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WeChat ID zjnewsapp Intro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官微 叶老对记者说,他曾资助一位学生长达20年。王晨辉 摄 新学期里,奉化大堰学校140多位住校生欣喜发现,他们睡的床,从老旧木床变成了崭新铁床。当他们得知购置新床的费用,来自于一位97岁老人设立的慈善基金时,内心深受感动,纷纷写去感谢信。老人很快给孩子们回了信,鼓励他们努力自强,做有作为的人。 这位97岁老人,名叫叶元章,宁波人,现居上海,退休前是宁波大学教授,还是位知名诗人。说起自己的爱心助学行为,老人挥挥手,云淡风轻地说道:“这只是一件无足挂齿的小事,作为一名教师,关爱学生是应该的。” 为善最乐,是叶老的人生信条。这么多年来,捐了多少钱,帮助了多少学生,他早已记不清了。仅最近几年,他捐资助学的金额就已超过30万元。老人说,只要生命不息,就一定会把好事做下去。 “因为有您捐赠的床,我们不会在晚上睡觉的时候,睡得提心吊胆,而是睡得安安稳稳,一点都不害怕……”叶老人房间的书桌上,放着一封笔迹稚嫩却工整的信,尽管语句还不太通顺,但字里行间,透着孩子们的真挚与谢意。 “看到这封信,我既欣慰又心疼,能和孩子们认识是一种缘,如果他们在学习或生活上还有什么困难,我一定尽力去帮助。”拿着孩子的信,叶老感叹道。 尽管已有97虚岁,但3月22日记者在上海市杨浦区叶老家中见到他时,仍能明显感受到老人广博的才学和敏感的思维。这位中等个子、消瘦身材的老人,还和年轻时一样,关心时事,勤于学习,每天保持着读书写字的习惯。 退休前,叶元章将自己的数千册藏书捐给宁波大学。王晨辉 翻拍 叶元章,籍贯宁波镇海,1922年生于上海,毕业于上海财经学院(今上海财经大学),曾先后在上海财经学院、青海民族学院(今青海民族大学)、宁波大学等学校任教,从事汉语、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研究。老人博学宏词,于散文、诗歌、戏剧均卓有建树,出版过多部著作,现仍是浙江省作家协会和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 2004年,叶老退休回到上海生活,心里还记挂着家乡的学子。2016年春节后,他联系到宁波市慈善总会,表达了捐款助学的意愿。“叶老在与我的通话中强调钱不多,是一份心意,也想通过这件事对其他人有个启示和激励。”宁波市慈善总会工作人员郭天放说。 经宁波市慈善总会建议,叶老用捐款建立一个小额冠名基金,命名为“叶氏静观”,基金额度定为5万元。之后,叶老几次到银行提款、汇款。2016年3月,基金正式建立,之后的日子里,叶老又数次为基金注资。 今年年初,根据叶老的意愿,宁波市慈善总会从“叶氏静观”基金中支付3万元拨到大堰学校,用于学生宿舍改造,为孩子们改装新床。 “我在媒体上了解到奉化山区的大堰学校比较困难,就和校方取得联系,校方告诉我,他们的学生住宿条件比较差,之前学生睡的木质高低床,还是老师当学生时用过的,很是破损,存在安全隐患,曾发生过床垮学生受伤的情况。”叶老说着,拿出几张当时学校寄给他的学生宿舍照片,部分木床已发出霉斑,有的还可看出明显破损,“这些照片看得我很难受,我马上和宁波市慈善总会联系,希望把我基金里的钱拿出来,给孩子们安装新的床铺。” 奉化大堰学校寄来的信件和照片让叶老颇为欣慰,他和女儿叶良骏一起分享这份喜悦。王晨辉 摄 3万元资金很快打到学校账户,学校也赶在新学期开学前,完成70多张高低床(一张高低床可以睡两个学生)的订制、安装。孩子们欢呼地涌入装上新床的宿舍,这份喜悦也很快传递给了叶老。 看到学生们寄来的感谢信,老人兴奋地提笔回信,给孩子们送去祝愿:“高小、初中阶段精力充沛,学习效率高,是一辈子成败的关键,生活环境艰苦也有好处,腹有诗书气自华,要读、要写、要学书法、学礼仪,做一个大有作为的人……” 对叶老来说,在宁波市慈善总会设立的慈善基金,只是他众多爱心助学行动中的一部分,仅仅最近四五年,他用于助学的钱,就超过了30万元。 在叶老的书柜里,记者看到多本捐赠证书,其中数额较大的,除了宁波市慈善总会这笔,还有捐给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的10万元。 “这10万元,是我捐给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浦江高级中学困难学生的,希望在10年内帮助10位学生完成高中学业。”叶老说,行善,是他一辈子奉行的信条,作为老师,尽自己力量帮助困难学生,更是分内之事。 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发给叶老的捐赠证书。王晨辉 摄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叶老在青海任教。当时的学生,不少生活困难,有的甚至连交学费都有问题,叶老把工资中的大部分拿出来,帮学生们垫付学费、生活费,帮助他们改善伙食,“我和学生们的关系都非常好,我教过的学生,很多到现在还都有联系。” 退休前,叶老还把毕生所藏的数千册书籍,全部捐给宁波大学,宁波大学图书馆为此设立“叶元章先生赠书专架”。 而在叶老曾经的学生——青海西宁的白书慧看来,叶老就和自己的父亲一样,正是叶老长达10年的帮助,才让她渡过人生最艰难的日子。 宁波市慈善总会寄给叶老的捐赠证书。王晨辉 摄 那是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白书慧的丈夫去世,她自己收入不高,儿子年纪小,家里还有生病的老人需要照顾,生活一下子陷入困境,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白书慧联系到了叶老。 “当时我已在宁波大学任教,那天接到白书慧的电话,她哭诉了自己的遭遇,我和她说:‘你不要担心,你过去是我的学生,现在还是我的学生,学生的事情,老师怎么会不管?’接完电话,我马上给她汇去了两千元钱,并且承诺白书慧儿子的学费生活费,全部由我来承担。”叶老回忆道。 从那之后的10年里,叶老每年会给白书慧汇去一笔钱,承担她儿子学习、生活等所有费用,直到他大学毕业参加工作。  奉化大堰学校的学生写给叶老的信。王晨辉 摄 “这样的事情,我爸爸做得太多了,这么多年来,他帮助过多少学生,自己都记不清了。”叶老的女儿叶良骏对记者说,“爸爸生活非常俭朴,可以几年不买一件衣服,十几年不换一件家具,但只要知道学生有什么困难,他就会毫不犹豫,尽自己所能去帮助。” 叶老说,虽然自己并不富裕,但只要生命不息,他的爱心助学善举,就不会停止。 “爸爸的爱心助学不仅是他一个人的事,更是我们全家的事。行善也是我们的家风,会一代代传下去。”叶良骏补充道。 采访中,记者得知,叶良骏也是位作家,现在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工作,从事大量的助学和慈善活动,还发表过名为《爱满天下》的散文集。 叶良骏说,她向父亲承诺,万一哪天父亲不在了,助学行动,她会继续帮助他完成,等她老了,孙辈们也会接力。 采访结束前,叶老给记者留下了“为善最乐,读书便佳”八个字。王晨辉 摄 “爸爸从小就教育我们要有爱心,要助人为乐,我们都记在心里。”叶良骏说,2004年全家回到上海后,叶老每年都会带着家人参加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组织的“蓝天下的至爱”慈善活动,并为活动捐款。 叶老感染的,除了家人,还有很多他曾经帮助过的学生。“不少学生给我写信、打电话说,他们现在生活变好,也和我一样,去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我过去曾资助过的一位学生,现在长期资助了两位困难学生。” 叶老送给记者的八个字,希望他的爱心和善行能被更多人接受。王晨辉 摄 宁波市慈善总会负责人说,听说一位97岁高龄老人还在做着爱心助学的好事,很多市民都深受感动,纷纷加入到爱心助学中来。春节之后,来他们这里捐款的市民又比多了。 结束采访前,叶老在记者采访本上留下了“为善最乐,读书便佳”8个字:“这8个字,是我们家的家训,我把它送给你,也希望通过你们,让这种行善助人的爱心行为,被更多人接受!” 猜你喜欢 做出第一套中山装的“红帮裁缝” 现在是这么做衣裳的…… 家长接受孩子用手机的极限是多少分钟?大数据告诉你答案 | 浙江早班车 @爸妈:今年退休人员养老金又涨了,将有1.14亿人受益! 转发传递这份行善助人的正能量~ 来源: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 王晨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ward 长按二维码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微信 iOS 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二维码转账支持公众号。 Scan QR Code via WeChat to follow Official Account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