、客户创造价值的同时,也积极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追求与各利益相关方的合作双赢,共同进步。公司多年来在教育慈善、环境保护及志愿者服务等公益事业中持续投入,深耕发展,积极回应社会热点问题,引导员工、客户和公众共同参与社会公益活动。2018年是平安成立30周年,公司启动总投入100亿元的“三村建设工程”,面向“村官、村医、村教”实施产业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

公司因此获得广泛的社会褒奖:连续十六年获评“中国最受尊敬企业”称号,连续十年荣获“最具责任感企业”赞誉,多次荣获国际环保大会颁发的“国际碳金奖”。


本文来源:平安集团官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