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浙江景宁县金坵村四任书记带领村民接续奋斗:封金山下,美丽的传说变成真

浙江新闻 2020-10-16

记录我省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历程,反映接续奋斗的浙江精神、中国故事,浙江日报5月18日起开出专栏,陆续刊出“接力——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系列报道。


今年,中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今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中华民族千百年的梦想将变为现实。浙江日报策划开展“接力——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型融媒体报道”,自5月9日举行启动仪式以来,10支采访队伍,奔赴省内外,探访小康路上一批批干部群众接力奋斗的感人故事。


今天,浙江日报推出系列报道的第二篇,讲述景宁县金坵村四任书记带领村民接续奋斗,让这个小山村变成小康村的传奇故事。





传说,传的是故事,说的是愿景。


在景宁畲族自治县澄照乡金坵村,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南宋时期,畲族先民迁徙至此,在大山垦地时掘得黄金数斤,于是将掘金处命名为“封金山”,寄托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让老百姓过上更美好的生活,是我们党长期以来的奋斗目标。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十分关心景宁的发展,指出:“生态的优势不能丢”、景宁“生态环境良好、人文景观独特,发展前景十分广阔而美好”、“欠发达地区广大干部,发展理念上要站得高、看得远,精神状态上要艰苦奋斗、奋发有为,工作方法上要统筹兼顾、全面推进,为进一步推进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作出新的贡献”。多年来,景宁人牢记习近平同志嘱托,走绿色发展之路,把独特的民族地域文化转化为发展的宝贵资源。


时光流转,岁月更迭,绿水青山正在变成金山银山。如今,金坵村这个曾经人均年收入仅185元的小山村已经成为人均年收入超1.7万元、村集体资产超千万元的小康村,铸就一段“封金山传奇”。


金坵村小瀑布众多,如今都成了旅游景点。景宁县委组织部供图


初夏时节,我们来到金坵,微风掠过绿谷,薄雾弥漫山涧。是夜,村口广场上,村民围着篝火跳起舞。在过去35年里接续“治村”的4任村书记手挽手带头唱起了山歌:“一说浙江几多年,人马来多又无田。蓝雷钟姓商量讲,一心乃念封金山……”


金坵村的故事,在歌声中徐徐展开。



崎岖的山路、尘土飞扬的机耕路、宽阔的柏油路……说起金坵的变化,51岁的现任村党总支书记兰文忠首先想到的就是路。


金坵村是景宁畲族自治县32个民族村之一,距离县城不到8公里,可直到1985年,连接外部世界的只有一条羊肠小道。


兰文忠至今记得,16岁那年的一个夏夜,收割水稻晒到中暑的母亲向满身泥泞回到家的父亲雷正余央求:“明天你在家收水稻吧?”父亲给母亲刮完痧,一晚上端茶送水,可第二天天没亮,就又急着出门。母亲默默流泪,父亲沉默半晌,留下一句:“我是党员,我要带头。”


父亲在带头修路。


1985年,国家取消粮食统购,改为合同定购,这意味着合同定购以外的粮食,可以送到市场上流通。刚被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的雷正余明白,村里必须要通路。


正是农忙时节,没有机械,没有炸药,甚至没有劳力。雷正余挨家挨户动员,可应者寥寥,他就独自背起锄头、铁锨、钢钎、大锤,移石头,除荆条,填水坑,再运来山石平整道路。


美丽的金坵村。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 李震宇 摄


“看到雷书记这么拼,村干部加入了,村里的党员加入了,越来越多的村民也加入了修路的队伍。”时任村委会主任陈立平记得清楚,大家齐心合力,起早贪黑,原计划一年半的工期,最终只用了一年。


机耕路修通那天,看着一车车金灿灿的粮食往山外运,村民们放起了鞭炮。母亲为了犒劳父亲,多炒了两碗下酒菜,菜没上桌,雷正余已靠着椅子睡着了——这一年,他太累了。


11年后,陈立平“接班”。当上村支书没多久,就有村民来“抱怨”:城里亲戚开车来串门,簇新的汽车被机耕路溅起的石子刮了好几道痕。


不如修一条柏油路!念头一起,响应者众。可修路钱呢?


“我来带个头。”陈立平东挪西凑,垫出一万元。第二天,时任村委会主任潘欣根拿来两万元……3天不到,村两委班子8个人,凑出9万元工程款。


金坵村“花海”项目。景宁县委组织部供图


都说村看村、户看户、村民看干部。看到村干部的付出,村民们被打动了。2.3公里的路,涉及40多户村民的20多亩地,只用1个月就完成了征迁。修成的柏油路蜿蜒如龙,成了澄照乡第一条与省道相连的村道,大家给它取名“景泰路”。


2003年,浙江启动“乡村康庄工程”,柏油路变成了水泥路。再后来,“四好公路”在全国铺开,“康庄小巴”开进金坵。


走向更远更广阔的世界,金坵,准备好了。



兰文忠爱喝茶,最爱喝自家茶园的茶。当我们在他家小院坐下,自然而然就捧起了今年新采的惠明茶,杯杯色泽翠绿,汤色明澄。


在金坵,惠明茶,是真正的“惠民”茶。


上世纪80年代末,国家鼓励农村发展小水电,金坵建起150千瓦的蒲洋二级水电站,每年为村里带来5万元的固定收入。可相邻几个村通过劳务输出和兴办企业,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金坵逐渐被甩在后头,成了一个低收入农户集中村。


陈立平坐不住了,带着潘欣根四处考察取经,学习发展经验,找寻合适的产业。


2002年,主产区与金坵只有一山之隔的惠明茶渐渐有了名气。能不能往金坵引进茶种?他们请了农业专家来考察,结论是,无论空气、水质还是土壤都适合惠明茶种植。


天时地利,只差人和。


如今已是村里种茶大户的蓝华爱告诉我们,第一次开村民大会,听到台上的陈立平说要种茶,台下的村民炸了锅:


“祖祖辈辈种地,没种过茶。”


“搞砸了怎么办,一年收成都没了!”


……


会议不欢而散。可会后,陈立平和潘欣根还是带头种起了茶。冬去春来,“试验田”的产值翻了一倍都不止。看到种茶有奔头,村民们也纷纷跟进。如今,全村301户村民几乎家家种茶,3000多亩茶园每年为村里带来1000多万元收入,金坵也渐渐成为惠明茶的主产地之一。


身着畲族服饰的茶农在采摘春茶。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 李震宇 摄


受疫情影响,今年惠明茶的产量和销量不如往年,可品质上佳的茶叶依然能卖出好价钱。蓝华爱家的茶叶每公斤能卖到1000元,30余亩茶园每年有近20万元的收入。


金坵有个传统保留至今:村书记都曾担任过村委会主任,和前一任村书记搭班。所以每一位新上任的村书记,总会得到前任的帮助和指点。2011年,潘欣根接任村党支部书记,继续带领大家连片平整土地,搞起茶树嫁接研究,不断提升产量。这些年,茶厂的投资商纷至沓来。


一片小小的茶叶历经村书记们的接力浇灌,成了封金山的“金叶子”。



在金坵,一眼就能认出迎面走来的村民是畲族还是汉族——村里的畲民一年四季都穿畲服,村里还给他们发置装费。


这些年,无论是“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还是美丽乡村建设,金坵都踩准了步点,美丽庭院、厕所革命、古民居保护等守护生态和文化的行动接续开展,并一一写进村规民约。让金坵人更为自豪的是,在保护畲族传统文化这件事上,大家心齐得很。


上世纪80年代末,雷正余给村小校长布置了一个任务:教孩子们讲畲语、唱山歌、了解畲族文化。没有专门课本,村干部就请村里的老人现场教学。


2015年,潘欣根和时任村委会主任兰文忠策划了金坵首届“村晚”,晚会融入畲歌、畲舞、畲药等众多畲族文化元素。现在,“村晚”已经成了金坵的文化品牌。


村民向游客展示畲族婚嫁习俗。景宁县委组织部供图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后,思想活络的兰文忠把目光投向乡村旅游——能不能以畲乡传统文化为特色,吸引更多人前来?


如今,特色村寨建设是金坵的重中之重:和旅游公司合作,由村民本色出演,向游客展示畲族婚嫁习俗;举办蓝氏文化旅游节,吸引蓝氏子孙寻根溯源;农历“三月三”吃乌饭、办歌会,营造浓郁的畲乡氛围……


去年,金坵村游客量达到20余万人次,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近30万元。今年,投资600多万元的花海滑道、蓝氏文化体验中心热火朝天开工,将成为又一个收入增长点。


金坵村传统的农家小院。景宁县委组织部供图


金坵人没想到,曾将“种田地,做客兴,挑挑担担稳条命(意为经商不如务农)”奉为祖训的自己,会成为民宿主人,做起生意。


兰文忠也没想到,这村书记越干越有劲,想做的事越来越多。一人富不算富,家家富才算数,才有更大获得感和成就感。


“封金山上有大城,太平世界唱歌听……”封金山的歌谣,代代相传,传唱越来越好的日子。



当事人说丨把村当作家来经营

记者感言丨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专家点评丨干部和群众间的心灵契约



更多新闻


来源:浙江日报记者 何苏鸣 李攀 李震宇 通讯员 潘玮 吴卫萍 编辑 李雅南 设计 劳思雯 吴雄伟,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值班编辑:薛妍辰

关注!

文章已于修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