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7月第一个高温橙色预警来了!全国高温榜出炉,浙江这地方跻进前三

浙江新闻

“浙江高温电台”

的听众们注意了,

近期,

歌手“三伏天”的“最新单曲”

已进入高潮的副歌部分。



这位实力派歌手的“音域”着实高,

轻松飙至35℃以上,

某些“音节”甚至高达38℃

歌声所至,

一片令人眩晕的火热。



刚刚,杭州气象局发布高温橙色预警

预警内容:受副热带高压影响,预计今天主城区和大江东最高气温将达38℃左右,请注意做好防暑降温工作。

防御措施:1.政府及相关部门落实防暑降温保障措施; 2.尽量避免在高温时段进行户外活动,高温条件下作业的人员应当缩短连续工作时间; 3.对老、弱、病、幼人群提供防暑降温指导,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4.注意防范电力设备负载过大而引发的事故。



算一算,这也是今年夏天第二个高温橙色预警,第一个是在6月26日,气温节节飙升,爆出了2018年第一个高温橙色预警。



今日最高气温亦是只会升不会降

烈日底下出行

着实需要勇气


根据昨天最新出炉的榜单,18年全国高温榜杭州成功跻身TOP3↓↓↓

高温不仅仅是杭州

据中国气象局

今天最新高温预报

↓↓


局部放大图

↓↓↓

在橘色的地方的小伙伴注意了

今天的气温可能会达到37℃


据省气象台:

高温持久战已打响

一直到本周末都是热!热!热!


什么时候凉快啊?


天气什么时候会凉快?可能还要再等等、再等等。而且明天才刚刚进入到中伏——足足有20天。



今年的“三伏天”为40天,7月17日交头伏,7月27日交二伏,8月16日交三伏,8月26日出伏。

  

三伏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尤以中伏为胜。


插播一则小科普


虽说午后雷阵雨已成稀松平常事

但它来去匆匆

在高温强劲势头面前

最终只能俯首称臣

高温霸王一点儿都不留情面哇


为什么近期我省多午后雷阵雨?

近期控制我省的副高正在加强中,太阳辐射强,地面增温快,近地面空气较上层暖,头重脚轻,大气是不稳定的。

午后是地面气温升得最高的时候,也是一天中大气最不稳定的时期。只要稍受外力影响,便一触即发,上下翻动,形成强大的对流。



这周到周末都是高温天,美少女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浙江周边的避暑地~周末可以约起来啦~



浙江新闻+

浙江绝美避暑地


白水涧


绿的山,绿的水,绿的空气,绿的阳光……当投身于白水涧这绿色的世界中,便会忘却一切的疲劳和烦恼。白水涧风景区,位于杭州市西郊的临安区境内,山体古老,历史悠久,峰奇石怪,谷幽泉清,素有“江南奇山”之称。


白水涧的美,美在她有万顷碧绿的竹海。在一望无际的天目山脉,白水涧的竹林,恰似一道“绿色长城”,绵延千里,是“杭州市十大最美竹乡”之一。特别是到了春天,漫山遍野的竹笋破土而出,在峭壁上,在悬崖旁,在山顶上,在涧水边,甚至在岩缝里,生机勃勃,争相比高,蔚为壮观。


地址:杭州市临安区青山湖街道白水涧村

联系电话:0571-63751999;0571-63750888


太湖源景区


太湖源是国家AAAA级景区、浙江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位于杭州临安天目山南麓,因太湖的主源头坐落于此,故名太湖源。她是个安静又天然的生态长廊,幽幽溪谷,卵石遍布,溪瀑飞跌,碧潭环串,山花漫坡,白鸟争鸣,因为森林覆盖率达98%,生态、原始与九寨沟相似,所以还被誉为小九寨沟。



活动预告:太湖源景区悬空5D悬空玻璃吊桥(长248米,53层楼高)七月下旬试运营。 

景区官方地址:杭州市临安区太湖源镇白沙村

景区联系方式:0571—63739100


大明山 

图@景区提供


大明山作为老牌的避暑圣地,它的优势很明显:海拔高,峡谷幽深,林木茂密,葱翠欲滴,充满着夏日凉意,是避暑的绝佳好去处。



但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在大明山上有一条悠长的隧道。这里冬暖夏凉,就像一只天然大空调,洞外暑气逼人,洞内透心凉爽。这就是夏季大明山人气最高的万米岩洞。万米岩洞上中下三层,曲折幽深,穿越六座山体,纵横一万多米。走在洞中,恍若穿梭在时光的隧道,不觉产生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感觉。


票价:门票110元/人;景点小交通25元/人;索道单程50元/人;超级滑滑梯50元/人

地址:临安清凉峰镇白果村

交通路线:杭徽高速白果出口下左转


河桥古镇

《家乡的桥》@童赛云/摄


河桥下穿流而过的是“浙西最美丽的女人河”——柳溪江。它的上游有竹筏漂流,下游有快艇冲浪,缤纷游程,吸引着各地游客接踵而至。与躺在河边的千年古秦淮的河桥古镇,组成了一幅独特的江南民俗风景画。


门票:免费

开放时间:8:00-17:00

地址:杭州市临安区昌化镇河桥古镇朱秀村



来源:浙江新闻(见习记者 来逸晨 )、部分内容综合自浙江天气、中国气象局微博、浙江旅游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