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国产动画《大圣归来》,你怎么看?

2015-06-29 wuhu动画人空间



“我去!”,这是国产动画《西游记之大圣归来》里悟空大战山神时的一句台词。但广电总局审片的时候,这句话被剪掉了。


  剪掉的原因是广电总局把《大圣归来》定位成儿童片。而事实上呢,片方并不这么认为。准确的说法是,导演田晓鹏正是觉得国产动画都太低幼,所以才做了这么一部动画。他觉得,“动画是做给成人看的”。


http://v.qq.com/iframe/player.html?vid=b0015vm54c1&width=500&height=375&auto=0


↑预告片观看,记得开WiFi哦



  这部动画田晓鹏筹备了 8 年时间。之前有报道称这部动画投资耗资过亿,并在戛纳电影节创下国产动画海外版权销售历史之最。而田晓鹏说在筹备这部片子的时候一直没有人投资,因为实在等不住,他在 4 年前用自己的钱开始制作这部动画,真正有投资加入都是在 1 年前了。


  不想做低幼的国产动画,也不想做传统的西游故事。也许是因为做这个事情最初的起因,是想送儿子一个礼物──在田晓鹏的西游记里,悟空和唐僧更像是一种父子关系。



 在《大圣归来》里,悟空是一个颓废的大叔,而唐僧还是个熊孩子。“你说被关了 500 年得什么样?”悟空肯定心情不会好,而且它也不会是十几、二十几岁的少年,而应该是大叔。人挂相也得跟经历有关,不能说悟空长生不老就一直是少年的模样。而唐僧,他心里有大爱,可“如果不经过七情六欲,他会心甘情愿去西天取经吗?”



 导演在解释人物设定的时候常常提到这样的问题。类似的考虑还有,唐僧应该贫,但是不能让人讨厌吧?土地公公的形象应该是什么样?还是以前那样画成一个矮矮的白胡子老头?想想土地公公的传说最先是怎么流传出来的,难道不是有人在山林里见到了一只机灵有趣的土拨鼠,土拨鼠有“长胡子”,就觉得它是神灵了么?这种人物应该更“自然”,就像小白龙,起初它的行为方式更应该像一只野龙。




在田晓鹏的团队看来,原版《西游记》里很多逻辑是不成立的。田晓鹏说他小时候看《西游记》,最喜欢的是前 10 回,因为在这之后讲的是孙悟空伴随唐僧去西天取经的故事,他就想,孙悟空怎么这样了,不是“人”了。所以,在他的西游记故事里,他尽量想还原一个人的心路历程。



(海胆头唐僧:动画要表现头发一直在长。当然,这夸张的头发造型最后没有用)


田晓鹏说,对于这部动画他第一次得到关注是在 2013 年的香港电影节上。当时,他们在展会上播放《大圣归来》的片头片段,组委会的人在会场里来回转悠,看到了片头,觉得这动画片很新颖,于是在官方网站上做了报道。这事不大,但田晓鹏觉得他是从那个时候有了一点信心的,因为到那个时候这部动画还没有投资,都是田晓鹏拿自己的钱在做。



(动画片里猪八戒的变形)


之后,有海外发行经验的制片人冯奕开始联系国外的电影节,找外国电影商看片。另外,一年前也陆续的有出品方找上门来投资。


比如,在现在的电影预告片中可以看到一段小唐僧与孙悟空初识时“唠叨”悟空的戏。这连续的发问中,有一句:“哪吒是男的还是女的?(从小到大的困惑啊)”这是导演小时候一直就弄不明白的问题,现在放在这儿由小唐僧来问悟空。而问托塔天王真的有塔吗?并接着再问塔里有人么?后边这接着的发问就是预演演员临场搭戏搭出来之后,导演觉得有意思而留下来的台词。



  田晓鹏大概在 8 年前开始筹备《大圣归来》,从真正开始制作算起花了 4 年时间。4 年,对于一部中国动画来说可能算是一个比较长的制作周期。在重要的编剧环节。田晓鹏作为主编剧将故事大纲写下来。之后,再分场次与制作团队讨论剧情,一点一点地确定。《大圣归来》里的对手戏都有真人演员预演过,这些演员当时是电影学院的学生,他们在剧情预演中实际上贡献了很多即兴发挥的台词。


其实用真人预演来填补动画师对场景、人物的想象力,这个方法在中国动画制作过程中已经有很多团队在用了。之所以需要这个环节是因为中国动画师们太害羞了。在制作过程中,他们不好意思像国外的动画师一样在工作台前自己一边表演一边制作。



  在配音上,田晓鹏也有一样的要求。给唐僧配音的小演员算是比较有经验的,在配音前一晚,他照常把配音资料全背下来了。第二天一配导演就觉得不对劲,他觉得一个小孩不能像个小大人一样字正腔圆地念台词。最后,六岁的配音演员按照导演的要求配出来,有的长段台词甚至前半段话,你都有点听不清。



真正落实到一部动画制作中的时候,这个弱点其实很致命。因为动画和真人电影制作的有一个很大的不一样:在动画制作中,动画师也是演员,甚至也担当着像灯光师这样的“现场幕后工作”。只要想一想这些角色在真人电影中多么重要就可以理解动画师的害羞、局促对于生产动画来说影响有多大。所以,动画也就是这个影片形成的过程中最难的部分。



  《大圣归来》的制作团队来自田晓鹏所创建的十月动画。在这之前,田晓鹏带领团队负责完成过央视的两次动画春晚,也为好莱坞做过加工。他们比较出名的案例是为《蜘蛛侠》、《仙剑奇侠传 5》制作过游戏宣传片,为国家科技馆和意大利庞贝博物馆制作过 4D 电影。这样能拿出来说的“小”项目还很多,但按照田晓鹏自己的说法是这些都不值一提。


  类似的例子是给小唐僧的师父配音的吴文伦(之前给《功夫熊猫》的乌龟大师配音),有一段念激动了,假牙飞出去了。田晓鹏说那一段他配得最好,因为那正好需要一个说话说不清楚的激动的老头。



十月动画的员工有将近 100 人。在制作《大圣归来》的过程中,团队还需要再临时雇人来完成工作。在用人高峰时期,有超过 200 人参与制作。可是,很让人抓狂的是,“这些人中真正能做出满意东西的人不超过 4 个。”田晓鹏说,他的制作人经常跟他提到的是怎么按流程、按工种、按工序管理团队,但是在真正的制作过程中,最重要的还是死磕。田晓鹏说,要解决这个问题也需要找到一个适合东方人行为方式的管理方法。


  说到这里的时候,田晓鹏转到了另一个话题,说到适合东方人,他觉得有一个问题也很重要,很多动画师给好莱坞做加工做多了,思维上有了惯式。比如,一个人物在动画中要做吃惊的动作,动画师的反应是他会像功夫熊猫一样往后弹一下。他觉得这是不对的,这不是中国人。这也再次使得重视真人预演对动画师会有很大帮助。



  一个星期前,《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第一次做提前场放映,观众是北京几个高校动画专业的师生们。他们观看的是 1 月改档前的那一版,大家看完指出了很多问题。导演田晓鹏说,这些问题基本上他都意识到了。


  他也是在一月的时候,第一次在大荧幕上看《大圣归来》。很多问题都出来了,因为他们的团队没有大荧幕经验。所以,这部动画片有了很多硬伤。最重要的一点是,之前他们有意地在影片中多放了打戏,缩减了文戏,让节奏变得很快。但是那适应小荧幕,在大荧幕上看起来就太快了。在改档的这几个月里,有针对性地放慢节奏是他们很重要的一个修改工作。



一个星期前,《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第一次做提前场放映,观众是北京几个高校动画专业的师生们。他们观看的是 1 月改档前的那一版,大家看完指出了很多问题。导演田晓鹏说,这些问题基本上他都意识到了。


  他也是在一月的时候,第一次在大荧幕上看《大圣归来》。很多问题都出来了,因为他们的团队没有大荧幕经验。所以,这部动画片有了很多硬伤。最重要的一点是,之前他们有意地在影片中多放了打戏,缩减了文戏,让节奏变得很快。但是那适应小荧幕,在大荧幕上看起来就太快了。在改档的这几个月里,有针对性地放慢节奏是他们很重要的一个修改工作。



这也许展现了中国动画制作里的一个误区。《大圣归来》的出品方说,他们和美影厂的前辈们沟通的时候,前辈们就说动画里面就应该是打戏,大家看动画片不就看的是这个吗?文戏是缓和气氛的,武戏才能打动人。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基本已经被导演视为是这部电影的遗憾:这部电影里的一段重要插曲用到了汪峰的一首歌。在几年前找到汪峰买这首歌版权的时候,导演还没有想到汪峰作为艺人的内涵会这么丰富。在第一场看片会的时候,大家看到这一段就笑场了,很跳戏。但是,很难再改。原因是,那一段的动画都是搭配歌词做的,而版权方又没有给他们提供音轨,只是给了一张 CD ,说你们自己去抠吧……这样就更不好改了。



  电影在其他的配乐方面其实算下了力。他们请到了周星驰《功夫》的音乐总监黄英华来配乐。片头的《闯将令》、打斗的时候的《争锋》,大概可以从这里感受一下打戏的感觉。



2 月初的档期里,和《大圣归来》一起竞争票房的是《霍比特人:五军之夜》、《奔跑吧兄弟》、《熊出没之雪岭雄风》、《有一个地方只有我们知道》、以及春节档以《澳门风云 2》为首的一拨电影,有大片,有国产热门。在 7 月初的暑期档里,虽然没有好莱坞大片,但却是国产热门扎堆,《横冲直撞好莱坞》、《道士下山》、《我是路人甲》、《小时代 3》、《少女哪吒》、《栀子花开》、《捉妖记》、《煎饼侠》……形势一样严峻。


  典型的国产动画片票房尴尬是《魁拔》。口碑都很好,但票房不高。前三部的票房分别是 498 万(2011 年)、2529 万(2013 年)、2429 万(2014 年)。按照出品方高路动画路总的分析,如果不遇上好莱坞大片,其他票房冲击都不会大。是,《魁拔 3》在 2014 年国庆档碰到了《银河护卫队》,但是当时最大的票房吸纳者是国产电影《心花路放》 。




  “大家都认可就最好了,有成就感啊。”田晓鹏也许也可以不在意票房。当初,田晓鹏学的是软件设计,但他小时候就喜欢画画。一个正经孩子怎么会拿画画当专业,在中国这大概是很多人的想法。但是他后来还是做动画了。“当初就是为了理想做动画,现在要说有什么想法,那可能是野心更大了吧。”


  田晓鹏接下来在准备的是一部更加成人向的悬疑动画。另外,《大圣归来》也计划拍 5 部,话是这么说。但田晓鹏说,成不成不一定。不过他把第二部的剧本大纲已经做出来了。

除了音乐、节奏的调整,在台词和配音上,制作团队也还在紧张地磨。第一场放映后,有学生问导演,出这么一部动画电影,你是想要填补中国动画的什么呢?导演说填补不了,就是要一个信心吧。就是说,我们可以把动画做到这个程度。中国的动画技术可以达到这个地步。




  说是这样,但是有的方面,碍于中国动画的现状其实还是达不到。最直接的一个问题就是,中国动画技术的开发能力很弱,就是说现成的动画制作软件提供的功能,你可以用,但是它并不一定完全满足你的要求。你还需要一边制作动画,一边开发插件。举个例子说,《冰雪奇缘》里的雪,要做这种“定制”的动画,你就只能自己开发插件。但是,在中国,人才资源上不满足这个要求。另外,像《大圣归来》,它并不像迪士尼的大制作动画,没有足够的钱去做这个开支。


  在重新定档的宣传阶段,《大圣归来》选择了一种叫做类似 Apple 拆机的宣传策略。具体地说,就是把《大圣归来》的制作环节在网上抛出。开始铺开是在第一次放映后的这个星期。采用这种类似苹果营销的方式,这是为了表明,片方对这动画的内容、制作有信心。有没有用,得过一阵才知道。



  所以,第二部里,小唐僧会进入青春期,会叛逆,会怀疑悟空的“威信”。而悟空在之后,会从一个没有信仰的人变得愿意把小唐僧当作信仰。这些内容的铺垫在第一部里都有。田晓鹏觉得现代人都不相信《西游记》了,所以他需要花很多篇章来讲为什么唐僧愿意去取经,为什么孙悟空会愿意追随唐僧去取经。


  说到最后,为什么这动画片会讲一个西游的故事。田晓鹏说,不是为了赶西游热,他开始的时候还没有这么厉害的西游热。选择西游,只是因为重新造一个新的故事,让大家去熟悉和喜欢更费劲。找西游记这个题材,算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省事儿。




田晓鹏导演称这部电影是一次探索和尝试,诚然,我们看到了他在3D视听效果与中国传统题材之间所作出的尝试,看到了他对东方元素的把握和运用。也许下一步,我们便能看到更成熟的中国韵味,不单单是中国元素,更是一种中国哲学。中国电影,需要有自己的中国式叙事,中国式内涵。



当然,作为一次尝试,影片也难免会流露出一些不成熟的地方,在叙事的节奏和人物性格塑造的丰富程度上有待进一步的探索,情节的一些细节和逻辑也需要进一步的推敲。而作为一部传统题材的电影,我想,对经典的解读、对文化的传承,这份责任当仁不让。

从《山海经》、到《淮南子》,从《封神演义》到《西游记》,中国五千年文明留下了太多的神话传说,那些经典历经岁月却历久弥新。我一直在想,当二十一世纪的人们用现代的手段再来重新诠释中国神话,那些源起于东方的神秘故事,这样的作品,是否也能够成为这些经典流传下去的新一代的载体,而非一时兴起而崩裂出的几点火花。经典之上,再塑经典。源于经典,又能再创经典。

中国需要这样新一代的传承之人,需要新一代的拓路之人。中国人需要自己的信仰,需要自己的超级英雄。


设定与分镜




如果你喜欢,请分享给更多人看到:)

欢迎留言和wuhu三侠互动!




努力做最好玩的动画人聚集地!

↑长按点我


我们是wuhu动画人!欢迎关注我们!

这里有原创,有情怀,有内容,有好玩!

come on!


动画人都是爱点赞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