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社会

活了!火了!抚州原来有这么多宝藏!

抚州发布 2024-06-16


编者按:

抚州是才子之乡、文化之邦,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唱响“文化抚州、梦想之舟”品牌,全力推进文化创新强市建设,文化事业发展欣欣向荣。

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对外讲好中国故事。值此2024战略传播论坛在抚州召开之际,抚州市融媒体中心即日起连续三天策划推出三篇重稿,展示我市文化传承保护、文化创新发展、文化交流互鉴的亮丽成绩,彰显抚州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取得的斐然成就!



抚州文化底蕴厚重,素有“才子之乡、文化之邦”美誉,红色文化、非遗文化、戏曲文化在这里交融碰撞,绽放出抚州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只需侧耳倾听,周围全是故事,只要举目一望,眼前皆是文化。

近年来,我市以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契机,深挖优秀传统文化,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传承,推动文旅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全力唱响“文化抚州、梦想之舟”品牌。



守护璀璨非遗  赓续千年文脉


近日,阵阵戏曲声从汤显祖大剧院中传出,循声觅去,原来是抚州职业技术学院2019级戏曲传承班的学生正在排演新编的抚州采茶戏青春版《穆桂英》,为不久后的首演进行紧锣密鼓的准备。

观众席上,市文化艺术发展中心主任、国家一级演员吴岚认真观看着学生们的演出,帮助他们抓表演细节、练习唱腔和动作。在她眼中,这出戏是对近年来抚州采茶戏戏剧艺术生产及人才队伍建设的集中检阅。“我们在创排《穆桂英》时采用原汁原味的抚州采茶戏唱腔,同时大胆融入哑剧等现代表演形式,着重突出武戏成分,打破以往抚州采茶戏文戏多、武戏少的局面,吸引更多年轻观众走进剧场。”吴岚介绍,戏曲传承班的学生毕业前一年会来市文化艺术发展中心跟团实习,通过以戏带功的方式来进行培养,毕业演出都有良好反响,学生们演出的抚州采茶戏《白蛇传》还获得第八届江西艺术节·第十二届江西玉茗花戏剧节大戏复排剧目类剧目奖。

抚州采茶戏的兴盛,是我市大力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出的硕果。抚州历史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遍布各地,截至目前,我市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7个、省级项目49个、市级项目133个。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非遗项目是“三戏四舞”,分别为宜黄戏、广昌孟戏、抚州采茶戏以及南丰跳傩、乐安傩舞、黎川舞白狮、宜黄禾杠舞。除此之外,乐安蛋雕、资溪竹烙画等也颇具特色。



让非遗“活”起来,把文脉传下去,一项项有益探索在赣抚大地铺陈开来——

完善保护机制。我市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方针,出台《抚州市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施方案》《抚州市民间文艺版权保护与促进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每年为市级项目和市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发放补贴,先后整理、编辑出版《临川文化研究丛书文史篇》《江西南丰傩文化》《宜黄戏音乐资料汇编》《抚州采茶戏传统剧目汇编》等书籍文献,收集戏曲剧作200余部,为非遗项目的活态传承、研究宣传和传播利用留下了珍贵资料。

释放非遗魅力。我市充分利用节假日和“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在全市各地组织开展非遗实物展、非遗图片展、非遗专题讲座、非遗惠民展演、非遗进景区、非遗在校园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依托景区等平台创新设计、生产销售非遗文创产品,通过“非遗+美食”“非遗+演艺”“非遗+文创”等形式,让非遗与现代生活擦出绚烂火花。

激发传承动力。我市扎实推进阵地建设,先后提升改造汤显祖纪念馆、汤显祖大剧院,建设标准剧场和露天剧场,不遗余力举办群众活动,营造非遗传播的良好社会氛围。同时积极加强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工作,依托非遗传承人、非遗工坊、非遗传承基地等开展带徒授艺活动,并建立市级非遗专家库,目前专家库成员已有近40位,基本涵盖非遗十大类别,为推动非遗保护、传承和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探索活化利用  讲好文物故事


抚河岸边,文昌桥头,千年文昌里经过精雕细琢,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网红打卡地。如此美景佳地,夜夜植入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雅俗共赏,激发了群众的游玩兴致,点燃了消费激情,历史文化街区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

从昔日缺乏存在感的老街,变成如今的“文化新地标”“网红打卡地”,越来越多像文昌里历史文化街区一样的文化遗存正借助一系列保护展示工程“活”在当下,成为人们美好生活的组成部分。

保护文化遗产,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市统筹推进历史文化保护与发展工作,从制度、法规、要素保障、能力建设等方面入手,建立了“政府统一领导、文管会综合协调、文化部门具体负责、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工作机制。在制度保障上,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实施意见》《抚州市文物保护管理办法》《抚州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办法》《抚州市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试点工作方案》等一系列地方性法规与政策,为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奠定坚实基础。在文物保护上,我市积极向上争取资金,2021年至2023年共争取中央、省级文物保护专项资金约1亿元,为文物保护工作提供了资金保障。去年,广昌县红一方面军总前委会议旧址等5处革命文物、文昌桥等10处文物保护单位入选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备库。



据悉,我市共有882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7处;现有18家备案博物馆,其中国有博物馆17家、非国有博物馆1家,馆藏文物16612件。抚州还有光荣的革命历史,拥有江西省不可移动革命文物333处,拥有特定历史和文化价值的红色标语4415条,红色标语数量居全省第一。

如何把这笔丰厚的文化遗产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让文化遗产“活”起来、“火”起来?这对抚州来说是使命和责任的召唤。

红色赋能激活新引擎。我市建设布展了黎川闽赣省苏维埃政府旧址陈列、南丰康都会议旧址陈列、广昌沙子岭毛泽东旧居陈列等各类革命纪念馆、陈列室,打造了33处红色旅游景点和23条红色精品旅游线路,吸引市民、游客来到革命旧址旧居参观学习,营造全市红色文物保护利用的大氛围。

文旅融合催生新活力。我市充分发挥抚州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传统村落等资源优势,以文物资源为依托,成功创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5个,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旅游观光,拉动了地方经济增长,扩大了居民就业,促进了文物保护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真正做到让文物“活起来”。

活态传承点亮新生活。市博物馆优化公共服务,充分发挥社会教育职能,走进校园、景区、社区,经常性开展勤廉文化、红色文化等主题的流动展览,全年社教活动服务群众约6万人次。在做好线下基本陈列展览免费开放的同时,我市开拓创新“博物馆+互联网”工作新思路,充分利用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建立网上博物馆,开通“云上展厅”,更好满足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让群众足不出户就能感受文物魅力。


如今

抚州文脉在赓续传承中发扬光大

抚州文化在时代发展中彰显强大生命力

听——

抚州精彩故事正在讲述!


出品丨抚州市融媒体中心

来源丨记者 李思梦

编辑周琦  编审赵静波  陈细勤

合作热线丨18296459005(徐老师)

帮忙点个↓↓↓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