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恶意返乡”火了。上一次“恶意”家族这么火,我记得还是“恶意讨薪”。1月20日,一段关于河南省周口市郸城县县长董鸿的视频引发热议。视频显示,董鸿在会上说:“你只要返回,先隔离再拘留。”针对此事,董鸿回应上游新闻记者称,上述视频经过剪辑,不真实,剪辑掉了“不听劝阻,恶意返乡”等内容。这不回应还好,补充了“恶意返乡”的说辞,更加在网上炸开了锅。有网友调侃,这是“恶意返乡,善意拘留”。还有网友总结四大件:蓄谋回家,恶意返乡,结伙乘车,过年未遂。与此同时,网友也翻出了当地媒体报道的一个拘留案例:郸城县汲冢镇王管村村民刘某某,在明知疫情防控返郸需要报备政策情况下,于2022年1月5日从上海市静安区返回郸城县汲冢镇王管村家中,截止1月17日,刘某某未进行过核酸检测,且未向村干部报备行程及身体健康状态。警方依法对刘某某采取行政拘留措施(先隔离后拘留)。有些人乍一看,觉得这个拘留似乎没问题,但是在没有具体细节和明确防疫规定的情况下,这里还是让人有一些困惑的:一个是在空间上,静安区绝不等同于中风险地区,事实上只有那家奶茶店是中风险地区。如果这位男子没有去过那家奶茶店,怎么可以说他是从中风险地区来的呢?这不是连大前提都错了吗?一个官方文件,不能如此模糊和笼统。另一个是时间上的。这位郸城的男子,是1月5日就离开上海了,而上海是在1月13日晚上开新闻发布会,将静安区静安寺街道愚园路228号门店列为中风险地区的。这也就是说,他在13日之前,应该是没有义务报备啥的(不可能未卜先知啊)。而那位留学归来人员,也是1月5号到过奶茶店(有说是下午),那么问题来了,这位郸城男子和这位留学人员有时空交集吗?如果是前脚走后脚到,病毒也不可能让时光倒流吧?所以,单纯地从这份拘留通报来看,无论在空间上还是时间上,我们看不出到底这位男子,是不是法定的必须报备自己出行信息的人员。而且,哪怕法定这个男子必须报备,他的报备时间其实只有13晚到17日之间,前提还是他看到了静安区有中风险地区的新闻,并且精准的注意到了“1月5日”这个关键信息,然后熟悉相关防疫政策和法律法规,再判断出自己是需要报备的人员。比如,我知晓返乡报备,是到1月19日,才看到河南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说,春节期间河南省返乡人员需提前3天向返回地社区(村)登记报备,到达目的地后,第一时间在居住地登记报备。那么,郸城或者周口,是1月5日就形成这种成文规定了吗?还是说,看到1月13日上海的发布会,及时通知返乡人员要报备了? 另外,我想说的是,外界只看到了上海只将一家奶茶店列为中风险地区,却没看到,这背后是3000余流调人员全城出动,两天内排查了超过3万人、对1000多个场所核酸采样,他们不仅要和密接、次密接确认到过的地方, 还要一一查看监控再次核定。这也是为什么,两年来,上海的疫情时不时就有1例或者几例,但总是能够很快控制住,也从来不搞全员核酸,发布会都开100多场了,也从来没有发生疫情比较发散或集中的事情。这全是运气吗?它的背后还是科学防控、精准防控。有些地方可以学不来,但是不能跟人家的科学和人性反着来。我有点想不太明白,一个绿码的中国人,在上海可以出门坐地铁、去商场买衣服、去饭店吃饭,回到家就要被拉去隔离,这究竟是觉得外地有病毒还是本地有病毒?什么是一刀切?现在一些地方很明显的表现就是,把中高风险地区所在县市区,甚至所在地级市、直辖市的老乡,都“一视同仁”了,完全不顾对方的绿码、核酸报告、疫苗接种记录,只是一味地拒绝归乡人。这就是一刀切。分析这些,其实也是想说,不要动不动就把“恶意”的帽子扣在别人头上。什么时候,想回家过年、和家人团圆,也成恶意了?前些年,我们在谈论的是,互联网可以+一切,现在是互联网不能乱+了,倒是一些笼统的、简单粗暴、缺乏法治精神的“帽子形容词”,可以肆无忌惮的+任意行为了。近两年,另外一个流行的万能配词,就是大家都很熟悉的“非必要”。前不久在西安,“非必要不亮码”的出现,已经是一次黑色幽默。窃以为,这些语言现象,才是对汉语的恶意;类似的管理思路和服务态度,才是对民众的恶意。继续阅读:流调里读懂中国拿层层加码没办法吧哀吾民生之多艰上海病例,十七八岁开始往孕妇身上泼脏水了观人随笔读书写字 文史哲思商务合作:13161688176长按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