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甘肃创新教育助推脱贫攻坚,上学读书,一个不会少

2017-12-11 浙江新闻

静宁县甘沟镇泰安小学,学生们正在认真学习。 李翔 摄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清晨八时,海拔1700米的高山上,气温降至零下十多度。甘肃省静宁县甘沟镇闫岔小学校长马雄飞,准时走进两排瓦房,逐一清点全校8名学生后,开启新的一天。


他推开一年级教室的门,今天要教给孩子们的,是新课文《雨点儿》。“数不清的雨点儿,从云彩里飘落下来……”


上世纪70年代至今,在这所目前只有8名学生、3位教师的乡村小学里,琅琅书声从未间断。知识,如雨水般滋润着千沟万壑,改变了乡亲们和孩子们的命运。


近日,记者走进甘肃省静宁县、庄浪县的多所学校,得益于国家、甘肃省,以及当地的各项教育扶贫政策,在辽阔的西北边陲,每一个孩子都有学上。


记者一行来到距离闫岔村5公里处的甘沟镇马坡村幼儿园,中班教室里,温小香老师正在讲故事,她的身旁围坐着十多个孩子。记者看到,温暖敞亮的教室内,绘本、教具、橡皮泥一应俱全。“孩子们不用在家闲着,他们有学上了,村里果农们干活也更安心了。”扎根乡村教育15年,温小香熟知农村家庭的“痛点”。


静宁县甘沟镇马坡村幼儿园,乡村教师温小香正在给孩子们讲故事。 李翔 摄


“有个别孩子因为家远上不了学,我们就走上门,一点一点说通家长。总之,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会少。”甘沟镇教委主任包刚告诉记者,前年开始,这里的幼儿园向行政村延伸,义务教育实行“全面改薄”项目,学校通过学籍管理,“查漏补缺”,确保每个适龄孩子都能上学。


汽车在盘山公路上疾驰,眼前是绵延无尽的西北梯田,黄土上棵棵果树向阳而生。教育,滋养了这里的特色产业,也让千万家户感受到了知识的力量。


车行至静宁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这里正在进行一场全市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技能大赛。刚参加完比赛的园艺专业学生王伏帅,在学校里小有名气。今年,这位年仅17岁的女孩,利用温室低温诱导果树开花的技术,让家里的果园大获丰收。“我用学校里学的知识,让家里的杏子提早一月上市,价格也从往年的20元一斤,卖到了50元一斤,今年家里卖出600斤杏子收入3万元。”


“田间就是课堂,工地就是教室。”静宁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主任王多利说,近三年,学校贫困家庭学生就业率达到100%,学校还将田间地头的知识传递给贫困家庭的青壮年劳力,正在努力实现“输出一人、脱贫一户”。


70公里之外的庄浪县,教育让这里的少年对未来充满向往。在庄浪一中,记者遇到了高二(17)班的学生贺小亮,今年她领到了两笔助学金,每年6000元的资助解决了她全年的学费和生活费。贺小亮和家中正在上学的姐弟已经不花家里一分钱。


这学期开学后,甘肃兴华青少年助学基金会理事长、清华大院经管学院原党委书记陈章武教授来到庄浪一中与在校生交谈,贺小亮深受鼓舞:“我要学到更多的知识,考上中国最好的大学。”


甘肃教育正在走得更远。千里之外的浙江,部分企业与甘肃的职业院校开启“订单式”人才培养,校企合作长达10年;2015年,马云乡村教师计划启动,甘肃成为入选人数最多的省区之一。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近年来,甘肃教育的多项指标走在全国前列,全省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0%,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4%,高中入学率达93%。“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甘肃省教育厅厅长王海燕说,教育是让每一个孩子在面对未来时,都能勇敢而自信,从容而不迫。



来源: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 陈宁 吴佳珅 李翔 见习记者 黄慧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