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荆花不是紫荆花?香港市花“洋紫荆”奇迹般的诞生故事
最近微信公众号的推送时间被打乱了,橙子君不想错过你,想把最好的推送第一时间分享给你!你只需要点击右上角“...”,然后点击“橙新聞”,再点击右上角“...”,设为星标就可以啦~
(点击查看视频↑)
/////////////////////
话说当年英国人登陆香港之时,沿着赤柱一路到达香港仔,再顺着裙带路从山边绕到中环,开始了建造维多利亚城的工程。
区域建成后,英国人发现食水不够用,决定建水塘,而为了达成这个目的,需要把原来的裙带路,拓宽成可以走马车的公路,也就是之后的薄扶林道。
道路宽了,在两旁种点树木才更雅观,英国人选中两种会开放美丽花朵的植物,一种是是来自尼泊尔的红花羊蹄甲,另一种是来自中国云南西双版纳的宫粉羊蹄甲,二者比邻而居,相映成趣。
其实,说“相映成趣”可能有点勉强,因为二者“一个在春天一个在冬天”:宫粉羊蹄甲的花期是2月到4月,而红花羊蹄甲则在10月至12月开花,按理说难以同时出现的两个品种,却在某年各自诞生了一些叛逆的子女,于是一个花期推迟、一个花期提前,在冥冥之中相遇,诞生了命运的结晶。
而由这粒种子开始,才有了今天我们所熟知的,香港市花“洋紫荆”的故事。
/////////////////////
01
洋紫荆何以为“洋”紫荆
洋紫荆
在没有人工干预的情况下,光有种子还不够,它能在土壤中生根发芽,诞生新的品种“洋紫荆”,也是天时地利的结果:
这粒种子幸运地没被经过的动物吃掉,也没飞到马路上被车碾碎,某一个雨天,它被冲到贝沙湾(当时叫大口环)海边——如果它直接落入大海,这个故事也就悄无声息地结束了——但偏偏它被沙滩附近的烂屋砖头挡住,扎根于海边肥沃的土壤,竟慢慢生长起来。
过了十年,它已经成为了一棵会开花的树。
彼时的香港人忙于生计,就算在海边看到不知名的花朵,也少有探究兴趣,洋紫荆就一直这样默默开放。
直到1880年代的某一天,居住在附近伯大尼疗养院的一位法国传教士来海边游泳,凭借他的植物学知识,认为这应该是一个没见过的羊蹄甲品种。
于是他顺手摘下一枝,将它移植到疗养院的花园中,洋紫荆也由此开始被更多人知晓。
法国传教士回去后经过潜心研究,发现实在难以辨别这一品种是什么,于是求助专业人士,并把这株截枝送到当时名为“植物公园”的地方繁殖。
时任香港植物及林务部总监兼植物学家的Stephen Troyte Dunn(邓恩)把它拿给英国国家植物园处鉴定,发现这的确是一个新品种,也随之拥有了为它命名的资格。
当时的植物命名采用二名法,即每个物种学名的由两个部分构成:属名和种小名,属名由拉丁语法化的名词形成,但是它的字源可以是来自拉丁词或希腊词或拉丁化的其他文字构成,首字母须大写;种小名是拉丁文中的形容词,首字母不大写,通常在种小名的后面加上命名人及命名时间。
Dunn选取的两个名字,一是最先提出二名法的植物学家Bauhin兄弟,二是对他有提拔之恩的港督卜力(Sir Henry Arthur Blake),因此洋紫荆的英文学名是Bauhinia × blakeana。
但这个学名很难翻译成确切的中文,直到20世纪,才有一位在政府办事的师爷,把它命名为“洋紫荆”。
当时的中国学界,尚未能准确地翻译外国的植物名或植物的英文名,但“洋紫荆”其实也是“中式二名法”的产物,而这样的二名法由来已久:
在汉朝,张骞出西域时期,人们会把外国传入的植物首字加上“胡”字,而在其后的名字里加一个中国人所认识的植物名称。
比如“胡椒”其实和中国人认识的花椒不同,但中国的花椒和胡椒有一个共同特性,就是“辣”……
再举几个例子:到南宋至明朝的时候,人们不用“胡”这个称号了,改用“番”,最明显的例子是“番茄”。它是南美洲出产,但质地和口感像中国的“茄”。
到了清朝,“番”字又变成了“洋”,比如“洋葱”、“洋火”、“洋烛”,同理,“洋紫荆”。
这其实也是以中国为中心去思考和命名,把外国人发现的东西视作“外来东西”的体现。
02
“洋紫荆”、“紫荆”大不同
紫荆
香港人习惯用简称,洋紫荆叫起来太麻烦,索性以“紫荆”代替。如果在内地街头随机采访行人,相信大家也会把香港市花称为“紫荆花”,很少能说对“洋紫荆”。
别看只是一字之差,却有天壤之别!
紫荆是豆科紫荆属的植物,分布于湖北西部、辽宁南部、河北、陕西、河南、甘肃、广东、云南、四川、广西、山东、江苏、浙江等地,生长于海拔150米至1400米的地区。它非常怕下雨,在雨多如香港的地方,很容易命不久矣。
洋紫荆则是豆科羊蹄甲属的有花植物,现广泛作为行道树进行栽培。
二者的长相也很不同:紫荆作为灌木或小乔木栽植,有变种垂花紫荆花,大为粉红色,叶近圆形,长6至14厘米,叶端急尖,叶基心型,全缘,两面无毛,花生长在紫荆的茎上,很小朵,开得很密。洋紫荆则花大而艳丽,花朵貌似兰花,因此也有“香港兰”之称。
那么洋紫荆和它的天然杂交“父母”,宫粉羊蹄甲与红花羊蹄甲又有什么分别呢?
宫粉羊蹄甲的花瓣较短、颜色变化多(粉红色、白色、有渐变斑点),样子温润,娇艳美丽;红花羊蹄甲顾名思义,开放红色(或淡紫色)花朵,花瓣比较幼长、树木高大。
洋紫荆结合了二者特性,既继承了宫粉羊蹄甲美丽丰富的淡色,又加入了红花羊蹄甲的深红,大小介于宫粉羊蹄甲和红花羊蹄甲之间,花瓣比较圆润均衡,一看就是“父母”的结晶。它的开花月份也综合了父母的花期,是每年的11月至来年2、3月(有时也会延长到5月)。
在台湾,因为它的艳丽特质,被命名为“艳紫荆”,而在内地,它又被冠以母亲“红花羊蹄甲”之名。
下次大家听到两岸三地使用不同的名字称呼它时,就知道指代的其实是同一种植物了。
03
洋紫荆中的集体回忆
上述的故事和知识科普,都是自然爱好者、野外达人、小学教师彭玉文在故事发生的地点,一点点抽丝剖茧告诉我们的。
说到洋紫荆,彭玉文有很多有趣的回忆分享:
“我觉得我们这一代的人,当时的教育有帮助建立洋紫荆代表香港的印象,让我们对洋紫荆感到很亲切”,他说。小学四年班后,彭玉文入读一间拥有巨大洋紫荆树的村校,每年十一二月时,花开满树,踢足球时不慎以球撞到树干,花朵雪片般散落,场景美轮美奂。
“当时的班主任教我们把洋紫荆叶夹到书中,当成书签使用,因为洋紫荆叶的形状像心,放在书里就代表‘有心读书’,好好读书就会变成聪明的人,所以洋紫荆叶也被称为‘聪明叶’。正是从那时起,我开始读很多课外书,因此现在可能真的变得聪明一些了吧”,彭玉文笑。
洋紫荆是由红花羊蹄甲和宫粉羊蹄甲杂交而成这件事,其实是直到2005年才水落石出的,哪怕在彭玉文教书的早期,也无人知晓。
“自从我知道了导致它诞生的这些奇迹,就觉得洋紫荆实在太奇妙,如果不把这么有趣的故事讲给下一代听,实在太可惜”,彭玉文说起关于洋紫荆的种种,依然难掩兴奋神态。
因为洋紫荆无法自然繁殖,哪怕结出荚果也不带种子、无法成熟,因此它的基因也在不断衰退,如今的洋紫荆越来越脆弱,彭玉文觉得很可惜。但他相信,随着科技高速发展,科学家若有心去育成一棵新的洋紫荆并不艰难。
“我总有一个幻想,就是学校里如果种一棵宫粉羊蹄甲和一棵红花羊蹄甲,让学生去做试验来杂交,如果有一间学校成功了,它的种子说不定可以发育出新的洋紫荆,这会是一个很伟大的发现……不知道这个幻想会不会有人去尝试呢?”彭玉文笑着设想。
届时,或许学生们又能人手一片聪明叶,在校园坐看美丽落花了。
(本文视频及图片来自橙新闻、香港植物标本室、视觉中国)
来都来了,点个“在看”吧~
邀你点击阅读原文来b站一起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