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腹背受敌,被迫出海:中国与1990s的日本恐怕不能同日而语

寇文红 丹江湖上钓鱼翁 2024-07-06
2024年3月20日初稿;5月4日修改。
此前我提到过,中国经济很可能在2022年已经跨越了“辜朝明拐点”,进入了“被追赶阶段”,或者称为“腹背受敌的阶段”。文章结尾说,中国进入“被追赶阶段”与美国、日本、韩国、台湾省等经济体存在很大的差异。本文比较日本在1990s陷入资产负债表衰退与“被追赶阶段”的情况,与中国当前的差异。整体来说,当前中国面临的形势远比1990s的日本更严峻,必须认真对待。
一、腹背受敌的经济体
从历史上看,美国在1970年进入“被追赶阶段”之后,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依然长期领先,并且维持了较高的全要素生产率。可以说,虽然美国后有追兵(日本),但是前方并无围堵。
从1970s起,日本就受到美国在贸易和科技方面的遏制和围堵;1990s中期进入“被追赶阶段”,面临着来自中国的追赶,可以说是“腹背受敌”。
中国进入“被追赶阶段”,意味着中国经济的前方面临着欧美日等国在科技、贸易、供应链乃至国际政治、军事方面的挤压和遏制,后方又受到东南亚、印度、乃至拉美和非洲国家的追赶,也陷入了“前有围堵、后有追兵”的境遇。
但是,如果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虽然30年前的日本和目前的中国都腹背受敌,但日本当时的条件比中国要好很多,这使日本经济虽然出现了30年的停滞,但却很好地保持了社会稳定。那么,日本的优势到底在哪里呢?
二、1990s日本的内部优势
1、日本是单一民族国家,没有民族矛盾和宗教矛盾
这是日本的最大优势。纵观全球,民族矛盾、宗教矛盾拖累国家经济发展,导致国家陷入困难、乃至内战或分裂的例子屡见不鲜。在日本,19世纪后期,就逐渐同化了北方的阿伊努族;对于新占领的我琉球群岛居民,则先大肆屠杀,然后再从文化上同化。此后日本一直强调自己是单一民族国家。在宗教方面,大多数人额信仰日本本土的神道教,少数人信仰佛教,基本上没有宗教矛盾。因此日本民众具有非常强烈的国家认同感和主人翁意识。
相比之下,中国民族众多,宗教复杂。中央政府以高额的转移支付扶持少数民族地区。过去40年的高速经济增长掩盖了诸多民族矛盾和宗教矛盾。但是随着经济进入“被追赶阶段”,GDP增速、财政收入增速下降,这些被掩盖的矛盾就可能凸显出来,影响社会稳定。
2、日本在“黄金时代”哺育了强大的中产阶级
从1960s中期到1990s中期,日本的“黄金时代”长达30年。以1965年至1995年计算,期间日本GDP增长了315%,人均GDP从928美元增长到44198美元。高速的经济增长哺育了强大的中产阶级。1990s初,日本中产阶级占总人口的90%以上,成为日本社会稳定的保障。
相比之下,中国经济的“黄金时代”持续的时间不长。从2010年至2022年,中国GDP增长了116%,人均GDP从30898元人民币(4450美元)增长至85698元人民币(1.27万美元)。增速很快,但是中产阶级尚未得到发展壮大,目前可能只占总人口的20%左右。尤其是,在最近几年房价、股价下跌过程中,中产阶级的财富很容易遭受损失,从而迫使他们主动削减投资和消费,收缩资产负债表。随着经济增速的放缓,中产阶级数量的增速也将放缓。
3、日本1990s“未老先富”,中国2020s“未富先老”
在美国、日本、韩国、台湾省进入被追赶阶段之前,都已经是高收入经济体,老龄化尚不严重。1970年美国老年人抚养比只有15.83%,此后增长非常缓慢;1990年日本的老年人抚养比是17.78%,1995年上升到21.55%;2005年韩国老年人抚养比只有12.64%。2022年中国老年人抚养比是19.88%,与1990s中期的日本类似。但是,在1995年初,日本已经是高收入国家。而2022年中国人均GDP是1.27万美元,依然是中等收入经济体。随着老龄化日渐严重,必然会拖累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自然利率和潜在经济增速。 


图1 老年人抚养比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
三、1990s日本的外部优势
上述三个因素是日本社会得以保持稳定的内在优势。除此之外,1990s日本面临的外部环境,也是中国无法比拟的。
1、相对中国、东南亚,日本在科技、管理水平上存在极大的代
1990s日本泡沫经济破裂、进入“被追赶阶段”时,日本的前方只有美国。在科技方面,日本已经把欧洲各国远远地甩在后面。在日本企业大举“出海”时,中国经济刚刚开始起飞。1970s和1980s出生的人们想必记得,当时中国的电视上充斥着日本的电视剧和各种电器广告,从清脆的女声“Toshiba,Toshiba,大家的东芝!”,到充满磁性的男声“Panasonic!”日本的电器成为高科技、高品质的代名词。中国的企业家们疯狂地学习日本的科技、工艺流程、管理方式。1999年我去武汉钢铁公司实习,工人师傅带我们去参观一条从日本新引进的自动化钢铁生产线,在长达1-2千米的巨大车间里,钢水在高炉中冶炼后,从高炉里倒出,经过热轧、冷却等一系列工序,最终变成一个个30多吨重的巨大钢卷,等待卡车运走。整个流程中只有几个工人,相比于之前的生产线,效率大大提高。这种生产线在今天司空见惯,但是在当时远远领先于中国企业。
日本在科技和管理水平上相对于中国和东南亚的这种领先地位,使得:【1】日本得以在中国和东南亚建立起大量工厂,低成本、高效率地生产商品;【2】日本的产品充斥着中国和东南亚市场,这种情况一直到2000年之后才慢慢改变。
相比之下,目前中国在全球科技领域的地位,依然落后于美国和日本。同时东南亚国家正在奋起直追。可以说,当前中国与东南亚之间的科技差距,远远比不上30年前日本与中国的科技差距。这意味着,现在的东南亚要想追上中国,比30年前中国追上日本要更容易。
2、30年前日本有限的产能,面对几乎无限的需求
1990s初,中国有11亿人口,加上东南亚5-6亿人,合计有15-16亿人口,经济刚刚开始起飞,对各类商品的需求潜力巨大。
另一方面,1995年日本的GDP占全球的17%,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的4.2%,在全球占比是比较小的。如此小的制造业规模,面临的是16亿人的需求,市场极其庞大。可以说,当时日本企业面临的需求是无限的。
相比之下,现在中国有14亿人口,2023年中国GDP占全球的19%,与1995年的日本类似。但是中国的工业生产能力大约占全球的30%,其中一半用于自己消化,一半用于出口。这一半就是全球制造业产能的15%,远远超过1990s中期日本制造业在全球的占比。这意味着:
【1】随着中国进入“被追赶阶段”,一方面中国居民消费增速下降,另一方面中国出口受到竞争对手的挤压,很容易导致产能相对过剩,国内出现通货紧缩的压力。实际上,2022年以来,随着中国居民开始削减开支,收缩资产负债表,同时出口增速转负,中国立刻出现了产能过剩和通货紧缩,表现为PPI在2022年10月、CPI在2023年7月转为负值。截止目前(2024年4月),PPI依然是负值(图2)。
【2】在国内消费疲软的情况下,为了消化这些产能,中国必须将产品出口到海外。但是2018年之后,随着中美贸易战的演化,中国对美国、欧洲、日本的出口额,在中国出口总额中的占比逐年下降。美国从2018年的19.24%下降至2023年的14.8%;欧盟占比从2018年的16.43%下降至2023年的14.83%;日本占比从2018年的5.91%下降至2023年的4.66%。相比之下,中国对东盟、俄国、非洲的出口额在中国总出口额中的占比有所提升,尤其是对俄国、中东、非洲的出口占比增长较快,但是这些地区目前经济规模较小,对中国出口的拉动作用有限。
表1  中国对各国出口额,在中国总出口额中的占比(%) 

资料来源:海关总署

【3】海外无法消化中国的商品,一方面迫使中国企业不得不打折销售,导致中国2023出口价格指数为负值;另一方面导致中国人民币对美元贬值(从而以美元计算的出口价格进一步下降)。这样实际上是出口了通货紧缩。换言之,是中国补贴了全世界,也为拉低美国的通货膨胀做出了贡献。 

图2 中国的价格指数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海关总署

总之,中国面临的海外潜在需求规模与中国产能的比值,远远小于30年前日本面临的情况。这决定了,在“被追赶阶段”,中国面临的通货紧缩压力比30年前的日本更大。从这个角度其实可以理解,2023年10月初以色列和哈马斯爆发战争之后,为什么中国会一反常态地深深卷入。部分原因为了维护一带一路战略、维护中国的出口市场。
3、极低的要素成本。
1990s中期,日本企业在中国大陆和东南亚拓展市场时,面临的是极低的要素价格:极低的劳动力工资,极低的土地使用成本;并且彼时中国《劳动法》、《税法》、社会保障制度等都不完善,劳动者的权益得不到保障,客观上也降低了外资企业的用工成本;彼时环保观念尚未兴起,废气、废渣、废水污染是常态,客观上降低了外资企业的生产成本。
相比之下,目前中国企业出海时,却没有这么好的条件。虽然东南亚的用工成本较低,但劳动者素质和生产效率也较低。在非洲,劳动力素质和生产效率更低。
4、完全不同的国际政治环境
1990s日本企业出海时,全球化进程方兴未艾,中国大陆和东南亚各国抱着非常欢迎的态度。现在,全球化明显放缓,处于“去全球化”阶段。
在国际上,美国虽然曾经打击过日本的汽车产业链、半导体产业链,但依然允许日本发展了一部分半导体产业。美国并未在政治和军事领域对日本进行围追堵截。
对于中国,美国的态度截然不同。目前美日欧是完全把中国当做竞争对手甚至敌人来看待的,在科技、国际政治、军事、经济、意识形态领域不遗余力地对中国进行打压。它们非常明确地要在东南亚、拉美(地缘政治上所谓的边缘地带)扶持新的供应链,来代替中国。
因此,虽然1990s的日本也曾经面临“腹背受敌”的情况,但远不如中国目前面临的情况严峻。因此在借鉴日本的经验时,必须要小心,不能照搬日本的情况,来指导中国,认为中国企业出海能像30年前日本企业那么顺利,前景光明。这意味着从出海主题中挖掘个股,需要非常小心。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