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了!然而浙江依然“凉”不了,还有对父子因为高温打起来了……

浙江新闻

今天,正式进入立秋节气,这是秋季第一个节气,“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意味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秋高气爽,秋明空旷,野色浩无主。



然而……


热热热!

虽然立秋了

本周浙江还是高温的天下


且慢,

不要看到“秋”

就联想到秋高气爽、秋风萧瑟。


至少本周,

浙江还是妥妥的高温炙烤……



最近几日浙江大地上热浪滚滚,副高对我们浙江真是“热”爱啊,35℃的大爱,爱到天旋地转,而本周的主旋律依旧是热热热。


那么浙江什么时候才算真正入秋?


以杭州为例。历史上,立秋节气杭城平均气温仍然在28度以上,在一年中仅次于大暑和小暑,依然是最热的时段之一。杭城真正的秋天一般要到9月下旬,秋分节气以后,和立秋相差有三个节气左右。


为什么到了立秋还这么热?


这样的晴热高温与西太平副热带高压的位置有一定关系,未来一周副高中心将位于我国山东到江苏一带,杭州位于其中心附近,气温高,系统性午后雷阵雨条件差,热力性午后局地雷阵雨条件好,大家要注意防范。


“晚立秋,热死牛。”

浙江高温跟这句谚语有关吗?


立秋这个节气,

曾有一句与它如影随形的民谚:


“早立秋,冷飕飕;晚立秋,热死牛。”


秋日将至,怎么就和热扯上了关系?

让我们从头讲起。


如何区分早立秋和晚立秋?


当我们想通过数据验证这句民谚究竟是否“灵验”时,首先要搞清楚,如何区分早立秋和晚立秋。


一直以来,这件看似简单的事就有争议。


一种说法认为,立秋当天的农历日期是确定早晚的依据。如果在农历六月,就是早立秋;如果在七月,就是晚立秋。这么说来,今年立秋从农历六月廿七开始,是毫无疑问的早立秋。


但另一种说法,以进入立秋的具体时间点来区分。在上午进入就是早立秋,在下午进入就是晚立秋。更严格的说法认为,只有日出前和日落后这两个区间,才能分别对应“早/晚立秋”。而今年进入立秋的具体时间点是8月7日21时30分34秒,按这两种算法,今年属晚立秋无疑。


表面上看,用于指导农事的二十四节气对应农历,似乎更有道理;时点法似乎过于复杂,本身内部还有矛盾。但仔细探究起来,却没这么简单。


刚才我们提到了今年进入立秋的具体时间点,那么你有没有好奇,这么精确的时间点是如何计算出来的?


其实,农历本身是“阴阳合历”。二十四节气以太阳在黄道上运行的位置确定,每15°设置1个节气。这样一来,太阳何时运动到哪个位置,就可以算出精确的时间点。


而农历的月份,以月相为依据,朔日(太阳直射月球背面的时候,也就是月亮几乎看不见的时候)为初一,望日(太阳直射月球正面的时候,即满月)为十五,再到下一个朔日,一个月就过去了。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因此,由太阳位置决定的节气和由太阳与月亮相对位置决定的农历月,并没有严格的对应关系,也很难总结出什么规律。倒是时间点法,还有一些“科学规律”可以比较。


立秋早晚和天气热不热到底啥关系?


是时候上科学数据了。


先说结论,早立秋≠冷飕飕,晚立秋≠热死牛,数据告诉我们,立秋早晚和天气热不热之间没有明显对应关系。


数据来源:国家气候中心


这组数据来自国家气候中心,将年份分为早立秋和晚立秋两组,统计了2009至2017年从立秋到8月底的平均气温。对比数据则是这段时间的常年全国平均气温20.4℃。


2009年至2017年的统计资料显示,2009年、2010年、2013年、2014年、2017年出现了“晚立秋”;2011年、2012年、2015年、2016年为“早立秋”。而从对应的全国平均气温数据来看,从立秋到8月底的平均气温显示,2009年、2010年、2013年、2014年、2017年的平均温度分别为20.8℃、21.2℃、21.6℃、20.2℃和20.9℃;2011年、2012年、2015年、2016年分别为21.3℃、21.1℃、20.6℃和21.8℃。


在这9年中,只有2014年(晚立秋年)气温偏低0.2℃。其他年为接近常年到偏高,其中2016年(早立秋年)偏高达到1.4℃。


看来,早立秋不但没有冷飕飕,有时气温还更胜一筹,而且数据似乎只能证明气候整体偏暖,不能体现早晚立秋的差别。


有人说,全国平均范围太大,隐藏了真相,但分城市统计早晚立秋的结果,仍没有明显差距,特别是平均气温和极端高温两个重要数据,各个城市早晚立秋的差异都很小。


分城市对比早晚立秋


这足以证明,早晚立秋对气温的指示意义有限。因此,公众也不必对这句民谚太当真。


浙江新闻+
一个糖人引发的父子战斗
高温霸屏当心情绪“中暑”


高温霸屏,近期天天都是烧烤模式。中医有“天人相应”之说,即人的精神心理、心态情绪会随着自然和季节气候的变化而发生微妙的变化。高温酷热,易动“肝火”,产生心烦意乱、无精打采、思维紊乱、食欲不振、急躁焦虑等异常行为。因此,在防止身体中暑之外,也要谨防“情绪中暑”。


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联合门诊主任医师方妍彤,最近就碰上了这么一个案例。


趁着暑假,8岁的小力(化名)跟着父母到游乐园玩。结果,还没到十分钟,就上演了一场亲子大战。



原来,小力想让爸爸买捏糖人,爸爸不让,小力就哭闹起来,爸爸也来了脾气,拎起小力就打了一下,妈妈在一旁也是火气直冒。


事后,小力妈妈困惑不已:“平常都不是这样的相处状态,怎么难得聚在一起,就吵起来了?火气莫名其妙就上来了?”


方妍彤告诉记者:“这就是典型的‘情绪中暑’。”当气温超过35℃、日照超过12小时、湿度高于80%时,气象条件对人体下丘脑的情绪调节中枢的影响就明显增强,人容易情绪失控,频繁发生摩擦或争执的现象,叫“情绪中暑”,又叫夏季情感障碍综合症。


网络图片

一旦经常感到情绪烦躁不安,动辄发火,或时常感到内心躁热、头脑糊涂、思维紊乱,无法静下心来思考问题,丢三落四还健忘。

亦或是突然心情低落,对什么都不感兴趣,觉得日子过得没劲,对周围人缺乏热情,经常因鸡毛蒜皮的小事发生口角,常觉得头昏脑涨,注意力难以集中,容易疲劳或精力下降等等。这些都是“情绪中暑”的常见症状。


方妍彤提醒道:“如果具备了上述中的三到四种情况,说明你正处在‘情绪中暑’阶段,要及时进行自我调节,避免因此带来不良后果。若是连续几天都出现较大的情绪波动,自己又无法调节,就要尽早求助于心理医生,及时解决问题,舒缓压力。”


那么,应该如何预防“情绪中暑”?对此,方妍彤建议:


1、起居养生,清淡饮食


应尽量增加休息时间,饮食宜清淡。多吃“清火”的食物和饮料,如新鲜蔬菜、水果、绿茶、菊花、金银花、绿豆汤等。要多饮水,以调节体温,改善血液循环。


2、心理调节,情绪疏导


及时觉察情绪的压力源,想办法疏导紧张情绪,调节生活节奏,做到“静心、安神、戒躁、息怒”,不让高温天气加剧原有的不快情绪。


3、增加锻炼,愉悦身心


适当增加温和的运动,如乘凉、散步、太极等,保持呼吸平缓从容不迫,身体内极细微的血管或经络,才有机会得到足够养分。同时,做感兴趣的事情,给生活带来乐趣,又能消除忧愁,愉悦身心,有利于维护良好的情绪。


4、表达情绪而非发泄情绪


“发泄情绪”带有任性的意味,而“表达情绪”与他人沟通,希望他人了解自己的处境,并求得他人的支持与体谅。学会有技巧地表达情绪,就会让情绪水位在未达到峰值时,适当泄洪,以保障情绪大堤不致溃败。




猜你喜欢


杭州亚运会会徽“潮涌”揭晓!设计者为中国美院教授;这群人竟在水下打麻将|浙江早班车(语音版)


月退休工资八千多的宁波大伯要和保姆再婚,400万元的房子这样处理……


微信群转发一条链接,他被党内警告!(公职人员必看)


浙江省委巡视组向省外侨办等4家单位党组织反馈巡视情况


来源:浙江新闻(见习记者 沈听雨 通讯员 颜妤)、综合中国气象局公众号,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浙江新闻(id:zjnewsapp)


虽然立秋了

高温却并未远去

大家仍要注意防暑呀!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