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外作家谈 | 现代化的“速成城市”:建筑的文化影像与城市的人文关怀

2017-09-04 新华君 新华出版社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2017年9月3日晚,“城市乌托邦:当东方遇到西方——《未来城市的历史》读书会”在中国新闻书店·融媒汇书吧举行。本次读书会由新华出版社主办,邀请美国记者、作家丹尼尔·布鲁克(Daniel Brook),新华社《新华每日电讯》编委张修智,新华社国际部记者杜白羽,新华社中央新闻采访中心记者陈聪,共同就城市建筑、建筑背后的故事以及东西方文化的交流等展开探讨。

△ 美国作家丹尼尔·布鲁克在中国新闻书店活动现场做主题演讲。(2017年9月3日摄)


城市/

城市建筑是文化的载体

“城市建筑展示的是整座城市的规划,建筑是文化的载体,我们关注和研究建筑,目的是寻求建筑背后所蕴含的历史与文化意义。”丹尼尔·布鲁克在主题演讲时说道。

作为华盛顿邮报年度畅销书,他写作的《未来城市的历史》(新华出版社)以圣彼得堡为切入点,介绍俄国的现代化发展历程,进而带领读者探索另外三座“速成城市”(instant cities)——上海、孟买和迪拜。这四座城市虽然地处不同的国度,但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它们无一例外都是身处东方却面向西方的门户城市;他们的城市建筑和空间都铭刻着鲜明的西方烙印;如今它们又面临着相似的问题:城乡壁垒、财富分化、资源紧缺等。


△ 读书会现场。(2017年9月3日摄)


城市/

不同城市的独特记忆


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故事,置身其中,由于观察和思考的视角不同,会形成不同的城市印象。在对话环节,四位嘉宾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分享了他们独特的城市记忆。

“最近十年以来,北京在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丹尼尔·布鲁克这样评价十年后他第二次来到北京后的印象。“北京的城市规划更加合理,共享单车的出现极大地方便了大家的出行。”

张修智曾于2013年4月至2016年10月派驻香港工作,并于近期出版了《香港依然美丽》(新华出版社)一书。在谈到香港留给自己的最深刻印象时,张修智说:“在香港大家可以享受到便捷、低廉的公共服务,即使你只持有临时身份证。”

△《新华每日电讯》编委、腾讯·大家签约作家张修智在活动现场做点评。(2017年9月3日摄)

作为新华社记者,杜白羽曾经常驻朝鲜,并前往夏威夷访学并出版《我的夏威夷:当东方遇上西方》一书(新华出版社)。她说自己身处夏威夷时,被当地多元文化之间的交融所吸引,并曾经置身图书馆查阅过大量的相关资料。她还结合自己在夏威夷遭遇蜈蚣袭击这一意外事件,反思中美两国之间医疗体系的差异。

△新华社记者杜白羽在活动现场做点评。(2017年9月3日摄)

新华社记者陈聪曾常驻战乱频繁的中东近三年,出版有中东纪实作品集《燃泪天堂:新华社记者直击中东真相》。在谈到城市规划时,陈聪说中东地区的国家,比如伊拉克和埃及,也存在为了应付工期而弄虚作假的现象,最终给城市的长远发展和居民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大影响。

新华社记者陈聪在活动现场做点评。(2017年9月3日摄)

城市/好的城市要体现“人文关怀”


自工业革命以来,世界范围内的城市化迅速发展,这其中,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一直引人关注。无数人心怀梦想来到大城市,也有人告别北上广深,回到自己的出生的二三线城市。究竟什么样的城市才是好的城市?四位嘉宾一致认为好的城市要体现“人文关怀”,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是好的城市的基本标准,居民能够对这个城市的发展和文化产生认同感。

△现场观众提问。(2017年9月3日摄)

问答互动环节,现场观众踊跃提问,针对国家政策与城市兴衰、人口迁移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向四位嘉宾发问。嘉宾们分别结合纽约、北京、香港等城市的发展,从历史和现实两个角度与广大读者分享了自己的观点。


本期编辑:夏雪丽、江文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